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语文教学实录(模板19篇)

语文教学实录(模板19篇)



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概括,有助于我们提升自己。写作是展示我们思想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这篇总结范文的结构严谨,观点清晰,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语文教学实录篇一

师:同学们都爱看动画片吧?今天我们也来看一段动画片。

〔多媒体〕动画(大水冲断浮桥、铁牛沉入水底)。

师:哎呀,大铁牛沉到水底了,这可怎么办呢?

〔多媒体〕课题。

(板书捞铁牛)。

师:谁来捞?怀丙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捞铁牛?

(提问)。

(板书原因拴住浮桥)。

师:好,我们了解了捞铁牛的时间(宋朝)、地点(黄河边)、人物(怀丙)和原因(拴住浮桥),接下来,我们就准备捞吧!

(板书:准备――捞)。

二、学习、理解课文。

(板书的目的在于说明要先有准备才能捞,这是两部分内容,以帮助学习之后正确分段)。

(一)学习准备部分。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先来看看捞铁牛前的准备工作。

1、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段落。

师:课文中哪一段介绍了捞铁牛前的准备工作?

(第三自然段)。

2、自学、讨论:

师:现在自己轻声地再把这一节好好读一读,然后和周围的同学讨论讨论捞铁牛前究竟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注意:将所做的准备分成几个步骤!)。

3、提问、交流。

师:好,我们来看看准备工作的第一步是什么。

〔多媒体〕课文第三自然段准备部分(并将各步骤用不同色注出)。

4、归纳板书。

师:我们能不能用几个简单的词语把这几句话概括一下呢?

准备:摸清位置备船装沙并船搭架拴牛绑架。

5、用自己的话说说捞铁牛前的准备工作。

6、齐读第三自然段。

(二)学习捞铁牛部分。

1、了解捞起铁牛的原因。

师:我们现在来看捞铁牛的过程。先请看这样一段话。

〔多媒体〕第四自然段。

(指读、齐读并思考:这段话什么意思,加点字什么意思)。

师:笨重的铁牛能够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是因为拴住它的绳子越绷越紧,绳子越绷越紧是因为拴绳的船身不断地往上浮,船身能够上浮是因为水有浮力。怀丙能捞起铁牛,其实是利用了水的浮力。所以他说: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板书浮力)。

师:我们来看一看,一起感受一下。

〔多媒体〕动画(捞的过程)。

2、了解铁牛被捞起的经过。

师:铁牛只是从淤泥里拔出来了,却并没有捞上来,还少了什么工作?

〔多媒体〕第三段课文。

(注意:为什么要把铁牛拖回岸边而并不在河中间把它捞上来?)。

师:谁用自己的话说说捞起八只铁牛的经过?

(齐读)。

3、归纳板书。

师:如果我们也把捞起铁牛的过程分成几个步骤,第一步该做什么?

捞:铲掉泥沙船身上浮绳子绷紧铁牛拔起拖到岸边捞起铁牛方法相同只只拖回。

4、师:铁牛捞上来了,我们也该休息一下了,来完整地看看从准备到捞起这一过程〔多媒体〕动画(准备――捞)。

板书:

怀丙。

摸位置。

利用水的浮力。

出色的工程家。

准备捞。

捞起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课文录音,指名读课文。

二、检查本课生字。

三、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多媒体〕第三、四段课文。

师:好了,来想想我们前面留下的问题:捞铁牛之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究竟有没有用处。

(讨论、交流)。

师:正是因为有了前面充分的准备,怀丙才能够顺利地捞起铁牛。而他之所以能做好如此充分的准备,是因为他在做事之前认真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个完整的捞铁牛的过程。

(男女分读)。

四、回顾课文。

师:从捞铁牛的原因,到捞铁牛之前的准备,再到捞铁牛的过程,最后捞起一只只铁牛,(板书事情发展)。

师:按照这样的顺序,怎样给课文分段?

五、总结全文。

师:到这里课文就学习完了。对于这样的.一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吗?

六、组织同学交流自己画出流程图。

语文教学实录篇二

师:有的同学说想过了,那你现在已经看到陆老师了,对吧,谁能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说一说你看到的陆老师是什么样的?(稍作停顿)很好,就请你说吧,你边上有话筒,可以拿起来说。

生:又长又瘦(观众笑)

师:又长又瘦,可以说是又高又瘦。哎呦,谢谢你。说我瘦,陆老师是最高兴了。好,还有,你想说,来,你边上有话筒吗?非常好,后面那位男孩子,帮他传一下,很能干。

生:年轻美丽

师:谢谢你,陆老师其实不年轻了,我已经30多岁了,我的儿子啊,也跟你们差不多大小了。还有谁想说?最后那位女孩子!

生:美若天仙(众大笑)

生:不知道

生:挺好的

师:挺好的,那我们肯定能成为——

生:好朋友

师:对呀,今天呀,我就给你们这些好朋友带来了一些图片。想看一看吗?

生:想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点多媒体)

师:好,第一张图片,这是什么?

生:牵牛花

师:牵牛花开花的时候,特别像——

生:小喇叭

师:所以还有一个名字,就叫做——

生:喇叭花

师:非常好,第二种花,这是——

生:荷花

师:我们西湖里就有荷花,哎,到这荷花我们不由的想到这样的诗句——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你看你看这粉红的荷花仙子,正在碧绿的大圆盘上——(教师摆动身子,提示学生)

生:跳舞

师:是啊,你多有想象力呀!它正在跳舞呢!(师再点)这是什么花?抢答,谁知道?你说!

生:菊花

师:他说是——

生:菊花

师:我开始也认为它是菊花,哎,说!

生:这是万寿菊

师:告诉你们,你们在这一册课文的第二课学过一篇课文叫金色的——

生:草地

师:上面向我们介绍的一种花叫做——一起说吧

生:蒲公英

师:对啊,这就是美丽的蒲公英花,课文上说,蒲公英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它可以打开——

生:也可以合上

师:这朵蒲公英花就已经打开了自己金色的——

生:花瓣

师:打开了自己金色的`手掌了,接着往下看,这是什么花?有谁知道?你想说,来

生:茉莉花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生:嗯,茉莉花一直都是雪白的。

师:哦,猜对了,这就是茉莉花,茉莉花开花的时候啊,还会带来一股轻轻的——

生:香味

师:嗯,味道好极了。下面那种花,可能你没有看到过,它像什么?你觉得它像什么?你说

生:牙齿(笑生)

师:呵——雪白的牙齿哦,看来你很有想象力诶。你说。

生:铃铛

师:它像铃铛,就像挂在窗前的风铃一样,好像风吹过,它就会发出——

生:丁零零的响声

师:谁想给它起个名字,你来。

生:这是铃兰花

生:铃兰花

师:非常好,看到了那么多美丽的花,心情怎么样?

生:非常好

师:我能为你们这些新朋友带去快乐,我自己的心也非常高兴。

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师: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生:时钟

生:花钟(板书:花)

整体感知,初识“花钟”

师:课文读过了吗?

生:读过了

生:明白了

师:开始读课文吧。(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提醒学生把问题的答案说给自己听,鼓励学生)

师:好,谁想来说给大家听听,到底什么是花钟?来,你来说吧。

生:花钟是像钟一样的能记时间的花

师:能记时间的——

生:花园

师:是把花组成在一块儿,根据花的开放时间来表示——

生:时间

师:哦,是这样的。你来说,可以拿着话筒说。

生:我认为花钟的花朵是像钟面一样,里面种着24小时内陆续开放的花朵。

师:这些花开了,我们就知道大致是——

生:几点钟

师:她说的这部分内容是在课文的——

生:最后一段

师:(点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一段(点课件),谁愿意把这一段话读给大家来听一听。就请你来读。

师:你昨天读了几遍书?

生:三遍

生:花圃

师:还有一个是——

生:大致

(1、引入)

师:读得很正确。这一段话当中,还有一个很长的句子呢。是第几句啊?

生:第二句

师:第二句话,陆老师请你们看第一行,第一句话长不长?

生:长

师:挺长的,很难读。你们能不能读好?

生:能

师:我们一起来试试看——一位植物学家,齐!

生:一位植物学家曾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

师:这就是——

生:花钟

师:诶,这花钟上没有数字,也没有指针,那么看花钟,怎么知道时间呢?你说。

生:只要看到什么花开了,就大致知道是几点钟。

师:说得好,我也明白了,要看懂花钟,一定得知道什么花是——

生:几点种开。

师:课文中向我们作了介绍了吧——

生:介绍了

师:在课文的第几段呀

生:第一段

师:非常好,赶快去读读课文的第一段,找一找这一段当中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花,请你把这些花的名字用笔划下来。开始!

(学生边读边划)

师:一边划,一边可轻轻的读这些花的名字。这个女孩子划的真快,划了三种花了。谁愿意把这些花的名字读给大家来听。这位男孩子动作最快,他是第一个划好的,就请你来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他读正确了没有。开始。

生:牵牛花蔷薇睡莲午时花万寿菊。

语文教学实录篇三

一、初一上期,二班的孩子们就提前背诵了初二下期的课文《岳阳楼记》。

二、第一课时,创意朗读。主要方法和上一届的《绝唱——岳阳楼记》美文诵读课的方式相近。以美读初步进入课文。特别难忘的是廖思琦小组用书法、舞蹈诠释了文本之美。很有创意。参加创意朗读的还有冉雪立、郑可、龙天河、余秋帆、杨森瑞。领读的是周虹宇、黎建志、龙天河。应该说,在进入咬文嚼字之前,美读的准备非常充分了。

三、第二课时,咬文嚼字,从“大美”入手讨论《岳阳楼记》之美。名篇的解读如汗牛充栋,教案设计也丰富多彩。我想,“大美”这个角度应该是一个比较新奇的角度吧,小而深,由此切入,学生应该有比较厚重的收获。从课堂教学实效来看,我的教学预测基本准确。

四、课外完成练习册《点金训练》。我的天,从应试教育这个角度来看,这本辅导书编得实在太好了。所有基础知识几乎条分缕析地一网打尽,还和中考联系得很紧。这根本就是一本变了脸的教参。我想,学生手里拿着这样一本书,教师如果对文本没有独特的诠释,真的是不敢上课啊!这本书要求学生认真做,自己批改。我认真检查,但从不评讲。实在太无聊了。纯粹应付考试的东西,我都反感。如果中考不这样考,我绝对不会让学生做。课外练习的最好方式,还是应该继续阅读同类作品或者阅读同类解读作品。

所以,还是在戴着镣铐跳舞。努力争取跳得好点儿罢了。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