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书法家欧阳询的故事
大书法家欧阳询的故事
欧阳询是唐代著名的大书法家,他的楷书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是我们学习书法的必备教材,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
欧阳询聪明勤学,少年时就博览古今,尤其爱好书法,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有一次,他出使归来,骑马路过一处荒郊野外,在乱草丛中发现西晋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一块石碑,停马观赏了很久都舍不得离去。走出几里后,又返回来,下马坐在碑前仔细观看,体会索靖草书的妙处。当晚,他回到了住处,彻夜难眠,想着白天看到的石碑。第二天,天一亮,他又骑马赶到石碑前,反复揣摩,并铺开纸,一笔一画地临摹。就这样,他在碑旁呆了三天三夜,直到索靖草书的笔法融会贯通,了然于胸,才高兴地离去。经过这样不断刻苦的学习,欧阳询成了伟大的书法家。
我们要学习欧阳询这样刻苦钻研、认真学习书法的这种精神,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大书法家柳公权的故事
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小时候字写得不好,常常受到老师和父亲的批评。他虚心听取他们的教诲,经过一年的勤学苦练,他写的字进步很大,受到老师的表扬。表扬的次数多了,柳公权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比赛。他很快地写好了一篇,满以为稳拿冠军,脸上露出得意洋洋的神色。一位卖豆腐的老人见柳公权这么不谦虚,想给他泼点凉水,走过去对他说:“华原城里,有个人用脚写字,写得比你还要好。”柳公权听了有点不服气,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到华原城。他亲眼看到那位无臂老人用左脚压住铺在地上的纸,用右脚夹住毛笔,龙飞凤舞地写对联,写出的字比自己不知要好多少倍。他觉得自己那么一点成绩真算不得什么。他诚恳地对那位无臂老人说:“我愿拜您为师,请老师告诉我写字的秘诀。”无臂老人沉思片刻,说:“我用脚写字,已经练了50多个年头。我磨墨练字用完八大缸水,每天写完字就在半亩大的池塘里洗砚,池水都染黑了。可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我的字还差得远呢!”柳公权牢牢记住老人的话。从此以后,他更加勤奋地练字。他搜集了许多古代书法家的字,反复琢磨,吸取各家的长处,虚心求教,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
第二篇:书法家欧阳询的故事
书法家欧阳询的故事
导语:欧阳询,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于初学者。对于欧大书法家你了解吗?本文是品才网小编精心收集的,仅供参考!
书法家欧阳询的故事
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字信本,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练习书法很刻苦,博采众长,精通八种书法,自成一家,人称“欧体”。有一次,他出使归来,骑马路过一处荒郊野外,在乱草丛中发现西晋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一块石碑,停马观赏了很久都舍不得离去。走出几里后,又返回来,下马坐在碑前仔细观看,体会索靖草书的妙处。当晚,他回到了住处,彻夜难眠,想着白天看到的石碑。第二天,天一亮,他又骑马赶到石碑前,反复揣摩,并铺开纸,一笔一画地临摹。就这样,他在碑旁呆了三天三夜,直到索靖草书的笔法融会贯通,了然于胸,才高兴地离去。书法家欧阳询的故事
欧阳询是隋唐之际起到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作用的一位重要书家。他取法魏晋裁成一象而自出机杼,八体兼善,其中楷书成就最高,体融南北而掺以写经的笔意,形成了猛利俊俏、沉稳严谨的书法风格,被后世誉为“欧体”。其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成书于唐贞观六年(632年)。此作楷法精妙,险劲而不失婉润,于平正中见险绝,明人赵崡在《石墨镌华》中称此碑为“正书第一”。此时的欧阳询已经76岁高龄,历数朝,亲人俱丧、寄人篱下、屈为幕僚的颠沛经历在其晚年得以沉淀,全部融入到了这部经世之作当中。
欧书结构讲求欹侧平正相结合的“匀”,所谓“平中寓险,险中求稳”,结体看似工整实则充满了险绝的意味,但所有的欹侧险峻皆有规矩,险而不怪,瘦劲而秀雅。在取势上,横画伸展、竖画纵伸,并且“戈钩”极力挑纵,这些都体现出欧阳询性格中刚毅勇猛的特点,是对北朝碑刻险峻跌宕字势的传承。《九成宫》中很大一部分字在结构上夸张了其中某一笔,如图一中“咸”字“戈钩”的伸挑,从而占据了其余部分的空间,形成极为强烈的空间感,而中间的“口”部则略微向左下侧倾斜,从而造就了平衡的体势。此作中还有一部分字整体向右上方倾斜,再用较长或较突出的一笔将重心拉回,使整体呈现出平正的体态特征,如“玉”字(见图二),“王”部的书写部分整体往右上方倾斜,最后一横空出位置,然后落点,就像在已经倾斜的天平上加上了一个使之平衡的砝码,本来倾斜的横画因为这一点的调节瞬间取得了平衡。这些结构的处理就像是欧阳询生平经历的投影,始终在动荡与不安中求稳定、在变数和惊险中求生存。我们很难从宏观上发现其字势的欹侧,这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欧阳询隐忍含蓄、处乱不惊的个性特征,才华横溢却避露锋芒,将这种了然于胸、随机应变的超高水准在书法作品中呈现出来。
除了结构的特点外,在方圆的运用中,欧阳询也形成了自己“方中寓圆,圆中有方”的独特风格,这一特点在其行书作品《梦奠帖》(见图三)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在这部传世之作中,欧阳询以方笔为主、圆笔为辅,方圆兼备,古人论其为“体方而笔圆”,是指点画的外观虽然呈现方笔的形态,但笔锋的调转起承圆融流畅,在凌厉、方劲之中自有一种秀润在,这正是欧阳询勇猛刚毅个性外文人气质的表达。在此帖中,有如“重”字的转折笔、“过”字的右弧转、“冥”字的右俯勾、“生而”中“而”字的转折等,都达到了欧阳询书法方圆的完美融合,体现了他超高水准的笔墨调控能力和不懈的艺术追求。
平与险、方与圆本身互为矛盾,却在欧阳询笔下得以完美结合。纵观欧阳询的生平经历及个性特征,我们很容易找到与其书风平险、方圆相呼应的矛盾点。首先是家庭根源与后期状态的矛盾:其出身于武将世家,父辈性格骁勇,敢于冒险挑战,作为将门之后,欧阳询本身也流淌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刚毅与勇猛,但他又有很好的文化涵养,一生历任文职。其次是周边环境与内心状态的矛盾:欧阳询一生颠沛,13岁经历家庭惨变,亲人俱丧,尝尽“叛将”之后的屈辱与辛酸,又饱经战乱,先后于陈、隋、东夏、唐四朝为官,也正因此更加渴望平定的生活状态。正是这种动静结合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促使欧阳询的书法风格向着平正与奇险相结合的方向不断发展成熟,不仅成就了其独特的书法风格,更突出了其人格魅力。
由此可见,书法作为表现性的文化技能,在运作的过程和完成的书迹里必然能反映出书者自身个性的独特面貌。一个人书法风格的确立必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而这就与他的日常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个人对环境的反应受各方面的影响,所以反应的结果——个性的形成,也会因人而异各有不同,字的形态、结构、点画,即作为个性的独特风貌得以具体呈现。古人所说的“字如其人”,正是对书写所反映的独特个性的深入观察。
书法家欧阳询的故事
欧阳询是唐代著名的大书法家,他的楷书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是我们学习书法的必备教材,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
欧阳询聪明勤学,少年时就博览古今,尤其爱好书法,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有一次,他出使归来,骑马路过一处荒郊野外,在乱草丛中发现西晋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一块石碑,停马观赏了很久都舍不得离去。走出几里后,又返回来,下马坐在碑前仔细观看,体会索靖草书的妙处。当晚,他回到了住处,彻夜难眠,想着白天看到的石碑。第二天,天一亮,他又骑马赶到石碑前,反复揣摩,并铺开纸,一笔一画地临摹。就这样,他在碑旁呆了三天三夜,直到索靖草书的笔法融会贯通,了然于胸,才高兴地离去。经过这样不断刻苦的学习,欧阳询成了伟大的书法家。
我们要学习欧阳询这样刻苦钻研、认真学习书法的这种精神,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第三篇:兵法家的故事
今天我阅读了从新华书店买回来的《孙子兵法》一书。以前,我就听说过《孙子兵法》的鼎鼎大名。这使我向往不已。看了这本书后,我很佩服孙子能在战争时期写出这么好的兵法书籍。
这本书主要写了一些历史战役,将帅们是运用什么样的战略取胜的。孙子说过:“兵者国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思就是说军事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这本书不能不看。
首先孙子从战略术上,概括了九种不同作战地区的基本特点,论证了它们对官兵心理状态的影响。并提出具体灵活的应变措施,倡导在突袭作战中充分发挥战斗力。然后,孙子推崇战略出击,提倡深入敌国进行作战,认为这样做具有使士兵听从指挥,努力作战,就地解决部队休养,士兵勇敢无畏等优点。第三,孙子结合战略突袭行动的特点,提出一些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治军主张,比如强调政令严明,军令如山,禁止迷信谣言,重视保持军队的团结一致等。
这本书里表现出来的随机应变、肯动脑筋、抓紧时间、遵守纪律都值得我们学习,这样能使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第二篇
《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期我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所著的一部军事经典著作。
孙武的生卒年月现已不可考。他本是齐国人,后移居吴国,因擅长兵法,被吴国大臣伍子胥推荐给吴王阖庐。孙武将其所撰兵法13篇献给吴王,阖庐遂以孙武为将,出兵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扬名诸侯之间。孙武最后终老于吴国,葬在吴都巫门外。
《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和内容出自孙武。但后人因《汉书?艺文志》著录《吴孙子兵法》有82篇,图9卷,而多认为13篇是曹操削除繁冗,取其精粹而成。又有人因《汉书?艺文志》著录的《齐孙》,即《孙膑兵法》久已失佚,后世流传的只有一部《孙子兵法》,而认为13篇出自孙膑之手。不过,在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一部《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的残简,以及记载孙武言行的70余枚竹简后,学者们已多倾向于13篇应出自孙武之手,82篇则是孙武后学所著,是用以补充和解释13 篇的。
《孙子兵法》共有13篇,各篇均有其主题思想,但又构成一完整的思想体系。
《计》篇论述的是能否进行战争的问题。孙武指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道”、“天”、“地”、“将”和“法”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五项基本要素。“道”指使人民与统治者同心同德;“天”指昼夜、晴雨、寒暑等气候时节和天命、人事、道义;“地”指土地和地势、地形的高下、险要、平坦、距离的远近,攻守进退的利弊;“将”指将帅的智谋、赏罚必信、抚士卒、英勇果断和军纪严明;“法”则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职责的划分和管理,以及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孙认为,从这五要素出发,根据国君是否贤明,将帅有无才能,“天”、“地”二方面的条件如何,法令能否贯彻实行,兵力强弱与否,军队是不是训练有素,和赏罚是否分明,可以预知战争的胜负,从而采取适当的对策和相应的行动。
《作战》篇主要阐述的是如何进行战争。孙认为,战争的消耗和战费的开支是十分庞大的,战争旷日持久势必危及国家的存亡。所以,他主张速胜。此外,为弥补己方的消耗和削弱敌国,他又主张“因粮于敌”,“胜敌而益强”。
《谋攻》篇主要论述了如何进攻敌国的问题。孙主张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去取得最大的成功,即力求不战而胜,不靠硬攻而夺取敌城,不需久战而毁灭敌国。所以,为实现这一目标,他就特别强调以谋略取胜,指出:用兵的上策首先是以政治谋略取胜,其次以外交手段取胜,再次是使用武力取胜,下策才是攻城。而要做到这一点,就不仅需要知己,还要做到知彼。
《形》篇主要讲如何利用物质之“形”来保全自已,取得完全的胜利。孙认为,只有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等待和寻求战胜敌人的时机,才能夺行战争的胜利。当取胜条件不足时,应采取守势,当取胜条件具备时,则应采取攻势。因此,会用兵的人善于使自己处于不可战胜、必胜无疑的地位,擅长于创造战胜敌人的机会。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掌握胜败的决定权,他所战胜的是已经注定要失败的敌人。而上述足以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物质之“形”,便是由国土的大小所产生的物产、军资、土卒的多少,以及军事实力对比的强弱。
《势》篇主要阐述如何造成有利的态势,来压倒对方。孙认为,只要选择有才能的将领,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以自己的军事实力为基础,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有力态势,士卒就会勇猛无比地战胜敌人。而要造成有利的态势,就必须正确组织和部署兵力,善于指挥调动军队,擅长出奇制胜,即以正兵当敌,以奇兵取胜。
“奇”、“正”是相辅相生的关系,它们的变化是无穷的。所以,要出奇制胜,就应善于因时、因地、因事制宜,根据情况的变化,改换奇正的战法。此外,要造成有利的态势,还必须善于故意向敌示弱,诱敌以利,以达到欺骗和调动敌军的目的,造成战胜敌军的有利时机。《虚实》篇主要论述指挥作战如何争取主动权,主动灵活地打击敌人。孙认为,要取得主动,就要善于诱敌以利,调动敌军而不被敌军所调动,就要善于了解敌情和隐瞒我军的意图、行动和用兵规律。如能做到这些,就能掌握主动,集中我军兵力,分散敌军兵力;利用敌军的弱点和错误,以众击寡,避实击虚,因敌而制胜。
《军争》篇论述的是如何通过机动掌握主动,先于敌人造成有利态势和取得制胜的条件。孙认为,两军相争时,最困难的莫过于要懂得将迂曲视为径直,以不利为有利,比敌人后出动而先到达必争之地,先敌取得制胜的有利条件。孙还指出,要先敌取得制胜的条件,必须避免轻率冒进,把握各国的动向,了解道路、地形,重视向导,善于欺骗敌人,根据情况分散或集中使用兵力,擅长指挥军队,根据军队的土气、军心和军力,因敌而变,去夺取胜利。
《九变》篇主要论述如何发挥指挥上的灵活性。孙认为,灵活性的基础在于对利弊进行全面的衡量。只有认识这一点,才能设法威胁、挫折和困扰敌国,以利诱敌,才能常备不懈,使敌无机可乘。只有全面看待利弊,在有利的情况下看到不利的因素,在不利的情况下看到有利的因素,方能根据具体情况,趋利避害,采取相应的对策和行动。
《行军》篇主要讲述了如何配置、组织军队,观察判断敌情和团结将士。孙认为,行军作战必须占据便于作战和生活的有利地形,善于根据地形配置兵力,必须对敌情进行周密细致的观察,善于深谋远虑,从现象到本质,对各种症候作出正确的判断。孙还指出,将帅只有在取得士卒的信任后,才能用教育和惩罚相结合的方法训练好士兵,率领全军去争取胜利。
《地形》篇主要论述在不同的地形条件下如何指挥军队的行动。孙认为,地形是用兵的辅助条件。将帅应重视地形,善于利用有利地形,避免不利地形。在此基础上,将帅如能做到知己知彼,正确判断敌情,以夺取胜利为行动的唯一准则,并能使全军上下团结一心,服从指挥,那就能无往而不胜。
《九地》篇论述了在九种不同的作战地区指挥作战的原则。孙认为,在不同的作战地区,将帅应根据地形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行动。用兵的原则在于善于发现敌人的可乘之隙,乘其不备,迅速行动,集中兵力,抢先攻占其战略要地,以压倒敌军的抵抗。
《火攻》篇主要指出火攻的目标、种类,发火的物质和气象条件,以及实施方法。孙认为,火攻只是辅助军事进攻的一种手段。所以,火攻者应利用纵火所引起的敌军的骚乱,适时发起攻击,发展并扩大战果。
《用间》篇主要论述使用间谍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孙认为;是否了解敌情对战争的胜负具有重要影响。要先知敌情,只能求诸间谍。只有大圣大智大仁大义之人才能使用各种间谍,获得广泛的情报。
《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它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孙武在其书中揭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不仅深受战国以来历代军事家的重视和推崇,对他们的军事思想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内也超强大。
第四篇:欧阳询的书法艺术
欧阳询生于557年(南朝梁敬帝太平二年),是陈朝大司空欧阳頠的孙子。13岁那年,他任陈朝广州刺史的父亲欧阳纥举兵反陈,失败被杀,全家为此而受到株连。欧阳询因年幼而幸免于难,被他父亲的旧友中书令江总收养,并督教他经史书法。欧阳询聪敏勤学,读书数行同尽,少年时就博览古今,精通《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三史。后出仕隋太常博士。唐高祖李渊未起兵时,欧阳询就是李家的座上客。李渊称帝后,升迁为给事中。
欧阳询的书法最初仿效王羲之,但不囿于一家:据说有一次欧阳询骑马外出,偶然在道旁看到晋代书法名家索靖所写的石碑。他骑在马上仔细观看了一阵才离开,但刚走几步又忍不住再返回下马观赏,赞叹多次,而不愿离去,便干脆铺上毡子坐下反复揣摩,最后竟在碑旁一连坐卧了3天才离去。欧阳询笃好书法达到痴迷的程度,由于勤学苦练,故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欧阳询的形貌很丑陋[1],但他的书法却誉满天下,人们都争着想得到他亲笔书写的尺犊文字,一旦得到就视作瑰宝,作为自己习字的范本。唐武德(618-624)年间,高句丽特地派使者来长安求取欧阳询的书法。唐高祖李渊感叹地说:“没想到欧阳询的名声竟大到连远方的夷狄都知道。他们看到欧阳询的笔迹,一定以为他是位形貌魁梧的人物吧。”
武德七年,欧阳询奉诏与裴矩、陈叔达修撰《艺文类聚》100卷。书成后,得到赏赐帛二百段。
唐太宗贞观初年,欧阳询升为太子率更令(因而又被称为欧阳率更),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八十五岁时辞世。
(以上据《旧唐书》和《新唐书》)
欧阳询的书法学自王羲之父子,参以隶法,劲险刻厉,于平正中见险绝,自成面目,世称“欧体”。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辑唐张怀瓘所著《书断》称:“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扰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笼之势,几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书,出于太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雅之致。”
所创“欧阳询八诀”书法理论,具有独到见解。对明代人李淳的八十四法,清代人黄自元结构92法的著述,均有启示。其“八决”为:(点)如高峰坠石;(横戈)如长空之新月;(横)如千里之阵云;(竖)如万岁之枯藤;(坚戈)如劲松倒折,落挂石崖;(折)如万钧之弩发;(撇)如利剑断犀象之角牙;(捺)一波常三过笔。
常见欧书碑刻有:
《九成宫醴泉铭》:楷书,是欧阳询的代表作,学欧书多以此为范本,魏征撰文,唐大宗贞观六年。公元632年)立碑。书法严谨峭劲,不取姿嵋之态。
《虞恭公碑》全称《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也称《温彦博碑》:楷书,书此碑文时,已80高龄。唐大宗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立碑。《皇甫诞碑》全称《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宏议明公皇甫府君之碑》,也称《皇甫君碑》:楷书,是欧阳询年轻时的作品,无立碑年月,碑藏于陕西西安。
《化度寺塔铭》全称《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楷书,是欧阳询得意的作品,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立。
欧阳询行书《千字文》
《全唐诗》录欧阳询诗三首:其一为:
道失
已惑孔贵嫔,又被辞人侮。花笺一何荣,七字谁曾许。不下结绮阁,空迷江令语。雕戈动地来,误杀陈后主。
第二首:嘲萧瑀射
急风吹缓箭,弱手驭强弓。欲高翻复下,应西还更东。十回俱着地,两手并擎空。借问谁为此,乃应是宋公。
据《太平广记》:“唐宋国公萧瑀不解射,九月九日赐射,瑀箭俱不着垛,一无所获。欧阳询作诗嘲讽。”
第三首,《与欧阳询互嘲(无忌嘲询)》,起因是长孙无忌先作诗嘲笑欧阳询瘦(或丑):
耸膊成山字,埋肩不出头。谁家麟阁上,画此一猕猴。
欧阳询反唇相讥:《与欧阳询互嘲(询嘲无忌)》
索头连背暖,漫裆畏肚寒。只因心浑浑,所以面团团。
因欧阳询的“只因心浑浑”攻击太过,引起唐太宗不悦,制止道:“询岂不惧皇后闻耶?”
商读书帖
《卜商读书帖》,唐,欧阳询书,纸本,册页,纵25.7cm,横16.5cm,行楷书,6行53字。
释文:
“卜商讀書畢,見孔子。孔子問焉,何爲於書。商曰,書之論事,昭昭如日月之代明,離離如參辰之錯行,商所受于夫子者,志之於心,弗敢忘也”(方框内字残)
这段文字见于《尚书·大传》,并收入《艺文类聚》卷五五《杂文部·读书》,与史籍相较,帖中个别字有出入。
卜商是孔子弟子,字子夏,春秋时卫国人。他师事孔子,师生间常有议论问答,极富哲理。此帖为唐人双钩廓填本,墨气鲜润。从书法上看,笔法严谨又不失生动气韵,点画的起止处强化方切硬折。欧阳询晚年将北碑用笔特点融于二王书风,而兼容南北正是“欧体”独到之处。此帖宋代藏于宋徽宗宣和御府,清代归安岐所有,后来成为乾隆皇帝御府的珍品,辑入《法书大观》册中。
宋周密《云烟过眼录》,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吴升《大观录》、安岐《墨缘汇观》等书著录。
《张翰帖》,纸本,纵25.1cm,横31.7cm,行书,11行98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点击浏览大图)
《张翰帖》也称季鹰帖,记张翰故事。释文:
“張翰字季鷹,吳郡人。有清才,善屬文,而縱任不拘,時人號之爲江東步兵。後謂同
郡顧榮曰:天下紛紜,禍難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難。吾本山林間人,無望于時。子善以明防前,以智慮後。榮執其(疑缺“手”字)愴然,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鱸魚,遂命駕而歸。”(方框内字残,现据《晋书》补)
此段文字见于《晋书·文苑》及《世说新语》等书中,但均属节录。张翰是西晋吴郡(今苏州)人,富于才情,为人舒放不羁,旷达纵酒,当时人将他喻为三国魏时“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嵇(阮嵇曾为步兵校尉,人称阮步兵),称他“江东步兵”。他追随贺循至洛阳做了齐王的官,但他并不快乐,时常思念江南故乡,于是萌生隐退山林、远离乱世之念,后终弃官回乡。《张翰帖》原属《史事帖》,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存世四件墨迹之一,十分珍贵。此帖的书法特点是字体修长,笔力刚劲挺拔,风格险峻,精神外露。对开有瘦金书题跋一则,是宋徽宗赵佶在赏鉴之余写下的心得。他评此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并指出欧阳询“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面折庭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这段评语对我们欣赏《张翰帖》以及其他欧体书都是极为重要的。
本幅与题跋钤宋高宗赵构和清代收藏家安岐的印记。可知此帖曾藏南宋绍兴内府,清代由安岐收藏,后入乾隆内府,帖的左边原有弘历题词,被刮去。
此帖为唐人钩填本,笔墨厚重,锋棱稍差。
明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清吴升《大观录》、安岐《墨缘汇观》等书有著录。
第五篇:法家--韩非子
法家--韩非子
春秋战国时代,正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发祥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础。尤其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内产生的诸子百家学说,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千秋万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为人类文化做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诸子”,是指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层、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属春秋后才产生的私学。“百家”表明当时思想家较多,但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子、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吕不韦等。其中,我最欣赏的是法家代表人韩非子的思想。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法治思想,适应战国末期治理乱世的历史环境,对秦王朝统一中国功不可没。“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中央提出的治国方略,也是21世纪上半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韩非的法治思想是在战国末期礼制遭到严重破坏的形势下形成的治国思想。“以法为核心,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改造了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中国法治建设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指导意义。对韩非法治思想的评论、揭示和批判过程中,应当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要求,这将对我国的行政建设、法治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韩非子,战国时代韩国人,自幼喜形名之学,后师从荀子,深化和发展了荀子的思想。他是法家创始人,主张依法治国、人人平等的原则,强调的是人的行为规范。后来法家发展成“霸道”思想,与孔孟之道儒家思想演变出的“王道”思想共同用于现代社会的治理之道。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对于民众,他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本恶”理论,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为萌”。因此他认为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韩非子·心度》)。容易让人忽视的是韩非是主张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的。他认为严重的徭役和赋税只会让臣下强大起来,不利于君王统治。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对于君主,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
对于政治,韩非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对于臣下,他认为要去“五蠹”,防“八奸”。(《韩非子·八奸》 《韩非子·五蠹》)所谓五蠹,就是指:
1、学者(指儒家);
2、言谈者(指纵横家);
3、带剑者(指游侠);
4、患御者(指依附贵族并且逃避兵役的人);
5、商工之民。他认为这些人会扰乱法制,是无益于耕战的“邦之虫”,必须铲除。所谓“八奸”,就是指:1“同床”,指君主妻妾;2“在旁”,指俳优、侏儒等君主亲信侍从;3“父兄”,指君主的叔侄兄弟;4“养殃”,指有意讨好君主的人;5“民萌”,指私自散发公财取悦民众的臣下;6“流行”,指搜寻说客辩士收买人心,制造舆论的臣下;7“威强”,指豢养亡命之徒,带剑门客炫耀自己威风的臣下;8“四方”,指用国库财力结交大国培养个人势力的臣下。这些人都有良好的条件威胁国家安危,要像防贼一样防备他们。
韩非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比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学说,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韩非的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比如《亡征》一篇,分析国家可亡之道达47条之多,实属罕见。《难言》、《说难》二篇,无微不至地揣摩所说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趋避投合,周密细致,无以复加。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