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家长如何应对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家长如何应对孩子的情绪?



第一篇: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家长如何应对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家长如何应对孩子的情绪?

(2013-07-12 22:31:01)转载转载 ▼

标签: 分类: 亲子关系与家庭教育

原文地址: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家长如何应对孩子的情绪?作者:郑委老师

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家长如何应对孩子的情绪?

文:郑委

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

1、不插手:永远记住:把责任还给孩子不包办!有体验才会有经验!刚开始我们只能“没有情绪的当一个看客”;

2、悦纳它:对发生的事情和孩子所有的应对,包括孩子的负向激烈情绪,我们都要去悦纳它,什么是悦纳?开心的接受发生的一切;这需要家长的修行和修炼,“悦纳”两个字好写,意思一听就明白,但能够做到那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会的;

3、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情:这里指的情绪,第一是自己的情绪,想解决孩子问题,千万不要自己情绪化,如果自己有情绪,就先不处理;第二是孩子的情绪,要确认孩子的负向情绪已经过去,才能去解决问题,这一点切记,如果你不会做,那就等待!如果你会做,那就记住两个字“共情”就足够了;

4、不要希望孩子好,只要对他好:解决问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要伤害亲子关系,也就是说,在不伤害亲子关系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其中的诀窍就是“不要希望孩子好,只要对他好”,这句话是爱的最高境界,因为“孩子永远是第一位的,而孩子解决问题的结果永远没有孩子重要!”

5、引导孩子的积极心态:问题和错误是我们成长的宝贝,不要让孩子讨厌问题和错误,引导孩子有一颗“遇到问题就挑战,挑战成功就进步”,“遇到错误要高兴,错误是宝贝,是让我们进步的宝贝,只有改了的错误才是真宝贝”。其实解决孩子的所有问题就是帮助孩子拥有一颗积极的心态,我们一生都要不断面对问题和错误,这是人生的常态,而“面对问题和错误的积极心态才是一个孩子最应该具备的内在非智力品质!”

6、困难时给予帮助,建议时卓有成效。我在课程中给大家讲解了近四个小时,大家要记住我“上坡推车”和“前面有个坑”这两个形象的比喻,在生活中慢慢体验和修炼这种能力。

7、不关注解决,只关注过程,形成一个1-2-3-4-5-6的循环,什么意思?走到第七步,问题还没有解决,那怎么办?从第一步重新来!

我今天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天津付桂敏老师给我了一份“让自己骄傲的答卷”,我看过以后,我也为付老师骄傲,以上7点是面对孩子有问题,有情绪的时候科学的应对,而下面这篇文章是以上理论的最好的案例,请大家仔细阅读,同时我想和付老师说一句话:“我也为你骄傲!”

付老师是大学老师,现在在QQ群里无私的帮助很多的家长,很多家长都从内心感激她,付老师,其实你已经很专业了,如果有想法,你也在当地开一个自己的工作室,帮助别人吧,我觉得你行的。我代表众多家长感谢你的奉献精神,大家如果想认识付老师,请到“全国公益学习群”里去找她吧,群号是:298021570,里面还有严聪和佘修兰等众多的无私大爱的好老师。

郑老师,我来向您交一份让我自己骄傲的答卷

文:天津 付桂敏老师

老师您好,自从去年六月份参加完您两天两夜的课程并坚持习学到现在,我的心态越来越平和、淡定了,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有了很大提升,跟老公、儿子的关系也越来越好了,幸福感很强烈,非常感谢您!

今天我来向您交上又一份答卷!

周五的下午四点多,我给儿子打电话想约他晚上出去吃饭,因为爱人有事儿要晚回来!他说正在找东西:一把钥匙(前两天他钥匙丢了,跟同学借了一把准备去配,结果又丢了)和一个条形码(清华大学夏令营邀请码,全年级只有五位同学,很难得的机会!),听得出他很着急(以前我会替他着急,会说怎么这么不小心,会立即赶过去帮他找),这次我却平静的让自己佩服---我说 :“ 你先找吧,一会儿再回电话跟妈妈定吃饭的事儿 ”

过了大概半个多小时,他满头大汗,气急败坏地开了门进来,把书包扔在椅子上,用力地翻找着估计翻了很多遍的各个兜儿,看样子都想把书包撕掉了,嘴里一边嘟囔着,埋怨着破旧的钱包(一直想换一直没买到合适的),一、两分钟后就颓丧地坐在了床边,那个表情近乎于绝望!(这个样子的他其实是非常少见到的)

我说:“你先休息一会儿吧,妈妈帮你找找!”他开始玩他的手机(我想他在努力地平复着自己)。我一边帮他找,一边柔声柔气地问着他事情的经过,提醒着他可能掉的地方,我找了一遍也没找着!我又问了他可能的补救措施(引导他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我说:“那你出去吃饭吗?”他说:“您去吃吧,我不想吃了,没胃口”;

我又说:“那妈妈点个披萨上来吃吧!”他说:“不想吃”

我说:“那一会儿等你想吃了,妈妈再去买吧。”(其实平时他能做的事儿我都是交给他做的,今天孩子遇到了困难,关键时刻我要好好表现一把,才由我来做的)

我倒了一杯已经熬好的绿豆汤给他,然后坐下来做我自己的事儿。半个小时后,他从房间走了出来,情绪看来平和多了,开始跟我诉说事情的结果,找寻的过程,多么地不可思议!我附和着他,没有丝毫的责备,我想他还需要继续释放情绪!说的过程中我问“学校能给补吧”,他说另外两个同学今天也弄不了,因为表格的有些项目不会填,周一他们三个一块儿去教务处找老师问问(原来他已经跟同学联系过了,已经在积极地解决问题,真佩服他!)而且他觉得要回条码应该没问题,只是气自己最近怎么总是丢东西(我们一定要相信孩子有本能的反应,做错事他们自己是会懊恼的,有时只是我们家长反应他激烈了,他们处于自我保护反而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后面我会写到的)

又过了一小会儿,我看他平静多了,也差不多饿了,就跟他说了声,然后下楼去买他爱吃的披萨了。

买回来吃的过程中,我说:“今天你是真着急了,没打球却满头大汗,校服T恤都快湿透了!不过妈妈觉得人遇事儿都是有情绪的,这才正常,我们要接纳自己的情绪,与它相处,给他出口儿,妈妈觉得你今天这样是对的!”他回应道:“我就是气自己怎么连着丢东西!”(我做到了跟孩子共情,因此沟通起来很舒服)我说没事儿了,过去了,吃完你好好休息休息吧,生气是最累人的,你肯定都累坏了!(我很理解他,因为我也有过生气后的倦怠)

接下来周六、日的两天里,每当他提起这件事儿,我就会试着引导他错误是宝贝,挫折是财富!我会说:“宝贝儿,咱得感谢自己犯错,经历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提高了能力,也经历了“结果没有我们想象的这么糟”的事实,这对以后的人生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跟儿子说这些的时候我内心充满了力量,因为那是我的价值观,我坚信这一点!(郑委老师: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家长内心真的这样想,孩子才会认可你说的话,我们中国家长太多“心里不往好处想,嘴上就往好处说”,例如:孩子成绩没有考好,家长心里很焦虑,嘴上却说“宝贝,没事,下回一定能考好”。这就是我说的“虚伪”,孩子绝不会买账。因此我一再告诫家长“学习是来调心的,不是来调嘴的”。)

由于这件事儿时间比较紧,要办的事情也挺多的:照相,上传电子版,填表,写个人简历,学校盖章,扫描,再上传.....这些除了照相是我陪他去的,因为地方不好找,怕耽误了事儿,其余都是他自己做的!照证件照今天有个小插曲:现在做这行的似乎越来越少了,我们又是临时搬家过来的,在很不容易地“百度”了很久,打了十来个电话才问到一家离家比较远的照相馆可以照证件照,于是我们果断下楼了。出门口的时候,看到一位保安大哥,我随口问了一下这附近有没有照证件照的地方,他告诉我对面二楼拐角处以前有一家!我跟儿子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过去了,居然就把这件事轻易解决了:他照了相,压缩了相应的尺寸存了电子版,还清洗了几张备用,留了原件准备以后用!整个过程都是我在做,他在看!一切就绪,回家的路上,他感慨地说:“还是您比较老道,想的周全,以后我得多锻炼才行!”---我很欣慰,他在学习!

今天所有的事情都顺利完成了,吃晚饭的时候,我开玩笑说:“ 儿子,这件事儿最后看来你的损失只是丢了一把钥匙,哈哈!”他露出了轻松的笑容!我接着说:“ 妈妈也很庆幸自己去学习了,能这么淡定地对待这件事儿,放在以前妈妈肯定急死了,肯定得埋怨你,尤其你自己丢了东西还发脾气,我肯定会骂你的”儿子的回答真是出乎我的预料:“ 如果您是那样的妈妈,我回来后肯定会装作什么事儿都没发生似的,然后自己关上门掉眼泪的 ”---我想这应该是很多孩子的心声!听到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就萌生了分享这件事儿的想法!(郑委老师::“ 如果您是那样的妈妈,我回来后肯定会装作什么事儿都没发生似的,然后自己关上门掉眼泪的 ”作为家长,请您好好体会体会孩子说得这些话,中国的孩子真的不容易,当父母不能理解和帮助他们的时候,可能他们身边就再没有理解和帮助他们的人,他们只有默默的承受生活和学习带给他的压力、焦虑、苦恼、迷茫...)

老师,整个过程我详细地记录下来了,这里面贯穿着您的教育理念,也是对我一年学习成果的验收:

1、事件发生之初我很淡定,没有插手,给了孩子完全体验的机会,也充分地实现了把责任还给孩子,不包办!

2、对于孩子懊恼,情绪激烈我给予了理解和包容,体现了宽严有度中的“宽”,恩威并举中的“恩”,促进了更加良好的亲子关系!

3、丢失“清华夏令营条形码”是很重要的事情,当时也不知道是否可以补,而且这是学校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名额,但是我更爱孩子,而不是爱那些成功和荣誉!---会爱才是真爱!4、引导孩子从错误中学习,感谢错误---引入您的“错误是宝贝”的人生智慧,从而使事件的发生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了很大的积极意义!

5、在照相地点寻找中给予了孩子有利的帮助并且做了很好的示范,体现了困难时予以帮助,建议时卓有成效!(郑委老师:好!)

老师,一年后交上的这份答卷我自己很满意,甚至让我骄傲!我更希望和祝福更多的家长能结识您,能走进学习、改变自己的行列中来,让自己幸福,让孩子幸福,让家庭幸福!再次感谢您,也真诚地祝福您!

第二篇:当孩子自作主张时新人家长应如何应对.

当孩子自作主张时新人家长应如何理性应对孩子长大了,开始常常自作主张,面对孩子的坚持和任性,家长总是摸不着头脑:孩子这是怎么了?让予璇来跟你们说说吧,其实,只有从孩子本身的发展历程,认识孩子自作主张的原因,爸爸妈妈才能正确面对。

原因一:自主意识萌芽

家里的孩子到了3-4岁时,自主意识开始萌发,孩子会有意识地表现自己的意见,以突显自己的存在,引起别人的注意,出现大人眼里的自作主张

原因二:能力的进步

孩子发现自己能做很多事情时,就急切地要展示给大人看,因此“自作主张”变得越来越频繁。当然,很多时候他们的要求是不太可行的,比如,他会擦玻璃,但是让他站在高处是有危险的;他的小手会使用刀子削掉苹果皮,但是可能会划伤自己的手…….这时候,家长可以提出一些变通的方法,如把擦玻璃改成擦桌子,或者让他擦穿衣服的玻璃。而不是态度强硬的制止,要让孩子发挥自己的能力。原因三:孩子的权利意识

例如,就有些发生在莫咚蕾身边的例子,有些妈妈再帮孩子穿衣服时,宝宝会说:“我要穿那件衣服,我要自己穿”或“妈妈你要给宝宝喂粥粥,不然宝宝不吃了饿死宝宝好了”…..孩子貌似已经把那件当作自己的权利,作为妈妈的就有义务为自己服务,这样的培养结果很容易造成宝宝娇生惯养,任其发展下去确实不好。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从环境中慢慢地体会到“权利”的存在,也相信自己有运用权利的能力,权力的掌握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使他有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自制与判断能力。

当然,家长在支持孩子管理自己的时候,要告诉孩子界限何在。只有在家长可接受的范围之内,给予孩子一定的权力,这样才是双赢的做法。如果家长朋友对此还有不明白的,可以去搜索一下关于莫咚蕾的早教文章,相信会对你们有更大的帮助,调教出聪明的宝宝。

第三篇:孩子青春叛逆家长如何应对(范文)

孩子青春叛逆家长怎么办

不少家长感觉到,自打孩子上初中后就不一样了:开始爱顶嘴,不再对家长言听计从,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其实这一切是孩子青春叛逆期到来的表现。这时,有些家长感觉对孩子的教育颇为棘手:打骂不行,放任不得,孩子又听不进说教。那么,如何面对和教育青春期叛逆的孩子?

现代孩子的叛逆期提前到来

“孩子突然像变了个人一样,真难管”,这是诸多家长对孩子叛逆的共鸣,却不知到底是什么原因所致。我国把11岁-12岁定为青春期早期,由于这个时期的孩子难管,所以国外也将其称为“狂躁期”、“困难期”等。

据称,由于升学、人际关系等压力的增大,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心理发生变化,如果没有对其进行适当引导,孩子很容易在认知、理解、运用等环节产生技能和心理上的障碍,尤其在一些非正常的外界因素影响下,往往会激发他们潜意识的反抗,刺激他们对外界采取抗拒行为,形成“叛逆”。

据调查显示,由于现今孩子所处环境较其父母所处环境复杂得多,所以他们的青春叛逆期比其父母早到1-2年,也承受了更多的压力。所以当孩子有些“叛逆”时,家长不必过于担心,要理解孩子,注意调整教育方法。

“叛逆”孩子为何难教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为什么难管教?要知道原因,家长还需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了解他们到底在想什么。

案例一:孩子甲反映父亲的教育有问题,他说希望父亲不要老用怀疑的眼光看待自己。

案例二:孩子乙告诉妈妈:“不要以为大人的话都是对的,我的话有时也是对的。” 案例三:孩子丙的心声,希望爸爸妈妈不要老夸奖别人的孩子,也不要老是说自己的孩子有多笨。

案例四:孩子丁对爸爸说:“看到你那泄气的眼光,我越发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变化引发心理变化,他们遇事开始思考,形成并不成熟的主见,对父母的话开始怀疑。而父母在权威动摇后,一时难以适应,又不愿降低身价、调整教育方法去面对孩子,对此,孩子便心生抗拒,让家长觉得难以调教。

孩子叛逆,家教有法可循

柏成家教网认为,塑人工程是门艺术,面对这些处在十字路口的孩子,家长的教育要更加耐心、细心和用心。

(一)避免两极教育误区

家长应辩证看待孩子的青春叛逆期,该阶段是孩子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个性和创造性都恣意升腾,侍机张扬;同时,由于孩子身心发展、所受教育的局限,他们形成的诸多

想法并不成熟甚至偏激,这就需要靠外界教育正确引导孩子。但在现实的教育中,一些家长却很容易陷入教育两极分化的误区。

误区一:全面打击。有的家长面对孩子的叛逆言行,如顶嘴、不听话等,大为恼火,觉得不把孩子的这股“邪劲”压下去,孩子就有可能变坏。于是家长采取了强硬的措施,非打即骂。渐渐地,孩子表面上恢复到以前那个言听计从的“乖孩子”,实际上,已关上心灵深处那扇与父母交流的大门。

误区二:放任自流。在现实中,一些家长面对难教的孩子,在几度管教而无多大起色后便失去了信心,开始对孩子放任自流。此时,无论孩子的言行、想法怎样,家长都不再过问、指导。久而久之,孩子受到不良影响,行为发生偏差,待家长懊悔时,才发现已耽误了孩子的一生。

(二)下放权利给孩子

孩子进入青春叛逆期后,格外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和尊重。所以,家长要注意对他们下放各种权利,以帮助孩子从不谙世事向成熟过渡。

自主权“你应该”、“你必须”、“你懂什么”诸如此类的话是不少家长的口头禅。徐教授建议家长们面对叛逆期的孩子尽量少说这样的话,内心深处认为自己已是大人的孩子是不会接受这种命令的口吻的。

发言权“考不上大学就去扫马路”等话语,不少家长都对孩子说过,虽然是为了孩子好,但他们的耳朵已经长茧,叛逆期的他们对这些话可以说是“百毒不侵”了。这时家长应少说多听,了解孩子到底在想什么。

时间支配权这个时期的孩子渴望拥有自己的小天地,所以,家长不要自作主张,将孩子的时间按自己的意愿排得满满的,要将时间交由孩子自己去安排,对安排的不合理处,家长再以商量的口吻提出建议,千万不要全盘否定孩子。

表决权家中的一些大事,如搬家、买房之类的,不妨同孩子商量一下,考虑一下孩子的感受,征求孩子的意见,有着民主氛围的家庭,孩子一般能主动向父母靠近。

隐私权孩子在进入初中后,一些家长发现,以前经常跟自己说心里话的孩子变得不太爱搭理自己了,孩子开始有了自己上锁的日记本、私人信件。如果孩子实在不愿同家长交流,也不必过于强迫,尤其是不要偷窥孩子隐私,尊重孩子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尊重。

(三)亲子沟通有技巧

对于叛逆较明显的孩子,家长会感觉到与之不好沟通。徐教授介绍了几条比较实用的亲子沟通技巧。

尊重孩子家长不要老是盯着孩子的弱点,不要拿孩子的短处同别的孩子的优点比较。在与孩子接触时,家长应尽可能多找孩子的优点,并多鼓励,减少孩子对家长的抗拒心理。

换位思考家长也是从青春叛逆期走过来的,只是没有现在的孩子表现得明显,所以面对孩子令人不解的行为,不妨换位思考,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有了共鸣后就会理解孩子,能找出问题的症结。

忌从学习入题同孩子交流,家长不要老以学习成绩入题,这样只会让孩子心有压力,怀疑家长交流的动机。交流时,家长可以从家事入手,将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再谈正事。

稳定情绪家长带着情绪去教育孩子,肯定是不理智的,会导致孩子愈加抗拒。所以,家长在急躁、心烦、不冷静的时候,不要教育孩子。待冷静后,再去同孩子交流。

允许孩子犯错这个阶段正是孩子形成主见的关键时期,小错肯定难免,所以,家长应该允许孩子犯一点错、吃点亏,不要过分束缚孩子的手脚。同时,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叛逆期的孩子模仿能力强,家长的良好言行能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更多文章请关注柏成教育网http://www.teniu.cc/

第四篇:孩子犯错家长巧应对

孩子犯错家长巧应对

对付孩子不是只有批评,这个爸爸妈妈都了解了,如今的孩子教育都开始转向“鼓励加油”教育,不是“批评指责”教育,然而太多的鼓励让孩子松懈,让孩子满足,适当的给孩子批评指责,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对错至关重要。

【技巧】

一是沉默

孩子一旦做错了事,总担心父母会责备他,如果正如他所想的,孩子反而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对批评和自己所犯过错也就不以为然了;相反,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会感到“不自在”,亲子早教,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

二是低声

家长应以低于平常说话的声音批评孩子,“低而有力”的声音,会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倾听你说的话,这种低声的“冷处理”,往往比大声训斥的效果要好。三是暗示

孩子犯有过失,如果家长能心平气和地启发孩子,不直接批评他的过失,孩子会很快明白家长的用意,愿意接受家长的批评和教育,而且这样做也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四是换个立场

当孩子惹了麻烦遭到父母的责骂时,往往会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以逃避父母的责骂。此时最有效的方法,是当孩子强辩是别人的过错、跟自己没关系时,就回敬他一句,“如果你是那个人,你会怎么解释”这就会使孩子思考:如果自己是别人,该说些什么会使大部分孩子发现自己也有过错,并会促使他反省自己把所有责任嫁祸他人的错误。

五是适时适度

幼儿的时间观念比较差,昨天发生的事,仿佛已经过了好些天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刚犯的错误转眼就忘了。因此,家长批评孩子要趁热打铁,不能拖拉,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方法】

一、批评孩子要给孩子申诉的机会

导致孩子犯错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孩子主观方面的失误,但也有可能是不以孩子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原因造成的。从主观方面来说,有可能是有意为之,也有可能是无心所致;有可能是态度问题,也可能是能力不足等等。

所以,当孩子犯错后,不要剥夺孩子说话的权利,要给孩子一个申诉的机会,让孩子把自己想说的话和盘托出,这样家长会对孩子所犯的错误有一个更全面、更清楚的认识,对孩子的批评会更有针对性,也让孩子能心悦诚服地接受自己的批评。

二、批评孩子要注意时间和场合批评孩子尽量不要在以下时间:清晨、吃饭时、睡觉前。

在清晨批评孩子,可能会破坏孩子一天的好心情;吃饭时批评孩子,会影响孩子的食欲,长此以往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不利;睡觉前批评孩子,会影响孩子的睡眠,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发育。批评孩子不应在下列场合:公共场所、当着孩子同学朋友的面、当着众多亲朋的面。

孩子的自尊心往往很强,在公开场合批评孩子,会让孩子感觉很没面子,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还可能会让孩子对父母心怀不满甚至心生怨恨,会影响父母同孩子之间的感情。

三、批评孩子之前要让自己冷静下来

孩子犯了错,特别是犯了比较大的错或者屡错屡犯时,做家长的难免心烦意乱,情绪波动会比较大,很可能会在一时冲动之下对孩子说出不该说的话,或者做出不该做出的举动,这都可能会对自己和孩子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

因此,不管孩子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在批评孩子之前,家长一定要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只有冷静,才能对孩子所犯错误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判,才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才能帮助孩子找出犯错的原因和改正错误的方法。

四、父母在批评孩子方面要形成“统一战线”

中国有句古话叫“严父慈母”,很多家庭至今还沿袭着这一传统,父亲和母亲,在教育孩子方面,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其实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因为如果这样,当孩子犯错后,他们所想的不是如何去认识和改正错误,而是积极去寻求一种庇

护,寻求精神的“避难所”,他们甚至可能因此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所以,当孩子犯错后,父母一定要旗帜鲜明,保持高度一致,形成“统一战线”,共同努力,让孩子能正视自己所犯的错误并努力去改正自己的错误。

五、批评孩子之前可先进行自我批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所犯错误,父母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责任。在批评孩子之前,如果父母能先来一番自我批评,如:这事也不全怪你,妈妈也有责任;只怪爸爸平时工作太忙,对你不够关心等等,会让家长和孩子的心理距离一下子拉得很近,会让孩子更乐意接受父母的批评,还可以培养孩子勇于承担责任、勇于自我批评的良好品质,一举多得,我们作父母的,又何乐而不为呢?

六、批评孩子之后要给孩子心理上一定的安慰

孩子犯错后,情绪往往会比较低落,心情往往也会受到影响,父母在批评孩子后,应及时给孩子一些心理上的安慰,以从语言上来安慰孩子,比如说些“没关系,知道错了改正就行”、“我知道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自己会知道怎么做”、“爸爸妈妈也有犯错的时候,重新再来”之类的话;也可以从行动上安慰孩子,比如,握握他们的手,拍拍他们的肩,或给他们一个微笑,一个拥抱等等,这样就会让孩子感到,虽然他们犯了错,但家长还是爱他们的,也还是信任他们的,他们会对家长充满感激,也会

对自己充满自信。

第五篇:当孩子情绪失控时,该怎么办

有家长跟我抱怨说:我真拿我们家Fiona没办法,一点事,满足不了她就会大哭大闹,乱发脾气。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作为父母都会遇到过,面对这样的状况,有的父母会情绪失控,把孩子教训一顿;有的父母实在拿孩子没办法,只好有求必应的去满足孩子的需求;而有的父母则可以很智慧的去安抚孩子的情绪。

在与一位澳大利亚的教育专家沟通的过程中,她给我说了他的一个故事,让我很受启发,在与女儿的互动中,也找到了很多方法,在这里分享给大家,相信会对各位父母有所帮助。

我记得那一天,那时Mary才三岁,和我们在国外探亲后,在坐飞机回家的途中,她感到非常的无聊疲倦,这时Mary向我要她最喜欢的斑马,不幸的是我们把那破旧的玩具放在行李箱里实行托运了。

我对Mary解释说:“对不起,小蜜糖,我们现在拿不到斑马,它在大行李箱里,在飞机的另一个地方,在机舱的行李箱里,必须等我们下飞机了才能拿到。”

然后孩子就开始大哭起来,在安全椅上扭来扭去,两只手胡乱的乱抓。看到她这样,我就开始血压上升说:“我知道你要那个斑马,但是它不在这个包里,不在这里,我也没有办法,我们读你最喜欢的这本书吧!”

我一边说着,一边笨手笨脚的找一本她最喜欢的童话书,但是Mary就是不要,就要斑马。这像大家经常看到的,三岁的孩子在发脾气,而机上的乘务人员,和其他乘客,看着我的表情,好像是在叫我赶紧收拾她,让她闭嘴。我看着玛利亚气的通红的怒眼,正准备发火,这个时候爸爸突然安慰她说:“我无法拿到斑马,但是我可以拿到更好的东西。”

然后Mary就坐下来,爸爸继续对她说:“你希望现在就有斑马,因为我们不能拿给你,你感到很生气。” 她伤心的回答:“是的。”

爸爸重复说:”我希望现在就有斑马。”

当她瞪着眼睛盯着爸爸,看上去很好奇又很惊喜的说:“是的我现在想要它”。

“现在你累了,我要有办法让你抱抱斑马会让你很舒服,我希望我们有斑马在这里,你可以抱着它,更好的是我希望我们能离开这里有一张大大的软软的床,上面都是你的小动物和枕头,我们可以躺在上面。”

“是的”

“我们拿不到斑马,它在飞机的另一个地方“,我说:”这件事让你觉得很烦恼。”

“是的”她叹气说,爸爸说:“对不起。”

慢慢的她脸上的紧张情绪散去,她把头靠在安全椅的后背上,只是小声抱怨了几次,但是她变得平静了,几分钟之后她睡着了。

就这样,我们看到爸爸把孩子从一个很激动的情绪给安抚下来了。

大家看看这位爸爸是怎么安抚孩子的,“你希望现在就有斑马“,这就是孩子的体验和感受,”“因为我们不能拿给你,你感到很失望和生气,我希望现在就有斑马,现在你累了,要抱抱斑马觉得很舒服”,这就是像一个镜子一样,爸爸把她的真实感受用口述的语言表述出来,然后就使女儿能够平静下来,因为孩子得到一个共鸣,就是她的心情被爸爸理解。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不光孩子是这样的,想想我们自己,如果有个人能理解到自己内心是怎么感受的,那么我们也可以理解到别人有一个什么样的情绪。而我们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去培养与她的这个同感,我们能感受到孩子的心情,那么孩子长大后慢慢的她也能感受到别人的心情。

这个事例就是当孩子遇到各种情况的时候,情绪开始失控时,作为父母,我们不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只需要给她陈述,陈述她当时的状态,比如说她很高兴的时候,说,哎呀,我觉得你看上去很兴奋,很高兴的样子,你看上去很生气的样子,你看上去很害怕,你对几件事情感觉很沮丧,很伤心。让孩子有一个和你的共鸣,在她的想法被理解的情况下,她的情绪也会慢慢的平缓下来了。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5/780017.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