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论时尚文化的成因及其话语特征

论时尚文化的成因及其话语特征



第一篇:论时尚文化的成因及其话语特征

论时尚文化的成因及其话语特征

贺 雪 飞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形态,时尚文化在二十世纪末的中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如今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一代的生活、生存方式的改变是我们不能不承认的。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时尚文化的产生及潮起潮落,都不是空穴来风,它有着深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中国时尚文化的产生、发展及其传播与普及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话语”特征,既具有与西方国家某种相似的经济、文化及科学技术背景,又有这一特殊土壤所赋予的鲜明的文化烙印。

一、时尚文化的属性及释义

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由于市场经济逐渐成为主导的经济形式,文化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种全新的文化现象的崛起,即当代大众文化。在短短的二十余年时间里,它以强劲的生命力,迅速壮大为与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并驾齐驱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文化形态。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它的商业性,这是一种以市场为本位和导向的消费文化。它由文化制作商通过工业方式生产,由现代化的大众传媒承载、传递,并以现代商品形式流通,它是现代都市和大众消费社会流行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大众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不同的生成方式和显示途径,时尚文化是其最重要的形式之一。

作为一种消费文化,大众文化以满足大多数人的文化消费为主导,这使大众文化必须认同大众的社会文化生活及消费需求,而当追逐时尚、追求时髦不仅成为诸多大众的消费需要,甚至已成为他们的生活乐趣乃至精神寄托时,大众文化很自然地产生了一种与之相适应的传播机制——时尚文化。在制作机理上,它追求时尚,制造和追逐潮流,社会文化生活中“热”什么,大众文化就以“时尚”、“潮流”的模式迅即进行商业化生产、商业化运作,由此大众文化往往转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去满足大众社会的需求。时尚化是大众文化逐利过程中重要的性质和表现形态,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当代大众文化正在演变成一种时尚文化。

所谓时尚,根据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或大众内部产生的一种非常规的行为模式的流行现象,因此时尚也经常被称为流行。它具体表现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相当数量的人众对特定的观念、行为、语言、生活方式等产生了共同的崇尚与追求,并使之在短时间内成为整个社会到处可见的现象。时尚可根据其流行范围、持续时间、追求者的投入程度分为三种形式,即时髦、时尚、时狂。时髦,或是一种在短时期内流行起来又迅速消逝的生活模式(俗称“阵热”),或是一种虽持续时间较长但尾随者不多的高雅行为(俗称“摩登”)。无论是阵热、还是摩登,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参与者的自我投入程度较低,所以国外有的社会心理学家称之为“大众消遣”方式。时尚,追求时尚的人的身心投入程度高于时髦,它是一种“大众欣赏”方式。从持续时间和涉及的范围来看,时尚都要超过时髦。时狂,这是时尚的一种极端形式,即当时尚到了狂热而不理智的状态。时狂是一种“大众激奋”方式,此时参与者的身心投入达到了亢奋不已的地步,人们的情感在一段时间内被全副卷入,因此它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无论是哪个层面的时尚,本质上都不是一种特立独行的孤立现象,而是一种文化现象。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时尚,时尚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心理现象,是一个时期内大众社会中许多人都在实践和追随的一种新的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它既是大众文化的表征,又是社会文化的一种类型,体现着一个时代社会文化的诸种特征,同时又以其独具个性的内涵丰富着社会文化并对社会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

从商业的角度看,大众文化转化成为时尚文化,实际上是大众文化为自己找到了获取利润的“卖点”,因为时尚意味着消费潮流,它在当代社会已成为一种与直接影响产业发展 1 的因素如营业额、利润等紧密相连的东西。大众文化的商业性目的,必然使它与时尚文化结合得越来越紧密,时尚就是商业社会的消费逻辑。

从接受的角度看,大众文化被赋予“时尚”的概念内涵与形态后,在面向市场和社会时极易获得最广大消费者的共鸣和认同,从而大大拓展了大众文化现象的扩散范围及消费群体。而大众社会追赶时尚消费此起彼伏的浪潮,又使大众文化不断得到强化和延续。

二、时尚文化产生与形成的条件

1、经济发展水平是时尚文化产生的物质基础 时尚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出现总是同社会物质生产及文明程度相关,这是时尚产生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及文明程度越高,时尚文化出现和变化的频率越高,其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以我国为例,从纵向看,时尚出现及流转起伏最快的时期当推九十年代以后。此前受社会物质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低,这使人既没有相当的经济能力去追赶“时髦”,又没有相应的消费观念来支持时尚生活方式,也没有足够的闲暇时间去享受时尚生活,因此流行与时尚的现象较少,且变化频度很低。而从90年代初开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其精神状态、生活方式、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生存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不断降低,享受和发展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显示时尚和地位的消费追求在人们的消费意识中占居了重要的地位。而闲暇时间的增多,又使人们有时间和精力去尝试种种西方化、个人化、多元化的时尚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迪厅”、“小剧场”,“攀岩馆”、“网吧”、“聊天吧”、“健身房”、“休闲会所”等新潮文化消费场所受到人们的亲睐;鲜花礼仪、社交Party、上网聊天、外出旅游更是渐成时尚。从横向看,流行与时尚都源自经济发达的城市(镇),在经济相对落后、物质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的边远地区,这种现象产生较少。1994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首次低于50%(为49.9%),1998年进一步下降为44.5%,已基本完成了由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转变。进入二十一世纪,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一些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不仅实现了小康,且已率先进入消费社会。单以家庭消费的新时尚而论,追求舒适文明的住房消费,讲究名牌时尚的服饰消费,提高素质的文化消费,图省时、省力又省心的饮食消费,以健康为本的保健性消费等等,都是在城镇率先成为时尚的。

2、“易感人群”是时尚文化产生的社会基础

生物学教课书告诉我们,流行病的发作需要三个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一理论也可用于我们对时尚产生的社会基础的解释。一种时尚要在短时间内“势成燎原”,必须有相当大一批人成为其拥趸,“易感人群”就是时尚与流行的主体,是他们以热情和金钱为每一次时尚流行奠基。

由于时尚大都带有感性化、个性化的文化色彩,又有比较前卫的特质,同时还需一定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这就基本上圈定了时尚的“易感人群”。一般而言,女性比男性更追求时尚,年青人比老年人更追求时尚,富裕阶层比低收入者更追求时尚,性格外向者比性格内向者更倾向于时尚。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把“易感人群”基本锁定在三大群体中。(1)富裕阶层。八十年代后通过各种途径逐渐富裕起来的群体,包括部分私营企业主和个体户,三资企业的高级雇员,金融投资者,某些有特殊专业技术的人士以及企业的一些管理者和白领,他们大多崇尚西方生活方式,并有强烈的显示时尚和地位的消费追求。其较强的经济实力,以及在社会生活诸种领域中所处的强势地位,甚至使他们能把持消费文化的时尚与导向。(2)女性消费者。时尚文化消费是最有情感因素参与的消费形式,女性天生的感性以及消费时缺乏理智的行为使她们成为时尚最易感染的人群之一。从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女性几乎个个都是时尚中人或都有成为时尚中人的愿望,无非是有的张扬,有的含蓄,有的身体力行,有的静静关注而已,“时髦女郎”、“摩登女郎”大概就是这么来的。被时尚高卷入的女性不仅 2 是时尚杂志的忠实读者,而且还细致地研究着时尚的变迁和走向。从衣服、妆容到饰品,无一不追求最流行的时尚新款。时尚使她们经常缺乏理智,被一些乱花迷眼的物质表象所吸引,以致为时尚而时尚。(3)青少年群体。青少年群体对时尚有着极度的敏感,他们对时尚的全方位介入及全身心投入是其他群体无法比拟的,尤其是那些八十年代后出生、喝着速溶奶粉、玩着电子游戏长大,对卡通片、流行歌曲、肥皂剧、新潮服饰、麦当劳、可口可乐等有着近乎先天的爱好的被称为“新人类”的族群。他们追求眼下最时髦、最流行的生活及消费方式,甚至把幸福生活更多地理解为时尚生活,正象《新男孩》里唱的:“快来吧,奔腾电脑,让他们代替我来思考。穿新衣裳吧,剪新发型呀,轻松一下,打扮漂亮,18岁是天堂,我们的生活甜得像糖,我们的未来该有多酷”。青少年成了时尚最重要的生力军,甚至很多高端时尚消费品已经进入了青少年的消费图谱,当然其背后是具备相当经济实力的家庭。

3、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是时尚文化产生的文化基础

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流行的东西越多,越能说明社会文化的开放与包容。如果什么时尚也没有,全部是老一套,其思想的僵化、文化的禁锢是显而易见的。

从80年代初开始,中国进入全面改革开放的时代,中西文化交流空前活跃、频繁,这极大地激活了原本封闭、呆滞的文化环境。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文化思潮此起彼落,“其活跃,其新颖,其嬗变多端,其演化之纷繁,已企及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高度”。[1] 90年代以后全球的信息化环境更是打破了一切封闭的壁垒。在日益发达的横向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国外的新文化浪潮以及附于其中的文明、进步、丰富多彩的时尚文化也一并袭来。中国的各种文化传媒不约而同地削弱了说教式的、政治色彩浓郁的倾向,代之以集中体现娱乐功能的柔性文化。这一切开启了一种更自由、更率性、更没有礼教观念的崭新的文化,同时也孕育培植了一批新文化的拥戴者。在文化价值取向上,人们更倾向于时髦和流行,娱乐和消遣,而回避庄重和严肃;在生活方式选择上,人们摒弃了传统的、节奏缓慢、墨守成规、贫乏而枯燥的生活方式,而倾向于讲求生活品位、生活质量、文明新潮的生活方式。即使那些并不追求时尚、参与流行的人,在如此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其深层的文化观念也变得更加开放,心理包容程度更大,对一些多元、复杂、异质的时尚文化持更加宽容的态度。这一切使时尚的产生、扩散与普及有了极好的土壤。

4、张扬个性与盲目从众两种矛盾的心理机制是时尚文化产生的心理条件

追究时尚文化产生的心理根源,会发现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两种完全矛盾甚至对立的心理机制从不同的方向导引、驱遣人们走向同一目标——流行与时尚。一方面是人们想模仿他人,与人求同以适应社会的“协调性愿望”,另一方面则是人们渴望张扬个性、树异于人的“差别化愿望”,两种“愿望”催生了同一时尚。

时尚是一种个性的张扬与自我的扩张,许多人追逐时尚是为了求新求异,证明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显示自己独特的生活品位,一句话“我就是我”。因此,诸如“冒险和尝试新奇的冲动”、“显示地位和个性的冲动”、“追求自由和进步的冲动”[2]等等与个性有关的心理动机都成了时尚产生的心理条件。以在青少年中甚为流行的“酷”时尚为例,相当多的青少年喜欢“酷”这个字眼和“酷”的东西,是因为他们认为“酷”代表一种挑战、一种勇气、一种能力、一种卓然独立与众不同的前卫的特性和个性的充分张扬。由此可见,“酷”之所以会流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迎合了青少年的文化消费心理。

因想与众不同使人走向时尚,因想模仿他人又从另一方面把人导向时尚。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在一定条件下,他们的思想、行为往往会受到团体和其他成员等外来因素的作用和制约,这种因素甚至会成为无形的压力。当个体发现自己的意愿、态度和行为与群体大多数人相悖时,就会感到心理紧张,引起苦闷和不安。由此,迫使个体在行动和认识上改变自己的初衷而与大多数成员趋于一致。这种在社会团体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称为从众心理。时尚产生的心理机制之一就是从众,3 此所谓:“一个人干一件事不是时尚,许多人热衷于干一件事就是时尚”。追求时尚的人最怕的就是落伍于潮流或置身于潮流之外。因此,当一种时尚潮流形成后,个体若不跟进,马上就面临着“落伍于他人”的群体“压力”,于是很多人闻风而动,盲目趋从。此时,“我就是我”的个性张扬,与“我和你一样”的群体趋从共同汇流成同一种时尚。如果说前者更多显示的是时尚的主体意识及自我价值导向,那么后者体现的则是他人价值导向以及价值主体地位的消失。

5、大众传媒是时尚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大众传媒对时尚的参与,使时尚拥有了超越时空的传播能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传媒制造了时髦、时尚和时狂。时尚被受众习得后,不断被模仿,然后呈几何级数扩散开来,最终演化成人们的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本身。

时尚对传媒有着一种深刻的依赖性,两者有着深在的关联度。时尚其实是一种信息的交流和沟通,是人们对信息的共享和认同。而这些川流不息的信息几乎都源自各大媒体。媒体网络了整个社会的时尚,它不仅负载着当前的流行风,而且对未来每一年、每一季的时尚都有前瞻性的预测。无论欧风美雨,还是本土时尚,人们都可以从媒体上获得最新的时尚信息。专业的时尚杂志与接触率和记忆度都很高的电视媒体,以其绝对的权威以及对流行时尚的高度敏感和快捷反应,成为时尚信息渠道的重地。

从传媒的角度对时尚文化的出现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有广告,时尚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从一开始就寻求着广告的支持并与广告结成了联盟。这种联盟的建立,是由广告作为一种传播载体所具有的极其广泛的社会效应所决定的。广告在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倡导、消费行为的引领,以及对新的文化和文化消费群体的塑造中所发挥的强大作用,使其成了承载时尚文化最理想的一种媒介。只要我们回顾一下这些年来潮起潮落的时尚文化,就可以发现凡是流行的时尚商品、观念、语言、行为等,总是有广告的强大支持。正是在广告效应的刺激下,人们才自觉或不自觉地随波逐流,被时尚所俘获。

三、时尚文化的“话语”特征

1、国际化成为时尚文化的发展趋势

在一个经济持续发展,社会不断开放,东西方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异质文化和谐共存的语境中,时尚文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化视野,而传播的全球化趋势,尤其是网络信息的全球共享,大大推进了其传播的广度和速度,使时尚带上了明显的国际化特性。巴黎举办时装展览、纽约举办爵士音乐会,中国各地都能在第一时间内获知,很多节目几乎是同步播出的,各路明星的奇闻逸事也是中国娱乐报纸的主要话题;中国城市的大街上,年轻人不是学美国的街头风格,就是向日本年轻人的流行打扮看齐,也少不了哈韩迷;我国的时装节频频吸引了那些原本只会在巴黎时装节、里昂时装节、意大利米兰时装节亮相的国际服装界大腕和大品牌;在中国当今世界最流行的时尚服饰、高档化妆品、IT数码产品、高档香水、手表、汽车、珠宝首饰、时尚媒体、影视音乐、卡通漫画、网络游戏等等,不仅在转瞬间汹涌而至,而且会迅即形成与这些国际时尚和文化风格潮流的紧密对接,不断出现国际式流行文化大行其道之景观。有时尚流行趋势专家预测,中国将毫无悬念地成为未来全球流行文化的新动力和重要的风向标,这些新动力正在创造出新型的时尚市场并改变着国际时尚的商业运作模式。时尚文化国际化的这一表征,显示出在当今文化转型期的中国,共时性的横向文化联系远远超过了历时性的纵向文化制约,同一时代中西方时尚文化的差异已经越来越小,这是以往任何时代不曾出现过的。

2、商业炒作成为时尚文化的生产方式

时尚文化的大众文化属性决定了它被纳入消费社会文化生产体系的必然性。与传统社会时尚萌生更多的源于社会风习的自然演变和萌发不同,消费社会的时尚文化是按照商品逻辑和生产规律进行生产的,它以逐利为目标,以满足人们消遣娱乐、追新逐异的心理为根本。4 文化生产体系与现代传媒运作体系合谋,通过商业包装、炒作,可以对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进行有意识的时尚操控,无所不能地制造出提供消费大众快感和满足的时尚文化。“东西不是生产以后才变得流行,东西是为了流行而生产”,而流行的背后则是巨额的利润。无论是物质产品,还是行为、思想,所有的事物在利益的驱动下,都可以通过商业操作被打造成当下的时尚,而只要与时尚嫁接、组合、拼盘,其扩大再生产能力就无可限量。西方国家的圣诞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等在商家的操纵下,已经成为中国人的生活时尚,与之相伴的是许多流行性商品的出现和畅销,至于这些节日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却被遮蔽或遗忘。20世纪末以来,在文学领域,从“美女作家”到“下半身写作”,从另类生活题材到个人私秘性表达,从血淋淋的侦案传奇到奇异诡谲乃到施虐的性爱小说出现,时尚化文学创作的火爆营销是作家与出版商、传媒合谋的结果。一些历史题材、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通过加工、改编、包装,注入大量时尚元素后同样被炒作成了时尚的文化产品。这种与商业运营紧密结合、披着时尚文化外衣的文学创作,已经成为大众文化语境中孽生出来的媚俗艺术。近年来各种选秀活动风靡全国,参与选秀成为一种时尚的行为,“超女”、“好男儿”、“红楼秀”、“非常6+1”、“梦想中国”、“星光大道”、“舞林大会”等选秀节目,都是商业精英、文化精英与传媒联手打造的时尚文化产品,成为时尚的不仅是“产品”本身,更有由此而衍生的其他产品,诸如超女评委、超女主持人等有形衍生产品和语言、观念等无形衍生产品。时尚文化的生产方式最终使其因主要指涉物质消费、欲望和利益而失去作为文化应有的内涵和品格,其文明价值底线的一再失守已经引起社会舆论强烈的关注。

3、大众性成为时尚文化演化的主要走向

在大多数情况下,流行与时尚的走向呈自上而下的趋势。就时尚的发源地而言,总是从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率先产生,然后向其他不发达地区辐射,从城市走向农村。时装是在城市成时尚后才继而在农村流行起来;迪斯科风靡城市舞厅后才流传到农村的田头禾场。就时尚的主体而言,其倡导者、始作俑者大多是社会上有声望、有地位的较高阶层的公众。名人、明星们的衣食住行都可能成为追星族所追求的时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时尚演化的路线有了新的动向,虽然时尚文化的中心依然在都市,但在主体上有了很显著的变化。如前所言,由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快速增长,202_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6280元,202_年,这一数字变成了10493元,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衣食不再是负担,时尚文化消费不再只是上层社会的专利,而成为很多人的追求,产生了空前的泛文化热点效应。加之由于媒体的大量宣传与渲染使得许多群体同时意识到一种流行及其走向,造成某一时尚可能并不是由一个权威性的上层群体或少数人来引领,而是许多群体乃至大众共时性的一种行为。尤其是那些站在现代资讯最前沿的年青人,他们不仅是时尚文化的创造者,更是时尚文化的推动者、追随者,诸如手机短信的流行,博客、播客、维客、威客等网络“个人媒体”的形成。于是,传统视阈中自上而下的时尚也就转化成了大众性的时尚文化。

4、快速消亡与更新成为时尚文化的生命形态 迅速崛起、蔓延又在短时间内衰退、消逝,这是时尚的特性,也是时尚文化的生命形态。在传媒高度发达的信息化社会,由于信息源增多、信息量增大,时尚的兴衰速度非常之快。过去一种服饰时尚可风行一、二年,如今时尚以季乃至以月而论;过去一首歌能传唱几年乃至十几年,现在能唱一年已创“佳绩”了。“不是我不知道,是因为这世界变化快”。绝大多数的流行歌曲、时装和流行小说在那些为之激动的“发烧友”们还来不及回味思索的时候,便成了过眼的烟云。当代日本著名的流行学专家多田道太郎在讨论本世纪60年代的“迷你裙”和“披头士”现象时早就指出:“一切现代流行都是如此夸示炫耀着短命的光辉”。[3] 时尚的速变性和短暂性也是迎合当代快餐式文化消费心理的结果,一方面,生产者在功利的强有力驱动下,把复制、克隆技术广泛应用于时尚文化的生产,造成短命的时髦货的批量生产,5 无论是流行音乐、流行服饰,还是卡通、漫画、网络游戏,都成为快餐式的即食文化;另一方面,后现代消费文化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就是人们在消费活动中,不仅更注重符号价值的消费,而且热衷于符号意义的不断迁徙。而时尚作为一种符号,其意义的不断更新和迁徙,既是时尚本身不断更替的内在表征,同时又是消费者所追求的,“消费者们会在‘新鲜’商品上花掉他们可支配的大部分财力”。[4]于是,生产者就有意识地制造那些即时性的时尚符号意义,使消费者在短暂的享用与消费后,期待着新的时尚符号意义的出现。最终生产者、消费者、传媒等时尚场域中各种角色共同促成了时尚文化浮光掠影般的生命形态。

注释:

[1]曹维勤《中国80年代人文思潮〃序》,学林出版社,1992.年。[2]潘中法《中外广告成功之道》,上海科普出版社,1999年,第78页。[3]晁钢令、周立公《现代广告策略与艺术》,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96页。

[4] 柯林坎贝尔:《求新的渴望》,孟登迎译,见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_年,第273页。

第二篇:时尚文化概论

【摘要】:广告作为传媒的代表,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也成功的传达着和创造着都市文化,而都市文化中最重要部分的时尚文化在现代广告中表现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样式,更多是一种行为方式,一种观念。现代广告中的时尚文化有别于传统文化,但脱离不了传统文化。在当今普通大众的生活中,时尚文化和传统文化一样影响着都市文明的发展,影响着现代广告的发展。

广告,作为一种产品和企业宣传的手段和传播方式,看似与流行文化没有直接关联,实际两者却在大众传播的普及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的牵引下,形成了互为表里、血肉相连的关系。流行文化的界定及其特征

流行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的形态,与其他文化的主要区分在于“流行”上。所谓流行是指与时髦、时尚紧密相扣的。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流行是在一定时期内,存在于社会生活和人们内部的一种非常规的行为模式,并经过一段时间的传播后,有相当数量的人,对这种行为模式(包括特定的语言、观点、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等)产生了共同的崇尚和追求,最后成为一种随处可见的普遍现象。① 对于流行文化的定义可谓是众说纷纭。汉密尔顿认为:流行文化是“通俗的(为大众而设计的)、短暂的、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产的、为年轻人的、诙谐的、性感的、欺骗性的、有魅力的、大企业式的”。②我国哲学家高宣扬则认为:“流行文化是时装、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物质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位、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以及群众文化等概念所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成分复杂的总概念”。③总体来说,流行文化有其自身的特性。

1.流行文化是一种消费现象

流行文化的扩张是需要一定的载体才能得以迅速传播的,而工业化的大生产正是为此提供了大量的载体。娱乐影视、流行音乐、前卫服饰、时尚报刊、精美杂志、休闲书籍、广告作品、音像制品等载体都可以通过流水线大批量地生产,而人们则可以消费的方式购买,这就是某种流行元素得以在一夜之间风靡的奥妙所在。工业化的大量复制,使得人们可以轻易并且方便地模仿和跟从。

2.流行文化是一种从众心理

个人是组成社会的分子,人的社会属性是其主要属性,所以个人都希望融入到其所属的社会阶层中去,而不是孤立出去。所以当社会某种非常规行为逐渐风行时,人们就会越发地跟从,害怕落后,与其脱节,尤其是年轻人。年轻人既是流行文化的主要的创造者,又是其主要跟随者.3.流行文化是媒体议程设置的结果 大众媒体通过全方位,多角度,长时间的向受从传达同样的信息,形成一种拟态的社会环境,让受众以为这就是现实的社会环境,于是其中放在首位的、多频率出现的信息就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甚至渗透进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模式。

流行文化对广告的作用

流行文化是广告赖以生存的基础。一方面流行文化是有着相当数量的人所崇尚并追求着的,属于大众所跟随,而广告的目的在于销售,追求最大销售利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创造越多销量的广告,其广告效应越大,广告越成功。所以广告要想获得最大销量,就必须迎合大众的口味,才能跟得上时尚的脚步,取得成功。“动感地带”就是抓住年轻人崇尚独立,喜欢张扬个性的心理,才以“我的地盘听我的”,吸引了众多的年轻时尚一族,才取得“每三秒钟,你身边就多一个M-ZONE人”的巨大成功。另一方面,广告如果脱离了流行文化,就很难得到人们的理解和接受。

流行文化为广告创意提供了丰富的创意素材。流行文化主要是以消费文化和休闲文化为主,其特性就是通俗化和大众化,这正迎合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这使得原本只属于一部分人所享有的的资源飞入寻常百姓家。广告的目的正是要抓住受众的眼球,最终实现购买行为。广告创意是实现这个目标的表达方式,创意要使受众接受,并且产生共鸣,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迎合大众的喜爱,这与流行文化形成了一个最佳契合点,许多脍炙人口的广告都是来源于流行元素。

流行文化指引着广告发展的方向。流行文化具有短暂的特性,经常会发生改变,而广告要想抓住大众的注意力就必须要紧跟其后,任何脱离潮流的广告是不会被人记住的,因为脱离了潮流就等于脱离了大众。上世纪80年代,改革刚刚开始,生产力水平不高,人均收入低,物质贫乏,主要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所以人们追求实惠,广告诉求也主要以物美价廉为主。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实现了质的飞跃,现在的人追求天然、绿色和健康,那么广告的主要诉求点也以绿色、健康为主。

广告对流行文化的影响 广告引领流行文化。两者是互为指引的,流行文化既为广告指引方向,同时广告又是流行文化的倡导者。现代广告做为流行文化的一个要素,能以最敏锐的嗅觉感知流行元素。广告已经不仅仅是迎合消费者需求,它还可以挖掘消费者的需求,并且提倡新的观念,新的生活方式,从而引发出新的潮流。现在的媒体飞速发展,广告不仅可以通过广播、报纸、电视、杂志四大传统媒体传播,同时可在逐渐涌现的互联网、手机、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大放光彩。不断重复、多种媒体同时投入的几近轰炸式的广告,使得其影响深入人心,最终在大众的心里留下印象,并且会将广告所倡导的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植入到大众的心里。

广告演绎并且传承流行文化。广告是演绎流行的一个工具,是人们感知流行文化的最便捷迅速的窗口之一。广告就象一个潮流的风向标,能够最早地感觉流行的风向,并且迅速地表达出来,通过多重媒介不断向大众传播。人们通过广告可以知道现在流行什么,最时尚的东西是什么,以及其流行的程度有多深,生活的各方面的变迁和更新都离不开广告的功劳。一部广告史可以成为时代流行文化变迁的历史缩影,它可以记录不同时代所提倡的不同的流行观念。

广告语成为流行语,丰富和充实了流行文化的内容。许多广告语,或字句工整,或朗朗上口,或简单易记,最后经过较长时间在媒体反复播放后,渐渐成为人们口中能脱口而出的流行语了,一些优秀的广告语已经不仅仅是对产品产生叫卖作用,并且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理念的象征,甚至有些不乏成为人们的人生格言。

现代广告的表现时时存在着时尚的影子,在广告加入时尚的同时,时尚也大大增加了广告的成分。时尚一早就是充斥着表现欲望的,正因为如此它也更希望有更宽广的更多的途径来进行信息的传播,而广告无疑是极适合时尚的一种传播途径。

对于广告文化来说,究竟可以多时尚呢?时尚多少又是由广告来表现出的?本文也就是广告文化与时尚的关系将做出初略的分析。广告与时尚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电视到杂志到户外广告的观察,可以看出初步的看出:时尚对于广告的内容形式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时尚多包涵的一切元素都可能转化为广告传播的题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广告对于时尚有着一种与身居来的依托性。并且同时的,在广告大量的不断地大范围的时尚信息时,就极易造成一种时尚流行趋势。夸张一点说,时尚离开了广告,就很难看到它的潮起潮落。下面将从具体的几个方面对广告文化与时尚的关系进行分析。

一、广告对时尚的反射

现在广告的表现时时反射出时尚的影子,例如运用流行的色彩、音乐、制作手法等。从而对广告达到进一步的粉饰,从视觉和听觉上吸引着消费者让消费者采取行动。一些广告的制作干脆将富有时尚特征的年轻人作为他们的定位,围绕这些充满时尚年轻人进行广告的策划和制作。年轻的一代人往往对时尚有着不懈的追求,这样他们也就成为时尚的代表,而且他们也愿意为与时尚有关的物品付出较多的金钱,这样年轻人就成为新产品推出所争取的对象,广告也相应富有时尚的元素并且把年轻人作为他们的定位。形象一些来说,广告文化实在现代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下诞生的,这个时期的社会文化、风尚决定着这个时期的广告诉求的内容和主题。由此可见现代广告诉求的内容和主题的转换反射出不同时期文化演变的轨迹。广告文化与时尚元素的一致时尚内涵在其产生和传播的过程中,就形成了许多为其所特有的价值与符号表现意义。这些符号也变成了现代广告在表达描写中的重要手段,大大的提高了广告的表现意义。

二、时尚绑架了广告

在现在服装秀,时尚发布会是应接不暇,时尚的表现欲越来越强,在如此高强的表现欲驱动下,它同广告的性质也越来越趋同。值得庆幸的是,时尚与广告已长生了有所结合的常务,主办方和宣传商也已熟能生巧的把广告和时尚巧妙的结合起来。比如不定期由VOGUE、swatch、爱马仕之类举办的时尚晚宴,看似是一个纯粹的时尚表演或是名人秀之类的,但仔细这个聚会的布置名人的衣着之类的。不难看出,这些聚会就是由公司为了宣传他们的产品,这就是一个极大的广告。这个公司这样一方面能起到宣传公司产品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又是标榜自己是时尚的先行者,这就成为了时尚与广告完美结合的成功典例。但是不管时尚活动有多么大的发布规模,还是无法拥有广告这样的影响了,这样如果把时尚这一类的与广告的传播结合到一起,那么它所产生的影响了将是其他宣传途径所无法到达的。时尚绑架了广告,广告忠实的反应着时尚元素的变化,与此同时,广告作为一种具有强大传播能力和渗透赶的传播媒介,对时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由此发现时尚能否广泛成为流行并且实现它的经济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广告能否产生良好的绑架关系。这是因为,消费者对时尚流行的追随很多时候是在广告的诱导下开始产生的。广告对时尚不仅具有推动作用,还具有引导作用,这样时尚就不得不好好的绑架广告了。但是在时尚文化日趋多元化,信息更新如此之快的时代,人们对这些时尚的关注感受及参与的时间和程度是极为有限的,为了使这些时尚产品长期的成为时尚,广告为此做出的努力的不懈的。

三、广告文化要撕票时尚

广告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商业性,广告利用时尚文化的特点祛除艺术性公益性这些附加属性后达到目的。在这个供大于求的消费者主导的时代,生产商门纷纷来借助越来越发达丰富的媒体,想要用一种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让消费者在第一时间了解到自己的产品,并促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从这种意义来说,广告为了把东西卖出去,那些直白赤裸的传播,着实感人。这样高效率无疑成为广告的重大目的。如何利用时尚文化的特征来最最准确的达到广告的商业目的,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广告的制作只有针对时尚文化的特征,时尚对现代人来说只要合理就能成为流行,并且异军突起,名声大噪,在网络时代犹如凤姐犹如快女超男之类的谁能否认他们不是流行时尚呢?广告以时尚为方向标岂能对这些时尚的宠儿熟视无睹,这些红极一时的人或物,平日也就那么一回事,但一旦与时尚融合贯通,它所产生的效果是大爆炸。例如曾益可代言的美宝莲BB霜,以其特有的音调将出美宝莲BB霜,无数人为之动容。广告尽管是一种空泛泛的形式,但它如潮水般的涨起涨落,在时尚的刺激的能指链条中找到了它的存在价值。广告的诱惑来自不确定的实际效果也就是所谓幻想的真实性问题,也就是说 “伪”还原为“真” 的时尚性戏仿。有一句话关于时尚的说:今日的流行,明日的古典。这样广告一边完全的利用时尚的流行之风,一边又以自己的能力延续着这昙花一现的流行风潮。然后从媳妇熬成婆不容易,从时尚到经典的过渡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但一旦成为经典,这是更具免疫力的,能有效的抵抗时尚潮流变换带来的冲击。但是,由于广告极明显的商业特性,所产生的急功近利的毛病是在所难免的。在等不到流行成为经典的那时,广告就已经去追求新的时尚。这样,广告对时尚撕票了。

四、广告文化与时尚的言和

广告与时尚要做到融洽的言和,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广告文化要去了解受众的时尚水平。我们的广告制作也应该将市场调查放在首要重要的地位。我们首要要做的便是调查清受众的意向,清楚的知道广告索道达到的目的,是想用广告来增加市场的份额还是说提高品牌的认识度知名度之类。并且要去广告的目标群体进行详细的调查,弄清广告受众群希望看到的是怎么样的广告。纵览现代的广告,有些广告制作为了达到令人震惊的效果,在广告的制作中,一味的追求时尚,过渡的超前,而照常广告与现实的脱轨,很难让人接受,引起了人们的异议。再一些广告中过度的标榜自己时尚味道,就很难被大多数的受众接受。其次广告艺术要体现出时尚的品味。广告的表现是最早进入人们的印象的,因此广告的表现很重要。广告的画面一定要漂亮,只有漂亮了,才能引起受众的注意,这个方面韩国的广告制作变现的很好,韩国的广告画面总是制作精美,自然的让人产生时尚的感觉,引起潮流和模仿。广告的设计可以运用时尚的手法进行恰好的变现,体现出设计者的品味。

最后来说,对于广告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不论时尚如何的变化多端,广告总能找到相应的广告策略加以应用。这大概就是广告的能力所在吧,只要知道最恰当的方式,从而制造传播信息,广告与时尚的结合将是异彩纷呈的。这种广告文化与时尚的密切联系,是存在相互依赖相互构建的基础上的。因而,在大众文化时尚文化在其传播使命的过程中,从一开始就追寻着广告的支持并且与广告结成了绑架关系。这是由于广告作为一种传播载体而所具有的广泛的社会效应所决定的。

广告承载着无数的时尚和流行,演绎评说着时尚和流行,从而不断地推进着适合户外流行在市场和社会文化层面上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可以说的是广告时时刻刻在引导着时尚和流行并且创造着他们,于此同时时尚和流行也在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的方面大大的影响着广告,作为广告的指向标,从而使得广告从某种程度和意义上也不得不去追求流行。不过,值得强调的广告文化与时尚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不可能完全的彼此照搬照抄,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指定各自的方案。这也意味着,在广告文化与时尚之间,在相互依赖相互构建的同时,也相互剥离相互远行者。这样,而这在整个社会文化层面所形成的意义,既不是完全的背离也不是完全的吻合,从而具有了更为丰富的意义。

凯尔纳认为:“时尚舞台再一次指向当代生活中不断发展的符号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时尚产生、规范和组织符号进入了一个„神仙世界‟,它既迷人又令人晕眩,因为时尚符号是自由浮动的,没有任何参照的处所。它们侵入新的经验领域,如同娱乐模型、热时尚和广告进入政治、经济、文化的领地一样。时尚符号在这一世界中没有任何限制地自由地转换,代表了另一种使社会生活殖民化的方式。这些都被组织进一种时尚的系统、一种生活方式或生活模型。”

广告也是时尚表现其魅力一块相当显赫的领地。鲍德里亚说:“今天,我们所经历的是所有真正的表达模式都被吸纳进广告。所有原初的文化形式,所有确定的语言都被吸纳进广告,因为它没有深度,它是瞬间的,瞬间被忘记。这一非连续的、瞬间的形式,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没有变形的可能性,具有控制其他一切的力量。所有目前的活动形式都趋向于广告,并且大部分在广告中被消耗掉了。”

广告尽管是一种空洞的形式,但它潮水般的涌动和延宕,使时尚在刺激的能指链条中找到了它的价值所在。广告诱惑来自不确定的实际效果也是所谓幻想的真实性问题,也就是鲍德里亚所精辟剖析的真伪转换问题,或者说“伪”还原为“真” 的时尚性戏仿。

广告是一种预言性话语。它所说的并不代表物品实际的真实的使用价值,由它表明的预言性符号所代表的现实意识和功能推动人们在日后加以证实。它使物品成为一种不真实不实际的事件,后者将通过消费者对其话语表现认同转变成日常生活的真实事件,从而广告的意义也得以实现。

第三篇:adakite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adakite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1968年,Green and Ringwood提出,大洋玄武岩(MORB)在岛弧俯冲带转变为榴辉岩之后,可以发生部分熔融,形成钙碱性的安山岩。然而,Stern和Gill的试验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岛弧安山岩不可能由俯冲的MORB部分熔融形成。现今各大洋周边俯冲洋壳的平均年龄为60Ma,已基本冷却,岩Benioff带的地热梯度较低(≤10 ℃/km),洋壳在俯冲过程中不能直接熔融,而是发生变质并逐步脱水。富含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的水热流体向上运移,交代地幔楔,并使之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岛弧拉斑玄武岩和钙碱性玄武岩。岛弧玄武岩经过分离结晶等演化,形成典型的岛弧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岩系。

1990年,Defant and Drummond重新提出,某些岛弧钙碱性安山岩和英安岩为俯冲版片部分熔融形成。在一些地区,如果年轻、热的洋壳发生俯冲,则沿Benioff带的地热梯度高(25~30 ℃/km),洋壳可能发生脱水熔融,形成高铝的中-酸性岩石。这类岩石最早发生于aleutian群岛的Adak岛,因此,被命名为adakite,指的是新生代与年轻洋壳俯冲有关的、具有独特地球化学特征的一类中-酸性火山岩或侵入岩,其地球化学特征与太古代高铝的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TTG)相似。由于其特殊的成因,对研究陆壳的起源和演化、俯冲带的元素地球化学行为以及壳-幔相互作用有重要意义,对探讨一些造山带的古构造演化也很有帮助。

1、adakite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adakite的主要矿物组合为: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单斜辉石和斜方辉石极少,只在Aleutian和墨西哥的高镁安山岩中有所发现。副矿物包括磷灰石、锆石、榍石及钛磁铁矿等,其含量一般高于典型的岛弧岩浆岩。与经典的岛弧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不同,adakite很少有相关的玄武岩或玄武安山岩相伴生,如果有,则玄武岩富Nb(≥20×10-6),LILE也非常富集。

adakite的典型地球化学特征如下:SiO2≥56%,Al2O3≥15 %,K2O/ Na2O比值低(<0.5),Mg#[Mg2+/Mg2++Fetotal]一般大于0.47,甚至高达0.70;Sr含量高(400×10-6~202_×10-6),Y和HREE含量低(Y≤18×10-6, Yb≤1.9×10-6),REE强烈分异,因此,La/Yb和Sr/Y比值很高;高场强元素(HFSE)亏损,在蛛网图中,Sr和Eu呈正异常或没有异常,但一般不具负异常;同位素组成类似MORB(144Nd/143Nd>0.5129,87Sr/86Sr<0.705)。

2、adakite与岛弧钙碱性英安岩对比

adakite的REE强烈分异,LREE富集,HREE亏损,而典型的钙碱性英安岩的HREE较富集,REE分异程度低;adakite具有明显的Sr正异常,Eu呈正异常或没有异常,负Eu异常很少,表明没有斜长石的分离结晶,Sr/Y比值高,而岛弧钙碱性英安岩具有Sr和Eu的负异常,Sr/Y比值低;岛弧钙碱性英安岩具有明显的HFSE负异常,adakite具有负Nb异常,但其Zr和Ti一般不具有异常;adakite的Ni和Cr含量高于典型的岛弧钙碱性英安岩。

3、adakite地球化学特征的成因

(1)Eu和Sr正异常。Sr和Eu在斜长石中的分配系数远远高于其它矿物,adakite源区残留相中缺少斜长石,是产生Sr和Eu正异常的主要原因。此外,角闪石、单斜辉石和石榴石常具有Eu负异常,它们的分离结晶也可以使熔浆产生Eu正异常。但是,adakite的Eu含量还可能受到斜长石的分离结晶、MORB源区Eu的亏损以及蚀变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2)Y的亏损及高Sr/Y、La/Yb比值。adakite源区部分熔融的残留相为榴辉岩或石榴石角闪岩。在角闪岩、石榴石和单斜辉石中,Sr的分配系数很小(分别为0.058,0.015和0.2),而Y的分配系数较高(分别为3.2、12.5和2.0),因此,熔融残留相中存在上述矿物将导致adakite岩浆亏损Y和HREE并具有Sr/Y和La/Yb比值。

(3)较低的K/Rb比值。K和Rb都为高度不相容元素,在多数造岩矿物(如橄榄石、辉石、石榴石等)中分配系数差别很小,但K在角闪岩中的分配系数较Rb高,角闪石的分离可能导致adakite具有低-中等的K/Rb比值.(4)Nb和Ta亏损。已有的试验表明,金红石具有很高的晶体/熔体Nb和Ta分配系数。熊小林等(202_)所获得的熔体相微量元素资料证实金红石控制部分熔融过程中Nb和Ta的分配,只有金红石才能导致adakite质熔体负Nb-Ta异常,因而金红石是adakite质熔体产生时一个必要的残留相,即TTG熔体只能由含金红石的榴辉岩或角闪榴辉岩产生。应当指出,俯冲嗲火山弧玄武-安山-英安岩也普遍存在着Nb-Ta亏损现象,但弧岩浆Nb-Ta亏损的机制与adakite不同。总所周知,火山弧玄武岩浆是有俯冲洋壳释放的流体所交代的地幔楔部分熔融产生的。普遍认为俯冲洋壳释放的流体具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和Ta等高场强元素等特征,由这种流体交代的地幔楔熔融产生的弧岩浆继承了流体相LILE富集和Nb-Ta亏损等微量元素特征。

4、adakite的形成机制 新生代以来的adakite分布在环太平洋周边,并且主要与年轻洋壳的俯冲有关,其源区的深度为70~90 km。adakite的Nb、Sr、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与MORB相似,在俯冲带的变质玄武岩中还发现了具adakite成分特征的混合岩化脉体,均说明adakite可能是年轻的俯冲板片部分熔融形成的,试验也证明角闪岩-榴辉岩的熔融可能产生具有adakite成分特征的岩石。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adakite可能有多种形成机制:

(1)年轻的(<25 Ma)、热的俯冲板片的部分熔融。Defant and Drummond认为,如果俯冲板片的年龄>30 Ma,沿Benioff带的地热梯度较低,板片发生脱水作用,流体上升交代地幔楔并使之发生部分熔融(熔融残余为橄榄石和辉石),形成正常的岛弧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但如果俯冲洋壳的年龄<20~30 Ma,则沿Benioff带的地热梯度高(25~30 ℃/km),俯冲板片在脱水之前温度就可达650~700℃,从而可能发生脱水熔融(熔融残余为石榴石、角闪石和金红石),形成adakite岩浆,类似于太古代高铝TTG的形成。

(2)年老的洋壳发生斜向俯冲。在Aleutian的Adak和Komandorsky岛,俯冲板片年龄>40 Ma,该地区adakite被认为是板片因斜向俯冲而得到充分的加热,从而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Yogodzinski等又提出在Adak和Komandorsky岛,俯冲板片的前缘被撕裂,撕裂部位在进入软流圈地幔时形成热窗,从而使老的洋壳也得以充分加热而熔融。

(3)老的洋壳在俯冲开始阶段发生部分熔融。;例如,在菲律宾Mindanao的东部,俯冲板片年龄为始新世,但是仍然有adakite形成。(4)已经消亡的俯冲板片的部分熔融。Peacock等认为,Arid Hills、Jaraquay和Baja California的adakite是底侵的镁铁质下地壳或消亡板片部分熔融形成的。

(5)俯冲角度平缓(flat subduction)的洋壳部分熔融。Gutscher等和Defant and Kepezhinskas提出,如果俯冲板片的角度较为平缓,近水平移动,则可以被充分加热,发生部分熔融,例如在秘鲁和厄瓜多尔。在全球已知的10个俯冲角度平缓的地区,8个伴有adakite的形成。

(6)底侵玄武岩的部分熔融。Drummond and Defant提出,底侵玄武岩熔融将产生低铝TTG,而不是高铝TTG,因为变质玄武岩(基性麻粒岩)在下地壳熔融的残留相中富含钙质斜长石,会抑制熔浆中的Sr和Al2O3含量,并产生Eu负异常。然而,许多学者认为,增厚陆壳下的底侵玄武岩部分熔融,也可以形成adakite。典型的例子有秘鲁的Cordillera Blanca杂岩和埃塞俄比亚西部的Birbir杂岩。Birbir杂岩的源区为底侵的玄武质岩石,变质程度为石榴角闪岩相,其熔融条件为0.8~1.2 GPa,800~1000 ℃。增厚的地壳在伸展过程中,软流圈上涌产生的热足以使玄武质岩石发生部分熔融。

(7)拆沉作用(delamination)。拆沉作用指密度大的岩石圈 沉没到密度较小的软流圈之中。现今的拆沉作用只限于盆岭、西藏及安第斯等少数地区。在挤压增厚的地区(>50 km),下地壳玄武质岩石可以转变为榴辉岩相,发生拆沉作用,一些与拆沉作用有关的岩浆可能与年轻的、热的俯冲板片熔融发生的岩浆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如具有高的Sr含量和Sr/Y、La/Yb比值。

第四篇:美国文化特征

1776年7月4日,伴随着洪亮的钟声,《独立宣言》首次公诸于世。1783年4月16日,“自由钟”的钟声又宣告了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

美利坚,一个戏称自己为“Uncle Sam(山姆大叔)”的国度,一个崇尚勤勉、开朗的性格和爱国热忱为天性和精神的多元文化国家。两百多年历史的沉淀与升华造就了如今“美利坚”文化的绚烂、经济的多元。

美国强调个人价值,追求民主自由,崇尚开拓和竞争,讲求理性和实用,其核心是个人中心主义:个人至上、私欲至上、追求个人利益和个人享受,强调通过个人奋斗、个人自我设计,追求个人价值的最终实现。这种刻意塑造自我,追求个性化的个人主义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它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使许多人的智慧和潜力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促进整个民族与国家的振兴和发展。然而,人人以我为中心,人际关系就难以融洽,整个社会也会缺乏凝聚力。

美国公众注重成就,仰慕英雄,有深厚的成就崇拜和英雄崇拜的心理积淀。个人成就是所有美国人价值观中评价最高的价值之一。美国人有很强的成就意识。成功是所有美国人的追求,是诱人的前景,前进的动力。他们坚信,一个人的价值就等于他在事业上的成就。一些事业有成的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和各类明星,成了新时代的英雄。他们个人奋斗的过程和结果,成了社会文化价值取向的参照系、父母教育子女的活教材。

美国是流动性很大的社会。这种流动体现在两个方面:地域性流动和社会性流动。美国相对的开放自由、发达的交通和冒险好动的传统使许多美国人从乡村流到城市,又从市中心流向郊区;从北方流到南方阳光地带,从一个城市流到另一个城市。美国社会阶级不像欧洲国家那样固定,加上公共教育的普及,使沿着社会阶梯向上流动成为可能。许多生活在美国的人,无论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还是漂洋过海来到美国的外国移民,都有一个梦,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一、强调独立、个性而又不排斥

作为一个从原野里创造出来的国家,美国在资源丰富亟待开发的早期,机会虽多,可是蛮荒未辟,心须奖励个人独立创造的性格,凡是囿灭个性发展的各种因素都视作当时拓殖精神的阻碍,加以贬责,同时,在艰苦开拓的过程中,每个民族都必须发挥本民族的长处,尊重并吸取其他民族的优秀品质,坚信自我,尊重他人的文化取舍态度成为他们共同的准则,正是在这一点上,也只能是在这一点上,各国移民找到了共同之处,这就是个性容于团队的价值体系,它深入民心,以各种形式得到充分发展,由此形成了美利坚民族的特殊性格:对自己深信不疑,对自己的命运深信不疑,把依靠自己作为哲学信条。

二、冒险、开拓、富有创新精神

美国人的格言是,不冒险就不会有大的成功,胆小鬼永远不会有大作为。从首批英国移民踏上北美大陆,到美利坚合众国成立这一个半世纪里,北美险恶的自然条件,培育了美国人顽强拼博,艰苦奋斗性格。北美丰富的资源等待着开发利用,培育了美国人开拓进取、敢于冒险的精神。从文化学的角度考察,北美在一定程度上曾经是一片文化真空,闯入这真空的,不是有组织的文化单位,而是一批对于传统制度已失去好感的亡命者。他们的头脑为叛逆精神所主宰,身上绝少传统思想的保守性,再说即便有,也没有发挥的土壤,因为险峻的环境迫使他们只能确立与传统不同的生活方式,这种冒险精神成了美国人民的传统。他们把冒险探求新大陆看作寻求生活的机遇。这种冒险精神一直渗透到美国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硝烟弥漫的商战中,美国人勇敢地开拓创新,从各个方面处处体现了这种民族冒险精神。基于此,美国人特别强调创新精神,他们认为机会到处都有,主要在于主动发现和利用。除法律外,美国人认为一切传统和先例都是创新的障碍,他们乐于向传统和先例挑战。由于美国不象中国、印度、英国等有着悠久而灿烂的文明,所以美国人在接受新思想、新技术时很少先去考察这些东西是否符合某位专家、权威的理论,然后再引经据典加以注释和考证,以决定是否采用。美国人认为,他们的国家虽没有灿烂的过去,但由于具有创新精神,因而他们拥有光明的未来。所以美国人勇于向传统和权威挑战,勇于向已有的一切挑战,“我与专家、权威、传统平等”,这是美国人的性格。

三、自由、平等精神

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家。北美殖民地历史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封建秩序从来没有在那里存在过,在美利坚民族的形成过程中,许多从欧洲大陆来的移民把资产阶级自由思想带到了美洲。新大陆的自由空气以及大自然的艰苦环境陶冶了美利坚民族的民族性:热爱自由、珍惜自由、崇尚自由。在美国,对人的自由,除法律可以明文规定加以限制,并由执法机关及其人员执行限制外,任何机关或个人不得非法剥夺或限制他人的自由。民主自由的环境为才能和幸运开辟了道路,因此出身对美国人不起任何作用。美国人相信这样的格言:“一个人富裕到什么程度,就表明他的才能实现到了什么程度”。因为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人的才能决定富裕的程度。所以美国人一般不羡慕他人的财富,而喜欢赞美富翁的才能。

四、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在美国不仅仅是职业哲学家的哲学,而且是美国人的哲学。由于美国没有悠久灿烂的古老文化,因此文化的创造只有在北美大陆的开发过程中才能出现。而要开发这片富庶的处女地,就必须打破一切的条条框框,服从于实际问

题的解决,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美利坚民族形成了实用主义的哲学观。他们坚信,“有用、有效、有利就是真理”。在实用主义哲学观念影响下的美国人不喜欢正规的、哲学抽象的、概念游戏的思辩哲学,不喜欢形而上学的哲学思考。在美国人眼里,有用就是真理,成功就是真理。他们立足于现实生活和经验,把确定信念当作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效果当作最高目的,一切为了效益和成功。

五、物质主义。

美国文化是物质性的,他们认为生活舒适是理所当然的人生追求,并且怀着优越感看待那些生活水准不如他们的人。当美国人谈论一个人的价值时,主要指物质价值,而且除开这个通常标准外,他不管什么别的标准。由于基督新教价值观的影响,美利坚民族至今仍以嫌钱多少作为评价一个人社会地位高低的重要依据,仍然以嫌钱聚财为荣。在美国社会里,人们向上进取的精神是炽热的。许多人都在拼命的工作,不惜付出自己的一切辛苦与智慧来谋求事业上的发展。通过个人奋斗取得成功,从低贱者变成大富翁几乎成了美国式的信条。在这价值观念支配下的美国社会,企业家普遍受到尊敬,人人都想办企业发家致富,人人都想个人创业。

第五篇: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其作用

文章编制

扣扣:一**一六五三九八二

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其作用

摘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特有的富有校园文化气息和健康生活气息的大众文化,它具有健身性、竞争性、互动性、教育性、娱乐性等众多特征,也发挥着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优良品格、排解疏导心理压力、提高体育教学水平、提升学校素质教育的水平等作用,必须大力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关键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特征; 作用

前言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师生接触最为熟悉,最有活力和最具参与性的一种文化之一。它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又是体育文化的缩影;它对一所高校的校风、学风都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综合地反映了一个高校体育建设成绩和发展水平。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是高校师生在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为实现高校培养和造就合格人才的目标而实施、传播的与身心健康直接相关的以身体活动为主要载体的精神文化现象。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反作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具有较高的品味和层次,是高校特有的富有校园文化气息和健康生活气息的大众文化,它是以师生的体育价值观为核心,以实施健康第一的高校体育目标为主要目的,是以大学生群体为主体的体育行为方式、思维形式和活动方式,主要有校园体育课程、体育课外活动、体育艺术活动、校园体育竞赛活动、体育欣赏活动等具体表现方式和活动形式。

一般来说,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由三个部分组成,即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层、高校体育制度文化层、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层。精神文化层面处于主导地位,反映出高校体育文化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意识等主要内容,体育健康价值观是其核心,持续渗透时间长,对学生影响久远,是一所高校向心力与凝聚力的象征;制度文化层面是联系两者的纽带,为物质层面更好的利用开发,精神层面的更好挖掘提供制度保障;物质文化层面是基础,是客观物质保障,它体现出高校体育文化的底蕴,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滋润作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三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缺一不可。文章编制

扣扣:一**一六五三九八二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一)健身性。高校体育是通过人体运动的方式进行的,因此,健身性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最本质特点之一。在高校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体育课还是课外活动,无论是传播运动技术还是讲授健身知识,都是为了增强体质,增进心理健康;因此,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有很强的健身性。通过体育文化活动,可以使参与者获得身体机理的健康,更重要的是让参与者产生自主性、独立性、积极向上勇于挑战的精神和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以及公正的态度、集体协作的精神、开朗活泼的性格,进而使个性健康而全面发展,并具有更加积极的个人性格与心理素质,成为一个真正的全方位的自我和谐的人。

(二)竞争性。竞争性是体育的灵魂,没有竞争就没有超越,就没有创新和发展。体育的竞争是指在运动场上,两个以上的个人或集体在统一规则下,争夺统一目标的活动,先得者为胜,不得者为败。它不仅比身体、比技术、比经验,而且比思想、比意志、比作风和拼搏精神,是一种全面的抗衡和竞争,对参加者的各个方面都是种严峻的考验。从某种意义上说,竞技体育是人类竞争的典范。适者生存是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已被广泛证明的真理,要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就必须学会竞争,并在竞争中取胜。高校体育文化活动让师生在竞赛中较量体力、智力、心理,在公正、准确、平等的基础上展开拼搏,体味到竞争的剧烈性和残酷性,增强竞争意识,在激烈的竞争中学会运用技术和技巧,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对手,战胜自我和超越自我。

(三)互动性。校园体育文化是典型的开放系统,它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十分频繁,不仅具有青年文化的特点,同时又时刻反映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并不断地吸收和表现社会时尚的体育文化特征,反映社会体育知识、体育科技、体育经济等方面的最新变化。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是由学校与学校、系与系、学校与社会等一个个体育文化圈组成的,没有这些体育文化圈,就没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高等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尽管他们有其一定的独立性,但是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和交流,院系与专业之间也需要互相协调和合作。

(四)教育性。现代教育强调终身教育,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新思想,是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功能的完善和人们生活观念、行 2 文章编制

扣扣:一**一六五三九八二

为的变化而产生的。当代社会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日益高涨;科学锻炼、终身受益,已形成一股社会体育的新潮流。因此,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应以终身体育为主线,以大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立足现在,着眼未来,将大学生的个体行为纳入终身体育行为,拓宽高校体育培养目标的内涵,在培养学生个体行为的基础上发展体育特长,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有利于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与提高。还有就是通过各类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示范和教育,能让参与者学会各种卫生保健知识,培养和提高了在运动时的自我保护的保健能力。

(五)娱乐性。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创始人顾拜旦在他的《体育颂》中这样写道:“体育,你就是乐趣,想起你,内心充满欢喜,血液循环加剧,思路更加开阔,条理更加清晰,你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你可使快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这段名言道出了体育娱乐性的真谛。现代体育由于其技术的高难性,造型的艺术性,配合默契性和技术动作的直观性,很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使它成为现代人闲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起到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作用。同时,现代体育运动使健、力、美高度统一起来,和谐的旋律、明快的节奏、默契的配合,表现出抒情诗般的艺术造型使人们在欣赏体育比赛时有福欣赏优美的舞蹈、线条明快的雕塑等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产生美的享受。另一方面,人们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在完成各种复杂练习与对手斗志拼搏,征服自然和人类自身设置的障碍后,得到一种美妙的快感,使人产生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的一部分,其具备了体育文化的一切功能,但是以高校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里,它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功能与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师生身心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0)对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指身体无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也将健康定义为“使个体长期适应环境的身体,情绪,精神以及社会方面的能力。依据这两个权威定义来看,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的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高校师生进行体育活动的目的是追求健康,“身心俱健”是高校师生从事体育运动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体育运动不仅能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而且能保持清晰的思维,良好的记忆能力;人们在体育锻炼 文章编制

扣扣:一**一六五三九八二 的过程中,能使自身的血液循环加快,心脏功能提高,呼吸系统的功能改善,促进骨骼肌肉的生长。体育运动还可以增进健康心理素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如师生在心情不好时,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从而也达到了调节心情的目的,这对师生身心健康发展是有利的。所以说,校园体育文化为其主体——“广大师生员工”体质发展或保持,以及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服务,它是校园体育文化最基本的作用。

(二)有利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相互关爱、相互信任等优良品格。校园体育文化的培养目标与学校总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更重要的是高校通过组织体育文化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困难的思想品质,是体育活动独特的教育功能;可以说校园体育文化在育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当前的高校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身上具有较明显的时代烙印,从小家长的娇惯和纵容使很多孩子或多或少养成了一些任性、孤立、自私、甚至没有爱心等不良习惯。这些不良习惯的存在也注定了许多学生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要想克服这些困难,就必须在加强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的同时,注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帮助其树立崇高的体育道德,使他们的人格精神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得到优化和完善。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训练、竞赛以及其他各种体育文化活动,传授体育技能,促进学生体育知识、观念和健康水平的提高。通过体育活动,特别是开展团体运动,能让团队中每一个队员在共同的目标下一起体验成功与失败,享受快乐的同时体会辛酸,这种特有的氛围使得每个学生都愿意敞开自己的心扉,建立起彼此间的相互信任、理解、关爱,懂得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就是在帮助自己。

(三)有利于排解、疏导心理压力。在高校生活的每个学生和老师,都背负着繁重的教学和学习任务,他们都必须要进行适当的放松,师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运动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我喜欢的体育项目。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固有的刺激性、竞争性、娱乐性,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丰富了精神生活,体验到激动的情绪,感到心情舒畅,精力旺盛。同时,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注重身体的直接参与,师生的直接身体参与在其课外体育活动中得以完全实现,通过所营造出的欢快的精神氛围,消除了学生心理上和情绪上的自我干扰和相互摩擦,减少精神内耗,而和 4 文章编制

扣扣:一**一六五三九八二

谐而融洽的师生关系也能使大学生情绪保持相对的稳定,也保证了学生的智力活动正常进行。

(四)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水平。教育是以培养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为目标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作为教育一线的体育教师也应具有多方面的素质。体育教师只有职业技能精湛,才能给学生做出表率,并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特别是自身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的提高。体育教师只有刻苦钻研,将体育技能与体育文化有效结合,使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才会使学生对体育学习和自我身体锻炼情绪高、信心足、兴趣浓,其心理才能健康。体育注重身体的直接参与,学生的直接身体参与在其课外体育活动中得以完全实现;因此,可以认为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好坏是关系到能否真正实施健康教育的关键价值所在。

(五)有利于提升学校素质教育的水平。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高校的校文化群;它与其他课堂教学共同担负着育人的责任,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所体育风气良好的高校,它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拓展训练、竞赛和课外俱乐部等活动内容而形成一种有意义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丰富多彩、健康活跃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弥补其他领域教学的不足,也为学生个性充分展现创造了理想的环境和条件,从而有利于学生发现、培养、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和特长,增强自信心和社会活动能力,养成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

四、大力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已成为当前高校营造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的一种有效措施。由于历史和传统文化及人们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很少把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从建设学校文化的角度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进行整体构思和施行,尤其是没有把体育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传授给学生,使得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在高校教育中难以获得应有的地位。主要表现为:首先是深层体育精神文化贫乏,尽管大学生对体育精神文化的需求目益增加,但现行大学体育教育却与他们的需求是不同步的,需求与现实的脱节急需解决。其次是体育制度文化层限制较广,误区也很多,目前沉闷,乏味的体育教学及考试评分制度较大地限制了体育活动朝个性化方向充分发展,不少体育课外活动都 文章编制

扣扣:一**一六五三九八二

流于形式。再次是高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层建设滞后,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的激增,加上土地资源的限制及经费投入的不足,许多高校体育场地器材建设显得相对滞后,已满足不了时代的发展和师生开展体育活动的需求。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必须采取各项措施,大力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一)加强宣传与引导,积极营造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大力宣传强身健体的思想,增强师生体育意识,组织学生收看各种大型体育赛事,开阔视野,激发体育兴趣,提高体育欣赏能力;组织各种体育知识讲座,邀请体育名人来访,推动体育活动开展;利用校园网、广播站、文化栏等形式宣传普及体育知识、营造体育文化气氛、吸引更多学生加入到体育队伍中来、积极创造校园体育文化的大气候。高校应结合实际积极组织开展系列活动和体育竞赛,强调突出参与性、实效性和创新性;使大学生切身的感受到参与健身、体验运动所带来的欢乐和进步,进而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身的习惯。

(二)加强体育教学改革,推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仍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这首先体现在课堂体育被普遍重视,课外体育被忽视,两者之间协调配合不够,没有很好形成合力;其次,校内体育很难实现与社会体育的有机结合,无法落实学生的终身体育。在我国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动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中心将逐步转向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以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终身体育教育上来。要弥补目前高校体育工作的不足,必须加强体育教学改革,关键是要找到一个各项体育工作的共同基础,一条贯穿体育工作的主线,这就是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三)加强体育设施建设,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证。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大幅度扩招,体育场地、设施等建设相对滞后突现出来,高校体育设施不足已成为制约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首要因素。如果没有这些物质基础作保证,体育文化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必须摈弃重智育轻体育的传统理念,加大对体育基础建设的投资,一方面要加强先进的体育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现有体育场地的利用和管理,充分发挥设施的功能,强调建设与利用并重,使广大师生享受体育活动的空间,体验体育锻炼带来的健康和快乐,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四)加强联系实际,建设独具特色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由于各个学校的 6 文章编制

扣扣:一**一六五三九八二

地理位置、气候、学校体育场馆、体育教学设施、学校的类型、学生的来源、师生结构的不同形成了体育群体意识的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差异。因此,在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引导教职工和学生开展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校园体育文化。在建设有学校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注重体育文化的主旋律,提倡体育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体育工作的创新性,长期不懈努力定能产生良好效果,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杨德银,龚德贵.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学刊,202_(3).

[2]王邦虎主编.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_:1,78—93.

[3]王明勇.论形体训练在健美操中的作用[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_(2). [4]刘伟,王殿国.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探讨[J].辽宁体育科技,202_(1). [5]何晓丽.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质态层次结构[J].体育教学与研究202_(48). [6]蔡立彬.大学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2_(6). [7]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2_:154—176.

[8] 韩景军.加强体育教学中的意志品质培养,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_,5(1):93-96.[9] 高菘,张鑫.我国体育专业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2_, 24(2):40-41.[10] 孙成武,刘万芳.高等学校应如何面对扩招后的毕业生就业[J].辽宁教育研究,202_,(4): 22-24.[11] 龚建勋.浅谈大学生就业难的出路[J].教育发展研究,202_,21(11):92-93.[12] 李帆.从当前大学生就业供需矛盾分析就业观念的转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_,(4):129-131.[13] 黄勇.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2_,20(3):107-108.[14] 罗锐,景进安.大学生就业危机及应对策略[J].经济师,202_,(1):108-110.[15] 封喜桃.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_,26(6):90-93.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5/2706051.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