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科学课活动生活化研究论文(最终版)
小学科学课活动生活化研究论文
小学科学是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激情和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儿童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1,挖掘生活化活动内容
从教材中挖掘生活化学习活动资料。科学课是由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活动。在科学学科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科学内容和材料。例如:观察身体,比较水的多少,米饭的观察等。注重使学生能联系结合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在对问题的探索、尝试、调整和解决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创造性的人格发展学得具体、学得积极、学得有用。让学生知道科学源于身边生活,了解科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形态。
在学生周围实际生活中寻找内容。面对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教材中那“面向生活”的内容就显得十分有限。为了进一步加强科学和生活的联系,我们挖掘学生周围生活的事件、现象、情境等转化为一个个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课堂探究问题。让学生在探究生活问题中亲身感受到科学来自于生活,生活处处是科学。
关注校园生活中的科学资源。校园生活是学生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校园生活,要善于发现校园内的科学素材,把校园中的科学问题搬进课堂,使学生感到真实有趣,感到科学就在身边。留心社会生活中的科学资源。社会生活是学习科学的大课堂,学生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上了解到很多信息,还可以与家长聊天谈话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甚至小伙伴之间的游戏有时也会成为科学学习的第一手资料。
了解家庭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学生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有着不同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经历。这就是很好的可用课程资源。例如,在做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的实验时,要求学生自备实验材料,同学们带来了几十种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材料,有的甚至把比较昂贵的热带水果也带来了,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换材料进行实验,兴趣盎然。假如是学校统一购买,就只能是几种价钱便宜的普通材料了。
在教学中有些观察实验周期长,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观察和实验时间,假如在实验室里做,不利于学生随时随地观察。例如观察种子的萌发、生长、开花、结果,可采取让学生回家与家长共同实验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生活在城市里的儿童很少有这样的机会:亲眼看着一颗小小的种子从土壤中悄然萌发,开始了他神奇的生命历程。
加强科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打破传统格局和学科限制,构建一个开放的大课堂,允许在科学课中选择与科学有关的其他学科的现实问题,不人为地设置学科壁垒,让学生在这些问题中找到应用的广阔途径,理解科学的丰富内涵,吸收更为丰富的营养。
2,构建活动生活化模式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科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科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科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科学活动经验。依据这一理念我们努力让学生经历“生活——科学——生活”这样一个科学学习过程。课前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凭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做好课前尝试探究,课堂创设生活情景组织开展活动探究。课后延伸探究生活内容,创设大课堂情境。鼓动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运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教学基本流程是:课前自行探究准备——课堂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学习→大组汇报,相互补充→运用科学,解决问题——课后延伸探究。
课前准备生活化的探究材料尝试活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儿童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课本、图册、课外读物、媒体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熟悉的物品、周围的环境、实验仪器、电教媒体材料等等。提供学生科学的实验仪器有的时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实验室的仪器容易使学生产生陌生感,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如牛奶盒、可乐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盒等。在教学《声音的产生》的时候,课前让学生准备生活中一些材料,比如学生的塑料直尺,纸张,小刀,可乐瓶,弹珠等常见的材料,要求学生想各种办法使他们发出声音来。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使直尺,弹珠等物体发出声音来。又如,在教学“热胀冷缩”实验的时候,课前教师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热胀冷缩的现象,看谁知道得多。教学中假如一味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会制约了学生课外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有兴趣的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作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了。时间是探究的保证,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课前生活探究时间。课前准备探究时间可分为长时探究,短时探究和即时探究。针对一些需经过一定时间发展变化或需要一段时间观察,不能马上知道结果的内容,一般采用长时课前探究(大约需要一、二周)。针对一些学生生活较熟悉,而平时又没有有意观察的编排内容,一般采取短时探究,针对一些课前探究有难度,学生不宜探究的内容,教师可课前创设兴趣性较强的情景,引导学生即时探究。
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科学教学应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他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学习就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和过程。因此,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
创设直观性生活情境。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上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教学情境,使科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展开想象。例如:在教学《了解空气》的时候,教师通过创设生活中用漏斗倒酱油倒不进去的情境,让学生说说其中的原因,进而引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用漏斗倒某种液体时,一下子倒不进去是生活中常有的现象,很多学生都碰到过类似的事情,但学生并没有认真的去思考其中的原因,把他“搬”到课堂上以后,一下子成为了学生关注的焦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创设描述性生活情境。所谓描述性情境,主要是指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例如:在《溶解》一课教学中,老师提出:“现在很口渴,想泡一杯果珍来解解渴。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教师快一点喝到这杯糖水啊?”泡果珍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了,学生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教师献上了计策来:“用筷子不停的搅拌能够使果珍快一点溶解在水里。”“用热水来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把果珍放进水里,然后再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然后再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的感兴趣了。
创设欣赏性生活情境。欣赏性生活情境是指在课堂上通过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科学美,从而引发学生用科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科学问题,分析思考科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例如:三上第一单元《植物》,用摄像机录制天天陪伴他学习生活的校园花草树木。让学生欣赏熟悉的花草树木后,说说你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创设体验性生活情境。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变“小课堂”为“大课堂”,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再变“大课堂”为“小课堂”。例如:《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命周期》等,让学生进行种植养殖,写下观察记录,课堂汇报。学生把自己调查了解到的信息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学生热情高涨,既学会了知识又增长了才干。
3,课后延伸生活化探究活动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也不能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儿童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的天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强科学和生活的联系,我们课后还可以利用课堂知识能力将周围生活的事件、现象、情境等转化为一个个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科学问题,让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获得问题解决方法,更可以使每个学生的自我价值在实践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例如,在学习了《物体的热胀冷缩》,知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实验继续去探究生活中的植物油、酱油等是不是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了前面生活化的实验材料的铺垫,这样的课外探究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
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获得真正的发展。
第二篇: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小学作文活生化教学策略研究
兰西县第五小学校
周 丽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语文教学来源于生活,更应该应用于生活。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不仅要面向世界,更要面向未来。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来的,这就为作文教学面向生活提供了依据。因此,小学作文教学,要教之有法,教之有物.小学作文的生活化,简单的说,就是让学生把所看到的所想到的写出来。所谓生活化,就是以生活为圆心,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好习惯。只有深入生活,去体验生活的点滴变化,才能有感而发,才能真正让文本为人服务。另外,根据活动心理学原理,儿童的写作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写作的内部动力。写作必须激发学生的动机。就目前的作文现状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还很严重,学生一作文就开始抄袭各种书籍,而教师的指导也存在一定问题,如:一提起作文学生就愁眉苦脸,生搬硬套。作文教学游离于生活,学生作文兴趣不高,作文缺乏真情实感,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从写作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因此,我们要让作文走进生活,试图从“生活化”的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寻求新的教学模式,赋作文教学以生活的灵性。这是所有语文老师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我们有待于研究和思考的。如何改变这以现状呢?只有让学生回归生活本真的状态,去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真的去触动他,那样学生才会从自身的体验中去抒发,这样才能回归生活,生活化的作文,其实就是把每天看到的,想到的,把最触碰神经的那件事用文字记录下来,这就是文章,如果再加入些好的词汇,就是好文章了。
小学生应该养成从生活中积累素材的好习惯。在生活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特别是教学策略研究理论的指导下,紧密生活与作文的联系,探索高效途径,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习作文,提高写作能力。
首先,小学生要养成观察的好习惯。只有善于观察才能为作文提供好的材料,真实的材料,所以,我们有计划的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在节假日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去感受大自然的风雨雷电;去种植花草树木,感受成长的快乐;去参与公益活动,知道爱心的重要,知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只有走进生活,才能发现生活里的真假善恶,只有发现了好与坏,才能有感而发。
其次,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可以创设情景,比如同学之间的帮助、同学之间的冲突、邻居之间的友好往来、班级之间的竞争,就是引导学生到实际的生活去捕捉灵感,知道,作文源于生活,或者带学生到公共场所去感受陌生人之间的交往,以扩大学生交际的对象和范围,使学生在与陌生人交往的情境与过程中学会应该什么样的态度才能自然大方?怎么说话才能把说话表达清楚明白?怎么去应对自如?从而扎实地发展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最后,要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作文比赛,读书征文比赛,让读写结合,课内外结,让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学生习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学生乐说愿写。如果长期坚持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大课堂,积极参与社会有益的活动。在社会实践中进行交往,提高认识,发展语言。让学生在多渠道多样性的学习活动体系中自主练笔。使他们产生习作的冲动,进入习作状态,把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认识和体验“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这就需要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兴趣。
因此,写作快乐的体验,才能有力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自由地吐露,拉近学生与作文的距离,揭开作文神秘的面纱,是学生在心理上不再担忧和恐惧。总之,写作要想有理可寻,有据可找,并且能得心应手,最好的办法是“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通过定期的“观察——体验——感悟”生活实现书写真我的写作实践活动。这样才能体会到“在生活中学习作文,在作文中回味生活”的快乐。
第三篇:小学科学课论文
小学科学课与科普教育分析
单位: 三贤学校
姓名: 闫武宏
性别: 男
联系电话:*** 邮编: 030062
小学科学课与科普教育分析
【内容摘要】小学课外科普活动是科学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是科学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开展课外科普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从而丰富知识,拓展视野,锻炼思维;可以充实课内所学的知识,从而学得更有趣、更智慧;可以培养学生科普阅读的习惯,提高全体学生科普阅读能力及部分学生科普童话、科幻小说的撰写能力。找准科普活动在科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注重学习策略,开展有效的科普活动有助于完善科学课程,提升科学素养,增强创新意识
【关键词】科普活动 科普教学 科学学习科学课
小学课外科普活动是科学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是科学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开展课外科普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从而丰富知识,拓展视野,锻炼思维;可以充实课内所学的知识,从而学/得更有趣、更智慧;可以培养学生科普阅读的习惯,提高全体学生科普阅读能力及部分学生科普童话、科幻小说的撰写能力。找准科普活动在科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注重学习策略,开展有效的科普活动有助于完善科学课程,提升科学素养,增强创新意识。
一、科普活动与科学课程
在科学课程逐渐得到重视,学生对于科普知识、科学课程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烈的今天,小学课外科普阅读活动作为科学教学的拓展和延伸,也同样是科学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开展课外科普阅读可以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丰富知识,拓展视野,锻炼思维;可以充实课内所学的知识,使学习更有趣、更灵动;可以全体学生科普阅读能力科普文章的撰写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从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不是很具体和容易理解,可将自己从课内学到的知识融汇到从课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中去,相得益彰,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
《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就是科学探究,当学生不知道的时候,就需要去科学探究,这个探究可以是动手实验,也
可以是去收集资料,进行加工。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如何去寻找知识,实验观察是直接经验,尽量给孩子提供直接经验的机会。一个人的知识架构,直接经验不能占最多的,更多的是间接经验,是前人的研究成果,要教会孩子是如何寻找知识。重要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另外,《科学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了解科学和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在科学能力中提到“能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阅读等多种方式收集可观察和测量的资料”如上表明,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加强学生的科普阅读,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思维习惯,增强学生的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
科学课不能完全摒弃科普教学。小学科学课开设已经历了十多个年头,从最早的常识课到上世纪末的自然课、再到本世纪初轰轰烈烈开设起来的科学课,课程名称的不同,不是仅仅一个叫法的变化,更体现课程标准、课程设置发生了变化:从昔日的以知识为目标任务的常识课,到如今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课,体现出了人们对科学素养认识的不断演变。但我们在追求科学课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核心导向的同时,不能完全摒弃科普教学。2.科普教学仍可以纳入探究活动。通常,学生在学习人类文化遗产精华,丰富自己的心智与灵魂时,对于大多数学习内容,他们不可能自主发现式地进行建构,但也不是意味着间接知识的接受式学习就只能采取被动的、消极的听讲方式开展。实际上,学生围绕一定情境或问题开展的主动搜集资料的过程(提出问题后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以便了解有关的已有知识),虽然是接受式学习,但却是主动的、积极的探究式学习过程的一部分,仍可以纳入到多样化的探究活动之中。
二、科普阅读与学生进行科学学习
科普阅读的根本目的是丰富学生科学知识,拓展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等。于是,构建课外科普阅读体系,创建科普网络阅读平台,开展课外科普阅读部落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科普书籍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营造科普阅读氛围,为学生创设阅读环境。
学校图书室开辟“科普角”,广泛实行开架借阅,大范围提高图书室科普书籍的利用率,加大流通面,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班班建立科普图书角,动员学生把自己的一部分科普书搬到班级图书角,实现资源共享,让学生可以随时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科普网络阅读平台上开辟专题栏目,一方面给学生呈现更加丰富的科普阅读资源,一方面促进学生之间的阅读交流。
2、组建科普阅读部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设立个性化的课外阅读部落。科普阅读部落根据文学作品的体裁分又细分为“科幻小说部落”“科普童话部落”“异想天开部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自由选择一到两个部落。科普阅读部落由科学老师和活动优秀的同学共同管理。
(2)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阅读部落活动。为了使学生更为强烈地感受、分享科普阅读的欢乐,我们在科普部落中定期开展一系列活动,为学生体验科普阅读的愉悦提供平台。例如:组织学生阅读《十万个为什么》《不知道的世界》等书籍并举行智力竞赛;观看《南极大冒险》等科幻影片,写观后感;组织学生阅读科普童话、科幻小说等,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写作,优秀作品还向《全国学习方法报》科学版专栏投稿,一学期就有十几篇稿件被录用。
(3)推进网络阅读平台的交流。为了促进科普阅读部落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在更大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学校开发了“科普网络阅读平台“。网络阅读平台上以专题的形式开设了各个阅读的专页,设立了相应的书架。我们还把网络阅读平台链接到“电子图书馆”,学生可以在网络书架中尽情阅读,学生通过积累科普阅读量、交流阅读心得。这样,把每一个学生的科普阅读情况展现出来,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使他们在不断地竞争、收获、被肯定的氛围中快乐阅读。
(4)推荐课外阅读部落的书目。科普部落会向学生推荐适合不同年龄
和知识水平的书籍,指导学生阅读。我们推荐的科普书籍,题目新颖,内容丰富。既有经典版的《十万个为什么》《昆虫记》等,还有最新版的《地球家园》《环游世界》等书籍,大大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此外,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不断充实推荐书目。
三、相关学科科普知识学习与科学学习
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定义为“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我们要利用科学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验研究中自己去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并初步运用。所以,我们应充分挖掘实验器材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堂内尽量多地进行科学探究,在“玩”中取乐、乐中有悟,并努力把这种研究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觉开展探究。
在小学教育中,仅仅依靠科学学科的力量,显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应该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有机渗透。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也要在教学中担负起责任来。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几乎每一册都有几篇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的文章。科学知识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结晶,科学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以增加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认识为导向,更加深刻,并能更直接地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爱好。
如教学《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时,学生通过初读、精读课文,知道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分别是:蒙住蝙蝠的眼睛、封住蝙蝠的嘴巴、塞上蝙蝠的耳朵。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那么我们就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科学家为什么不做有关蝙蝠鼻子的试验?是蝙蝠没有鼻子呢,还是科学家的疏忽?学生一听,的确是呀!此时教师鼓励学生去观察、查阅资料。学生在实际的观察中寻找答案,在亲自翻阅资料的过程中获得了探索的乐趣。
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使他们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培
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交流合作、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科普实践与科学学习
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使他们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交流合作、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积极参与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每年全区组织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自我操作以及参观别人的作品中产生创新思维。
1.每学年定期邀请区科协有关人员到我校传播科技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组织学生全员参与学校的科技创新大赛活动,让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科学才华的平台。
3.组织学生参加并参观每年一度的镇级、区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这两年我校学生科技素养有相当大的提高和发展,科幻绘画、科技小论文、小发明在区里比赛也获得不错的成绩。
以科技创新大赛为平台,学生在自我锻炼中学到了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科学素质得到了提高。
(二)开展科技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科学精神或科学素质的培养,要从学生感兴趣的或比较熟悉的现象入手,给他们提供参与探索和研究的机会,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亲自去实践,去搜集证据,整理、加工和应用各种信息,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科学思维,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树立科学思想、观念、精神,全面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为此,我们开展了以科技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例如针对村里的制鞋工业的发展造成学校周边环境污染状况,我们开展了“制鞋工业发展与环境污染”的调查。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采访有关人员,到实地调查,参观工厂生产情况,亲自记录数据。在我们精心设计的每个环节里,都渗透着对学生科学精神和
科技能力的培养。
总之,小学科学课中开展科普教学,是探究性学习的有效补充,是培养科学兴趣、树立科学精神、建立科学概念、学习科学方法有效载体。将科普教学与探究性学习有机整合,是深入实施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科学新课程标准》 202_年出版
第四篇: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策略初步研究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策略初步研究
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策略初步研究
摘 要:《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重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本文以此为基本原则,提出教师应注重英语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的概念.生活化的小学英语教学,不但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更重要的是能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容易接受,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语言交际能力.本文就小学英语教学如何与生活相结合的些许方法策略做了初步的研究.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应“回归生活”.“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英语课堂呼唤生活的回归,因此,生活化的英语教学是当前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走向.所谓英语教学生活化,即是将学生的生活与英语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英语走进学生视野,进入英语课堂,使英语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英语的作用与意义,增强英语作用意识,提高兴趣,增强语言交际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英语,为生活而用英语.以往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关心语言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语言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学会了英语语言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与知识运用的脱节.《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重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将语言内容和生活中的情景紧密结合,努力让语言教学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为生活而用.下面就“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策略”这一课题所做的研究做一下具体阐述.充分利用可用资源,拓展生活化教学空间.学校资源
生活化的校园外部环境
语言离不开环境,离不开实践,因此给我们的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校园环境方面具体有以下几点做法:
教室,办公室及各专用教室等标牌双语化.如: Art Room, Computer Room, Music Room, Teacher’s office等等.校园标语双语化.如:“Please keep off the grass”, “Keep the reading-room quiet” , “Save water” 等,有的还可配上富有童趣的图画.(3)布置富有英语气息的校园环境.如在教室里设立英语角,布置具有国外风俗习惯的图片,在学校橱窗里举办英语学习园地,在校园内创设英语墙报等等.生活化的校园文化氛围
除环境外,还可以在校内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1)结合同学的生日,举办班级的生日Party.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在自觉和不自觉的状态中去看,去听,去说,去感受,达到掌握和运用语言的目的.同学们用“Have some cake, please.”开来招待客人,用
“Here is a card for you.”来送祝福,同学们唱着生日歌,吃着蛋糕,在轻松愉快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获得了知识,受到了教育.(2)学校经常性地举办一些小型的英语比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如唱歌比赛,讲故事比赛,朗读比赛,演讲比赛等富有竞争气息的活动.此外,还可组织排练英语文艺节目,如排演小话剧,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英语,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并获得成就感.社会资源
生活化的环境资源
家是学生最熟悉,最温馨的地方.而家庭成员则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如何利用家人拓展生活化教学空间呢 我认为关键在于家长的引导,要指导学生平时有意识地收集,摘抄生活中的英语,如经常见到的商品英语:餐巾纸上的soft, 牛奶包装上的milk,橘子汁瓶上的juice,商品的说明书上的Made in China…电脑英语:Windows, My files, E-mail…公共设施英
语:toliet, garden, bus stop, airport, station…这些生活中的英语让学生在学习时热情高涨,思维异常活跃,效率大大提高,也让学生感到英语就在我们身边.教师可以一段时间内组织一次小组交流,帮助学生拓展使用英语的环境,让学生真正走近社会,走向生活.2.生活化的人文资源
结合节日,开展英语主题活动.节日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文化特色的反映,也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愚人节,母亲节,万圣节,圣诞节等都是可利用的资源.在这种多元文化的氛围下,指导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帮助他们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孩子们装扮教室,制作礼物,用英语来庆祝节日,更好的体现了语言的交流作用,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西方的风俗文化,使小学英语教学更加生活化.社会的资源是无穷尽的,把英语课堂生活化必定使英语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挖掘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创设生活化教学内容.分析教材,使课前准备生活化
教与学的知识源于生活,学到的知识更需要回归到生活之中.教师在教学中很有必要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如在学《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 4 Halloween以前,可以布置学生上网,上图书馆查阅有关西方“万圣节”的资料,了解该节日的背景及相关的庆祝活动,为理解课文作铺垫,并培养其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又如,在学《牛津小学英语 3B》 Unit 7 Where 之前,可以安排学生先画一张自己家各个房间的简单结构示意图,此举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为操练本课的单词及句型做好了铺垫.如,教师首先请一位同学介绍自己家的各个房间,This is my bedroom/study…,接着请该生利用所学句型让其他同学做个猜猜看的小游戏,猜猜物品在哪个房间,S1:Guess, where is my computer S2:It’s in your study.S3:It’s in your sitting room.…学生边玩边学,结合了学生生活实际,并有交流的意义,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紧扣教材,使课堂教学生活化
课堂教学应该富有生命.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为了知识而教学,更是为了人的发展而教学.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不仅可以解放他们的眼,耳,口,手,脚等器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了自己思维与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将自己的体验与兴趣结合起来,将自己的方法,价值观与知识的获取结合起来.课堂由过去“死”的课堂转变成为“活”的课堂,由过去“静”的课堂转变成为“动”的课堂,由过去“教”的课堂转变成为“学”的课堂.小学英语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生活中常见的词汇和用语,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创设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情景,让学生在近似于生活的情中进行语言实践,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习英语,运用英语.教学案例一
教《牛津小学英语 3B》 Unit 9 shopping这一语言功能时,首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布置几个商店,如文具店,服装店,水果店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好,所需,用所学的句型Can I help you How much is it 进行有目的,有意向的有关购物操练.在操练时,可要求学生按照课文内容或自己的想象,设计台词和动作,安排道具,然后富有表情地进行表演.这样他们在操练活动中能表达自己的愿望,展现自己的生活,他们更容易进入角色,成为情景操练的主角,教学的主体.活化了教材,教学也富有了生命力.这样生活化的处理教材,唤起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亲切感,并驱使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挖掘更多的生活英语.教学案例二
如教《牛津小学英语 4B》 Unit3 What’s your job 时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先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家人,亲朋好友的职业,如“This is my father.He is a policeman” , “This is my mother.She is a teacher” ,“ This is me.I’m a student
.” 等.然后,根据他们提供的这些实际情况进行大量的操练,What’s your job I’m… What’s your father’s job He is …形成必要的技能.教师也可以和学生就生活中熟悉或崇拜的人物的职业进行交流,如可以这样引出话题:Do you know … Who is he(she)What is his(her)job Do you like the job No Then what would you want to be 等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教学内容的巩固和扩展.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情境操练中更好地展现生活,使语言操练活动成为一种生活,使学生的口语语感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情景操练中逐步形成,并在实际运用中得以逐步优化.教学是艺术,艺术的生命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去学习.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英语学习中,教师通过创设生动而又贴近实际生活的情景,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无穷兴趣.教学案例三
如,在教《牛津小学英语 5A》 Unit 6 Doing housework时,可以先在复习数字的基础上,请学生说出自己或熟人的电话号码,然后在呈现有关打电话的基本框架Hello, is that … This is …speaking.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有关的操练活动.虽然框架是基本稳定的,但由于操练的内容源于学生周围的人和事,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乐意在真实的情景操练中展现生活,在展现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只要我们能潜心研究教材,多思考,多探索,多实践,无论教什么内容,都可以找到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结合点,并由此切入,与学生在谈谈,说说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学主题,为创设一个具有生活气息的教学做好铺垫.拓展教材,使课后作业生活化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中提出:“教学做合一”是创造.而传统教育是以“书”为中心,脱离生活,脱离实际,轻视“做”,轻视行动,结果是“平日不肯行,不敢行,终了不能行,也就一无所知,如果有所知,也不过是知人之所知,不是我之所谓知”.所以拓展教材目的在于“教学做合一”,在做中学活的知识,用活的知识.作业除有巩固课内知识,技能的功能外,还要社会化,生活化,而不只是机械的操练.通过作业这一手段,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如:
1.创作性的作业.学了《牛津小学英语 3B》 A good idea一课中 Do you like… What do you like 这个句型后,让学生制作一张调查表,调查周围的同学朋友,了解他们都喜欢什么,一方面巩固复习了句型,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小记者去采访别人,符合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想去了解别人的兴趣爱好,学以致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2.交际性作业.在学了《牛津小学英语 5A》 Unit 9 Shapes中What shape is it 这个句型后,可让学生在课后拿起手边的物品,做做小老师,考考周围的同学,利用英语进行问答,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3.实践性作业.指导学生学会收集英文的小谚语,小歌谣,扩展学生的学习内容,丰富视野,了解西方的文化风俗,提高自身的修养.如,a.Well begun is half done.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b.Art is long, but life is short.人生有限,学问无涯,c.Tea
Little bee, little bee,Please come and join me,Green tea and black tea ,You can taste and you can see.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作为启蒙教育的小学英语教学要遵循交际性原则,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和保持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场景中学习,使用语言,为他们将来更好地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标》强调“在做中学,在学中用”的最好体现,生活化教学使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而且使学生学会用英语做事的同时,学会了做人,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对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有着深远的意义.总之,只有让英语走进生活,生活才会为让英语教学大放异彩.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_年.2,安凤歧 梁承锋 《小学英语新课程教学法》 首都师范大学 202_年.3,陈少敏 《小学英语教学全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
第五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提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这就为教师研究“生活化”教学提供了理论准备。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生活化”教学具备了可能的载体。新一轮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信息课程的内容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一定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在人类活动中的轨迹,贴近学生实际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信息和教科书上的知识的联系,将生活和学科知识融为一体。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学科整合本文将从生活实际的需求、新课程改革的需求、信息技术学科特点以及学生发展四个角度出发,简要阐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的必要性,总结论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的应用策略,通过具体的教学实例分析探讨。
一、从生活中寻找例子,导入课堂教学
儿童心理学认为,引发小学生好奇心的“兴奋点”来源于生活:生活中遇到了但不能解决的问题、听到了但不能解释的事物、见到了但对之知之甚少的东西。下面以计算机病毒这节课为例,说明如何从生活中的例子导入课堂学习。
一上课,教师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今天老师生病了,反应的症状是流鼻涕、打喷嚏、喉咙痛,头痛,请学生给老师诊断。
学生:老师感冒了!
师:感冒是怎样引起的?
学生:流感病毒传染。
…………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人感染了流感病毒会发烧、咳嗽,出现各种各样不好的反应,这个时候,就要去医院请医生帮忙。可是,同学们想想,我们的电脑是不是也会感染病毒呢?电脑感染了病毒以后是什么样的?会发烧、咳嗽吗?谁来给电脑看病呢?
在这个例子中,我选择了生活化的话题导入病毒,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描述遭遇计算机病毒的经历,紧接着提出研究课题——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尽管接下来的教学方法是讲授,但不用担心学生心不在焉,因为生动的导入已经提起了学生的兴致。由此可见,将抽象的课本知识转为学生密切接触的生活常识,对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学科整合,凸显信息技术课程优势
新课程改革中提到了学科整合的概念,在实际的教学中,信息技术学科作为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可以融合其他学科内容,为我所用同时服务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在笔者现在使用的西安交大版《信息技术》课本中从三年级开始就已经接触到互联网的基本操作以及搜索引擎的使用,由此信息技术教师可经常与其他学科老师沟通,将学生的预习查找资料的环节放置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完成。
三、运用类比,使讲授深入浅出
类比作为人们所熟知的几种逻辑推理中,最富有创造性的一种,尽管不能代替论证,但可以为理解新知识、概念和规律提供依托。同时,教育学当中提到,儿童记得最牢固的知识就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鉴于此,笔者认为,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在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意义的东西类比计算机当中的概念来进行讲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融合生活让学生懂得生活规律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却容易忽视其中的规律,而简单的生活规律又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如,在教学《我给文件找个家》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将简单的生活规律融合到实际教学中的。
有一次,有个男孩子反映,存在电脑里的作品找不到了。我就跟他解释说,可能是被在这台电脑上操作的另一个班的同学误删了。男孩子当时很气愤。我建议他跟对方谈谈。他哭丧着脸说“不知道是谁干的。”由此笔者在进行《我给文件找个家》一课时依据上例,举例家中的衣柜,提问学生是否会发现其中的规律,很多学生却无法回答。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我们的衣服种类很多,衣柜作为衣服存放的地方,其中有很多的抽屉格挡,是为了方便人们将衣服分类存放的。不同的衣服放置在不同的地方,不同人的衣服放置在不同的格挡,再引上例中小男孩的遭遇,提出自己的东西一定不能随意放置,要有一定的调理和规范,在讲解文件夹建立的时候,将文件夹内建立分类的文件夹概念很容易就灌输给学生,学生也理解了其中的道理。同时,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也明白了身边的生活细节中总是融入了方方面面的知识。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科学,要求知识的正确性,就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来看,这一点不难做到,但是说到艺术,就需要煞费苦心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生活化也可以说是艺术化,它是一道解不完的题,是一件作不完的事,需要每位老师充分研读教材,深入挖掘生活、精心设计。让我们共同探究、共同行动,努力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