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信息碎片化降低当代人的认知水平

信息碎片化降低当代人的认知水平



第一篇:信息碎片化降低当代人的认知水平

谢谢主席,对方辩友,大家下午好!

当今时代,移动终端被广泛的应用,信息碎片化应运而生。人们在享受碎片化带来便利的同时,长期接受碎片化信息弊端的讨论也开始甚嚣尘上。

开宗明义,信息碎片化是指完整的信息破裂为诸多碎片,认知水平是指对于客观真相的把握能力。我方判断标准是碎片化是否有助于我们基于思考提升认知水平。接下来,我方将通过三方面论述信息碎片化降低了当代人的认知水平。

首先信息碎片化体现为片面性。长篇幅的信息为了博人眼球,往往省去论证,直接给出结论并冠以语出惊人的标题。观点如何得出,论证是否合理却无人问津。在碎片化时代,这类对客观事件进行简单粗暴的判断的事例俯拾皆是。最近的微博热搜榜就充斥诸如“毒疫苗是危害孩子健康”或“炒房团是中国经济罪魁祸首”等片面论点。我们放弃思考,选择在碎片化中随波逐流。在不停的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我们习惯于接受简单的判断,还有多少人会关心真相呢?

其次,信息碎片化体现为浅显性。从开始的人人论坛,到现在的微博朋友圈,当代人的网络交流趋向于接受简短的信息。碎片化的信息由于阅读时间短,内容缺乏连贯且压缩。“一张图看遍哲学史”、“五分钟读懂互联网创业”,更有甚者在推送中只需要一篇文章就可以囊括五千年的文化。浅显的信息看似简单易懂,富有哲理,然则简单的知识累计除了带给我们“学富五车”的错觉,只会使我们刷的了一天微博,却看不完一本书。

最后,长期接受碎片化弱化了我们对复杂事物的思考能力,对自身认知水平产生了错觉。多少大学生看过创业小文感觉信心爆棚,看过碎片信息的他对互联网名词可谓信手拈来,然而开始创业后才发现并非如此。接受碎片化洗礼的我们口若悬河间好似马云。然而云雾撤去,马云的脚下是万张高峰,而我们却似空中楼阁,脚下空无一物。

诚如对方辩友所说,碎片化的确带给我们大量的信息,然而我们的认知水平却没有因此提高。当人们面对着海量信息习惯了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我们还能沉淀自己的心灵,两耳不闻碎片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吗?因此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信息碎片化降低了当代人的认知水平。

第二篇:碎片化时代信息

碎片化的时代信息

时间:2018-01-25 12:36:55 | 作者:学霸

在川流不息的城市中,我们上下班,上下学。在马路上,在地铁里可以看到人们都在浏览手机上的微博和微信,关注世界每个角落的事情。

正如我们所见,人们对于电子产品已运用得越来越广泛熟练,上从老,下到小,每一个人对于这样一个电子化的时代所主宰。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客观的现象,这也是一个时代发所无法阻挡的现象。

电子化的时代是快节奏的,每一分每一秒世界都在改变,从而促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我们可以在手机上直接订张机票,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们可以从手机的新闻头条中了解时事新闻;我们也可以足不出户就在“淘宝”上购得我们所需的物品…… 在碎片化的生活中,我们得到许多益处,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但因为有这些益处,人心难免会变得浮躁。碎片化的时代是科学进步的产物,正如科学是没有善恶,只有真假,核能可以造福人类,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能源。但它也可以摧毁人类,“核爆炸”会使千千万万的人失去生命,失去家园,失去幸福,碎片化的生活亦是如此。

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它呢? 首先,我们需要有正确的认识观,对于碎片化生活,我们应该既不拒绝也不裹胁。常言道“自家主宰长精健,逐外精神徒损伤”。我们应该认识到“信息不是知识”,学会阅读经典,从经典中学会分析事物的利与弊,善与恶。

学会筛选信息,放出眼光。对于各种各样的信息,我们要学会有规则,有底线,知道什么是我们需要得到的?什么是我们不需要的?我们既不可以将信息拒之门外,做一个桃花源中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随波逐流的人,盲目而且毫无目的的人。

因此,我们要学会辨别生活,拾得这个碎片化信息中的真金。不论时代如何改变,我们都有精神底子,让我们在时代中不断提升自己,选择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

学会生活!

学会选择!

第三篇:当代人对法律认知情况调查报告

当代人对法律认知情况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法律也随之不断完善,人们对法律价值的认识更为深入。本文主要是从现实的角度来反应当今人们对法律的认知与态度,为将来完善法律提供一份有用的资料。关键词:法律价值

认知

态度

为了深入了解中国当代人民对法律认知的情况。本人于2009年11月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进行随机调查。本次调查选取的样本总数是50人。各项调查工作结束后,将本调查报告内容予以总结,其调查报告如下: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没有只有小学或初中学历的人;具有高中学历(包括在读)的有3人,占总数比例的6%;具有大学本科或专科学历(包括在读)的有45人,占总数比例的90%;具有研究生学历(包括在读)的有2人,占总数比例的4%。

二、问卷回答情况

(1)法律观念、意识部分

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有42个、占总数比例84%的人认为法律是作为一种工具在中国存在的,只有1个、占总数比例2%的人认为在中国法律是一种信仰,另有1个、占总数比例2%的人认为法律在中国以其他形式存 1 在,还有6个、占总数比例12%的人没想过这个问题。也就是说,大部分人都认为法律在中国是一种带有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目的的工具性地存在着的,而并非一种信仰。

而在多选题的“您守法的原因”一问中,有40个、占总数比例80%的人认为“守法是基本素质”是其守法的原因之一,有26个、占总数比例52%的人将“违法会受到处罚”列为自己守法的原因之一,有12个、占总数比例24%的人认为自己守法的原因之一是“出于习惯”,有2个、占总数比例4%的人同时也因为其他原因守法,只有4个、占总数8%的人守法的原因里有“信仰法律”这一条。可以看出,在中国,人们基本没有因为信仰法律而守法的。

(2)中国司法实践部分

有27个、占总数比例54%的人认为中国现在权力大于法律,有8个、占总数比例16%的人认为中国现在权力与法律的关系基本持平,另有5个、占总数比例10%的人不知道这个问题,只有10个、占总数比例20%的人认为中国现在是法律大于权力的。可见中国的法治状况在民众心目中的印象绝对不容乐观,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中国仍然是人治社会而非法治社会。

有27个、占总数比例54%的人认为中国的法律执行的一般,有15个、占总数比例30%的人认为中国的法律大部分执行的不好,有6个、占总数比例12%的人不知道这个问题,只有2个、占总数比例4%的人认为中国的法律执行的非常好。看来中国民众对中国执法状况的印象同样不容乐观。

有30个、占总数比例60%的人认为中国现在人情比法律起的作用更有效,有10个、占总数比例20%的人认为两者起到的作用的广泛性和有效性差不多,有2个、占总数比例4%的人不知道或没想过这个问题,只有8个、占总数比例16%的人认为中国现在法律比人情起的作用更广泛更有效。可见,当代中国,恐怕秩序的维持,传统文化起的作用比法治等外来观念更大,虽然这是不应该的。

在对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机关的态度上,有22个、占总数比例44%的人态度是一般信任,有22个、占总数比例44%的人态度是“除非迫不得已,否则不想接触”,有4个、占总数比例8%的人态度是不信任,另有2个、占总数比例为4%的人为其他态度,但是选择“非常信任”一选项的人数,在本次调查中为0。则共有占总数比例52%的人对这些机关具有排斥的态度。

三、结论和建议

1、结论

(1)中国政治、法治方面很大程度上还在延续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人们认为社会依然是权力大于法律,人情大于法律,统治、调节人们行为的依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类似民主、法治、平等这样的西方传来观念只能在价值上受到肯定而在实践中难以实行。外来的法律观念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间产生了严重的法律文化冲突。

(2)中国的法律实践方面给民众心中留下了比较恶劣的印象,形势不容乐观。

2、建议

(1)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在学术上思考研究中国法律文化冲突的解决办法,可能会对个别问题的解决产生促进作用。

(2)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机关应树立好公正严明的良好形象,设法克服人们心中权力大于法律的观念。

(3)加大法律的宣传力度,在体现法律作用的同时更要让老百姓易于懂 得如何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合法的权益。

参考文献:

[1] 卓泽渊 《法的价值论》 法律出版社 1999 [2] 朱苏力 《现代化视野中的中国法治》

附录:调查问卷原稿

您好,感谢您能填写这份社会调查问卷,该问卷是以匿名的方式填写的,所以您尽可以放心填写。另外由于本报告是用来进行写论文的,纯属学术研究用,所以请您务必认真填写,写真实情况,非常感谢您的合作,谢谢。

您可以将选出的答案写进括号内,如果您选的是“其他”项,请在“其他”后面写上您认为应该写的内容。1.您的年龄?()

A.18周岁以下 B.18周岁—25周岁 C.25周岁—40周岁 D.40周岁—60周岁

2.您的文化程度(包括在读)?()

A.小学 B.初中 C.高中或中专 D.大学本科或专科 E.研究生 3.您有信仰吗?()

A.有 B.没有 C.不知道 D.没想过 4.您认为在中国,法律是一种?()

A.信仰 B.工具 C.不知道 D.没想过 E.其他: 5.您认为现在在中国法与权力的关系是?()

A.权力大于法 B.法大于权力 C.但两者基本持平

D.不知道 E.其他:

6.您认为,在一个社会中是否法应该高于一切?()A.是 B.不是 C.不知道 D.没想过

7.您认为中国的法律?()

A.执行的很好 B.执行的一般 C.大部分执行的不好 D.不知道 8.您遵守法律是因为(可多选)?()

A.信仰法律 B.出于习惯 C.守法是基本素质 D.违法会遭到处罚 E.其 他:

9.您认为现在在中国,法律和人情关系,谁起的作用更广泛更有用?()A.法律 B.人情关系 C.两者差不多 D.不知道 E.没想过 10.您对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机关的态度是?()

A.非常信任 B.一般信任 C.除非迫不得已,否则不想接触 D.不信任 E.其他:

第四篇:碎片化杂文随笔

“蛙声”一片在隆冬

已经好久好久没玩电子游戏了,以前也曾痴迷过三国、盟军敢死队、大航海等,如今年纪大了,匆匆的工作和生活也没有心思或者兴趣去玩这样的大型游戏了;最近听说有一款“旅行青蛙”的手游很火爆,出于好奇心,也下载了看看究竟是些啥东东?结果一玩,也喜欢上了。自然这款游戏并不占用自己很多的时间,也无需复杂的操作,更不会粘人到茶饭不思的地步,闲来无事的空隙,拿出来看看挺有意思;其实,那只旅行的青蛙平时在家吃饭、看书、写文字;或者背包独自去旅行、发照片、带特产回家,感觉好像现在的自我,或者多少也包含了自我的影子,暗合了一些生活的现实状态,否则又岂能如此大规模地流行起来?给这个寒冷的冬天带来了一丝的温馨与暖意?

永远的小花

找出了老电影《小花》、重新看了遍,为的是听听电影中那两首好听的主题歌——妹妹找歌泪花流和绒花;还有就是特意为了再看看绒花歌曲的那段,在黄山百步云梯为用膝盖抬担架的那段!2013年去黄山的时候,在鳌鱼峰就听别人指着远处的风景说那是电影中的取景地,因为那首好听的歌,因为当年的陈冲和刘晓庆、因为李谷一自然抒情的歌唱……最近似乎韩红唱的绒花很红,她唱得虽然不差,不过憋紧了喉咙装腔作势的假唱在我的心中怎么也比不过李谷一的真情流露!

听白先勇讲红楼片段

喜欢红楼梦是毋庸置疑的,最先引起自己兴趣的是在高中语文课上,老师讲解林黛玉进贾府那段,那时的老师真好,能把人物的一些特性与表现讲得非常到位,分析也头头是道……自己也曾看过两遍书,也迷恋过87版的电视剧,读过很多人的评论,王昆仑、木心、甚至民国时期一些名人的轶事,诸如刘文典在西南联大说红楼等等,总体上对红楼的理解也是随着年龄的长大,才渐渐体会得更深。

近来再试听了白先勇对红楼的解读,那种对人物和事件的娓娓道来,就仿佛听我以前语文老师的解说,尽管我老师没有他的名气;而谈到小说的整体的架构时,又像是木心的视角,所以很是动听!尤其是对中华文化的一些解读,对人生的解读,有很多的共鸣。譬如他说人的青年时代喜欢儒家思想,要入世,要齐家治国平天下、要发奋读书考功名、要为名利而努力;中年时遇过了许多人生的挫折,开始道家了,到了老年便佛性了!是这个意思,原话我总是记不清楚和准确,只是个大概的意思,但理解上应当不会有错,这是中国人的哲学观,千真万确!

圣经、一部读不完的书

拥有圣经这部书(包括新约的英文版)至少也有二十年了吧!可是这部书至今都没有读完,读得最熟悉的就是创世纪和马太福音了;这个冬天,我决心继续读下去,出埃及记也快读完了,有一个疑问,比如上帝耶和华在西奈山上吩咐摩西要遵循的律法、要做的东西,就像做一个几尺几寸长的约柜,要用什么什么材料,感觉这些啰哩啰嗦婆婆妈妈的话,读来实在无趣,真不如福音书里那些: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更有那种境界,爱友人、也要爱敌人,就像上帝的光照义人、也照不义的人……无论如何,我还是希望自己有耐心把圣经继续读下去,啥时候读完都不算晚,或者是一生的事,有些东西一下子读完也许反而就不好玩了!

咖喱咖喱

公司年会上有一段歌舞表演,清新明丽、活泼愉快;后来网上找了段视频,歌词唱得有意思: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咖喱、肉骨茶、印尼九层塔;做SPA、放烟花、蒸桑拿;Coco、Pineapple、Mango Mango……其实呢,歌曲也不算怎么好听,只是这么明快的节奏和坦白的歌词,让人情不自禁想到了热情奔放的东南亚,尤其是在这么严寒的日子了,平添了生活的情趣与温暖,听完这首歌,恨不得马上就去东南亚呢!无论如何,今年的旅游目标肯定是有的了!啥时候去当然是要趁工作的空隙的,自然也要做一番攻略和准备,这么一想,仿佛自己已经在规划了……

第五篇:碎片化渠道管理

7月26日,Adworld2013*夏互动营销世界在北京举行,本届大会围绕“感赢销:感觉-感知-传感-交感”进行深度的研究探讨。互动通控股集团研发副总裁顾以文(William Gu)在会上演讲《品牌广告的渠道化投放与优化》。

什么是跨渠道营销?

顾以文在发言中指出,渠道的定义有很多,搜索类、展示类、社交类、视频类等都是渠道。由于人们的时间和注意力趋向多元化、碎片化发展,新的营销渠道层出不穷,跨渠道营销将逐渐实现品牌与效果的完美结合。跨渠道营销涵盖了四个层面,即数据、决策、分析与优化,通过统一的数据采集、整合和评估,基于大数据的自动化预算调整,跨渠道归因模型和跨渠道的效果跟踪提升,实现四个层面的相互统一,完成跨渠道营销。

为什么要跨渠道?

每一分钟,中国互联网行业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谷歌的数据显示,美国用户平均每天大约花4.4小时在某个屏幕前,只有10%的时间花在了其它非屏幕的媒体上,在购买过程中,用户不断地选择多个屏幕并最终发生购买,足见在品牌营销中,也需要实现营销跨屏幕。而在渠道方面,顾以文指出,当市场上消费者对新品牌完全没有认知的情况下,富媒体是非常好的实现渠道。

跨渠道营销能带来哪些益处?

跨渠道营销对利益相关者究竟有何益处?顾以文表示,跨渠道将分别带给消费者更相关的推广信息,带给广告主更好的消费者行为洞察,带给平台提供商更多的广告预算。目前,在实现过程中,最主要的障碍是洞察人群的行为方式。顾以文用“有墙的花园”比喻很多媒体将自身媒体视为宝地,不愿将其释放的现状。同时分散的平台与数据,相关人才的匮乏也是跨渠道营销面临的障碍。

如何实现跨渠道营销?

第一,采用统一的平台,实现一站式服务;第二,为广告主提供整合的数据,能够让广告主管理自身的第一方数据;第三,基于归因模型的分析,如国外的Organic Search,Display等;第四,智能的决策和优化,通过系统的设置,发现真正的客户,找到更为相似的人群,寻找最合适的渠道,提供更好的信息。

最后,顾以文引用了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的一句话,“永远不要停止测试,这样你会发现自己的广告营销活动一直在进步与提升“,呼吁到场的来宾给DSP一个提升,给自己一个提升,给营销一个突破!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