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中国古代绘画简介(十一):宋辽金士人画 ----3[模版]

中国古代绘画简介(十一):宋辽金士人画 ----3[模版]



第一篇:中国古代绘画简介(十一):宋辽金士人画 ----3[模版]

中国古代绘画简介

(十一):宋、辽、金士人画----3

中国古代绘画简介

(十一):宋、辽、金士人画

30、苏汉臣,北宋末南宋初画家。生卒年不详。汴梁(今河南开封)人,一说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为北宋宣和画院待诏,南渡后又复职,隆兴初画佛像称旨,任承信郎。擅画佛道、仕女,尤精儿童。师法刘宗古、张萱、周昉、杜霄、周文矩等,其仕女多画闺阁中仕女的意态。作品多婴戏图,成功地表现了儿童形象及其游戏时天真活泼的情趣,笔法简洁劲利,色彩明丽典雅。

有《秋庭戏婴图》、《冬日戏婴图》、《五瑞图》、《击乐图》、《货郎图》、《婴戏图》等传世。其中《货郎图》绢本设色,横181.5厘米,纵267.3厘米。描绘一货郎被五、六儿童围绕的情景,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无款,旧传苏汉臣,应为明人作品,画幅甚大,设色精丽。

秋庭婴戏图 绢本、设色,纵18.2公分,宽22.8公分,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本图右下有款题“苏汉臣”。描写官宦家姐弟俩在秋日庭院内玩推枣磨的游戏。推枣磨就是用鲜枣3枚,细竹蔑1根,一枣去半,露出枣核,3根小木棍设三足鼎而立之。另外两枚枣分置竹蔑两端,执中间置枣核上,轻轻一推,便会旋转不已。图中人物形象精细而神情毕肖。小男孩全神贯注,其重心已经都放到了撑在凳子的左手上,右手小心翼翼地放在自己这边一颗的上方,随时准备在它不平衡的时候或者快停的时候加上一点力。红色外套掉下肩头也没有发现,这边穿着白衣的姐姐也躬身站着,和弟弟保持着一样的姿势,脑袋都碰到一起了。

细腻的背景很好衬托了画面主体:图上绘有巨石屹立一旁,倚石而生的是盛开的芙蓉花,芙蓉花一边低处盛开的还有白色的雏菊,花丛中摆着张圆凳,上面散放着各种玩具、转盘、佛塔等等,地上还有一对双钹。姐弟俩被安排在画面左方,大量空白在他们周围,将他们与背景隔开一点点距离,观画者的注意力一下子便被引到了主体。笔法精致,设色艳丽。

苏汉臣现在传世的还有一张《冬日婴戏图》,尺幅与这张《秋庭婴戏图》相差无几,而画法、造型、构图也都有相通之处,所以学者们推论可能这最初是四景屏风中的两屏。

苏汉臣《秋庭戏婴图》

31、李安忠,两宋之交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详。宋徽宗宣和(1119-1125)时为画院祗候,历官成忠郎。南渡后绍兴(1131-1162)间复职画院,赐金带。工画花鸟、走兽,尤长于“捉勒”(鹰鹘之类),《画继补遗》谓其“工画捉勒,得其鸷攫及畏避之状”。亦间作山水。马臻题其《雪岸寒鸦图》诗云:“北风万里吹石裂,古树槎桠摧朽铁,群乌哑哑如苦饥,倦飞还向空林歇。孤村荒寒得食远,日暮沙边啄残雪,回情诉意各有态,羡杀画师心更切。我尝记得天随诗,至今读之心激越,妇女衣襟便佞态,始得金笼日提挈。老乌,老乌,尔身毛羽黑离离,况复人间厌尔啼,何不飞鸣丈人屋,丈人屋头春柳绿。”可见其艺术形象的感染力。子公茂,世其家学,然不逮父。

画迹有《牧羊图》、《宜春苑训狮图》。现存有《晴春蝶戏图》,现藏故宫博物院;《野菊秋鹑图》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鹑图》团扇,藏日本东京根津美术馆。

野菊秋鹑图 册页,绢本,设色,纵24.1厘米,横40.5厘米,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可能是摹本。图绘秋天的林野里,两只体态丰圆、身披白羽的鹌鹑,相偕在土坡上漫步。一只举着头,听着风里的声响;另一只则低头,端视地上无名的草叶。坡地的一方,热热闹闹地横斜伸出野菊、荆棘、竹叶、秋草与攀附的藤萝。画家用笔细腻而又深具变化,鹌鹑的毛羽、丛生的秋草,都体现了画家对自然细密的观察,虽然未必出自李安忠之笔,但仍属宋画中的精良之作。

李安忠《野菊秋鹑图》

32、李迪,南宋画家,生卒不详,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北宋宣和年间任职画院,授成忠郎。南宋绍兴年间,他复任画院副使。供职于高宗赵构、孝宗赵眘、光宗赵惇、宁宗赵扩四朝画院。擅画花鸟、竹石、走兽,长于写生善画翎毛、走兽、花竹,亦能画山水小景,其艺术风格为工细与粗放结合。所绘禽鸟、鸡雏、猫犬等动物,精确生动,羽毛刻画尤为细腻入微,富有质感;补景树石等则用笔坚劲雄放,多用水墨渲染,画法在崔白与李唐之间。

传世作品有《枫鹰雉鸡图》、《鸡雏图》,《雪树寒禽图》(现藏上海博物)《枫鹰雉鸡图》、《鸡雏侍饲图》册页、《猎犬图》册页(均藏故宫博物院),《风雨归牧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雪中归牧图》(现场日本大和文华馆),《宿禽急湍图》(美)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风雨归牧图 立轴、绢本、淡设色,纵120.4厘米,横102.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表现的是风雨将作时,两个牧童驱牛回家的场面。作者对背景的处理巧用心机。两株古柳出枝挺拔,支撑着迎风翻舞的柳丝,侧面地表现了风势之猛。坡上杂木,岸边芦苇,叶落枝摧,风势之急得到极度的渲染。从笔墨处理来看,古树勾中带皴,一丝不苟,颇得娟秀之气。密密的柳叶,勾点结合,浓淡相济,层次丰富、朦朦胧胧,给人以大雨将作,细雾先到的清润之感。

李迪《风雨归牧图》

宿禽急湍图 册页、绢本、水墨、淡设色,纵24.8厘米,横26厘米。(美)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图中古柏依石而生,盘根错节,溪流湍急,飞泻而下,溅起阵阵浪花。二鸟栖,息枝头,怡然自得,与水浪形成静与动的对比。构图形式以峭拔的树梢和二鸟打破了对角线的布势,也使画面获得了平衡感。树木多用颤笔描绘,线条颤动。虬曲的古柏枝干和急湍的小溪使画面具有强烈的动感。以线勾勒和水墨烘染相结合来表现浪花,手法独特。

李迪《宿禽急湍图》

33、李嵩(1166—1243),南宋画家。钱塘(今杭州)人。出身贫寒,年少时曾以木工为业。好绘画,颇远绳墨。被宫廷画家李从训收为养子,承授画技,终成一代名家。宋光宗、宋宁宗、宋理宗三朝(1190―1264)画院待诏,时人尊之为“三朝老画师”。工画人物道释,得从训遗意,尤长于界画。人物画用笔细致,神采奕奕;花鸟画精丽严谨,不觉繁缛呆滞;山水画以意匠经营,情留象外,引人入胜;界画不用界尺,而宫苑楼阁规矩绳墨皆备,不同凡响。绘画题材丰富多彩,从宫廷到民间、从城市到农村、从生产到生活、从吃喝到娱乐、从仙山到龙宫、从历史到现实均在画中有所反映,以反映农村风土和农民生活的居多,所作有精工鲜丽之院体画,作品甚丰,仅著录者就达50多幅。如《明皇斗鸡图》《花篮图》、《西湖图》、《骷髅幻戏图》轴藏故宫博物院;《西湖图》卷藏上海博物馆,用水墨渲染了烟雨迷蒙的西湖全景;《听阮图》、《夜月看湖图》及传为李嵩的山水小品画《水殿招凉图》等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赤壁图团扇》绢本、水墨、淡设色,纵25厘米,横26.2厘米,(美)堪萨斯市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藏。图中暗礁石壁,以小斧劈皴擦,寓拙重沉凝于简括遒劲;漩流急浪,用锯齿描精绘细写,于装饰美感中见激昂气势。远水无波,淡墨晕染,得悠远之境;孤舟泛波,名士闲坐,抒怀古之情。沉雄不让马夏,精丽则更胜一筹,虽为小品,堪称神妙。

李嵩的风俗画更为知名,他画过许多表现下层社会生活的农村生活风俗画,如《椿溪渡牛图》、《服田图》、《采莲图》、《观潮图》、《村医图》、《杂剧人物图》、《村牧图》等,把民众生活和劳作作为审美对象来描绘,这在中国古代美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后世论画者题其画说:“李师最识农家趣”。其《货郎图》有多种本子存世,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卷为最佳。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骷髅幻戏图》轴,人物表情甚佳,衣纹丁头鼠尾,多用直线,细而有力。《巴船下峡图》表现船夫在激流险滩中紧张的搏斗,极为传神。

货郎图 卷轴绢本,设色画,纵:25.5cm,横:70.4cm,现藏故宫博物院。

这是一幅人物风俗画卷,画面上货郎肩挑杂货担,不堪重负的弯着腰,欢呼雀跃的儿童奔走相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货担上物品繁多,不胜枚举,从锅碗盘碟、儿童玩具到瓜果糕点,无所不有。在商品流通尚不够发达的南宋时期,货郎们走街串巷,一副货担就是一个小小的百货店,货郎们不仅为偏僻的乡村带来所需的货物,也带来各种新奇的见闻,货郎的到来往往象节日般热闹,李嵩在图中就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画家借助货郎这一题材表现了南宋市井生活的一个侧面,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物品,虽然今天有很多已不明其用途,但却真实地记录了南宋百姓的生活方 式,是民俗学家 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画面中人物的塑造主要依靠线描勾勒,细秀的笔划辅以淡雅的设色,使画面古朴沉着。人物动态鲜明,无一雷同,显示出画家的写实功底。繁而不乱的货物描绘得一丝不苟,更显示了李嵩“尤长界画”的技巧。

本幅款署:“嘉定辛未李从顺男嵩画。”另有清乾隆帝御题七言诗一首。

李嵩《货郎图》(局部)

34、阎次平生卒年不详,南宋画家。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孝宗隆兴初任画院祗候,授将仕郎。父仲为宣和及绍兴画院待诏,次平承家学而“艺过其父”,擅绘山水,法荆浩、关仝,风格接近王诜;亦善人物,尤工画牛。兼有北宋的雄强与南宋的优美。现存有《四季牧牛图》、《松磴精庐图》团扇。后者为绢本、设色,纵22.5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中高松、楼阁以精工画出,颇为可观。笔法缜密严谨,画风学李唐而立新。楼阁用硬线勾染,浓墨点小树、松树,树木坡石的勾染简洁,水波用细笔勾出鱼鳞纹,颇得李唐遗法。

牧牛图 立轴、绢本、水墨、淡设色,共四幅合裱为一整卷,每幅纵35.5厘米,横90厘米,现藏南京博物院。

《四季牧牛图》由春、夏、秋、冬四季各一幅牧牛图组成,真实生动地描绘了乡间生活情景。《春牧图》其首,寒气渐除、春意融融,青草长,杨柳飘,一村童,引双牛,放牧于春烟淡雾中;《夏牧图》随后,烈日当空,暑气逼人,浓荫下,池塘中,牧牛对语,牧童对歌;其三为《秋牧图》。树叶红,青草黄,秋高气爽;听流水,观行云,人闲牛慵;《冬牧图》殿后,大地雪白,长河冰冻,树木僵立,寒风肆吼;两牛相贴以取暖,牧童牛背蓑下任西东。通观整卷四幅作品,四季景色各造奇妙,牧童与牛随季节而自然变化,生动有致。山水、人物、牛高度统一,组合为一曲醉人的田园交响乐章。

《四季牧牛图》发挥了阎次平多能皆工的特点。从《四季牧牛图》可知,阎次平的绘画兼收了北宋的雄强与南宋的优美,而成一种复合兼容之美,这也是《四季牧牛图》绘画艺术高超与突出的一大原因。

阎次平《四季牧牛图》(局部)

35、李唐(约1083-1163)南宋画家。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北宋徽宗时考入画院。据邓椿《画继》记载,当时考题是绘一幅题为“竹锁桥边卖酒家”绘画。众考生皆重于酒家,从而以小溪流水,野渡小桥,竹林清风等借以衬托,但这些画面皆不中徽宗赵佶之意。唯有李唐独辟蹊径:画面上是一泓溪水,小桥横卧,桥边则是一片竹林,在竹林上方,挂着一幅迎风招展的“酒”帘。赵佶看后大悦,他认为酒家藏在竹林中,正是符合“锁”字的意境,钦点为第一名。靖康之变后流亡至临安,在民间卖画,后经太尉邵渊推荐入画院。以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时年近八十。

李唐擅画青绿山水,尤以水墨山水为人称道,是南宋山水画新风的开拓者。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合称“南宋四家”。他变荆浩、范宽之缜密为粗放有力,以峭劲笔墨摹写山川雄峻气势,使形象更具有强烈感人力量。晚年更删繁就简,创“大斧劈”皴。画水则打破鱼鳞纹传统程式,而得盘涡动荡之状。这种创新开始并不为人们理解,他曾有诗慨叹其山水画不为人赏识:“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如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但终为刘松年、马远、夏圭、萧照等人所师法,在南宋传派很广,“引出半边一角山”,开创南宋一代画派。

兼工人物,初学李公麟,后变衣褶为方劲硬折。并以画牛著称。李唐长期生活在民间,北宋覆亡后又饱受流离之苦,所以他的一些人物画和民俗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也表现了他对民生的关怀,如《雪天运粮图》(现已不传),表现在山路崎岖或河滩起伏的艰难环境中旅行的辛苦,及在荒村野店中打尖暂息的情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村医图》此图描绘走方郎中(即村医)为贫民百姓医治疾病的情形,又称《村医图》。画家用清淡的笔墨描绘了医生、病人、观者各不相同的心理状态。此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比较纤巧清秀,人物描绘用笔细劲精致,毛发晕染一丝不苟,造型特征准确,土坡草叶等处以细笔碎点为之,疏密安排有致。树木表现稍见粗犷,大笔挥写枝干,密点层层合成茂叶,顺应风势而有微风舞动之感。作品以紧张情节的朴实无华描写,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农民的困苦生活。《采薇图》咏歌绘商末伯夷、叔齐在首阳山宁可饿死也不食周粟,在苟安的南宋,也意在倡导一种民族气节。从题材到技法也皆对南宋画家产生极大影响。

存世作品有《万壑松风图》、《松湖钓隐图》、《清溪渔隐图》、《长夏江寺图》、《濠梁秋水图》、《灸艾图》、《策杖探梅图》、《采薇图》等。其中《濠梁秋水图》长卷、绢、淡设色,纵24厘米,横114.5厘米,天津艺术博物馆藏。画中描写安徽濠水一带的风景。开卷山川丛林,树下平台处坐二老观景。远山近水,由近伸向远方。左侧峡口飞泉直泻,与山下溪水相接。水中矶石兀立,波纹回环,落叶漂流,显示出初秋的气氛,山石用斧劈皴,表现出山石坚硬的质感,双钩树叶,密密层层。全图运笔工整劲细,墨色浑厚,气势生动,给人以清幽、清古之感;《灸艾图》立轴、绢本、设色,纵68.8厘米,横58.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用清淡的笔墨描绘了医生、病人、观者各不相同的心理状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松湖钓隐图》,团扇、绢本、淡设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绘高山下平湖一泓,一渔翁坐在船头上钓鱼。画中高山石用小斧劈皴,松树画法显得严密,松针繁茂,充分表现出松树的状态。整幅画面具有娴静而舒雅之情。《策杖探梅图》立轴、纸本、设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描绘江南赏梅花之景。画家在定居临安后,开始接触江南山水,在他观照中,山是明的,水是秀的,树是翠的,石是润的,风是轻的……风光旖旎,画笔简练,线条秀长,用墨用水,淋漓畅快,创制了前人所未有的“大壁劈”皴法。为浙派山水画开了先河。

万壑松风图

大轴、绢本、浅设色,纵188.7厘米,横139.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万壑松风图》是作者在

第二篇:第 宋辽金文学

第五篇 宋辽金文学

第一章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起因。其起因大致有三个方面:

一、北宋初年,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统治阶级追求享乐,征歌逐舞;文人们则多承袭晚唐五代绮靡文风,竞写浮艳空洞的诗赋以点缀升平,竟至有“西昆体”出现。这种一味追求形式华美、内容空洞的文学倾向,严重脱离社会实际,与北宋社会发展的形势很不适应,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进步的诗人、作家都要求改变这种文风,恢复韩柳的古文传统和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政治上革新变法的呼声日益高涨。宋仁宗时,出现了范仲淹在他的政治改革中即包含有对文风的改革,他不仅建议统治者“敦喻词臣,兴复古道”,而且以自己富于现实主义精神的创作实践抗击“西昆体”的文风。王安石更主张文贵致用,要求文学切实反映现实生活,充分发挥其社会职能。由此可见,诗文革新运动是适应政治改革的需要,完全是与政治革新相呼应的。

三、宋代理学家们重道轻文,要求用简便的文字宣传理学,反对堆砌辞藻典故而内容空虚的“时文”与西昆诗风。这和诗文革新家们的主张虽然有很大差别,但反对西昆诗风的态度却是一致的。这对诗文革新运动也起了促进作用。

诗文革新运动的发展。应了解这是个漫长的过程,是经过许多人的共同努力才最后完成的。运动发展过程大致分三个阶段:

一、酝酿阶段:太祖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从理论上批判宋初浮靡卑弱的文风。运动的先驱柳开以继承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为己任,强调“道”的作用,提倡“古其理,高其意”的古文。但他在实践上未能收到巨大实效。王禹 则不仅进一步明确文章应是“传道而明心”的工具,而且写了许多具有人民性的诗文名篇。这一时期在理论上虽然还不完善,创作实践也才刚开始,但却树起了恢复韩柳古文传统的旗帜,拉开了诗文革新的序幕。

二、完成阶段:真宗、仁宗时期。这一时期理论与创作并举,运动达到了高潮,并取得了胜利。穆修、范仲淹、孙复、尹洙、石介、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等先后投入诗文革新运动,形成了强大的作家队伍,同西昆派展开了激烈的批判。在创作上,杰出的散文作品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诗歌方面,苏舜钦、梅尧臣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悲惨生活,大胆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表现强烈的批判精神。特别是作为当时文坛宗师的欧阳修,他的诗文或揭露时弊,同情民瘼,内容充实,风格平易,为宋文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发扬光大阶段:神宗至北宗末。这一时期经过曾巩、王安石、苏轼、苏辙等的努力,使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更加发扬光大。在理论上有进一步的阐述,如王安石明确提出“文者,务为有补于世”,写文章必须“以适用为本”。苏轼是继阳修之后而起的北宋文坛杰出的领袖,他进一步开拓了诗文革新的道路,他在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的同时,更注重文学的艺术价值,在文学创作上提出了“述意”、“辞达”等宝贵见解。在创作上这一时期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曾巩、王安石、苏轼等不仅在诗文方面有名篇传世,代表着北宋最高成就,而且把诗文革新精神引向词的创作领域,在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诗文革新运动的成就和影响。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以自己鲜明的文学主张和丰富的诗文创作实践彻底清除了宋初以来的形式主义颓风,使北宋诗文创作进入了繁盛时期,呈现出新的风貌。散文方面,被人称为古文大家的欧、曾、王、苏等,在反对绮靡骈文的声浪中,创作出许多富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内容上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风格多样,平易畅达,不仅被时人广泛效法,其影响还远及明清许多古文家。诗歌方面,也在扫荡西昆体颓风中走上健康的道路。内容充实,增强了现实感,形成了清丽平淡的风格,涌现了王禹、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许多优秀作家,开创了宋诗的新局面。这场革新运动还波及到词的创作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等为宋词开辟了新境界,苏轼更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复杂的思想感情,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开豪放词派和以辛弃疾为代表的爱国词派的先河。

第二章 北宋词

北宋初期的词作,基本上承袭五代词风。在体制上多为短章小令,风格上由五代词的浮艳开始走向清丽,显示出文人词与“伶工之词”的不同。但由于作者多为达官贵人,视词为“娱宾遣兴”的工具,所以在内容上仍缺乏积极意义。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晏殊、欧阳修/晏殊出身高贵,历官显要,生活豪华,其词内容不外流连诗酒,歌舞升平。但他的一些描写离情的个人抒怀之作,在表现落寞惆怅之感的同时,却能以清新淡雅的语言写出含意较深的意境,并概括出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便是这类词的佳句。欧阳修词与晏殊齐名,并称“晏欧”。他的词爱南唐冯延巳影响较深,内容上写伤春惜别者居多,同他的诗文相比,题材甚窄。但他的一些抒写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感慨之作,极能显示出北宋前期小令的抒情特点。特别是那些描写自然风光的词,已开始突破词的传统题材和表现手法。台歌咏颖州西湖的十首《采桑子》。这类词语言精美,色调明丽,意境清新,洗涮了晚唐五代词的脂粉气。这些作品在内容与风格上都对词风的转变产生了影响,对北宋词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范仲淹是宋初著名的政治革新家,他的词不多,但词风刚健,在北宋词坛独树一帜。他用词来反映边塞生活,抒写政治怀抱,表现出开阔而深沉的意境。著名的《渔家傲》及其代表作。这首词通过长烟落日、边声四起、千山重迭、孤城紧闭等边塞景象的描写,不仅写出边塞的荒寒,战事的紧急,而且表现出戍边壮士的忧国之心。全词格调高远,沉郁悲壮,开豪放派之先河。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他精通音律,善作俗曲,并创制了篇幅较第的慢词,扩大了抒写领域。在风格上也由含蓄转向铺叙,这是词创作的一次革新,为宋词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柳永词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描写都会风光、山川景物、反映市民生活。如《倾杯乐》、《迎新春》、《破阵乐》,尤以《望海潮》著名,它描写杭州街市的繁华和湖山的壮美,景象鲜明,引人入胜。这类题材在词中是前所未有的,它使词出现了新鲜的两面。

二、描写羁旅行役,抒发飘泊失意的伤感。这是柳词在艺术上最有特色和最有成就的部分。如《雨霖铃》(“寒蝉凄切”)、《满江红》(“暮雨初收”)、《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等。在离愁别绪的描写中,寄托了他怀才不遇穷愁潦倒后的悲愤和捻心情。这类词不仅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苦闷,有一定社会意义。

三、反映歌妓生活,抒写自己缠绵感情。在柳词中这类作品数量最多。这类词虽反映了歌妓们渴望自由、要求过正常生活的愿望,但在对“秦楼楚馆”、“浅斟低唱”生活的描写中,有的也流露了颓靡情绪,这是应该注意剔除的糟粕。柳词在艺术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宋初小令有明显有同:一是善副县长赋的手法,层层铺叙,恣意渲染。二是语言平易浅近,善提炼俚俗语以“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柳词浅近如话,然又能俗不伤雅。词中多有佳句。如“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望海潮》)古今传诵,经久不衰,深为大众喜爱,故有“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之誉。

词发展到北宋后期,婉约和豪放的不同风格更加鲜明,而婉约词又占统治地位。在此之前,虽然苏轼(另设专章)对词进行了多方面的革新,但后来的词人并没有沿着苏轼开拓出来的道路前进。这一时期的词形成了写情、写愁和崇尚格律的倾向。其原因可以从新旧党争更趋于激烈、词在艺术上更臻于成熟等方面去了解。这时期的主要作家有晏几道、秦观、贺铸、周邦彦等。晏几道是晏殊幼子,经历过一段由富贵至贫困的生活,他的词在内容上多写男女悲欢离合和对往日生活的回忆,感情深沉真挚,词风近于李煜。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他早年多写爱情题材,著名的《鹊侨仙》借牛郎织女的故事歌颂纯真的爱情。其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佳句,脍炙人口。他后期的词主要抒写被贬谪中的情思和飘泊失意的愁苦。《踏莎行·郴州旅舍》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它抒写了词人落魄异乡、孤独苦闷的情怀和对前途绝望的悲愤。秦观词在艺术上有较高成就,他善于通过凄迷景色的描写,烘托伤感情绪,情景交融,词境凄婉。他的词继承了李煜、二晏和欧阳修的婉约词国内外,与柳永词风格相近,被人奉为“婉约之宗”。贺铸是苏轼以后较有创新的词人,他的词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以婉约为主,兼具豪放之作,并多有佳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以三个具体形象描摹愁绪,新奇警策,一时人们争相传诵。他的一些咏史、怀古、抒愤、言志之作则是另一种风格。如长调《六州歌头》(“少年侠气”)等,具有豪放词风。贺铸和秦观在宋词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秦观上承柳永,下启周邦彦;贺铸则是苏轼至辛弃疾的过渡与桥梁。周邦彦是北宋词坛上最有影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步趋柳永,多写艳情与旅愁,思想内容上缺乏积极意义,但在艺术上却表现出很高成就。他工于描写,擅长铺叙,词律工巧,用语清新。过去词家及词论家把周邦彦奉为词中李杜,词的成熟期代表,北宋词坛婉约派的集大成者,都是根据他的词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来评价的。我们在肯定他在词的艺术技巧上所做的贡献的同时,也应看到他的词在内容上的纤弱与空虚。

第三章 北宋诗

宋初诗坛出现三个流派:“香山派”、“晚唐体”和“西昆体”。“香山派”代表作家有徐铉、李、王禹 等,以王禹 为最有影响。他反对晚唐以来的浮靡文风,同情民瘼关心国事是他诗歌的主要内容。他的《感流亡》诗,反映了饥民流离失所的惨状,表现了对于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对雪》写诗人在温饱之余想到了苦寒中挽车供边的人民,荷戈御敌的士卒,并以自己身居官位而无安民良策深感内疚。他也善写景物诗,如《村行》,在景物描写中寄寓深情,语言淳朴,意境清新。王禹 的诗歌继承了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精神,讽喻现实,指斥时弊,富于积极意义。在手法上也明显地受到白居易的影响,语言通俗,风格清新,体现了他易晓易道的文学主张。他在诗歌创作上开一代新风,在北宋诗坛上有重要地位。晚唐体诗人除寇准外,多是隐士僧人。他们的作品以写湖山景色,抒发闲情逸致为主,风格淡雅,语言俊美。林逋是其代表作家。他的《山园小梅》有秀句而少佳篇,作品现实性差,思想境界不高。西昆体代表作家有杨亿、刘筠、钱惟演。这派诗人多为馆阁词臣,他们诗中所写的只是他们的闲适生活,内容空虚。也有一些咏史诗还有一定社会意义,但毕竟好作品少。他们以诗为戏,以诗为乐,作品缺乏现实内容;艺术上师承李商隐,喜用故事,语僻难晓,只追求形式技巧。在文风上形成的有害倾向,对宋文学的发展所起的反作用,在当时就受到革新家们的有力批判。

梅尧臣和苏舜钦。他们同是现实主义作家,但他们的诗风格上各有特色。梅尧臣的诗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或揭露社会不平,或反映人发疾苦。如《陶者》、《村豪》等深刻提示了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汝坟贫女》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田家语》通过农夫的口吻反映了农家在天灾人祸双重灾难下无以为生的惨状,这些作品都有较强的思想性。他也善于写景,《鲁山山行》是他的写景名作。在艺术上他力倡平淡,他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平淡无华是其风格特点。苏舜芡在反对西昆体诗风方面与梅尧臣齐名。其诗歌创作分前后两期:前期的诗多以社会政治为题材,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精神。如《庆州败》以深沉的笔调,犀利的语言,揭露边将丧权辱国的丑行,同时也表现了对于无力御敌现状的悲愤和对士兵的同情。后期诗歌主要写闲居生活和山水景物,其中也寄寓了内心的不平。苏诗风格雄奇奔放,艺术上比较粗糙,并有明显的散文化议论化倾向。

欧阳修的诗力矫西昆体的浮艳,形成了平易流畅的风格,在内容上以抒怀、写景、咏物为主。如《戏答元珍》、《画眉鸟》等,都能以清丽秀美的诗句,写出真切的生活感受。这类小诗写得情义丰厚,语言流畅,风格清丽婉转。他的一些抨击现实和咏史的作品,如《宝剑》、《食糟民》、《明妃曲和王介甫》等,能表现一些重大主题,或写他对国事的忧虑,对腐败官场的愤恨,或表达他对苦难人民特别是妇女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这类富于政治色彩的诗歌,在写法上继承了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常用赋笔和散文章法。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倾向,至欧阳修已形成风气。王安石诗承杜甫,内容充实,艺术成就也很高。前期诗歌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如《河北民》、《感事》、《明妃曲》等,或揭露黑暗朝政,忧虑国事,或反映人民疾苦,同情妇女悲惨命运,表现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退居江宁之后,创作了许多抒情小诗,虽内容上不似前期的气势磅礴,但艺术上更臻于成熟。如《江上》、《书湖阴先生壁》等,通过寻常景物的描写,创造出新颖奇妙的意境。《泊般瓜洲》这首小诗,在炼字上更广为传诵。这类小诗深受后人喜爱,被称为“半山体”。王安石早期的诗歌也具有散文化议论化的倾向,后期的景物诗描写细腻,抒情委婉,而风格刚健。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黄庭坚也是有多方面成就的作家,在诗歌方面和苏轼并称“苏黄”。他还是江西诗派的创始人。黄庭坚写诗,以杜甫为宗,但他并没有学到杜甫诗中那种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和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而是过分强调技巧,偏重形式。在诗歌理论上,他提出“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说法,要人们着重从前人诗句、古书典故的运用上翻新出奇。实际是以流当源,以学问为诗。黄庭坚作诗力求新奇,有意造拗句,押险韵,做硬语,诗风瘦硬峭拔。但作为一个正直的文人,他也创作出了一些有意义的作品,如《流民叹》、《上大蒙笼》等,较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疾苦。他的一些赠答、遣怀之类的抒情诗,如《寄黄几复》、《登快阁》等,更是广为流传的佳作。特别是他政治上遭受打击后,长期贬谪,坎坷的遭遇使他得到了某些真实生活的感受,创作出了象《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等名篇,意境清新,情趣深浓,在宋诗中堪为上乘。

江西诗派的北宋作家中,除黄庭坚外,以陈师道成就最高。他以苦吟著名,作诗刻意求深,喜“闭门觅句”。诗风平易,有些作品抒发了真实感情,流畅自然,为后世所传达室诵。

第四章 苏轼

苏轼的生平思想。学习这一节除了应了解苏轼一生所经历的四个时期(读书与应瘵时期,从凤翔签判到乌台诗案时期、贬谪黄州到两次召还时期、远谪惠、儋时期)之外,重点要认识苏轼思想的复杂性,并把他的思想变化与他创作的发展联系起来。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他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而其主体是儒家思想。积极从政,宽简爱民,终其一生都不曾放弃事君、报国的政治理想。而由于政治上屡遭挫折,他逐渐地接受了佛家和道家“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并以这种超然、旷达为支柱,在沉重的打击和险恶环境面前不消沉、不绝望。他的许多作品中(如《前赤壁赋》、《定**》(“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都表现了这种追求——失望——处以达观的曲折历程。这正是他复杂思想的艺术表现。

苏轼在词创作上的成就。学习这一节要从题材、词风的转变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去了解苏轼对宋词的发展所做的贡献。

一、扩大了词的题材。苏轼打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偏见,把一向只写男欢女爱、离愁别绪的内容扩展到咏史怀古、描写山川景物、农舍风光等各个方面,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一种独立发展的新诗体,能与诗一样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塑造了壮士的形象,抒发了作者的爱国激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热爱生活的旷达性格,并寄寓深刻的人生哲理。其他如《浣溪沙·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或描写农村风物,或悼念亡人,这些内容都是前人词作中所没有的,表现了苏轼的创新精神。

二,转变了词风。苏轼在婉约正宗之外,别立豪放一派。奔放的感情,旷达洒脱的胸怀,是苏词的基调。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境界博大,气势磅礴,是这种新风格的代表。苏轼的豪放词风,展现了词这一艺术形式的新面貌,直接影响到南宋辛派爱国词人刚健词风的形成。

三、突破了音律的束缚,语言上有所创新。苏轼为了表达的需要,往往突破格律限制,“不喜剪裁以就音律”。在语言上或吸收古人精华引用典故,或以口语虚字入词,使词的表现力更为丰富自由。

苏轼的诗歌。学习本节应注意掌握苏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苏诗内容大致可分四类:

一、政治讽喻诗。这类诗揭露了社会黑暗,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并无情抨击了当朝权贵的媚上邀宠的可耻行径。《吴中田妇叹》写谷贱伤农,指出新法的流弊。其他如反映赋税的繁重,谴责官吏的贪鄙等,都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矛盾,表现了鲜明的人民性。

二、景物诗。这类作品数量最多,也最能表现苏轼诗歌独特风格。诗从善于在景物描写中再现大自然之美,并倾注自己的感情。如《巫山》、《望海楼晚景》等,在对巫山峭拔突兀,潮水汹涌壮阔的描写中,寄寓了诗人对祖国江山雄奇壮美的热爱之情。《饮湖上初晴后雨》、《有美堂暴雨》这些小诗,抓住了景物的瞬间景象,或写西湖的风云变幻,或写暴雨的气势雄浑,展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抒发了诗人热爱生活、追求美的境界的情趣。

三、题画咏物诗。苏轼的题画诗以形象鲜表著称。如《惠崇春江晚景》,包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咏物诗则常于一石一花中寄以深情。

四、理趣诗。他的理趣诗多是在景物描写中寓以哲理,使情、景、理融为一体。著名的言理诗《题西林壁》,借游庐山见闻,说明人的认识无不具有相对性,不可避免地带有各自的局限。寓哲理于形象之中,借生活本身来阐明哲理,引人入省事,发人深思。

苏轼诗歌的特色则大致有三方面:

一、以文为诗,富于理趣。首先表现在章法上的散文化,如《金山寺》,由游金山寺之所思、所见、所感三部分一气呵成;《百步洪》的铺排景物,《吴中田妇叹》的直陈时事,皆是散文笔法。其次表现为喜发议论,谈哲理。不仅政治诗中直陈时弊,具有批判锋芒,就是一些抒怀写景的诗,也常寓有人生哲理,如《和子由渑池怀旧》抒发了人生来去无定的感慨,《饮湖上初晴后雨》通过精警的比喻,告诉了人们一个善于欣赏和认识美的道理。

二、浓厚的浪漫色彩。苏轼大量的诗篇,在手法上多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和精妙的比喻,创造出优美新奇的境界,增强艺术效果。如《有美堂暴雨》以“天外黑风吹海立”来形容暴雨的迅猛,海浪耸立,气势逼人,表现了诗人的浪漫奇想。《百步洪》紧扣一个“快”字,一连用了七个比喻,描绘了急湍奔流的壮观。诗人正是通过这些丰富的想象和贴切的比喻,把读者带进了美丽神奇的境界。

三、风格多样,平易自然。苏轼诗题材广泛,兼备各体。他的七律七绝精美明快,清新活泼;古体和七言歌行淋漓酣畅,雄浑豪迈;一些抒怀小诗更显得潇洒清淡。而各体诗的共同特点是不假雕饰,往往脱口而出,平易自然。

苏文向来与韩、柳、欧三家并称,有“韩潮苏海”之誉。他的散文创作既能体现诗文革新运动所倡导的平易自然、文从字顺的主张,又能多方面汲取前代名家的优点,形成自己“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独特风格。他的散文可分为两大类:

一、议论性散文,主要指政论和史论。他的史论散文如《留侯论》、《韩非论》、《贾谊论》、《晁错论》等,能摆脱传统说法,提出新的见解。他的政府文能从“有益于当世”出发,直接发表政见,上下纵横,充满政治革新精神。如在《教战宁策》中,强烈反对北宋朝廷的屈辱政策,要求教民以战,抗击侵略者。文章引古证今,辞锋锐利,既表现了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也体现出苏轼政论文的论辩艺术。

二、文学性散文,包括书札、杂记、小品、文赋等。这类文章往往信手拈来,漫笔写成,生动飘逸,浑洒自如,其成就更在政论之上。如《喜雨亭记》,通过“喜”、“雨”、“亭”三层意思的淋漓尽致的阐发,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关心。构思新颖,文笔富于变化,由古而今,由记而议,夹叙夹议,行文活泼有致。《前赤壁赋》更是优秀的散文诗。文章写景、抒情、言理浑然一体。其文如诗、如画、文埋自然,妙趣横生,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华。

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学习本节应从苏轼对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贡献、对文学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他个人的创作成就,来认识他在北宋文坛和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他的散文在北宋后期就已广泛流传。策论史论,立论新颖,论证精辟,富有现实意义;文学性散文有更高的艺术成就,一直为后世学者文人所推重。他的诗歌是宋诗的杰出代表,对明清许多诗人都有重要影响。特别是他的词,打破了传统题材与风格的限制,提高了词的地位,开创了豪放词派,为南宋辛弃疾等爱国词人开了先路。

第五章 南宋词

李清照才华横溢,诗、词、散文兼工,在文学批评方面也有较大贡献,而以词的成就最高。其词以靖康之难为界限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以抒写闺情为主,呈现出一种悠闲、风雅的情调,内容上并没有突破传统的框框;但这些词作往往于委婉细腻的描述之中,把一个纯真少女(妇)的内心世界大胆、坦率地展示出来,如两首《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等。南渡之后,由于饱尝了国破家亡与颠沛流离之苦,词风才有了较大变化:往往于自我身世时代特色。如《声声慢》、《永遇乐》等。

李清照的词,在继承前人(李煜、柳永、晏几道、秦观等)艺术经验基础上,又有所创新的发展,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素雅、淡远、饶有韵味是这种个性色彩的主要内涵;通过白描,以浅俗语之语,发清新之思是“易安体”的主要特征。具体说来,李词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长于白描,善用口语。李词不事雕琢,不见斧迹,全然清水芙蓉,天然浑成,堪称词中“本色当行”的代表。如《点绛唇》(“蹴罢秋千”)和两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常记溪亭日暮”)等,用的全是白描手法,语言也通俗质朴,素中见雅。

二、长于铺叙,善于以景写情。为了渲染气氛,强化主题,易安往往采用铺叙手法,一层层地进行写景状物,叙事抒情:且关于融情入景,以景写情,使之达到水乳不分的地步。如《声声慢》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极巧妙地为这首词奠定了凄冷的基调;接着从时、空两个方面进行铺叙:从“晚来风急”写到长空秋雁;从“满地黄花”写到梧桐、细雨,真所谓峰峦迭起,景景含情,把作者那种孤寂凄苦的心境,表现得入木三分。

三、善于化虚为实,把无形之情化为可见之体。诸如“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绛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一剪梅》)、“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等均属此类。鲜明、形象,可感性极强。

四、委婉含蓄,曲折言情。李词情真意切,饶有余味。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明明是写她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但却终不点破,显得蕴藉隽永,耐人寻味。

南宋初期的三位爱国词人。靖康难后,全国民众要求抗金的呼声很高;张元干、张孝祥、岳飞等一些爱国志士和将领,力主收复,反对求和,并继承苏轼豪放词风,写出不少慷慨悲壮的爱国佳作,使宋词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对以后的辛痉疾等爱国词人影响很大。学习时,既要了解他们在中国词史上承前启后的作用,又要了解、掌握他们的代表作品。张元干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张孝祥的《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等,均是千古传唱的名篇,应予以重视。此外,这一节还介绍了另一词人朱敦儒。他在北宋已有词名,风格与周故障彦相近,内容以写隐逸生活为主。请康难后,也有伤时感乱之作,但往往用“狂歌载酒”的方式来解脱他的精神苦闷,缺乏张元干、张孝祥等人的慷慨精神和锐气。

南宋中后期两个不同风格的作家群,共涉及十个词作家。南宋中期以后,宋、金对峙的局面大体形成。由于思想方法、艺术观点的不同,这个时期的词人逐渐分道扬镳,各择其路,结果词坛上出现了两个流派:一是以辛弃疾为首的豪入词派,抒发爱国强音,一是以姜夔为首的格律词派,很有影响。辛弃疾另有专章论述,故本节只介绍了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四个辛派词人和姜夔、史达祖、吴文英、周密、王沂孙、张炎六个格律词人。两个词派是本章的重点,因此也是本节的重点。学习时,先要了解两个词派的发展脉络,了解上述词人各有哪些代表作品;还要从整体着眼,通过研读作品理出两个词派各自的共同特点。至于姜夔,要在概括了解其人的基础上,重点理解他在中国词上的地位和贡献。

第六章 辛弃疾

辛弃疾的生平。他一生大抵可分为起义南归、辗转任职、被贬闲居和间或起用三个时期。在他的生平经历中,我们应注意三个问题:首先,辛弃疾不仅是一个热血沸腾的爱国志士,又是一个叱咤风云的民族英雄。其次,辛弃疾在南宋期间,一直辗转任地方官吏,不但不被重用,甚至还受到排挤或打击,致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再者,尽管仕途坎坷,屡遭挫折,但他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爱国之心至死不变。

从爱国主义主题和山水田园主题两个方面介绍了辛词的思想内容,是本章的重点。辛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但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爱国主义是其中心主题,也是辛词大放异彩的关键所在。诸如《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永遇乐》(“千古江山”)、《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等,或抒写怀复中原的雄心壮志,或抒发英雄失路的悲慨,有的还批判了南宋最高统治者的昏庸误国和投降路线。这三个方面都和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主题息息相关,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此外,辛弃疾还写了一些啸傲溪山、描绘田园风物的作品。这些作品同前者相比,从某种意义上讲,虽然有所不及,但写得生动活泼,意境清新,既富生活气息,又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具有一定意义。

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并概述了辛弃疾的贡献和影响。辛词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善于创造生动的形象和雄壮阔大的艺术境界。辛弃疾和笔下,既有“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沁园春》)的群山,又有“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摸鱼儿》)的潮水;既有“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熔金”(《西江月》)壮丽雄浑的景象,又有“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水龙吟》)阔大高远的江天画图;既有“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鹧鸪天》)的英雄形象,又有“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的战斗场面。它如“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水龙吟》),“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等,无不形象鲜明,气势飞动,境界壮阔而雄奇。

二是艺术手法多样。辛词善比兴,喜用典,并能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巧妙地为抒情服务;手法多样,相得益彰。三是丰富了词的语言。辛弃疾不仅长于点化前人诗句,以诗为词,还善于化用经、史、子集中的辞句,以文为词——甚至以虚字入词,口语入词,是两宋词坛上具有多种语言风格的词人。

四是具有多种艺术风格。辛弃疾博采众长,不拘一格,是北宋以来词艺的集大成者。他的词,既有阳刚之豪气,又有阴柔之秀美;既有扫空万古、不可一世之概,又有纤细浓密、缠绵缱绻之情;或悲壮沉郁,或含蓄婉转,或慷慨纵横,或妩媚清丽,尽皆“横竖烂熳”,和谐隽永,挥洒自如,各得其体。辛弃疾对词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首先,他进一步将抗战救国的内容大量纳入词中,用词来反映时代精神,人民的愿望,扩大了词的题材。其次,开拓了词的意增,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和语言,进一步提高了词的表现力。再者,辛弃疾上承苏轼豪放词风,又有所发展和创新,使词体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他将“雄心高调”寄寓于传统词风的“温婉”之中,但又不囿于传统观念,抒情言志,挥洒自如,形成了自己豪放、婉约兼具的艺术风格,使豪放词的创作进入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

第七章 南宋诗

初期的陈与义和中期的杨万里、范成大。陈与义是南渡初期最有成就的诗人。其诗歌创作以靖康之难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主要抒写闲情逸致,总的看来,题材不广,社会意义不大。北宋灭亡后,他饱尝了飘泊流离之苦,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写出了不少思念故国、忧时伤乱的诗作。其忧国忧民的思想,沉郁悲壮的风格,很像杜甫晚年的作品,如《伤春》、《巴丘书事》、《观雨》、《牡丹》等。

南宋中期,有所谓“中兴四大诗人”之说,陆游另有专章论述,尤袤成就不大,故本节只介绍了杨万里、范成大两位诗人。杨万里在诗歌创作上,先时多摹拟古人,缺乏个性;后来另辟蹊径,师法自然,进而形成了独特风格。他的诗以写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为主,这类诗通俗流畅、构思奇特、风格幽默诙谐,最能体现“诚斋体”的特点。如《戏笔》、《宿新市徐公店》等。杨万里也有感慨国事和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前者如《初入淮河四绝句》等,表现含蓄,感慨极深;后者如《悯农》、《秋雨叹》等,表现了对田父和船工的同情。

范成大诗歌的内容非常丰富,大致可分国三类:一类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此类诗以作者出使金国时所作的七十二首绝句为代表,如《清远店》、《州桥》等。这组大型组诗,集中体现了作者感时伤世的爱国主义思想。二是揭露官府横征暴敛之作。这类诗的代表作是《催租行》和《后催租行》,表现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第三类是田园诗。范成大以田园诗著称,代表作是《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这组大型组诗,集中体现了他的田园诗特点,既写田园风光与农民劳动,充满泥土气息,也写官府剥削与农民辛酸,增加揭露剥削的内容,扩展了我国田园诗的内容含量与思想意义。范诗风格多样,造诣颇深兼有温润、婉丽、秀整、精严之特点。

南宋中期以后的两个诗歌流派——四灵派和江湖派。“四灵”指的是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号灵秀)四位诗人,因其字或号中都有一个“灵”字,故云“四灵”;又因他们都是永嘉(今浙江温州市)人,故又称“永嘉四灵”。他们推崇唐人贾岛、姚合的五方律诗,反对江西诗派的使事与议论,主张邓材于自然,以清新平易之笔抒写个人的生活情趣。他们写诗多用近体——尤其是五律。诗的内容多为山水田园和生活琐事,流露的也往往是一种悠闲的情致,代表着南宋后期的一种诗歌创作倾向,总的看来思想境界不高,社会意义不大。“江湖派”是南宋晚期的一个诗歌流派。杭州书商陈起所刊行的《江湖集》等书,将同时代的109家诗人的诗歌收入集中,后人把集中所收这些作家称为“江湖派”诗人。“江湖”二字,标明集中作者的在野身份。此派诗人多为政治上没有地位、流落江湖的失意文士。其诗多效“四灵”,但有些“江湖派”诗人也关心时事,注意民生,诗中有比较浓重的家国之忧,民瘼之叹。代表诗人有戴复古、刘克庄、刘过、姜夔等。刘克庄是江别有用心派的领袖,戴复古的诗多有现实主义精神,二人的成就最高。

宋末几位爱国诗人,文天祥是本节重点。文天祥前期诗歌既有忧国忧民感情的抒写,也有渴望施展抱负的表现,但他诗歌成就主要体现在后期诗歌里。他的后期诗歌以抗元救国为中心主题,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过零丁洋》,有的沉郁苍凉,如《金陵驿》。它们都具有激励人心的力量。

另外,宋末谢翱、汪元量、郑思肖、林景熙、谢枋得等人的诗歌,虽然风格不同,但大都充满亡国之痛、故国之思,现实性很强。如谢翱的《书文山卷后》,汪元量的《醉歌》、《湖州歌》,林景熙的《重过虎林》,郑思肖的《墨菊》、《咏制置李公芾》等,均为声泪俱下、扣人心弦的爱国诗篇。

第八章 陆游

陆游的生平和创作——分为三个时期。45岁以前是第一时期。这一时期,由于视野不广,阅历不深,诗歌创作没有摆脱江西诗派影响,往往注重技巧,因袭前人;但有的作品已表现出诗人关心国事的政治态度和悲壮苍凉的艺术风格。46岁至65岁是第二时期。陆游在四川九年,后来又在福建、江西、浙江等地作官,南国的山光水色,火热的军旅生活,正而被诬的遭遇,辗转迁徙的仕宦生涯,使他扩大了视野,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诗歌创作也臻于成熟。这一时期的作品,内容充实,风格豪壮,成就最高。66岁至85岁是第三时期。这二十年中,陆游绝大部分时间闲居山阴,写了很多以农民生活和农村景物为题材的诗歌,诗风趋于平淡,但也不乏爱国诗篇。这一时期共写了七千多首诗,是其诗歌创作的发展期和丰收期。爱国主义思想贯串陆游的一生。他的诗风多有变化,是一位善于汲取各家之长的、卓有成就的爱国诗人。

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是本章的重点。陆游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涉及南宋社会各个方面,大致可分国抗金救国、同情人民、写景咏物和表达爱情四类,其中最突出的内容是呼吁抗金救国。为类诗,一、抒写恢复失地的愿望,如他时时想象铁骑北伐,“衔枚夜渡桑干碛”(《龙眠画马》),而他的纪梦诗,则大多是抒写收复失地愿望的作品。

二、表达为国献身的豪情,他早年希望“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蜀中时期献身豪情大为发扬,“安得从王师,汛扫迎皇舆”(《观大散关图有感》),直到晚年,他还“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三、抒发状志未酬的悲愤,《书愤》一诗即全是诗人满腔悲愤的喷发。

四、批判投降卖国的权奸。《关山月》一诗即集中揭露批判了朝中权奸投降卖国的罪行。总之,渴望恢复,立志献身,抨击权奸,同情遗民,其忠心赤胆,历历可见。

其二,同情人民疾苦也是陆诗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不仅深切关注沦陷区人民的苦难,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关山月》等,他时时关心江南人民的疾苦,反映也十他全面深刻,如《太息》之

一、之三,《书叹》、《秋赛》等。其四,陆游也有爱情诗,但很少,两首《沈园》是其代表。陆游亦擅填词,今存词140余首,《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卜算子·咏梅》、《钗头凤》(“红酥手”)等均为传诵名篇。

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陆游是一个多方面接受前人艺术经验的诗人,他的诗兼具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风格,既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又有巨大的感人力量。陆诗的艺术成就主要有四:

一、是善于用凝炼概括的手法反映现实。陆诗不蔓不枝,一语破的,往往把重大的现实题材浓缩在一句、一闻或一首短诗之中,概括性极强。二是善于用梦幻形式表达理想。这种通过梦缗把理想具体化、形象化的表现手法,是构成陆游诗歌浪漫主义情调的重要因素。三是语言平易自然,通俗明白。陆诗不事雕琢,不尚奇险,往往平平道来,本色质朴,但平中含奇,俗中见雅,浅易中含有深意。四是无体不备,各体皆工,而以七律、七古的成就最高。七律似杜甫,沉郁顿挫;七古似李白,瑰丽雄奇。

陆游的散文。陆游散文创作甚丰,大都收入《渭面文集》,此外,还有历史著作《南唐书》,笔记散文集《老学庵笔记》等。陆游的散文无体不备,内容也相当广泛。其中以游记、传记和笔记的成就最高。游记的代表作是《入蜀记》(六卷);传记的名篇有《姚平仲小传》、《跋李庄简公家书》、《曾文清公墓志铭》等。《老学庵笔记》是陆游的一部笔记散文集,成书于作者晚年镜湖读书之时,所记多为他亲历、亲见、亲闻之事,并录有部分唐宋文学史料,内容丰富行文简洁,富有文学价值。

第九章 宋代散文

北宋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重要阶段,唐代韩柳所倡导的古文运动至北宋诗文革新才取得最后胜利。后代散文家所借鉴的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传统,北宋就有六大家。他们的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各异,表现技巧空前成熟,有大兹优秀作品流传后世。北宋散文的发展可分为初、中、后三期。初期主要作家有柳开、穆修、王禹、范仲淹等。他们都是散文革新家,或从理论上,或以自己的实践,向宋初不重视思想内容、偏重浮词丽藻的文风进行了斗争。柳开强调文章应密切联系时政,但他的作品未脱艰涩之病,影响不大。王禹 提出“传道而明心”的口号,并反对“句之难道”、“义之难晓”的古奥文风。他的《待漏院记》,“用规于执政者”,告诫宰相必须勤政,反映了作者要求改革的政治愿望,观点鲜明,文笔生动。《黄冈竹楼记》把简陋的竹楼诗意化,表现谪居的乐趣,寓意深远。语言浅近清新,质朴流畅。其成就远在柳开之上。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通过对洞庭湖景色的生动描写和对迁客骚人两种不同“览物之情”的否定,抒发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文章写景宏阔,议论精辟,行文简而有法,音韵和谐,历来脍炙人口,是诗文革新的最初战绩。

北宋中期是宋代散文发展的黄金时代。活跃在文坛上的有著名的散文家欧阳修、苏洵、曾巩、王安石、苏轼(另高专章)、苏辙等。苏洵长于议论,他的《六国论》最见风格。文章借古讽今,层层剖析,宏论滔滔,颇有战国纵横遗风。曾巩散文以说理精密、语言简洁著称。他的《墨池记》借事立论,文章题小议宏,笔调婉转有致历来为人们所重视。苏辙的散文,论、记、书、传各体兼备,以策论最佳。他的议论文笔力雄健,说理清晰;记叙文文笔灵活,波澜起伏。他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对于散文创作提出了养气之说,强调阅历和修养对写好文章的意义,因此他认为司马迁“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是得之于他“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他这种主张把读书与参加社会生活实践联系起来的观点,对我们今天学习写作也是有启发意义的。此外,周敦颐、司马光也有名篇传世。周敦颐的《爱莲说》通过对莲花的赞美,歌颂洁身自好的君子品格,体物言志,寄托深远,语言隽秀,意味深长,深为世人喜爱。北宋后期的散文,著名作家苏轼门下的陈师道、黄庭坚、秦观、张耒、晃补之等,他们虽不专长散文,但他们文章都有法度、有文采。他们的创作基本上是沿着诗文革新的道路发展的。

欧阳修的散文创作,是本章的重点。欧阳修是开一代文风的宗师,是宋代散文的奠基者。他以文道并重、事信言文的理论和富有现实的内容的创作实践,抵制浮靡文风,并在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文从字顺”文风的基础上,树立了平易畅达、从容婉转的文章风格。他的散文无论议论抒情、状物写景、记事怀人,都能写得明白晓畅,曲折有致,成为宋文新风格的典范。他的议论文都能“切于事实”,直接为现实斗争服务,表现他鲜明的政治态度和斗争精神。如他的《与高司谏书》,严辞斥责谏官高若讷为取悦权贵而底毁范仲淹的可耻行径,直接配合了当时的政治斗争,显露出战斗锋芒。《五代史伶官传序》则以史为鉴,申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论述精辟,含意深永,有很强的说服力。欧阳修的记叙文平易畅达,质朴醇厚,富于感情色彩。他为父母写的碑文《泷冈阡表》语淡情浓,感人肺腑,是这类散文的佳作。他的抒情散文最富文采。物写景、叙事抒怀,都写得委婉流畅,摇曳生姿。气魄虽不宏大,而行文纡徐舒缓,如潺潺细流,优美动人。《醉翁亭记》是名篇,在富于风趣的山水之乐的描述中,寄寓了他被贬后的满腔悲愤。文章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欧阳修的赋不仅摆脱了汉赋的板滞堆砌的毛病,也打破了骈赋、律赋的格式,表现出一种感慨,绘声绘色,自由飘洒,动人心魄,发人深思,是古文家赋作的优秀作品。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同时也是政治改革家和思想衫。他素怀矫世变谷之志,为文力求“有补于世”。他的作品以见识高远,议论精辟,逻辑严谨,笔力雄健著称。其政论文最可见出其政治家的风采,无论章、表、书、奏,都表现出“词简而精,义深而明”的特色。著名的《上仁宗皇帝书》,全篇洋洋万言,而能抓住“人才”这一核心问题,抨击时弊黑暗,提出变法主张,旗帜鲜明,说理透辟。《答司马谏议书》以横扫千多之势驳倒所谓“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种种诬陷之辞,理足气盛,强劲有力。他的《读孟尝君传》更是奇文,全篇仅八十八字,却翻千古定案,立意新颖,文短气长,议论拔俗超群,显示出王安石议论文辞锋犀利、简洁峭拔的艺术风格。他的“记”体文别具一格,常用借事言理的手法给人以有益的启发。如《游褒禅山记》,“借题写己,深情高致”,在游山的记叙中,阐述了远大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对于取得事业成功的意义。此外,王安石的书序、碑铭等也都写昨语切辞达,情理相生,表现出其独特风格和大家风范。

南宋散文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南宋前期,作家和爱国志士面临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激发了民族感情,他们用诗文来抒写他们对于民族危亡的满腔悲愤,和面对强敌而誓死不屈的浩然正气。爱国主义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突出主题。李清照、李纲、宗泽、岳飞、胡铨、陆游、辛弃疾、陈亮等,都写下了壮烈的爱国篇章。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通过与赵明诚生离死别与苦难遭遇的细腻描述,反映了由于南宋朝廷的屈辱投降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文章蕴藉深沉,字里行间表现出国家破家亡的巨大悲痛和对金兵侵略的无比愤恨。胡铨在其《午上高宗封事》中,强烈反对高宗屈敌,谓秦桧可斩,呼声震动朝野,表达了当时正直系列革新强兴复国家的策略。辛弃疾的《九议》、《美芹十论》,更具体地剖析了敌我形势,提出克敌复国良策,言辞恳切,议论卓越,充满爱国激情。这些具有强烈爱国思想和民族正义感的作家,发挥了文学的战斗作用,表现出宋代散文重实用、能与现实斗争紧密结合的特点。南宋后期,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文天祥、邓牧、谢翱等人的爱国篇章给南宋文坛增添了光彩。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记叙他出使被扣和脱险后九死一生的遭遇,显示出他在民族斗争中的忠肝义胆和浩然正气,文章精辟悲愤,有着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力量。谢翱曾参加过文天祥牌位,向北哭祭,写下了著名的《登西台恸哭记》,用哭民族英雄文天祥来寄托自己深沉的亡国之痛。文辞隐约,声哀情切,感人至深。

第十章 宋代话本小说

“说话”的兴起与话本。“话”就是故事,“说话”就是故事,与后代的说书非常相近。它产生于唐代,繁盛于宋代,延及元、明、清,至今尚有一定影响。话本小说在宋代繁盛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城市居民文化生活的需要,再是统治阶级爱好和提倡。

宋代的说话分为小说、说铁骑儿、说经、讲史四科,其中小说、讲史对后世的影响最大。小说,讲述烟粉、灵怪、传奇、公案之类的故事,情节离奇,引人入胜。讲史,评说前代史书里兴废战争之事,是后代历史演义小说的源头。说话人讲演故事的底本叫“话本”。“小说”的话本就是宋代的白话小说,也就是“话本小说”;讲史的话小说可分三部分,即:入话(以诗词、故事等引出所讲故事)、正文(故事主体。以散文为主,间或穿插一些诗词)和结尾(以七绝等点明题旨或发表议论)。因为话务员本是由诗词和说话相间而成的,故宋元时期又将话本称“诗话”和“词话”。

话本小说的思想内容。宋代话本小说的内容相当丰富,思想也比较复杂,但其总体思想倾向是反对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由和民主。概括说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多以爱情、婚姻为题材,反映青年男女对封建势力的抗争和追求婚姻自由的强烈愿望与要求。如《碾玉观音》、《闹樊楼多情周胜仙》等。二是揭露封建官吏的腐朽与昏庸。如《错斩崔宁》、《错下书》等。三是反映宋代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如《杨思温燕山逢故人》、《宋四公大市禁魂张》等。另外,宋代话本小说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糟粕,诸如宣扬宗教迷信,因果报应,描写庸碌俗淫秽等,均应予以批判。

话本小说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它的艺术成就有三。

其一,塑造了一批下层人民的艺术形象,这是以前小说里所没有的新事情。二是摒弃文言,提炼口语,创造出一种通俗、生动的白话文学语言。三是故事性强,曲折离奇,引人入胜,如《碾玉观音》等。

总之,宋代话本小说,以全新的人物形象,通俗、生动的文学语言,曲折的故事情节,出现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为后代通俗小说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第十一章 辽金文学

辽金文学概况,金是重点。辽的经济和文化都落后于中原或南方,总的看来,文坛荒寂,成就不大;但在其上层人物中却出现一些能诗善文者,尤其是不少皇后、皇妃往往出手不凡,留有一些佳作,如道宗皇后萧观音的《回心院词》十首,天祚妃萧瑟瑟的《咏史诗》等。金的文学成就大大超过辽国,其文学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初期文坛,作者多为入金的宋、辽遗老,诗作缺乏金国的民族特色,如韩、吴激、宇文虚中、高士谈等。金代中期,文坛上涌现出一大批诗人,是其文学发展的金盛期。赵秉文、王庭筠、党怀英等人,虽然偶有佳句,但成就不大。完颜是女真族诗人,其诗或明快,或储蓄,颇见唐人和北宋诗风影响。金代后期,蒙古族崛起,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故此,忧时伤乱成了这一时期的重要主题。元好问是这一时期——乃至金代的代表作家。

金代还出现了文学批评家王若虚。他主张“以意为主,字语为役”;又主张平易自然,反对周琢奇险。有《滹南诗话》传世。另外,院本——杂剧艺人演出的脚本,在金代已大量涌现,但可惜均已失传。诸宫调到金代已有很大发展;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的影响也相当深远,是金代诸宫调的典型代表。

从诗歌、文学理论两个方面重点介绍了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元好问生逢金末,避乱逃难,金亡后被俘,备尝世事艰辛。他的诗广泛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悲凉现实,具有较大的认识人价值。《蟾池》、《虎害》等诗,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侈贪婪与残暴;《雁门道中书所见》等诗,反映了异族军队统治下的人民的不幸与痛苦;尤其是他的“丧乱诗”,真实、生动地描写了蒙古贵族发动的侵略战争给当时社会所造成的破败景象,饱含着作者无限的感慨和苦楚。另外,元好问的一些景物计,均写得清新明丽,有唐人风韵。

元好问的诗以七古、七律成就最高。七古兼融李白、韩愈、苏轼的诗风,本律则受杜甫影响颇深。表现手法上,元诗多白描,多赋笔,本律也常用典,沉郁遒劲是其诗风的主要特色。元好问的文学理论以《论诗绝句三十首》最著名,论诗主张慷慨雄浑,反对浮华纤弱;主张清新自然,反对堆砌雕塑琢。

三个问题:什么是诸宫调,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在哪些方面发展了元稹的《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的艺术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后者是重点。《西厢记诸宫调》虽然是根据唐人元稹的小说《莺莺传》改写的,但在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形象、故事结局等方面,都进行了本质性的改变,它已是作者的一种再创造了。通过这一独具匠心的再创造,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丰满,更重要的是突出了作品的反封建主题,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意义。

董《西厢》在艺术上也很有特色:一是结构宏伟,情节曲折生动。二是细腻的人物心理刻画增强了艺术的真实感。三是通过渲染景物,描写细节,增强了气氛,突出了主题。四是语言华实兼备,雅俗共赏,既有古典诗词的韵味,又有民间文学的质朴和清新。这些,对后代的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尤其是元代的王实甫,全面借鉴了董《西厢》的艺术成果,写出了千古不朽的杂剧《西厢记》。

第六篇 元代文学

第一章 元代杂剧的发展

概述我国戏曲的渊源和元杂剧的形成,重点介绍元杂剧的体裁特点。我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从先秦的乐舞、“排优”,汉代的“百戏”,南北朝的“踏摇娘”,唐代的“参军戏”,支宋代杂剧,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宋金时期出现的宋杂剧、金院本、南戏等表演形式,标志着我国戏剧初步形成。当时还流行一种讲唱文学样式诸宫调,其乐曲组织丰富,规模宏大。这些都为元杂剧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元杂剧可说是金院本和诸宫调相结合的直接产物。

元杂剧融合了前代各种表演艺术,把唱、念、科、舞等艺术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用北曲演唱的、表演完整故事、人物角色众多的综合性戏曲艺术形式。剧本体制、舞台表演都具有鲜明特点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对我国戏曲艺术发展有深远影响。

介绍元杂剧的兴盛和发展概况,是本章的重点。元杂剧兴盛的主要表现是:

一、作家众多,人才辈出,估计近200我,至今有姓名可考者尚有90余人;

二、作品数量多,名作如林,至今尚有存目约600种,剧本162种;

三、元杂剧的演出从城市到乡村都十分活跃;

四、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杂剧演员。元杂剧的繁荣带来了我国戏剧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这一空前盛况在当时世界剧坛上也是无与伦比的。元代杂剧的兴盛,是我国戏曲艺术长期发展的结果,也由于有着各种有利的社会条件,因而又是社会历史之必然。

元代杂剧的发展,以成宗大德(1297—1307)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杂剧活动中心在大都,是元杂剧发展的鼎盛时期,涌现了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高文秀、康进之、纪君祥等一大批杰出的作家和许多优秀剧作。后期杂剧活动中心南移杭州,由于社会较安定,科举恢复,逐渐脱离现实以及“北曲不谐南耳”等种种原因,杂剧创作渐趋衰微。后期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郑光祖,较著名的还有宫天挺、秦简夫、乔吉等。

概述元杂剧的题材内容与艺术特色,是本章又一个重点。元杂万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的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有的表现英雄主义,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有的描写爱情婚姻,反映妇女的悲惨命运和愿望追求;有的歌颂忠良,鞭挞奸佞。许多优秀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斗争精神。

元杂剧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现实主义是其创作的主流,但也不乏积极浪漫主义的描写,往往具有理想主义的成分;

二、戏剧矛盾集中,主线突出,情节紧溱而富于变化,具有很强的戏剧效果;

三、重视人物性格刻划,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四、戏剧语言丰富多彩,有的作家注重本色,如关汉卿等;有的作家注重文采,如王实甫等,都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元杂剧以其深厚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成就,为我国古代戏曲艺术树立了第一座丰碑。

第二章 关汉卿

关汉卿是一位典型的书会才人,玉京书会的领袖人物。他经常出入勾栏瓦肆,与歌妓艺人为伍,编写戏曲脚本,甚至“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他高才博识,滑稽多智,而又性格倔强,不屑仕进;他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深切了解社会黑暗与人民疾苦,自身也饱受压迫,故而其作品最能发人民之心声。关汉卿深厚的生活基础和艺术素养,使他成为杰出的“杂剧班头”、“梨园领袖”。

关汉卿一生创作十分丰富:所作杂剧60余种,今存18种;另有散曲小令57首,套数14套。其杂剧成就尤为突出,按题材内容可分三类:

一、揭露社会黑暗与统治者的残暴,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如《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等;

二、反映妇女的不幸命运和她们的斗争追求,如《救风尘》、《望江亭》《调风月》、《拜月亭》等;

三、歌颂历史英雄,如《单刀会》等。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优秀的代表作,对其戏剧情节、主题的深刻性和重大意义、窦娥的性格特征、艺术特色等均应确切掌握。

《窦娥冤》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取得了杰出成就。作品通过窦娥一生的悲惨遭遇及其与黑暗现实的尖锐冲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黑暗的社会现实,同时热情地歌颂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其主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其反映现实的广泛性可从剧作展现的一系列锐复杂的社会矛盾看到,其反映现实的深刻性可从窦娥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去认识,作品歌颂反抗斗争,则是通过窦娥的形象及其性格发展表现出来。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窦娥的形象。窦娥苦难深重,善良温顺又刚强不屈,她对邪恶势力和贪官污吏的欺凌迫害进行了奋力抗争,显示了感天动地的力量。窦娥的反抗说明被压近人民是不甘受欺凌奴役的。窦娥的形象闪耀着理想的光辉。

《窦娥冤》的艺术也堪称典范:一是戏剧矛盾高度集中,剪裁精当,情节紧凑而富于变化,冲突迭起,扣人心弦,戏剧性强;二是角色安排与剧情发展巧妙结合,独具匠心;三是采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富有战斗性和理想色彩;四是语言本色自然。口语化、个性化都很突出。

概述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除《窦娥冤》外还谈到其他几部较重要的作品。关剧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

一、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尤其突出的是关剧大都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具有本质意义的重大问题。

二、关剧不仅仅揭社会矛盾和反映人民的苦难,而且总是着力表现被压迫者的反抗斗争,并热情讴歌他们斗争的胜利。这种理想主义的描写对被压迫人民具有感奋和鼓舞作用,这也是关剧高于同时代一般剧作家之处。

三、在人物刻划方面,关汉卿善于把人物置于尖锐的戏剧冲突中突出其性格特征,既注意表现不同阶级阶层人物形象,为古代戏剧画廊增添了夺目光彩。

四、在戏剧结构方面,关汉卿善于根据主题需要,在有限的四折戏中,巧置关目情节,精心安排戏剧冲突,因而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

五、关剧语言质朴通俗,生动自然,“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王国维语)

介绍关汉卿的散曲。关汉卿散曲的内容多写男女恋情、离愁别恨,尤善刻划女性心态,细腻传神。一些写景作品,富有诗情画意,清新活泼。最能代表他散曲风格特色的是〔南吕·一枝花〕《不伏老》,这是反映元代文人落泊生活和思想情绪兼有自叙生平个性的套数,写得质朴生动,尖新泼辣。但总的看,其散曲成就不如杂剧。

第三章 王实甫

简介王实甫的生平与创作。王实甫熟悉勾栏生活,擅写儿女风情戏。贾仲明说他“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所作杂剧14种,今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另存残本2种及几首散曲。

讲述西厢故事的流传演变。主要介绍其三个重要阶段:

一、最早源于唐中叶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小说所写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是悲剧性的,主题是维护封建道德的,因其文辞优美,描写生动,文人墨客竞相咏唱,宋金时期被改编为各种说唱形式,广为流传。

二、金代董解元把它改编成大型说唱文学样式《西厢记诸宫调》,第一次赋予它反封建的主题,并改变了小说故事格局,对情节、人物进行了根本改造。后人称之为“董西厢”。

三、元代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又把它改编成杂剧《西厢记》。它继承了《董西厢》的优秀艺术传统,在情节、人物和语言等方面又进行了改造和创新,使情节发展更合理,人物形象更丰满,反封建主题更鲜明突出。“王西厢”和“董西厢”成为描写西厢故事的“双壁”。从西厢故事的演变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西厢记》是历经几代文人创作的结晶,还可看到文学创作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讲析《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这是本章教学的重点。《西厢记》通过崔莺莺和张生自由恋爱、冲破重重封建阻力而成就美满姻缘的故事,猛烈抨击了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热情讴歌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主的斗争,表现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理想。这一主题具有鲜明而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倾向和积极进步的社会意义。它在艺术上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西厢记》的深刻内容和进步主题是通过剧中人物形象以及他们之间的戏剧冲突体现出来的。它以维护封建礼教的老夫人为一方,以背叛封建礼教的崔、张、红为一方,展开了尖锐复杂的戏剧矛盾冲突,成功地塑造了几个典型人物形象。

一、崔莺莺是一个背叛封建礼教的贵族少女。她聪明美丽,温柔多情,外表矜持,内心炽热。作品具体展现的她青春觉醒、追求爱情幸福及其走上叛逆道路的曲折过程,特别细腻地提示了她在礼教沉重压力下微妙的恋爱心理。

二、张生是一个蔑视封建礼教的书生,忠于爱情的“志诚种”。他真诚坦率,热情而单纯。作品生动描写了他的痴狂和书生气,表现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对封建礼教的轻蔑,喜剧性格十分突出。

三、红娘是促成崔、张美满姻缘的关键人物。她地位卑下而心地高洁,富有正义感,作品突出描写了她的正直热情、活泼爽朗、聪明机智、勇敢泼辣的性格特征。这个光彩照人的形象,集中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许多优秀品质。今天“红娘”已成为成人之美的热心人的共名了。

四、崔老夫人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封建家长的典型。作品提示了她专制自私、机诈而又愚蠢的性格特征,通过这个人物暴露了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的虚伪冷酷和腐朽的本质。

《西厢记》卓越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

一、结构宏伟,情节生动,具有浓烈的喜剧色彩和强烈的戏剧效果。它采用多角色司唱和连本结构,对杂剧体制表现出创新的精神;

二、善于通过戏剧冲突揭示人物性格特征,尤其工于细腻的心理描写,使用权人物形象丰富鲜明,栩栩如生;

三、语言既优美典雅又活泼生动,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个性化也很突出。《西厢记》的戏剧语言是文采派的优秀代表。

第四章 元代其他杂剧作家作品

介绍元代前期其他四位重要杂剧作家及其代表作。

一、白朴和他的《墙头马上》。白朴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作杂剧15种,今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等3种。《墙头马上》是一部优秀爱情剧,塑造了李千金这个勇于反抗封建礼教、个性鲜明的妇女形象,突出地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歌颂婚姻自主的进步主题。剧情紧凑,冲突尖锐激烈,波澜起伏,戏剧性很强。白朴的另一部优秀爱情剧《梧桐雨》,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文辞优美,以浓郁的抒情见长,对明清传奇影响颇大。

二、马致远和他的《汉宫秋》。马致远也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曾入元贞书会,杂剧散曲俱佳,有“曲状元”之称。作杂剧13种,今存7种。以《汉宫秋》最著名,成就很高,但他的一些神仙道化剧流露对现实愤慨与绝望的情绪,内容较复杂。《汉宫秋》是据史料改编的一部悲剧。作者对历史上昭君出塞的故事作了重大改造加工,把昭君出塞置于匈奴重兵压境背景之下,又虚构了未入匈奴便投江殉国的情节,以歌颂昭君对汉朝的忠贞,鞭挞通敌卖国的权奸,也暴露了元帝及大臣的软弱无能,寄寓了强烈的民族感情。这一主题,在民族矛盾尖锐的元代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政治意义。其艺术特点是心理刻划细腻,具有诗剧般浓郁的抒情意味。

三、康进之和他的《李逵负荆》。康进之,以写水浒剧著称。《录鬼簿》所录两种皆写李逵,今仅存《李逵负荆》一种。这是一部轻松幽默的喜剧。通过李逵和宋江一场误会性戏剧冲突,歌颂了李逵见义勇为、嫉恶如仇、胸怀坦荡以及知错即改的可贵品质,表现了梁山英雄维护人民利益的崇高精神,反映了群众与义军亲密关系。李逵的鲜明个性提示得淋漓尽致,形象丰满,栩栩如生。该剧的艺术特点:一是巧合的情节和误会性的冲突,喜剧气氛浓烈;二是戏剧语言质朴自然。幽默生动,个性化和动作性都很突出。《李逵负荆》及其他水浒戏对后来小说《水浒传》的创作有重大的影响。

四、纪君祥和他的《越氏孤儿》。《录鬼簿》录有纪君祥杂剧6种,今仅存《赵氏孤儿》。这是一部悲壮感人的历史剧,敷演春秋晋灵公时赵、屠岸两个家族斗争的故事。通过一场忠与奸、正义与邪恶的激烈斗争,突出地表现了程婴等义士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精神品质和前仆后继刚毅无畏的英雄气概,同时揭露了以屠岸贾为代表的邪恶势力的凶残本性。作品歌颂正义,鞭挞奸佞,宣扬复仇观念,这对处在元蒙酷政统治下的人民起到启迪和鼓舞作用,有强烈的时代感,其鲜明的艺术特点是:剧情紧张曲折,悬念突出,高潮迭起,扣人心弦,气势磅礴,在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中突出了一个个赴汤蹈火义无反顾的英雄形象,悲歌慷慨。王国维认为《赵氏孤儿》与《窦娥冤》一样,“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

介绍元代后期最重要的杂剧作家郑光祖及其《倩女离魂》,还介绍了无名氏的优秀杂剧《陈州粜米》。

郑光祖也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作杂剧17种,今存5种。《倩女魂离》据唐传奇《离魂记》改编而成,是一部优美动人的爱情剧。该剧通过张倩女魂离躯体追随所爱的奇幻情节,塑造了一个大胆反抗封建礼教的少女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封建时代青年女性思想上既受到封建礼教的沉重压抑又渴望和追求爱情幸福的两革方面。其艺术特色:首先是情节离奇,构思新颖独特,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其次是曲词清丽华美,刻划人物细腻,写景生动。富有诗情画意。被誉为元曲四大爱情剧之一。

元代无名氏杂剧有30余种之多。其中的《陈州粜米》是公案剧中的杰作。该剧写宋代包拯为民除害的故事,实则借以反映元代的黑暗现实。剧中揭露了刘衙内、刘得中等一伙大小贪官污吏趁灾荒之机,巧取豪夺,鱼肉百姓,草菅人命等种种罪行,同时通过灾民张敝古的控诉和抗争,表现了人民不屈的反抗精神。剧中的包公,不同于一般包公戏中善断阴阳的被神化了的包公形象,而是个性鲜明更接近生活真实的艺术形象。作品既突出他铁面无私、清廉正直、为民除害的品格,也写了他与权贵结怨的顾虑和欲“归山”的打算。作品还通过智斗权奸、微服私访等一系列情节,突出表现了包公的机警老练和幽默风趣,使包公形象显得平易近人,古朴可爱。全剧情节曲折生动,语言本色自然,后半部洋溢着喜剧气氛,戏剧效果强烈。

第五章 南戏

介绍南戏的兴起与发展概况,兼谈南戏的特点。南戏原是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的地方戏,称南曲戏文,约产生于北宋末南宋初。其形式有别于北方杂剧,唱腔轻柔婉转,为南方群众所喜爱;温州商业繁荣,交通发达,因而得以广泛流传。但南戏的发展颇曲折。由于它来自民间,“语多尘下”,早期作品《赵贞女》、《王魁》等有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倾向,因而受统治者的敌视,一度遭“榜禁”。元灭南宋后,北杂剧风靡南方,南戏被认为是“亡国之音”,又一度受压抑。到元代后期杂剧逐渐衰微,南戏才又兴盛起来,出现了《琵琶记》和“荆、刘、拜、杀”四大传奇。南戏的形式也趋向成熟和定型,后来发展为明清的传奇。

介绍元末“四大传奇”。《拜月亭》是本节重点。该剧据关汉卿同名杂剧改编而成,一般认为是施惠所作。《拜月亭》思想艺术都有较高成就。

一、剧中所写王瑞兰与蒋世隆的爱情,不同于一般才子佳人一见钟情式的爱情,他们在共患难中相爱,后来又经受了严峻考验。作品歌颂了真挚坚贞的爱情,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冷酷虚伪。作品把爱情故事置于金末战乱的背景下展开描写,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现实。

二、成功地塑造了王瑞兰这个动人的艺术形象,生动准确地提示了她的性格发展,突出了她的可贵品格。

三、剧作采用悲喜剧交错的方法,运用“巧合”安排戏剧情节,曲折生动,使悲剧性的故事披上了喜剧色彩,语言质朴自然,生动流畅,描写细致,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其他三部南戏作品都有一定成就:《荆钗记》歌颂王十朋和钱玉莲坚贞不渝的爱情;《白兔记》写五代后汉刘知远发迹的故事,李三娘的凄苦命运颇为动人;《杀狗记》写家庭纠纷,赞扬贤妇杨月真劝善惩恶使兄弟重归于好。但三部作品封建道德说教的意味较浓,艺术上也较粗糙。

讲高明的《琵琶记》,是本章重点。《琵琶记》在元末南戏中影响最大。

一、它的思想内容相当复杂。作者对民间传说的赵五娘和蔡伯喈的故事作了重大改动,把原是“弃亲背妇”的蔡伯喈改成“全忠全孝”人物,以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但蔡家的悲剧客观上又否定了功名富贵思想,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专横无理、自私冷酷,还反映了天灾人祸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现实。

二、成功地塑造了赵五娘这个感人的艺术形象。作者虽然给她涂上一层孝妇贤妻的封建色彩,但又突出地表现了她作为劳动妇女的可贵思想品德。

三、艺术上取得很高成就:首先是采用双线交错发展的结构方式,对比映衬,加强了悲剧气氛;其次是语言本色自然,也不乏清丽生动描写,体贴人情、细致入微,有着动人的艺术效果。《琵琶记》的艺术成就对明清传奇具有深远影响,被后人尊为“南戏之祖”。

第六章 元代散曲

主要介绍散曲的兴起及其形式特点。散曲是金元时期北方新兴起的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样式。散曲的兴起是我国诗歌发展不断推陈出新的结果。词发展到南宋后期,由于片面追求声律,刻意求工,渐趋僵化。这时,北方的民间乐曲融汇了“胡乐番曲”,表现出新的活力,一部分词调也演化为曲调。继而乐师加工正谱,文人润饰,散曲这种崭新的艺术形式便逐步定型。散曲分小令和套数两种。散曲和词一样都是按谱填写入乐歌唱的歌词,但它又自成体系,其形式比词更自由灵活。散曲以其通俗显露、爽朗明快、生动活泼的风格特色,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入元以后,蓬勃兴盛,取代了词的地位。仅据隋树森《全元散曲》所录,有姓名考的作者尚有200余人,存小令3800余首,套数450余套。元代散曲作品内容比较复杂,多写叹世归隐、男女恋情、流连风景和诗酒风流之类,往往流露悲观情绪,反映了元代文人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情绪;亦有咏史讥时、抨击现实之作,惜为数不多。

介绍元代前期的散曲作家及其作品。其中马致远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是本节的重点。近人辑有《东篱乐府》一卷,收小令104首,套数17套。内容多愤世嫉俗、厌世归隐之作,语言本色自然、凝炼生动,意境鲜明深厚,风格豪放潇洒,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如小令〔天净沙〕《秋思》,写天涯游子悲秋怀乡,写景抒情,妙合天成,被誉为“秋思之祖”。其套数〔双调·夜行船〕《秋思》,愤世嫉俗,抨击丑恶现实,讴歌退隐生活,也最能代表他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被周德清称为“万中无一”之作。

关汉卿也是前期重要散曲作家,第一章已作介绍。此外,本节还介绍了白朴、杜善夫、王和卿、贯云石、张养浩等著名散曲作家及其创作。他们的作品鲜明地表现了前期散曲质朴通俗、爽朗活泼的风格特色。其中张养浩的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以同情人民的立场评论历史。怀古伤今,品格高超,意境深远,这散曲中的名篇。

介绍后期散曲作家和作品。后期散曲创作由于忽略内容,偏重形式,逐渐失去了前期散曲那种本色特点,风格趋于典雅清丽。张可久、乔吉是这种清丽派的代表。其成就不及前期优秀作家,但亦善描写,笔法简练,且善于兼融诗词雅句和俚俗口语,别具情韵,自成一格。如张可久的〔普天乐〕《西湖即事》、乔吉的〔水仙子〕《寻梅》等,都颇能代表这种风格特色。后期散曲作家中继承前期散曲本色风格的有睢景臣、刘时中等。睢景臣的套数[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制作新奇”,对皇权进行大胆嘲弄,嬉笑怒骂,讽刺辛辣,令人耳目一新。刘时中的[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前套,揭露阶级压榨的残酷现实,反映人民的深重苦难,在散曲作品中也是罕见的。

本节还提到元代一些无名氏的散曲作品。如[醉太平]《堂堂大元》,猛烈抨击元代黑暗统治,情辞激越、犀利有力,是难得的杰作。

第七章 元代诗文

介绍元代诗歌,是本章重点。元初诗人民族意识强烈,作品多表现遗民思想。较突出的是刘因和赵孟。刘因虽非南宋人,但其《静修集》中颇多怀念宋王朝之作。如《白沟》诗,揭示了北宋亡国的沉痛教训;《秋莲》诗借咏秋莲受风霜摧残,寄寓盛衰变化和难“全晚节”的深沉感叹。赵孟頫本南宋宗室,工诗善书画,后仕元又常流露追悔自责之情。其《岳鄂王墓》一诗表现了沉痛的故国之思。元代中期延祐年间,较著名的诗人有虞集、杨载、范椁、揭傒斯,被推为“四大家”。他们多题咏应酬之作,实际成就不高。虞集追求典雅,较好的作品是《挽文山丞相》等。揭傒斯较注意反映民生疾苦,间有佳作,如《渔父》诗朴实生动,颇有民歌风味;《寒夜作》则淡雅蕴藉,较有韵味。后期诗人首推王冕。王冕出生贫寒,性格孤傲,诗画皆工。其诗多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疾苦,如《悲苦行》、《伤亭户》、《江南民》等,伤时感事,不拘常法,语言质朴,感情真实。他的《劲草行》,歌颂“汉家不降士”,寄托深沉。题画诗《墨梅》,表现了作者高尚情操,也颇有名。元末杨维桢,诗学李贺,驰骋异想,号称“铁崖体”,但常流于奇诡怪僻,较好的作品是《题苏武牧羊图》、《海乡竹枝词》等。

有元一代,涌现了大批少数民族诗人,计有二百余人。其中耶律楚材、马祖常、贯云石、萨都剌、迺贤等,都具有深厚的汉语文学修养。他们的诗作较广泛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现实,如马祖常的《石田山居》、《缫丝行》,萨都刺的《鬻女谣》、《征妇怨》、《早发黄河即事》,迺贤的《新乡媪》、《卖盐妇》等,抨击酷政暴吏,反映人民痛苦,揭露了尖锐的阶级对立状况。他们尤其擅长描写祖国边塞风光和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耶律楚材描写西北山川,多有雄篇秀句,台《阴山》、《过夏国新安县》等,雄奇壮丽,气象宏大。马祖常则多写西域风情习俗,清新生动,富有民族特色。在众多少数民族诗人中,萨都剌尤为突出,他兼工诗词,长于抒情风格流丽清婉兼豪迈奔放,其创作成就高于同时代的汉族作家。少数民族诗人的创作,给元代诗坛带来新气象。

简述元代散文创作情况。元代散文创作逊于诗歌。较有价值的是一些序跋赠言和山水游记。前期较有名的散文作家是刘因、吴澄。刘因的《辋川图记》借评画而论人品,吴澄的《送何太虚北游序》也是借谈论学问讥讽世情,较有特色。由宋入元的邓牧,所著《伯牙琴》颇有影响,其中《君道》、《吏道》等文,对暴君酷吏进行猛烈抨击,短小精悍,犀利有力。中后期较有名的散文作家是虞集、李孝光等。虞集的赠言《尚志斋说》阐述“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简练有力。李孝光的山水游记颇有特色,如《雁山十记》,绘景细致生支而有情趣。钟嗣成《录鬼簿序》,高度赞扬“门第卑微,职位不振”的杂剧作家的“高才博识”和光辉业绩,并嘲讽那些侈谈性理之徒。文章一反传统观念,嬉笑怒骂,幽默诙谐,可说是一篇奇文。

第三篇:辽、宋、西夏、金的并立教案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建立辽、宋、夏、金政权的民族首领及其建立时间,影响这些并立政权相互关系的重要盟约,理解辽、宋、夏、金之间通过和议维持和平关系的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多民族政权并立下民族关系的特征的分析和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这一时期并立民族政权之间战与和的评价,培养学生对事件的评价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契丹、党项、女真等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他们建立的政权和宋政权之间的战争与和议是中华民族内部矛盾冲突的不同表现形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通过对岳飞抗金史实的学习,增强对岳飞等英雄人物爱戴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宋、辽关系,岳飞抗金

2、难点: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并立状况下的民族关系

教学方法:讲述、讨论、阅读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唐朝灭亡以后,我国历史发展的格局。并引入新的学习主题。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分布在我国北方,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史称“五代”。在南方和今山西地区则先后建立个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在这一时期,我过先后出现了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学生阅读引言讲解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辽、北宋、西夏的建立、辽的建立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情景?你还了解这个民族的哪些知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放录像介绍契丹族,录像中解说词大意是这样的)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个美丽的传说。一个英俊的少年,骑白马沿土河而行,来到潢河与土河相汇处的木叶山,遇见一位乘青牛的美丽少女,两个互相爱慕,结为夫妻。他们的后代,就是契丹各部落人民。畜牧业在契丹人的生活里,占有重要地位。他们逐水草放牧,随季节迁徙,以马背和帐幕为家。他们放牧的本领很高,两三个人就能管理上千匹马。游牧和渔猎给契丹人带来衣食,他们吃猎到的野兽肉和捕来的鱼,用马奶作饮料。到六世纪时,契丹族开始用名马贡献给中原王朝,并与中原地区进行贸易。到唐朝末年,不少中原汉人来到契丹境内,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契丹人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

契丹国是如何建立的?其境内生活着哪些民族的人民?阿保机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

契丹族不仅阿保机善于向汉族学习,其实他们整个民族都能做到这一点。下面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皇帝的,一个是民间的。辽代皇帝非常爱读汉族的文化典籍,如记录唐太宗治国经验的《贞观政要》和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有个辽帝要汉人讲《论语》,《论语》里有一些称少数民族为夷、秋的字眼,当然是蔑称啦,汉人避嫌疑不敢讲。辽帝说,上古时候的夷狄,没有礼法,所以叫夷狄,我们现在已经彬彬有礼了,有礼仪,有文化,和汉人没有两样,你还避什么嫌,尽管讲!辽代的民间,契丹人教小孩读书,常把汉人诗句按契丹语法改动、改编后念诵,比如,唐代诗人贾岛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题李凝幽居》)这是多么幽静的月夜风光:鸟儿栖止在池边的树上,僧人敲响了月光下的屋门。可契丹人读成“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不大有诗意了。正因为契丹人的虚心学习,所以汉化程度很快,很深。有一次苏辙出使辽朝,辽的结伴使臣几次谈及他的父亲苏洵、哥哥苏轼的文章,头头是道。苏辙回来向朝廷报告说:我们民间印的文字,北方无所不有。这是因为,不少的商人将来人文集运到了辽国去卖,“其利十倍”呀!这足见契丹人是多么重视向汉族学习!石敬塘为什么要把幽云十六州拱手送给契丹国?对宋辽产生什么影响?对石敬塘甘作“儿皇帝”你有何看法?学生阅读教材后讨论回答。、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并局部统一中原及南方地区。

3、西夏的建立:元昊是党项族杰出的领袖,他于1038年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建立西夏。他通晓汉语,喜读汉文的法律和兵书,善于绘画,可以说他文武兼备,多才多艺。他当政以后,仿照宋朝的政治制度建立官制、兵制和法律制度,还仿照汉字创制了西夏文字。总之他推动了党项族的历史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辽、西夏与北宋的战与和

1、辽与北宋的关系

北宋建立后企图统一北方,宋辽处于战争状态,1004年,宋军在澶州打败辽军后,于第二年宋辽签订《澶渊之盟》。此后,宋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先战后和,1044年达成和议,和议促进了两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三)、南宋和金的对峙

1、金的崛起。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2、1125年,金灭辽。3、1127年,金灭北宋,俘虏徽、钦两帝。4、1127年,赵构重建宋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5、南宋的抗金战争。引导学生共同探讨以下问题:

南宋政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建立的?

当南宋抗金形势一片大好时,为什么南宋政府急于向金求和? 岳飞抗金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岳飞会受到后人的尊敬? 6、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和约,双方长期对峙。

课堂小结:第一、辽、宋、金之间的战争是民族大家庭中的纷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无侵略与反侵略之别。第二、辽、宋、金之间的战和交融,但以和为主,以相互的交流发展为主。第三、岳飞等英勇抗击女真贵族的掳掠的战争是正义的,他们的精神令人敬佩。

学习与探究:

课堂作业:学习辅导本课的作业。

第四篇:第七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教学设计

第8课 辽、宋、西夏、金并立

教学目标:1.了解两宋和辽、西夏、金建立的基本情况。2.知道北宋与辽、西夏以及南宋与金的和战过程。能力培养:

1.识别《辽北宋、西夏形势图》与《宋金对峙形势图》。2.比较颤渊之盟和绍兴和议的异同。3.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澶渊之盟、绍兴和议既是两宋统治者屈辱妥协和议,同时又对双方的和平相处产生了积极影响。

4.结合岳飞和秦烩的有关内容,探讨对“流芳百世、遗臭万年”的理解。5.联系课外知识,收集有关杨家将的戏剧。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辽、宋、西夏、金并立,增强对祖国大家庭的形成是建立在各民族不断融合和发展的基础上的认识。

2、通过学习岳飞抗金的英雄事迹,增强对岳飞等英雄人物的崇敬、爱戴之情。

3、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教学要点

1、重点:面对这一时期复杂的政治格局,两宋与辽、西夏、金的并立、和战以及澶渊之盟、绍兴和议是本课的重点。千百年来一直为人颂扬的岳飞抗金事迹,也是本课应突出的重点。

2、难点:澶渊之盟、绍兴和议是宋辽、宋金关系的转折点,宋辽、宋金所保持的长期和平局面由此开始,因而有积极的一面;但是和约又是以屈辱的岁币为代价换取的。如何帮助学生以历史的辩证观点去分析澶渊之盟、绍兴和议,正确认识历史上这种南北即对峙又和平的局面,是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杨家将的故事吗?谁能说一说杨家将中有哪些人物?他们为什么会得到后人的赞扬?——抗击辽军,保国为民(杨家将是抗击的那个民族的进攻?—契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8课《辽、宋、西夏、金并立》,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

二、讲授新课:

(一)、辽朝的建立

1、这些北方少数民族中的契丹族在唐朝中后期,趁政局混乱迅速崛起,建立了政权。契丹族建立政权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国号、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统治措施)

2、“国制、汉制”是什么意思?

3、契丹族过什么生活?从哪里可以看出?

4、五代十国:在辽朝建立前后,内地又是怎样的呢?唐朝灭亡后,中华大地又处于分裂状态,中原地区先后经历五个朝代,南方和北方的山西则出现了十个政权。(教师讲清五代、十国包括的朝代和出现的顺序和并立情况)历史上和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的统一是由哪个朝代完成的?

(二)北宋的建立

北宋建立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通过什么事件)

1、让学生讲陈桥兵变(也叫“黄袍加身”)这一典故。

2、赵匡胤建立北宋是一次典型的武将凭借兵权夺取政权的事件,怎样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宋太祖和他的弟弟宋太宗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他们是怎样做的?

3、学生回答后,欣赏《杯酒释兵权》的录像。

(三)北宋与辽的和战 这时中国大地上主要是北宋和辽并立,宋辽之间时战时和。他们的战和和表现在哪些方面?

1、战:宋太宗两次攻辽失败。

师:第一次是979年在高梁河一带宋辽交战,由于宋军刚刚结束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宋军失败。

第二次就是课本上讲的:986年,杨业、潘美领导的一次战役。由于潘美临阵退兵,使杨业陷入重围,他的百余部下包括他的儿子全部血战而死,杨业虽然顽强拼杀,最后力竭被俘。但杨业坚贞不屈,绝食三日而死。这段历史中的人物就成为后来小说、戏曲《杨家将》中人物的原型,如杨继业、潘仁美、杨继业的儿子杨延昭(杨六郎)、孙子杨文广、妻子佘太君等,我国有许多戏曲就是表现他们的故事的,同学们知道哪些戏目? 生:《穆桂英挂帅》、《四郎探母》《杨门女将》《杨排风》等。生:澶州之战。

2、师:澶州之战后,双方进入和的状态,和表现在哪里? 生:1005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师: 澶渊之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订立的?内容是什么?作用如何?我们来评价澶渊之盟。(四)、宋与西夏的和战

1、宋辽关系稳定后,北部边境安宁了,这时在西北边境党项族又建立了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西夏。

师:西夏是怎样建立的?与宋的关系怎样?

2、宋夏和议以后,宋、辽、西夏形成三角鼎立,时战时和,以和为主的政治格局。这一时期的边疆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这种并立的局面维持了近百年的时间。

(五)宋金对峙

1、就在辽朝、北宋逐渐衰败的时候,在我国东北的女真族又强大起来(女真族就是唐朝时期东北边疆的靺鞨族),女真族建立了金政权。金先灭了辽,又灭北宋,北宋灭亡后又建立了南宋。这一切是怎样完成的?

2、岳飞抗金

(1)金灭北宋后,金军并没有满足,他们继续南下掠夺,南宋统治者在江南偏安,南宋军民则为收复中原而浴血奋战,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岳飞。岳飞抗金取得了哪些胜利?取胜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门看录像后讨论回答。

(2)根据我们学习的内容,你能说说对“流芳百世、遗臭万年”的理解吗?(3)绍兴和议:

三、小结: 辽、宋、西夏的和战,南宋与金对峙,不仅向我们展现了这一历史时期中国舞台上复杂的政治格局,而且也使我们认识到祖国大家庭的形成是建立在各民族不断融合和发展之上的。我们在了解辽、宋、西夏、金并立的政局之时,还要永远记住抗金英雄岳飞的可敬可泣的感人事迹。

四、课堂练习:

1、完成学习指导 教后反思:

第五篇:辽宋夏金的和战_赵恒瑞

第1课辽宋夏金的和战

天水市逸夫实验中学赵恒瑞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选自中国地图版七年级历史教科书第二单元第1课—辽宋夏金的和战。下面我将从学情、教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校七年级学生整体素质较高,基础知识较扎实;本节知识在学生的平时生活中时有所闻,比如说《杨家将》、《天龙八部》、《精忠岳飞》等一些经典的影视剧都有相关的情节展示。可以说,这块知识是学生自认为比较熟悉的内容。但学生并不愿主动地构建完成详细的知识体系。因而适当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历史视野,活化历史思维以及培养学生学史、用史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新课标要求是:简述辽宋夏金的和战历史,让学生认识“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民族融合是历史的必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1.教材的地位

本节教材讲述的是辽宋夏金时期,各族政权并立及其和战的史实,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和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封建化,是学生了解辽宋夏金时期民族关系的生动材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祖国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从而树立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民族平等的观点。因此,本节教材在整个历史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2.教材的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辽、北宋、西夏、金、南宋建立的基本情况,了解北宋与辽、西夏以及南宋与金的和战过程。识读“辽、北宋、西夏并立的形势图”及“南宋与金对峙的形势图”。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设计“辽宋夏金政权”建立的时间表,学习用图表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运用归纳和比较的方法比较澶渊之盟与绍兴和议,客观认识澶渊之盟与绍兴和议的历史作用。通过对岳飞等人物的评价,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辽宋夏金的和战历史,认识“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民族融合是历史的必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通过学习岳飞的历史事迹及其优秀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北宋与辽、西夏及南宋与金的并立;澶渊之盟和绍兴和议;岳飞的抗金斗争 难点: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和绍兴和议

三.教学设计

1.教法和学法

①教法:以主线整合资源;以情境体验历史;以探究认识规律;以交流升华情感。采用情景教学法、活动教学法、问题探究法、任务驱动法等。

②学法: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学习的快乐。

2.设计思路

本课内容涉及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重大历史事件及相关的历史人物,因此可以充分地整合丰富的课程资源,以“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为主线,使各种教学资源能在此主题下有机结合,发挥最优化效果,从而达到突重点,化难点的教学任务。

3.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音视频材料收集等。

学生:相关材料收集或预习本课教材。4.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杨家将》剧照)

提问:《杨家将》所讲述的故事有哪些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纳总结:《杨家将》主要描述北宋时期杨家四代抗击辽兵,精忠报国的英雄事迹。)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课“辽宋夏金的和战”。意图: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

学习新课

教学任务一:辽、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

任务:通过阅读课本内容,设计“辽、北宋、西夏、金、南宋”建立的时间表。

(学生自己设计完成)

老师指导:每个政权的建立的要素包括:时间、建立者、都城、国号,而今天学习的这五个政权中有三个是比较特殊的,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因而,有必要再加入一个要素:民族(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设计的表格,让学生再次掌握知识。)

意图:利用任务驱动法,使学生学会利用图表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同时,锻炼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依据:现阶段学生对历史政权的建立已经比较的熟悉,故而这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己完成,既可以让学生很好地阅读课本内容,同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突出重点之一)

问题1:北宋是在怎样的状况下建立的?北宋建立后,采取什么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教师播放视频材料:《陈桥驿兵变》、《杯酒释兵权》来形象生动地阐述北宋的建立及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教师强调:北宋只是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并不是统一了全国。

意图:多媒体展示视频材料,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情境探究二:北宋与辽、西夏的和战过程(澶渊之盟及其评价)

(提出问题,指导学生看教材第一目,从中概括所提问题的答案,使学生学会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归纳总结材料的能力。)

问题2:北宋中原王朝建立后为何两次攻辽?

(请学生自由作答,然后教师作简要评价,再将正确答案逐条展示在屏幕上并加以讲解:北宋是为了收复幽云十六州,为了完成统一但是两次均以失败而告终)

问题3:辽入主中原后进攻澶州,北宋在打了胜仗的情况下,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你认为是否应该签订“澶渊之盟”?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评价“澶渊之盟”的历史作用。学生作答后,教师进一步讲解:“澶渊之盟”的签订一方面对北宋人民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加速了北宋与辽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北宋与辽的发展。)

意图: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的方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的同时,可以从多种角度全面地进行评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深化难点之一)

问题4:北宋与西夏的和与战又表现在哪里呢?

(在学习了北宋与辽的和战过程之后,来回答这个问题,相对是比较容易的了。)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北宋与西夏战的结果是两败俱伤,之后达成和议,双方进入以“和”为主的时期。从而促进双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意图:让学生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学习历史知识。

(多媒体展示:北宋、辽、西夏并立的形势图,同时教师讲解:至此,北宋与辽、西夏的三足并立之势的形成,因此这一时期又可以称作是我国的第二个“三国时期”。)

(这一组问题的设置与讲解目的在于突出重点之二)

情境探究三:南宋与金的和战过程(岳飞抗金、绍兴和议及其评价)

问题5:金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金与辽的关系如何?“靖康之变”是怎么回事? 建立金灭辽灭北宋(“靖康之变”)的过程,同年,南宋建立)

问题6:南宋偏安江南之后得到真正的安定了吗?是否避开了金兵的南下?

(学生作答,教师讲解:金兵南下的马蹄声并没有消失,而南宋以岳飞为代表的抗金军民为恢复

中原进行了英勇的抵抗。)

(教师讲解:岳飞抗金的史实,同时配合多媒体展示相关的材料,突出重点之三)

问题7:岳飞的抗金斗争有什么意义?岳飞为什么受到人民的尊敬和怀念?

(学生讨论,发表看法,最后教师加以点拨。)

教师稍作归纳,指出岳飞抗金阻挡了金军的进攻,遏制了金军的掠夺,有效地维护了广大人民的利益,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生产的发展,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

意图: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问题8:岳飞抗金能称为民族英雄吗?

学生讨论,并作答。教师进一步讲解:民族英雄是抗击外来民族,而女真族后来发展成为满族,是中华民族的一支,因此,岳飞是抗击英雄而非民族英雄。

意图:形象生动地让学生将两个抽象的概念区别开来,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

问题9:南宋与金签订的“绍兴和议”有什么作用?它与“澶渊之盟”比较有什么异同点?(学生讨论,发表意见。教师进行评价)

教师总结归纳:“绍兴和议”的签订形成了南宋与金对峙的局面。相比较而言,这两次议和都是在宋朝打胜仗的情况下签订的,反映了宋朝统治者的妥协政策,都是以屈辱的条件换来和平,给人民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但双方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了和平,使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密切,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南方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和社会的进步。

意图:通过比较与讨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绍兴和议”的历史作用。(突出重点之四,使这一难点知识由难变易,得到深化)

课堂小结:

(多媒体展示本课内容的知识结构)

意图: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课堂练习:

(多媒体展示相关的练习题)

意图:复习巩固本课内容。

本课升华: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让学生明白辽宋夏金是我国古代内部各兄弟民族建立的政权。其关系中有战有和,战是短暂的,是历史的支流;和是长久的,是历史的主流。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进一步加强了民族间的融合,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为新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5/276110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