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7.徐悲鸿
7.徐悲鸿励志学画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嫉妒、陈列、临摹、功夫不负有心人、有眼不识泰山”等词句的意思。
2.抓题眼设疑问,以“励志”为切入点,理清文脉,并能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第二部分的构段方式,初步感受总分写法以及外国学生前后态度对比呼应的记叙手法(反衬)的好处。
4.抓住重点词句,精心创设情境,感文悟情,体会徐悲鸿励志学画,勤学苦练,为国争光的可贵精神,并能以徐悲鸿为榜样,刻苦学习,为国争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悟徐悲鸿励志学画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有眼不识泰山”的含义。
三、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充分预习,查阅相关资料。教师:课件,资料补充。
四、教学时间: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快到中秋节了,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个礼物。(出示奔马图)同学们,你们喜欢吗?这幅画画的好吗?好在哪里?(六匹马动作神态各不相同,有的前脚落地,后脚翘起,有的回首长嘶)这六匹马个个栩栩如生,是来自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之手。板书:徐悲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位伟大的中国画家徐悲鸿。
2.出示图片。(徐悲鸿简介)学生自由读。
补充课题板书:励志学画
(1)同学们谁能谈一谈对励志的理解?(2)指名说。励是激励。志是志向。励志的意思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而激励自己刻苦努力。3.再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徐悲鸿是怎样励志学画的?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怎样?)板书:为什么?怎样?结果?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检查学生对词语认读理解情况。(1)出示词语。(分组出示)出示第一组生字词。
嫉妒
礼貌
激怒
励志
疲倦
错误 陈列 临摹 优异 承认 震惊 绘画 ① 学生认读生字词。② 指名读生字词。(同位读、分组读等)
③交流生字结构,指导左右结构生字“倦 错 误”左窄右宽的写作方法 ④学生在书上描红。师生评价。(2)出示第二组多音字。
看重(zhòng)重(chóng)新
冲(chòng)着
指名认读多音字。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3.整体感知,概括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1)学生自由读课文,试着概括课文内容。(2)指名说。
4.学生再次读课文,找出么描写徐悲鸿学画的原因、经过、结果的相关小节。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学习励志原因(1-3)
徐悲鸿是我国届西湖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1919年春天,徐悲鸿考取了巴黎高等美术学校。是什么原因让他励志学画的? 1.出示课件。(必须用事实„„真正的中国人。)(1)齐读这句话。
这是谁说的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这样说?(2)指名说。
出示课件(一天„„也成不了才)
自由读这句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很不礼貌、冲着、别以为、成不了”
2.这些外国学生太傲慢了,太看不起人了,外国学生为什么如此嚣张呢?出示课件(1919年的中国贫穷落后,内忧外患,国内战乱不断,在国际上没有地位,中国人在国外常常遭人白眼,甚至在中国,有些租界还立下过这样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得入内。中国人到处受人欺压。)3.再来齐读这句话,读出外国学生的傲慢、欺人的语气。
4.外国学生不但嘲笑了徐悲鸿,而且还侮辱了所有的中国人。同学们,你们也是中国人,如果此时你就在现场,你会怎么做?
(1)指名说。
过渡:同学们说得很好,但是武力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为了证明外国人的无知与偏见,徐悲鸿立下了志向(出示课件)(必须用事实„„中国人)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体会徐悲鸿的决心。
5.小组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
“真正的中国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有骨气的中国人、勤奋刻苦努力的中国人。)
(二)励志经过。过渡:徐悲鸿立下决心,让外国人改变对中国人的看法。是怎样励志学画的?自由度4-6小节,找出表现徐悲鸿奋发努力的语句。1.指名说。2.出示课件。(他就像一匹不知疲倦的„„勇往直前)(1)你从这句话发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体现了徐悲鸿的刻苦精神。3.你还从哪些语句看出徐悲鸿励志学画的?指名说。出示课件(每逢节假日„„提高。)
(1)齐读这句话,谈谈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个词语体会出来的?(每逢
就说明他放弃了一切休息的时间,画呀画常常说明他画的时间长画的很多。)
(2)练习说话。用每逢----就----说一句话。3.你还从哪些语句看出徐悲鸿励志学画的? 指名说。(出示课件)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绘画用品。(1)指名读这小节,思考这小节主要写了什么?(2)你从哪些语句看出徐悲鸿生活十分清苦?(3)出示课件:徐悲鸿只租了()--------绘画用品
(4)指名填词,你从中发现了什么?(生活十分清苦)
从住的吃的两方面来描写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这种先总写,在分写的写作方法叫先总后分。
(三)励志结果。过渡:徐悲鸿受到外国学生的侮辱,励志学画为国争光,经过一番刻苦努力,其结果如何?
1.指名读7-8小节,用笔标出体现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的语句。2.指名说。(轰动了整个画界)
3.文中还出现了一句谚语,出示(功夫不负有心人)(1)齐读这句话,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2)指名说。功夫:本领 负:对不起
有心人:有某志愿,肯动脑筋的人。人们只要勤奋,认真的对待所做的事,就没有做不成的。
(3)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勤奋的谚语。出示课件。
人老心不老,身穷志不穷。人要心强,树要皮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4)学生自由读谚语。
过渡:徐悲鸿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震惊了整个世界,外国学生看了徐悲鸿的作品后,有什么反应? 4.指名读第8小节。
(1)指名读外国学生有什么反应,为什么有这样的反应? 指名说。(震惊、鞠了一躬、有眼不识泰山)(2)谈谈对这几个词语的理解。
过渡:有眼不识泰山是一个成语,它出自水浒传。谁还知道出自水浒传的成语吗?
5.出示成语。
逼上梁山 人困马乏
一箭之遥 天诛地灭 飞檐走壁 腥风血雨 学生自由读。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过渡:年轻的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了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了光,他代表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永不服输的精神,让外国人再也不敢小视我们的民族,小视我们中国人。1.自由的朗读全文,体会徐悲鸿为国争光的强烈的爱国之情。2.课下了解中外名人励志勤奋学习,刻苦研究的故事。
板书:
徐悲鸿励志学画
外国学生
为什么
很不礼貌
怎样
奋发努力
生活清苦 鞠躬
结果
优异
轰动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今天上午我讲了第七课《徐悲鸿励志学画》,初读课题时我问同学们励志是什么意思,同学们各抒己见,然后通过字典结合课题释疑。
刚开始讲课我先让同学们其读了课文,并留下了三个问题,1.徐悲鸿励的为什么立志?2.他是怎样去实现自己的志向的,3,结果又是在吗样?同学们度完课文后我便让他们回答第一个问题,有的说徐悲鸿立下的志是要做有骨气的中国人,有的说要做个不让外国人小瞧的人,还有的说要为中国人争气,最后在我的指导下用了书中的原句,必须用事实让他们从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这个问题找出来后我有让同学们返回到了课文的地二自然段,为的是找出徐悲鸿励志的原因,同学们找的很对,但我自认为这一环节的设计有点杂乱,没有一定的顺序,紧接着有学课文的第二部分,首先还是让学生带着问题齐读,边读边思考徐悲鸿是怎样实现自己的志向的,同学们都说的很对,并且也找到了关键词语“更加奋发,勇往直前,每逢常常,一整天,”通过这些词语为下文做了铺垫,除此之外第二大段海有一个任务那就是构段方式的教学,刚开始我问同学们这段是什么结构,他们一脸茫然,后来我们有一起把课文读了一遍分别概括段意,这样同学们才概括出了总分关系,紧接着就是第三自部分,功夫不负有心人,优异,轰动,鞠了一躬,很有才能,有眼不识泰山,通过这些词语看出来他的成功也体会出来徐悲鸿刻苦勤奋,努力上进,学习这一自然段主要是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读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到其中,从而体会徐悲鸿的刻苦以及体会外国学生的话语。讲这一段时我让学生吧外国学生的话重复读了一遍,通过外国学生前后两句话的对比,明白了徐悲鸿通过三年的努力已经成功。课文讲完之后,我又问了同学们在上课之前遗留下的问题,这次同学们会回答的很对也很好,从中我看出了孩子们把这节课的内容掌握了
不足之处:虽然这节课的主题比较明确但还时出现了许多问题,首先一点就是没有把课堂还给学生,从而造成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再一点就是读课文的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的思考,除此之外教学手段也比较单一,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定会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争取让我的课堂变得更优更好。
第二篇:徐悲鸿
7.徐悲鸿励志学画(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预习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做到会读学写,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功夫不负有心人”的意思。
3.能用上书后第三题中的词语说出课文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4.(提高)能讲一个与“功夫不负有心人”的故事。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初解“励志”。
1.课前欣赏一组奔马图。这些著名的奔马图的作者就是——徐悲鸿(板书)。2.读一读徐悲鸿的介绍,了解这位画家。
3.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的故事。板书课题:励志的“励”是个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厉,右边是——力,“励志”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猜猜看。纠正:“励志”并不是“立下志向”,我们可以通过理解词语中关键字的意思来理解整个词语。“励”的意思就是“激发”,“励志”就是——读!奋发志气,把精力集中在某方面。这篇课文讲的就是徐悲鸿奋发志气,集中精力去——学画的故事。
4.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课题。学完课文,你对“励志”这个词会有更深的理解。
二、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你觉得这些生字中,哪些字比较难写,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或者说,你记住了哪个难写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出示,指名说)
着重指导:倦(左窄右宽,右边撇捺要舒展,右下方写法要注意);绩,绘,都是绞丝旁,左高右低,右部穿插到左边的下方。
学生练写。
2.读准生字词:绘画
嫉妒
激怒
认识
疲倦
陈列
临摹
租借
购买
优异
成绩 省下钱 承认
这些词语有的是生字词,有的容易读错,谁来读一读的?指名读。纠正:嫉妒、临摹、省下钱、承认的读音。
抽查词语的读音。一起读,做到正确、清晰、响亮。3.把生字词送进课文中,你还会读吗?请看自学要求:
(1)放声朗读课文,读准确,读流畅——同桌轮流读,一字不错,很流利,为优;有两处错误为良;错误在三处以上没有成绩。
(2)默读课文,并依照下面三个层次给课文划分段落:
一()徐悲鸿励志学画的起因。
二()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
三()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
5.同桌互相检查朗读情况,并作出评价;划分段落;交流分段:1——
3、4——
6、7——8。
三、学习1——3段,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地说出“励志学画”的原因。1.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接下来我们的学习目标就是——能概括地讲出故事的内容。我们首先尝试着概括1——3自然段的内容。
2.要想正确地概括故事的这一部分内容,我们先要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一起
读!嫉妒
(1)什么是“嫉妒”?联系课文1、2自然段读一读,想一想。(2)指名交流(因为别人比自己强而心怀怨恨)。(3)这是字典里的解释,再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我们可以从哪些词句中读出“嫉妒”?(出示第2自然段)
自读、交流,相机点红:很不礼貌、冲着、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就是„„也!练着读一读这段话,读出嫉妒之情。指名读。激励:再练练,你还能读得更好的!(4)引读:听了他的话,徐悲鸿被——激怒了。但是他知道——。课文对这个外国学生的语言和徐悲鸿的想法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你能不能从这个外国学生的语言揣摩出他的神态?从徐悲鸿的想法,想象出他的表情?请尝试着在课文的空白处,根据老师的提示来写一写:
一天,一个外国学生
,很不礼貌地冲着徐悲鸿说:“„„!”
徐悲鸿被激怒了。他
。但是他知道,„„!
学生写。练习朗读。指名朗读:读出那名外国学生的“嫉妒”和无礼,读出徐悲鸿的愤怒。教师相机点评:你听,„„,这就是“嫉妒”的表现啊!„„,说明徐悲鸿是被“激怒”了。
根据自己听到的,各自修改所写内容,并再次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3.刚才是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嫉妒”和“激怒”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具体化,现在提高一些要求了,请你用上:嫉妒、很不礼貌、激怒这几个词,概括地说一说课文1——3自然段的内容。
4.学生自由练说。指名说:徐悲鸿向达仰学画,引起了外国学生的嫉妒,他很不礼貌的对徐悲鸿说,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被激怒了,决心用事实来改变这位外国学生对中国人的认识。
归纳:概括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将一件事情的重点用最简洁的语言说出来,使人明白清楚。
每个人再去练着概括地说一说这一部分的内容。一起说:1——3段写的是——所以徐悲鸿要——励志学画。
四、作业:
1.抄写词语2遍,注意容易写错的字。
2.把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原因讲给同学或家长听,并请他打上等第。3.了解“功夫不负有心人”和“有眼不识泰山”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有眼不识泰山”、“功夫不负有心人”的意思。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5、6自然段,进一步感受徐悲鸿的努力。并体会第6段在表达上的作用。3.完成补充习题的第3题。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
二、复习检查。
上节课,我们尝试着概括了课文1——3自然段的内容。我们先来比一比,大家都掌握得怎么样了。现在,请你用上:嫉妒、很不礼貌、激怒这几个词,概括地说一说课文1——3自然段的内容。
各自练说,指名说。
这节课,我们继续练习——概括地讲出故事的内容。(学习目标)
三、研读课文4、5、6段,感悟语言。
1.先请同学们读这句话: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必须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句话的意思。指名说。归纳:做事只要舍得下功夫,最终会获得成功的。
2.徐悲鸿在巴黎求学时是怎样下功夫的?请默读课文5、6自然段,然后分别用一个词简要地概括一下。
指名说,板书:潜心临摹
生活清苦
课文从这两个方面反映了徐悲鸿所花的“功夫”。齐读—— 3.徐悲鸿为学画所花的“功夫”,课文又是怎么写出来的呢?请看自学提示:(1)快速浏览4——6自然段,想一想第4自然段和5、6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2)默读5、6自然段,思考:你能从哪些词语中读出徐悲鸿的刻苦努力?请圈出这些词语,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4.汇报交流。
(1)第4自然段和5、6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总分;先概括后具体)齐读总写的这一段: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这是把徐悲鸿比作了——骏马。为什么这么打比方呢?读了这两段话你就知道了。
(2)出示第5段:你从哪些关键词中读出了徐悲鸿的刻苦努力?(点红:“每逢„„就„„”、“画呀、画呀”、“常常”、“一整天”)①请读好这一句,齐读:每逢„„就„„
让我们展开丰富的想象,说一说这句话所表现的内容:
放暑假了,同学们„„徐悲鸿„„ 圣诞节到了,同学们„„徐悲鸿„„
再读这一句,相信你能读的更好!谁来读?齐读。
②引读:他画呀,画呀,„„这个词(红色)在句子中反复使用了。如果我把他去掉行不行?为什么呢?读一读,想一想。
是呀,他画呀,画呀,他站在画架前,双眼——?他左手握着画架,右手——?常常一画就是——。这就是——潜心临摹。齐读这一句:他画呀,画呀„„ 就这样,(读):徐悲鸿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
现在你觉得徐悲鸿和骏马之间有什么相似点呢?再次齐读这一句,共同赞美徐悲鸿。
③再看第6自然段,读一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看哪些词语触动了你的内心?(点红两个“只”)这样的生活,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清苦。让我们读出他生活的清苦。齐读第6段。就这样,(读):徐悲鸿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
四、理解句子,练习概括。
1.功夫不负有心人——(引读7、8自然段)那就是“有眼不识泰山”。说说“有
眼不识泰山”的意思。(长着眼睛辨识不出泰山,形容浅陋无知)
2.学完课文4——8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上这些词语,来概括这一部分的内容? 奋发努力
不知疲倦
勇往直前
潜心临摹
优异成绩
震惊
承认 各自练说,指名说。
3.总结:在这些词语中,外国学生——嫉妒徐悲鸿,徐悲鸿被——激怒了,决心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这是故事的——起因;徐悲鸿——奋发努力,不知疲倦,勇往直前,这是故事的——经过;最后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令外国人震惊,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是故事的——结果。把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就可以把一件事概括得清楚明白。下面请大家完整地、概括地说一说这件事。各自练习,指名说。4.学完课文,现在你理解课题中“励志”的意思了吗?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来说,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相机板书:
奋发努力
不知疲倦
日夜奔驰
勇往直前„„这些都是——励志!记住这些词语和句子,把徐悲鸿的精神刻在心中。
再读课题,记住这个故事,也记住中国人只有通过努力证实自己的能力,才能使中华民族成为不被人轻视的民族!
板书:
徐悲鸿励志学画
奋发努力
不知疲倦
日夜奔驰
勇往直前
第三篇:徐悲鸿
徐悲鸿,你是对中国美术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绘画大师。
你出身贫寒,却成绩斐然;你悄然离去,却把永恒的思念留给了中国画坛。你一生坚韧不拔的奋斗经历注定你必将成为一颗闪耀的明星。你走了,也许忙碌的世界不会因你而停止转动,也许蔚蓝的星球不会因你而黯然失色,但我们却一直在盼望——盼望你归来!盼望你继续用神奇的画笔画出享誉全球的作品。看,你无与伦比的高超画技已成为世人崇尚的典范
潘汉年,你刚正坚毅,是为革命事业宁死不屈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身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左冀文化总同盟”的党组书记,你不平凡的正气决定了你不平凡的一生。令人遗憾的是你在1955年因“内奸”问题被逮捕判刑,最后含冤病逝。值得庆幸的是1982年中共中央亲自为您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尽管你的命运如此坎坷不幸,可是你为实现新中国兢兢业业地奋斗过,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你是我们宜兴人的骄傲。
看,你的凛然正气已被共和国的史册所记载。
尹瘦石,你是一位深具爱国主义思想的著名书画艺术家。
你有高风亮节。凭你的书画才能,若用来实行金钱买卖,那么名利财富将是唾手可得。可你没有那么做,因为你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于党的文艺事业,死后把自己毕生创作的代表作及收藏的历代书画、艺术珍品无偿地捐献给了家乡。毛主席为你的画展题过字,周恩来热忱地帮助过你;你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用自己的画笔鼓舞了一批又一批抗敌斗争中的战士们。
看,你的才华,你的品德已成为人们心中永不老去的灵魂。
朱邦芬,你是一位享誉中外的世界级物理学家。
当我们遥望星空,会发现有一颗小行星闪耀着物理的光芒,那就是朱邦芬星;当我们远眺大地,会发现有一位大师,使物理学在21世纪仍焕发着不朽的青春,那就是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院士——朱邦芬。你投身于所爱的物理事业,确立了被国际赞誉的半导体超晶格光学声子模式理论——“黄朱模型”;你赤子心诚、热爱祖国;你严谨求实、追求真理;你提携后进,为中国物理学的再次崛起鞠躬尽瘁。
看,你孜孜以求、不倦探索的杰出表现,已成为我们宜兴人的光荣和骄傲。
你们,不论是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还是普通的宜兴人,都以卓越的精神描绘了这方热土,抒写了不朽的历史篇章。面对你们,我仿佛面对一道道亮丽的风景。你们的高风亮节,你们的卓越成就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远去,你们是滋润我们新一代的永不枯竭的源泉,永远渗透我们的心灵,影响我们的言行。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要像你们一样,长大后为家乡、为国家作贡献,这也是我们怀念你们的一种方式。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
徐悲鸿长期致力于美术教育工作。他发现和团结了众多的美术界著名人士。他培养的学生中人材辈出,许多已成为著名艺术家,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中坚骨干。他对中国美术队伍的建设和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无与伦比,影响深远。
1917年到1927年,徐悲鸿在欧洲留学,主要是在巴黎画院和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学习。那时有个外国学生向徐悲鸿挑衅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就的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便是把你们送到天堂里去深造,也成不了材。”这一下可把徐悲鸿给激怒了。他用炯炯的目光注视着这位富有的洋学生说:“先生,你不是说中国人不行吗?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比试比试,等学习结业时,看到底谁是天才,谁是蠢才!”徐悲鸿学习美术,正是为祖国服务,为中华民族争光。
有志者,事竟成。徐悲鸿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的第一年,第一次作人体油画,就受到 法国艺术家弗拉蒙先生的好评。接着,在数次竞赛考试中都获得了第一名。1924年,他的油 画《远闻》、《怅望》、《箫声》、《琴课》等,由于把人物性格刻画得出神入化,在巴黎 展出时,轰动了巴黎美术界。这时,那个曾向徐悲鸿进行挑衅的洋学生,不得不承认自己不 是中国人的对手。
你看!那六匹马的神态、动作各不相同。有的四脚腾空;有的前脚落地后脚翘起;有的……徐悲鸿不愧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画家。他画的《奔马图》中的马是栩栩如生的。他把我也引到画中去。
徐悲鸿(1895—1953)是江苏宜兴人,父亲是个小有名气的画家。悲鸿少年时代,随父学画,20岁时,在上海卖画。1918年,他接受蔡元培聘请,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翌年赴巴黎留学,后又转往柏林、比利时研习素描和油画。他非常喜欢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及以后的古典绘画,废寝忘食的悉心临摹。1927年回国后。先后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系主任,抗战后任北平艺专校长。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直至病逝 <<八骏图>>,顾名思义是有八匹骏马.这八匹骏马虽然都在奔跑,但形态却各有不同,各有各风采:有的昂首扬尾,随着马蹄声“ 滴答,滴答”地往前奔跑;有的低着头,不顾一切地向前冲去;有的还随着步伐轻快地向前奔跑......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遇到困难,只会勇敢前进,不会胆怯而后退!
呵,那八匹马在我眼里好象活了:白色的那匹马,它那炯炯有神的眼睛里闪烁着坚定的目光,它凝视着前方,憧憬着未来,它迈着坚定的脚步向前奔去,它昂起头嘶叫着,那马蹄声和嘶叫声混为一体,简直就是雄浑的交响乐!它迈着稳当而又坚定的脚步向前奔去,风驰电挚,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正在稳步,腾空飞速前进!我被这八匹马镇住了,征服了,我惊叹,我赞叹!美哉!壮哉!这八匹马代表了遇到困难不惧怕,勇敢向前的精神,更代表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
1919年到1927年,他在欧洲一些国家留学。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在外国的中国留学生常受到一些人的歧视。
第四篇:徐悲鸿
徐悲鸿
徐悲鸿 :(1895-1953)现代绘画艺术大师,江苏宜兴人。四岁入塾,从父习画。年甫弱冠,东渡日本,翌年赴法,师事达仰,继入徐梁学院及巴黎国立美术学校1921年游学德,1927年归国,任中大艺术教授。1933年在巴黎画展,法政府选购十二幅,辟专室陈列。旋赴欧,在德、意及苏联举行画展。抗战后,屡在国内广州、长沙以及香港、印度、星洲等各地为救济祖国难民,举办画展。历任北京大学、桂林美术学院教授。后,任北平艺专校长。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在绘画创作上,反对形式主义,坚持写实作风,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末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继承我国绘画优秀传统,吸取西画之长,创造自己独特风格。长于国画、油画、尤擅素描。造诣极深,善于传神。著名油画《我后》、《田横五百士》国画有、《九方皋》、《愚公移山》、《会师东京》等,最为所重。画马为世所称,笔力雄健,气魄恢宏,布避设色,均有新意。1952年病中,曾将自己一生创作和全部珍藏,捐献国家。平生积极从事美术教育事业,为中国美术事业发展,鞠躬尽粹,培育不了少优秀人才。1953年卒于北京。年仅五十九岁,就其寓所改建徐悲鸿纪念馆。其代表作《奔马图》,最为人所喜爱。间作花鸟及猫,亦别具风格,情趣盎然。著有《普吕动》、《初伦杰作》、《悲
鸿素描集》、《悲鸿油画集》、《悲鸿彩墨画集》等行世。
第五篇:徐悲鸿主要作品
徐悲鸿主要作品
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群马》
徐悲鸿的群马,是徐悲鸿马中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群马取材于1940年克什米尔当地的骏马,徐悲鸿当时见到此马格外兴奋,《群马》灵感油然而生。与其他作品不同的是,主要描绘了两匹背向观众的马,后面又配一匹侧向的马,为了使画面有变化,又在右边画了一匹低首觅食的马。《珍妮小姐画像》
为画家徐悲鸿最著名的油画人物肖像之一,作于1939年春夏之交,徐悲鸿时年44岁。此作品是徐悲鸿为了支持国内抗战,而在南洋举行义卖募捐时的作品。画中女子珍妮小姐,祖籍广东,为当时星洲名媛。在当时传为佳话。此画得到画筹四万新币,为这一时期与南洋募捐中画筹最多的一幅(总数为十一万一千多元新币),徐悲鸿本人也是非常满意这幅作品,特意请摄影师为其和画作拍照留念,后成为《悲鸿在星洲》一书的封面。《九方皋》九方皋故事记载于《列子》:伯乐暮年之向秦穆推荐九方皋找千里马的故事。作品是一件非常完整和精彩的以线为主要表现手段和描绘方式的优秀的中国画作品。《田横五百士》这幅《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的成名大作。故事出自《史记·田儋列传》。田横是秦末齐国旧王族,继田儋之后为齐王。刘邦消灭群雄后,田横和他的五百壮士逃亡到一个海岛上。刘邦听说田横深得人心,恐日后有患,所以派使者赦田横的罪,召他回来。正是有感于田横等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节”,着意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惜别的戏剧性场景来表现。《负伤之狮》创作于1938年,当时日寇侵占了大半个中国,国土沦丧,生灵涂炭,徐悲鸿怨愤难忍。他画的负伤雄狮,回首跷望,含着无限的深意。他在画上题写:“国难孔亟时与麟若先生同客重庆相顾不怿写此以聊抒怀。”表现了作者爱国忧时的思想。这是一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画作。中国被称作东方的“睡狮”,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大部分国土,“睡狮”已成了负伤雄狮。这头双目怒视的负伤雄狮在不堪回首的神情中,准备战斗、拼搏,蕴藏着坚强与力量。《愚公移山图》
作于1940年,1939至1940年,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徐悲鸿赴印度举办画展宣传抗日,这期间他创作了不少油画写生,但最重要的成果却是这幅《愚公移山图》》国画。其故事取材于《列子·汤问》中的一个神话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