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分数与除法》反思

《分数与除法》反思



第一篇:《分数与除法》反思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分数与除法》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在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学生展示、教师课件演示等环节让学生从除法的角度去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实际的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对自己这节课的看法:

一、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操作成果时,我让下面的学生当记者,听不懂时可以提问,这样 “逼”学生进行有序的思考,从而进一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比如今天学生就提出如下问题:a:你是几张几张的分的?

b:每人每次分得多少个饼?c:分了几次,共分了多少个?(就是3个就是个)

d:怎样才能看出是张?问题的提出针对性强,有利于学生把握数学的本质,从而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二、由于学生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已经对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比较熟悉,所以本节课教学我把一个饼平均分给4个人时并没有让学生操作,而是计算机演示分的过程,让学生理解1个饼的就是个。3个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多少个饼,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分给每个学生3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当作3个饼,让学生充分操作,体验两种分法的含义,重点在如何理解3个饼的就是个饼,学生操作经验的积累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收并到了不错的效果,但这部分我没有很好的把握好时间,学生操作时间有点过长,如果能更好地注重时间的分配,那么学生的积极性会更加地高涨,效果也会更佳。

第二篇:《分数与除法》课堂教学反思

在讲分数的产生时,曾提到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常用分数来表示,这实际上已经初步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分数的意义时,讲到把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也蕴涵着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但是都没有明确的点出来,现在学生知道了分数的意义,再来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只要除数不为0,不论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也不论能否除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这样可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讲解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做好了准备。

成功之处:

1.读懂教材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每个例题的安排。在例1的教学中是根据整数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根据分数的意义计算结果,使除法计算与分数联系起来。在例2教学中,列式比较容易,但是计算结果相对有些难度,但是对于部分孩子来说,可以得出计算结果,但是为什么学生说不清楚,因此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际分一分,学生知道了其中的结果,能根据分的结果说出所表示的意义。

2.留给学生充分时间,让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方法在合作交流中探索出计算的结果。在操作中出现了以下三种方法:

(1)先把每个圆剪成4个四分之一块,再把12个四分之一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得到3个四分之一块,也就是分得四分之三块。

(2)把三个圆摞在一起,平均分成四份剪开,得到四分之三块。

(3)先把2个圆摞在一起,平均分成2份,剪成4个二分之一块,分给四个人,每人得到二分之一块,再把1个圆平均分成4份,每人得到四分之一块,最后把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合起来,就是每人分得四分之三块。

(4)1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四分之一块,3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3个四分之一块,是四分之三块。

不足之处:

对于除法算式的两层含义,个别学生还是有些混淆。

再教设计:

让学生正确区分分率和实际数量的区别,以便更好的理解分数的意义。

第三篇:《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分数与除法》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从除法的角度去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一,在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时,能够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图,通过动手操作、演示说明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由于我在教学时,疏忽了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演示说明的时候,叫的学生少,如果能多叫几名同学演示说明,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拨,我想这部分学生在理解这一难点时,就会比较容易了。

二、学生不是理想化的学生,不要指望他们什么都会,因为学生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学反思《《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在教学“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应分多少张饼?”时,我让学生借助圆形纸片在小组内合作进行分割,在学生动手操作时,我才发现有的同学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分,圆纸片拿在手上束手无策,只是眼巴巴地看着其他的同学分;小组的同学分完后,演示汇报时,有很多同学都知道怎么分,但说的不是很明白。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心理认知特点。

三、小组的全员参与不够。在小组合作进行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时,有的小组合作的效果较好,但有的小组有个别同学孤立,不能很好的与人合作,我想,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前,教师如果能让小组长布置好明确的任务分工,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小组合作的效果就会更好了。

四、在教学设计环节上,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过多,使整堂课显得很罗嗦,练习的时间就相对缩短了。在操作这一环节上,我设计了两次动手操作,都是分饼问题,分饼的目的是让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学生分了两次,但还是有的同学理解的不是很透彻,如果只让学生分一次,把这一次的操作活动时间延长一些,汇报演示时让每个类型的学生都有参与展示的机会,我想这样教师就会有充足的时间在学生汇报展示的时候给予指导,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

第四篇:《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分数与除法》这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上册69页——70页内容,主要内容是揭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中间包括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不但可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为后面学习的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打下基础,在整个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分数与除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而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之所以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绝不仅仅是知识演绎的结果,而是具体的模型、图形、情景等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我在设计《分数与除法》这一课时,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数学回到生活中,使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机智的头脑,敏锐的眼睛,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细节。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在上课开始我由一块蛋糕引入:把一块蛋糕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到几块蛋糕?这就为新课的内容做好了引入。课的最后,我又通过在“花店剪彩带”这一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剪彩带。

2.营造氛围,合作探究。我在教学中始终为学生营造了主动探究的氛围,“把7块蛋糕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蛋糕?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交流,并探讨分母不能是0”等等,我精心设计的这些问题或提出的学习要求,使得学生情绪高涨,促进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主动探究的氛围,所以学生才会表现出愿学、乐学的情绪,才会在活动中自主地去想、去说、去发现。

3.利用好教具,发挥其直观的作用。在教学中合理利用一些教具,能收到不同寻常的效果。这节课就是在课前经过仔细的推敲琢磨,认为确实至少应该运用一些教具上课,才能使学生通过直观更清楚认识所学内容,所以我做了一些纸卡让学生能根据图片直观的判断是非。如1块饼的3/4,3块饼的1/4,通过这些教具很显眼地表现出来了。

4.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在探索新知过程中,启发学生,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你认为应该怎样分?”让学生自己说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还师生之间进行了交流,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动用多种感官,通过积极思维,获取知识,主动发现了问题,更能贴近学生的认识实际,在交流中不仅知道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了解他们的学习思路,更为重要的是肯定了他们的方法,让更多的学生能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更科学的学习。

总之,在整节课中我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学习活动中,发展了个性,培养了能力。

第五篇:分数与除法 教学反思(模版)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知道了分数的产生等知识,具有动手操作的学习技能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再来学习分数与除法。这节课的内容,将为今后学习假分数以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做好准备。所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

我在教学之前认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很简单,而在实际教学时发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此我把重点放在例题2:3÷4=()(块)的探究上。学生在理解的时候,还真的很难得到3÷4=()(块)。在用饼去分,经历验证猜想的过程中,从学生多样性的回答,我们看出学生的认知上引起了冲突,这是一个很可喜的现象,说明学生在操作中在思考了,同时也暴露出了学生在分数意义的理解上出了问题,得到的分数块,块在操作的过程中都没有出问题,问题在哪里呢?出在把谁看作单“1”上,问题在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上,这是难点。学生认为简单,实际上不简单,必须重视学生的说理和交流。把重点放在3÷4=()(块)上,我借助的是学生的动手操作,采取让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辩论解决了学生认识上的难点。

紧接着从1÷3=1/3,3÷4=3/4,就让学生观察算式,去发现分数和除法有什么关系?部分学生从中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的学生也许是看书才得到的结论)。这时我就直接告诉学生它们之间的关系。

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个内容的教学我发现:学生的例子太少,没有说服力,为了学生今后学习中遇到问题上该如何解决,我们必须在常规的教学中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授人以“渔”。于是教学中,在学生得到了3÷4=()(块)后,不忙于理论的总结,因为在这里学生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情况,安排了适当的模仿练习,感性体验数学活动,促进学生对结果的深层次的理解。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去推理和概括,得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开原市民主小学

邢丽梅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5/2742293.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