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有关现代人对抗日战争的了解程度的调研报告(teniu推荐)

有关现代人对抗日战争的了解程度的调研报告(teniu推荐)



第一篇:有关现代人对抗日战争的了解程度的调研报告(teniu推荐)

北京理工大学2014级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论文

有关现代人对抗日战争的了解程度的调研

报告

作者:冯钰坤(1120141263)许若芃(1120140645)

吴易轩(1120140838)李博闻(1120141913)

组长:冯钰坤、1120141263、***

所在学院:信息与电子学院

指导老师:李赫亚

2015年9月5日 北京理工大学2014级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论文

有关现代人对抗日战争的了解程度的调研报告

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 冯钰坤

摘要:2015年正值抗日战争胜利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9月3日,国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来庆祝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那么,现代人对于70年前的历史了解多少呢?他们对待那段历史的态度又是怎么样的?我们将来要怎样看待那段历史呢? 关键词:抗战,现代人,了解程度

2015年正值抗日战争胜利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9月3日,国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来庆祝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此次阅兵首次组织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专题阅兵;首次设计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华南游击队等英模部队代表编组受阅;首次安排将军领队参阅;首次邀请外国军队代表参加。

一、调研背景——为什么我们要了解抗日战争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唯有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才能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克服艰难险阻、奋力砥砺前行,不断凝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主流、本质,正确评价重大事件、重要党派、重要人物,深刻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等重大问题,更好警示和教育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正是这场胜利,使战胜国捍卫了国家利益,避免民族灭亡;同时,也拯救了世界,拯救了全人类。就此意义而言,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是属于全世界的,是和平的胜利,是人类的胜利,是发展方向的胜利,是追求正义人们的共同财富。因而,纪念抗战胜利,我们不仅在抗战胜利70周年的节点有必要搞,其他时间节点也要搞;不仅胜利国,未参加战争的国家也有必要搞,全世界都需要搞,因为他们也分享抗战胜利的红利,享受和平的福音。

回首二战,为了遏制战争,维护正义和平,中国和美国、英国、法国、苏联等国家组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发生变化,是反法北京理工大学2014级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论文

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中国共产党作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倡建者,推动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人民和站在正义一方的有关国家人民为了对付轴心国这个恶魔,对付法西斯侵略者,不顾一切站在最前线,做出了最大牺牲,他们是非常伟大和崇高的。这些直接参与抗战的国家及其将士、人民,特别是牺牲的先烈们,是为世界而战,是为世界奉献和牺牲。战争胜利成果效应从而向全球益处辐射,向未来延伸,是人类历史最重要的时间节点。从那时开始,世界人民空前团结,世界发生了方向式的变化,朝着和平主题前进。

二、问卷发放——以七七事变为中心的调查

2015年是七七事变爆发78周年,在七月七日这一天,我们设计了以七七事变为中心的抗战历史调查小问卷,通过网络和实地调查的方式在北京以及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调查。

七七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上重要的事件。1931年9月18日,日军挑起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并一手炮制了伪“满洲国”。日军占领东北后,将魔爪伸向华北,阴谋策动“华北自治”。从1936年5月起,日本陆续增兵华北,不断制造事端,频繁进行军事演习,华北局势日益严峻。

1937年7月7日晚7时30分,日军开始演习。22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立即强行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中国第29军第37师第110旅第219团严词拒绝。日军一面部署战斗,一面借口“枪声”和士兵“失踪”,假意与中国方面交涉。冀察当局为了防止事态扩大,经与日方商议,双方同意协同派员前往卢沟桥调查。此时,日方声称的“失踪”士兵已归队,但隐而不报。7月8日晨5时左右,日军突然发动炮击,中国第29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线官兵:“确保卢沟桥和宛平城”,“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第219团第3营在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的指挥下奋起抗战。

日军挑起七七事变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通电全国,呼吁:“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且提出了“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的响亮口号。蒋介石北京理工大学2014级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论文

提出了“不屈服,不扩大”和“不求战,必抗战”的方针。蒋介石曾致电宋哲元、秦德纯(第29军副军长兼北平市市长)等人"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卢沟桥、长辛店万不可失守”。

三、数据分析——令人担忧的现状

受访者共254人,有效问卷数254份。其中,年龄位于15岁以下3人,16至30岁152人,31至45岁53人,,45岁以上46人。主要受访者为16至30岁的青年人。

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大家历史了解程度的考察。主要问题有 ①“七·七”事变发生于哪一年?②“七·七”事变的历史意义在于?③哪位爱国将领发动了西安事变?④下列哪些战役是抗日战争著名战役?⑤您知道抗战胜利是哪一年吗?

第一个问题:“七·七”事变发生于哪一年?是一个最基本,简单的问题,正确答案是“1937年”。我们设置了“1931年”“1945年”“1949年”三个干扰选项,正确率为93.18%。其中,16-30岁的人群86.25%回答正确,12.5%的人选择了1931年;31-45岁人群全部回答正确;46-60岁人群仅有一人回答错误。

第二个问题:“七·七”事变的历史意义在于?则稍有些难度,是初中历史课学习过的知识,正确率为63.16%。正确答案是“标志着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这个问题的干扰选项有“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标志着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这个问题中,16-30岁人群仅58.75%回答正确;31-45岁人群72%回答正确;46-60岁人群54.55%回答正确。14.2%的人选择了“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24.43%的人选择了“标志着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

第三个问题:哪位爱国将领发动了西安事变?正确答案是张学良,干扰选项有“张作霖”“朱德”“李宗仁”。本题94.87%的人回答正确。

第四个问题:下列哪些战役是抗日战争著名战役?正确答案是“百团大战”“台儿庄战役”,干扰选项有“淮海战役”“辽沈战役”。其中,75.64%的人选择了“百团大战”,89.74%的人选择了“台儿庄战役”。然而,还有32.05%的人选择了辽沈战役,30.77%的人选择了淮海战役。

最后一个问题“您知道抗战胜利是哪一年吗?”则94.87%的人都回答正确了。北京理工大学2014级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论文

第二部分考察了大家了解抗战历史的程度以及方式。11.54%的人表示“非常感兴趣所以经常看”,67.95%的人表示“偶尔会关注”;20.51%的人表示基本不关注。我们注意到,表示非常关注的人群回答正确率很高,而基本不关注的人则正确率很低。31-45岁的人群表示偶尔会关注的几率最高,而“基本不关注”的人集中在16-30岁。

关于“您从哪些渠道了解到有关抗日战争的知识?”排名前三位的方式是“课堂上”“书籍,历史资料”和“新闻,广播,报纸等媒体”,少部分人通过“父母长辈”和“爱国教育基地”了解到抗日战争的知识。

第三部分调查了大家对于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相关看法。

在“您认为当下和平年代回顾抗战历史有意义吗”的问题中,80.77%的人认为非常有意义,勿忘国耻;12.82%的人认为非常有意义,应该时刻强调。

关于“今年的9月3日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中国将一次举行抗战胜利阅兵式,您对于国家设立这样一个纪念日的态度是?”这个问题,77.84%的人认为非常有意义,15.91%的人认为对小孩子比较有教育意义。

对于“您认为我国在抗日战争重大灾难事件(如: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的纪念方面做得是否令人满意?”这个问题,41.48%的人认为“比较满意”,31.25%的人认为“一般”,10.8%的人认为“比较不满意”,12.5%的人认为“非常满意”,另有3.98%的人非常不满意。这个数据在各年龄段分布大致相同。

在问卷第一部分:大家对抗战历史了解程度的考察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家对于抗战历史是略有了解的,一些常识性的问题,比如抗战胜利的年份,“七·七”事变发生的年份,大部分人都能答对。然而关于哪些战役是抗日战争著名战役,还有30%的人错选,说明大家已经不是很了解了。至于“七·七”事变的历史意义,正确率就骤然下降,只有63.16%。这说明大家只知道有“九一八事变”,有“七七事变”然而对于它的过程,它的重要性,却不那么了解了。这说明大家对于抗战历史的了解不够系统、细致。

另外,分年龄来看这份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发现30岁以上的人群对于抗战历史比30岁以下的人了解,45岁以上的人则非常了解这段历史。而大家了解历史的主要途径就是课堂和媒体。这说明我国在近些年,对于抗战历史教育的越来越少,大家关注的程度也越来越低。随着历史逐渐远去,年轻人正在慢慢淡忘那北京理工大学2014级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论文

段历史,祖辈的记忆和经历也在一代一代的传承中渐渐流失。然而,我们发现,人们还是非常希望去了解这段历史,去铭记,去纪念逝去的先烈的。绝大部分人都认为纪念抗战胜利非常有意义,因为虽然抗日战争结束了70年,然而战争遗留下的问题却迟迟没完全解决,尚有无数冤魂死不瞑目,尚有历史罪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同时,大家也一致认为我国在纪念这段历史的做法并不令人十分满意,认为我国应该多举行纪念活动或仪式,来提示大家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四、结语——勿忘历史,展望未来

中国抗战长达14年,而美国参加二战3年零9个月,前苏联参战4年零2个月,英国参战6年——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于此可见。“七七事变”后,中国抗战牢牢牵制着100万左右的日本陆军主力,占日本陆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二;共消灭日军150万人,约占日军在二战中死伤人数的70%——中国战场牵制和歼灭日军无疑最多。在二战中,美国伤亡100余万人,英国伤亡120余万人,前苏联伤亡3000万人,而中国伤亡3500万人,中国的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中国付出的牺牲无疑也最大。

故而,我们必须站在世界角度,看待中国抗战的伟大意义。我们必须向世界人民喊响: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既是起点,又是终点。中国抗战,将日本陆军主力死死“钉”于中国战场,寸步难移,拖住了日本向亚洲其他地区“北进”和“南下”,以及与德意勾结,支援了苏美英同盟国。正如《人民日报》那篇文章所问:“谁像中国这样扛住法西斯的疯狂进攻,一扛就是14年?谁像中国这样拖住那么多日本侵略军,一拖就是上百万?”

中国抗战的胜利,来之不易,中国抗战的历史,更不容忘却。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世界人民知道二战的西方战场,多过于知道东方战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中国的二战功绩似乎被世界轻估轻看。事实上,“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地区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大利亚,打下印度„„”(美国总统罗斯福语)。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如果没有中国的伟大贡献,实在不可想象。

虽然那时的中国积贫积弱,但中国人民拥有不畏强暴的拼搏精神、舍身救国的奉献精神、统一抗战的团结精神、坚持到底的自强精神,拥有了这些,就足以让中国人民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一直奋战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终点,北京理工大学2014级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论文

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战争不应该再发生,历史需要铭记,中国人民的抗战价值更需要得到历史认同。

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对人类社会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十年,虽然发生过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局部冲突,但反战力量非常之大,人类再也没有发生世界大战。全球范围反战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和平与正义始终主导世界,二战灭绝人性、杀戮一切的做法一去不复还。这就是反法西斯和抗战胜利的重大影响,是胜利成果的延伸。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人类社会中再也不会发生世界大战,但战争的风险依然长期存在,有时候甚至风险还在增加。局部战争比较频繁,隐形战争已经悄悄降临,战争规模小了不等于不会发生,也不等于破坏性小了。影响人类发展的最大危害还是战争,对战争的警惕必须强化。

抗战纪念活动,就是为了牢记二战的惨痛历史,永远警惕战争。战争是对人类、人性的最大背叛。有战争,人类就没有希望,没有福音,就永远处在危险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其中,中国伤亡累计约为3500万人。这是人类最坏的结局,这样一个悲剧,这段惨痛历史,永远不要忘记。所以我们要牢记战争这个恶魔给人类带来的苦难悲剧。要提醒世界不要忘记战争给受害国、给世界、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造成的最惨烈悲剧。

中国是主导和平的国家,中国发展国防力量是为了捍卫我们抗日战争胜利的成果和国际秩序。中国社会发展多好,世界就有多好。因为中国是和平的倡导者主导者;是高速发展、正确发展的领头羊;是坚持和平外交,正确处理国际事务的榜样。可以说,中国给世界更多的是奉献。中国需要世界,世界更需要中国。中国强大,中国发展,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梦想,也是世界的红利。一个以中国为榜样的国际时代已经来临,任何力量无法阻挡。

第二篇:大学生对自身专业知识了解程度调研报告

黄师大学生专业认知度调研报告

【摘要】大学生供需见面会上用人单位的选人意向发现,目前的用人单位对新人的选拔,不再一味地强调在校从事过多少的兼职工作,因为,他们认为,兼职与专业的工作所需的能力有一定的差距。他们更看重的是新人对自身专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因此,这对在校大学生来说,重视自身专业知识,加强自身在专业的掌握能力和程度成了迫在眉睫的事。

一、导言

当代大学生有多少人是在进入大学学习之前就对专业有所了解呢?又有多少人经过专业学习对专业有了深刻地认识呢?又有多少人四年下来可以说自己有深入学习了自己的专业呢?现在社会更需要专业型人才,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实现人生梦想,真正在大学中学到知识,应该做到:关注专业知识,树立深度学习观。为了更好的了解本校大学生对自身专业知识的了解程度,本小组决定开展本次调研活动,更充分的了解本校大学生对自身专业知识了解的现状。

二、方法

1.研究对象与范围

(1)研究范围:黄冈师范学院

(2)研究对象:黄冈师范学校大

一、大

二、大三的学生

2.方法:问卷调查(校内,纸质)

3.资料整理及分析方法

(1)质量控制:

校内:对校内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2)分析方法:由小组成员分年级统计好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根据调研目标,这次调研活动主要是想了解一下几个问题,并相应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和意见。

(1)通过问卷调查真实地了解黄冈师范学院大学生对自身专业的了解程度。

(2)通过问卷的形式,让身边的同学们意识到自己对自身专业知识了解的缺乏,引起他们对自身专业低认知度的重视并树立深度学习观。

(一)、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问卷范围为黄冈师范学院在校大一,大二,大三学生,涉及文科,理科,工科等十八个专业,回收有效问卷269份。其中大一,大二,大三均发放100份,分别回收有效问卷97份,78份,94份。回收率为89.67%。

专业认知涉及到专业课程,专业前景,培养目标,实践基地、设备等。足够的专业认知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很好的良性认知,形成一定的专业概念,为后续理论知识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热爱程度,增加学习的激情。调查发现,专业认知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继而影响到择业观,人生观。

在此,我们可以通过,调查问卷中的三个题目进行分析:

第1题:入校前对本专业是否了解?

A.很了解B.了解C.一般D.不是很了解E.不了解

38.3大一 大二

大三

第2题:专业知识学习的越多,你觉得自己更加了解这个专业吗? A.是的,越来越了解B.专业学习没有对我的专业了解帮助太多C.我了解专业跟专业学习无关

大一

学习无关

大二

大三

第10题:通过专业课的学习,你对该专业的认识有哪些转变? A.该专业会有很好的发展,学习兴趣浓厚B.该专业的发展前景不乐观,心中有担忧C.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对未来的发展很忧虑D.没有任何影响

大一大二

大三

从以上图表中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越来越重视自身专业的认知,对专业越了解,学习的兴趣越强。而对专业的认知不够,影响到他们对自身专业的学习

3、大家可以定期的开一个读书交流会,在交流会中交流大家的心得,分享大家的所得,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更容易的学习习近平时看似很枯燥的知识,通过大家的交流,也许,大家都可以收获的更多。

—教育技术学

第三篇:人们对春联的了解程度

人们对春联的了解程度

对于贴春联,人们对春联有什么了解?

让我们走进春联的世界吧!(人们一般是从以下这几方面探究春联的。)

形式

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我国古代春联可以知识追溯到春秋时代,那时候的春联是刻写在门庭木掾或石柱上,也有篆刻在悬挂门庭的长幅竹片上,以后又墨写在丝帛稠带上(北方人称之为幌子)以装饰门庭。及至造纸术在我国古代发明后,春联便由文人墨客书写在纸制条幅上悬挂,进而再发展到人们用红纸书写并张贴在门亭与厅堂。有人又称春联为对联,其实春联只是对联中的一种。众多的对联还包括祝贺新婚嫁娶,新屋落成,乔迁志禧,生日寿辰和其他喜庆节日,还有悼念已故亲友的挽联和孝联等。而春联则是在我国民间流传最广,应用最多又最为人民所喜闻乐见。它与鞭炮,喜筵相随,为人们的喜庆节日平添几分欢乐和吉祥。应该说,古人对春联的内容和形式颇有研究。因为春联的格式起源于我国的古典诗词,因而最初的春联要求象律诗一样讲究严格的字句相等与平仄对仗,即上下联的每个字都应要求其声调呈阴阳平仄相对,再配以具有 【贴春联】含义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如何贴 | 传统贴春联的方法为,面对大门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另一种是常用的贴法。解放后由于横式书写格式改为由左向右,春联也可以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适合人们的阅读习惯。若是将两种春联贴法“混合使用”,就不太妥当。贴春联的学问 春节贴春联,将春联的上下联贴颠倒的大有人在,那么,怎样排列上下联的顺序呢? 首先要区分门的上下首。在面对大门时,右手方向为上首,左手方向为下首。贴对联时上联贴上首,下联贴下首。其次是区分春联的上下联。一般有以下四种区分方法:一是按音调平仄分。春联比较讲究音调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音,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比如“春回大地千山笑”(“笑”是仄音),“福满人间万民欢”(“欢”是平声)。二是按因果关系分。“因”为上联,“果”为下联。比如“方向正确城乡富,政策英明衣食丰”,因为只有“城乡富”这个“因”,才会有“衣食丰”这个“果”。三是按时间先后分。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比如“风送莺歌辞旧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辞旧岁”在前,“迎新春”在后。四是按空间范围分。一般是者在前,大者在后。比如“勤俭持家家道昌,团结建国国事兴”。这副春联中的“国”比“家”大,所以“家”在前,“国”在后。

象征:

辞旧迎新,去岁有余庆,新年更吉祥。一种祝福,一种期盼。春联是从两 由来

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春联的种类

春联的种类很多,有街门对、屋门对、短春条、大春条。每幅春联都有横批和一个“福”字,还有斗方和影壁单贴、门心和抱柱。一般大街门外的对面和屋门对面,都贴“出门见喜”,屋里贴“抬头见喜”,影壁单贴“迎样”、“鸿穆”等等。老太太爱买吉祥话儿的,如“多福多寿多子孙,日富田资日康宁”;老头儿愿买带有警语的;一些商号大都贴“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还有像“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等,都贴在商号的门柱子上。

贴春联的意义

春联的意义

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章法技巧的书法墨写,所以古代文人称对

联为一种既高深又典雅的艺术创作。

第四篇:对项目工作了解程度

对项目工作了解程度

试验区试点县创建工作中项目建设是至关重要一环。我县主要立项的有《职教资源统筹项目计划》、《职成教育网络体系项目建设计划》、《职成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计划》、《特种养殖基地项目计划》、《种植基地项目计划》。目前在省、市专家指导下做了部分修改,并开始启动。

特种养殖项目投资880万元,种植基地项目投资430万,畜牧专业投资320万,现代农艺专业投资200万元,实训楼项目1456万元。合计总投资3286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000万元,省投资760万元。县投资1526万元。目前已完成项目两个(畜牧、现代农艺),正在实施的两个(畜牧兽医实训基地、新实训楼),县级投资615万元。

这些项目的实施,体现现代农村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真正服务“三农”(农业、农村、农民)。

第五篇:关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程度的调查报告

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的调查报告

前言: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唯一一个将传统文化保存至今的国家。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已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推动着中国的发展,在世界文化领域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日本、韩国以及许多西方国家的学校都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孔子、老子、庄子等古代先哲的思想,也是西方哲学家们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本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的,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中西方交流日益频繁,西方文化大规模入侵,渐渐为中国人所接受。圣诞节、情人节在中国流行起来;麦当劳、肯德基、披萨成为许多人喜爱的食品;西装成为各种正式场合的服装„„但是,却仍有人不知道重阳节,不清楚过年吃饺子这一习俗的由来,不了解唐装、汉服是什么样子„„我国传统文化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但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被许多人淡忘,民族文化遗产面临着极大的考验。

此次调查,正是对当代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程度进行统计和了解。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发放问卷的形式,问卷分为网上问卷和实体问卷两部分,参与问卷的主要是中学生和大学生。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学生对古代文学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如:古诗、古词的区别,书法、国画的鉴赏能力等等;

(二)学生对儒家、道家思想的了解程度;

(三)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

(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态度和看法

共回收问卷90份,其中网上参与问卷77人,回收实体问卷13份。此调查报

告以这90份问卷为主要资料来源。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当代学生普遍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表示认同,认为那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人民的瑰宝,不应该被轻易遗忘。但大多数学生表示,传统文化尤其是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相差太大,古汉语更是难于理解,因此即使认同其重要性,却不愿意过多地学习。在“你对于中国古代诗词曲赋及古文的学习态度”这一道题目当中,14%的人表示“不喜欢,也不怎么去学习”,69%的人表示“课本中的会去学习,课外不愿意自学”,只有17%的人表示“很喜欢,会主动学习”。而融入了中国古典文化元素的国产游戏仙剑奇侠传系列,在学生当中却是备受欢迎。这个系列的游戏,融入了中国特有的武侠、仙侠风,以中国古代神话为背景,并以故事的形式充分表现道家的世界观。在娱乐的同时,也可接触许多传统文化。在玩过此类游戏的人当中,68%的人表示非常喜爱这类游戏,比之国外的一些格斗类游戏,加入了传统文化的国产游戏让人觉得更有趣味,更充实。近年来,中国风音乐流传广泛,受到人们尤其是学生的欢迎和喜爱。中国风,即在歌曲中加入中国古代一些典故作为创作背景,用现代的音乐唱出古典的味道,乐器通常为中国古典乐器,这样的音乐不仅能让人放松心情,更能让人从歌词当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体会古诗词所特有的意境。在被调查的人当中,有86%的人表示喜欢中国风音乐,认为中国风音乐所体现的意境是许多流行音乐无法做到的。

(二)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1、关于四书五经。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起中国传统文化,必然是要谈到四书五经。然而在调查中,竟有64%的人不能准确无误地说出四书、五经。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有人竟不知道“四书五经”是九本典籍的统称,而以为那是一本书籍的书名。

2、关于传统艺术的认知。国画、书法、戏曲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对于中国学生来说,都应该对其基础进行一定的了解。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有76%的人不能准确地区分行书、隶书、楷书这三种十分常见的字体。在国画方面,83%的人只能大致体会到国画的美,但不能从专业角度进行鉴赏。8%的人表示对国画完全没有鉴赏能力。传统戏曲更是被年轻一代所冷落,大部分年轻人都认为传统戏曲这一表演方式与主流音乐相差甚远,难以接受,因此不会去进行欣赏,更谈不上去学习了。27%的人认为戏曲是过时的文化,知不知道都无所谓,其余的人则大多认为那是只有专业演员才需要学习的小众文化,非专业演员可以不必对其进行过多的了解。

3、关于古典诗词。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从小学开始,我们的语文课本就有许多古诗词鉴赏课文。古诗词也是当代学生应该学习的。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句法相对固定;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句法灵活多样,但应遵循固定的词牌。这是古诗词学习中的最基础的知识。在调查中,只有7%的人可以清楚地说出诗和词的区别,82 %的人大概知道两者区别,其余的则完全不知道两者有何区别。由“对于诗词曲赋的学习”这一道题中也可看出,大部分学生对古诗词了解的并不多,仅限于课本上的而已,很少有学生会在课外主动积累和背诵古诗词,对于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自然是不足的,学习创作诗词的人更是屈指可数。

4、关于诸子百家。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内容,也包含了道家、法家等文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传统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学历史教材中也把百家争鸣这一部分作为学习重点。因此学生对这一段历史比较了解。如在“你能说出儒家、道家、佛教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吗?”这一问题中,84%的人都能回答,但对于课本中涉及较少或未涉及的墨家、法家、阴阳家、农家、名家等,只有27%的人表示全部都清楚。

5、关于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由来。在调查发现,竟有10%的人不知道有重阳节。没有人能够说出每一个传统节日的由来。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调查发现,当代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比较肤浅,他们对传统文化多持敬而远之的态度,怀有一份敬意,但却不愿意主动去学习。经过分析,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有:

1、学校只是一味地按照课本教授文言文和古诗词,而没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对于中国人的意义。中学生普遍对文言文和古诗词的学习表示不喜欢。他们认为现代人说话极少用到古汉语,且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相差甚远,不易学懂;而作诗填词,更是那些“文人”和“天才”才需要考虑的事,对普通人来说并不重要。对于古典文学,只需要大概了解即可,将它作为必考的部分,是不必要的,只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在大学里,除中文系的学生外,其它专业的学生极少有机会接触传统文化。另外还因为就业对英语的硬性要求,使得大学生把大部分学习时间都放在英语上,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2、许多父母不重视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认为孩子学好学校安排的功课,考上好的大学,找到好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书法、戏曲、古代文学典籍等在现代社会用处不大且耽误学习,所以不会鼓励孩子多接触传统文化,导致孩子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亦没有形成主动接受传统文化的意识。

3、过多外来文化造成一定的影响。许多学生错误地认为,外来文化尤其是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传过来的文化就是时尚、优秀的文化。因此在他们在心目中把中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和文化定义为过时文化,盲目追求时尚,追求外来文化。从饮食、服装、娱乐等各个方面,都极力模仿西方人的方式,出现民族文化认同危机。

(四)对策探讨

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定义非常模糊,对其了解也太过肤浅。加强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刻不容缓的。故提出以下对策:

1、中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中小学应该重视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只学习课本中的唐诗宋词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人的意义。建议将儒家、道家的一些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入到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让学生从小就能多接触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并真正形成主动接受传统文化的意识。

2、大学阶段的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也并不算晚。建议大学院校开设相关的公共课程,多组织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竞赛、演讲活动,建立文学协会和组织,让大学生自觉地参与其中,学习传统文化。

3、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学生虽不愿意主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典籍,但对于加入传统文化元素的游戏和音乐还是非常有兴趣的。社会应当鼓励和宣传这类游戏和音乐,借助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在娱乐中接触传统文化。

四、感悟: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脊梁,中华民族有着如此深厚悠久的历史,有着如此丰富灿烂的文化,这是中国人共同享有的财富。我们不必时时刻刻做一个传统的人,但我们不能忘记传统。从现在开始,作为学生的我们,都应该用心地去阅读那些被尘封已久的史书典籍,用心去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更应该保护和宣扬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才不愧为一个中国的学生。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