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题诗



第一篇:紫藤题诗

【玉阶怨】虞炎

紫藤拂花树。黄鸟度青枝。思君一叹息。苦泪应言垂。

【都尉山亭】杜审言

紫藤萦葛藟,绿刺罥蔷薇。

下钓看鱼跃,探巢畏鸟飞。

叶疏荷已晚,枝亚果新肥。

胜迹都无限,只应伴月归。

【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赋得登字)】萧嵩

帝曰简才能,旌贤在股肱。

文章礼一变,礼乐道逾弘。

芸阁英华入,宾门鹓鹭登。

恩筵过所望,圣泽实超恒。

夏叶开红药,馀花发紫藤。

微臣亦何幸,叨此预文朋。

【紫藤树】李白

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

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

【出关经华岳寺,访法华云公】岑参

野寺聊解鞍,偶见法华僧。

开门对西岳,石壁青棱层。

竹径厚苍苔,松门盘紫藤。

长廊列古画,高殿悬孤灯。

五月山雨热,三峰火云蒸。

侧闻樵人言,深谷犹积冰。

久愿寻此山,至今嗟未能。

谪官忽东走,王程苦相仍。

欲去恋双树,何由穷一乘。

月轮吐山郭,夜色空清澄。

【和杜中丞西禅院看花】杨巨源

一林堆锦映千灯,照眼牵情欲不胜。

知倚晴明娇自足,解将颜色醉相仍。

好风轻引香烟入,甘露才和粉艳凝。

深处最怜莺蹂践,懒时先被蝶侵凌。

对持真境应无取,分付空门又未能。

迎日似翻红烧断,临流疑映绮霞层。

幽含晚态怜丹桂,盛续春光识紫藤。

每到花枝独惆怅,山东惟有杜中丞。

【紫藤】白居易

藤花紫蒙茸,藤叶青扶疏。

谁谓好颜色,而为害有馀。

下如蛇屈盘,上若绳萦纡。

可怜中间树,束缚成枯株。

柔蔓不自胜,袅袅挂空虚。

岂知缠树木,千夫力不如。

先柔后为害,有似谀佞徒。

附著君权势,君迷不肯诛。

又如妖妇人,绸缪蛊其夫。

奇邪坏人室,夫惑不能除。

寄言邦与家,所慎在其初。

毫末不早辨,滋蔓信难图。

愿以藤为戒,铭之于座隅。

【秦中吟十首·伤宅(一作伤大宅)】白居易

谁家起甲第,朱门大道边。

丰屋中栉比,高墙外回环。

累累六七堂,栋宇相连延。

一堂费百万,郁郁起青烟。

洞房温且清,寒暑不能干。

高堂虚且迥,坐卧见南山。

绕廊紫藤架,夹砌红药栏。

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丹。

主人此中坐,十载为大官。

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

谁能将我语,问尔骨肉间。

岂无穷贱者,忍不救饥寒。

如何奉一身,直欲保千年。

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园。

【三月三十日题慈恩寺】白居易

慈恩春色今朝尽,尽日裴回倚寺门。

惆怅春归留不得,紫藤花下渐黄昏。

【春暮思平泉杂咏二十首·潭上紫藤】李德裕

故乡春欲尽,一岁芳难再。

岩树已青葱,吾庐日堪爱。

幽溪人未去,芳草行应碍。

遥忆紫藤垂,繁英照潭黛。

【紫藤】许浑

绿萝萦数匝,本在草堂间。

秋色寄高树,昼阴笼远山。

移花疏处种,劚药困时攀。

日暮微风起,难寻旧径还。

【紫藤】许浑

绿蔓秾阴紫袖低,客来留坐小堂西。

醉中掩瑟无人会,家近江南罨画溪。

【陈家紫藤花下赠周判官】白居易

藤花无次第,万朵一时开。

不是周从事,何人唤我来。

胡蝶-全宋诗-戴表元

春山处处客思家,淡日村烟酒旆斜。

胡蝶不知人事别,绕廧间弄紫藤花。

胜业寺悦亭-全宋诗-黄庭坚

苦雨已解严,诸峰来献状。

不见白头禅,空倚紫藤杖。

以天坛灵寿杖送莘老-全宋诗-黄庭坚

王屋千霜老紫藤,扶公休沐对亲朋。

异时驷马安车去,拄到天坛愿力能。

秋思-全宋诗-陆游

一篇旧草天台赋,六幅新传太华图。

占尽人间清绝事,紫藤香起竹根炉。

自上灶过陶山

宿雨初收见夕阳,纵横流水入陂塘。

蚕家忌客门门闭,茶户供官处处忙。

绿树村边停醉帽,紫藤架底倚胡床。

不因萧散遗尘事,那觉人间白日长。

寄谢师直-全宋诗-梅尧臣

忆同仲春月,冒雨过穰亭。

聊酌山酒别,独吟夜灯青。

明朝上岭路,群岫张云屏。

忽入川谷秀,固非平生经。

绿竹间红萼,紫藤垂千扃。

春塘水决决,野老发星星。

田父相与至,里言尚可听。

始闻丹砂岑,遂识五垅形。

傍瞻禹汤迹,竞信庙貌灵。

邀我陟巉巉,宿雾方冥冥。

暗沾衣裘湿,时袭草木馨。

栋宇敞绝顶,牲酒列幽亭。

竹杯占祸福,巫锦醉一咛。

日晏别云外,月出至近垧。

仆夫疲不进,鞭策无暂停。

我马忽颠坠,君心同鶺鴒。

再驾体无伤,扣关烛已荧。

自兹期莫逆,未契心所铭。

匆匆操行袂,泛泛如水萍。

今来各一方,安得且醉醒。

春暮怀伯弓-全宋诗-释永颐

筼筜深谷近青霄,春尽思君梦自劳。

歌不来香室掩买,绶花空结紫藤高。

荒池瓦砾迷芳草,晓案烟云拥墨袍。

山近响潭多胜好,论诗无处觅刘曹。

华山-全宋诗-夏竦

三峰森翠倚云棱,凝睇烟萝最上层。

八水乱分秦帝国,四关空锁汉皇陵。

仙羊未起眠春草,塞马初归放紫藤。

堪惜圣朝无傲吏,夜来风月属间僧。古代:

王世贞

蒙茸一架自成林,窈窕繁葩灼暮阴。

南国红蕉将比貌,西陵松柏结同心。

裁霞缀绮光相乱,剪雨萦烟态转深。

紫雪半庭长不白,闲抛簪组对清吟。

紫藤树

紫藤花

李白

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密叶隐歌鸟,香风流美人.七言律诗· 《雨绕红花醉酒家》

小小说说

石子

我长藤萝观帝树,君生松骨望天涯。

风缠碧水迷诗海,雨绕红花醉酒家。

片片紫霞羞晚日,层层白雾扰晨纱。

流波玉女裙罗动,荡浪箫郎曲乐华。

七言律诗·《紫藤韵》

万串紫晶藤架缀,千枝玛瑙树箩生。

凭添曲赋舒张韵,任点诗词缓慢平。

醉酒当歌情两片,香花欲诉鼓三声。

春风艳舞云飘去,夏雨厮磨海浪行。

串串小花垂木缭,晓风细抚紫衣袍。

谦和一树垂身首,淡雅温馨显节操!

致《紫藤花》——

海涛博客

紫色花开悬崖边,凄美故事惹人怜。

缠绵只为情切切,藤树相依泪涟涟。

第二篇:墨梅图题诗

附件:作业模板 改进后的教学设计 学校:渑池县第三初级

教材版本:北师大

教师 课题 赵丽娟 年级

墨梅图题诗

六 课时安排

科目

语文

授课时间

12月5日

1课时 第 课时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我校虽然地处河南省西部的一个小县城,但学校办学条件优越,校园网络畅通。学生主要来

一、学情分析 源于城市及城市化的农村,由于受环境影响,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学习主动性较强,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勇于发现,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成长较快。

这幅《墨梅图》构图新奇、别致,一枝梅花横贯画面,花朵淡墨轻染,照应诗中的“淡墨痕”,二、教材分析 花“好色”,但“梅花”香气淡淡溢出,使人不能不叹为观止。而且,画中题诗书法饱满苍劲,与诗意画意相融合,更添一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三、教学目标设计 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作者的胸怀和气概。

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五、教学方法

六、教学媒体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多媒体

ppt 1.创设情境策略。通过制作课件,图文赏析兼并,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以读促悟策略。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感悟诗情,获得体验,从中获得语言和精神的整体提

七、教学策略设计 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也使课堂教学回归了语文的教学本色。

3.迁移拓展策略。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旧知识与学习经验促进新的学习,自主学习,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教学过程

创境自学引思入情,导入新课。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深受文人墨客的推崇,有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纵观历代文坛,诗书画三绝的名家,层出不穷。而图题诗则是诗坛画苑

教师活动

八、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1

中一朵绚丽的花朵。今天,就让我们一道去感受——郑板桥在《墨竹图题诗》中要表达的诗情画意。

2、今天我们不仅要学一首诗,而且要欣赏一幅画。

(多媒体出示《墨竹图》及诗,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 让学生认真观察并交流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

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诗句的意思。

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1.讲述文人墨客对梅花的喜爱并通过诗词赞美梅花,让学生受到

设计意图

优秀诗文的感染和激励,也对所学诗歌及内容有进一步的认识。

2.通过声、像并茂的梅花美图欣赏,直观地体现出梅花的美丽与傲霜斗雪的精神,把学生带入情境中去,促发学生激动的情绪,产生表达欲望和学习热情。

教学过程

课件出示《墨竹图》

1)介绍作者。2)介绍背景:

这是一首图题诗,写于郑板桥在山东任职时。当时山东受灾,饥民无

教师活动 数,作为一名体恤百姓的县官,郑板桥整日为民奔波,白日劳顿,夜

不思眠。本文记载的是又一个不寐的夜晚,听着冷雨拍打窗棂,风吹教学环节2 教学环节3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疏竹,发出萧萧之声,板桥竟错觉为百姓发出了啼寒饥号的怨声,于

是提笔展纸作画,遂成此文。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讨论,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不仅促进了学生间相互协作的精神,同时又使资料得到了共享,学生的知识面会更广。

重点认知

(一)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感知。(2)范读。(3)练读。a、学生自渎。b、指名读 c、再读

(3)提问: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自主学习

(1)字:衙、斋、燮、号、寒放赈、救济、遂(2)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劳顿:劳累。思绪:思路。救济:用金钱或物质帮助灾区或生活上有

困难的人。赈灾:赈济灾民。岿然不动:高大独立的样子。

(三)合作探索

1、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2、检查汇报

3、介绍诗意。a、自练。b、小组内练讲。c、指名讲。

4、请学生说自己感受最深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5、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第一句是实写,第二句是虚写,第1句是第2句发挥联想的基础。)

6、对最后一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理解。

听录音

注意字音,语气,节拍等大家评议

小组合作,比一比谁读好

讨论:令人感受最深的是哪句诗?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小组

讨论交流,读懂的地方小组内交流,不明白的地方一起讨论。

(1)多种形式的诵读。促进学生积累。形成个性的体验,进一步培养了语感。

设计意图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尝试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学过程

总结并进行拓展阅读

1、《墨竹图题诗》表达了诗画家淡薄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为己任的胸襟,以及“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教师活动

2、让生阅读有关“竹”的诗句,认真体会“竹”在古代诗句中的蕴涵。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赞美竹。

4、背诵并默写古诗。

唐代.杜甫《咏竹》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教学环节4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学生活动 宋.陆游 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

宋.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请学生写出“岁寒三友”对自己的启示。

明确似是写竹,实则写。写诗人对百姓的仁爱之心,体恤之情。

设计意图

令人叹为观止,文中以竹喻人,比喻新颖奇特,把一个铮铮铁骨的文人写得极入情理,表现了他的高标挺立,特立独行,充满了爱民之气节。

九、板书设计

干:细中有强

特立独行

叶:青翠欲滴

爱民如子

傲然树立

1、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竹的诗句,绘画作品。

2、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赞美竹。

初稿

修改稿

十、作业设计

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被称

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为“岁寒三友”,深受文人墨客的推崇,深受文人墨客的推崇,有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有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可融诗乃为奇”。纵观历代文坛,诗书画三绝的名家,为奇”。

2、今天我们要学一首题图诗。

层出不穷。而图题诗则是诗坛画苑中一朵绚丽的花朵。

2、今天我们不仅要学一首诗,而且要欣赏一幅画。

3、这是一首图题诗,写于郑板桥在山东

3、这是一首图题诗,写于郑板桥在山东任职时。当时对教学设计初稿的修改点 任职时。本文记载的是又一个不寐的夜山东受灾,饥民无数,作为一名体恤百姓的县官,郑板晚,听着冷雨拍打窗棂,风吹疏竹,发出桥整日为民奔波,白日劳顿,夜不思眠。本文记载的是萧萧之声,板桥竟错觉为百姓发出了啼寒又一个不寐的夜晚,听着冷雨拍打窗棂,风吹疏竹,发饥号的怨声,于是提笔展纸作画,遂成此出萧萧之声,板桥竟错觉为百姓发出了啼寒饥号的怨文。

4、《墨竹图题诗》表达了诗画家淡薄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为己任的胸襟。

声,于是提笔展纸作画,遂成此文。

4、《墨竹图题诗》表达了诗画家淡薄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为己任的胸襟,以及“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5、让生阅读有关“竹”的诗句,认真体会“竹”在古代诗句中的蕴涵。

5、生阅读有关“竹”的诗句。

第三篇:学数学_代数题诗

代数题诗

清人徐子云《算法大成》中有一首诗:

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内有几僧。

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周尽不差争。

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

请问先生明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

这是一道代数题:三个和尚吃一碗饭,四个和尚吃一碗羹,刚好用了三百六十四只碗,请问寺内有多少个和尚?答案容易得出:设僧人有X,则有

X/3+X/4=364,解之 得X=624(人)

(根据《幽默诗文小品》20140624于筑城)

第四篇:墨竹图题诗

墨竹图题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拓宽学生视野

<过程与方法>

1、师生交流诗歌创作的背景及作者的相关资料

2、学生结合资料、注解自主学习

3、理解字词,品读赏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竹子所拥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学习诗人的气概、培养学生为民着想的品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理解题画诗的诗情画意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创作时的心情,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突破

分析法、诵读法相结合,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提高认识,通过读、画、悟等方法升华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古代文人喜爱借物抒情,借自然之物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品格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坚毅不拔的青松,挺拔多姿的翠竹,傲雪报春的冬梅,他们虽然所系不同属科,但都有不畏严寒的高洁风格。他们在岁寒中同生,历来被中国文人所仰慕,被誉为岁寒三友。纵观历代文坛,诗书画三绝的名家层出不穷,而图题诗则是诗坛画苑中一朵绚丽的奇葩。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郑板桥的《墨竹图题诗》,一道去欣赏墨竹图,去感受诗情画意。

二、解题,交流写作背景及作者的资料

1、板题,读题,解题

2、同桌之间交流所查阅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以及相关资料

补充,郑板桥是一位杰出的人物,扬州八怪之一他不仅对清代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更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诗书画世称三绝,把书法、绘画、文学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作品。他微观清廉、爱民亲民,因不畏权贵而被罢官,后以卖画为生。乾隆十三年,弘历冬巡时,封郑为书画史,中国近百年来的著名书画家如徐悲鸿、齐白石、毛泽东等都深受扬州八怪的影响,徐悲鸿称其为中国近三百年来的最卓越的人物之一。

3、通过预习课文,同学们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那么谁来说说这首诗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成的?

(写于郑板桥在山东任职时。当时,山东受灾,饥民无数,作为一名体恤百姓的县官,他整日为民奔波,白日劳顿,夜不思眠。本文记载的又是一个夜不能寐的夜晚,作者听着冷雨拍打窗棂,风吹疏竹,发出萧萧之声,板桥立即联想到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于是,提笔展纸作画,遂成此诗,送予上

级,使其了解民间疾苦,并上书请示放赈,救济百姓。)

4、观画:既然这是一首题在画上的诗,我们就要先看看这是一幅怎样的画。请同学们看图,看看竹子有什么特点?

出示图,(常绿,多年生,在冬夏生笋,有年份之分,茎有佷多节,中间是 空的,质地坚硬。是一种坚强的植物,傲然挺立,有君子之称,一生中只开一次花,可制器物,又可做建筑材料。)

三、初读诗歌,字词过关,了解大意

1、初读诗歌

前面,我们了解了许多都是为了读,现在请同学们按自读要求自由读诗歌。要求:第一遍,读通顺,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借工具书自己解决。第二遍:借助资料,初步体会诗歌大意。第三遍:通过诗画结合,了解诗歌意蕴,体会情感。第四遍:带着理解再读,注意节奏型及重读的地方。

2、学生反馈自学情况

A、抽读生字,注意字形衙斋燮赈遂

B、抽生读诗,指导朗读(朗读基调应充满仁爱之心、体恤之情,语气幽婉深情,语调低沉舒缓。通过要表现出作者的人格魅力及思想情怀)注意节奏感、重读,校正

C、提问单字义;从你们的理解中,你们认为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四、研读诗歌,赏析感悟

1、逐句研读,分析理解

<1>学生分小组研读讨论并指名回答,教师补充

A、释义:(前两句)在县衙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立即两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B、赏析:一二两句,托物取喻。第一句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第二句是作者由凄凉的竹子声音产生的联想。作者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地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

C、释义:(后两句)我们虽然只是一些小小的州县官吏,但是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D、赏析:三四句畅述胸怀。第三句既是写自己,又是写包括其他官吏等,可见忧国忧民的应该是所有的父母官,这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第四句一语双关,看似写竹,实则写人。这句话即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感情,写出了诗人对百姓的仁爱之心、体恤之情,令人叹为观止。

<2>教师小节赏析

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以竹喻人,比喻新颖奇特,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同情,把一个铁骨铮铮的文人写得极如情理,表现了他特立独行的品格。前人画竹多写实,竹竿粗,竹叶小。郑板桥笔下的墨竹图,竹子竹竿很细,但细中有强;竹叶着色不多,却浓淡疏密有致,青翠欲滴,鲜活之气跃然纸上。并且,全用水墨,更显其傲然挺立,特立独行,与众不同。文中“衙斋卧听萧萧竹”写的是一个凄风冷雨之夜,但竹却傲然挺立,丝毫没有风吹雨打之姿,更让人对其充满敬佩之意,对诗人充满仰慕之情。因此,作为题画诗,诗画共同表达了作者的思想与气节,诗与画应为一个整体,以后,在赏析题画诗时不能忘记观画。

2、写作特点分析

本文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及借物喻人的方法。

<1>怎样理解象征手法?

我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明月寄托着人们对家乡的思念,圆月则象征着团聚,残月是人们心情沮丧、失落的象征,而竹子是因为有节、笔直象征有气节,不低头等,这是郑诗中的,杜甫的诗中对竹子却是批判的。

<2>借物喻人要找到事物的相似之处,借物是为了喻人,因此描述事物的特点,要与人的品格有密切关联,让人读了文章,就能清醒地认识到要借物赞誉什么样的人。例如,我们可以借路来赞誉老师,表现老师像路那样默默奉献的情怀。借蜜蜂、春蚕和蜡烛来赞美有奉献精神的人。

3、齐读诗歌,再次体会作者情感:《墨竹图题诗》是一首题画诗,以竹为依托之物,运用象征手法,借竹喻人,表达了画家淡泊名利、亲民爱民、以解除百姓之苦为己任的胸襟,以及“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五、拓展延伸、知识积累

1、指名说说关于竹子的成语:竹报平安青梅竹马势如破竹

成竹在胸罄竹难书斑竹一枝千滴泪

2、郑板桥的其他诗。(生答)。

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俩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3、课外收集扬州八怪的诗、画。

4、找一找生活中具有高尚品格的人,运用本文的写作方法去歌颂他。(300百字以上)

板书:

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写竹傲然挺立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喻人心系百姓

淡泊名利爱民亲民关心百姓疾苦

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

第五篇:墨梅图题诗教案

墨梅图题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教学重点:

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教学方法:引导、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课件、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梅是傲骨的象征,更是高洁操守的象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历代有志之士,讴歌梅礼赞梅,王冕的《墨梅图题诗》正是咏梅,赞梅的上乘之作,今天我们一起来体味那绝美的诗篇。

二、自主学习。

(一)检查预习

1、字:

冕(miǎn)乾坤(qián kūn)妥协(tuǒ xié)卓(zhuó)尔不群 花蕊(ruǐ)厌恶(wù)

2、词:

卓而不群:形容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二)交流材料:

1、作者:王冕(1300-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幼为农家子,自力苦学,后从学者韩性受教。应进士举不中,遂下东吴,入淮楚。至正七年左右,北游大都,见天下将乱,遂归。晚年,南方起义兵兴,移家浙东九里避难。据说他死前不久曾作朱元璋议参军。他的画和篆刻在当时很负盛名。

2、引导学生回忆《王冕学画》的内容;

3、朗诵诗歌,熟读成诵。

三、合作学习。

1.赏画:组织学生观察王冕笔下的梅花的特点,并结合“诗画赏析”回答以下问题:

(1)王冕作诗的原因;(2)王冕作诗的目的;(3)图中梅花的特点。

2.品诗:请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试作说明,(例:“只留清气满乾坤”一句表达诗人不愿向统治者妥协,厌恶当时社会上的腐败风气和甘愿过着隐居生活的志向,也表现了诗人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四、合作探究:主题:诗人以梅花自喻,表现自己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五、拓展训练: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梅花的诗句,绘画作品

六、回顾反思:

1、“岁寒三友”的象征了怎样的精神:

(明确:“竹”是有气节,象征诗人“任而东南西北风”的气概;松:不畏风霜,生机勃勃,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梅:超凡脱俗,象征了诗人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2、请学生写出“岁寒三友”对自己的启示。

七、作业 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墨梅图题诗

花开淡墨痕

卓尔不群

清气满乾坤

教学反思: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5/2679810.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