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模版]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模版]



第一篇: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模版]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陈长娥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第三册的教学内容,主要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初步的认识角。这节课也曾听过一些公开课,有过各种各样的处理方法,但大体的也主要是认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画角、比较角的大小这三块内容。那么怎样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掌握这个内容,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呢?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也作了一定的思考:

一、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角的概念。

学生对于角究竟有多少认识呢?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曾经有过观察物体的学习体验,学生觉得在长方体、正方体上都有一些尖尖的角,可以说对于角的认识他们是比较模糊的,只是直觉中感觉角应该是尖尖的,另外学生也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这些平面图形中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所以,我觉得角的认识首先应该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出发,并在这节课当中发展他的认知水平。由此,我在教学导入的环节,运用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儿童化的语言“认认老朋友”引导学生把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逐个地呈现出来,而后又从学生以及认识的三角形出发,把三角形的一条边去掉形成一个新的图形,这个图形就是角。让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接受角的形象。这样的教学处理我觉得是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的,另外正确的角的出示也有利于学生对角的概念的形成。角虽然出现了,但并不代表学生就已经认识了。在这个基础上,我又设 计了一个了解学生基础的环节“关于角,你听到过或者知道些什么?”,学生究竟有怎样的基础呢?这个基础对于后续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开展教学,也就是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切合学生实际的才是对学生有意义的。

二、依存学生体验,发展学生认知。

数学教学一向来都是以知识和技能为重要目标的,直至到了新的课程标准出台才有了“经历、体验”这样的词语。以往可能在文科的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的自我的体验,因为文科更需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来理解文章的意蕴,那么在理科中又为什么要提到这个字眼呢。我觉得无论是哪一门学科,哪一种教育,其心理机制是一样的,什么东西都必须是来自学生内心的,无论是知识的重点还是难点,无论是他们容易出错的地方,只有学生自己体会到了这个点的重要性,学生才能真正的重视起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问题。体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在画角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回顾自己刚才创造角的时候是怎样画的?因为有了刚才画角的过程,学生纷纷叙说自己的画角的步骤,这个步骤有比较成功的、简便的,也有比较繁杂的,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比如说,先画一条边,再画一条边,然后再将两条边延长到相交点,这个方法就有很多同学认为过于复杂,都比较喜欢先画点再画边的方法。因为学生对于画角都有了切身的体验,所以能够认同比较好的画法,所以,我觉得建立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正确的认识是很有好处的。体验带来的是一种学习的革命,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进入体验的概念,要 不断丰富学生的体验。

这节课,我觉得在比较角的大小的处理上还不够好,学生折角后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比的过程还太短,给学生提供的素材太过于开放,没有提供一些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探索的材料,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效果还不够好,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202_.10.26

第二篇: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两课两反思学习心得体会

10月31日上午参加了学部高段数学举办的两课两反思活动,听了三位老师课,我感触很深,收获颇多。在听课活动中,我看到了两位老三师朝气蓬勃、充满激情的教学,还有他们善于挖掘新事物,以及他们有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在听课的同时,我回想到了自我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几点要努力的:

1、愉悦的课堂氛围。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就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角的度量的教学设计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课堂活动。郑老师设计的这堂操作课从头到尾都体现重视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师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原先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和理解者,施与者和容纳者;此刻课堂中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贴近孩子认知的教学情景。

新课程标准要求孩子的学习资料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在这三堂课中,教师在导入部分都重视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又是孩子感兴趣的教学情景,从情景中引入要学习的资料,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3、体现主动性学习,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

在教学设计中,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重视孩子对新知形成的一个过程体验,通过动手操作,让孩子的手脑结合。要想真正的学好知识就是要学生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那么动手操作就是孩子们最好的学习活动。四年级的孩子在郑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动手摆角,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去认识总结度量角的过程。透过听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

4、生主体,师引导。

三位老师的课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三位老师在引导的过程中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十分值得我学习。

第三篇:《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授课教师:

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我觉得这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设计让学生动手比赛折角,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还设计让学生自学画角的方法等。通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二、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数学情境的设计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我也努力在这方面进行设计,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在引入的时候,插入学生们感兴趣的动画,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

更有兴趣的来学习有关角的知识;在找角时,设计让学生观察、寻找教室的角,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真正学会“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解决教学重难点。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很好地解决了本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课件演示形象、直观,取得较好的效果。

但是,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从不同侧面我了解到,每一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体验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见过的角和头脑中的角,主要还有:人民币中的“角”、牛角、羊角、墙角等等,所以要建立一个几何中的“角”,要把“角”从生活中抽象出来对于他们而言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四篇: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我执教了《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自我感觉较以前的数学课堂有很大的进步。现自评一下。

回顾整堂课,有三方面:

一、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学生,探究新知;最后是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其中第二大环节又包括5个小环节,即找角、抽象出角的特征、画角、做角及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能够在导入新课中把问题的切入点抛给学生,如:你们最想知道角的哪些知识?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主动进入到学习的情境中去。而不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被动前行。

三、在突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难点时,能够利用两个纸条的优势,巧妙突破。尤其是利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学生化难为简。

但有很多不足之处

比如:在找角的特征时,我意在引着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尖、线等,从而再转到数学中的语言:角、边等。但孩子的认知前提却不同有的心中空白,一直说不到点上,只说成折、横,他们的回答让我也无所适从。而有的学生则无所不知,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我又觉得心中不甘,意犹未尽。

通过这次讲课,我感觉自己又学到了知识,并时时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进取,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五篇:教学反思《角的初步认识》

重在参与

贵在提高

——记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教学反思

11月25日,我参加县教研室组织的新课程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有幸在紫微小学上了一节课——《角的初步认识》。会学习还要会实践,会实践还得会反思,仔细思考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在课刚开始时,学生对角的认识是不规范的,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听到过,看到过这个角?学生有的说牛角,羊角,还有的说1角,2角,5角。这些都是学生头脑中所认为的角,再让学生进行质疑,有的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说这不是数学上的角,以此进行教学。再比如说在画角这一环节设计上,我并不是直接就让学生看老师画角,而是先让学生把头脑中的角画下来,此时学生画的角肯定还有一些不规范,经过比较,引发学生想画一个标准的角的学习需要,从而让学生知道要画一个标准的角还要用工具画。

二、注重问题解决

比如说在画角这一环节设计上就包含了6个小层次。1.让学生把头脑中的角画在白纸上。2.把学生所画的角加以分类,你认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3.拖动一个角,变换方位让学生判断是否还是角。4.师从学生画的角中选择有代表性的角,用尺子画在黑板上,再让学生找找3个角的共同点,以此进行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学。4.实物投影仪上出示类似角的图形让学生再次判断,此时学生会用角的特征来判断角,会说只要有一个尖尖的顶点和2条直直的边就有一个数学上的角。5.比较学生画的角,让学生评价评价画的怎么样,此时让学生明白要想画一个标准的角还要用工具——尺子。师再用尺子示范画一个角。6.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再在纸上画2个大

小不一样,方向也不一样的角。并说一说角的顶点和边。让学生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应用。

这样的设计我觉得让学生参与探究和发现角的全过程,学的会更深刻。

三、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

在学生认识了角,学会画角的基础上,我安排了这2个环节,让学生想办法在圆上创造一个角,可以用画的,折的,剪的等方法。让学生感知没有角可以创造角,觉得角挺有意思的。再比如长方形上有4个角,要求学生只剪一刀,改变长方形角的个数。让学生感知有角还可以改变角,进一步觉得角真的很有趣。再后面我让学生自己动手用吸管做一个角,并去玩一玩这个角,说说发现了什么,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发挥,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不同起点的学生就会有不一样的创造表现,考虑了学生之间的差异,面向全体,让每一位学生体验创造带来的成功喜悦之情。

四、创设一种平等的氛围

在课堂上,我以学生大朋友的身份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有不同意见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认为的?你觉得怎么样?你认为他指的对吗?你有不同意见吗?你有什么观点?采用自主评价,让学生畅所欲言。而不是把老师的想法强加给学生。

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老一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面对着这个真实的社会,面对着一双双纯真的眼神,作为我们身在一线的老师更应该求真、务实。

我是一位一线的老师,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一线老师,我也是一位处在新课改中的年轻老师,学习新课改,学习新的教学理念,试图以新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运用新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学习新理念的同时,我常常在想,新 2 的课程改革,归根结底,最主要的或者说最根本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总之是数学上的综合能力。因此我不喜欢上作秀课,我喜欢上家常课,上实实在在的课,喜欢让公开课脱去美丽的外衣,把常规下课堂教学的状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我觉得这样才会显得朴实无华,淳朴纯真。我想这就是所谓的课堂教学要朴实吧!

一、够朴实,但不够大气

课堂教学除了要朴实,还要大气。让人听起来要有一种“大将”的风度。但我觉得课能否上的大气很重要的一点就取决与上课老师的性格,以及把握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不是说所有的老师都能上出大气的味来。因此我觉得自己这节课还不够大气。

二、不够精致

所谓精致,我想就是作为老师在课堂上要有相当的数学功底,当面对突如其来的课堂生成问题时,要能够非常恰到好处的给以处理。还要求老师听清楚学生说的每一句话,并在课堂上给于解决。解决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让其他学生给予解答,也可以小组讨论,暂时解决不了的可以留到课后等等。我觉得自己在这个方面就做的不够。比如说在课始学生提出日常生活当中有牛角,羊角时,我可以把学生说的角板书在黑板的副板书处,等课结束时再回过头来让学生说说牛角,羊角是不是数学上的角。此时学生就非常明确的知道这不是数学上的角。学生说的1角,2角,5角也把它们写到一边,课结束时也让学生说说这是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角,此时我想学生就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加以区分,加以否定,从而使本节课所学的角更加的 3

深刻。再比如说,在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时,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3个角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学生说下面那条线都是平平的,此时我只是肯定了学生的观察,而在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说出都有一个点,其实,我在学生说出下面 都有一条平平的线时,我大可以说:这条线不仅是平的,而且是直的,这条直直的线就是角的一条边,再来教学其它部分。面对课堂生成的信息,我还缺乏一定的应变能力;还有在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改变长方形角的个数时,本来的意图是想不规定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我要求学生只剪一刀改变角的个数,我觉得这样设计更开放,更有思考价值。现在想想可以这样:我可以发给学生2张长方形纸,先要求学生拿出其中一张,剪掉一个角,猜想还剩几个角?再让学生试一试,反馈时大可以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让学生产生争论,谁的答案是对的?你能说出理由说服别人吗?当学生的答案都对时,既可以激起学生成功感,也可以使本课产生一个亮点。再要求学生拿出另一张,只剪一刀猜想一下还剩几个角,再动手试一试,反馈,此时又是一个亮点。

在全课小结时,我也可以让学生按照画角的步骤再次比画自己课始时找到的那个角,这样所学知识就有一种前后回应的感觉,也让学生再次理解了角,进一步认识了角。

我想,完美无缺的课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可能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现在的我对新理念、新举措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和实践,我们不能满足“照猫画虎”式的实践,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独特的做法。对课改要有更深层次的思考,要让我们的课堂少些遗憾,多些精彩,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思考,追求“朴实,大气,精致”的课,尽自己最大力量接近完美,接近最好!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