第一篇:远去的故事
远去的故事,不能远去的历史
1937年12月13日起,6个星期,30余万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三分之一的南京城被焚毁。这是74年前发生在中国的悲剧,是一个民族的耻辱。74年后,当我们随着张艺谋导演的镜头回到那段过去的岁月,同样的历史,换一种角度,也会有不同的领悟。
《金陵十三钗》改编自著名的华人作家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故事讲述1937年的南京,日军进攻,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一座天主教堂里一个美国人、一群躲在教堂里的女学生、十四个逃避战火的风尘女子以及殊死抵抗的军人和伤兵,共同面对南京大屠杀的故事。
故事的开始是非常惨烈的战争场面,顽强的中国军人,用最原始的手段对抗着日军的装甲部队。战争场面之宏大,确实如宣传中所说,有好莱坞战争大片的成分,让人不禁对在那个全线溃退阶段还能血战到底的中国军人表示由衷的钦佩。气势恢弘的战争场面之后,开始进入影片的主要故事发生地,一座天主教堂,一个美国人,带着一群逃难的教会学生躲了进来,紧接着是十四个秦淮河的风尘女子也进入了教堂,就这样,故事围绕着如何能活下去这一个目的展开。学生们对妓女的厌恶,妓女对学生们的调戏,米勒对玉墨的喜爱和豆蔻对浦生的动情,伴随着日军的进入,女学生的坠楼惨死,豆蔻为了让浦生临终前能听一曲《秦淮景》而惨遭蹂躏致死等一系列事情的发生,将两个本来对立的阵营融合在了一起,到影片的最后,为了保护十二个纯洁的女学生,原本一群被认为是最低贱的女人,却做出了很多高尚的人也无法做到的事情,就像春花说的,要改变世人“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死相,慷慨赴死,米勒在影片的最后,带着一车的学生,在夕阳中消失。
整个影片可谓高潮迭起,开场的战争场面首先给人以震撼,将战争的残酷和以佟大为扮演的李教官为首的军人的拼死抵抗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当日军攻入教堂的时候,面对几近疯狂的日军,米勒作为一个小人物,他内心充满了恐惧,他不想卷入战争,对他来说,本来是一笔生意,完成后就拿钱走人,可是当那些女孩就要惨遭毒手的时候,心中的正义感和激情被点燃,那一刻,他不再是一名为死人化妆的化妆师;当他将红十字的标志在空中展开,对着日军怒吼,训斥他们的暴行,那一刻,他就是神,虽然随后就被日军戏剧性的打昏,可这并不能影响他内心有成为神的潜质。为了营救女学生,李教官将日军从教堂中引出,最后和日军同归于尽。这些场面在电影的前半段给人以深深的刺激,让人心潮澎湃。随着故事的发展,豆蔻为了给浦生弹一曲《秦淮景》跑回烟花巷拿琴弦而被日军发现,惨遭蹂躏致死,让人为这痴情女子的真情而感动,也让人感慨,谁说妓女无情,在这乱世中还能有如此真情,怎能不让人落泪。影片的尾声是以玉墨为首的秦淮姐妹,为了保住这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女孩而挺身赴死将影片再次引入了高潮,她们也曾有美好的童年,她们也向往美好的未来,可是命运却将她们带到了一个无法回头的现实,她们做的不光是拯救一批年轻的生命,她们更是拯救未来,一个她们寄托了很多希望和理想的未来,也许她们再也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可是在夕阳下,她们是最美的女人,就像影片的英文名字,“战争中的花朵”,她们确实是这场战争中最美的花朵。
网上关于这部影片的评论很多,褒贬不一,有人表示赞赏,说这是张艺谋导演近几年最好的一部影片,也是近年国产战争片中的精品;也有人表示失望,一部准备了4、5年,投资6亿的影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确实,如果和好莱坞的战争片来比,确实还有一些差距,从故事的编排角度来说,也有些经不起推敲的地方。可是我想说,给中国导演一些支持吧,毕竟,这是我目前看到的最感人的一部描写南京大屠杀的影片。首先,国产影片最大的问题在于不会讲述故事,这部影片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她没有旧版《南京大屠杀》单纯的对凄惨场面的描写,也没有陆川导演《南京!南京!》中以日本人视角来看待这场战争,让人看后一直觉得很压抑。张艺谋导演将整个故事放在一个战火中的教堂展开,一个相对宁静的环境,通过情节的细腻描写,让每个人都成为这场战争的一部分,让我们重温那个离我们不算太遥远的年代。其次,影片对人物内心的思想刻画的深度尤其精彩,这也符合张艺谋导演一贯的风格,米勒从一个懦弱的财迷兼酒鬼,到内心的中的良知不断被发掘,他曾经也是一个父亲;玉墨那光彩迷人的外表下却有着凄苦的身世,她也曾是一个青春年少的学生;春花一个撒泼耍混的女人也能说出要改变世人“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思想这样大义凛然的话;小蚊子在上汽车前突然面对死亡表现出了恐惧等等这些,都使电影更能够引起观影者内心人性的共鸣。我觉得,有这些已经足够了,给中国电影一个成长的过程,抗日战争也打了八年啊!
忘记历史等于背叛,这不会是最后一部描写南京大屠杀的影片,也不一定是最好的一部。我想说,我们虽生于这个和平年代,那段历史离我们也在慢慢远去,当我们习惯了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和嬉笑怒骂的肥皂剧的时候,需要一些沉痛的东西,或者说一针强心针来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过去,这个国家曾经被倭奴蹂躏。也许再过一些年,我们的儿孙们会对那段历史更加陌生,也许有一天,抗日战争对他们来说就是历史中的一段故事,日本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化妆品、电子产品和AV女优,他们不会知道那段历史对中华民族意味着什么。我希望会有一些能够吸引他们注意的媒体,通过一种他们愿意接受的方式,帮助他们了解那段曾经的过去,那段能够点燃他们心中怒火的历史,让他们能够记住,作为炎黄子孙,应保卫这片养育自己的热土,时刻谨记“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2011年12月28日
第二篇:远去的人诗歌
依稀
我每天翻起那本
海涅 歌谣
书中就有了你 的影
模糊着双眼
沉思?
依稀
每当我去湖边垂钓
清澈的水波
映出了你的影
咯咯的笑声
在空中回荡
依稀
在红枫下
真想摘一片红叶
闪了你的影
羞诺的容颜
想送你……距离
依稀
在雨中一把灰色的油纸伞下
独自漫步
伞中多了一个影
挂满了泪珠的你
隐显又消失
依稀
乘着一叶小舟
握着笔
画着画着出现了你的身影
憔悴的身躯飘过
呜咽的风
依稀
在夜色中数着眨着眼的星星
笑看着月宫里的歌舞
有你的若影
只有一杯残酒
落幕……
第三篇:远去的童年
远去的童年——读《朝花夕拾》有感
今年暑假,我读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年少轻狂时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飘向了那份曾经属于我们的逍遥日子。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绽放的鲜花有了晨曦会显得更加娇嫩,到了夕阳西下时分去摘取,失去了刚刚盛开时的娇艳与芳菲,晚霞的照射却使它平添了一中风韵,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风的导送下,让人浮想联翩。像是在尝一道佳肴,细细咀嚼,幼年时童真的味道留在心头,慢慢漾开。
鲁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是乡下人,却能和城里人一样去读书。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书达理。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多了一种大度气派。他怀念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日子,与小虫子们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味儿。趁大人们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觉的神速,钻进百草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也会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圆舞曲中度过的。
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斋的最好的诠释。稍稍偷懒一会儿,也会被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来,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闲来无趣。
从书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烂漫,不经意间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许鲁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个孩子处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鸣。
有人说:要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会写文章,最主要还是看他的文章里有没有感情。老师也曾说过: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变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认鲁迅确实厉害,他的一切话语虽然平淡朴实,炽热的情感却展露无疑。他希望与大自然真正拥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间流连,向往与小虫子们打成一片的日子。读着读着,仿若年迈的老人顿时变成了一个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发着阳光般的气息。
小的时候,自己也曾拥有过那样的光辉世纪。喜欢坐在河岸边看着鸭子从身前游过,颁着手指头细数“一只,两只。。。”;喜欢奔跑在林间小道,抛开心中的不愉快,尽情去笑,不用管礼数是否;还喜欢躲在一个隐秘的地方,看着同伴进进出出找自己的忙碌身影,最后因为自己躲的技术太高超,无奈,只得向我低头认输。想到这里,心中有种窃喜的感觉,说不上来是什么。好象是一个小小的“阴谋”得逞了,又象是躲过了一场小小的“灾难”。
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吧。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惹人怀念啊。
第四篇:风筝不会远去
风筝不会远去
——读《追风筝的人》后感“为你,千千万万遍;为你,千千万万遍也值。”我在心里千万遍地默念这句话,只因小说《追风筝的人》中那一幅风筝高高飞荡在广阔瓦蓝的天空里,地上的人为之追逐,奔跑的画面久久停留在我脑海里,犹如一股暖流在我心中挥之不去。一个人为另一个人追逐,千千万万遍也不惜。其中饱含着一份多大的决心与执着,我为之感动,为之钦佩,并无数次告诉自己,倘若有这样一个为我千千万万遍的朋友,我便觉此生足矣。
小说的故事对焦在上世纪70年代生活在阿富汗的两个孩子--12岁的阿米尔,以及他家的仆人哈桑,两个人从小一起长大,是感情很深的好朋友。由于都对风筝有着难以抑制的喜爱,他们参加了斗风筝大赛,而阿米尔因为父亲对哈桑过多的赞扬和奖励和对自己的冷淡失望,心中一直感到挫败和不平,希望通过这次风筝大赛来获得父亲的认同和赞赏。他们最终赢得了斗风筝大赛,然而在哈桑为阿米尔追回他们赢来风筝时,遇到了一个来自于普什图族的暴徒;阿米尔眼睁睁地看着哈桑被残忍地欺负,却始终没有勇气走上去救他。回家后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卑惭愧,每天面对哈桑让他内心备受煎熬,为了自己眼不见为净便诬陷哈桑偷了他的手表,让父亲赶走哈桑父子。明知是莫须有,哈桑仍然一口承认自己偷表,因为阿米尔是他的好朋友,好兄弟。尽管阿米尔父亲愿意原谅他们,但哈桑父子仍然坚持离开。两人的友谊就此切断,随后阿米尔移民美国,带着缠绕了自己一生的负罪感......整个小说没有华丽辞藻,没有高度渲染,甚至没有精彩的高潮,但是它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处处引人入胜,不似高潮甚高潮。我一页翻过一页,心潮也随之此起彼伏。我为哈桑和阿米尔童年时两小无猜的友情所感动,因为在我印象中的那时的阿富汗是一个硝烟弥漫的黑暗地区,而阿米尔与哈桑的小时代让我看到了阿富汗光明而美好的一面——哪怕世界再不和谐,也真真实实存在着和谐的友情;然而,我也为阿米尔在面对哈桑因为自己而被人虐待的岔路口,却选择了胆怯,将最好的朋友弃之不顾而愤懑,为他的懦弱和逃避而羞愧,我同情哈桑,更多的是佩服他,佩服他对好朋友的那份忠诚和宽容,哪怕千万人负他,他也不负阿米尔的执着。
读到那里我已热泪盈眶,我不相信他们两人从小建立的友谊的风筝就这样轻易远去。人生难逢一知己,当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些人,不论我们是美是丑,是贫是富,是傻是笨,犯错也好,冲动也好,任性也罢,他们从不嫌弃我们,在我们需要的时候不顾一切,一如既往地站在我们身后,为我们挺身而出。哪怕有一天,我们天各一方,他们仍然时刻牵挂着我们,把我们放在一个无可取代的位置;哪怕我们已经走远,他们仍然相信曾经的那份情谊不会改变,仍然执着地等待有一天我们会再相聚。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这样的人,因为他们将成为我们人生最美的风景,一段错过了就不会再拥有的风景。
还好有记忆支撑,时间和空间没有我想的那般冷漠,他们友谊的风筝没有远去。当阿米尔在美国成人以后,有一天他终于醒悟,决定勇敢面对他曾经因懦弱而犯下的错,尽管此时哈桑已经离开人世,但他毅然冒生命危险离开美国,回到仍处动荡的阿富汗喀布尔,那个充满他与哈桑童年回忆的地方,奋不顾身救回了哈桑的孩子——索拉,并将他带到美国,像自己亲孩子一样疼爱和教育。他和妻子努力将索拉从阴影中走出,一起带他去大草地上放风筝,并给索拉讲他和哈桑小时的故事,哈桑总是能准确判断风筝下落的方向,然后追回风筝......最后他为索拉追逐风筝,边跑边微笑着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读到结尾,小索拉和阿米尔幸福的笑脸仿佛就在我前方,一直回荡,我心头久悬的石头也终于落下,不由自主露出格外轻松的微笑。因为,阿米尔最终没有让我失望,整个故事没有让我失望。
只要心致诚、情致真,友情的力量一定无穷大;只要我们好好珍惜身边的值得珍惜的人,友情将带给我们一辈子的幸福和温暖。不要害怕错误,不要失去勇气,我相信哪怕风筝断了线,只要我们曾为之追求和付出,它一定会朝我们想要的方向飞回来。
友谊之线越拉越长,风筝不会远去,它会在蔚蓝的天空里,飞得越来越高。
——沈颖莉
11级国贸专业
第五篇:2010年即将远去[范文]
2010年即将远去,面对2011年的工作,新的各项工作给我带来的是迷雾和无限遐想,在进行2010年年终个人工作总结时,也发现很多不足之处,也希望各级领导和所有同事其能够帮助我一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尊敬的局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今天在台上向各位作2010年工作总结,是我人生经历中的一个过程,内心紧张而激动。总觉得还没来得及细细揣摩自己在这一年中的所获得的千般感受,2010年已经进入了当我细细回顾年回首这一年走过的路,总能让自己陷于不可自拔的回忆和感叹中。2010年是我人生旅程中转折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我在自己的岗位上迎来了更多的挑战和思考意味着这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年代。
而摩天岭保护区在迎来了第6年头,机遇和挑战并存,自己感到责任和胆子更加重了,回顾以往走过的艰难历程,成绩已经成为过去,新的项目对我的人生来说亦是一次全新的开始,空闲之余我常常在思考着要以何种心情来诠释刚刚过去一年。回想起一年以前,领导将这负重担压在我身上,我很感谢领导的信任,一年来。我在各位领导的关怀和批评指导下。爱岗守业,配合各项工作,在自己的岗位忠实的履行了自己的职责。辛劳和泪水并存,也是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时也是我转变了很多,思考的更多。这些转变都是不知不觉中积累出的,或者说是冥冥之中的一种人生选择。过去的那些工作的日子里,充满了激情,也饱含着泪光,甚至也有过挣扎,在一次次推动自己前进的路上,我面对着从来没有面临过的境遇,在领导的指引下和同事的帮助下,学会了如何做好本职的那些工作,懂得了应该品味的人生滋味。在此,我向2010年关心和帮助过我的各位领导和同仁道一声:谢谢!现在,我向大会作2010述职报告,请予审议。”
一、个人工作回顾
(一)项目情况
作为保护区副主任。自己如履薄冰,工作学习丝毫没有懈怠,在利用有限的学习机会,自己多渠道刻苦学习,不耻下问。也是自己积累的更多,懂得了如何抓住机遇,多申请项目,提高保护区知名度,在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在2008年WWF(世界自然基金会)资助社区共进项目即将结束的情况下,结合项目实际,具体分析,构思并撰写了2010年WWF的能力建设项目建议书的报送稿,最后该项目得以申报成功并实施。今年4月份在野外巡护监测的工作间隙,利用一切利用时间撰写2010年能力建设项目中管理计划的核心部分,并完成了组稿校对工作,由于管理计划涉及面广,内容较为全面,自己从来没有叫过苦,发过牢骚,默默无闻,经常利用节假日,自觉的撰写,管理计划送评稿多次修改,得以完成,并顺利通过专家评审。现在进入最后的完善和修订中。能力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要求及时完成了自己应该完成的工作。通过《陕西摩天岭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的撰写,我感觉像是经历了一次漫长而又短暂的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在工作的挑战中我认识到了工作的意义和乐趣。
保护区的社区共管工作,充满了艰辛和汗水,为完成2008年社区共进项目的后续工作,我不记个人得失,忍辱负重,一切以大局为重,多次深入社区,和社区村民交谈,听取他们对项目的意见和实施方法,由于示范户涉及面窄,对有些不太理解的村民要做艰难的大量说服和解释工作。充分宣传项目目的和保护区要求,尤其在2010年2月8号(正月初八)在处理项目遗留工作的过程中,遭遇社区一伙醉汉的殴打和他们亲戚的围攻,人数达三四十人,时间长达4小时左右,先后遭遇两次殴打,自己孤身一人,冷静应对。在自己受伤的情况下,没有使事态进一步恶化,并及时将事态情况报告局里。这一点我很自信也很庆幸。但是等我伤稍好回局后,很多好心的朋友责怪我,批评我说我喝酒和别人打架。全上南河的人都说我没有喝酒,武官驿派出所的警察都说我没有喝酒,但是汉西局的人非要说我喝酒了,我没有喝酒。而是汉西局的人非说我喝酒了,我只能把眼泪往肚里流,那些异样的眼光,我选择了默默承受这一切………在这里我要真心感谢局领导能分辨是非,为我澄清事实真相。进而是事件比较圆满的得到处理。维护了保护区的形象。通过事件也让社区村民得到了教育,同时也为2010年能力建设项目在社区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