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亡灵视角看待人生
从亡灵视角看待人与人生
从亡灵的视角来叙事,这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存在的,但由于文学的虚构性,能够让一切的不可能都变成可能,在作品中虚构出一个鬼魂的存在,从他们的视角将自己看到的人世界进行重述,因为作为一个鬼魂,他与人世界已经没有多大的利益冲突,因此,他们的叙述几乎是不带任何私心杂念的,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叙述最能真实地反映现实的生活,所以他们的视角就像镜子一样,折射出现实生活中的善与恶、美与丑,从而让作品的内涵和意蕴更加的深远和独特。
《风景》,方方的成名作,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一部从亡灵视角叙事的小说。小说通过一个生下来半个月就夭折的婴儿——小八的视角,描述了汉口河南棚子里,他的家人:一对夫妻,八个儿子,两个女儿的故事。
小说的引言写到:“在浩漫的生存布景后面,在深渊最黑暗的所在,我清楚看见那些奇异世界。”这句话和亡灵视角的设置相得益彰,视角的距离空间一下子就被巧妙地拉伸开来。从小八这个亡灵的视角去看待一切,《风景》从冷静平淡的叙述中拉开帷幕,但就是给人一种诡异莫测的感觉。一个“亡灵”,他超脱了人世,在黑暗世界里,他的目光一滴不漏地落到每个人的身上,冷静地叙述了一个十一口的家庭龟缩在十几平米的棚子里,几十年来的生活——吃喝拉撒、谩骂斗殴、庸碌凄惶,以及生活在里面的他的亲人——性情粗暴的父亲、风骚恶俗的母亲、还有一群像野草一样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兄妹。小八在叙述的时候是隐藏在各个人物的身后的,在他们进行光怪陆离的行为时,小八总是静静地看着,然后再不带任何色彩地陈述出来。作为亡灵的小八,虽然早早夭折,但他的智力却没有停留在他夭折时的水平,也正是如此,他才能在冷眼旁观了家庭的每一位成员的生活状态后,还能从他们的境遇中感悟到世态炎凉和人心不古。小八和他的兄长之间是叙述者与被叙述者的关系。但是由于阴阳相隔,他们在生与死、温馨与冷酷、安宁与喧嚣、幸福与痛苦上更有着遥远的距离。
“我对他们那个世界由衷感到不寒而栗。我是一个懦弱的人为此我常在心里请求我所有的亲人原谅我的这种懦弱,原谅我独自享受着本该属于全家人的安宁和温馨,原谅我以十分冷静的目光一滴不漏地看着他们劳碌奔波,看着他们的艰辛和凄惶。”
这是小八内心的最真切的表白,诡异荒诞的叙述,死者对生者的同情,小八的独白很令人深思。死亡,应该是人生最大的不幸,但是在小八目睹了他的兄长们为了生存而不折手段,受尽折磨之后,他认为死亡对自己的来说是幸运的,死亡让他逃脱了这苟延残喘的命运,他可以独自拥有一个空间。“七哥对小弟弟能永远安宁地躺在那下面羡慕至极。”这是生者对死者的羡慕,多么讽刺的叙述,然而,想想七哥的遭遇,在河南棚子的底层生存环境里,他更是生不如死,所以七哥“羡慕”死去的弟弟,“羡慕”他能拥有一方安宁,“羡慕”他能摆脱生活的折磨。但是,七哥眼中的羡慕还是通过小八讲述出来的。小八无处不在,作为一个亡灵,他甚至能窥探到人的内心世界,从七哥的眼神中,他就看到了纯粹的“羡慕”。
小八是客观的,也是现实的,他看到了每个人的五光十色的行为,看到了五彩斑斓的生活“风景”,然而,他看到的是真正的风景吗?不,他看到的“都是病,不是风景”。他看到的是人生之恶。
同样从亡灵视角来叙事的还有刘树刚的《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小说中的鬼魂叶肖肖,生前是一个末流的毫无天分的剧团演员,他为人老实、厚道,甚至有点懦弱,他连接受爱的勇气都没有。然而,在公共汽车上,当流氓出现,在经过了一番的思想挣扎之后,他毅然站出来,与流氓搏斗,结果,却是因周围其他乘客的冷漠而在孤立无援后惨死在歹徒的匕首之下。死后,化作鬼魂的叶肖肖开始了对各个当事人就死亡事件的访问,在当事人与鬼魂的对话中,充分暴露出了他们灵魂深处的自私、冷漠、卑微的一面。但是,鬼魂叶肖肖对于各个麻木不仁的当事人,还是以善意的宽容来谅解他们的苦衷。这种死者与生者在死亡问题上交流,是一种极为荒诞的叙述,但是人与鬼魂的对话,又让人们内心的真实得以自然全面而又深刻地展现。而,鬼魂对于生者的宽容,更让活着的人觉得悲哀,人心冷漠,灵魂空虚,竟然由一个鬼魂来宽容。
亡灵视角,这是一个全新的视角,是作家在叙事视角上的革新,通过亡灵的叙述,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来反映现实。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生与死的强烈对比反差,更加突出生命的价值所在,同时也反衬出生活的荒诞与无奈。生是一种存在,死也是一种存在,也许生死本无界。亡灵视角既是表达上的一种视角选择,更是形式上的一种创新。
第二篇:从文学批评的视角看待韩寒与方舟子202_之争
从文学批评的视角看待韩寒与方舟子202_之争
以文学作品为中心进行评价,意味着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作品,与文学创造密切相关。此处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讨论韩寒与方舟子202_之争,主要是以其文学创造过程为重点。
文学批评既然以文学作品为主要的评价对象,就必然要从中寻求、发现、总结这种作品的生产经验和创造规律,这种批评强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再现生活,并为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形成的,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作品,必须将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活经历等联系起来考察。
方舟子质疑韩寒少年时的两篇文章是他人写的,理由是“不可能”、“我觉得”、“我猜测”。虽然都是主观臆断,但他的出发点正是认为文学是再现生活,文学所表现的生活不可能完全脱离作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尤其是作家个人经历。作者的作品往往有着这些属于文化背景、生活经验方面的东西所影响的痕迹。方舟子认为韩寒没有相关的生活经历,无从写出相应的内容,正由于听起来似乎颇有道理从而赢得众多支持的人群,但是,方舟子质疑韩寒创作与其生活细节存在有诸多不可能的方面,实际上是以科学的真切标准来质疑文学的虚构性,也之所以引起另一部分众多网民“倒方”的声音。方舟子及其追随者相当执拗地认为,作家的生活应该跟其作品百分之百对应,如果中间有出入,那就是作家在撒谎,就是作家的原创性有问题,就是作家使用了代笔,然而,文学创作允许虚构,作家的生活经历并非必须和作品中的世界完全划等号,文学毕竟不是科学,无须侧重于求真,它可以侧重求美,为了达到文学的表达效果,甚至相悖于一般常识都是允许的。简单的说,方舟子就是以文学批评的方式来进行科学的考证,并迫使韩寒自己举证来表明清白。所以,方舟子与韩寒以及众网友之争,也就是代笔这一件事本身就不是文学鉴赏,而是对事情真相的探索,两派之争的重心并不在文学作品的内容实质,而在于法庭证据。众多参与者甚至都没有读过韩寒的作品内容,只在两个阵营的发言中凭着自己的判断和喜好来划分自己所属的派别。所以这只是一场以文学作品为理由而非真正内容的争论罢了。
第三篇:从五个视角看
从五个视角看“十八届三中全会”
自今春以来,有关“三中全会”的话题几乎没有断过,媒体抛出的谣传方案很多,戴上的高帽子也挺多,很想把本次“三中全会”炒成N年前的那次会议,到底如何理解这种媒体声音呢?
在我看来,大家至少要清醒地看到以下几点:
第一,把国家的未来命运和希望寄托在一次会议上完全是不智之想。为什么很多人喜欢这样想呢?多源于几十年前的那次“三中全会”。年轻一代人几乎都认为那次会议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转折性会议。我不认同此结论,那次会议是重要,但绝对算不上标志改革开放起点的会议。我在几年前就谈到这个问题,不再复述。今天我想说的是,那次会议的历史性转折是“高层权力结构”的转折,而不是改革开放的转折,一部分人与另一部分人实现了轮换。权力组合的变更主导了后面很长时期的经济和政治走向,甚至对宪法产生了根本性影响,这也是本次会议被高度关注并高调宣传的最重要原因。
一次全会,不可能是决定国家命运之会。象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加之现代新形势的剧烈变化,矛盾错综复杂,不可能期望一次会议发生转折,十八三中全会承载不了这样的重任。但是,这次“三中全会”又的确重要,重要性在于这是新领导层谋划自己治国战略的第一份答卷,开得好,后面的路会更加顺利,开不好,社会震动和社会矛盾会更加突出。
第二,中国不能在“三中全会”做出太多太大的颠覆性转折。就在今年,中央反复提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这说明中央已经明确中国共产党在执政方向上总体是正确的,理论是坚实的,制度是相对完善的,也是具有先进性的。如果本次全会推出过多有悖于“三个自信”的颠覆性决策,相当于执政党在言行上会表现出严重的不一致,这是最高决策层必须也应当考虑的大原则。
不可能在三中全会上提出全出私有化和全面“国退民进”策,若提出,则表明中国将进行新的道路选择,将放弃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不容易也不宜越出的一步,宪法摆在那里。不可能提出新自由主义理论作为未来市场经济发展完善的主体理论,即使行新自由主义之实,也不敢正新自由主义之名,因而市场化决不可能是无限制的自由化。
不可能提出政治制度的“普世论民主改革”,宪政的争论还没有理清,普世的说法还没有公论,执政党如果在自己的“全会”主动提出西化式民主改革,无异于对自己言行的自我否定。即便再花些时间重新探索,也不至于会在“三中全会”中把政治体制改革作为要点。中国的民主政治前进的步伐不能停,执政党是该考虑了。到底如何推出属于中国自己的民主改革?希望各方面理性合作,做一些周全的考量。实际上,适合中国民主道路的民间方案早已存在,只是上面不见得会采纳。
第三,媒体炒作“三中全会”的重要立意是借机施压。媒体不厌其烦连篇累赎地反复高调爆炒这次会议,一方面是想看到本次会议能产生一些亮点性改革,同时也是最主要的目的在于逼迫政府拿出符合自己利益的改革举措。最近几个月,精英、学者、商人、外国人、资本家开了无数次高端会议,写出了无数次战略报告,形成了无数要求政府改革的所谓“倡议”,一些权威巨头甚至抛出了“死路一条”、“崩盘论”和“时间无多”等威胁性语言,其言下之意是什么呢?很简单:“三中全会”就得按我说的做,不做,你们危险了,做了,中国前途一片光明。
这些人的水平是不是就真那么高呢?他们所说的“国退民进”、“土地私有化”、“自由化”、“政治体制改革”等是不是有那么神呢?我看是没有的,我已经多次谈了这四个问题,总而言之,他们实际上告诉共产党:我的牌抛出来了,就这几张,你应是不应?国内外媒体如此积极地高调呼喊决不是想帮共产党拉抬指数,他们是想先抬高骄子,再猛砸骄子。
作为执政党,一方面要充满自信,另一方面也不要盲目乐观,更不要把调门提得过高,不要自我给会议标注不切实际的期望值,要尽可能低调规划会议内容,调子喊得越高,失落感产生的痛苦越深重。在人类历史进程中,“里程碑”不是随时、任意、随处可立,伟大的成绩出来了,在没有立碑的地方,人民会主动补上那块最弥足珍贵的“口碑”。
第四,“三中全会”决不能开成炸豆子的会议。中国在前进的道路上出些波折很正常,有些矛盾也很正常,关键是执政党要及时看到问题和矛盾,把已经设定的政策落到实处,以期尽快化解矛盾问题,既然道 路、理论和制度都是有自信的,落实就是最大的改革,不落实,你天天开大会,天天出好政策,最后的结果仍然是漏洞百出,问题成堆。
有些人老认为,如果中国不从根本上改变制度,中国的政策就难以落实,我不完全赞同这个说法。选票制国家也不见得就能包治百病,美国也不是每个制度在全国都能执行得好,中国可以推进选票民主往前走,但不宜迷信选票。“三中全会”如果推出一些不成熟、无法落实且引起思想混乱的“大转折”政策,那么很有可能将中国变成一个炒豆子的大锅,一揭开锅盖,豆子就会爆翻,对中国社会的破坏力将极大。
第五,检验“三中全会”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标准是人民性。这里所说的人民性即绝大多数人民群众。一个会议,不管你推出多少政策,推出多么震惊世界的改革,如果最终得利的是少数人而不是多数人,毫无疑问一定是失败的改革,这样的会议也绝对是失败的会议。我认为,“三中全会”要开好,一方面要推出至今没有定形的大政策,更重要的是与百姓切身紧密相关的政策,比如养老体系改革、税收体系改革、财政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住房体制二次改革等等,这些民生改革既直接与百姓利益相关,又不与根本制度相冲突,做得好就能解决很多现实矛盾,也能赢得人民信任。
本人建议中央要慎重考虑,把重点放在民生上面,并把政策落实用时间表固定阳光化公布,让老百姓有可对照的考核标准,不合格的官员,老百姓可以呼喊他下去,少在决策中加些“原则上”、“尽可能”等模糊性语言,论证充分的政策大胆推出,吹牛唱高调的剧本少写。
我希望“三中全会”能开成一次多数老百姓得实惠的大会,而不是开成一次口号响亮的大会;我希望“三中全会”开成一次弥合社会分歧的大会,而不是开成一次撕裂群体感情的大会;我希望“三中全会”开成一次独立自主的大会,而不是一次取悦世界的大会。
(孙锡良,男,中南大学教师。202_年12月,经30多万网民自发投票,被公推为与郎咸平、于建嵘、戴旭、张宏良、郭亦平、曹建海等人并列的“中国互联网九大风云人物”之一。)
第四篇:从人力资源视角浅析
从人力资源视角浅析“逃离北上广现象”
“北上广”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城市,指中国前三大城市,即:北京、上海、广州,这三大城市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三大城市,202_年中国国务院批复及定位最高的三座城市,其中北京定位为世界城市;上海、广州定位为国际大都市。人们通常用这三个城市名第一个汉字组成的“北上广”来指代生存成本极高的现代化大都市。从202_年开始,“逃离北上广”的风潮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要不要逃离生活压力外来人口多的城市,到二三线城市去安放青春,这是两种价值排序,有些人认为中小城市好的人,以降低人生风险为主要目的;认为大城市好的人,以抬高人生收益为目的,选择哪种是性格和每个人具体情况决定的。
一、“逃离北上广”的基本内涵
1.逃离“北上广”的含义
逃离北上广初被网友广为传颂的是逃离北上广这个网络流行语,也是来源于民间。逃离北上广,即逃离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一线城市,是在大城市房价居高不下、生活压力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在白领中兴起的思潮。要不要逃离生活压力外来人口多的城市,到二三线城市去安放青春,这是两种价值排序,有些人认为中小城市好的人,以降低人生风险为主要目的;认为大城市好的人,以抬高人生收益为目的,选择哪种是性格和每个人具体情况决定的。“逃离北上广”,是一种社会现象,即不少年轻人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打拼数年后,重新选择到二、三线城市发展。大城市房价居高不下、生活压力持续增长,一线城市的“移民”环境变得更严峻,外地人在大城市越过越难。
2.逃离北上广的特征
(1)
3.逃离北上广的现状
“就业难”是我国近几年甚至未来多年都会面对的大问题,去年高校毕业生创下了历史新高。但没有最难,只有更难。记者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近发布的数据中了解到,202_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比202_年增长2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被称为“更难就业季”。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居高不下,“逃离北上广”的口号已渐成现实。
近日,智联招聘发布了《202_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报告》,数据显示,应届生岗位竞争指数排行从高到低排行第一位的是二线城市的苏州,西安、南京分获第四、五名,而身为一线城市的广州、深圳、北京、上海则分别排在二、三、六、八名。智联招聘公布的网络招聘
大数据信息中,202_年高校毕业生里有61%主动逃离一线城市,前往二三线城市工作生活,这个数据,在202_年时还是46%。同时,第三方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近日联合腾讯教育组织的“202_届应届大学毕业生流向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想在“北上广深”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不足三成,二线城市反而备受青睐。
二、基于人力资源视角对“逃离北上广”产生的原因分析
1.人力资源分布过于集中,竞争压力大我国是资源分布很不平衡的国家,并且资源高度集中在东部沿海或者“北上广”为代表的少数一线城市[1],“北上广”经济发达,高校聚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线大城市将聚集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总部或其他职能部门,这一方面为一线城市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但也在无形间提升了整个城市的竞争格局。虽然天才也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构成的,但当1%的灵感被全国几百万的应届毕业生放大时,显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2.薪酬优势逐渐丧失,生活成本高
在多年前,大学毕业生到非一线城市就业起薪只有千把元并不奇怪。但近几年,非一线城市的发展进程持续加快,根据近日前程无忧的薪酬调查数据显示,尤其是杭州、苏州、南京、东莞等非一线城市的薪酬水平在近几年的增长幅度非常明显。记者发现,面向202_届广东毕业生招聘的企业单位中,一线城市给应届生的起薪并不比自珠三角地区或广东二三线城市的单位高许多,而且当地物价更贵。
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古镇营业部的招聘负责人介绍,在投简历的202_届毕业生中,约有一成生源地来自广州和深圳。与13届毕业生比,该公司给14届毕业生也提薪10%~20%。
3.职业生涯规划不完善,目标定位不清晰
大城市消费高、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挣钱多花钱快,一年到头也没有存款,4.培训与开发时间少,自我提升空间小
5.劳动关系管理不合理,户籍制度难落实
三、
第五篇:如何看待人生的得与失
如何看待人生的得与失——从最近收到的一条短信谈起
前一阵子,因为一些事情,朋友给我发了一条短信,看了短信后,我整个人一下子又振作起来了,我确实要好好感谢她,没有她的短信,我可能还会一直沉浸在深深的懊恼当中。借这个机会,我把这条短信写出来,然后再谈谈我在事后得到的一些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短信的内容是这样的:法国一个偏僻的小镇,据传有一个特别灵验的水泉,常会出现神迹,可以医治各种疾病。有一天,一个拄着拐杖,少了一条腿的退伍军人,一跛一跛的走过镇上的马路,旁边的镇民带着同情的口吻说:“可怜的家伙,难道他要向上帝祈求再有一条腿吗?”这句话被退伍的军人听到了,他转过身对他们说:“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条新的腿,而是要祈求他帮助我,叫我没有一条腿后,也知道如何过日子。”
也许,拥有完满的人生是人们共同的心愿,但在实际生活中,情况往往不会如愿,每个人都会面对得与失,在这种得与失的情感变换中,有人能够找到一个平衡点,但是也会有人迷失。我认为得与失是不重要的,关键是要让你的生活充满亮丽与光彩。
失去是痛苦的,很多人会因为失去某些东西而耿耿于怀,他们往往没有用心去体会失去过后其实也有得到。比如说,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们失去了太阳,但是晚上我们可以欣赏到满天的繁星;秋季来临时,我们失去了生命绿动,但却得到了丰硕的金秋;在成长的岁月里,我们失去了美好的青春,但我们走进了成熟的人生„„。生活,需要享受收获的喜悦,也该享受“失去”的乐趣。不要为了一时的失去而迷失了前行的方向。
得到往往会给人以喜悦,但得到后即将发生什么?没有人能够预料,所以,无论你得到了什么,都不妨时常这样问自己。这样,得到了的时候就会倍加珍惜,失去的时候也不至于无所适从。不必为“失去”而难过,因为世间之物本来就是去住无常。我们所能做、所应做的只是在“得到”时珍惜它。
学习为所失去的感恩,也接纳失去的事实,不要在乎人生的得与失,让生活充满亮丽与光彩才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最应该做的事情,不要再为过去而掉泪,努力的活出自己的人生吧。
9372 胡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