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简论刘禹锡的五七言古诗

简论刘禹锡的五七言古诗



第一篇:简论刘禹锡的五七言古诗

简论刘禹锡的五七言古诗

作者: 孙琴安 发布时间:05/01/04

摘 要:前人多认为刘禹锡不工古体,本文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剖析,并结合前人评语,指出刘禹锡的五古带有魏晋五言之遗韵,其七古得王维、李颀、高适、岑参的真传,犹有盛唐之气象和笔力,这在中唐时期是颇为难得的。相信随着唐诗研究的深入,刘之古诗会得到更为合理的定位。

清代著名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凡例》说:“刘宾客不工古诗,韩史部不专近体,其大校也。”

沈德潜是对刘禹锡诗评价较高而有所偏爱的一位诗评家,既然他也承认刘禹锡“不工古诗”,说明刘禹锡的古诗应在其近体之下的,同时也说明沈德潜评诗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不是说好便一切都好。此外,像许学夷等人也曾指出过刘禹锡五七言古诗尚未精妙。凡此,都可以看出前人对刘禹锡古诗的一般评价和态度。

当然,刘禹锡“不工古诗”,这也是与他的近体律诗相比较而言的,也只是个大致情况,并不等于说他的古诗便一无可取。正像韩愈虽“不专近体”,但仍写下“天街小雨润如酥”(《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封朝奏九重天”(《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样有名的七绝和七律一样,刘禹锡在他的古诗中同样也有其出色的表演。再说,当我们对刘禹锡的诗进行全面论述的时候,也不得不涉及到对他五七言古体诗的评价。

一、刘禹锡的五言古诗

如果撇开乐府诗等不论,刘禹锡的古体诗也约有一百余首。我们先来谈他的五言古诗。

谈到刘禹锡的五言古诗,人们很自然地会想起他的《客有为余话登天坛遇雨之状,因以赋之》、《有僧言罗浮事,因为诗以写之》等诗。当然,这两首诗一写天坛山顶遇雨之状,一写罗浮山的奇妙山景,笔力遒劲,硬朗振作而又纵横变化,确实有其特色,如前诗中间一段写站在天坛山顶遇雨俯视山下之状:

万状互相生,百音以繁会。俯观群动静,始觉天宇大。山顶自澄明,人间已霈。豁然重昏敛,涣若春冰溃。反照入松门,瀑流飞缟带。遥光泛物色,余韵吟天籁。

又如后诗开篇一段写罗浮山的黑夜与白昼的不同景色:

君言罗浮上,容易见九垠。渐高之气壮,汹涌来翼身。夜宿最高峰,瞻望浩无邻。海黑天宇旷,星辰来逼人。是时当魄,阴物恣腾振。日光吐鲸背,剑影开龙鳞。倏若万马驰,旌旗耸沦。又如广乐奏,金石含悲辛。疑其有巨灵,怪物尽来宾。阴阳迭用事,乃俾夜作晨。

以上所引两段,不论是前诗或后诗,都极尽描绘形容之能事,多有夸张之处,而偶夹一二议论,则以作点睛之用,真所谓笔底波澜,瑰丽雄奇。更难能可贵的是,刘禹锡并没有到过天坛山顶,又没有去过罗浮山,只是分别听了友人和僧人的诉说之后,凭藉自己的想象而撰成的,却能令人身历其境,如睹其景,这就更能显示出他在五古上笔力和表达方面的才华。

不过,以上所引,都是刘禹锡较长的五古,实际上,这些长篇五古,主要也是在唐人手中才加繁衍,愈演愈烈的,特别像杜甫的《北征》、韩愈的《南山诗》等,更是浩浩荡荡,波澜顿挫,阴阳开合,令人生畏。刘禹锡也有这样的五言大篇,如《游桃源一百韵》等。其实,真正的五言古诗,特别是苏、李赠答、两汉无名氏之作,乃至建安七子、阮籍《咏怀》等,篇幅都并不很长。而刘禹锡生前曾写过不少这类五古,似乎更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如他的《学阮公体》三首的后二首:

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出门有远道,平野多层阴。灭没驰绝塞,振迅拂华林。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

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目览千载事,心交上古人。侯门有仁义,灵台多苦辛。不学腰如磬,徒使甑生尘。

在古人的心目中,作古诗是不忌讳模仿的,但一定要有创意,在语言风格上要有古人的韵味和气象。这两首诗既然题为“学阮公体”,那就更不必回避模仿,只要能得阮籍《咏怀》诗的格调和气韵即可,今从刘禹锡的这两首诗来看,即如实抒写了自身的情怀,又能深得阮籍诗体的气骨和神韵,那就是最大的成功。细视其中的“朔风悲老骥”、“昔贤多使气”诸句,犹能得阮公之遗意,更为难得。

在刘禹锡的五言中,《秋江早发》也是极为出色的一首,现引此诗的前半段为例:

轻阴引晓日,霞霁秋江明。草树含远思,襟怀有余清。凝睇万象起,朗吟孤愤平。渚鸿未矫翼,而我已遐征。

像这种诗句,脱尽近体格律之羁绊,都能得魏晋五言之大意,已不似中唐人所为,也是刘禹锡最为成功、也最为得意的五古之一。此外,如《秋晚题湖域驿池上亭》:“尘衣纷未解,幽思浩已盈”、《王左丞高侍郎之什命同作》:“白云难持寄,清韵投所希”、《和武中丞秋日寄怀简诸僚故》:“感时江海思,报国松筠心”等句,或如陶潜,或如谢灵运,或如左思,也都各具风调,犹有两晋五言之遗韵。

二、刘禹锡的七言古诗

七言古诗虽比五言古诗仅多二字,但在创作要求上各有不同,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可见元代杨仲弘对七古的创作要求是:“七言古诗要铺叙,要有开合,有风度,迢递险怪,雄俊铿锵,忌庸俗软腐。须是波澜开合,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又如兵家之阵,方以为正,又复为奇;方以为奇,忽复是正。出入变化,不可纪极。”后来明、清人虽然对七古也提出过各种创作要求和评判标准,但基本原则仍与杨氏差不多,皆从此演绎而来,可视为对杨氏观点的一种深化、发展和补充。

如果用杨仲弘的这一标准和创作原则来加以衡量,那么在刘禹锡的七古诗中,像《平蔡州》三首、《武昌老人说笛歌》、《秋萤引》、《聚蚊谣》、《送鸿举游江南》、《观棋歌送还师西游》、《西山兰若试茶歌》等,都可算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成功之作。兹先举《武昌老人说笛歌》一诗为例:

武昌老将七十余,手把庾令相问书。自言少小学吹笛,早事曹王曾赏激。往年镇戍到蕲州,楚山萧萧笛竹秋。当时买材恣搜索,典却身上乌貂裘。„„如今老去语犹迟,音韵高低耳不知。气力已无心尚在,时时一曲梦中吹。

诗人以十分铿锵悦耳、刚劲有力而又流利畅达的语言,通过铺叙,塑造了一个经历坎坷、贫穷落拓而又艺才高超的老艺人形象,同样,在《秦娘歌》、《伤秦姝行》等七古诗中,刘禹锡也是以这种语言加以铺叙,写出了秦娘和秦姝这两个女艺人的坎坷经历和曲折人生。其写人如此,而写物也同样精彩出色,如《观棋歌送还师西游》中写对弈的一段:

前身后身付余习,百变千化无穷已。初疑磊落曙天星,次见搏击三秋兵。雁行布阵众未晓,虎穴得子人皆惊。行尽三湘不逢敌,终日饶人损机格。

诗中极写长沙东林师棋路的变化,初似满天曙星的磊落分明,忽又似沙场搏击的三秋兵将,忽又如雁行布阵,令人难窥其秘,直到“虎穴得子”,众方大惊。寥寥数语,却把东林师的棋艺描绘得活灵活现。诗句之变化,正写出棋艺之变化。宋人胡仔在《苕溪渔丛话·后集》卷十二说:“‘初疑磊落曙天星,次见搏击三秋兵。雁行布阵众未晓,虎穴得子人皆惊。’余尝爱此数语,能模写弈棋之趣。梦得必高于手谈也。”再如《西山兰若试茶歌》前半段对试茶的一种描写:

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阳崖阴岭各殊气,未若竹下莓苔地。此诗为刘禹锡任苏州刺史时所作。题中所谓“西山”,是指洞庭西山,在今苏州境内,历来便以盛产茶叶闻名,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等书中均有记载。著名的碧螺春茶即产于此地。诗中极写西山茶叶之美,从摘下形状到沏泡后的颜色、香味,一一写到,极尽形容夸张之能事,真可谓色、香、味一应俱全。唐人写茶叶的诗不少,这也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首。

从《唐语林》、《唐诗纪事》等书的记载来看,刘禹锡对自己所作的《平蔡州》三首七古是比较满意的,宋魏泰《隐居诗话》则不以为然。平心而论,《平蔡州》固然常为诗家所选,刘禹锡也自鸣得意,但除了有着“诗史”的作用和好处以外,在句子的铿锵雄健、纵横变化、阴阳开合等方面,却未必见得有何特别高明之处。在刘禹锡的七古中可推为佳作,较之同时的韩愈、张籍诸家七古,则又似平平。

有趣的是,今人瞿蜕园在刘禹锡的七古中,却极力推重《秋萤引》一诗。全诗如下:

汉陵秦苑遥苍苍,陈根腐叶秋萤光。夜空寥寂金气净,千门九陌飞悠扬。纷纶晖映互明灭,金炉星喷灯花发。露华洗濯清风吹,攒昂不定招摇垂。高丽罘过珠网,斜历璇题舞罗幌。曝衣楼上拂香裙,承露台前转仙掌。槐市诸生夜对书,北窗分明辨鲁鱼。行子东山起征思,中郎骑省悲秋气。铜雀人归自入帘,长门帐开来照泪。谁言向晦常自明,童儿走步娇女争。天生有光非自炫,远近低昂暗中见。撮蚊妖鸟亦夜飞,翅如车轮人不见。

此诗与《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诸诗都作于同一时期,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刘禹锡讽刺诗的代表作。但极少有人把它们从七古诗的角度来加以考察。其实,这四首诗名为咏物,内中却各有寓意,即使从七古诗说,也都是绘形绘色,各有千秋。而瞿蜕园却偏赏《秋萤引》一篇,他在《刘禹锡集笺注》卷二十一云:“此诗运用萤事,出以错综变化,化尽隶事痕迹,为歌行中特创之格,前此未之见,后此则李商隐《泪》诗似之,辛弃疾‘绿树听啼’一词亦似之。而禹锡诗尤为超妙。末韵‘撮蚊妖鸟亦夜起,翅如车轮而已矣。’(作者按:此句似误。)不独雄劲,亦洗尽凡俗,诗意虽激切,而风华掩映,情韵不匮,乃集中之杰构,亦禹锡所独长。”瞿氏对李白、刘禹锡诸家诗均特有研究,对此诗如此褒奖,且言之成理,似可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结束语

贞元、元和年间,韩愈在诗、文两个领地同时开展复古运动。刘禹锡是他的朋友,不能不受其影响。再说,唐代是古、近体诗并行不悖的时代,许多诗人,特别是一些大家名家,在古体诗和近体上都能驾驭自如。刘禹锡是中唐的大诗人,当时便有“诗豪”之目,在诗歌领域当然必定是一个多面手,这是毋庸置疑的。他在近体律诗和绝句上的成就虽然更高,名气更大,但并不等于他在古体诗上便毫无成就,不屑一顾。如明代的高是重初、盛唐诗的人,但他对刘禹锡七言古诗仍相当重视,在《唐诗品汇》中的《七言古诗叙目》里说道:“元和以后,述贞元之余韵者,权德舆、刘禹锡而已。其次能者,各开户牖,若卢之险怪,孟之寒苦,白之庸俗,温之美丽,虽卓然成家,无足多矣。”

在这里,高把权德舆、刘禹锡视为元和以后七古诗的代表诗人,卢仝、孟郊当时皆以古诗闻名,反在其后;而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名重一时,温庭筠之乐府诗也振声诗坛,却也排在刘氏之后,凡此,也都说明了刘禹锡古诗的重要性。

当然,刘禹锡的五古不及柳宗元,七古不及韩愈,这是事实,但他古诗上的成就决不会在元、白之下。就刘、白二家言,在刚健有力、奇谲变化和古之遗韵方面,刘似又应在白之上。只因白之《秦中吟》、《长恨歌》等颇为时人所传,故反盖住刘的古诗之名。实际上,刘之部分七古,可说是王(维)、李(颀)、高(适)、岑(参)的嫡系传人,犹有盛唐之气象和笔力,在中唐年间更为难得,相信随着人们对唐诗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迟早会给刘禹锡古诗领域一个更为合理的定位。

第二篇:刘禹锡古诗浪淘沙其一赏析

《浪淘沙九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还是唐朝教坊曲名。刘禹锡古诗浪淘沙其一赏析,我们来看看下文。

刘禹锡古诗浪淘沙其一赏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刘禹锡古诗浪淘沙其一注释

①浪淘沙——唐代曲名,来自民间。与后来的词牌“浪淘沙”不同。

②九曲——形容河流转弯很多。九,在古代表示多数。

③浪淘风簸——大风荡起波浪,大浪冲走泥沙,形容风大浪大。

④天涯——天边。

⑤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刘禹锡古诗浪淘沙其一今译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刘禹锡古诗浪淘沙其一赏析

夜间,当你仰望星空和银河出神的时候,你也许会想,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现在怎么样了?要是能到他们那里去作客该多好啊。这首诗写的就是那样美妙的幻想。不过,启发诗人幻想的不是天上的银河,而是地上的黄河。

雄浑壮丽的黄河,百转千回,风涛万里,泥沙滚滚,从天边浩荡奔流而下,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啊!可是,天上不是有一条银河吗?这来自天上的黄河一定是跟银河相通了。于是诗人欢呼起来:来吧,沿着这黄河往上走,直走到银河边上,上牛郎织女家瞧瞧吧!诗人在召唤谁和他同去呢?当然是他的读者,有我,有你,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朋友。

那么,这首诗是赞美银河的吧吗?不,是赞美黄河。正是万里黄河的磅礴气势,触发了诗人的豪情和联想,使他从黄河望到天边,想到天上,又从天上的银河想到牛郎织女的。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第三篇:刘禹锡范文

刘禹锡

《浪淘沙词九首》其九

唐·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其为名流推重如此。

刘禹锡当时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与王叔文、王侄、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称为“二王刘柳”。革新只进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九月,革新失败,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初贬为南常德)司马。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

第四篇: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汉族。字梦得,洛阳人,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具体是什么身世,我们目前还没有得到考证。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其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

刘禹锡死后,被葬在了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编辑本段刘禹锡诗集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江南春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竹枝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竹枝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竹枝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竹枝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竹枝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竹枝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竹枝

江上春来新雨晴,瀼西春水縠纹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竹枝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竹枝

城西门外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竹枝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住在成都万里桥。

步虚词

阿母种桃云海际,花落子城二千岁。

海风吹折最繁枝,跪捧琼盘献天帝。

步虚词

华表千年一鹤归,凝丹为顶雪为衣。

星星仙语人听尽,却向五云翻翅飞。

抛球乐

五色绣团圆,登君玳瑁筵。

最宜红烛下,偏称落花前。

上客如先起,应须赠一船。

抛球乐

春早见花枝,朝朝恨发迟。

及看花落后,却忆未开时。

幸有抛球乐,一杯君莫辞。

纥那曲

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

同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

纥那曲

踏曲兴无穷,调同辞不同。

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浪淘沙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浪淘沙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浪淘沙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沙。

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

浪淘沙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寒沙始到金。

浪淘沙

汴水东流虎眼纹,清淮晓色鸭头春。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浪淘沙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定晚霞。

浪淘沙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浪淘沙

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杨柳枝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杨柳枝

御陌青门拂地垂,千条金缕万条丝。

如今绾作同心结,将赠行人知不知。

杨柳枝

轻盈袅娜占年华,舞榭妆楼处处遮。

春尽絮飞留不得,随风好去落人家。

杨柳枝

南陌东城春草时,相逢何处不依依。

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

杨柳枝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杨柳枝

扬子江头烟景迷,隋家宫树拂金堤。

嵯峨犹有当时色,半蘸波中水鸟栖。

杨柳枝

迎得春光先到来,轻黄浅绿映楼台。

只缘袅娜多情思,更被春风长挫摧。

杨柳枝

巫峡巫山杨柳多,朝云暮雨远相和。

因想阳台无限事,为君回唱竹枝歌。

杨柳枝

凤阙轻遮翡翠帏,龙墀遥望麴尘丝。

御沟春水相辉映,狂杀长安年少儿。

杨柳枝

花萼楼前初种时,美人楼上斗腰肢。

如今抛掷长街里,露叶如啼欲恨谁。

杨柳枝

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株残柳不胜春。

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杨柳枝

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

城东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

踏歌词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窗映树鹧鸪鸣。

踏歌词

桃蹊柳陌好经过,镫下妆成月下歌。

为是襄王故宫地,至今犹自细腰多。

踏歌词

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

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踏歌词

日暮江南闻竹枝,南人行乐北人悲。

自从雪里唱新曲,直到三春花尽时。

忆江南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帙浥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

忆江南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惟待见青天。

潇湘神

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秋。

若问二妃何处所,零陵芳草露中愁。

潇湘神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闻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编辑本段刘禹锡与《乌衣巷》诗慨谈

吴冀龄

刘禹锡的《乌衣巷》诗云:“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诗,是刘禹锡组诗《金陵五题》之一,其以即小见大的手法描写贵族的盛衰变化,而后两句,千载传诵,脍炙人口。

通常,这后两句诗的解释是:从前在王谢世族广厦华堂中筑巢燕子,现在则因为那些第宅已经荡然无存了,所以只好飞到普通老百姓家去筑巢了。此处,通过燕子迁飞筑巢的变化来反映人事变化,让人不禁感慨人世之沧桑。

此外,施补华在《岘庸说诗》中另有说法,云:“若作燕子他去,便果。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这里,提出了“王谢堂”与“寻常百姓家”是两码事还是一码事的问题,但感慨系之,似亦无关大局。

但是,离奇怪诞的是,有人曾从此诗本事上偷梁换柱,别出奇说。刘斧《青琐摭遗》引宋张敦颐《六朝事迹》云:“王榭,金陵人,世以航海为业。一日,海中失船,泛一木登岸,见一翁一妪,皆衣皂。至所居,乃乌衣国也,以女妻之。既久,榭思归,复乘云轩泛海。至家,有二燕栖于梁上,榭以手招之,即飞来臂上,取片纸书小诗,系于燕尾,曰:„谈到华胥国上来,至人终日苦怜才;云轩飘去无消息,洒泪临风几百回。‟及来春,燕复飞来,榭见身上有诗云:„昔日相逢皆冥数,如今睽远是生离;来春纵有相思字,三月天南无燕飞‟。至来岁,燕竟不至。因目榭所居为乌衣巷,故刘禹锡有诗云„……乌衣巷口……‟也。”这样,以“木”字偏旁换“言”字偏旁而以榭代谢,则分明是王姓,谢姓两家族族姓便轻松地变成“王榭”一人;加之又塞进了子虚乌有的燕翼传书,使原本寄帅古兴怀感慨的诗意彻底变了味,变成了刘禹锡追恋旧欢的情歌。倘此偏偏又被素有诗豪称谓的刘禹锡闻见,真不知其感慨又将如之何?奈之何?

刘禹锡 诗风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确实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始终跳动着一颗斗士的灵魂;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他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这种“感慨”不仅增加了其诗耐人涵咏的韵味,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其诗的深度和力度。

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捷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诸如“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学阮公体三首》其二)、“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始闻秋风》)这类诗句,写得昂扬高举,格调激越,具有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至于其七言绝句,也是别具特色,如:“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词九首》其八)“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杨柳枝词九首》其一)就诗意看,这两篇作品均简练爽利,晓畅易解,但透过一层看,便会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再如他那首有名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睛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全诗一反传统的悲秋观,颂秋赞秋,赋予秋一种导引生命的力量,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境界的无限向往之情。胸次特高,骨力甚健。

刘禹锡早年随父寓居嘉兴,常去吴兴拜访作为江南著名禅僧兼诗僧的皎然和灵澈,据其《澈上人文集纪》自述,当时他“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这一早年经历对其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很深。那么,皎然、灵澈的诗歌主张是怎样的呢?皎然有《诗式》论诗,特别注意两方面,一是主张苦思锻炼,要求诗人在对词句加以精心锤炼之后复归自然,他认为这种自然才是诗的极致;二是极重视诗歌意蕴深远而气韵朗畅高扬的境界,认为“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而这“境”即意境来自创作主体的心境,“真思在杳冥,浮念寄形影”(《答俞校书冬夜》),即诗人主观心境与审美观照乃是最重要的。灵澈没有诗论传世,但据权德舆《送灵澈上人庐山回归沃州序》说,他“心冥空无而迹寄文字,故语甚夷易,如不出常境,而诸生思虑终不可至……知其心不待境静而静”;又说他常“拂方袍,坐轻舟,溯沿镜中,静得佳句,然后深入空寂,万虑洗然”,可见灵澈也重视在主体的静默观照中赢得意境的空灵深邃,而且语言也是追求自然的。这些见解一方面受到大历、贞元诗风影响,讲究字词锤炼,不露痕迹,一方面则来源于佛教重视“心”即主观体验感受的思想。刘禹锡深信佛教,得其中三昧,在很多年以后他还说,写诗的人应该“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董氏武陵集纪》),前句即指语言的简练与含蓄,后句即指主体的观照与冥想。所以他一方面重视通过锤炼与润饰使诗歌的语言既精巧又自然,而反对多用生僻字眼,提出“为诗用僻字,须有来处……

后辈业诗,即须有据,不可率尔道也”(《刘宾客嘉话录》);

另一方面,他又极重视主体的观照与冥想,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诗引》中他曾说:

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于词。……因定而得境,故翛然以清;由慧而遣词,故粹然以丽。

定,是排除杂念的观照,慧,是一种灵感的获得。这样写出来的诗,便能容纳更丰富的内涵,有着更深的意境。因此,刘禹锡的诗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像他的名句如“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都是他对历史、人生进行沉思之后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以形象出现在诗里,不仅有开阔的视界,而且有一种超时距的跨度,显示出历史、现实、未来在这里的交融。

刘禹锡的咏史诗十分为人称道。这些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如《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都是名篇。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西塞山怀古》)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

前一首是诗人站在西塞山远眺的感慨,在他心中,是一种永恒与短暂的强烈对比:千帆竞发、铁锁沉江,无论是战降治乱、分裂统一,这一切比起默默无言的大自然来,都不过是过眼烟云,瞬间即逝。后一首则通过王谢这些士族的旧迹变为寻常百姓家的历史变迁,呈现了人们心灵深处常有的对一切繁华与高贵都会被时间洗刷净尽的叹息。

刘禹锡的山水诗,也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再如《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围。

不过,虽然刘禹锡说过“能离欲则方寸地虚”,但是他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其实还是要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较倔强,所以尽管受佛教徒影响,他却不像后期的白居易那样,时而满足,时而颓废,诗中倒是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如《秋词》二首之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同乐天登栖灵寺塔》:“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忽然语笑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都有一种高扬的力量。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锡的诗歌便显得既清峻又明朗。

此外还应该提到他受民歌影响所写的一些诗篇。皎然、灵澈等人生活在民歌兴盛的吴地,而在禅宗看来,民歌率直自然、活泼朴素,正是语言的极致,所以他们也曾汲取民歌的特色来写诗,这无疑对刘禹锡有一定影响;刘禹锡又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白鹭儿》:

白鹭儿,最高格。毛衣新成雪不敌,众禽喧呼独凝寂。孤眠芊芊草,久立潺潺石。前山正无云,飞去入遥碧。

诗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还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词》、《杨柳枝词》、《堤上行》、《蹋歌词》等,都很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下两首尤为传神: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堤上行》三首之二)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竹枝词》二首之一)

编辑本段刘禹锡墓

一代诗豪刘禹锡死后,被葬在了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荥阳市政府在刘禹锡墓的基础上,耗巨资建设了占地280多亩的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刘禹锡公园。

刘禹锡墓位于荥阳市城东二十里铺乡(今豫龙镇)狼窝刘村南高地上,古称檀山。墓北距郑州至上街公路约70米,坐北面南,有圆形土冢,冢高约7.5米,周长约20米。据民国《荥阳县志》载:“刘禹锡墓在檀山。

刘禹锡(772-842),汉族。字梦得,洛阳人,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具体是什么身世,我们目前还没有得到考证。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其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

刘禹锡死后,被葬在了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编辑本段刘禹锡诗集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堤上行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江南春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竹枝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竹枝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竹枝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竹枝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竹枝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竹枝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竹枝

江上春来新雨晴,瀼西春水縠纹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竹枝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竹枝

城西门外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竹枝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住在成都万里桥。

步虚词

阿母种桃云海际,花落子城二千岁。

海风吹折最繁枝,跪捧琼盘献天帝。

步虚词

华表千年一鹤归,凝丹为顶雪为衣。

星星仙语人听尽,却向五云翻翅飞。

抛球乐

五色绣团圆,登君玳瑁筵。

最宜红烛下,偏称落花前。

上客如先起,应须赠一船。

抛球乐

春早见花枝,朝朝恨发迟。

及看花落后,却忆未开时。

幸有抛球乐,一杯君莫辞。

纥那曲

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

同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

纥那曲

踏曲兴无穷,调同辞不同。

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浪淘沙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浪淘沙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浪淘沙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沙。

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

浪淘沙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寒沙始到金。

浪淘沙

汴水东流虎眼纹,清淮晓色鸭头春。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浪淘沙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定晚霞。

浪淘沙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浪淘沙

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杨柳枝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杨柳枝

御陌青门拂地垂,千条金缕万条丝。

如今绾作同心结,将赠行人知不知。

杨柳枝

轻盈袅娜占年华,舞榭妆楼处处遮。

春尽絮飞留不得,随风好去落人家。

杨柳枝

南陌东城春草时,相逢何处不依依。

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

杨柳枝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杨柳枝

扬子江头烟景迷,隋家宫树拂金堤。

嵯峨犹有当时色,半蘸波中水鸟栖。

杨柳枝

迎得春光先到来,轻黄浅绿映楼台。

只缘袅娜多情思,更被春风长挫摧。

杨柳枝

巫峡巫山杨柳多,朝云暮雨远相和。

因想阳台无限事,为君回唱竹枝歌。

杨柳枝

凤阙轻遮翡翠帏,龙墀遥望麴尘丝。

御沟春水相辉映,狂杀长安年少儿。

杨柳枝

花萼楼前初种时,美人楼上斗腰肢。

如今抛掷长街里,露叶如啼欲恨谁。

杨柳枝

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株残柳不胜春。

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杨柳枝

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

城东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

踏歌词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窗映树鹧鸪鸣。

踏歌词

桃蹊柳陌好经过,镫下妆成月下歌。

为是襄王故宫地,至今犹自细腰多。

踏歌词

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

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踏歌词

日暮江南闻竹枝,南人行乐北人悲。

自从雪里唱新曲,直到三春花尽时。

忆江南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帙浥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

忆江南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惟待见青天。

潇湘神

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秋。

若问二妃何处所,零陵芳草露中愁。

潇湘神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闻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编辑本段刘禹锡与《乌衣巷》诗慨谈

吴冀龄

刘禹锡的《乌衣巷》诗云:“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诗,是刘禹锡组诗《金陵五题》之一,其以即小见大的手法描写贵族的盛衰变化,而后两句,千载传诵,脍炙人口。

通常,这后两句诗的解释是:从前在王谢世族广厦华堂中筑巢燕子,现在则因为那些第宅已经荡然无存了,所以只好飞到普通老百姓家去筑巢了。此处,通过燕子迁飞筑巢的变化来反映人事变化,让人不禁感慨人世之沧桑。

此外,施补华在《岘庸说诗》中另有说法,云:“若作燕子他去,便果。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这里,提出了“王谢堂”与“寻常百姓家”是两码事还是一码事的问题,但感慨系之,似亦无关大局。

但是,离奇怪诞的是,有人曾从此诗本事上偷梁换柱,别出奇说。刘斧《青琐摭遗》引宋张敦颐《六朝事迹》云:“王榭,金陵人,世以航海为业。一日,海中失船,泛一木登岸,见一翁一妪,皆衣皂。至所居,乃乌衣国也,以女妻之。既久,榭思归,复乘云轩泛海。至家,有二燕栖于梁上,榭以手招之,即飞来臂上,取片纸书小诗,系于燕尾,曰:„谈到华胥国上来,至人终日苦怜才;云轩飘去无消息,洒泪临风几百回。‟及来春,燕复飞来,榭见身上有诗云:„昔日相逢皆冥数,如今睽远是生离;来春纵有相思字,三月天南无燕飞‟。至来岁,燕竟不至。因目榭所居为乌衣巷,故刘禹锡有诗云„……乌衣巷口……‟也。”这样,以“木”字偏旁换“言”字偏旁而以榭代谢,则分明是王姓,谢姓两家族族姓便轻松地变成“王榭”一人;加之又塞进了子虚乌有的燕翼传书,使原本寄帅古兴怀感慨的诗意彻底变了味,变成了刘禹锡追恋旧欢的情歌。倘此偏偏又被素有诗豪称谓的刘禹锡闻见,真不知其感慨又将如之何?奈之何?

刘禹锡 诗风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确实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始终跳动着一颗斗士的灵魂;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他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这种“感慨”不仅增加了其诗耐人涵咏的韵味,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其诗的深度和力度。

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捷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诸如“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学阮公体三首》其二)、“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始闻秋风》)这类诗句,写得昂扬高举,格调激越,具有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至于其七言绝句,也是别具特色,如:“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词九首》其八)“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杨柳枝词九首》其一)就诗意看,这两篇作品均简练爽利,晓畅易解,但透过一层看,便会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再如他那首有名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睛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全诗一反传统的悲秋观,颂秋赞秋,赋予秋一种导引生命的力量,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境界的无限向往之情。胸次特高,骨力甚健。

刘禹锡早年随父寓居嘉兴,常去吴兴拜访作为江南著名禅僧兼诗僧的皎然和灵澈,据其《澈上人文集纪》自述,当时他“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这一早年经历对其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很深。那么,皎然、灵澈的诗歌主张是怎样的呢?皎然有《诗式》论诗,特别注意两方面,一是主张苦思锻炼,要求诗人在对词句加以精心锤炼之后复归自然,他认为这种自然才是诗的极致;二是极重视诗歌意蕴深远而气韵朗畅高扬的境界,认为“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而这“境”即意境来自创作主体的心境,“真思在杳冥,浮念寄形影”(《答俞校书冬夜》),即诗人主观心境与审美观照乃是最重要的。灵澈没有诗论传世,但据权德舆《送灵澈上人庐山回归沃州序》说,他“心冥空无而迹寄文字,故语甚夷易,如不出常境,而诸生思虑终不可至……知其心不待境静而静”;又说他常“拂方袍,坐轻舟,溯沿镜中,静得佳句,然后深入空寂,万虑洗然”,可见灵澈也重视在主体的静默观照中赢得意境的空灵深邃,而且语言也是追求自然的。这些见解一方面受到大历、贞元诗风影响,讲究字词锤炼,不露痕迹,一方面则来源于佛教重视“心”即主观体验感受的思想。刘禹锡深信佛教,得其中三昧,在很多年以后他还说,写诗的人应该“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董氏武陵集纪》),前句即指语言的简练与含蓄,后句即指主体的观照与冥想。所以他一方面重视通过锤炼与润饰使诗歌的语言既精巧又自然,而反对多用生僻字眼,提出“为诗用僻字,须有来处……

后辈业诗,即须有据,不可率尔道也”(《刘宾客嘉话录》);

另一方面,他又极重视主体的观照与冥想,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诗引》中他曾说:

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于词。……因定而得境,故翛然以清;由慧而遣词,故粹然以丽。

定,是排除杂念的观照,慧,是一种灵感的获得。这样写出来的诗,便能容纳更丰富的内涵,有着更深的意境。因此,刘禹锡的诗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像他的名句如“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都是他对历史、人生进行沉思之后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以形象出现在诗里,不仅有开阔的视界,而且有一种超时距的跨度,显示出历史、现实、未来在这里的交融。

刘禹锡的咏史诗十分为人称道。这些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如《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都是名篇。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西塞山怀古》)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

前一首是诗人站在西塞山远眺的感慨,在他心中,是一种永恒与短暂的强烈对比:千帆竞发、铁锁沉江,无论是战降治乱、分裂统一,这一切比起默默无言的大自然来,都不过是过眼烟云,瞬间即逝。后一首则通过王谢这些士族的旧迹变为寻常百姓家的历史变迁,呈现了人们心灵深处常有的对一切繁华与高贵都会被时间洗刷净尽的叹息。

刘禹锡的山水诗,也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再如《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围。

不过,虽然刘禹锡说过“能离欲则方寸地虚”,但是他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其实还是要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较倔强,所以尽管受佛教徒影响,他却不像后期的白居易那样,时而满足,时而颓废,诗中倒是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如《秋词》二首之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同乐天登栖灵寺塔》:“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忽然语笑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都有一种高扬的力量。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锡的诗歌便显得既清峻又明朗。

此外还应该提到他受民歌影响所写的一些诗篇。皎然、灵澈等人生活在民歌兴盛的吴地,而在禅宗看来,民歌率直自然、活泼朴素,正是语言的极致,所以他们也曾汲取民歌的特色来写诗,这无疑对刘禹锡有一定影响;刘禹锡又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白鹭儿》:

白鹭儿,最高格。毛衣新成雪不敌,众禽喧呼独凝寂。孤眠芊芊草,久立潺潺石。前山正无云,飞去入遥碧。

诗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还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词》、《杨柳枝词》、《堤上行》、《蹋歌词》等,都很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下两首尤为传神: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堤上行》三首之二)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竹枝词》二首之一)

编辑本段刘禹锡墓

一代诗豪刘禹锡死后,被葬在了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荥阳市政府在刘禹锡墓的基础上,耗巨资建设了占地280多亩的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刘禹锡公园。

刘禹锡墓位于荥阳市城东二十里铺乡(今豫龙镇)狼窝刘村南高地上,古称檀山。墓北距郑州至上街公路约70米,坐北面南,有圆形土冢,冢高约7.5米,周长约20米。据民国《荥阳县志》载:“刘禹锡墓在檀山。

第五篇:刘禹锡竹枝词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刘禹锡

《竹枝词其一》,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竹枝词其二》山桃红花满山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情。

《竹枝词其三》江上春来新雨晴,口西春水彀(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竹枝词其四》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凭寄狂夫书一纸,住在成都万里桥。

《竹枝词其五》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竹枝词其六》城西门外滟预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竹枝词其七》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竹枝词其八》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竹枝词其九》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口。

gou)纹生。rao)。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