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可以让教师更好地掌握课程进度,合理安排时间。编写教案时,要关注学生的评价和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最后,祝愿每个教师编写出更加出色的教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引导。
骨骼教学设计教案篇一
2、对人体奥秘感觉兴趣。
活动准备:布袋木偶、邀请园内医生或做医务工作的家长来园参与活动。
(1)幼儿自行或互相摸、捏身体各个部位,找出哪些部位有骨骼。
(2)医务人员结合人体骨骼模型说出主要部位骨骼名称,幼儿指出相应的位置。
(1)医务人员介绍人体主要骨骼的作用:头骨保护大脑、四肢骨、脊椎骨支撑身体,胸骨、肋骨保护内脏。
(2)出示布袋木偶,引发幼儿讨论,如果人体没有骨骼的支撑会怎么样?(如果没有骨骼,身体就会像一个软软的袋子,什么事也做不成了。)。
(1)幼儿自由讨论:怎么保护骨骼,使骨骼长得很结实、健壮?
(2)师幼共同小结保护骨骼的正确方法:坚持锻炼,多晒太阳,多吃含钙食品,姿势正确,不从高处往下跳。
(1)可以利用图片,让幼儿观察骨骼的形状和样子,主要分布在身体的什么位置。
(2)合理调配幼儿的膳食,保证幼儿生长所需要的营养量,及时提醒幼儿保持正确的坐、立、行姿势,并帮助幼儿纠正不正确的姿势。
骨骼教学设计教案篇二
2、知道人体骨骼由206块骨头组成;
重点:知道骨骼由运动、支撑、保护的作用。难点:拼人体骨骼图教学准备:骨骼模型。
一、课前延伸。
1、搜集有关骨骼的图片和文字,对骨骼进行初步的认识。
2、提问:关于骨骼,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二、课内探究:人体骨骼系统的构成和骨骼的作用。
(一)人体骨骼系统的构成。
2、学生交流方法。
3、实践活动:摸一摸我们的骨头,你可以感知到些什么?(硬硬的)。
4、学生汇报、交流。
5、提问:你知道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吗?你能摸到多少块?
7、布置任务:把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四部分——头、躯干、手臂、腿脚。分组各摸一个部分,看能摸出几块骨头。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分得清、摸出得多。
(学生分组活动:摸骨数骨)。
8、汇报交流活动情况,对照活动记录里的骨骼图,了解骨骼的分布。
9、提问:大家摸出自己的手上共有几块骨头?(观看人体骨骼的x光照片)。
10、小结:人们肉眼看不到身体内部骨骼的结构,但x光却可以。一只手上竟然有27块骨头呢!
11、读一读:人体的骨头共有206块,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
(二)人体骨骼系统的作用。
1、谈话:人体的骨骼具有什么作用?
2、学生交流讨论。
3、学生汇报活动体验。
4、拓展:像肋骨一样保护内脏器官的骨头还有哪些?
5、小结:人的骨骼具有运动、支持躯体、保护内脏器官等多种作用。
6、提问:如果人体的骨骼受伤了,会给人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7、安全教育。
三、课后提升。
1、在日常生活中,哪些骨骼参与了运动?
(1)跳绳时;(2)吃饭时;(3)静坐时……。
2、完成活动记录上的作业。
骨骼教学设计教案篇三
2、对人体奥秘感觉兴趣。
布袋木偶、邀请园内医生或做医务工作的家长来园参与活动。
一、骨骼在哪里?
(1)幼儿自行或互相摸、捏身体各个部位,找出哪些部位有骨骼。(2)医务人员结合人体骨骼模型说出主要部位骨骼名称,幼儿指出相应的位置。
二、骨骼本领大。
(1)医务人员介绍人体主要骨骼的作用:头骨保护大脑、四肢骨、脊椎骨支撑身体,胸骨、肋骨保护内脏。
(2)出示布袋木偶,引发幼儿讨论,如果人体没有骨骼的支撑会怎么样?(如果没有骨骼,身体就会像一个软软的袋子,什么事也做不成了。)。
三、保护骨骼。
(1)幼儿自由讨论:怎么保护骨骼,使骨骼长得很结实、健壮?
(2)师幼共同保护骨骼的正确方法:坚持锻炼,多晒太阳,多吃含钙食品,姿势正确,不从高处往下跳。
(1)可以利用图片,让幼儿观察骨骼的形状和样子,主要分布在身体的什么位置。
(2)合理调配幼儿的膳食,保证幼儿生长所需要的营养量,及时提醒幼儿保持正确的坐、立、行姿势,并帮助幼儿纠正不正确的姿势。
骨骼教学设计教案篇四
1、知道关节能使身体弯曲,对人体活动有重要作用。
2、学会简单保护关节的方法。
3、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4、帮助幼儿了解身体结构,对以后的成长会具有一定的帮助。
纸夹板、纸夹长臂、线绳、水彩笔若干、大型积木一套。
图书区投放与人体关节骨骼有关的书。《幼儿用书》中画有人体关节图人手一张。
教师录制幼儿生活和游戏中推、拉、拽和不注意自我保护的现象。
对人体骨骼有初步的了解与认知。
引导幼儿观察讨论:有关人体各部位能弯曲变化的问题。
教师录制幼儿生活和游戏中推、拉、拽和不注意自我保护的现象。
1、教师带幼儿在户外练习跳绳、玩"高矮人"游戏后回班讨论:绳子是怎样摇起来的?人为什么能变高变矮?(摇绳时靠臂的什么部位,下蹲或站起时靠腿的什么部位)引发幼儿认识人体的关节。
2、引导幼儿寻找身体上的关节,如:腕关节、肘关节、踝关节、膝关节等,再次讨论:有了这些关节人体才能怎样?没有这些关节人体又会怎样?引导幼儿结合生活实际体验关节的重要作用。
3、游戏"会表演的关节"。幼儿找一个裸露在外的关节。大胆地在关节部位上用水彩笔画一样东西。如:小昆虫、小人脸等。然后动一动这些关节,发现关节上图形会一弯一伸的动起来。(加深幼儿对关节弯曲作用的认识)。
4、游戏"机器人与小精灵"。幼儿分成两队,一队扮机器人将纸夹板用线绳绑住膝关节,双臂套纸夹长臂。,一队扮小精灵,教师扮"工程师"发出口令。两队分别取放积木盖建房子,比赛看哪队先将房子盖好,两队互换角色重复游戏。。引发讨论:为什么小精灵队盖的快,机器人队盖的慢?教师与幼儿共同总结;人体如果没有关节行动起来很困难,有了关节活动起来很灵活方便。关节对人体活动和运动有很重要的作用。
5、教师请幼儿观看他们的生活游戏录像,画面出现推、拉、拽的现象。与幼儿讨论:这些现象会使小朋友怎样?容易发生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关节,避免伤害?帮助幼儿提升保护关节的经验:活动时注意不硬拉、拽同伴的胳膊,不推撞同伴;体育活动中注意互相躲闪避免摔伤;跳跃或提拿重物时注意保护好自己的关节,不使关节拉伤或扭伤。再次观看正确的游戏活动和自我保护的方法录像。
绘画:各种昆虫的绘画方法。
卫生常识:人体骨骼关节的保健常识。
在幼儿活动或运动中能否注意不推拉碰撞同伴,有无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行为。
1、创设"我喜欢的运动"墙饰,将制成的活动"小人"由幼儿意愿摆放成自己喜欢的运动状态,并相应写上自己表述的自我保护方法。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行为。
2、与家长沟通和宣传,注意在家庭活动中保护幼儿的关节。提醒幼儿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幼儿对自己的身体有一定的认识,而且他们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对身体外在的认识,而会关注到人体的内部结构和一些生理变化。因此我们设计了人体骨骼的活动,通过活动让幼儿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初步了解骨骼的名称和作用,并懂得一些保护骨骼、促进骨骼生长的方法。活动主要分为四个环节,分别是摸摸自己的骨头、骨头有哪些和讨论保护骨骼的方法以及操作部分。通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在环节上做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提升幼儿的经验。
骨骼教学设计教案篇五
1.依据位置能说出人体骨胳结构名称。
2.解释人的骨胳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模型、挂图等各种直观教具的观察,及观察后的演讲,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习惯和表达能力。
1.自觉养成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
2.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观点和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观点。
3.小组观察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本节知识结构。
教材分析。
人体主要的骨的名称,人的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人的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是本课的难点。
教法建议。
讲述时,首先让学生区分骨与的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单独一块具体的叫骨,如肱骨;多块骨通过一定的形式连接而成的整体叫,如脊柱。接着指出:人体的是由206块骨连接而成。关于骨胳的组成,从调动学生主体性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角度,建议采用自学的方法:先让学生对照书上的彩图及课文中人体组成情况表配合观察,一边观察图中主要骨的名称特点,一边体会这块骨在人体的位置。如找到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脑颅骨、肱骨、桡骨、尺骨、股骨、胸骨、肋骨等骨的大致位置。观察完毕后,教师每组请一个学生到前面指着人体模型要求从整体到局部说出各部的名称,并给评分,既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达到对知识的识记的效果。
人的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学生对人体有了清楚的认识后,继续让学生观察的模型,并提出观察问题:(1)脊柱的正面和侧面观察的现象有什么不同?(2)观察上肢骨与下肢骨有什么区别?(3)足有什么特点?这些对于人体直立行走有什么意义?在学生有了解脊柱有四个生理弯曲和下肢比上肢粗壮及形成足弓这些结构特点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再分别讲述它们的生理意义。如联系脊柱弯曲异常会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发育、体力和体态,说明脊柱四个生理弯曲可以增加脊柱本身的弹性,缓冲剧烈运动时对脑的震荡,有利于维持身体平衡。
最后,教师可视实际情况而采用不同方式进行小结。
导入:利用挂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并导入新课:利用挂图使学生认识骨的几种类型:长骨、扁骨、短骨和不规则骨,通过提问骨与有什么区别引出新课。
板书:第二节。
根据上述提问,举例区分骨与的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单独一块具体的叫骨,如肱骨;多块骨通过一定的形式连接而成的整体叫,如脊柱。接着指出:人体的是由206块骨连接而成。(出示挂图,引入组成。)。
板书:一、的组成。
教师指图说明人体按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由于各部位功能的不同,的差别也很大,下面就来观察各部分的特点。先让学生或以小组为单位对照书上的彩图及课文中人体组成情况表配合观察,一边观察图中主要骨的名称特点,一边体会这块骨在人体的位置。如找到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脑颅骨、肱骨、桡骨、尺骨、股骨、胸骨、肋骨等骨的大致位置。观察完毕后,教师每组请二个学生到前面指着人体模型要求从整体到局部说出各部的名称,并给评分。然后,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如颅骨围成了什么结构,有什么功能?整个颅骨中为什么只有下颌骨能活动。躯干骨中的胸椎与肋骨、胸骨组成什么结构,有什么功能?四肢骨主要由什么骨组成,与什么功能相适应;上肢骨与下肢骨有什么区别,为什么?等等。
板书:二、人体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
继续让学生观察模型,先观察脊柱的正面,然后慢慢把模型侧放,问:脊柱的正面和侧面观察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侧面有弯曲,教师进一步提出脊柱的弯曲都发生在什么地方呢?有什么生理功能?教师指出在颈部、胸部、腰部、骶部各有一弯曲分别称为颈曲、胸曲、腰曲、骶区,这些弯曲可保持人体重心位置,利于维持身体平衡;可增加脊柱的弹性,可以缓冲剧烈运动时对脑的震荡,故称为生理性弯曲,是与人直立行走相适应的。
板书:1、脊柱有四个生理性弯曲:分别为颈曲、胸曲、腰曲、骶区,可缓冲震荡,维持平衡。接着教师进一步提出:如果脊柱弯曲发生异常会是什么样呢?脊柱为什么会变形呢?脊柱变形后会不会影响人体的健康等。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使学生参加讨论,最后得出正在生长发育的儿童少年要注意正确姿势,以免发生脊柱变形,不但姿势形体不美,还会压迫内脏,影响发育。
由于人的直立,全身重量都要由下肢承受,特别是足,下面观察足骨。模型上足弓是明显的,教师可明确足弓的概念,然后提出:人的足形成弓状结构有哪些生理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可概括出足弓的作用。然后讲述扁平足的功能缺陷。
如果一个人的身高早晚有变化,那么,用身高测量计分别测一个人早晚的身高,测得的数值会不一样。
[设计并完成实验]。
设计:用身高测量计或软尺分别测一个人早晚的身高,比较数值。
材料用品:立式身高计或固定于墙壁上的立尺或软尺。
方法步骤。
1.受检查者脱去鞋袜和衣帽,仅穿背心和短裤立于身高测量计的平台上(或靠墙壁的地面上),取立正姿势。两眼直视正前方,胸部稍挺起,腹部微微回收,两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拢,脚跟靠拢,脚尖分开约60度,脚跟、臀部和两肩胛骨三点同时靠着(接触)立柱,头部保持立直位置。
2.检查者手持立式身高计滑测板轻轻向下滑动,直到板底与受检者颅顶相接触。此时,再检查受检者的姿势是否正确,待校正符合要求后,检查者再读取滑测板底面立柱上所指的数字,以厘米为单位,记录到小数点后一位,即为身高数。
(如果是在墙壁上测,可以用一块硬板与受检者颅顶相接触,并使硬板保持水平。在硬板与墙壁接触处的位置作一记号,用软尺从墙根一直量到标记处,记录数值。)。
3.早晚各测量一次,记录数据,比较两次身高是否一致?
4.连续测量一个星期,记录观察数据.
5.把观察数据填入下列表格内,并求早晚身高的平均值。
星期。
早上身高(cm)。
晚上身高(cm)。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周平均值。
身高是指足底到头顶的高度,它可以反映人体发育的情况。一个人的身高在一天内会有变化,早上高,晚上矮。测量的结果表明,人体身高早晚可相差2厘米左右。
[实验结果的分析]。
人的身高早上略高于傍晚,是因为脊柱的椎骨之间都由椎间盘相连接,椎间盘富有弹性,它的形态可以随所受力的变化而不同:受压时,可被压扁;除去压力时,又可恢复原状。当人体经过一天的劳动或长时间的站立、行走、跑步之后,椎间盘会因受压而变扁,整个脊柱的长度也会缩短,身高就降低。但是,经过卧床休息之后,椎间盘因未受压力而恢复原状,脊柱相应地也恢复到原来的长度,身高也就恢复到原来的高度。
[得出结论]人的身高早晚有差异,早上略高于傍晚。
(注意事项:测量人的身高时,检查者的眼睛要与滑测板在一个水平面上,否则读数容易发生误差)。
骨骼教学设计教案篇六
知识目标。
1.依据位置能说出人体骨胳结构名称。
2.解释人的骨胳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模型、挂图等各种直观教具的观察,及观察后的演讲,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习惯和表达能力。
2.通过归纳人的骨胳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1.自觉养成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
2.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观点和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观点。
3.小组观察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本节知识结构。
教材分析。
人体主要的骨的名称,人的骨骼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人的骨骼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是本课的难点。
教法建议。
讲述骨骼时,首先让学生区分骨与骨骼的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单独一块具体的叫骨,如肱骨;多块骨通过一定的形式连接而成的整体叫骨骼,如脊柱。接着指出:人体的骨骼是由206块骨连接而成。关于骨胳的组成,从调动学生主体性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角度,建议采用自学的方法:先让学生对照书上的彩图及课文中人体骨骼组成情况表配合观察,一边观察图中主要骨的名称特点,一边体会这块骨在人体的位置。如找到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脑颅骨、肱骨、桡骨、尺骨、股骨、胸骨、肋骨等骨的大致位置。观察完毕后,教师每组请一个学生到前面指着人体骨骼模型要求从整体到局部说出各部骨骼的名称,并给评分,既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达到对知识的识记的效果。
人的骨骼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学生对人体骨骼有了清楚的认识后,继续让学生观察骨骼的模型,并提出观察问题:(1)脊柱的正面和侧面观察的现象有什么不同?(2)观察上肢骨与下肢骨有什么区别?(3)足有什么特点?这些对于人体直立行走有什么意义?在学生有了解脊柱有四个生理弯曲和下肢比上肢粗壮及形成足弓这些结构特点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再分别讲述它们的生理意义。如联系脊柱弯曲异常会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发育、体力和体态,说明脊柱四个生理弯曲可以增加脊柱本身的弹性,缓冲剧烈运动时对脑的震荡,有利于维持身体平衡。
最后,教师可视实际情况而采用不同方式进行小结。
导入:利用骨骼挂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并导入新课:利用骨骼挂图使学生认识骨的几种类型:长骨、扁骨、短骨和不规则骨,通过提问骨与骨骼有什么区别引出新课。
板书:第二节骨骼。
根据上述提问,举例区分骨与骨骼的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单独一块具体的叫骨,如肱骨;多块骨通过一定的形式连接而成的'整体叫骨骼,如脊柱。接着指出:人体的骨骼是由206块骨连接而成。(出示骨骼挂图,引入骨骼组成。)。
板书:一、骨骼的组成。
教师指图说明人体骨骼按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由于各部位功能的不同,骨骼的差别也很大,下面就来观察各部分的骨骼特点。先让学生或以小组为单位对照书上的彩图及课文中人体骨骼组成情况表配合观察,一边观察图中主要骨的名称特点,一边体会这块骨在人体的位置。如找到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脑颅骨、肱骨、桡骨、尺骨、股骨、胸骨、肋骨等骨的大致位置。观察完毕后,教师每组请二个学生到前面指着人体骨骼模型要求从整体到局部说出各部骨骼的名称,并给评分。然后,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如颅骨围成了什么结构,有什么功能?整个颅骨中为什么只有下颌骨能活动。躯干骨中的胸椎与肋骨、胸骨组成什么结构,有什么功能?四肢骨主要由什么骨组成,与什么功能相适应;上肢骨与下肢骨有什么区别,为什么?等等。
板书:二、人体骨骼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
继续让学生观察骨骼模型,先观察脊柱的正面,然后慢慢把模型侧放,问:脊柱的正面和侧面观察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侧面有弯曲,教师进一步提出脊柱的弯曲都发生在什么地方呢?有什么生理功能?教师指出在颈部、胸部、腰部、骶部各有一弯曲分别称为颈曲、胸曲、腰曲、骶区,这些弯曲可保持人体重心位置,利于维持身体平衡;可增加脊柱的弹性,可以缓冲剧烈运动时对脑的震荡,故称为生理性弯曲,是与人直立行走相适应的。
板书:1、脊柱有四个生理性弯曲:分别为颈曲、胸曲、腰曲、骶区,可缓冲震荡,维持平衡。接着教师进一步提出:如果脊柱弯曲发生异常会是什么样呢?脊柱为什么会变形呢?脊柱变形后会不会影响人体的健康等。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使学生参加讨论,最后得出正在生长发育的儿童少年要注意正确姿势,以免发生脊柱变形,不但姿势形体不美,还会压迫内脏,影响发育。
由于人的直立,全身重量都要由下肢承受,特别是足,下面观察足骨。骨骼模型上足弓是明显的,教师可明确足弓的概念,然后提出:人的足形成弓状结构有哪些生理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可概括出足弓的作用。然后讲述扁平足的功能缺陷。
探究活动。
探究人体身高的早晚的变化。
[问题]一个人的身高早晚有变化吗?
[假设]。
如果一个人的身高早晚有变化,那么,用身高测量计分别测一个人早晚的身高,测得的数值会不一样。
[设计并完成实验]。
设计:用身高测量计或软尺分别测一个人早晚的身高,比较数值。
材料用品:立式身高计或固定于墙壁上的立尺或软尺。
方法步骤。
1.受检查者脱去鞋袜和衣帽,仅穿背心和短裤立于身高测量计的平台上(或靠墙壁的地面上),取立正姿势。两眼直视正前方,胸部稍挺起,腹部微微回收,两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拢,脚跟靠拢,脚尖分开约60度,脚跟、臀部和两肩胛骨三点同时靠着(接触)立柱,头部保持立直位置。
2.检查者手持立式身高计滑测板轻轻向下滑动,直到板底与受检者颅顶相接触。此时,再检查受检者的姿势是否正确,待校正符合要求后,检查者再读取滑测板底面立柱上所指的数字,以厘米为单位,记录到小数点后一位,即为身高数。
(如果是在墙壁上测,可以用一块硬板与受检者颅顶相接触,并使硬板保持水平。在硬板与墙壁接触处的位置作一记号,用软尺从墙根一直量到标记处,记录数值。)。
3.早晚各测量一次,记录数据,比较两次身高是否一致?
4.连续测量一个星期,记录观察数据.
5.把观察数据填入下列表格内,并求早晚身高的平均值。
星期。
-
早上身高(cm)。
-
晚上身高(cm)。
--。
星期一。
-
-
--。
星期二。
-
-
--。
星期三。
-
-
--。
星期四。
-
-
--。
星期五。
-
-
--。
星期六。
-
-
--。
星期日。
-
-
--。
周平均值。
-
-
--。
6.比较两次身高的平均值,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想一想,这是什么原因?
[实验结果]。
身高是指足底到头顶的高。
骨骼教学设计教案篇七
科学概念: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
过程与方法:1.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解释肌肉变化引起的运动,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修正自己的想法。2.能够将动态的身体活动过程分解为若干动作分别进行细致有目的的观察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2.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难点:对肌肉变化引起运动的解释。
三、教学准备:1、2号纸每人一份。
三、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提出问题)。
(一)探究、体验骨骼的作用。
你知道骨头的哪些知识?或者你想了解骨头的哪些方面?你知道我们人的身体里面总共有多少块骨头吗?------206块(当这些骨头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就组成了骨骼。)。
t: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通过x光片来看见骨骼(出示人体骨骼图)。t: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发现骨骼还有什么特点?”
t:没有骨头还会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讲人的头骨、胸腔)。
(二)探究、体验肌肉的作用。
t:我们的身体是依靠骨骼支撑起来的,骨骼还能保护我们的内脏。但是光靠骨骼,一个空骷髅架能不能运动起来呢?------不能。
还有哪些组织与我们的骨骼协调工作呢?s:猜想。------关节、肌肉。
t:我们先来看一下肌肉。肌肉是如何来帮助骨骼进行运动的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
完成伸臂、曲臂运动,用手摸一摸并观察上臂骨肌肉的变化。t: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在活动中的感受。
s:我感觉胳膊向上屈肘时,胳膊上面的肌肉鼓起来。伸开胳膊这块又平了。”
上面的肌肉还很硬,下面的肌肉也跟着动。”
t:当同学们摸到胳膊上面肌肉变大了,变硬了,鼓起来了,猜想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呢?s:有可能是肌肉往一起聚了。t:同学们,当肌肉鼓起来的时候,这就是肌肉的收缩。当它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时就是舒张。(师演示:伸臂、曲臂的动作)。
t:你在观察的时候发现肌肉收缩和舒张时,我们的手臂有什么变化?
(三)探究、体验关节的作用。
t:现在我们就用刚才的方法来研究一下关节有什么作用。
s:小组体验:受限制的关节运动(写一行字)。
打开实验材料袋,拿出里面的一号纸卷套在拇指上,二号纸卷套在食指上。
(四)体验“三者”协调运动。
t小结:(肌肉收缩牵动骨骼带动关节运动的。)。
t小结:在我们身体每一个活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这三者都是相互协调配合完成。(“三者”协调运动完成各种活动)。
(五)、拓展延伸。
实物出示:合页、挖土机、起重机的解释原理。
四、搜集信息。
s: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肌肉都非常发达。
老师,刚才我的猜想应该是肌肉起到力量的作用。
t:你说的非常对,肌肉发达的人是非常有力量的,你们看这些人看上去就很有力量。t(展示课件):我们要想拥有强健有力的肌肉,就必须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
。
骨骼教学设计教案篇八
1、通过活动了解保护骨骼的重要性及钙质的补充。
2、知道保护身体正确姿势的重要性及保护骨骼的方法。
骨骼图片、笑脸、哭脸的图片、骨骼拼图若干。
1、教师带领幼儿随着音乐的节奏做动作。
提问:小朋友,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的身体可以自由弯曲并能做出各种动作吗?(幼儿自由回答)。
师:因为我们的身体里有骨骼,所以我们的身体可以自由弯曲并能做出各种动作。
2、出示图片,让幼儿了解到人体主要骨骼的名称。
提问:我们身体的骨骼是怎样组成的?
师:骨骼是由许多节骨头通过关节连接在一起,骨骼支撑着身体,没有骨骼,我们的身体就动不了。
1、教师引导幼儿看图片《我们的骨骼》,请幼儿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姿势、动作对骨骼的生长发育不利。
2、游戏:我是健康小裁判教师出示多幅各种骨骼动作的图片,让幼儿通过手中的笑脸和哭脸图片来判断正确与否。
提问:我们的骨骼需要一些营养,请小朋友想一想、说一说、还有哪些好方法可以帮助自己长得高、长得壮。
师:不挑食、多吃含钙的食品(如小虾米、紫菜、豆制品、排骨、牛奶等)多晒太阳、适当锻炼。
骨骼拼一拼给幼儿发几张人体骨骼拼图,让幼儿自己玩一玩、拼一拼,老师巡回指导。
骨骼教学设计教案篇九
一、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看、摸、敲、掂等多种方法观察动物的骨头,进而骨骼了解人体骨头的内部结构。
3、知道人体的骨骼具有塑造体形、支持躯干、运动、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等多方面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的体内一共有206块骨头;知道组成骨骼的骨是有生命的。知道人体的骨骼具有塑造体形、支持躯干、运动、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等多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教师:人体的'骨胳模型;人体骨骼图片和资料;多媒体课件。学生:查找人体骨骼相关信息。
四、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节课学习了《我们的身体》一课,知道我们的身。
体可以分成哪几部分?
2.质疑:楼房屹立不倒是因为有钢筋水泥的支持,那么,人能立住不倒的秘密在哪儿呢?
引出研究主题:骨骼。
3.谈话交流了解学情:课前对骨骼有哪些了解,还想知道那些关于骨骼的知识。
(板书课题:骨骼)。
(二)讨论交流学习新课:
1.研究方法指导:
师:要进行科学的研究首先要有科学的方法,骨骼深藏在人体内,看不到,你能想到哪些好的方法研究它?(触摸、模型、资料、x光等。)。
小结:大家说的这些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研究骨骼,可是科学的研究还是应该一步一步的进行,这节科学课上就让我们先来摸一摸,亲自感知填写表格,在填写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问题,老师这儿还准备了图片和资料,帮助大家来解决。
2.触摸感知“解暗箱”——认识人体骨骼。
(1)划分小组。
因为骨骼分布在全身各个部位,太多了,所以分小组来进行研究,每组只研究其中的一部分。规定4部分:头、颈和躯干、上肢、下肢。
(2)明确小组研究的内容和要求。
有重点的研究:数量、形状特点、名称、作用。
(3)分组研究。
(在学生分组研究的过程中,试试补充资料和图片,让学生对自己的研究进行验证,从而使得解暗箱的过程更科学有效。)。
(4)学生汇报自己研究的结果。
师:下面请同学到前面来指着人体的骨骼模型完整的描述我们人体骨骼的组成。
(教师出示人体骨骼模型,安排学生到前台进行指示和名称的描述。)(颅骨29块:脑颅骨、面颅骨;躯干骨51块:后背有一条长长的脊柱、前胸的肋骨、胸骨;上肢骨64块:肱骨、肩胛骨、尺骨、桡骨;下肢骨62块:股骨、髌骨、趾骨等)。
3.推理法“解暗箱”——了解骨骼的作用。
师:刚才同学们也研究了骨骼的作用,现在我们继续交流。
举例说明各部分骨骼的作用,相机板贴(运动作用、保护作用、支撑作用)。
五、生活实践与应用:
1.引起思考:健康之窗。
师质疑:骨骼的作用这么大,怎样才能使骨骼长得好呢?
(学生分组讨论后,利用表演的形式展示正确的做法。教师进行评价和总结。)。
2.梳理总结:(课件出示)要保护骨骼,必须做到:
1).按正确的姿式坐、立、走。
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等)。
(交流内容时,学生可以直接表演相关的正确姿势。教师强调在以后的学习过程都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姿态。)。
3.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骨骼的有关知识,希望同学们按这些要求做好是自己的身体更加强壮!
骨骼教学设计教案篇十
1.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上肢结构形态的观察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能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上肢结构的知识,能够对照资料完善并纠正自己对人体结构的认识。
1.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2.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教学重点:了解骨骼、关节和肌肉的作用,以及相互间的配合。
教学难点:人体的运动是骨骼、关节和肌肉相互协调配合完成的。
教学准备:幻灯片,人体骨骼模型,哑铃(每人一只),手指纸套(每人2只),橡皮泥2根,小棒一根。
课前4分钟,播放《健康歌》,学生跟着音乐跳舞,活动活动身体。【幻灯片】。
一、导入。
在刚才的活动中,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参与了活动?(手、腿、颈、腰)我们来摸一摸大腿和膝盖,摸到了什么?板书:(骨头、肌肉、关节)。
二、教学骨骼。
2.你知道哪些人体骨骼的名称呢?
3.你还想知道人体的哪些骨骼呢?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张人体骨骼图。从图上找出你想认识的骨骼,记一记它的名称。
4.你现在认识了哪些骨骼,上讲台指着人体骨骼模型说给大家听一听。
7.分别指着头骨、胸腔问:里面有什么?如果没有这些骨骼,我们的大脑、内脏会怎样(受到损伤),我们来拍一拍我们的头,有没有问题?没有问题,我们的头骨保护着大脑。那我们发现骨骼还有什么样的作用?板书:保护。也可以说下盆腔也起到保护作用。
三、教学关节。
2.出示幻灯片,指着自己的身体介绍人体的主要关节,介绍时要活动活动这些关节,让学生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