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本文我采用析读课型进行教学,通过对《白杨礼赞》的朗读分析教学中,我获得几点启示:
(一)散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熟悉写作背景,茅盾同志赴延安是1940年6月于西安遇见朱德总司令,搭他的车到延安的。回重庆后于1943年写作《白杨礼赞》。写作背景的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当时重庆甚至全国范围内,国民党反动派势力消极抗日,茅盾同志去延安之行亲眼目睹了西北抗日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抗战,多次粉粹日寇的“扫荡”。作者从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中华民族远大的前途,因此写了这篇文章,借白杨树这一形象热情地歌颂他们。这就可以让学生在讨论和分析课文的时候找到切入点和抓手。
(二)散文教学一定要紧扣“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线索是结构的核心,线索抓不住,结构就理不清。作者一喟三叹,反复歌咏“不平凡”的白杨树,“不平凡”三字,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作者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也就是散文的“神”,围绕“神”来写“形”,作者从三个不同侧面分别叙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不平凡,外部形态不平凡,内在气质不平凡,这样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完美呈现。线索抓住了,在朗读和分析课文的时候,对象征意义的理解更加深刻。
(三)散文教学一定要关注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和掌握象征手法,是本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在分析中突破课文难点,抓住重点。文章的第2、3段是教学难点,分析写白杨树为什么先写高原的景象,这样写可以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白杨树的形象,欲扬先抑,为下文褒扬张本。文章的第5、7段是教学重点。第5段从白杨树的形象、气魄上描绘白杨树旺盛、坚强的风貌。第7段把白杨树人格化。白杨树伟岸、正直、质朴、严肃,这就肯定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至此,学生便非常明确地分析出写白杨树的意义远不止是写“树”了,而是的是“人”,是“地方的抗日军民”,这种把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称赞的事物的写法就叫“象征”。
第二篇:《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陈明琴 雨露教研苑
《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作品,结构之完美,思想之深邃,把散文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线索清晰,条理顺畅的结构,让我们教者为之赞叹。
基于散文的特点,所以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紧扣一个词“不平凡”,抓住作者的抒情线索,把教学目标主要放在对白杨树的形象分析以及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上。在教学时间和重点安排上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重点放在让学生读对白杨树赞美之情的句子,想在读中去体会情感,把握情感基调,顺着情感基调去深入探讨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二部分,重点在读中找出白杨树的“不平凡”体现在哪里,从哪几个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让学生理解白杨树的精神品质。
第三部分,在朗读当中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从哪些语句层层深入地把这种意义揭示出来,从而让学生深入明白作者为何对白杨树具有如此崇高的敬意和赞美。这样学生就会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教学步骤★
在教学步骤上,首先我引用诗句导入,带领学生走进西北高原,欣赏白杨树的图片,创设情景。让学生大概了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生长姿态,从而揭示课题,作者为何对白杨树具有如此的崇敬和赞美,体现在哪里。接着在读中找出作者直接赞美白杨树的抒情语句,抓住作者的抒情线索“不平凡”,让学生思索白杨树的“不平凡”体现在哪些方面,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部姿态和内在气质着手,这样层层深入挖掘突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因势利导,白杨树的象征精神就出来了,这样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何说白杨树“不平凡”。最后,当堂进行小练笔,引导学生模仿文章白杨树的精神特点,选择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拓展延伸。
这样课前设计虽很完美,但在教学实践中收到的效果不是很好,正如哲学上所说的任何事物都有相对的方面,我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1.我认为这堂课的问题事先设计不够自然,问题过高,学生不知从哪作答,需要切合实际设置问题,并且要提前准备导学案学生预习,准备不够到位,因此课堂问题的提出真正要做到关注学生,感受学生的接受能力,还学生以主体地位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
2.我认为自己作为一名老师在教授本篇文章时在朗读的环节上重视不够,指导不够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朗读的训练。还有就是对课堂环节把握不够到位,时间安排不合理,课堂应变能力缺乏,语言不够生动,引导不到位,知识延伸方面的定位不够准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发扬优点,改正不足,走向更宽广的课堂教学世界。
课后议课研课
教与研相辅相成,教是研的基础,研是教的总结。光有教没有研,教学的得失不能总结,教学也无法得到提升;光有研,没有教,那研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没有依据。所以,集体议课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下课,黄冈师范学院教授导师带领学院中文系硕士研究生和各教研室的教研员以及全校语文同仁就转战会议室,开始议课研课,大家开诚布公,各抒己见,就这节课的得与失以及语文课该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进行了深入探讨。
黄冈师范学院中文系研究生们:问题设计很好,思路清晰,课堂提问紧张,学生回答不了,细节处理不够,朗读形式单一,朗读部分适合多角度朗读。
教研室杨主任: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和研相结合是很好的途径。语文是门艺术,也是门科学。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感情基调,要深入文本,语文老师如何研究教材,找出教材的核心价值,让学生受到震撼,文章要抓住有价值的东西,语文的价值是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语文教育不是空洞的教育,是形象化的,不是概念化的东西,要把握方向性,剔除非语文因素,把语文上成语文课,听说读写多种实践活动同时进行,关注文本,感悟,认知,理解,关注学生的体验,思考,生成。语文实践活动要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要“文以载道”,人文内涵,人文教育,在教学中不能进行空洞的说教,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想法,“去中国化是非常悲哀的”——习近平。语文是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法制教育的结合延伸。人文教育要注意它的方法与策略,语文教育不要用老师的教代替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有方法,策略都应该围绕学生的学,学习应该让学生选择,而不是告诉。语文教学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应调动学生应有的语文经验。语文问题设置不能较琐碎,一个会讲课的老师不是好老师,老师唾沫横飞,学生无动于衷,隔岸观火,是不对的。语文应该注重感悟,体验,对话,对话包括:生生,师生,文本,作者,编者所有的结合。语文学习不单是为了现在学习,更是为将来学习。
教研室胡主任:用三个词形容:1.芳华。语文课堂应该是快乐的,课堂要关注深度和广度。2.惊喜。关注更多的深度,广度,对文本,环境,突发情况的处理,很有智慧,关注学生成长,但存在设置问题过高,学生答不上来,随机处理问题能力欠缺。3.思考。(1)语文课堂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语文老师是设计者也是参与者。)(2)如何把语文美发挥到极致?(切忌面面俱到,没有重点,没有呈现教学目标。越是难的文本,一定要小切口,抓住一个点,不要希望一堂课解决所有问题,美的东西很多,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要有目标解决一个点就可以。)
黄冈师范学院名师丰建霞教授:1.学生形象,学校形象清清爽爽。学校文化与课堂文化契合,教师形象带给学生一种什么审美。2.教师的美与文本美的统一,教学语言的凝练与教学目标的明确,教学内容熟悉的处理和教学学法设计,教与研要结合,要做一个明明白白的老师。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副院长方正副教授:1.感谢雨露学校搭建交流研讨的平台。2.教师有待成长,专业发展,当今社会的信息量大,教师要把握教材,课堂发展,能说会写,要大量读书。3.希望教研活动加强。
本次教研,内容丰富,参与面广,精彩纷呈。既有课堂教学方式的呈现,又有教学方法的探讨;既有老师的各抒己见,又有专家领导高屋建瓴的指导;既有对课堂实效的研究,又有对文本细微的解构;既有对语文课堂深入挖掘的思考,又有对语文核心方向发展的把握等等,总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思想碰撞,成果丰硕。
课后研后反思
通过一节课的实践和两节课的研讨,受益匪浅,收获颇丰,感触深刻,学无止境,自己有待努力打磨历练成长发展,今后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扎实基本功,专业能力要不断发展,大量读书,文艺化人,关注教学前言,深挖教学内涵,教与研要深入。
2.把握课堂核心价值方向,以学生为主体深入课堂教学,关注学生成长,培养学生价值观以及人文素养的熏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思路,领略文章的文本思路,做到生成性教学。
4.关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注意语言的生动凝练,注意课堂的结构安排和时间规划。
5.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做到为人师表,做一个明明白白的老师。
6.平时要注重每一节课的打磨反思。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走进文本,深入感触。
第三篇: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篇一: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庆安县第四中学刘明
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设计了激情导入,学生交流,感知课文,课堂小结,作业练习等教学环节。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我为教学引导。全力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学生互相讨论,以及我及时的点拔、引导,抓住难点和重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形,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让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能力。
但正如哲学上所说的任何事物都有相对的方面,我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因此课堂问题的提出真正要做到关注学生,感受学生的接受能力,还学生以主体地位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健
二、我认为自己做为一各老师在教授本篇文章时在朗读的环节上不够重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朗读的训练。还有就是在对课堂知识的拓展延伸方面的定位不够准确。篇二: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1.播放《小白杨》歌曲,激发学生的热情,初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尤然而生。2.播放视频,观看白杨树,了解白杨树的特征。看到它的平凡,与文章的内容相结合,作者从哪些方面对它进行描写(主要从干、枝、叶、皮四方面来写的,干:笔直,枝:紧紧靠拢的 叶:片片向上的,皮:光滑而又有银色晕圈。
3.感知课文,学习象征手法。细细品读课文,感受本文的感情基。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5.学习象征手法。文章《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整个课堂紧凑高效。注重学生的阅读感知的培养。篇三:白杨礼赞教学设计及反思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
初三学生已阅读了《荔枝蜜》,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所了解。
三、设计理念:
学习需要自主建构,自主建构需要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持。充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的能力。首先用多媒体向同学展示白杨树的直观形象,配合课文朗诵,刺激学生视觉和听觉器官,激情导趣,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建构的动机。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2 3 4 5 篇四: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篇一: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1、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让学生找一找文中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议一议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最欣赏的是哪一方面,说出欣赏的理由;想一想白杨树三不平凡象征什么;动手写一写今天的白杨又用来象征什么人,象征他们的什么精神;推荐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说出推荐的理由。以上的教学环节,既抓住了重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不断的动脑、动口、动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也显现出来了。
《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很有必要多朗读。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已之口,如出已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叩住学生的心灵,引起心灵的共鸣。教学时,我注重了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朗读。利用多媒体音配画听课文朗读,给学生的朗读配乐,自己声情并茂的范读,男女声分读,小组朗读,集体朗读。
篇二: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通过对《白杨礼赞》的教学,我获得如下启示:
(一)散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熟悉写作背景,茅盾同志赴延安是1940年6月于西安遇见朱德总司令,搭他的车到延安的。回重庆后于1943年写作《白杨礼赞》。写作背景的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当时重庆甚至全国范围内,国民党反动派势日,茅盾同志去延安之行亲眼目睹了西北抗日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抗战,多次粉粹日寇的“扫荡”。
(二)散文教学一定要紧扣“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线索是结构的核心,线索住不住,结构就理不清。
(三)散文教学一定要关注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和掌握象征手法,是本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突破课文的难点,讲清课文的重点。文章的第2、3段是教学难点即写白杨树为什么先写高原的景象,这样写可以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白杨树的形象,欲扬先抑,为下文褒扬张本。文章的第5、7段是教学重点。第5段从白杨树的形象、气上描绘白杨树旺盛、坚强的风貌。第7段把白杨树人格化。
写“树”了,而是的是“人”,是“地方的抗日军民”,这种把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称赞的事物的写法就叫“象征”。
结束语
古人云“教学相长焉”,说的是“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名篇,所学到的方法多多;写反思,所悟出的启示多多。古人又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学”与“思”要互相结合。我坚信,“教”、“学”、“思”三者结合,一定能使教学水平达到一个新的角度。
篇三: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1.在初读阶段,筹划了这样一个标题:你以为白杨树美在那里?
有的弟子就说:“白杨树美在它的外形。它是力图上游的一种树,笔挺的干,笔挺的枝。”有的弟子说:“白杨树的干通常是丈把高,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全部的丫枝同等向上,而且牢牢靠拢,成为一束,绝无旁逸斜出的。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
2.在深入阶段,筹划了这样一个标题:白杨树的这些好风致又与哪些人的风致相似?
弟子议决深入阅读就可以发明:①白杨树的淳厚、刚强,与北方的农人相似。由于白杨树与北方农人有配合点,都是“在西北极遍及,不被人珍视”,都有“极强的生命力,磨难不了,克制不倒”。因此,用白杨树象征北方的农人。②白杨树的“刚强不屈”、“傲然屹立”与“保卫故乡的哨兵”的风致相似。因此,用白杨树象征保卫故乡的哨兵。③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争上游”与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相似。
议决对这一标题的办理,使弟子深入相识了《白杨礼赞》的象征美,领会到作者对中国共产党向导下对峙抗战的北方军民的热情称赞。
3.在拓展阶段,筹划了这样一个标题:你能不克不及运用象征本事,选择生存中你熟习的花卉树木举行一番外形品性的描绘,而且展现出它的象征意义呢?
“正是这些绿叶,经无数次的劳动——光相助用,制造了大量的养料供花朵生长,使花儿一朵比一朵娇艳。而绿叶本身呢?她从不摆出得意的样子,尽本身所能做的统统,开心使鲜花开放,同时又以她的青翠陪渲染鲜花。一片渺小的绿叶,反响出它多么巨大的风致——岑寂无闻地奉献着本身。这就宛如无私奉献的环卫工人一样,用本身的劳动来装点都市的俏丽。”从形貌绿叶到称赞绿叶的岑寂无闻的奉献精神,遐想到环卫工人,进而称赞无私奉献的环卫工人。篇五:《白杨礼赞》教学案例与反思
《白杨礼赞》教学案例与反思
孙卫东
矛盾同志的《白杨礼赞》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教案设计:
一、导入
“一颗小白杨,站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在边疆„„”这是脍炙人口的《小白杨》唱响大江南北。
二、正课
2、介绍“象征”手法
“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4、梳理篇章结构
5、品析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探究文章主题
三、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对《白杨礼赞》的教学,我获得如下启示:
(一)散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熟悉写作背景,茅盾同志赴延安是1940年6月于西安遇见朱德总司令,搭他的车到延安的。回重庆后于1943年写作《白杨礼赞》。写作背景的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当时重庆甚至全国范围内,国民党反动派势力消极抗日,茅盾同志去延安之行亲眼目睹了西北抗日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抗战,多次粉粹日寇的“扫荡”。
(二)散文教学一定要紧扣“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线索是结构的核心,线索住不住,结构就理不清。
(三)散文教学一定要关注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和掌握象征手法,是本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突破课文的难点,讲清课文的重点。文章的第2、3段是教学难点,即写白杨树为什么先写高原的景象,这样写可以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白杨树的形象,欲扬先抑,为下文褒扬张本。文章的第5、7段是教学重点。第5段从白杨树的形象、气魄上描绘白杨树旺盛、坚强的风貌。第7段把白杨树人格化。白杨树伟岸、正直、质朴、严肃,这就肯定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至此,学生便非常明确地看出写白杨树的意义远不止是写“树”了,而是的是“人”,是“地方的抗日军民”,这种把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称赞的事物的写法就叫“象征”。
结束语
古人云“教学相长焉”,说的是“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名篇,所学到的方法多多;写反思,所悟出的启示多多。古人又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学”与“思”要互相结合。我坚信,“教”、“学”、“思”三者结合,一定能使教学水平达到一个新的角度。
第四篇: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庆安县第四中学刘明
《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作品,结构之完美,思想之深邃,把散文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线索清晰,条理顺畅的结构,让我们教者为之赞叹。
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设计了激情导入,学生交流,感知课文,课堂小结,作业练习等教学环节。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我为教学引导。全力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学生互相讨论,以及我及时的点拔、引导,抓住难点和重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形,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让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能力。课堂收到非常好教学效果。
但正如哲学上所说的任何事物都有相对的方面,我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一、我觉得对这堂课中问题的提出多是事先设计,不够自然,另外也比较生硬,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是天生的提问家。
因此课堂问题的提出真正要做到关注学生,感受学生的接受能力,还学生以主体地位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健
二、我认为自己做为一各老师在教授本篇文章时在朗读的环节上不够重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朗读的训练。还有就是在对课堂知识的拓展延伸方面的定位不够准确。在今后珠教学中我要发扬优点,改正不足,走向更宽广的课堂教学世界。
第五篇: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要说曾经教的一篇现代文阅读,我想说说曾经一次教《白杨礼赞》,主要采用的方式,是逐段的阅读,逐段的讲解,从句到段,层层分析,基本上能分析上的,都关注了,感觉课堂满满的,学生的笔记应该是记了一大堆。心想,不管考哪里,我该教的都教了。现在想想,觉得好笑,这应该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授之以鱼”,而没有“授之以渔”吧。有时候语文的教学不是“教了什么”“教会了什么”。
如果要我重教,我可能会很偷懒:
1、除了读还是读;
2、从题目入手提问,“题目的中心词是哪个?(礼赞)礼赞是怎样的一种赞?是什么让作者忍不住给这样高度的赞扬?那是怎样的白杨?仅是在赞白杨吗?这是在言怎样的一份情,表怎么样一份意?这是怎么样手法呢?”通过围绕一个“赞”字来串讲全文,用时15分钟,多余的时间,再读课文,再读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情感等。
3、赏读背诵你喜欢的句子。也许这样的方法,不能面面俱到,但保护的学生的想象力和独特的个性,也解放老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