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君子贞而不谅
“君子贞而不谅”
尽管没有完整地读完《论语》,但对于《论语》里边的一些经典的语句还是能够烂熟于心的,今天要谈的这句“君子贞而不谅”就目前而言,可以说是给我影响做大的一句话了。
何谓“君子贞而不谅”?
“君子贞而不谅”是《论语.卫灵公》中的一段话,一般的解释是:君子坚定操守,但不必拘泥于小信。贞,本义是指卜问、占卜。其意(形)坚定、有操守。谅,本义指诚信。其意(形)诚信、信实。这段话似与孔子一贯主张的守信有些不同,孔子不是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吗?一个人不讲诚信,真不知道怎么可以呢!诚信是维系社会相互交往的重要道德标准规范,也是儒家竭力推销的核心价值观念,那么为什么又变成“不谅”,可以不守信呢?
关键在于一个“贞”,为贞可以不谅。关于“贞”和“谅”,有很多的解释,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里就解释说:“贞,正而固也。谅,则不择是非而必于信。”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里解释说:“贞者,存于己而不变。谅者,求信于人。贞自可信,不待于谅。”尽管很喜欢钱穆先生,但就这一句话的解释,我更倾向于朱熹的解释。儒家虽然讲诚信,但这不是绝对的,诚信是每个人都必须做到的,孔子并没有把目光紧紧局限在诚信上,在孔子看来,还有比诚信更重要的,或者说诚信只停留在“术”的层面,没有上升到“道”的层面,在这里,孔子对君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贞,正而固也。谅,则不择是非而必于信。”所谓“贞,正而固也”说的是一个人坚守正道、真心是要做到永不改变的,这也接近于钱穆先生说的人不能欺骗自己。如果做到了这一点,诚信是可以退居二位的。孟子也说过:“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也就是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可见亚圣孟子与孔子是一脉相承的。
关于这个“正道”、“道义”,不同的人有自己不同的理解,而在我看来,唯一能够坚持不变的东西莫过于信仰了。为了自己的信仰,或者是自己所坚守的自己的一套行为处事的原则,可以说,放弃了很多,正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必须承认,这是自己的选择,既然选择了它,就要义无反顾,勇敢的去面对。
这两天在刻印章,室友看见了,想让我给他刻一个很奇怪的日本动漫(他很喜欢日本动漫)里的人的名字,我当场就给拒绝了,而且送给他一句话:“君子贞而不谅。”另一个室友听见了,反问了我一句,如果是你最好的朋友提出这样的要求呢?我没有任何思考,没等他说完就直接说不行,而且声音很大。
可能会有人感觉我这个人书是不是看多了,怎么也像孔子那样这么迂腐,不就是一个印章,至于吗?不错,就是一枚印章,何必呢,但我想说的是,这是我追求篆刻艺术,以及书法的一个原则,这个原则是任何人都不能碰的,即使是我最好的朋友。
篆刻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也算是比较高雅的艺术,它不仅仅是在石头上刻几个字,用鲜红的印泥印出来图个好看。刻,仅仅是一个形式,作为一门艺术,它所要追求的是通过它所表现出来的含义,这个含义就体现在篆刻的内容里边,没有了其中所包含的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内核,篆刻,甚至书法根本没有存在的价值。所以说,对篆刻的内容是十分讲究的。我虽然不是一个艺术家,仅仅是喜欢而已,但对书法、篆刻的喜欢,早已转化成自己心目中一个非常神圣的东西,这种神圣性,是任何东西都不能动摇的。就我而言,是绝对不会刻哪些古怪的字的,尽管刻得很差,但这一份赤子之心是纯洁的,绝对不会用非常低俗的或者是不符合传统(这与创新没有任何关系)的东西(尽管也有人在刻,也刻得很好)去迎合某一类人的需要,即使是最好的朋友。
事后,跟室友道了歉,向他解释我的苦衷,我能理解他的心情,也请他理解我的心情。在这里,也再次向我的室友道歉。
这之后,想了很多,也许这样做是不对的,刻一个印章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干嘛一定要这样无情?也许自己没必要这么认真,也许室友早已忘了这件事,但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这一次是一个室友,下一次很可能就是一个朋友,再下一次,等所有朋友都走完之后,也许再没有下一次了。
鲁迅曾经说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人的这一生,能够结识一些知心的朋友是多么的不容易,自己本来就是一个不善交际的人,认识的“朋友”不多,再这样固执,大学以来,就真的没有朋友了。有时候真的好想找一个知心的朋友,在一起谈一谈心、散散步、聊聊天;好想有一个懂你的、关心你的人,可以无话不说,尽享友谊的快乐,但这样的人太少了,高中结识了几个志同道合的真朋友,但到大学,自己完全一个另类了(还好有书在)。
也许是自己对朋友的要求太高了,大学中好多人说自己的收获时,提到的最多的就是认识了好多朋友,但在这方面,我却没有任何的收获,只能感叹在大学里找一个知心朋友真的太难了。但难归难,没有了朋友,还有书在,如果真的有一天连书都离我而去,那就真的没有办法了。
有关如何与人相处的,《论语》里边讲的太多了,但唯有这一句给我的印象最深。现在才发现,做一个有原则的人有多么难,我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有原则的人,但起码的底线还是不能触碰的。尽管很看重朋友,尽管希望身边时刻有一个知心的朋友,尽管希望与更多的人交流,但在信仰与原则面前,任何人就要退而求其次了,尽管很多人不喜欢听,尽管因此会失去很多朋友,但一个人如果没有了信仰,没有了原则,朋友又算什么?
这既是自己对朋友的理解,也是对“君子贞而不谅”这句话的理解。
突然发现,有自己追求的东西是多么的幸运,但这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尽管有苦有累,也要承受孤独与寂寞,但无论如何,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能做的就是“尽人事”,做好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一切的准备,不能做到的,也只有“听天命”了,不管怎样只求一个心安。
连续两天刻了8枚印章,最后一枚,也是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一枚就刻了“君子贞而不谅”这几个字,也算是对自己的一个交待,也为自己再确立一个行为处事的原则吧。
第二篇:小议君子不器
小议“君子不器”
子曰:“君子不器。”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此话虽言简意赅,但意义却广泛深远,让人受益匪浅。而要理解这句话首先要从“器”字来说,“器”有多个用法,一是用途:有较为固定用途;二是定量:有一定的容量;三是定性:有一定的性质。
就固定用途而言:“君子不器”为君子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从政,都应该博学且才能广泛,如此才不会像器物一样,只能作有限目的之使用。
就定量而言:君子之气度应似江海纳百川,不像器物一般有容量之限制。这与以下这章相呼应:为政篇,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去攻击那些与自己不相同的思想言论,是会造成害处的)。
就定性而言:是指君子待人处事时,不应像器物一般定型不变,而应适时适地适人适事地采取合宜之行动。这是近似于以下这章:里仁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君子对于天下一切的事物,没有一定怎样才可以的,也没有什么一定怎样才不可以的,唯一行事的标准就是义)。
总结老说,也就是君子在个人品性修养时,不可像器物一样只针对某些特别的目地,而必须广泛地涉猎各种知识,培养各种才能;在个人之气度与态度方面,则应不像器物一般,仅有一定的容量,须要以宽广的胸襟来看待万事万物;在待人处事的原则方面,则不应像器物一般定型而一成不变,须因时因地制宜,采取最合宜的行为举止以收取最大最好之成效。
发现普朗克常量的普朗克,不仅仅热衷于物理,在音乐上也很有天赋,他的钢琴已经好的可以登台演出,他并不局限于一方面的发展。被誉为有史以来,最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的成就不容置疑,但同时,他也是非常有名的小提琴手。他自己公开声明,他的许多科学发明都是因为演奏小提琴给他带来的灵感,尤其是在他自己的书房研究相对论的时候,是小提琴的演奏使他思维大开,头脑灵活。
当今社会,随着科技日益发达,各色人才层出不穷。人才在他们所擅长的领域研究得越来越精越来越深,可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在我们的眼里,所谓的“人才”,所谓的“科学家”是往往是不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而在现在,更多的情况是,专家,譬如其名,只在自己的领域内精通,不问旁事。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曾经讲过一个他自己的故事,他在获奖后的一天下午走在路上,遇上两个高中学生,学生们捧着化学书问他,“前不久刚在电视上看见你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那你帮我们看看这道化学题好吗?”这位化学家看了这道题半天,尴尬地笑了笑,“不好意思,我也不会做。”两个满腹狐疑十分失望地走了。这位化学家讲这个事情是出于谦虚和自嘲,但是我们也能看到当今社会所谓“科学家”,所谓“人才”的一个通病,那就是知识面不广阔。在自己研究的大学科内尚且知识精通一小部分,更何况其它科学呢?这个现象总是让我们这些普通人感到困惑。然而,对于这个现象,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君子不器。
文胜质则史,质生文则野,文质彬彬,方为君子。君子,不应为器。只在方寸之地中限制住自己,这样是得不到良好的发展的。
第三篇:浅谈《学而篇》中的君子人格
浅谈《学而篇》中的君子人格
在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君子人格是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君子”一词,在孔子以前,只是对统治者及官员的通称,孔子把这个只是身份、地位含义的称谓变成了儒家道德人格的一种理想。无论讲为人还是讲处世,孔子都强调要做君子。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孔子认为,君子不自重则没有威严,重,是一种境界,代表一个人有原则有底线,不会因外界的压力诱惑别人的谗言而轻易转移。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说过:“如果你想受人尊敬,那么首要的一点就是你得尊敬你自己。只有尊重自己,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每个人都必须自重,自重是自信的基础,而有了自信心才能在学业上有所成就,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做人只懂得尊重自己还不够,真正有修养的人还能时时刻刻做到尊重别人。日子久了,我们就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完善。
“过则勿惮改”,每个人都会犯错,而每个人对待自己的错误都会有不同的认知。孔子主张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不要害怕改正,否则只是在自欺欺人。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或是思想上,或是行为上,我们往往不是害怕改正错误,而是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而已。所以“勿惮”字面上是不要害怕、担心的意思,而实际却是要直面而敢于承认。
作为君子就应当做到庄重威严,要通过不断的学习而改进自我,做人做事讲求忠信,交友要志趣相投、相得益彰,有了过错要敢于面对并及时改正。这虽不是定义君子的标准,但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自己努力的方向。
第四篇:平凡而不平凡
平凡而不平凡
题记:这个世界因爱而美丽,生活因忙碌而幸福,就用我匆忙的脚步去关怀那让人泪下的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他们在承受着太多的苦难!
当无数人进入甜美的梦乡时,是谁还穿梭在各个病房之间;当人们举家团圆的欢庆时刻,是谁还默默地忙碌在工作岗位上?当可怕的病魔肆虐横行时,又是谁用瘦弱的身躯组成一道道钢铁长城?是她们,是那些默默付出,无私奉献的白衣天使!我自豪,我是她们中的一员!
我是一名护士,还记得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冬夜,一个小伙子被几个人抬着冲进来时,已经是面目全非、血肉模糊了,又是一起可怕的车祸。一场紧张的抢救随即开始。量血压、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气管插管„与主治医生配合的有条不紊,我们整整忙碌了五个小时,高强度的工作已经让我们忘记了疲惫!可是小伙子还是离开了人世。容不得我们休息,家属的责怪声、漫骂声、哭喊声、打闹声一起涌来。是啊!又有谁忍心眼睁睁地看着一条鲜活的生命突然从眼前消失呢?没有安慰,不需要安慰,我们的心底不能有一丝涟漪,只能悄悄地独自将伤口抚平,再次投入到紧张而有序的工作中。是啊!护士的工作不允许我们在感伤中苦苦徘徊。
比大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心灵,作为一名护士,我们要拥有博大的胸怀,纵使受了委屈,我们的脸上依然是灿烂的微笑,我们知道:这微笑是阳光,能减轻病
人的疼痛;这微笑是雨露,能滋润患者的心灵;这微笑是翅膀,承载了千万个家庭健康平安的希望!
我是一名护士,打针、输液、查房就这样开始了一天的生活。还记得有一次病房里住着一位老人,脾气非常暴躁,每天给他输液送药他都大发雷霆。对于这些,我没有丝毫抱怨,更没有不理不睬,而是主动嘘害问暖,去病房与他拉家常,津津有味地听他讲陈年往事。每当我看到他久久地沉浸在回忆中时,就感觉自己的心和他更贴近了,我更理解他了,他也更配合我的工作了。临出院时他紧紧拉着我的手说:“你就是我的好孙女”。这时所有的委屈、不快都一下子烟消云散了。是啊!作为一名护士,要用春天的雨露去滋润患者久旱的心田,要用有力的双手搀扶患者走过心灵的沼泽,要积极与病人架立一座座心灵之桥,患者才能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斗转星移,寒来暑往,如今我在护士的工作岗位上已耕耘了整整七个年头。七年,几千个日日夜夜,可在这寂静的夜晚我细细搜寻,却找不到走过的痕迹。是啊!护士这份工作太普通了,普通的许多人都忘记了这个职业,护士工作太琐碎了,琐碎的好象自己什么也没做。护士工作太辛苦了,辛苦的许多人都不愿从事这个职业。可是正是我们这些普通人,默默的奉献自己的一份关爱,一份汗水,一份真情,换来的却是千家万户的幸福和健康拥有者的安详。
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作为一名护士,我深信,丰碑无语,行胜于言。患者在你心中有多重,你在人民的心中就有多重!
这是一个值得尊敬的职业,这是一个值得我为之终生奋斗的职业,我爱我的同事,我爱我的病人!所以,我愿意!
第五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同学们好
今天我们一起要学习的是论语《学而》篇的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先看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这句中同学们要重点把握四个字,第一个是“学”,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读书学习的意思,但是学什么?孔子认为学习的内容是很宽泛的,《论语》中的“学”不仅仅是指要学习日常生活的技艺,还要学习待人处事的道理。第二个字是“时”,指 “时常、经常”。第三个字是“习”,现在我们一般把“学习”作为一个词理解,在过去学和习是两个概念,是分开来讲的。这句中的“习”不要简单的理解为复习功课、这里引申为“实习”、“实践”; 第四个字是“说”,(同学们不要读成说,)这是一个通假字,是“悦”的通假字,高兴,开心。整个这一句的意思是:对天地万物及其道理,我们都应该尽力去认识、了解,而且还应该常常地把学来的东西,广泛地应用到生活之中,如此才能时时体会到学与习是非常快乐的事情啊!开篇的这句话孔子强调的是学习的方法,孔子认为,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去体会、思考、印证,当有所收获、有所领悟的时候,那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这句中同学们要重点把握一个字,朋:朋友,不是吃吃喝喝的朋友,而是指志同道合的知已。这一句的意思是,看到从远方来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是一件很令人高兴的事。这一句的字强调的是学习的乐趣。孔子强调了“朋”与学的关系,学习和研究需要志同道合者,志同道合的人来往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所以我们说真正的朋友是用来学习的,真正的朋友就是能和你深入交流、不断砥砺、互相学习的人,这样的朋友来了,你怎会不高兴。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这句中同学们要重点把握一个字,愠:生气,恼怒,这句话按字面上解释应为:如果我能做到别人因不了解我的学问或为人并因此而冒犯我时,我都不会生气,那就已经接近君子的境界了。孔子认为“人不知而不愠”的主要原因是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并不是要学给别人看的。况且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而从学习中又能获得无穷尽的乐趣,所以就算有人不知而冒犯自己时,其所带来的不悦与所得自学习中的乐趣相比,根本无足挂齿,与其要生气,不如把时间及精力花在学习上,以求得更大的快乐。这一句孔子强调的是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德行,做一个有知识、有道德的人。孔子告诉我们一个有真学问而且彻悟了人生真谛的人,也许不会被世俗社会所理解,但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泰然处之,不会有丝毫怨天尤人的念头,这样的人格修养才是真正君子的修养。
同学们,解读到这里,大家对此章是不是有了初步的理解。此章大意是:孔子说:“你学了为人处事的道理又时常去印证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许多志同道合的人从很远的地方来到这里相聚,共同研究学问,这难道还不值得高兴吗?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品行和学识,心里也没有任何的怒意,不就是成德的君子了吗?”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解读,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有道德有品行的人。同学们好
今天我们一起要学习的是论语第一章《学而》篇的第一部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们先学习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这句中同学们要重点把握四个字,第一个是“学”,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读书学习的意思,但是学什么?孔子认为学习的内容是很宽泛的,《论语》中的“学”不仅仅是指要学习日常生活的技艺,还要学习待人处事的道理。
第二个字是“时”,指 “时常、经常”。第三个字是“习”,现在我们一般把“学习”作为一个词理解,在过去学和习是分开来讲的。这句中的“习”不要简单的理解为复习功课、这里引申为“实习”、“实践”;
第四个字是“说”,(同学们不要读成说,)这是一个通假字,是喜悦的“悦”的通假字,高兴,开心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学到的知识不断的在实践中应用,这不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吗?这句话孔子告诉我们的是学习的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就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也就是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这句中同学们要重点把握一个字,朋:朋友,不是吃吃喝喝的朋友,而是指志同道合的知已。这一句的意思是,有有许多志同道合的人从很远的地方来到这里相聚,共同研究学问,不是很高兴吗?这一句孔子要告诉我们的是学习的乐趣。就是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所以我们说真正的朋友是用来学习的,什么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就是能和你深入交流、互相学习的人,这样的朋友来了,你怎会不高兴。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这句中同学们要重点把握一个字,愠:生气,恼怒,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品行和学识而冒犯自己,心里也没有任何的怒意,不就是有修养的君子了吗?这一句孔子告诉我们的是学习的目的,就是要修养自己的德行,做一个有知识、有道德的人。孔子认为一个有真学问的人,也许不会被世俗社会所理解,但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泰然处之,不会有丝毫怨天尤人的念头,这样的人格修养才是真正君子的修养。
同学们,前面我们对这三句的字、词、句进行了解读,下面我们把这三句话整体进行解读。孔子说:“把学到的知识不断的在实践中应用,不是很愉快吗?有许多志同道合的人从很远的地方来到这里相聚,共同研究学问,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品行和学识而冒犯自己,心里也没有任何的怒意,不就是有修养的君子了吗 ”
希望通过今天的解读,同学们能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有道德有知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