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三国名将之死★

三国名将之死★



第一篇:三国名将之死

充值邀请设置搜索 搜索 退出 分享?朱晓忱? ?朱晓忱?的分享 当前分享 返回分享首页?分享 三国名将之死 来源: 申楠的日志

一.被其他武将斩掉:夏侯渊、魏延、典韦

夏侯渊(第七十一回):定军山之战。蜀魏对阵汉中,定军山夏侯渊来迎黄忠。黄忠从定军山对山飞马而下斩却夏侯渊。

三国中两将交锋斩将下马无数,仅有黄忠斩夏侯乃是斩的无双武将。由此也可见,无双武将是多么的强悍,也可以看出黄忠实在是一员特别之将了

魏延(第一百五回):五丈原诸葛亮死前料定魏延必反,已预备锦囊遗计教马岱斩之。诸葛亮死后蜀兵退回,魏延果反。魏延带军来到汉中南郑城下叫掌握兵权的杨仪投降。杨仪受了诸葛亮遗计,笑曰:“汝敢在马上连叫三声谁敢杀我,便是真大丈夫,吾就献汉中城池与汝延。”魏大笑,说诸葛丞相死了,现在天下谁敢敌我,休道连叫三声,叫三万声都可以。于是于马上大叫“谁敢杀我?”一声未毕,脑后马岱应曰:“吾敢杀汝!”手起刀落,斩魏延于马下。

典韦(第十六回):宛城之战。确切而言,典韦不应该属于这个类型的死法。典韦属于力战而死,无双武将力战而死也仅典韦一人,姑且把他分在这个死发里面。曹操来攻,宛城的张绣投降了曹操。而曹操看上张绣的叔叔张济(已死)之妻邹氏,然后张绣就愤怒了。于是在“是夜曹操于帐中与邹氏饮酒”之时盗去典韦之戟,要杀曹操。典韦为保曹操,奋力向前。此时“韦身无片甲”。最终“上下被数十枪,兀自死战,群贼不敢近,只远远以箭射之,箭如骤雨。韦犹死拒寨门。争奈寨后贼军已入,韦背上又中一枪。”然后大叫数声,血流满地而死。

二.处死:吕布、庞德、关羽、关平、甄姬

吕布(第十九回):下坯之战。曹操打城,吕布在白门楼守城,后睡着在椅上。吕布手下宋宪和魏续盗其画戟,并将吕布绳缠索绑。曹操上楼来问刘备如何处置吕布,刘备说丁原和董卓给曹操听。然后曹操令将吕布缢死。

哎,吕小强因武力太高,不可能在战场上被人斩落马下,所以就这样死了。可见武力太高不一定好呀。

庞德(第七十四回):樊城之战。庞德随于禁出战关羽于禁被关羽水淹七军。于禁投降,庞德死战。庞德夺一支小船,却被周仓撑一支大船撞翻,庞德落入水中,周仓知水性,于水中生擒庞德。庞德不降,关公令刀斧手斩之。

关羽、关平(第七十七回):樊城之战水淹七军之后,关羽就大意了,然后就大意失了荆州,然后就败走麦城。之后被擒。孙权本想留住关公,可想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故事,沉吟半晌,推出关羽关平父子斩首。亡年五十八岁。

哎,武圣与吕布死法相似,可见如果武力太高反而很难战死沙场,反而容易死得很没面子。

甄姬(第九十一回):曹丕先纳甄姬,生了后来的皇帝曹睿。后来又纳了郭贵妃。因郭贵妃陷害,曹丕将甄姬赐死,然后立郭贵妃为后。但因为郭后无出,所以最后还是曹睿的皇位。(可怜的甄姬粉丝们。甄姬死得好惭呐!)

三.中箭而后死亡:孙坚、庞统、黄忠、甘宁、太史慈、张辽、徐晃、张颌

除去病死,中箭是无双武将的主要死法了。看来以后应当更加小心弓箭兵才是呀。

孙坚(第七回):夏口之战。为了追一个什么垃圾“健将吕公”,孙坚单骑独来。在山林之中中了埋伏。山上石子乱下,林中乱箭齐发。孙坚体中石、箭,脑浆迸流。当场死亡。寿止三十七岁。

孙坚可是一代强将呀,并且在史上比《三国演义》中更加英勇。其实华雄不是被关公斩的,而是被孙坚斩杀。可惜太不自重了,死得不值呀。为将者还是要以自己为重呀,特别是主将呀,总想着大丈夫就该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归其实是很不对。

庞统(第六十三回):成都之战。刘备和庞统分两路取雒城,刘备将白马的卢给庞统骑,让庞统走小路。结果在落凤坡埋伏的蜀将张任只望骑白马者射来。我们的凤雏庞士元就这样死于乱箭之下。时年止三十六岁。

黄忠(第八十三回):关羽张飞死后刘备要为两位小弟报仇,起兵七十五万要灭吴。因见关兴张苞屡立大功,叹曰:“昔日从朕诸将,皆老迈无用矣。”老将黄忠听后不服老提刀上马,追击捉到关公的吴将潘璋三十余里,中了埋伏。四面周泰、韩当、潘璋、凌统围住黄忠。黄忠退时,被马忠一箭射中肩窝,险些儿落马。黄忠中箭之后关兴张苞引两军杀来,救了黄忠。在刘备御前寨,黄忠箭疮痛裂,对刘备说了“臣今年七十有五,寿亦足矣。”之后就不省人事。可惜弓术最强的角色最后居然死于弓箭。另外,射死他的马忠,正好也是擒获关羽的家伙,一员小将居然搞死了两员五虎大将。不过想来,黄汉升的死法相比关云长还是要英雄得多了吧!?

甘宁(第八十三回):黄忠死后,刘备更恨东吴。继续进兵,此时甘宁已患痢疾,(真衰呀),带病从征。甘宁在船中养病时,蜀兵大至,遇上刘备借来的的番王沙摩柯所带蛮兵。甘宁见其势大,自己又有病在身,拨马而走。却被沙摩柯一箭射中头颅。甘宁带箭而走,然后坐于大树之下而死(估计甘宁信佛。)

太史慈(第五十三回):赤壁之战之后,曹操留张辽守合淝。孙权在合淝与曹兵交锋大小十余战,未决胜负。太史慈献计,要张辽手下的养马同乡戈定去合淝城中举火叫反,以乱城中兵马。可惜张辽智力值比太史慈高,识破此计,捉了戈定,将计就计,大开城门。太史慈却以为计成,挺枪纵马而入,城上一声炮响,乱箭射下,太史慈身中数箭,后被陆逊、董袭救出,见过孙权后太史慈说了一句还没立许多功绩就要死了之类的话就言讫而亡了。年四十一岁。

张辽(第八十六回):刘备死后,司马懿设计起兵五路共五十万兵来图蜀中。诸葛亮轻松搞定四路,还剩东吴一路十万兵马,孔明遣邓芝来说,之后吴蜀连合。魏主曹丕闻知,决定御架亲征,起兵伐吴。魏吴交战许多日,忽报赵云引兵出阳平关,径取长安。曹丕听得,大惊失色,便教回军。背后吴兵追至,丁奉杀来,张辽急拍马来迎,被丁奉一箭射中其腰,得徐晃相救。魏兵大败而回,张辽回到许昌,箭疮迸裂而亡。徐晃(第九十四回):诸葛亮一出祁山。关羽大意失荆州之时曾求救于上庸刘封、孟达,孟达不救。后刘封被刘备斩首,孟达投降魏国。诸葛亮初出祁山北伐魏国,孟达欲起兵举事来助孔明。同一时候,司马懿加为平西都督,起兵来拒孔明。司马懿听知消息,要来捉孟达,孟达不听孔明告戒,认为司马懿须表奏魏主,至少一个月才能到。可司马懿却玩出一个先斩后奏的成语,不待上奏,以徐晃为先锋,军马一日行二日之路,八日到达孟达所在新城,孟达大惊。先锋徐晃直来到城下壕边叫孟达投降,孟达急开弓射之,正中徐晃头额。徐晃当晚身亡,时年五十九岁。

次日城破,孟达身死。想孟达不听孔明告戒坏孔明北伐大事,却帮武侯射死一员无双武将,还是做了点好事的。

张颌(第一百一回):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因李严运粮不济,发书要诸葛亮回。司马懿见孔明已退,派张颌去追。诸葛亮早有准备,埋伏剑阁。张颌被魏延关兴诱到剑阁埋伏处,进退无路。忽一声梆子响,两下万弩其发,将张颌并百余个部将皆射死于此地。哎,看来移动太快了并不一定好,不小心跑到敌人设埋伏的地方想退也难了。

四.中邪死于神鬼之事:吕蒙、曹操、夏侯敦、孙策

三国中鬼神之事很多,不管什么迷信不迷信吧,我们反正是按照小说来的。这里讲的也只是小说,而并非真正历史。

吕蒙(第七十七回):与关羽关平同样死于《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吕子明白衣渡江袭了荆州,然后捉了关羽。孙权杀了关公之后尽收荆襄之地,赏犒三军,设宴大会诸将庆功,置吕蒙于上位。孙权称赞吕蒙曰“皆子明之功也,子明设计定谋,立取荆州,胜子敬、周郎多矣!”然后孙权亲酌酒赐吕蒙。吕蒙接酒欲饮,忽然掷杯于地,一手揪住孙权,厉声大骂,然后推倒孙权,坐于孙权位上,两眉倒竖,双眼圆睁,大喝曰:“我生不能啖汝之肉,死当追吕贼之魂!我乃汉寿亭侯关云长也。”孙权大惊,慌忙率大小将士,皆下拜。然后吕蒙倒于地上,七窍流血而死。

想来,整本《三国演义》死得最怨的就是吕蒙了。三国之中计略无数,中计者也无数,怪就怪吕蒙什么人不谋,非要谋武圣关羽,而武圣实在了得,生前斩将无数,死后还要追魂弄死一员无双武将。

曹操(第七十八回):东吴砍了关云长之后,将关公首级送于曹操欲使刘备归怨于曹公。而关公的头颅在曹公面前居然口开目动,须发皆张,曹操惊倒,又加听闻关公显圣附体吕蒙之事,曹操将关公以王侯之礼葬于洛阳。自此之后曹操每夜合眼便见关公。众官劝曹操造新殿居之。可是选定做宫殿栋梁的一棵大梨树锯解不开,斧砍不入,不能斩伐。曹操取所佩剑亲自砍之,血溅满身。当天晚上曹操做了一梦,梨树之神仗剑砍操,曹操大叫一声,忽然惊觉,头脑疼痛不可忍。便求良医治疗,不能痊可。然后找来神医华佗,华佗说要用利斧砍开脑袋,然后治疗,方可根除。曹操大怒,疑华佗要杀害于他,将华佗下狱,华佗不久死于狱中(可怜一代名医死于狱中,所留《青囊书》被吴押狱之妻烧得之剩一两叶)。曹操杀了华佗之后病势更重。之后又有伏皇后、董贵人、二皇子并伏完、董承等二十余人(皆为被曹操害死之人)立于愁云之内索命。再过两日曹操就在卧榻之前召司马懿等人嘱以后事了。我们最最多疑的曹公的最后一句话仍然是设疑:“设立疑冢七十二”嘱毕,气绝而亡。寿六十六岁。

看来人不能太过嚣张呀,太嚣张死于鬼矣。曹公仅于关公之后一个月身亡。人们拜奉关羽是很有道理的。(不过也于罗贯中自己是关羽的山西老乡有关,虚构凑到关公身上的剧情比较多。)

夏侯敦(第七十八回、第八十回):曹操被伏皇后、董贵人、二皇子并伏完、董承等二十余人索命之时目不见物,急召夏侯敦商议。可夏侯元让至殿门前,也见了伏皇后、董贵人、二皇子并伏完、董承等立在阴云之中。夏侯元让大惊昏倒,自此得病。曹操死后,元让病危,不久也追随曹操而去了。

孙策(第二十九回):吴郡太守许贡暗通曹操,孙策绞杀许贡。许贡有家客三人趁孙策会猎赶一大鹿于山上之时,趁机行刺孙策,欲为许贡报仇。孙策身被数枪,面中一箭(防御真是高,怀疑带了玄武甲)。后程普引数人至,将许贡家客砍为肉泥。孙策受伤,请到华佗徒弟来医治。其徒曰:“箭头有毒须静养,若怒气冲激其疮难治”(肯定是给他吃华佗膏,不然那么重的伤怎么可能回血这么快?)可这时出来个神仙于吉。偏偏孙策就是跟神仙于吉过不去,不论如何要斩于吉。斩了于吉之后,孙策无时无刻不被于吉之影所纠缠,搞得孙策郁闷不已。痛苦多时,只至一日孙策照镜子,忽见于吉立于镜中,孙策大叫一声摔掉镜子,箭疮迸裂,昏绝于地。然后在卧榻前跟孙权说将东吴叫给他,最后跟大乔话别,言讫瞑目而逝。终于解脱了于吉的纠缠。年止二十六岁。

可惜了孙坚孙策两员猛将都死得很早,不过终于换来孙权活得比较久。孙策的死法也可以划为第三类中箭而亡。

五.兵不能胜,忧死:周瑜、诸葛亮、刘备、袁绍

这里几个人乃是气死、累死、愁死、忧死。总归都是心肌梗塞,高血压之类的。

周瑜(第五十七回):诸葛亮三气周瑜。赤壁之战之后,曹操退回江北。留曹仁守南郡。周瑜在南郡中了埋伏,中了一箭。医者对他说的和对他兄弟孙策一样:“箭头有毒,急切不能痊可,若怒气冲激,其疮复发。”之后诸葛孔明取了南郡并荆州、襄阳三郡,一气周瑜;刘备娶回孙尚香,杀败东吴追兵,周郎赔了夫人又折兵,二气周瑜。周瑜几次动怒,导致金疮几次迸裂。最后一次周瑜欲借收川之名来取荆州却被诸葛孔明识破,使其引兵进退不能,怒气填胸,箭疮复裂,坠于马下。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寿三十六岁。美周郎最后就这样被诸葛武侯气死了。

诸葛亮(第一百四回):秋风五丈原。诸葛亮六度北伐,虽胜无数阵,却还是不能破魏。第六度出祁山兵败北原渭桥,火熄上方谷,很有些不顺,再加诸葛丞相食少事烦身体本来就快不行了。待闻知共约举事的东吴在东线作战兵败,诸葛丞相长叹一声,昏倒于地。之后观天文,知自己命不久矣,想摆七星灯阵沿命。可到最后一天第七日里,司马懿派兵来探,因听得帐外呐喊,魏延入帐来告,七星主灯被魏延飞步扑灭。孔明知死期至矣。嘱咐诸般后事之后而亡。寿五十四岁。

刘备(第八十五回):彝陵之战。刘备称帝之后,欲为关羽报仇,兴兵讨伐东吴。此时张飞又遇刺,刺杀之人逃往东吴。刘备遂不听诸葛亮等人劝阻,亲率大军七十万征讨东吴。还在这里折了黄忠。最后刘备在彝陵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逃至白帝城。在白帝城染病不起,渐渐沉重托孤诸葛亮。与在场众官说了句“愿皆自爱”言毕,驾崩,寿六十三岁。

刘备死了不要紧,关键是后主刘禅比起曹操孙坚之类的儿子差多了。蜀国后面也就靠武乡侯了。

袁绍(第三十二回):官渡之战后袁绍回到冀州,再聚集幽州、青州、并州共四州之兵二三十万至仓亭下寨。又被曹操破之。袁绍逃脱后,看到输得这么惨,吐血不止,回到冀州养病。曹操来攻冀州,袁绍最爱的一个儿子袁尚出迎,于张辽单挑,当然是挑不过,败回冀州。袁绍闻袁尚败回,旧病复发,吐血数斗,定下袁尚继后嗣之后,袁绍又吐血斗余而死。

六.遇刺身亡:张飞、董卓

张飞(第八十一回):关羽死后,蜀国起大兵准备伐吴报仇。张飞限三日内制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帐下两员末将范疆、张达说三天办不好,要宽限数日。张飞大怒,将二人缚于树上,各鞭背五十,说来日俱要完备,否则斩首。两人想来日必不能完备,于是寻思刺杀张飞。待张飞睡着时候密入帐中。因张飞是睁着眼睛睡觉的,两人本不敢下手,可惜张飞却又鼾声如雷,二人以短刀刺死张飞。张飞大叫一声而亡。时年五十五岁。又是一个死得冤的,比他二哥关云长死得还冤。

董卓(第九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貂禅于中吕布董卓二人之间挑拨,使得吕布为了貂禅决定刺杀董卓。董卓做着他的皇帝梦而被王允李肃骗说到受禅台。然后吕布一戟直刺咽喉。

七.自杀:孙尚香、姜维

孙尚香(第八十四回):刘备彝陵兵败。讹传刘备死于军中。孙尚香听闻之后驱车至江边,望西遥哭,投江而死。后人立庙江滨,号曰枭姬祠(有人知道在哪里吗?我要去拜!)哎,可怜了我们的孙MM就这样自杀了。刘备呀刘备,最不把老婆当回事,“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这句千古名言就出自刘备之口。老婆总是丢了不要,得关羽护送,赵云保着。而刘备老婆中最最没有名分的就是孙尚香,糜夫人、甘夫人、吴氏都有皇后名分,唯独孙尚香没有。

姜维(第一百十九回):诸葛武侯死后,钟会邓艾伐蜀,姜维在外死战,可刘禅却已降了邓艾。姜维思得一计,先降钟会后反。奈何事泄,兵士来围钟会姜维。姜维计谋不成,自刎而死。时年五十九岁。

八.自然死亡(老死,病死):马超、赵云、张角、曹丕、司马懿、孙权、陆逊、黄盖、周泰、凌统、曹仁、许褚

不论人类战争史有多少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病死的比战死的多。

马超(第九十一回):诸葛亮南征孟获,派马超监守阳平关,诸葛孔明平南回都,马孟起病故。估计是这员三国无双排行第一的武将太强了,降了刘备之后就没打什么仗,一直都是守关,跟关云长差不多,都是在守关。可惜因为太强的缘故,他守的位置没有什么人敢来,反而让西凉锦马超没仗可打,没人可杀,然后就这样病死了。

赵云(第九十七回):诸葛亮初出祁山,赵子龙虽老却威风不减当年。诸葛亮二出祁山之前,赵云病重而死。整本《三国演义》斩将最多的就是赵子龙了。

张角(第二回):黄巾之乱。董卓打张角,董卓屡败(董卓个垃圾,连第一关都过不了),朝廷让皇甫嵩来代替董卓,皇甫嵩到时张角已经死了。估计是因为张角遇南华老仙授《太平要术》时曾说:“若萌异心,必获恶报。”张角看着势力大了,就起了异心,然后马上就死了。

曹丕(第九十一回):曹丕在位七年,感寒疾,医治不痊,然后也是找司马懿托孤,言讫,堕泪而薨。时年四十岁。

比他老子短命呀。不过怪也就怪他老子曹操把华佗杀了,不然这种小病,华佗治来还不小菜。大家可以看到,司马懿先后有曹操曹丕曹睿三世托孤,最后天下姓了司马,看来人活长点还是比短命要好得多呀!

司马懿(第一百八回):曹家终于死到了曹芳,可司马懿这个时候才挂,活得真够长。估计是太老了,终于司马懿沾病,渐渐沉重,然后跟他两个儿子说:善理国政,不要有异志。言讫而亡。

要知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惟独他老子不知道,居然还跟他们说不要有异志。哎,想司马仲达一生与诸葛孔明作战,兵败无数次,可他就是比诸葛亮能够长命,如果他在诸葛亮之前死掉,那一切都难说了。说到底,诸葛亮没搞定司马懿关键原因其实就是:诸葛亮活得没司马懿久。看来,命长才是王道呀!

孙权(第一百八回):吴国无端起了大风,把吴主先陵(估计是孙坚孙策的陵冢)所种松柏尽皆拔起,直飞到建业城南门外。(这事很没道理呀。)孙权因此受惊成病。次年病势沉重,嘱以后事之后就薨了。

孙权在位二十四年,寿七十一岁。是三国时期除了刘禅之外在位最长的皇帝了!(你说刘禅在位那么久干嘛。)

陆逊(第一百八回):书中仅提了一句,在孙权立孙亮为太子时,陆逊已亡。

黄盖、周泰、凌统、曹仁、许褚几人在书中似乎没有讲他们是什么时候死的。对于这几个人,也可以这么想吧,他们已经立了该立的功劳,到后期即使没病死也老得不中用了。

九.死因不明或书中未提:貂禅、大乔、小乔、星彩、黄月英、祝融、孟获、左慈

中国古代本来就不太重视女性,更加上是一部战争史,女性出现的几率更小,这里的这几位女性在书中也是笔墨极少。另外两个男人一个边陲领袖,一个是神仙,也没说多少后事。

貂禅的死法有很多传说,在《三国演义》里曹公攻破吕布的徐州之后就没有提到貂禅了。

大乔在整部书中好象连句台词都没有(在电视剧里面好象根本没人演这个角色)。小乔好歹有好几句台词,但没有说到二乔的死法。

星彩仅仅只是提到过诸葛亮让刘禅纳张飞年十七岁的女儿为正宫皇后,之后就什么都没说了,更没说她是怎么死的或者到三国时期终结都没死。(无双女性武将中有甄姬和星彩两个皇后)

黄月英在《三国演义》一书中根本就没有出现,倒是他老爸黄承彦倒是出来走了两回秀。所以也不知道她的死法。

孟获祝融在诸葛亮南征归顺之后就没出现了。

而神仙左慈在第六十八回出来了一话,然后就不见了。他是神仙耶,谁知道他死了没?

源地址:http://blog.renren.com/GetEntry.do?id=470447294&owner=251675678

来源:申楠的日志 | 分享 6095 | 浏览 21042 评论 | 分享 | 赞

第二篇:三国时期名将之死

一.被其他武将斩掉:夏侯渊、魏延、典韦

夏侯渊(第七十一回):定军山之战。蜀魏对阵汉中,定军山夏侯渊来迎黄忠。黄忠从定军山对山飞马而下斩却夏侯渊。

三国中两将交锋斩将下马无数,仅有黄忠斩夏侯乃是斩的无双武将。由此也可见,无双武将是多么的强悍,也可以看出黄忠实在是一员特别之将了

魏延(第一百五回):五丈原诸葛亮死前料定魏延必反,已预备锦囊遗计教马岱斩之。诸葛亮死后蜀兵退回,魏延果反。魏延带军来到汉中南郑城下叫掌握兵权的杨仪投降。杨仪受了诸葛亮遗计,笑曰:“汝敢在马上连叫三声谁敢杀我,便是真大丈夫,吾就献汉中城池与汝延。”魏大笑,说诸葛丞相死了,现在天下谁敢敌我,休道连叫三声,叫三万声都可以。于是于马上大叫“谁敢杀我?”一声未毕,脑后马岱应曰:“吾敢杀汝!”手起刀落,斩魏延于马下。

典韦(第十六回):宛城之战。确切而言,典韦不应该属于这个类型的死法。典韦属于力战而死,无双武将力战而死也仅典韦一人,姑且把他分在这个死发里面。曹操来攻,宛城的张绣投降了曹操。而曹操看上张绣的叔叔张济(已死)之妻邹氏,然后张绣就愤怒了。于是在“是夜曹操于帐中与邹氏饮酒”之时盗去典韦之戟,要杀曹操。典韦为保曹操,奋力向前。此时“韦身无片甲”。最终“上下被数十枪,兀自死战,群贼不敢近,只远远以箭射之,箭如骤雨。韦犹死拒寨门。争奈寨后贼军已入,韦背上又中一枪。”然后大叫数声,血流满地而死。

二.处死:吕布、庞德、关羽、关平、甄姬

吕布(第十九回):下坯之战。曹操打城,吕布在白门楼守城,后睡着在椅上。吕布手下宋宪和魏续盗其画戟,并将吕布绳缠索绑。曹操上楼来问刘备如何处置吕布,刘备说丁原和董卓给曹操听。然后曹操令将吕布缢死。

哎,吕小强因武力太高,不可能在战场上被人斩落马下,所以就这样死了。可见武力太高不一定好呀。

庞德(第七十四回):樊城之战。庞德随于禁出战关羽于禁被关羽水淹七军。于禁投降,庞德死战。庞德夺一支小船,却被周仓撑一支大船撞翻,庞德落入水中,周仓知水性,于水中生擒庞德。庞德不降,关公令刀斧手斩之。

关羽、关平(第七十七回):樊城之战水淹七军之后,关羽就大意了,然后就大意失了荆州,然后就败走麦城。之后被擒。孙权本想留住关公,可想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故事,沉吟半晌,推出关羽关平父子斩首。亡年五十八岁。

哎,武圣与吕布死法相似,可见如果武力太高反而很难战死沙场,反而容易死得很没面子。甄姬(第九十一回):曹丕先纳甄姬,生了后来的皇帝曹睿。后来又纳了郭贵妃。因郭贵妃陷害,曹丕将甄姬赐死,然后立郭贵妃为后。但因为郭后无出,所以最后还是曹睿的皇位。

(可怜的甄姬粉丝们。甄姬死得好惭呐!)

三.中箭而后死亡:孙坚、庞统、黄忠、甘宁、太史慈、张辽、徐晃、张颌

除去病死,中箭是无双武将的主要死法了。看来以后应当更加小心弓箭兵才是呀。

孙坚(第七回):夏口之战。为了追一个什么垃圾“健将吕公”,孙坚单骑独来。在山林之中中了埋伏。山上石子乱下,林中乱箭齐发。孙坚体中石、箭,脑浆迸流。当场死亡。寿止三十七岁。

孙坚可是一代强将呀,并且在史上比《三国演义》中更加英勇。其实华雄不是被关公斩的,而是被孙坚斩杀。可惜太不自重了,死得不值呀。为将者还是要以自己为重呀,特别是主将呀,总想着大丈夫就该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归其实是很不对。

庞统(第六十三回):成都之战。刘备和庞统分两路取雒城,刘备将白马的卢给庞统骑,让庞统走小路。结果在落凤坡埋伏的蜀将张任只望骑白马者射来。我们的凤雏庞士元就这样死于乱箭之下。时年止三十六岁。

黄忠(第八十三回):关羽张飞死后刘备要为两位小弟报仇,起兵七十五万要灭吴。因见关兴张苞屡立大功,叹曰:“昔日从朕诸将,皆老迈无用矣。”老将黄忠听后不服老提刀上马,追击捉到关公的吴将潘璋三十余里,中了埋伏。四面周泰、韩当、潘璋、凌统围住黄忠。黄忠退时,被马忠一箭射中肩窝,险些儿落马。黄忠中箭之后关兴张苞引两军杀来,救了黄忠。在刘备御前寨,黄忠箭疮痛裂,对刘备说了“臣今年七十有五,寿亦足矣。”之后就不省人事。

可惜弓术最强的角色最后居然死于弓箭。另外,射死他的马忠,正好也是擒获关羽的家伙,一员小将居然搞死了两员五虎大将。不过想来,黄汉升的死法相比关云长还是要英雄得多了吧!?

甘宁(第八十三回):黄忠死后,刘备更恨东吴。继续进兵,此时甘宁已患痢疾,(真衰呀),带病从征。甘宁在船中养病时,蜀兵大至,遇上刘备借来的的番王沙摩柯所带蛮兵。甘宁见其势大,自己又有病在身,拨马而走。却被沙摩柯一箭射中头颅。甘宁带箭而走,然后坐于大树之下而死(估计甘宁信佛。)

太史慈(第五十三回):赤壁之战之后,曹操留张辽守合淝。孙权在合淝与曹兵交锋大小十余战,未决胜负。太史慈献计,要张辽手下的养马同乡戈定去合淝城中举火叫反,以乱城中兵马。可惜张辽智力值比太史慈高,识破此计,捉了戈定,将计就计,大开城门。太史慈却以为计成,挺枪纵马而入,城上一声炮响,乱箭射下,太史慈身中数箭,后被陆逊、董袭救出,见过孙权后太史慈说了一句还没立许多功绩就要死了之类的话就言讫而亡了。年四十一岁。

张辽(第八十六回):刘备死后,司马懿设计起兵五路共五十万兵来图蜀中。诸葛亮轻松搞定四路,还剩东吴一路十万兵马,孔明遣邓芝来说,之后吴蜀连合。魏主曹丕闻知,决定御架亲征,起兵伐吴。魏吴交战许多日,忽报赵云引兵出阳平关,径取长安。曹丕听得,大惊失色,便教回军。背后吴兵追至,丁奉杀来,张辽急拍马来迎,被丁奉一箭射中其腰,得徐晃相救。魏兵大败而回,张辽回到许昌,箭疮迸裂而亡。

徐晃(第九十四回):诸葛亮一出祁山。关羽大意失荆州之时曾求救于上庸刘封、孟达,孟达不救。后刘封被刘备斩首,孟达投降魏国。诸葛亮初出祁山北伐魏国,孟达欲起兵举事来助孔明。同一时候,司马懿加为平西都督,起兵来拒孔明。司马懿听知消息,要来捉孟达,孟达不听孔明告戒,认为司马懿须表奏魏主,至少一个月才能到。可司马懿却玩出一个先斩后奏的成语,不待上奏,以徐晃为先锋,军马一日行二日之路,八日到达孟达所在新城,孟达大惊。先锋徐晃直来到城下壕边叫孟达投降,孟达急开弓射之,正中徐晃头额。徐晃当晚身亡,时年五十九岁。

次日城破,孟达身死。想孟达不听孔明告戒坏孔明北伐大事,却帮武侯射死一员无双武将,还是做了点好事的。

张颌(第一百一回):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因李严运粮不济,发书要诸葛亮回。司马懿见孔明已退,派张颌去追。诸葛亮早有准备,埋伏剑阁。张颌被魏延关兴诱到剑阁埋伏处,进退无路。忽一声梆子响,两下万弩其发,将张颌并百余个部将皆射死于此地。

哎,看来移动太快了并不一定好,不小心跑到敌人设埋伏的地方想退也难了。四.中邪死于神鬼之事:吕蒙、曹操、夏侯敦、孙策

三国中鬼神之事很多,不管什么迷信不迷信吧,我们反正是按照小说来的。这里讲的也只是小说,而并非真正历史。

吕蒙(第七十七回):与关羽关平同样死于《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吕子明白衣渡江袭了荆州,然后捉了关羽。孙权杀了关公之后尽收荆襄之地,赏犒三军,设宴大会诸将庆功,置吕蒙于上位。孙权称赞吕蒙曰“皆子明之功也,子明设计定谋,立取荆州,胜子敬、周郎多矣!”然后孙权亲酌酒赐吕蒙。吕蒙接酒欲饮,忽然掷杯于地,一手揪住孙权,厉声大骂,然后推倒孙权,坐于孙权位上,两眉倒竖,双眼圆睁,大喝曰:“我生不能啖汝之肉,死当追吕贼之魂!我乃汉寿亭侯关云长也。”孙权大惊,慌忙率大小将士,皆下拜。然后吕蒙倒于地上,七窍流血而死。

想来,整本《三国演义》死得最怨的就是吕蒙了。三国之中计略无数,中计者也无数,怪就怪吕蒙什么人不谋,非要谋武圣关羽,而武圣实在了得,生前斩将无数,死后还要追魂弄死一员无双武将。

曹操(第七十八回):东吴砍了关云长之后,将关公首级送于曹操欲使刘备归怨于曹公。而关公的头颅在曹公面前居然口开目动,须发皆张,曹操惊倒,又加听闻关公显圣附体吕蒙之事,曹操将关公以王侯之礼葬于洛阳。自此之后曹操每夜合眼便见关公。众官劝曹操造新殿居之。可是选定做宫殿栋梁的一棵大梨树锯解不开,斧砍不入,不能斩伐。曹操取所佩剑亲自砍之,血溅满身。当天晚上曹操做了一梦,梨树之神仗剑砍操,曹操大叫一声,忽然惊觉,头脑疼痛不可忍。便求良医治疗,不能痊可。然后找来神医华佗,华佗说要用利斧砍开脑袋,然后治疗,方可根除。曹操大怒,疑华佗要杀害于他,将华佗下狱,华佗不久死于狱中(可怜一代名医死于狱中,所留《青囊书》被吴押狱之妻烧得之剩一两叶)。曹操杀了华佗之后病势更重。之后又有伏皇后、董贵人、二皇子并伏完、董承等二十余人(皆为被曹操害死之人)立于愁云之内索命。再过两日曹操就在卧榻之前召司马懿等人嘱以后事了。我们最最多疑的曹公的最后一句话仍然是设疑:“设立疑冢七十二”嘱毕,气绝而亡。寿六十六岁。

看来人不能太过嚣张呀,太嚣张死于鬼矣。曹公仅于关公之后一个月身亡。人们拜奉关羽是很有道理的。(不过也于罗贯中自己是关羽的山西老乡有关,虚构凑到关公身上的剧情比较多。)

夏侯敦(第七十八回、第八十回):曹操被伏皇后、董贵人、二皇子并伏完、董承等二十余人索命之时目不见物,急召夏侯敦商议。可夏侯元让至殿门前,也见了伏皇后、董贵人、二皇子并伏完、董承等立在阴云之中。夏侯元让大惊昏倒,自此得病。曹操死后,元让病危,不久也追随曹操而去了。

孙策(第二十九回):吴郡太守许贡暗通曹操,孙策绞杀许贡。许贡有家客三人趁孙策会猎赶一大鹿于山上之时,趁机行刺孙策,欲为许贡报仇。孙策身被数枪,面中一箭(防御真是高,怀疑带了玄武甲)。后程普引数人至,将许贡家客砍为肉泥。孙策受伤,请到华佗徒弟

来医治。其徒曰:“箭头有毒须静养,若怒气冲激其疮难治”(肯定是给他吃华佗膏,不然那么重的伤怎么可能回血这么快?)可这时出来个神仙于吉。偏偏孙策就是跟神仙于吉过不去,不论如何要斩于吉。斩了于吉之后,孙策无时无刻不被于吉之影所纠缠,搞得孙策郁闷不已。痛苦多时,只至一日孙策照镜子,忽见于吉立于镜中,孙策大叫一声摔掉镜子,箭疮迸裂,昏绝于地。然后在卧榻前跟孙权说将东吴叫给他,最后跟大乔话别,言讫瞑目而逝。终于解脱了于吉的纠缠。年止二十六岁。

可惜了孙坚孙策两员猛将都死得很早,不过终于换来孙权活得比较久。孙策的死法也可以划为第三类中箭而亡。

五.兵不能胜,忧死:周瑜、诸葛亮、刘备、袁绍

这里几个人乃是气死、累死、愁死、忧死。总归都是心肌梗塞,高血压之类的。

周瑜(第五十七回):诸葛亮三气周瑜。赤壁之战之后,曹操退回江北。留曹仁守南郡。周瑜在南郡中了埋伏,中了一箭。医者对他说的和对他兄弟孙策一样:“箭头有毒,急切不能痊可,若怒气冲激,其疮复发。”之后诸葛孔明取了南郡并荆州、襄阳三郡,一气周瑜;刘备娶回孙尚香,杀败东吴追兵,周郎赔了夫人又折兵,二气周瑜。周瑜几次动怒,导致金疮几次迸裂。最后一次周瑜欲借收川之名来取荆州却被诸葛孔明识破,使其引兵进退不能,怒气填胸,箭疮复裂,坠于马下。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寿三十六岁。

美周郎最后就这样被诸葛武侯气死了。

诸葛亮(第一百四回):秋风五丈原。诸葛亮六度北伐,虽胜无数阵,却还是不能破魏。第六度出祁山兵败北原渭桥,火熄上方谷,很有些不顺,再加诸葛丞相食少事烦身体本来就快不行了。待闻知共约举事的东吴在东线作战兵败,诸葛丞相长叹一声,昏倒于地。之后观天文,知自己命不久矣,想摆七星灯阵沿命。可到最后一天第七日里,司马懿派兵来探,因听得帐外呐喊,魏延入帐来告,七星主灯被魏延飞步扑灭。孔明知死期至矣。嘱咐诸般后事之后而亡。寿五十四岁。

刘备(第八十五回):彝陵之战。刘备称帝之后,欲为关羽报仇,兴兵讨伐东吴。此时张飞又遇刺,刺杀之人逃往东吴。刘备遂不听诸葛亮等人劝阻,亲率大军七十万征讨东吴。还在这里折了黄忠。最后刘备在彝陵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逃至白帝城。在白帝城染病不起,渐渐沉重托孤诸葛亮。与在场众官说了句“愿皆自爱”言毕,驾崩,寿六十三岁。

刘备死了不要紧,关键是后主刘禅比起曹操孙坚之类的儿子差多了。蜀国后面也就靠武乡侯了。

袁绍(第三十二回):官渡之战后袁绍回到冀州,再聚集幽州、青州、并州共四州之兵二三十万至仓亭下寨。又被曹操破之。袁绍逃脱后,看到输得这么惨,吐血不止,回到冀州养病。曹操来攻冀州,袁绍最爱的一个儿子袁尚出迎,于张辽单挑,当然是挑不过,败回冀州。袁绍闻袁尚败回,旧病复发,吐血数斗,定下袁尚继后嗣之后,袁绍又吐血斗余而死。六.遇刺身亡:张飞、董卓

张飞(第八十一回):关羽死后,蜀国起大兵准备伐吴报仇。张飞限三日内制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帐下两员末将范疆、张达说三天办不好,要宽限数日。张飞大怒,将二人缚于树上,各鞭背五十,说来日俱要完备,否则斩首。两人想来日必不能完备,于是寻思刺杀张飞。待张飞睡着时候密入帐中。因张飞是睁着眼睛睡觉的,两人本不敢下手,可惜张飞却

又鼾声如雷,二人以短刀刺死张飞。张飞大叫一声而亡。时年五十五岁。

又是一个死得冤的,比他二哥关云长死得还冤。

董卓(第九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貂禅于中吕布董卓二人之间挑拨,使得吕布为了貂禅决定刺杀董卓。董卓做着他的皇帝梦而被王允李肃骗说到受禅台。然后吕布一戟直刺咽喉。

七.自杀:孙尚香、姜维

孙尚香(第八十四回):刘备彝陵兵败。讹传刘备死于军中。孙尚香听闻之后驱车至江边,望西遥哭,投江而死。后人立庙江滨,号曰枭姬祠(有人知道在哪里吗?我要去拜!)

哎,可怜了我们的孙MM就这样自杀了。刘备呀刘备,最不把老婆当回事,“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这句千古名言就出自刘备之口。老婆总是丢了不要,得关羽护送,赵云保着。而刘备老婆中最最没有名分的就是孙尚香,糜夫人、甘夫人、吴氏都有皇后名分,唯独孙尚香没有。

姜维(第一百十九回):诸葛武侯死后,钟会邓艾伐蜀,姜维在外死战,可刘禅却已降了邓艾。姜维思得一计,先降钟会后反。奈何事泄,兵士来围钟会姜维。姜维计谋不成,自刎而死。时年五十九岁。

八.自然死亡(老死,病死):马超、赵云、张角、曹丕、司马懿、孙权、陆逊、黄盖、周泰、凌统、曹仁、许褚

不论人类战争史有多少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病死的比战死的多。

马超(第九十一回):诸葛亮南征孟获,派马超监守阳平关,诸葛孔明平南回都,马孟起病故。

估计是这员三国无双排行第一的武将太强了,降了刘备之后就没打什么仗,一直都是守关,跟关云长差不多,都是在守关。可惜因为太强的缘故,他守的位置没有什么人敢来,反而让西凉锦马超没仗可打,没人可杀,然后就这样病死了。

赵云(第九十七回):诸葛亮初出祁山,赵子龙虽老却威风不减当年。诸葛亮二出祁山之前,赵云病重而死。

整本《三国演义》斩将最多的就是赵子龙了。

张角(第二回):黄巾之乱。董卓打张角,董卓屡败(董卓个垃圾,连第一关都过不了),朝廷让皇甫嵩来代替董卓,皇甫嵩到时张角已经死了。

估计是因为张角遇南华老仙授《太平要术》时曾说:“若萌异心,必获恶报。”张角看着势力大了,就起了异心,然后马上就死了。

曹丕(第九十一回):曹丕在位七年,感寒疾,医治不痊,然后也是找司马懿托孤,言讫,堕泪而薨。时年四十岁。

比他老子短命呀。不过怪也就怪他老子曹操把华佗杀了,不然这种小病,华佗治来还不小菜。大家可以看到,司马懿先后有曹操曹丕曹睿三世托孤,最后天下姓了司马,看来人活长点还是比短命要好得多呀!

司马懿(第一百八回):曹家终于死到了曹芳,可司马懿这个时候才挂,活得真够长。估计是太老了,终于司马懿沾病,渐渐沉重,然后跟他两个儿子说:善理国政,不要有异志。言

讫而亡。

要知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惟独他老子不知道,居然还跟他们说不要有异志。哎,想司马仲达一生与诸葛孔明作战,兵败无数次,可他就是比诸葛亮能够长命,如果他在诸葛亮之前死掉,那一切都难说了。说到底,诸葛亮没搞定司马懿关键原因其实就是:诸葛亮活得没司马懿久。看来,命长才是王道呀!

孙权(第一百八回):吴国无端起了大风,把吴主先陵(估计是孙坚孙策的陵冢)所种松柏尽皆拔起,直飞到建业城南门外。(这事很没道理呀。)孙权因此受惊成病。次年病势沉重,嘱以后事之后就薨了。

孙权在位二十四年,寿七十一岁。是三国时期除了刘禅之外在位最长的皇帝了!(你说刘禅在位那么久干嘛。)

陆逊(第一百八回):书中仅提了一句,在孙权立孙亮为太子时,陆逊已亡。

黄盖、周泰、凌统、曹仁、许褚几人在书中似乎没有讲他们是什么时候死的。对于这几个人,也可以这么想吧,他们已经立了该立的功劳,到后期即使没病死也老得不中用了。

第三篇:三国名将马超英勇事迹

三国名将马超的英勇事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三国名将马超的英勇事迹》的内容,具体内容:马超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名将,是“蜀汉五虎将”之一。那么关于马超的故事有哪些?下面是我为你收集整理的马超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名将马超的故事马...马超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名将,是“蜀汉五虎将”之一。那么关于马超的故事有哪些?下面是我为你收集整理的马超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名将马超的故事

马超是马腾的儿子,出生在有名望的家族里。马超在三国时期他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在历史的史册当中对这一神奇人物有很多详细的记载。马超的故事也有很多,其中最有名的一段故事就要数马超带军杀曹操,把曹操吓得仓皇逃走这一段,就凭着这一点马超在当时名声大振,很多的人都知道马超他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大英雄。

就连当时的诸葛亮和刘备这些人物,也是特别的看好马超。可见马超在那个乱世出英雄的动荡时期里地位是非常的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有关于马超的故事,就可以让自己多翻看有关于马超的资料,就会发现马超他确实是一个武艺超群的英雄。历史上的英雄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门绝技,马超他这个人就特别的擅长用枪。

马超特别喜欢穿白色的衣服,总是给人一副非常冷酷的感觉。当时的马超也是凭着自己手中的一杆枪,打败了曹操所带的军队。曹操苦于没有办法,不知道该如何对付马超。于是就调来了骁勇善战的张辽对付马超。马

超凭着自己无人能及的枪法,把张辽也是打得落花流水。

马超真的是非常勇猛,历史上关于这一代名将马超的故事还有很多,其中体现了马超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很多人一听见马超这一名字就会胆战心惊的。在我们听了马超的故事以后,肯定也会觉得他确实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

马超战许褚的故事

马超大战许褚,是马超战斗生涯中比较出彩的一幕。俩人的打斗戏份也让观众在看《三国演义》的时候大呼过瘾。话说,马超率军和曹操对战时,马超看见了曹操,想要抓住他。只见曹操身后站了一个面目狰狞,手拿钢刀的一位将士,马超怀疑这位将士就是许褚。

于是,马超手拿长鞭问到:“我听说曹营中有虎侯,他在吗?”许褚拿着大刀回答马超说自己便是虎侯。马超一见许褚威风凛凛、勇猛无敌的样子,便驾马回到了军营中。随后,曹操对许褚说,马超英勇无敌,是位不可轻视的敌手。随即,许褚给马超下了战术,说自己要与马超决一生死。马超收到战书后,决定与许褚单挑。

第二天,马超手拿长枪对战许褚,许褚以大刀攻击马超,俩人大战了一百多个回合,让未分出胜负。许褚驾马回到了阵营中,脱掉了盔甲,露出了全身的肌肉,随后拿着大刀继续和马超大战。对于马超和许褚的交战,两军都瞪直了双眼,马超和许褚又打斗了三十多个回合。许褚提起大刀向马超砍去,马超迅速地躲开了,马超出击长枪朝许褚心脏处刺去。许褚丢弃了大刀,夹住了马超的长枪,马超和许褚在马上争夺长枪。许褚力气十分大,将长枪一折两半,马超和许褚各拿一半攻击对方。

曹操担心许褚有闪失,便让夏侯渊和曹洪出战,对付马超。马岱和庞德随即加入马超阵营对抗曹营三人,马超拼尽全力将许褚三人逼退至壕边。

张飞挑灯夜战马超的故事

《三国演义》中,当时的汉宁太守张鲁派马超去攻打葭萌关。刘备知道这个消息后,连忙和诸葛亮商量对策。

马超是当时的名将,智勇双全,所以诸葛亮对刘备说:“只有张飞和赵云才能对付这个马超!”那个时候赵云在外执行任务,只有张飞一个人在军中。张飞莽撞,吼着要去迎战马超,诸葛亮心思颇深,转身对刘备说:“这个马超很厉害,军中只有赵云才能打败马超。”张飞听了自然不高兴,一边细数自己从前的战绩,一边向诸葛亮和刘备保证:“如果不能打败马超,愿意受罚!”立下了军令状后,诸葛亮才同意让张飞去迎战马超。刘备深知诸葛亮此举有深意,一来说只有赵云能打败马超是为了刺激张飞的好胜心,二来不让张飞立马出战是为了让张飞着急,好为上战场积蓄力量。

诸葛亮允许张飞出站后,张飞跟着刘备来到关上,马超三番两次的挑衅,张飞已经急不可耐,想要下去与马超比试一番,可是都被刘备所阻拦。马超多次来回叫嚣,人疲马惫,这时候刘备才允许张飞出站。张飞与马超大战了一百回合仍不分胜负,此时天色已晚,张飞发誓,不打败马超,不回大营。二人换了战马,继续打。又打了二十回合,马超见不能打败张飞,就假装逃走,幸亏诸葛亮及时赶到,略施小计,擒住了马超。

而张飞挑灯夜战马超一事,一来看出张飞的莽撞,冲动,二来可以看出张飞的确是个勇猛的人。

第四篇:三国最善守的名将,郝昭倒数第一,榜首实至名归

三国最善守的名将,郝昭倒数第一,榜首实至名归

三国,一个群英荟萃的时代,可谓战将如云、谋臣如雨。在无数次战役之中,涌现出一个个传奇名将,有冲锋陷阵,每战先登的猛将,也有使出浑身解数,寸土不让的守将。说到守将,不仅仅只是守住某座城市,更多的是善于守住某个防区,三国最“善守” 的名将有不少,今日小编分享一二,个人浅薄之见,请各位三国粉丝积极补充、改正。top 10 郝昭郝昭,曹魏杂号将军,诸葛丞相第二次北伐时,郝昭统领三千魏军驻守陈仓,挡住了蜀军数万大军。诸葛亮派遣郝昭的同乡靳详劝降郝昭,但被严词拒绝。而后虽然诸葛亮用了云梯、冲车、堆土山、掘地等一系列攻城方式,但都被郝昭一一化解,用兵如神的诸葛武侯也对他无可奈何,昼夜相攻二十余日后被迫退军。郝昭,守住陈仓,二十余日,善守指数,一颗星。top 9 审配审配,袁绍手下的谋臣,袁绍失败之后,以袁尚为主,此时袁尚和袁谭兄弟互相攻,内乱不止。公元204年,袁尚出攻袁谭,留审配守城,先后挫败苏由、冯礼的叛变。曹操围邺,决漳水以灌之,审配拒守数月。曹操不得进邺城,后袁尚回救,却败走中山,城中崩沮,配侄审荣开门迎敌,审配战败被擒,拒不投降,以其君在北,面北临刑而死。审配,守住邺城,数月,善守指数,一颗星。top 8 罗宪罗宪,蜀汉末期的巴东太守,在蜀汉灭亡后依然坚守巴东,抵挡了吴军的入侵,东吴派遣大将步协强攻白帝城,罗宪则沿著长江防守,同时派遣参军杨宗向安东将军陈骞求救。但由于驻守成都的魏军内部发生了钟会之乱,暂时无暇支援罗宪,所以罗宪被迫退守白帝城。之后吴军发动多次强攻,均被罗宪击退,就连东吴名将陆抗率领三万大军前来支援,也依然无法攻破白帝城。罗宪在此坚守白帝城六个月。罗宪,坚守白帝城,六个月,善守指数,二颗星。top 7 朱然朱然,东吴大将,夷陵之战陆逊打败刘备之后,曹丕开始趁火打劫。曹丕大举伐吴,兵分三路,声势大震,江陵被围,城内外交通断绝,孙权又派遣潘璋诸葛谨救围,都为魏军所败,朱然防守江陵,在敌众我寡,援军不利,内外断绝,瘟疫流行的情况下整个江陵保卫战从前至后持续了整整六个月!朱然,坚守江陵城,六个月,善守指数,二颗星。top 6 刘璝刘璝,东汉末年刘璋手下大将,文武双全,为人正直忠义,为后人所称颂。更为值得称颂的,是其乃刘备入蜀时对刘备抵制最大的武将之一,在洛城防御之战中,刘璝以坚守雒城的全权督军,张任尽出主力与刘备决战于雁桥失败被擒斩杀,刘璝接受了张任兵败的教训,决不再出城作战,坚守洛城,刘备军的数次强攻竟然损兵折将,毫无战果!面对刘备大军的围困强攻,坚持不降,抗战到底,这一守竟然将刘备牵制在雒城城下一年有余!还把把刘备的军中主谋、军师中郎将庞统给干掉了!刘璝,坚守雒城,一年有余,善守指数,三颗星。top 5 霍峻霍峻,刘备麾下名将,208年(建安十三年),刘表病逝,霍峻便率部曲归降刘备,并被任为中郎将。后随刘备入蜀,刘备从葭萌还袭刘璋,留霍峻守葭萌城。张鲁遣将杨帛劝降霍峻,霍峻严词拒绝,杨帛退去。后刘璋将扶禁、向存等率万余人由阆水上,攻围霍峻,城中兵不过数百人,霍峻坚守一年,伺机将其击破。霍峻,坚守葭萌城,一年有余,善守指数,三颗星。top 4 陈登陈登,曹操任命的广陵太守,先后以智取胜孙策,建安四年(199年),孙策在攻下皖城后,主动向陈登部发难,派孙权跨江进攻陈登所守匡琦城(当在汉射阳县附近)。敌军十倍于陈登守军,陈登镇静自若,命将士们严阵以待。为迷惑敌人,陈登下令紧闭城门,偃旗息鼓,示弱于敌。陈登登上城楼,仔细观察敌军,认为可以出击,突然打开城门,将士们如下山猛虎,奋勇杀出,向敌阵冲去。孙权所部猝不及防,被陈登军冲乱,溃不成军,失去指挥。陈登亲自擂鼓,将士奋勇冲杀,孙权军很多士兵登船不及,被杀死淹死者不计其数,大败而回。陈登取得全面胜利。不久,孙权率大军卷土重来,再次进攻广陵郡。陈登一面派功曹陈矫向曹操告急,一面做好应敌准备。他暗中命人在救兵来援的必经之地聚积柴草,隔十步一堆,纵横成行,布列整齐,然后乘夜点燃,光照远近。孙权军发现后,误以为救军已到,十分惊恐。陈登见时机已到,亲率大军出击,一举击溃孙权军,再次取得了保卫广陵的胜利。陈登,坚守广陵郡,两次败孙策,善守指数,四颗星。top 3 满宠满宠,曹魏名将,以执法严格著称;转任汝南太守,开始参与军事,曾参与赤壁之战。后关羽围攻樊城,满宠协助曹仁守城,劝阻了弃城而逃的计划,成功坚持到援军到来。曹丕在位期间,满宠驻扎在新野,负责荆州侧的对吴作战。曹睿在位期间,满宠转任到扬州,接替曹休负责东侧对吴作战,尤其是在第四合肥之战,固守合肥,屡有功劳。满宠,协守樊城,固守合肥,善守指数,四颗星。top 2 曹仁曹仁,曹操的心腹大将,跟着曹操东征西战了多年,多有战功。尤其在善于防守。赤壁之战的时候,防守江陵,抵御甘宁和周瑜,前前后后展开了长达一年的拉锯战,最后曹操下令撤退,曹仁才撤出了江陵。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进攻樊城,时汉水暴涨外溢,于禁等七支援军尽遭淹没,于禁更向关羽投降。曹仁以数千人马守城,城也被淹没甚深。关羽乘船支临城,分数重包围樊城,使樊城内外断绝,粮食亦将尽,救兵尚不至。曹仁身先激厉将士,示以必死之志,众将士皆感动而无贰心。后徐晃引兵救至,洪水亦稍减,于是徐晃从外击关羽,曹仁从内溃围而出,终于击退关羽。曹仁,守樊城,江陵,善守指数,四颗星。top 1 魏延魏延,刘备大将,刘备入川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在魏延“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的苦苦经营下,汉中成为一个强大的、可以独立作战的前进基地。期间,曾大破费瑶和郭淮对汉中的进攻。魏延,守汉中,十年,善守指数,五颗星。

第五篇:黄埔军校名将一览

黄埔军校名将一览(202_-02-27 17:13:03)转载▼标签: 黄埔军校名将军事 分类: 凿凿言之下列为黄埔军校(即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中有建树的108位军事人才:

三十六名教官名将

孙中山、蒋介石、廖仲恺、李济琛、周恩来、邵力子、汪精卫、方鼎英、何应钦、王柏龄、邓演达、陈诚、包惠僧、顾祝同、聂荣臻、张治中、叶剑英、陈继承、陈果夫、刘峙、严重、蒋鼎文、钱大钧、鲁易、熊雄、李宗仁、毛泽覃、恽代英、萧楚女、白崇禧、周佛海、缪斌、张国焘、张申府、陈毅、高语罕。

七十二名学员名将

陈赓、蒋先云、蔡炳炎、蔡申熙、廖运泽、陈明仁、邓文仪、曾扩情、杜聿明、范汉杰、酆悌、桂永清、关麟征、贺衷寒、侯镜如、胡宗南、黄维、徐向前、李之龙、李默庵、郑洞国、许继慎、刘戡、宋希濂、左权、宣侠父、唐澍、王尔琢、周士第、张耀明、阎揆要、邱清泉、廖昂、卢德铭、余洒度、覃异之、郑介民、周逸群、陈修和、戴安澜、姜镜堂、康泽、毛人凤、王耀武、常乾坤、段德昌、郭化若、李弥、刘志丹、林彪、张灵甫、唐生明、吴起舞、曾中生、谢晋元、彭士量、李运昌、伍中豪、许光达、邱行湘、赵尚志、郭汝瑰、廖运周、陶铸、郑庭笈、赵一曼、廖耀湘、戴笠、孙明瑾、罗瑞卿、王诤、程子华。

黄埔军校三十六名教官名将

黄埔一期31人

1、孙中山(1866~1925)广东香山人,黄埔军校总理,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中国国民党总理,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

2、蒋介石(1887~1975)浙江奉化人,黄埔军校第一任校长,国民党总裁,中华民国总统,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特级上将。

3、廖仲恺(1877~1925)广东惠阳人,黄埔军校第一任党代表,国民党左派领袖。

4、李济琛(1885~1959)广西苍梧人,黄埔军校副校长,教练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

军长,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5、周恩来(1898~1976)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政协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兼外交部长。

6、邵力子(1882~1967)浙江绍兴人,黄埔军校秘书长兼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少将,早年加入共产党,后为国民党党员,共和国政务委员,民革中央常委。

7、汪精卫(1883~1944)浙江绍兴人,黄埔军校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国民党上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党副总裁,国民参议会议长,叛变投日后任伪国民政府主席,汉奸。

8、方鼎英(1888~1986)湖南新化人,黄埔军校教育长,代理校长,国民革命军中将,北伐军第三军团总指挥,国民革命军新编十三军军长。解放后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委员。

9、何应钦(1889~1987)贵州兴义人,黄埔军校军事总教官,教育长,国民党陆军一级上

将,国民政府军委会参谋总长,军政部长,陆军总司令,台湾“国防部长”,“行政院长”。

10、王柏龄(1889~1942)江苏扬州人,黄埔军校教授部主任,教育长,参谋长,国民党中将,北伐军总预备队指挥官,教导师师长,一军副军长兼第一师师长。

11、邓演达(1895~1931)广东惠阳人,黄埔军校教练部副主任,教育长,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总干事。后被蒋暗杀。

12、陈诚(1898~1965)浙江青田人,黄埔军校特别官佐,炮兵科长,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国民党参谋总长,行政院长,国民党副总裁,台湾“副总统”。

13、包惠僧(1894~1979)湖北黄冈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早年加入共产党(中共一大代表),后脱党,任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国民政府内政部参事,户政司长;建国后任国务

院参事。

14、顾祝同(1981~1987)江苏涟水人,黄埔军校战术教官,管理部主任;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国民党三战区司令长官,台湾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代“国防部长”。

15、聂荣臻(1899~1992)四川江津人,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共产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

16、张治中(1890~1969)安徽巢县人,黄埔军校入伍,任总队代理总队长,军官团团长,教育长,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早年加入国民党;后加入民革,湖南、新疆省主席,军委会政治部长,国共和谈国民党首席代表;解放后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17、叶剑英(1897~1987)广东梅县人,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

18、陈继承(1893~1971)江苏靖江人,黄埔军校教官,教育长,国民党陆军中将,一军军长,华北“剿总”副总司令,台湾“总统府”战略顾问。

19、陈果夫(1892~1951)浙江吴兴人,黄埔军校招生委员会委员,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政治学校教育长,“中统”首脑。

20、刘峙(1892~1971)江西吉安人,黄埔军校战术教官,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国民党徐州“剿总”司令官,台湾“总统府”国策顾问。

21、严重(1892~1944)湖北麻城人,国民党陆军中将,黄埔军校学生总队长,“黄埔良师”、“北伐名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政厅厅长,湖北省民政厅厅长、代理省主席。

22、蒋鼎文(1895~1974)浙江诸暨人,黄埔军校学生队区队长,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国民党西安行营主任,一战区司令长官。

23、钱大钧(1893~1982)江苏吴县人,黄埔军校兵器教官,参谋处长,国民党陆军上将,淞沪警备总司令,台湾“总统府”战略顾问。

24、鲁易(1900~1932)湖南常德人,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共产党员,国民革命军少将,北伐军一军三师党代表兼政治部副主任。

25、熊雄(1892~1927)江西宜丰人,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共产党员,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中共广东区委军事部长。

26、李宗仁(1891~1969)广西临桂人,黄埔军校南宁分校总负责人,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曾任中华民国副总统,代总统,1965年由美国回到大陆定居。

27、毛泽覃(1905~1935)湖南湘潭人,毛泽东之弟,黄埔军校政治部科员,共产党员,工农红军独立师师长。

28、恽代英(1895~1931)江苏武进人,生于武昌,黄埔军校政治部总教官,北伐军中央独立师党代表,中共中央组织部秘书长。

29、萧楚女(1893~1927)湖北汉阳人,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专职教员,中共中央特派员。

30、白崇禧(1893~1966)广西临桂人,黄埔军校校务委员,保定军校毕业,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党政府参谋总长,国防部长,华中军政长官,台湾“总统府”战略顾问。

31、周佛海(1897~1948)湖南沅陵人,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秘书长兼政治部主任,原国民党陆军上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部长,叛国后任伪行政院副院长、上海市长。

32、缪斌(1899~1946)江苏无锡人,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原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江苏省民政厅长,叛国投敌后任汪伪政府立法院副院长。

33、张国焘(1897~1979)江西萍乡人,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中共一大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军事部长,红军总政委,陕甘宁边区政府代主席;1938年叛党投蒋,任国民党六大中央执委。

34、张申府(1895~1986)河北献县人,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共产党员,后退党加入民

主同盟,解放后为全国政协委员。

35、陈毅(1901~1972)四川乐至人,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政治部文书,中共武汉分校党委书记,新四军代军长,三野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

36、高语罕(1888~1948)安徽寿县人,黄埔军校政治教官,早年加入共产党,后因托派被开除党籍,曾任安徽党务学校负责人,中共出席国民党“二大”党团书记。

黄埔军校七十二名学员名将

黄埔一期

1、陈赓(1903~1961)湖南湘乡人,黄埔一期毕业,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二野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黄埔三杰之一)

2、蒋先云(1902~1927)湖南新田人,黄埔一期毕业,共产党员,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黄埔军校特别党部执行委员,国民革命军11军77团团长,中共黄埔军校特支书记。(黄埔三杰之一)

3、蔡炳炎(1900~1937)安徽合肥人,黄埔一期毕业,国民革命军1军3师8团团长,1师参谋长兼开封警备司令,国民党18军67师201旅旅长;抗日时牺牲,追赠陆军中将。

4、蔡申熙(1906~1932)湖南醴陵人,黄埔一期毕业,国民革命军11军24师参谋长,共产党员,八一南昌起义后人工农红军25军军长。

5、廖运泽(1903~1987)安徽寿县人,黄埔一期毕业,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政治大队四队队长,早年加入共产党,后加入国民党,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96军军长,20集团军副总司令,回大陆后人江苏政协副主席。

6、陈明仁(1903~1974)湖南醴陵人,黄埔一期毕业,黄埔五期队长,国民党陆军中将,曾任国民党第1兵团司令,起义后任解放军上将,解放军四野21兵团司令员。

7、邓文仪(1905~1998)湖南醴陵人,黄埔一期毕业,黄埔军校政治部代主任,国民党陆军中将,国防部政工局局长,复兴社助理书记。

8、曾扩情(1893~1983)四川威远人,黄埔一期毕业,国民党陆军大学政治部主任。

9、杜聿明(1904~1981)陕西米脂人,黄埔一期毕业,国民党陆军中将,中国远征军副司令官,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第2兵团司令官。1949年于淮海战场被俘。1959年12月4日,杜聿明作为第一批特赦战犯。是共和国第四第五届政协委员。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

10、范汉杰(1895~1976)广东大埔人,黄埔一期毕业,黄埔军校教育处长,国民党陆军中将,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兼东北“剿总”副总司令。

11、酆悌(1903~1938)湖南湘阴人,黄埔一期毕业,黄埔军校政训处处长,国民党陆军少将,国民党长沙警备司令,复兴社书记。尊蒋令火烧长沙,做替罪羊与黄埔三期的文重孚一起被蒋处决。

12、桂永清(1900~1954)江西贵溪人,黄埔一期毕业,黄埔军校教导总队长,国民党一级上将,海军总司令,台湾“国防部”参谋总长。

13、关麟征(1905~1980)陕西户县人,黄埔一期毕业,黄埔军校教育长、校长,国民党陆军中将,陆军总司令。

14、贺衷寒(1899~1972)湖南岳阳人,黄埔一期毕业,国民党陆军中将,军委会政训处长,政治部一厅厅长,台湾“交通部长”(黄埔三杰之一)

15、侯镜如(1902~1994)河南永城人,黄埔一期毕业,早年加入共产党,后加入国民党。国民党陆军中将,国民党17兵团司令。

16、胡宗南(1896~1962)浙江孝丰人,黄埔一期毕业,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国民党一战区司令长官,山西绥靖公署主任,台湾澎湖列岛防守司令官。

17、黄维(1904~1989)江西贵溪人,黄埔一期毕业,原国民党陆军中将,12兵团司令官。

18、徐向前(1901~1990)山西五台人,黄埔一期毕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黄埔同学会会长,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

19、李之龙(1897~1928)湖北沔阳人,黄埔一期毕业,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海军局局长兼“中山舰”舰长,共产党员。

20、李默庵(1904~202_)湖南长沙人,黄埔一期毕业,早年加入共产党,后加入国民党,国民党陆军中将,国民党32集团军总司令,长沙“绥靖”公署副主任。1991年初他回国定居,1995年6月,接任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

21、郑洞国(1903~1991)湖南石门人,黄埔一期毕业,早年加入共产党,后加入国民党;国民党陆军中将,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一兵团司令。

22、许继慎(1901~1931)安徽六安人,黄埔一期毕业,共产党员,工农红军第1军军长。

23、刘勘(1907~1948)湖南桃源人,黄埔一期毕业,国民党陆军追赠上将,36集团军司令,整编29军军长。

24、宋希濂(1907~1993)湖南湘乡人,黄埔一期毕业,早年加入共产党,后加入国民党,国民党陆军中将,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兼14兵团司令官。

25、左权(1905~1942)湖南醴陵人,黄埔一期毕业,黄埔军校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负责人,共产党员,八路军副参谋长、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兼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员。1942年5月25日,他在山西省辽县麻田附近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时,在十字岭战斗中壮烈殉国,年仅37岁。

26、宣侠父(1899~1938),浙江诸暨人,黄埔一期毕业,共产党员,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18集团军高参。1938年7月31日,宣侠父在西安被国民党军统特务秘密绑架杀害。

27、唐澍(1903~1928)河北易县人,黄埔一期毕业,共产党员,西北工农革命军总指挥。

28、王尔琢(1901~1928)湖北石门人,黄埔一期毕业,共产党员,红四军参谋长兼28团团长。

29、周士第(1900~1979)海南琼海人,黄埔一期毕业,共产党员,红二方面军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防空军司令员。

30、张耀明(1905~1972)陕西临潼人,黄埔一期毕业,国民党陆军中将,国民党第4集团军总司令兼38军军长,黄埔军校校长。

31、阎揆要(1904~1994)陕西佳县人,黄埔一期毕业,解放军一野参谋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黄埔二期7人

32、邱清泉(1902~1949)浙江永嘉人,黄埔二期毕业,国民党追赠上将,国民党第2兵团司令官。一九四九年一月十日,在淮海战场上自杀殉职。时年四十七岁。

33、廖昂(1902~1967)四川资中人,黄埔二期毕业,国民党陆军中将,整编76师师长。

34、卢德铭(1905~1927)四川自贡人,黄埔二期毕业,共产党员,工农红1军1师总指挥;参加过秋收起义。

35、余洒度(1905~1934)湖南平江人,黄埔二期毕业,先加入共产党,后加入国民党,工农红军第1军1师师长,国民党少将,61军政训处长。

36、覃异之(1907~1995)广西宜山人,黄埔二期毕业,早年加入共产党,后加入国民党,国民党陆军中将,第8集团军副司令官兼52军军长。

37、郑介民(1897~1959)海南文昌人,黄埔二期毕业,国民党追赠陆军一级上将,军统局局长,台湾“国家安全局”局长。

38、周逸群(1896~1931)贵州铜仁人,黄埔二期毕业,共产党员,红二军团政委。黄埔三期7人

39、陈修和(1897~1998)四川乐至人,黄埔三期毕业,原国民党陆军中将,陈毅元帅的堂

兄,著名兵工专家,国民党联勤总部90兵工厂厂长,解放后任沈阳兵工厂厂长,国务院参事。

40、戴安谰(1904~1942)安徽无为人,黄埔三期毕业,国民党追赠陆军中将,国民党第5军200师师长。

41、姜镜堂(1903~1931)湖北英山人,黄埔三期毕业,共产党员,红4军12师政委,中共皖西特委常委兼军委书记。

42、康泽(1904~1967)四川安岳人,黄埔三期毕业,国民党陆军中将,内政部青年训导主任,复兴社中央书记长。

43、毛人凤(1989~1957)浙江江山人,黄埔三期(潮州分校一期)肄业。国民党追赠陆军上将,国民党军统局副局长,台湾“国防部”保密局局长,情报局局长。

44、王耀武(1904~1968)山东泰安人,黄埔三期毕业,原国民党陆军中将,国民党74军(整编74师前身),24集团军总司令,4方面军总司令官。

45、常乾坤(1904~1973)山西垣曲人,黄埔三期毕业,共产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中共中央军委航空局局长,空军副司令。

黄埔四期13人

46、段德昌(1904~1933)湖南南县人,黄埔四期毕业,共产党员,红6军军长。

47、郭化若(1904~1995)福建福州人,黄埔四期毕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红1方面军代参谋长,毛泽东的军事秘书,三野9兵团政委,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48、李弥(1902~1973)云南腾冲人,黄埔四期毕业,国民党陆军中将,国民党底13兵团司令官兼8军军长。

49、刘志丹(1903~1936)陕西保安人,黄埔四期毕业,共产党员,红15军团副军团长兼参谋长,红28军军长。

50、林彪(1907~1971)原名林育容,湖北黄冈人,黄埔四期毕业,共产党员,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抗大校长,解放军四野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后叛党叛国被开除党籍。

51、张灵甫(1903~1947)陕西长安人,黄埔四期毕业,国民党陆军中将,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师长,有国民党“王牌军”之称。抗日名将,1947年在孟良崮战役中被击毙。

52、唐生明(1906~1987)湖南东安人,黄埔四期毕业,原国民党陆军中将,国民党兵团副司令官。北伐名将唐生智的弟弟。抗战时期曾受蒋密令去上海与日本人秘密接触。大陆解放后去香港经商。1954年回到北京,任国务院参事。他是全国政协第三、四、五届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

53、吴起舞(1904~1969)湖南桃园人,黄埔四期毕业,原国民党陆军中将,国民党军校最后一任政治部主任。

54、曾中生(1900~1935)在校名曾钟圣,湖南资兴人,黄埔四期毕业,共产党员,红四方面军参谋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主要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军事理论家。1933年8月在“肃反”中被逮捕并遭长期监禁,1935年8月在四川理番县被张国焘秘密杀害。

55、谢晋元(1905~1941)广东焦岭人,黄埔四期毕业,国民党追赠陆军少将,国民党第88师524团团长。

56、彭士量(1904~1943)湖南浏阳人,黄埔四期毕业,国民党追赠陆军中将,国民党第73军暂编5师师长。

57、李运昌(1908~202_)即李方歧,河北乐亭人,黄埔四期毕业,共产党员,冀东抗日根

据地创建者之一,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二副司令,热河军区司令员。黄埔校友会第四任会长。

58、伍中豪(1905~1930)湖南耒阳人,黄埔四期毕业,共产党员,红一军团12军军长。

黄埔五期7人

59、许光达(1908~1969)湖南长沙人,黄埔五期毕业,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装甲兵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

60、邱行湘(1908~1996)江苏溧阳人,黄埔五期毕业,国民党陆军少将,国民党整编206师师长兼洛阳警备司令。

61、赵尚志(1908~1942)辽宁朝阳人,黄埔五期毕业,共产党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兼7师师长,第2陆军总指挥。

62、郭如瑰(1907~1997)四川铜梁(现为重庆铜梁)人,黄埔五期毕业,早年加入共产党,后加入国民党,晚年重新加入共产党,国民党陆军中将,国民党第22兵团司令官兼72军军长。

63、廖运周(1903~1996)安徽凤台人,黄埔五期毕业,共产党员,民革成员,国民党陆军少将,国民党85军110师师长,解放军少将,解放军高级炮兵学校校长。共产党安排在国民党队伍中的一枚棋子。淮海战役中,带队起义,为战役的顺利进行贡献巨大。

64、陶铸(1908~1969)湖南祁阳人,黄埔五期毕业,共产党员,广州军区政委,国务院副总理。

65、郑庭笈(1905~1996)广东文昌(现属海南省)人,黄埔五期毕业,原国民党陆军中将,国民党第49军军长。

黄埔六期7人

66、赵一曼(1905~1936)女,四川宜宾人,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六期肄业,共产党员,巾帼英雄,东北人民革命军3军1师2团政委。

67、廖耀湘(1906~1968)湖南邵阳人,黄埔六期毕业,国民党陆军中将,国民党第9兵团司令官。

68、戴笠(1896~1946)浙江象山人,黄埔六期肄业,国民党陆军中将,国民党军统局代局长,复兴社特务处处长。臭名卓著的特务头子,因飞机失事死亡。

69、罗瑞卿(1906~1978)四川南光人,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六期毕业,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共和国公安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秘书长。

70、孙明瑾(1905~1943)江苏宿迁人,黄埔六期毕业,国民党追赠陆军中将。国民党陆军预10师师长。

71、王诤(1909~1978)江苏武进人,黄埔六期毕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72、程子华(1905~1991)山西解县人,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六期肄业,共产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13兵团司令员。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5/2728887.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