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从0到1 读后感

从0到1 读后感



第一篇:从0到1 读后感

《从0到1》读后感

这是一本风靡世界的商业书,作为现阶段的我来说,读这本书可能并不能对其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尤其是本书里面很多的商业理论。但是,我还是想说一句,这是本好书,不单单在商业领域来看,即使放到价值观念的层面,也不失为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书。

在书中作者彼得-蒂尔开篇便问了读者一个问题,“在什么重要的问题上你与其他人不同。”这是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不好去回答。这句话非常短,但却是这整本书的贯穿,串联起所有的章节,支撑着所有理论构建的大厦。直白的去理解这句话,去回答这就话的话,应该是不难的。对于一个事物我们有什么异于其他人的看法,但我认为如果去深层次的挖掘这个问题,这不单单是要问我们关于一个事物的看法,更是在问我们看待一个事物不同的价值观念,对于一个相同的事物,出发点不同,价值观念不同的话,那从同一视角出发的视线,也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这也正是在考量大家在面对芸芸大众看似平常的事情时,能否看到不一样的具有价值的东西。这也就是本书从0到1的思想的精髓。要拥有这样一种善于发现隐藏在事物之间不为大众所看到的东西,那么我们就有了从0到1的基础。这个问题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彼得-蒂尔所要展示给我们的价值观,让我们看到了作者思想的深邃与独特。

作者在书中提到一个自己的重大商业决策,即旨在鼓励高中和在校大学生休学创业的“20under20”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每年在全美选出20-25名20岁以下的青年天才,两年之内给他们十万美元去做他们自己最想做的创业项目。这个项目的官网上写着一句话:some ideas can not wait.但是这个项目在初建之时,即使在以自由著称的美国,也得到了褒贬不一的评价,并且批评声喧嚣尘上。人们纷纷指责这个项目是在鼓励学生们追求商业而却放弃学业,哈佛大学的校长更是将这个项目称为尽十年来最糟糕的慈善项目。但是后来的这个项目的结果反映确是非常的积极,并且我们可以预期,假以时日,这个项目中很有可能会涌现出下一个比尔-盖茨,乔布斯,马克扎菲,因为一些创意不能等,也因为成功的道路不只高等教育一条。或许彼得-蒂尔的这个项目对于世界的推动力是万千波浪中的一朵,但这个项目的成功所反映并证明的一个理念,即人们对于成功的统一标准扼杀了很多的可能性,高等教育不是唯一出路,人们的自由的发展才能最大的推动社会的进步,而社会是否进步,也在于是否对于人们自由发展给予极大地支持,这两者的关系是交互的,而且是具有良性循环的。

在为本书所做的序中,徐小平先生提到了一点,我们国家在202_提出了关于扶持大学生休学创业的政策,在202_年12月10日在教育部官网正式公布了《关于做好202_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其中指出,即日起将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其中包括“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而且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各项扶持政策纷纷落实到了纸面上,其中包括关于大学生创业享税收减免优惠,鼓励大学生二三线城市就业及相关配套鼓励政策。

在面对培养从0到1能力的道路上,政府及相关部门确实做到了做好引路人与陪跑者的角色,但是在这个综合问题上,从来不会一方面的力,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有创新精神,能够从0到1,而非万千一样,从1到N,这是个复杂的问题,是个综合的问题,也是一个跨界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做的才刚刚的开始,而且是十万八千里的第一步。

在报纸上,网络上,电视上,通过在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等层面去考察,我们可以轻易的发现,在近一两年,一个词出现的频率最高,那就是创新,而且其热度已经盖过了前几年的全球化。这是为什么呢,作为我来说,一直不得理解,索性冷淡对待这一切。但是读了这本从0到1这本书后,我发现在这本书中,彼得-蒂尔也在给予这两个词极大地热情,其中给予创新以欢迎,给予全球化以排斥,这无不与我们今天耳濡目染的新闻所反映的一切不谋而合。

在本书中,彼得-蒂尔一直在强调一个思想,那就是要从0到1,而不要去1到n,简单的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就是,要创新,要创造,而不要一味的去模仿。在书中,彼得-蒂尔详细的阐述了自己的思想。其概括起来大体是一下内容。有的企业会成功,而有的企业会失败,成功的企业的原因都不尽相同,而失败的企业的原因却大体相同,那就是成功者一般都是创新者,而失败者都是从1到n的复制者,成功者通过创新,得到垄断的权力,而失败者通过抄袭,通过复制,成为与被复制者的竞争者,蛋糕的大小没有变化,但是复制者越多,每个人能够分到的蛋糕就会越少,这就是竞争,这就是竞争一定会失败的原因,这也就是复制与抄袭不可避免的后果,而创新却是另一种思考方式,它并非去抢夺现有的蛋糕,而是去自己去重新做一个蛋糕,那么这就可以独得所有的奶油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全球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复制的过程,将一个成功的模式复制到全球去,在南美,在亚洲建立起欧美一样的摩天大楼,一样的发展模式,而这些现在确实使一些国家落入了发展的困境中,竞争的加剧,让这些国家间没得蛋糕可抢了,这些需要我们深刻的反思了。这让我想到了我读过的一本历史题材的书籍。其中写的是关于元朝的事情,元朝在历史中存在的时间不长,但是确是幅原最为辽阔的一个朝代,而且还有万古流芳的丝绸之路。元朝统治者蒙古族被史书记载为杀神下凡,他们攻城略寨时经常都会屠城,但是就是这么一群不懂中国儒家思想,不懂统治体制运行的一群人,却在其治下拥有马可波罗所描写的元大都的遍地黄金。而且据历史记载,在元朝的统治时期,百姓安居乐业,经济繁荣,一片泰康盛世之景,这让当时的我百思不得其解。现在读了这本书,我试着运用其中的从0到1的思想去理解那段历史,豁然开朗。其他的朝代的老百姓基本都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为统治政府繁重的徭税,政府注重农业的发展,轻视商业的发展,并且有些还规定经商者不得为官,其后代子孙也不得为官。政府为了戍边,不但征兵,把农民百姓从田中赶到边关,而且征收赋税。这样当发生连年征战或饥荒,农民百姓就会要推翻统治阶级。陈胜吴广还有后来的李自成。但是元朝不懂儒家,不但不轻视商业,而且还重视发展商业,元朝统治者不是从前朝那里学来统治经验,从1到n,而是积极发展贸易,让阿拉伯人串联起来欧亚大陆的贸易,而统治者仅仅收取贸易交易中一些手续费,就是这些手续费,免除了从事农业劳作的人们的沉重的赋税,使的元朝的统治鲜有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而起的**。这就是元朝能够在这件事情上成功的原因,并非去运用千年不变的传统做法,去向农民增收赋税,而是运用新的方法解决了政府财政的问题。

结合现在的现实情况,我们国家的新闻中经常提到要创新,无不是认识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从0到1才是具有前途的光明,而一味的从1到n,只会让我们向前的道路越走越窄。我们要鼓励创新,鼓励发展这些可以让我们国家的企业取得竞争力,取得垄断能力的创新,只有这样我们国家在走向振兴富强的道路上步子才会越迈越有利。

在前面我们就提到,取得从0到1这样的突破,并非是一个一撮而就的事情,这是个综合的问题,这需要硬件更需要软件,这需要人们最深层次,最根深蒂固的思想的转变。我们喜欢说要尽量把所有的事情做好,乍听起来,这就话没有什么错误,而且还特别的正确,但是在我学到了本书中提到的幂次法则后,对于这句话我改变了我的想法。在这本书中彼得-蒂尔认为不论是投资还是生活都遵循冥次法则,即20%的关键事物带来80%的收益。大体意思即为,我们大部分不会对于我们面对的事情都很擅长,而且在对于每一件事情付出同样时,收获一般都会不一样。我们为了尽量把所有的事情做好,我们花掉了我们的80%的精力,去取得了20%的收益。所以细思一下,尽量把所有的事情做好,是多么错误的一句话,而且当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作为一个评判标准的时候,又会是多么的可怕。对于一个面对即将高考的高中生来说,他的目标便是考上好大学,而途径就是要在高考中尽量考得比别人更高的分数。这样的一个标准就犯了上面我们提到的一个错误思想。如果一个考生在某一个方面特别优秀,而在其他方面表现一般,那么他就会失去上升的通道,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更可能失去了中国的下一个爱因斯坦,下一个比尔盖茨。面对上千万的高考生,画了一个一模一样的标杆,那么这些高考生都成了去争夺一个蛋糕的竞争者,而且要想有一口蛋糕吃,就需要把自己不擅长的部分也要花80%的精力去做,这便是失败,这便是错误。我觉得对于自己乃至社会来说,当我们每个人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社会才会最大可能的进步。所以要打破一个标杆的思想,“尽量把所有的事情做好”,让维度增多,让自由变大。当我们打破了这一思想惯性,我们从思想层面就能够去接受特质,就能够接受从0到1的思想。也就能用一种全新的价值理念去考量我们视线内的一切。我想用彼得-蒂尔的话来结束这篇读后感,那就是在开篇他的那个问题,“在什么重要的问题上你与其他人有不同看法?”我会继续深思,也希望我们都会深思。。。

第二篇:读后感

中国梦我的梦

读《走复兴路 圆中国梦》有感

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拿着刚发下来的《走复兴路,圆中国梦》这本书,由此丰富了我对中国梦的解读。“一个人的梦......两个人的梦......十三亿人的梦......无数个人的梦,这些梦编织成了强大的——中国梦!”梦想是什么?习主席曾说过:“一个人有梦想便能振兴中华,梦想是必要的条件。”原来梦想可以振兴中华。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是泱泱中华的复兴梦,是炎黄子孙的强国梦,也是每个中国人、每个家庭充满渴望和遐想的五彩斑斓的梦。打开书的第一页,就让我感觉好像回到了远古时代,人们为了中国梦,为了振兴中华而奋斗,而牺牲......昨天,几经沧桑、几经痛苦,我们曾倍受欺凌与污辱。我们忘不了园明园的火光,忘不了扣在每个中国人头上的“东亚病夫”的帽子,忘不了公园门口“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忘不了南京三十万同胞的鲜血染红了长江。大地在呻吟,黄河在哭泣,然而中国人民永远也不会被压垮。

今天,中国正在不断崛起。1997年和1999年,香港和澳门陆续回到祖**亲的怀抱;202_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202_年第29届奥运会成功在北京召开;202_年,世博会在上海成功举办;202_年祖国成功研制出中华民族第一艘航母„„慢慢地,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国,中华民族终于从弱小的“ 东亚病夫”彻底变成了经济大国!中国的强国梦已经快要实现了!

明天,中华民族将实现“中国梦”,而助祖国实现“中国梦”的,正是明天的我们。走复兴路,圆中国梦,我们更要发奋图强,为让“中国梦”

尽快实现,我们要以过去中华民族为动力,不断激励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勤奋学习,勇于创新,为将来实现“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还要以身边发生的感人事迹为榜样,将自己的道德修养不断提升,并向大家宣传。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但大家聚集在一起,就是大爱!我们要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多多奉献,让祖国的国民素质不断提高。

梦想在我脚下,梦想在我脑海中。梦想是旗帜、更是引领;是激励,更是目标。时刻提醒我努力学习、充实自我让我成为一个社会有用之人。我坚信,中国梦是凝聚各族人民智慧与力量的强磁场,而我们是围绕这强磁场不懈奋斗的其中一员,渺小却不弱小。作为学生,我们当前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多学知识,不断丰满自己的羽翼,充实自己的大脑,学习更多的本领,掌握更多的技能,长大了实现我们的梦想。我们的一个个梦想也将凝聚成更璀璨的“中国梦”!

第三篇:读后感.doc

害人终害己

———读《保姆狗的阴谋》有感宝应实验小学 六(5)班 丁子芯我生日时,妈妈送给了我一本书,是《笑猫日记》 系列的《保姆狗的阴谋》。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只叫帅仔的纯种柯利牧羊犬,高大彪悍,眼神却异常温柔。它太完美了,得到了很多的爱,也招来了很多嫉妒。在它的身边,总是危机四伏,险象环生,但它一直不知道,许多惊险的故事都是因它而发生的。它最信赖的亲人保姆狗老头儿是一只纯种德国腊肠狗,长着一张犹豫的老头儿脸,它是帅仔的保姆狗。在体型上,它比帅仔小,实际年龄却比帅仔大。它具备腊肠狗的一切优良品质————智慧、冷静、坚韧,但强烈的嫉妒心使它丧失了理智,最终一步一步地走向罪恶的深渊。它精心策划了一起车祸,想以自己体型矮小的优势让车撞到高大的帅仔,却没想到车来了个急刹,倒向了旁边的绿化带,把自己害死了。好在它的良心还没有泯灭,在临死前向笑猫坦白了一切并有了忏悔之意。

最终,保姆狗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为它所做的一切付出了代价,我也始终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就比如我的同学蔡从众,她平时乐于帮助同

学,只要同学一有困难,她立刻就会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所以每到期末“三好生”投票,她的票从来就没少过,再加上她本来平时学习就刻苦,所以当上“三好生”就是自然而然的。

再比如说有的同学平时恶习多,经常犯错误,老师对他的信任自然也会渐渐减退。如果有什么事情有必要解释的话,老师也不会相信他说的真话,认为他说的真话是假话,那样的话,他的解释无论如何都是苍白无力的。

好好管着自己的嫉妒心,别因为它而犯错误,别因为他而受到批评,真的不值得,让我们用一颗宽容、善良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一切事物。

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切记一句话:害人终害己!

第四篇:读后感

爱在点滴,一生无悔

——《何谓文化》读后感

东阳市实验小学楼亚萍

《何谓文化》一书,是余先生对于文化的感悟。看完后在我脑海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第一部分“学理的回答”中阐述道: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我忍不住想摘抄几句:

歌德说:“人类凭着聪明,划出了一条条界限,最后用爱,把它们全部推倒。”

爱和善良超越一切,又能把一切激活。

中国儒家说:“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与人为善”,“止于至善”。

存活之道,繁衍之道,发展之道,必然包含着大爱之道、善良之道。

包括佛学家在内的很多哲学家都认为,人之为人,在本性上潜藏着善的种子。灌溉它们,使它们发育长大,然后集合成一种看似天然的森林,这就是文化的使命。

爱和善良这三个字就像一股电流传导在我的心中。转眼间,我踏上工作岗位已经有13个年头,十三年时光匆匆花开花落,13年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在不断地总结分析中,我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宝典,那就是一颗爱学生的心。一切因爱而生,一切从爱出发。有了爱,幸福的感觉几乎每一天都在,从清晨的上课铃声响起,在悦耳的铃声中走进教室;推开教室的门走上讲台,从讲台上凝视那一张张纯真的笑

脸;向他们问好,然后聆听他们真诚的回应。这就是我的一天,日复一日地积攒着这样的小幸福,然后沉淀为我的教师职业的幸福。

记得温家宝总理在202_年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典礼上说过:“教师的工作岗位看似平凡,其实当一名教师并不容易。当一名合格的中小学老师更不容易。”他对全国广大的师范生提出的第一点希望就是:当好一名老师,首先要做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是呀,爱是教育的源泉,我们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才会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了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

记得那年我去西宅小学支教,那个班里有一个小女孩家庭情况比较特殊,母亲死了,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到头她都和80几岁的爷爷生活在一起。开学之前我和数学老师去了一次家访,走进这个家简陋地一贫如洗,80几岁的爷爷瘦骨嶙峋,三年级的小女孩给我第一感觉就像个幼儿园中班的孩子那么点大。但是从她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天真,纯洁。开学后我特别关注她的一举一动。有时候她会没吃早饭就走路来上学,我总是走过去摸摸她的头,问:“早饭吃了吗?”她低着头摇了摇,我就悄悄地把她带到镇上的小摊上喝上一碗热腾腾的豆浆,吃上两个包子。她的成绩不怎么好,可是很乖巧,于是我时不时地表扬她字写得很认真,渐渐地她对自己有信心了。更让我惊喜的是:那年的教师节,当我走进教室的那一刻,那个小女孩激动地走到我面前,递给我一袋东西,打开一看,原来是六个石榴。她略带羞涩地说;“老师,节日快乐。”原来,这是她自己家种的。那天去她家

家访,望着她家门口满树的石榴,我忍不住夸赞了几句,没想到细心的孩子竟把这事放在了心上。那是我收到的一份最珍贵的礼物。我把石榴拿回家细细品尝了,虽然不太甜,可心里还是美滋滋的。第二天我特意走到她的身旁微笑着说:“洋威,你家的石榴真甜,很好吃。”“真的吗?”她天真地望着我,笑了笑。“真的,谢谢你!”女孩的心里似乎乐开了花,那甜甜的笑容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之后几天,我一直想着,为了表示感谢,我也该给她送点什么礼物吧。在一次逛街时,看到几个漂亮的小发夹,我就特意买下当作对她学习进步的奖励,收到这样的小奖品她的学习劲头更高了。我也看着这个女孩渐渐地快乐起来,开朗起来。这就是爱的力量,爱是会传递的,爱更是相互的。有位老师曾经说过:“是什么力量把一个人见人烦的孩子,变成人见人爱的孩子?是爱,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春雨,能使枯萎的小草发芽;爱是神奇,可以点石成金。”

既然我选择了教育,当了教师,就拥有了一份爱的艺术,我会一如既往地爱我的孩子们,就像母亲一样无私和不求索取;就像手足一样把心和他们贴得更近;就像朋友一样与他们风雨同舟。我将用左肩担着爱我的学生,用右肩担着我爱的课堂,执着坚韧地挑起我深爱的教师这一行,让我的青春在这里闪光。

第五篇:两篇读后感

两篇读后感

人们常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认为,《钢铁是怎样炼成》就是我进步的阶梯。因为,是《钢铁是怎样炼成》让我体会了人间百态;是《钢铁是怎样炼成》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是《钢铁是怎样炼成》让我学会了至理名言,让我广交好友,让我成为一个光荣的人民教师。所以,《钢铁是怎样炼成》——我最喜爱的一本书。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饱尝人间疾苦,二十岁参加了共产党员,因积劳成疾导致全身瘫痪,后双目失明,辗转病榻长达九年,然而卧病期间,在令人难以想象的困境中,他并没有心灰意冷,而是把笔作为武器,把文学创作当作自己新的工作岗位,开始新的奋斗,并以惊人的毅力写出了这部不朽的名著。

文中,奥斯特洛夫斯基所塑造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同样也鼓舞着千千万万的读者。保尔·柯察金——一个双目失明,身体瘫痪的人,在重重的人生道路障碍前,凭自己钢铁般的意志及亲友的鼓舞,勇敢地与疾病搏斗.保尔是一个苦孩子,他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压迫受欺侮,处在饥饿和死亡线上。但是,他敢于向不公平的屈辱的社会地位挑战,敢于起来改善自己和劳苦大众的命运。他在朱赫等老一辈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帮助下,积极投身于捍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保尔一生的经历实际上是向不公正的命运挑战,向困难挑战,向自身的残疾和不幸挑战的过程。可是,一个人究竟能够承受多大的苦难和打击呢?一天之中冒着枪林弹雨向敌人发起17次冲锋,身患伤寒饿着肚子踩着冰冷刺骨的泥浆修路,从死神那里挣扎出来,躺在病榻中受尽伤痛的折磨。双目失明后,他回到家乡,只求能听见母亲的声音,然而亲爱的母亲却已化作了一堆黄土,即使是这样,直到最后,他还要把自己的经历经过升华之后变成精神财富献给人类:

保尔是正直的,十几岁的他,因为正义,敢出手教训市里的无赖;

保尔·柯察金是乌克兰某镇一个贫苦工人家的小儿子,父亲死得早,母亲则替人洗衣以养家煳口,哥哥阿尔青是个铁路工人;小学时的保尔就嫉恶如仇,敢想敢做+一次,他往那个愚蠢而又凶恶的神父的面团里撒烟灰被学校开除了。

十月革命爆发后,红色政权遭到了外国势力干涉和本国反动派的联合围攻:乌克兰的政治形势也空前地激烈动荡、借住在保尔家的朱赫来是个老布尔什维克,红军撤退时将他留在了镇上。朱赫来教保尔拳击,培养了保尔朴素的革命热情。一次,因为解救朱赫来,保尔自己被关进了监狱。而后愚蠢的敌人却又把他很快错放了:出狱后的保尔慌不择路,跳进了冬妮亚(林务官的女儿)家的花园。冬妮亚很喜欢热情、倔强、个性刚强的保尔,保尔也被清纯、漂亮、整洁、文雅的冬妮亚所深深吸引。

后来,哥哥阿尔青把保尔送到喀查丁参加了红军。在部队里,保尔当了骑兵,作战异常勇猛。战斗之余,他还喜欢读《牛虻》《斯巴达克思》等小说,一有空就讲给战友们听。一次激战中,他头部受重伤,被送进了医院:出院后,保尔住进了冬妮亚的亲戚家。他的一只眼睛有问题,不能再回前线了,但他立即投入了地方上的各种艰巨的工作。一次参加工友同志的聚会,保尔因带着穿着漂亮整洁的冬妮亚同去,遭到了工友们的讥讽和嘲笑?保尔意识到冬妮亚和自己不是—个阶级,遂下决心断绝了他们的感情。

为了供应城市木材,保尔参加了铁路筑建。秋雨、泥泞、大雪,冻土,工作条件越来越恶劣,武装土匪的骚扰和疾病、饥饿也都威胁着保尔和同志们。但铁路还是如期修通了,已升为省委委员的朱赫末为他们的革命热情深深感动,说“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由于成绩突出,保尔詖任命为某铁路工厂的团委书记,女政委丽达经常帮助保尔,帮助他提高认识,搞好工作。保尔渐渐爱上了丽达,但又以革命为由牺牲了自己第二次萌动的爱情、保尔因肺炎再次住进了医院,肺炎好了,但医生又在他脊柱上发现了弹片的伤痕。在家乡养病期间,保尔到烈土墓前凭吊战友,感慨万千,发出了感人至深、振聋发瞆的豪言壮语:“人最可宝贵的是生命„„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病愈后,保尔又忘我地投入到了革命工作中:在工作中,他坚决地和各种非主流思想和“歪风邪气”作斗争,对战友杜巴瓦的”变质”,他十分痛心,坚决地给予了批评„„

保尔的体质越来越坏。1924年,党组织不得不卸掉他身上的全部重担,让他长期疗养。他的视力越来越差。在海滨疗养时,保尔认识了达雅——一个工人家庭的小女儿:在达雅家中,保尔鼓动了达雅对老顽固父亲的造反,并引导她加入了苏维埃,达雅和保尔结婚了。

1927年,保尔完全瘫痪,继而双目失明。他也曾一度灰心丧气,想自杀,但坚强的革命信念又使他走出了低谷。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保尔开始了文学创作。1934年,在母亲,妻子以及同志们的帮助下,他的自传体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终于出版了!保尔高兴极了,他又有了新的革命武器——写作。

保尔是机灵的,身处牢中的他,能抓住机会,轻而易举地使愚昧的敌人中计而躲过魔爪;保尔是勇敢的,刚参军的他,纵马挥刀地向前猛冲,完全进入奋不顾身和忘我杀敌的精神境界‘

保尔是坚强的,作战的他,在头部严重烧伤后,在坚定的革命信念的支持下,奇迹般的活了下来,以继续抗战;

保尔是伟大的,他几次与死神进行生死搏斗,最终以胜利而回到亲人的身边,回到战友的身边;

„„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学习保尔不怕困难、刻苦钻研的精神;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习保尔勤奋进取、不怕挫折的精神;

在劳动中,我们应该学习保尔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

„„

当我们失败时,我们应该以保尔为榜样,分析原因,鼓起勇气,重新开始;当我们成功时,我们应该以保尔为榜样,严肃认真,谦虚谨慎,继续努力;

保尔精神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有着更强的现实性。一个人生目标不明确的人,如何能正确的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与失败?一个没有信念的人,往往是一个迷惘无为的人;一个没有信念的民族,是一个危险的民族。个人的奋斗唯有和党的伟大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人生才会显其辉煌,才会更有意义。我想,这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深刻内涵之所在吧。因此,“保尔”不会过时,他不只是一个人的名字,他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丰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是一本让人读后觉得荡气回肠的书,这是一首英雄的颂歌。本书所描写的是以俄国十月革命为背景的一个传奇人物——保尔·柯察金。所描述的事件发生于1915年直到30年代初那一段历史时期。保尔·柯察金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中心人物,也是书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他是在老布尔什维克朱赫莱的影响下从自发战斗走向自觉战斗的。在战斗中他懂得了不平等生活的社会根源,懂得了要想推翻旧世界必须成为“勇敢坚强的阶级弟兄”和“坚决斗争的钢铁战士”。在积极投身保卫苏维埃政权的伟大斗争中,他认识到,一个人只有和祖国联系在一起时,才会创造出奇迹。他曾说:“我赞成那种认为个人的事情丝毫不能与集体的事业相比的革命者。”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