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孤独是孤独者的盛装[定稿]

孤独是孤独者的盛装[定稿]



第一篇:孤独是孤独者的盛装[定稿]

孤独是孤独者的盛装

我始终相信,一个深切憎恨的发生,必然经由了此前无数个腻歪的积攒。

人在情感的爆发上,腻歪是可以一步到位的,憎恨却不易猝然降临。除非是本质的敌我冲突,否则,更多的情绪是需要一点一点发酵的。爱也是,恨也是。

如果一个人混到被别人降低标准,只求他活得不那么腻歪人,差不多就已经很让人讨厌了。当然了,若此时还有人肯为他妥协,说明他还有人情味儿。在交往的层面上,人情味儿,是彼此最初的守望,也是最后的退让。

此后,不是绝路,而是陌路,不是再见,而是再也不见。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赢得所有的人喜欢。但若所有的人都腻歪,必然是人性猥琐和促狭,逼退了全部的亲近。丑恶的人性,是一根穿透时光的长刺,你都与那个腻歪的人没有任何关系了,但想起他来还是会心底一沉。这就是恶的遥远回响。因为这个回响的存在,无论他说什么干什么,你都会看不惯他。

这样说来,一个人活到被人腻歪,就真的活腻了。这样说的意思是,从此再无人愿意走近他。尽管他还可以继续腻歪下去,但人世的好多路,被渐次堵死,最后走到孤绝。

一个腻歪的人,只有在另一个更腻歪的人那里,才能照得见自己。进而,被后者震慑或杀灭。在丑恶人性的调理上,善良的感化是极其有限的,只能以毒攻毒,唯如此,才能一物降一物。

前一刻,你搂着一个人,十分动情地跟大家说,这是我最好的朋友。下一刻,又跟另一个人热烈地拥抱,对所有人说,这是我处得最铁的哥们儿。无论什么场合,不管对谁,都能这么信誓旦旦铿锵作响。这样的表演,叫当面的虚伪。

你以为你拿出的是热情和坦诚,实际上袒露的是圆滑和世故。你以为你在戏台上出将入相,满脸的江山社稷,实际上是一肚子的阳奉阴违大奸似忠。

没有比这个更没意思的事了。你以这么繁盛的虚伪,去套现并不设防的挚诚,这种聪明,看似有益,实则歹毒。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厚道者始终拙朴,只有虚假的人才那么依赖浓烈。

人在口吐赞美的时候,往往云山雾罩真假难辨,只有在表达厌恶和愤怒的时候,才显得本质和真实。所以,在一个人发脾气闹情绪的时候去认识他,总比在他舌灿莲花时要更靠谱一些。因为,这个世界辽阔的欺骗,差不多都在恭维、奉承和歌颂里。不过,有的人吃这一套,有的人不吃这一套。最后,吃的人坑了不吃的人,多少庄重的场合,因此陷于媚乱和轻浮。

迷恋这样的虚空,其实是虚荣的表现。生活中,虚荣和虚伪太容易苟且在一起。这也很好地说明了:哪里有卑鄙的需要,哪里就会有肮脏的成全。

按理说,这么虚伪的人应该没有市场。事实恰恰相反,八面玲珑的人往往可以混得自在逍遥。这个世界,如果一切都可以用生活逻辑解释清楚的话,也就不会有那么多扑朔迷离和深不可测了。

孤独,是精神对尘俗的绝地倒戈,是灵魂被时光深度架空。

没有比孤独本身更孤独的事了。最深的孤独是道不出来的。道出来的孤独,无论多么响亮,已然喑哑。

深刻的孤独无人会说。因为说了,无人能懂。现实生活中,喊孤独的大都是有钱人,穷人只能喊一喊孤苦或孤单。从这个层面上讲,孤独是件很奢侈的事,你要是吃不饱穿不暖,连个喊孤独的资格都没有。

孤独是个人的弦歌雅意,也是自我的落寞萧索。权贵们在人生到达某个顶点之后,太容易失去方向和目标,太容易空虚和无聊,于是,他们以孤独自居,也以孤独疗伤。其实,真正的孤独只是找不到另一颗相似的灵魂,或者,灵魂始终收不到有质量的回响。这是一种四顾无人的荒凉感,跟有多少钱,混到什么位置,毫无关系。

因为灵魂有远方,才有盛开的孤独。所以,真正的孤独,是高质量灵魂的上层建筑。孤独者都是这个世界的勇士,尽管茕茕孑立,依然还要孤绝地站在高处,即便形影相吊,依然还要孤寒地走向远方。

孤独,不是孤独者的囚服,而是他们行走于世的盛装。

(图/刘宏 编辑/杨逸)

第二篇:孤独是孤独者的盛装

我始终相信,一个深切憎恨的发生,必然经由了此前无数个腻歪的积攒。

人在情感的爆发上,腻歪是可以一步到位的,憎恨却不易猝然降临。除非是敌我冲突,否则,更多的情绪是需要一点一点发酵的。爱是,恨也是。

如果一个人混到被别人降低标准,只求他活得不那么腻歪人,差不多就已经很让人讨厌了。当然了,若此时还有人肯为他妥协,说明他还有人情味儿。在交往的层面上,人情味儿是彼此最初的守望,也是最后的退让。

此后,不是绝路,而是陌路,不是再见,而是再也不见。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赢得所有的人喜欢。但若让所有的人腻歪,必然是人性的猥琐和促狭,逼退了全部的亲近。丑恶的人性,是一根穿透时光的长刺,你都与那个腻歪的人没有任何关系了,但想起他来还是会心底一沉。这就是恶的遥远回响。因为这个回响的存在,无论他说什么干什么,你都会看不惯他。

这样说来,一个人活到被人腻歪,就真的活腻了。这样说的意思是,从此再无人愿意走近他。尽管他还可以继续腻歪下去,但人世的好多路,被渐次堵死,最后走到孤绝。

一个腻歪的人,只有在一个更腻歪的人那里,才能照得见自己,进而,被后者震慑或杀灭。在丑恶人性的调理上,善良的感化是极其有限的,只能以毒攻毒,唯如此,才能一物降一物。

前一刻,你搂着一个人,十分动情地跟大家说,这是我最好的朋友。下一刻,你又跟另一个人热烈地拥抱,对所有人说,这是我处得最铁的哥们儿。无论什么场合,不管对谁,你都能这么信誓旦旦铿锵作响。这样的表演,叫当面的虚伪。

你以为你拿出的是热情和坦诚,实际上袒露的是圆滑和世故。你以为你在戏台上出将入相,满脸的江山社稷,实际上是一肚子的阳奉阴违大奸似忠。

没有比这个更没意思的事了。你以这么繁盛的虚伪,去套现并不设防的挚诚,这种聪明,看似有益,实则歹毒。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厚道者始终拙朴,只有虚假的人才那么依赖浓烈。

人在口吐赞美的时候,往往云山雾罩真假难辨,只有在表达厌恶和愤怒的时候,才显得真实。所以,在一个人发脾气闹情绪的时候去认识他,总比在他舌灿莲花时更靠谱一些。因为,这个世界辽阔的欺骗,差不多都在恭维、奉承和歌颂里。不过,有的人吃这一套,有的人不吃这一套。最后,吃的人坑了不吃的人,多少庄重的场合,因此陷于媚乱和轻浮。

迷恋这样的虚空,其实是虚荣的表现。生活中,虚荣和虚伪太容易苟且在一起。这也说明了:哪里有卑鄙的需要,哪里就会有肮脏的成全。

按理说,这么虚伪的人应该没有市场。事实恰恰相反,八面玲珑的人往往可以混得自在逍遥。这个世界,如果一切可以用生活逻辑解释清楚的话,也就不会有那么多扑朔迷离和深不可测了。

孤独,是精神对尘俗的绝地倒戈,是时光对灵魂的深度架空。

没有比孤独本身更孤独的事了。最深的孤独是道不出来的。道出来的孤独,无论多么响亮,也已然喑哑。

深刻的孤独无人会说。因为说了,无人能懂。现实生活中,喊孤独的大都是有钱人,穷人只能喊一喊孤苦或孤单。从这个层面上讲,孤独是件很奢侈的事,你要是吃不饱穿不暖,连喊孤独的资格都没有。

孤独是个人的弦歌雅意,也是自我的落寞萧索。权贵们在人生到达某个顶点之后,太容易失去方向和目标,太容易空虚和无聊,于是,他们以孤独自居,也以孤独疗伤。其实,真正的孤独只是找不到另一个相似的灵魂,或者灵魂始终收不到有质量的回响。这是一种四顾无人的荒凉感,跟有多少钱、混到什么位置毫无关系。

因为灵魂有远方,才有盛开的孤独。所以,真正的孤独,是高质量灵魂的上层建筑。孤独者都是这个世界的勇士,尽管茕茕孑立,还要孤绝地站在高处,即便形影相吊,也要孤寒地走向远方。

孤独,不是孤独者的囚服,而是他们行走于世的盛装。

第三篇:孤独者诗歌

孤独哺育了他的心灵

母亲在不幸与痛苦中成就了他的事业

他是谁?我也在用黑色眼睛找寻

天上的星光比灯光暗淡

像泉水一样的声音被她的美丽卷走了

而他的心灵依然被孤独包裹

神经质是真实的,寂寞的他

呻吟在辉煌人生的重负之下

丢失了太阳,等来了星辰

狂人的梦里黄色的乌鸦漫天飞

一个女人带走了他尘世的牵绊

再也看不懂他半只耳朵的玄机

孤独、忧郁的眼神疲倦了社会的眼帘

哀叹与悲伤在若干年后终究化为虚无

关闭了门,小屋就是整个世界

谁敲门,敲窗

无论男或女都没有再撕开一丝裂隙

里面储满了光明,还是梦坠千年的幽暗

听,宏伟的音乐从宫殿里传来

伟大的艺术家囚禁了自己

而拯救了亿万人的心灵

第四篇:孤独者读后感

读《孤独者》后感

姓名:王腾飞班级:汉语言文学1班

我所读的《孤独者》是被选入《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节选,选文节选自《孤独者》的第一、四、五节。

第一节讲诉了“我”与魏连殳的相识,以及魏连殳的种种“古怪”。

第一节中塑造了第一个孤独者——魏连殳的祖母的形象,“听说她先前也曾经吃过许多苦,现在可是安乐了。但因为他没有家小,家中究竟非常寂寞……” 从此处可看出魏连殳的祖母是一个人居住多年,而且也不常与人交往,至少在精神和肉体上是一个孤独者。“山村僻陋,这些事便算大家都要打听的大新闻,第二天便轰传她病势已经极重,专差也出发了;可是到四更天竟咽了气,最后的话,是:‘为什么不肯给我会一会连殳的呢?……’”,寒石山的村民竟要等到她的病势极重,才派专差去叫连殳,由此可见,她的孤独并非一般,而她最后的话“‘为什么不肯给我会一会连殳的呢?……”也带着些对那些村民的谴责,“为什么不肯”,带着些怨恨,也夹杂些无奈,她亲手造成孤独,又放在嘴里去咀嚼。

第一节的第二段中讲到“一领薪水却一定立即寄给他的祖母,一日也不拖延。”从此处可以看出魏连殳对祖母的孝顺,或者说,在世人眼中,他是个孤独者,可是他还有祖母可以依偎,此时的他并非十分孤独,无论是精神抑或是肉体上,制止他祖母的去世,才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他的精神是与其祖母相承传的,祖母的去世,无疑是告诉他一个事实——他,现在是一个孤独者,文中的“他们就姓魏,是连殳的本家。但他们却更不明白他,仿佛将他当作一个外国人看待,说是“同我们都异样的”。从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作为先觉者的魏连殳,是不被社会上的庸众所容,在精神和肉体上均孤独无依的孤独者形象。

魏连殳回到家,“一进门,向他祖母的灵前只是弯了一弯腰”,直至后来,族人商议祖母的后事,他只是简单的回答道——“都可以的”,然后他静静地给祖母穿衣,井井有条,只是默默地,遇见怎么挑剔怎么改,神色也不动,在葬礼上,“连殳就始终没有落过一滴泪,只坐在草荐上,两眼在黑气里闪闪的发光”,“但

连殳却还坐在草荐上沉思”……如此种种,“暴风雨前的平静”,都为之后的“暴雨”坐下了铺垫,“忽然,他流下泪来了,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此时的魏连殳怕是真正的孤独了吧!

选文的第四节讲诉了,在一个下雪之夜,“我”收到了魏连殳的来信。

第四节中有两处连殳说到了“我都可以的”,给我的感觉就是他在努里奋斗却什么收获都没有之后,归于无力,很无奈的一种说法,对现实生活或是说对一些庸众的无力的反驳,对一切都无所谓了。

“我已经躬行我以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我已经真的失败——然而我胜利了”,首先要说明的是魏连殳在被现实彻底击败以后,不再为爱他的人而活,而是以表面上的敷衍于现存体制而复仇与他的敌人,付出了戕害自己身体以及灵魂的代价。因此也就可以理解连殳所说的“我已经真的失败——然而我胜利了”,相同手法的还有“我现在已经‘好’了”,都运用了反语,表达了连殳此刻的孤独和无比的讽刺……

随后的第五节中,“我”在阳山呆不下去了,辗转大半年回到S城,去拜访魏连殳。

文中第二段首尾都提到了:“一切是死一般静,死的人和活的人。”,与臧克家所说的:“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异曲同工之妙,既惋惜了先觉者魏连殳的死,又痛恨于活着的庸众。

第三段中:“大良们的祖母谈的可高兴了,说话滔滔的泉水似的涌出……”,在连殳的葬礼上,大良们的祖母仍谈得如此高兴,不可以说不是一种悲哀,先觉者的去世,对这些庸众来说不过是少了一个茶余饭后可谈论的话题而已,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的关切,是如此的讽刺。“到入棺,是连殳很不妥帖的躺着……”中的“很不妥帖”也是对魏连殳的讽刺,作为先觉者、孤独者的他,连死后都是如此的不安稳、很不妥帖的躺着,也写出了他的孤独,正是因为没有亲人,少了人与人之间真诚的关切,所以他才会以如此的姿势入棺、长眠……“三个亲人扶着棺沿哭了一场,止住拭泪”“口角上仿佛含着冰冷的微笑,冷笑着着可笑的死尸”连殳的一生都是如此的孤独与悲剧,连最终围绕着他冰冷的微笑的死尸的,依然是那些庸众以及那些并不理解者的虚假的哭泣,除了“我”。

最后要讲到的就是第三个孤独者——“我”,“我”是一个 处处与魏连殳遭遇相似,一样受时代新潮流的影响试图改革、反抗旧社会、反抗庸众,而不被社会所容的知识分子、先觉者的形象。

魏连殳在祖母的葬礼上出人意料的哭,就如“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而在送别魏连殳后,在潮湿的石路上走着的“我”,耳边响着的正是“长嗷,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这暗示着什么呢?或者说鲁迅如此写作的原因是什么呢?或许从某个角度上来说,“我”就是魏连殳,甚至可以说“我”和魏连殳都是鲁迅的不同侧面的所幻化出来的,各自表达着鲁迅的不同思想,传承者异样的态度。当时的鲁迅,由于对现实状况的思考与探索,内心世界充满苦闷、孤寂而又渴望冲破这种桎梏寻求希望,从而陷入迷惘、困惑、虚空的孤独的世界中。文章最后一句写到:“我的心地就轻松起来,坦然的在潮湿的石路上走,月光底下”,在祖母和魏连殳都走了以后,“我”还要继续在“潮湿的石路上走,月光底下”,继续反抗绝望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鲁迅在四面受敌,“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情况下的一种态度,“心的就轻松起来”是否可以理解为此时鲁迅已找到一种解决当时现状的方法?或是当时的他也仅仅是自我安慰中?但无论是哪种情况,他都会继续反抗……

《孤独者》是鲁迅在一特定社会环境——“五四”落潮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所创作的。在我看来,文中的孤独者,无论是魏连殳的祖母、魏连殳、亦或是“我”,都是典型的悲剧人物,在他们身上无不充斥着讽刺,在力图改造强大飞旧势力的这条道路上,他们尽自己的一切努力,甚至于献出生命,只为了一个目的。但“孤独”却时刻徘徊、充斥在他们身边,使他们倍感彷徨与无奈,最终以死亡的悲剧收场。

在文章中,我们能感觉到透彻心扉的寒冷感,“寒石山”、“冷静的月光”、“冰冷的死尸”、“人与人之间的虚伪”、“潮湿的石路” ……

形成了整篇小说透骨的冷……

以上就是我对《孤独者》的读后感想。

第五篇:孤独者自白

孤独者自白

你是谁?

我是xxx

对,我是谁?在陌生环境中,喜欢喃喃自语的我,是谁?对待这个问题,或许在别人眼中,一句话便可了结的,而在我的脑海里,一片空白,对待它,只字难题。

夜,被肆无忌惮的大雨挥洒的国度,而这却是我幻想的天堂。在这里,我可以跟卡夫卡交谈;可以跟司汤达讨论《红与黑》;甚至我可以和费尔巴哈一起研究唯物主义。却无法面对虚拟世界中的QQ表情;魔幻世界中的野蛮游戏;甚至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时,我会一无所有。

我是孤独者,一个名副其实的孤独者。

穿越地铁的车厢,人不多,却在每一个角落看到行色匆匆且脸色苍白的乘客,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我开始胆怯,我没有他们那种孤独者所具有的高傲与自满。没有资本和他们相提并论,更不可能在他们面前提出孤独者一词。

我发现我只是一个徒有虚名的孤独者,更没有权利以孤独者的身份来回答我是谁?

我尽管让自己装得像点样子,佯装高傲,心虚自满,开始与众人疏远,独来独往;有时也会呆在地铁的某一角落,一语不发。只能听到微薄的气息,与世隔绝,佯装在思考某些事情。其实,我佯装的越像,我就愈发的难受,就永远无法抵达到孤独者的世界。

我终究还是没有习惯那些伪装的生活,内心深处,隐隐作痛。

我想到另一个世界,习惯那些不习惯的东西,只因一个不轻易地习惯和一个不太疼痛地习惯不了罢了。

习惯用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事物,却习惯不了孤独者用心去思考每一件琐事;习惯了一个人呆在安逸的角落,却习惯不了结伴行走在喧闹的都市;习惯了离别的空洞。不舍与怀念,却习惯不了相遇时的热情。兴奋与拥抱;习惯了在心烦的时候读卡夫卡。《红与黑》。唯物主义;却习惯不了QQ表情。魔幻游戏。人际关系;习惯了不遇后陌生的背影,却习惯不了相遇时的微笑;习惯了在细雨绵绵的日子里用漫无天际的雨水来表达内心的孤独,却习惯不了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用灿烂的日光来发泄心中的压抑

习惯了什么,习惯不了什么。

一切对不是孤独者的孤独者来说。

欲说还休!

雨依旧是淅淅沥沥地下着,依稀可辩的还是那么一句你是谁?

我有回到了从前,喃喃自语。

我是谁?

谁是我?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5/2716550.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