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终极始知人生味

终极始知人生味



第一篇:终极始知人生味

淡极始知人生味 高三(1)班

徐晓勇

在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我们品味出美好的田园生活;在孔子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中,我们悟得孔子所向往的平淡生活;在颜渊的“一箪食,一飘钦,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该其乐”的行为面前,我们感叹安于平淡的颜回。是的,心淡,生活淡,才能开始了解人生的味道。

回想自我,我们常常抱怨钣菜不可口,太咸,太淡。我们觉得享受不够多,衣服不够靓,于是,攀比风盛行。我们觉得学习太忙碌,压得我们喘不过气,其实,这是信念动摇在作怪。这一切的一切都因为我们不够“淡”,我们的心不够淡,太多太多的杂念笼罩在我们心头,我们的身不够淡,希望名帽名鞋,名牌从头到脚。试想,这样的我们,怎么能品味出人生的真谛,这样的我们,怎么能懂得“任何事情都有其存在的意义”这一道理的?

淡极才知人生味,做到“淡”才能品味人生的味道。庄子愿意做一只在烂泥里摇尾巴的乌龟,他用他的人生,用他的著作向我们昭示这个道理;曾点希望在春末,携着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孩子,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他用他对社会的理想体现“淡”的真味。隐居的一般文人们抑或高士,也许我们不认识他们,但他们追求“隐”。从某个角度来说,追求“隐”就是追求“淡”,他们的一篇篇文章,一首首词与诗,一副副对联,都是他们对人生的体悟与品味。

淡极才知人生味,只为那一小部分明哲之人所拥有。在我们的身边,很多人重物质忽视内心,他们往往让自己陷入“混杂”的社会无法自拔,他们的生活可谓五彩缤纷,每天出入舞池酒灺,灯红酒绿,纸醉金迷。而那一方心灵的净土,湛蓝的天空,绿茵茵的草野,沌白的浮云,以及浮云间的展翅雄鹰;那片最适合培养淡的地方,或许难以找到。

再次回想,陶潜、孔子、颜渊虽然已经远去,但其精神依然延续,一代又一代,就让我们拾起这无价的珍宝,拾起这“淡”,不要在感慨人生之路崎岖,你会发现,一切事物真的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你会真正理解,身淡,心淡,淡极,始知人生味。

淡极始知人生味

高三(1)班

诸葛先生有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这喧闹的尘世中,万物终归一抔土,奔腾雀跃都只是外在形式,惟有平淡之人才能体会人生淡味。

不向往世俗功利,不勾心斗角,追求平淡,这是很多高士的追求。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淡泊,如李叔同“人生成淡两由之”的空灵。淡是无数人的追求,淡是很多人的渴望。

淡是一种状态、一种境界。佛门所追求的不就是淡。他们中同样守不住这样的安宁,忍不住那样的平淡,只有真正悟到人生之人,才体会出淡的味道,体会出人生的味道。淡极始知人生味。世上有不少人,安详于貌,充实于形,沉重于肉,却难得到神及心灵的安详与平淡,以为自己装在那样就能体会人生,看破尘世。内心难以得到平静,难以体会淡,难以体会人生味。

形安不如心淡。在暖风吹得游人醉的杭州,有美丽无尽的西湖,有气势如宏的钱塘,也有杨柳依依的十里长提,多少人会为此流连忘返!但林和靖不爱。那里有太多的繁华,太多的灯红酒绿,而他想的,只是在孤山有一间简陋的小屋,植梅放鹤,一份淡然清平。泉帝的赏识没有让他动心,市井的喧嚣不曾让他移志。他是如此的孤高恬淡,十二年足不及城市,固守着梅与鹤的平淡。终其一生,平平淡淡,他内心得到了淡,他一直在体会人生。淡使他快乐,使他幸福,淡极始知人生味。

一幺山水,几抹烟云,三亩幺宅,两间茅屋,一杯清茗,几卷古经,淳朴、清淡而宁静。刘禹锡出仕本可以名利双收,亦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还是伴其陋室度过一生。他追求的是平淡,体会的人生之味。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文人至简,因其淡,才能承载了它的博大无限,深邃永恒。在这灯红酒绿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是否该向往这一种平淡?

淡极始知人生味。

淡极始知人生味

高三(1)班

林聪聪

当你置身深山老林中,耳听潺潺流水的时候,你的眼里是否只有满眼碧波;当你走在秋天的画卷中,身旁红叶美似彩霞的时候,你的眼里是否只有微风翻卷,二月飞花;还是即使满山红叶,也看不到任何事物,是什么遮蔽了你的双眼,脱掉满身的浮华吧,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宁静不能品读人生,因为淡极始知人生味。

总是想在某个雨后的下午,静静地端坐,或驻立,品一杯香茗,看天,听雨。不去想还有多少节课要上,不去想还有多少作业要做,就这样,以洒脱的心去感受泥土的芳香,小草的脉动。太注重衣服的颜色与花样,使自己忘记判断它的质量;太注重茶的清淡与浓香,便少了那份品读的心静;太注重地位与权势,便不会去寻找人生的品味。

总是羡慕佛家的一些阐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堤”,惟有一颗淡泊的心才能感受其中竟境。佛家的剪去三千烦恼丝,想必就是要剪去尘世的羁伴,沐浴净身,只为了洗去欲望,干干净净,淡淡泊泊。苦茶不苦,淡水不淡。其实苦也好淡也罢,只为了咀嚼出其中的滋味,获得一备境界,那么味道也就无所谓。

太过热闹的生活总是让人迷失自我,在灯红酒绿,繁华初上的夜晚,谁会独自看一朵茶朵,想到人生的悲喜与无常!在炎热烦躁的夏日午后,谁会端坐在树下,吸吮静默的甘甜。人生是需要慢慢去品读的,无欲无念,无嗔无怨。带着一颗狼狈不坝的心,如何解读人生的滋味。

以前,总是不理解一杯白开水与人生的关系,现在想来,其中确实有道理。白开水之上加上人生的调味料,才能品出其中滋味。

“愿终南山上的隐士,听谷去松风,山溪鸟鸣,无所谓世间纷扰,只为闲居山野,化为空谷幽兰。”坐裥,心与万物冥合,宁静淡泊。“人从泥土中来,以收回归泥土。”既然不带一丝一毫地来到这个世界,自然是要用平淡的心去知人生味。

淡极始知人生味。

淡极始知人生味

高三(1)班

谢燕挺

青春似火,很少有人会拒绝可乐的那种入口生汽,辣口爽心的口感,又有多少人去接受平淡无味的清水呢?

面对激情四溢的青春年少,无人以清淡拒绝疯狂,仿佛青春就该这般热火,这般旭日阳刚。当山花盛开到极致,竭立展现它的馥郁芬芳时,随之而来的,仅有凋亡;唯有如叶片般地上善若水,波澜不惊,方能体味阳光的恩典,伫立于世,用最平淡的姿式呈现最有意义的一生。

记得前段时间较为热火的《青春期》,一共是两部电影,尽情地展现了青春期的火热,疯狂甚至于性,我不懂为什么这种电影竟会成为火热剧,可能当下的少年都是如此吧。我拒绝了他人的推荐,不想让这种污染心灵的残渣进入我的视线,也决不充许。也正是如此,我才懂什么叫“淡极始知人生味”,《青春期》让我想起《侧耳倾听》,纵使同样是以青春为材,可《侧耳倾听》展示的却是如水一般的青春,给人的感觉,是那种待放的花蕾,平淡无奇,却真正给人以青春的本愿。

放浪形骸于霓虹之外,将内心存留于天地之间,上善若水,用平淡洗去一世繁华,用清新浸染万物生灵。没有一种热辣可以永恒,正如没有一种刺激可以没有苦涩,淡极始知人生味,无味,方能无忧伤。

立一株树下,待一树花开,平淡如水的人生,让我想起深山隐士,融一身于天地,倾听天籁,仰观浮云,世间的纷纷扰扰,无关于已,闲居山野,欣赏空谷幽兰,如此人生,是为极致。

我悄悄地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挥一挥衣袖,告别世间奢华,用极致的平淡抹去凡尘的欲望,金钱与罪恶,用清新自然品味人生的韵味,骄阳似火,不免暴雨骤至,狂野青春,不免泪水夹杂苦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知闲居山林,倾听山溪鸟鸣,流年似水,那就用上善若水般去品味。

菩提本无树,何处染土埃,愿用清淡驱逐疯狂,以寂静聆听纯美,借极淡去品味一生,无欲,无念,无嗔,无怨,无味,却是人生真谛。

淡极始知人生味,辣尽方恨时已迟。

我的时间 浙江一考生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多情的诗人嗟叹春光易逝,一生何尝不似一花,开花有数,盛景不长。不同的是,我们是自己的耕耘者,这一生的光阴我们可用双手盈握,使之盛放。

不去欣赏牡丹的天香国色,不去仿效玫瑰的馥郁芬芳,我有我的花期和生长的轨迹。小麦只花开十秒,其果实却养活了数亿人,它在对的时间做了对的事情,也会有自己的完满。我愿成平凡的小麦,不盲目复制他人,只在合适的时间做好该做的事!

过去的悲苦我都会用心铭记。从呀呀学语,摇摇慢步,到一路欢歌、一路悲泣,关于从前的点滴如雨水渗入我心田,留下永恒的印记。过去的成或败是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我从中看到懵懂看到青涩更看到前行的方向。诚如诗云“昨日之事不可留”,我那已逝的时间伫足在心的一隅,温言提醒我认清远行的方向。

现在的时光我更会用力把握。朱自清20岁写下《匆匆》,明白了时如指尖细沙,易逝易去;迟子建在年迈的老母发间觅到了光阴的影子,无声却确实存在。18岁的我,初入成年的礼堂,窥见了世间之大,更窥见了这时光难挽的步伐。“一寸光阴一寸金”的老话仍响彻耳畔,我却明了真正的惜时是把握当下。

我不去羡慕郑亚旗幼年辍学、自学成才,我不因马克离校建脸谱网站大获成功而盲目效仿;我不因李娜网球场上的英姿而弃学从体;我不因夏达漫画独绝纵横画坛而绝意学画。他人的成功因时因地而易,我却有自己的轨迹。过去教会我认清航向,现在要求我笔直向前,不因他物改变人生方向,白白磋砣这贵如春雨的青春。春生秋实的自然规律不改,我亦执守我成长的轨迹,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我人生的荒田也会长出金麦穗,嘹亮的赶车谣声声不绝。

未来的光阴虚无如彼岸繁花,我难以触及改变,却将它装裱进挂历,砥砺我握紧现时的时间。同时,那来自未来的华灯将照亮我前行的漫漫路途——即便坎坷也将从容过之!

诚如赫尔曼所说:“人生是树林里的大树,我们只是穿行而过的风。”我们一生的时间仅是造物主的恩赐,它短暂易逝,但我们却可好好把握,不因乱花迷人眼,而虚度这光阴。

我的时间我会把握,铭记过去,立足现在,迎向未来。任世事繁芜变幻,我只守住我的人生方向,让有限的时间迸发出璀璨花火,照亮一生。

得分:60分

第二篇:人生感悟系列 012淡极始知人生味

淡极始知人生味

喜欢寡淡的,真正有几人?

爱情一定要轰轰烈烈的,事业一定要热火朝天的,交际一定要广若大海的,甚至随便喝点什么,除却酒,除却咖啡,最起码也要是酸甜俱佳的功能饮料。白开水是寡淡的,只能解渴罢了,少人问津。

中国有句古话:“饮食者,人之命脉也。”淡是相对于浓、厚、重而言的,是薄味,不是无味。

清代朱彝尊在《食宪鸿秘》中说:“五味淡泊,令人神爽,气清,少病。”医生也常常忠告卧病在床的人饮食要清淡,明朝张宁在《方洲杂言》中说:“平生不经尝五味丰腴之物,清淡安全,所以致寿。”《红楼梦》第五十三回:“晴雯此症虽重,幸亏他素昔是个使力不使心的人,再者素昔饮食清淡,饥饱无伤的。”这都是饮食中的“淡”。要吃出健康,自然清淡点好,日久天长,淡味也会别有一番风味。

人活着,有欢有乐有苦有累,酸、甜、苦、辣、咸„„百味杂陈之后,最后出来的一个味道才是“淡”。淡味人生,即使所有的味道都尝过了,你才懂得淡的精彩,你才知道一碗白米饭,一块豆腐好像没有味道,可这个味觉却是生命中最深的味觉。正所谓,淡极始知人生味。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恐怕没有人一开始就想过一种低调、无欲无求、与世无争的淡生活。

东晋时期陶渊明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人民的艰难困苦后,毅然决然地辞官归隐,去寻找自己的“世外桃

源”。正因为他有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淡泊胸怀,自得其乐,潜心诗文,才开创了中国的田园诗派;宋代苏轼,他的一生游离于“出世”和“入世”之间,伴随着宦海沉浮,人生几经波折,在经历被贬、入狱、丧子之痛后,还能从容笑对生活的遭遇,以开阔的胸怀笑纳,并傲视人情世故,这也使得苏轼品出了人生的个中滋味:淡,才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淡味人生,不是要一个人郁郁寡欢、不求上进、寡淡无味、执著于萎靡不振的寂寞。淡,更是一种趣味、一种情调、一种境界!仿佛广阔田野里吹过的一阵清新的风,仿佛云散雨霁后深情呼吸的一口甜润的空气,是天然草叶的味道,是树叶的馨香,让人赏心悦目,这便是境界中你享之不尽的“淡”。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做一个平凡的人,过一种平淡的生活,享受平淡之中的乐趣。人生当如此。淡则明,且回味悠长,其乐无穷。那时候,只有你知道,白开水是天底下最好的饮料。

第三篇:茶话人生:处人蔼然,性和始味甘

很显然,环境本身并不能使我们快乐或不快乐,我们对周遭环境的反应才能决定我们的感受。必要的时候,我们都能忍受得住灾难和悲剧,甚至战胜它们。我们也许以为自己办不到,但我们内在的力量却坚强得惊人,只要肯加以利用,就能帮助我们克服一切。

能在一切环境中保持宁静心态的人,都具有高贵的品格修养。我们要努力培养自己心理上的抗干扰能力,冷静地应对世间的千变万化。“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这“台”就是宁静的心灵。

北欧一座教堂里,有一尊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苦像,大小和一般人差不多。因为有求必应,因此专程前来这里祈祷、膜拜的人特别多,几乎可以用门庭若市来形容。教堂里有位看门的人,看十字架上的耶稣每天要应付这么多人的要求,觉得于心不忍,他希望能分担耶稣的辛苦。有一天他祈祷时,便向耶稣表明这份心。意外地,他听到一个声音,说:“好啊!我下来为你看门,你上来钉在十字架上。但是,不论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不可以说一句话。”这位先生觉得,这个要求很简单。于是耶稣下来,看门的先生上去,像耶稣被钉在十字架般地伸张双臂,这位先生也依照先前的约定,静默不语,聆听信友的心声。

来往的人络绎不绝,他们的祈求,有合理的,有不合理的,千奇百怪不一而足。但无论如何,他都强忍着没有说话,因为他必须信守先前的承诺。

有一天来了一位富商,当富商祈祷完后,竟然忘记手边的袋子便离去了。他看在眼里,真想叫这位富商回来,但是,他憋着不能说;接着来了一位穷人,他祈祷耶稣能帮助他渡过生活的难关。当要离去时,发现先前那位富商留下的袋子,打开里面全是钱。穷人高兴得不得了,耶稣真好,有求必应,万分感谢地离去。十字架上伪装的耶稣看在眼里,想告诉他,这不是你的。但是,约定在先,他仍然憋着不能说。接下来有一位要出海远行的年轻人来到,他是来祈求耶稣降福他平安的。正当要离去时,富商冲进来,抓住年轻人的衣襟,要年轻人还钱,年轻人不明究竟,两人吵了起来。

这个时候,十字架上的假耶稣终于忍不住,遂开口说话了。既然事情清楚了,富商便去找捡了他钱的穷人,而年轻人则匆匆离去,生怕搭不上船。真的耶稣出现了,指着十字架上的人说:“你下来吧!那个位置你没有资格了。”

看门人说:“我把真相说出来,主持公道,难道不对吗?”

耶稣说:“你懂得什么?那位富商并不缺钱,他那袋钱不过是用来嫖妓,可是对那穷人,却足可以解决一家大小生计;最可怜的是那位年轻人,如果富商一直缠下去,延误了他出海的时间,他还能保住一条命,而现在,他所搭乘的船正沉入海中。”

这是一个听起来像笑话的故事,却透露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自认为自己的想法才是最好的,但往往事与愿违。我们必须相信:目前我们所拥有的,不论顺境、逆境,都是对我们最好的安排。若能如此,我们才能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感激。”

人生的事,没有十全十美。顺其自然,知足常乐!

【茶中道:处人蔼然,性和始味甘】

苦庵茶主周作人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即意饮茶要在一片宁静和谐的气氛中,让心情平伏,隐去所有棱角粗砾,才能配得上茶的境界,品出茶中真味。想想确实如此,茶的清雅平和,不只在于泡茶饮茶的那些行为特征,而是茶树在深山云雾中吐芽抽叶之时就具有的品质。静处天地之间,平和安淡。当我们为茶韵的悠长美好赞叹不已的时候,是否想过将这一品质移植到自己身上呢?待人接物的时候,何妨再宽厚一些,温蔼一些,性和始味甘,你给他人一个和蔼的微笑,又何尝不是在自己心里掘出一眼甘甜的清泉呢?

处人蔼然:律己要严,待人要宽。除原则问题外,不妨一概“和为贵”。与人相处,要平易近之,诚恳谦和,使人有亲近之感。既听正言,亦纳逆语;有圣贤者之宏量,无庸民懦夫之狭胸。我们经常接人待物,如没有“处人蔼然”的态度,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形象,而且会落个“失道寡助”、“形影相吊”之后果。相反,与人相处时谦虚诚恳,相信“助人为快乐之本”;与人交往时宽容大度,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生活气氛,这样,整日心情好,会永葆青春活力。与人为善,和蔼相亲;与人相处的时候对人要很和蔼,待人和气、和善、和蔼,让人感到可亲可近。

总是冷漠无情,心灰脸寒,让人无法接受。只有心存善良、心平气和,心胸之人,方能做到蔼然处人、坦诚处人、平易近人。心中有佛,佛便在焉;与人为善,终善乐自己。

第四篇:始知相爱深

始知相爱深

——观“道德”专题有感

平常的一节晚自习。“同学们先停下笔,我们要看一个关于道德的专题片。”正在沉思的我被打断,无奈地抬起头,心里暗自发笑:晚自习不让写作业,还要看这个什么专题片,学校可真是有够无聊的。那就看吧。可看着看着,我却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入了其中,原来„„

白色的幕布上闪现出了四个字,孝老爱亲。一个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常见的部分,也因此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因为这个缘故,其他人很明显地有些心不在焉。不过我却不同。不错,我也心不在焉,但此时在我的脑海中,几天前的事正在回放,且那光与影刺得我的心好痛,好痛„„

那不过是平常的一个晚上,只是我的头隐隐作痛。可能太累了吧,于是便只好向老师请了个假回宿舍休息。不想让家里人担心,所以也便没让老师告诉爸妈。可是„„当半睡半醒的我被一串刺耳的电话铃声拖起,耳畔马上传来一大段语气焦急且连珠似的话语声时,我便无奈又愤愤地想,老师还是“出卖”了我。

果然老妈知道了这件事,便十分着急地想来学校接我回家看病了。一切都在我的预料之内,我只能无奈地一个劲跟老妈说我很好啊不用来了之类的话了。终于百般劝解挂了电话叹口气,然后又一串电话铃声跳起,我知道没有用了。还是我妈。最后我们的对话十分简单了:“不!”“我已经在路上了。”“不!”“我在路上了!”“不!”“滴——”我有些生气,可又无奈无法,于是就„„

大半夜被爸妈和奶奶拉回家第二天爸爸请假带我去看病然后在家睡了几顿饱觉消灭了一堆吃的喝的晚上又被送回了学校其间二叔三婶爷爷等一大堆人不时来问使我终于知道了家族之大可深感无语我不就一个小病吗至于吗?唉,好烦啊!

但是。我的回忆结束了,却又重新开始想到了什么。其实我说烦是因为我幸福吧。当我倔强地跟老师说不用告诉家长时其实我还是很想他们知道的吧;当我一声声不拒绝老妈的时候其实是害怕她真的就听了我的话的吧;当我挂下电话无奈叹气时其实我是笑着的吧;当我知道老爸请假觉得不必要时我心里是深深的满足吧;当我接受一大堆人的问候不厌其烦时我在心里说了千百遍谢谢了吧。

其实我一直知道他们爱我,只是我一直都没怎么在意,其实我也一直很爱他们,只是我总是没有勇气表达。只有在今天,这部专题片勾起了我的回忆,我终于能好好地,细细地品味过往的细节时,终于我才挖掘出了那些一直埋在心中的珍贵宝贝,始知我们彼此相爱,究竟有多深。

那么,该做点什么了。那就是夫所谓“孝”,以我之真心,在一点一滴中付出,报答那些爱我并且我也深爱的亲人们吧。知爱之深,便知孝之重。就开始将从前未敢表达出来的爱与感激大胆表达出来吧!

我终于懂得„„

第五篇:知味心得体会

知味心得体会

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烹饪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技能。从小的来看,拥有精湛的厨艺会滋养我们的胃,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滋润更舒服。作为一个男生,精湛的厨艺没准会在以后求偶的路上获得优势。从大的来看,我们可以从烹饪中获得人生哲理,体会到工作生活的态度。古人有云:“治大国如烹小鲜。”不正是这个道理吗?正因为烹饪有如此多的好处,所以我把B平台的100分全部都投到了知味上,400多人竞选50个名额,颇有种高考时竞争的味道。

我感觉学校对这堂课的重视程度很大,首先建立了专门的培训基地,另外我认为这堂课可能是老师最多的一门课了,除了罗老师外我们还有如此多的助教老师。正是由于学校对这门课的重视,我在这门课中学到了很多知识,获益良多呀。

我以前在家里是做过菜的,但那纯粹是由于兴趣偶尔做上那么一两次,做菜的方法是从网上找的,做菜过程中完全是一个人在摸索。像刀工什么啦完全不会,以至于我自己做的菜只能管名于肉末什么什么啦肉末什么什么。片、切、剁之类的刀工处理完全不会。上完这门课后不管怎么做菜会不会起码我学会了切肉的基本方法,这我感觉是学到最多的地方。切菜一直以来都应该是烹饪的基础,学会了基础上层建筑就可以自己摸索啦。

再说说罗老师讲课吧。我认为罗老师讲课还是蛮有趣的。他一上来并不是直接讲本堂课所学之菜的烹饪方法,而是去讲这道菜的起源,这道菜内部所有内涵的文化和历史,然后再说食材的选择和烹饪的小技巧。我感觉其中的历史和文化最有趣,一方面他让我们了解到了川菜的历史和变迁,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另外一方面就是外出和同学们一起去吃饭时有了吹嘘的资本,可以给他们讲这些历史,显得自己很博学。在老师示范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以前没有听到过的东西比如说炙锅。另外老师精湛的操作也使我大饱眼福。老师的操作让我看到了职业厨师是如何做饭的,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职业厨师。老师示范完后就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刻了那就是品尝。不花钱而尝到大厨做的菜,这真是一种享受啊。接下来就是我们自己实际操作。我认为我们自己操作不仅仅是为了学会如何做菜,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收获到了友谊,毕竟是5个人一组。或是由于经验不足我们组经常手忙脚乱,也正是一次次的手忙脚乱我们也学到了做菜技能,我也逐渐明白到了做菜不仅仅是要把菜做好更要培养良好的烹饪习惯,过程中整洁有条理。在自己操作完后就是罗老师的点评,老师会针对我们的不足给我们提一点宝贵的意见。

这次课程我感受最深的有两点。第一点是我体会到了父母的不容易。我们在助教老师的帮助下做一道菜还感觉十分的困难生怕伤到自己。而父母什么怨言也没有的为我们做了20年的饭,这其中他们也受过很多伤可他们还是一直为我们做饭,所以我觉得我们学会做饭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给父母分担一点重任,让在我们放假时父母一回家也能直接吃上热乎乎的饭菜。另一点则是烹饪真的不仅仅是把生的食物煮熟调味那么简单,而是需要烹饪者投入感情来做,这样的菜才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才值得品尝。学习是可贵的,课堂是精彩的。通过这次可贵而精彩的烹饪学习,我对烹饪有了更新的认识和了解,烹饪绝不是煮煮饭,炒炒菜而已,它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是一门艺术。不管是把烹饪好的食物给他人品尝,还是别人对你烹饪技术的肯定,我想这对于每一个爱好烹饪的人都是幸福的。知味告诉我以后该怎么好好的去学习,要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勤奋刻苦,细心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之呢在知味这门课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非常的庆幸自己选到了这门课。更感谢学校投入这么多的资源去开这门课。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