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错汉字而发生的笑话(小文档网整理)
读错汉字而发生的笑话
1.一日与一外国朋友去馆子吃水饺,漂亮的服务小姐前来询问,朋友总是不放过任何练习汉语的机会, 抢着说,“睡觉”多少钱?小姐大窘,既而十分生气, 有人赶忙解释,他是问水饺多少钱。饺子端上来,我问他要不要芥茉。他又招来小姐,请问有没有“节目”啊?小姐爽快的说,“有啊,您想要点什么样的节目啊? ” “就是那种黄色的啦...”
2.某潮汕地区领导热情地招待领外省参观的客人上船游览时, 很认真的说:“今天风大浪大,大家吃点避孕药(药名“避晕”),免的大家头晕。众人脸红,然后,该领导有热情的招呼大家:“来来来.请到床头(船头)来,坐在床头(船头)看娇妻(郊区),真是越看越美啊!”
3.老董是河南人,来到南方吃早点,一进门就问:“小姐.睡觉(水饺)多少钱一晚(碗)?”服务员很不高兴,就说:“没有.只有馒头。”老董说了:“哦,摸摸(馍馍)也行。”服务员极为恼怒,骂到:“流氓!”老董极为惊讶:“六毛?太便宜了!”
4.几个人围在一桌吃饭,有个人有点感冒,发现自己坐在空调风口下,便说:“我感冒,不能坐在疯狗(风空)边.讲完就换坐了。”原来坐在旁边的朋友不高兴了,说:“啥意思?我是疯狗?”
5.有一位记者电话采访人事局,却不小心打到了粮食局。
记者问:“请问是人事局吗?”有个人回答:“不是。”记者耳背,便再问了一次。那人大声说:“我不是人事局,我粮食局!”由于太过紧张,竟说成了:“我不是人,是猪,我娘是猪!”
第二篇:因写、读错汉字而发生的笑话或造成不良后果的事例
因写、读错汉字而发生的笑话或造成不良后果的事例
1、)“再往后!”县官叫道,犯人就往后走了一步。“再往后!”犯人又退了一步。“再往后!本官问你为何不答!”“回大人,小的名叫冉住俊,再退后就要出了公堂了。”
2')某生爱写错别字,老把歇写成喝。他有篇日记写道“班长指挥我们抬大粪,大伙干得很起劲,谁都不敢喝一喝。后来我们实在有些累,就背着班长偷偷喝了喝”
一天,一个自恃认得几个汉字的小鬼子,在大街上溜达饿了,就开始找饭馆。它到了一家小面馆门口...某生爱写错别字,老把歇写成喝。
他有篇日记写道“班长指挥我们抬大粪,大伙干得很起劲,谁都不敢喝一喝。后来我们实在有些累,就背着班长偷偷喝了喝” 耳朵在此
新上任的知县是山东人,因为要挂帐子,他对师爷说:“你给我去买两根竹竿来。师爷把山东腔的“竹竿”听成了“猪肝”,连忙答应着,急急地跑 到肉店去,对店主说:“新来的县太爷要买两个猪肝,你是明白人,心里该有数吧!” 店主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懂了,马上割了两个猪肝,另外奉送 了一副猪耳朵。离开肉铺后,师爷心想:“老爷叫我买的是猪肝,这猪耳朵当然是我的了……”于是便将猎耳包好,塞进口袋里。回到县衙,向知县
禀道:“回禀太爷,猪肝买来了!”
知县见师爷买回的是猪肝,生气道:“你的耳朵哪里去了!”
师爷一听,吓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
“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里!” 见鸡而作
从前有一个地主,很爱吃鸡,佃户租种他家的田,光交租不行,还得先送一只鸡给他。
有一个叫张三的佃户,年终去给地主交租,并佃第二年的田。
去时,他把一只鸡装在袋子里,交完租,便向地主说起第二年佃田
的事,地主见他两手空空,便两眼朝天地说:“此田不予张三种。”
张三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立刻从袋子里把鸡拿了出来。地主见
了鸡,马上改口说:“不予张三却予谁?”
张三说:“你的话变得好快呵!”
地主答道:“方才那句话是„无稽 有一户潘姓人家,长辈过世。
家祭时,请来了一位乡音很重的老先生来当司仪。讣闻是这么写的: 孝 男:潘根科 孝 媳:池氏 孝孙女:潘良慈 孝 孙:潘道时
但这位老先生老眼昏花又发音不标准。
当他照着讣闻唱名时,凡是字面上有三点水的或左边部首都漏掉没看到。于是就给他念成这样子:「孝男,翻…… 跟……斗……」
孝男一听,直觉得很奇怪,但又不敢问,于是就翻了一个跟斗。接着又说:「孝媳,也……是……」 孝媳一听:「我也要翻啊?」于是孝媳也翻了一个跟斗。再来:「孝孙女,翻两次。」 孝孙女一听,想想爸妈都翻了,我也翻吧!于是就翻了两个跟斗。此时孝孙心想:「老爸、老妈都各翻一次,姐姐也翻两次,那么我要翻几次?」心里想着想着就开始紧张了:「怎么办?」 只见老先生扯开喉咙,大声念出: 「孝孙……翻……到……死……」 卧春〈我蠢〉
卧梅又闻花〈我没有文化〉 卧石绘中天〈我只会种田〉 鱼吻卧石水〈欲问我是谁〉 卧石答春绿〈我是大蠢驴〉
早年当兵要过政审一关,有不清白的家庭历史的人是不可能被录取的.
有一个人,在政审表中写:父亲是个贪农(贫)从小是吃糖(糠)长大的,整天靠打架(柴)过活.
有一个女子外出打工,给家里寄了封信:
我们这里天天都下雨,我的同事们都有命(伞)就我没有命(伞)家中有命(伞)给我送命(伞)来,否则拿钱来买命(伞)我在家时肚(胆)子很小,来这后,在男朋友们的帮助下,肚(胆)子已一天天的大起来.
1.有一天去天津比较出名的大桥道食品店买吃的。差不多每次都要买老婆饼吃吃!结果那天我看到新出了一种稍微小一号的饼,样子基本一致,可是我不确定,于是向售货员阿姨发问:“这个是小老婆饼吗??“
结果全场白眼
2.老师嘱咐我们:“春游坐车时老实点,别总把头和胳膊扔出去。。” 3.小明给舅舅写信:
亲爱的老。(舅字不会写,画了个圈。)
听说您生了,(病字不会写画了圈。)
希望您能好好养。(病字还是不会写,又画了圈。)读出来是:
亲爱的老蛋。听说您生了蛋,希望您能好好养蛋。
4.以前有个火车站广播说道:“请送亲友同志下车了,火车即将离站了!”
火车开走以后,一乘客到车站反映:“你们用广播把我叫下车到底有什么事!现在火车都走了!我的行李还在车上!”
车站工作人员说:“我们并没有叫您下车啊!”
“怎么没有?我明明听到广播里叫宋清友同志下车的!现在我下车了又说没事!” “......”
第三篇:写错汉字而发生的笑话和不良后果
写错汉字而发生的笑话和不良后果
一个学生总爱把歇写成喝,有一次,他的日记这样写道:有一次,我们抬屎和尿去施肥,可是开始,我们都鼓起了劲,谁也不愿喝一喝,结果到最后真有点累,所以我们就偷偷喝了喝。
学生的作文里写道:“我正走在路上,突然路面出现了一堆牛粪,我大吃一斤(惊)。”老师阅后批道:“海量,海量。”
学生的作文里写道:“我的妈妈是一个30多岁的中年妇女。”老师在“中年”两字下面批道:“多余的。”后让学生重抄。学生重抄后此句成了:“我的妈妈是一个30多岁的多余的中年妇女。”
我认为自己是个品学兼忧(优)的好学生… 师评:你是该忧了——不及格。我的历史老师长发披肩,个子矮小,脾气不好,有一点点胸(凶)… 师评:历史老师要我转告你「等下上历史课,皮给我绷紧一点。」
元旦时,我们全家一起到博物馆参观「冰马桶」(兵马俑)… 师评:有这样的东东吗?
一个小伙子不爱学习,进城里打工,往家写了封家书写到:“爸爸妈妈,我在这里过得很好,吃的是白馍,睡的是火坑(炕),可是前两天下雨,我才发现我没命(伞)了,你们快给我送命来!”二老一看当场晕倒。
早年当兵要过政审一关,有不清白的家庭历史的人是不可能被录取的.有一个人,在政审表中写:父亲是个贪农(贫)从小是吃糖(糠)长大的,整天靠打架(柴)过活.
以前,有一个农民不小心食指被蛇咬伤了,到医院医治。医生诊断后,说:“你的食指必须切除,不然的话还会糜烂下去。”医生在开处方时将“切除食指”误写成“切除十指”,当这位农民从手术室出来时,好好的十个手指不见了,成了终身残废,丧失了劳动能力,还引发了一起医疗事故纠纷。
第四篇:写错读错的笑话
儿子给妈妈寄信说:“妈妈,我在这里生活的很好。不过没有命,附近也没有买的,请把家里的命给我寄来。”她妈妈当时就吓坏了,连忙去看她儿子,原来她儿子把“伞”写成“命”了。
早年当兵要过政审一关,有不清白的家庭历史的人是不可能被录取的.
有一个人,在政审表中写:父亲是个贪农(贫)从小是吃糖(糠)长大的,整天靠打架(柴)过活.
女的说:我在家时肚(胆)子很小,来这后,在男朋友们的帮助下,肚(胆)子已一天天的大起来.
某生爱写错别字,老把歇写成喝。他有篇日记写道“班长指挥我们抬大粪,大伙干得很起劲,谁都不敢喝一喝。后来我们实在有些累,就背着班长偷偷喝了喝”
早上起床整里「遗容」后,我们到学校集合,搭车前往垦丁毕业旅行
师评:不知道你家是哪一家殡仪馆?老师一直都不知道…(仪 容)
昨晚左眼皮跳个不停,当时就觉得那是「胸罩」,果然今天皮夹被扒走了
师评:孩子,你已经这么大了吗?(凶兆)
.
报上说重金属污染过的牡蛎,可「治」癌… 师评:一字之差,养蚵人家翻身矣!我是不是该赶快去养牡蛎?会赚到翻哦…(致癌)
.
昨晚我和同学到快餐店吃晚餐,我们点了两个汉堡、「鸡块一粪」… 师评:好吃吗?鸡粪?(鸡块一份)
.
星期天准备外出逛街时,匆忙之间不小心给「肛门」夹到,真倒霉
师评:老师很好奇——谁的肛门这么大…?(钢门)
.
逛完花市后,我花钱买下「贱男」,准备带回家过年。
师评:发音正确一点,「剑兰」会哭的…
.
我的历史老师长发披肩,个子矮小,脾气不好,有一点点「胸」… 师评:历史老师要我转告你「等下上历史课,皮给我绷紧一点。」(凶)
.
我认为自己是个品学兼「忧」的好学生… 师评:你是该忧了——不及格。(优)
.
在「崎岖坎坷」的人生「康庄大道」上,我们要坚定方向… 师评:此路可继世界八大奇迹兵马俑之后,登上第九大奇迹。
有一天下大雨,某语文老师走进教室,满脸是水.他问前排同学:“我擦纸的脸呢?”(应为“我擦脸的纸呢”)
某天一语文老师上课见两个学生在交头接耳,大怒.他指着他们生气地大吼:“你们给我站到黑板上去!”(高难度啊)
1,小时候妈妈讲笑话,说有人把“惭愧”读成了“渐(见)鬼”。
2,我们在家唱卡拉ok时,隔壁一上小学三年级的小女孩说要和我同唱一首歌:折寿(《祈祷》)!晕!
3,我弟弟小时候总把“吝啬”读成“骑墙”;“吝啬鬼”读做“骑墙鬼”。
4,俺有个朋友的同学叫幺喆,读音本来就很怪,叫作“夭折”,还经常被读作“磨唧”……
5,学校里的一个化学老师看到栀子花开了,大喊:“鬼子花好香啊!”
6,我小时候曾经把“崂山道士”读成了“山劳山道土”。
7,我不止在一个地方听见人说:你想喝点什么?“瞪”汁(澄汁)行不?还有把豆豉叫豆“鼓”的。
8,处理的处应念第3声(楚,处女、处男的读音也是这个,不要读成第四声了,嘿嘿!);曲折的曲应念第1声(躯);骨髓的髓应念第3声(没有一个汉字和它的读音相同)。
9,我上高中时,校长在校广播中大喊:“一就(蹴)而就!”。
10,我有相当一部分亲戚把“删除”读成“册除”。唉!
11,记得中央台在一次全国的一次记者节晚会上,一名女主持人把引吭高歌的吭读成了“坑”;
12,前两天有个小学同学来找我玩,她把辍学说成了”坠”学,我都不好意思给她纠正,错得太离谱了。
有个农民怕自己种的西瓜被别人偷去,于是,他在田头立了一块牌子,上面写了一行字。有一天,一个过路人看了牌子后,下地摘了两个大西瓜,抱着就走。农民指着那人说:“站住,你偷了瓜就想走,回去看看田头的牌子吧!”过路人说:“我看过了,上面不是写着:下田摘瓜,发款十元!我还没有找你要钱哩!”让人白摘了两个大西瓜,还得向人家“发款十元”。究竟应当怪谁呢?虽然是个笑话,却说明了写别字的危害性。“发”与“罚”读音相近,属于同音(音近)误写。笑话:
一天,别字先生给他生病的老舅写信,内容如下:
亲爱的老舅,听说你生了病,你要好好的养病,千万不要随便下床。本来,这是一则很好的信,可是,别字先生不会写“舅”,他就画了个圆圈代替,结果,他又把“病”、“床”的写法忘了,就也画了几个圆圈代替。信到了老舅手里,可老舅是个文盲,于是,他让邻居来读,他的邻居看到圆圈,误以为是“蛋”的意思,与是,他念成了这样:“亲爱的老蛋(舅),听说你生了蛋(病),你要好好的养蛋(病),千万不要随便下蛋(床)。”
(一)太平军北伐时,有一支部队驻扎在仪征城外,先行官派小校向主将请示行军路线。主将正在与人谈话,就随手写了一个字,交给小校。先行官从小校手中接过手令一看,是个“烧”字,大吃一惊:烧城?想再去问主将,又想军令岂可更改。于是命令士兵每人准备一把柴火,三更造饭,四更饭毕,拂晓前烧城。天将亮,众军一齐点火,顿时烟焰弥漫,百姓哭声震天动地。主将大惊,急忙找来先行官查问为何烧城,先行官拿出手令交给主将,一看,主将顿足大叫:“我之过,我之过!”原来,他在不经意之间,将“绕”字写成了“烧”字!结果,好端端的仪征城化为灰烬。主将只好请求上级判处自己极刑。
(二)民国初年,某督军因手下一军需官言语冒犯,便传下手谕:“打棍三十。” 军需官被押到军营外面,士兵举枪一字儿排开,长官一声令下,“叭叭叭”一阵响,军需官被打得浑身是窟窿。督军正在书房喝茶,听到枪声,忙问何故。手下人报告军需官已经处决。督军大吃一惊:“谁叫你们枪毙他的?”手下递上督军自己写的手谕,只见上面四个大字:“打枪三十。”原来是督军把“棍”字错写成“枪”字。一字之差,枉送部下一条命。
(三)1930年,冯玉祥、阎锡山联军与蒋介石的军队进行中原决战。冯阎商定在河南北部的沁阳会师,聚歼附近的蒋军。但冯部参谋在下达命令时,误在“沁”字上多加一撇,变成“泌”字,“沁阳”成了“泌阳”,而河南南部确有泌阳城,距沁阳500多里。结果,部队按错误命令昼夜兼程赶往泌阳,分散了力量,贻误了战机,导致了冯阎联军的失败。
(四)江苏某地一青年去看病,医生诊断为“疝(shàn)气”。这病俗称“小肠气”,是一种很普通的病,治疗并不难。遗憾的是,该青年识字不多,不认识“疝”字,却误认作“癌”字,以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他的性格很内向,既不敢问医生,也不敢问朋友,更不敢将病情告诉父母,于是整天愁眉不展,忧心忡忡。由于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自己无法排遣,终于在一个夜里,这位青年草草留下遗书,吞下大量安眠药自杀了。误认一字,竟至丧命!
(五)北京华贸公司与龙贸公司签定了购买40万元羽绒服的合同,但华贸中途撤消合同,被龙贸告上法庭。华贸起初准备认罚,但后来发现合同中的“羽绒”写成了“鸭绒”,便抓住这一点,提出“货物与合同标的不符”,结果龙贸反而败诉。只好低价抛出羽绒服,损失达20万元之巨。皆因一字之差。
第五篇:因读错或写错字而产生的笑话或不良后果
笑话
某单位的清洁工阿梅聪明勤快,但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经常会写些错别字。那天,单位卫生大检查,阿梅用拖把将医疗实验室的地板拖得干干净净。因为担心别人进去给踩脏了,她写了张纸条贴在门口:请闲人勿进,我脱得很干净了,阿梅。
相传李鸿章有个远房亲戚,不学无术,大比之年,他去参加乡试,试卷到手,一个字也答不出来,急中生智,忙在考卷中写上自己是李鸿章的亲戚。无奈“戚”字不会写,。写成了“我乃中堂大人之亲妻”。主考官看过后在旁批道“所以我不敢取(娶)...实例:
1930年5月,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在河南南部进行了大规模的中原大战,双方使用了100多万人的兵力。战前,冯玉祥和阎锡山为了更好地讨伐蒋,商定率军在河南北部的沁阳会师,然后集中兵力一举歼灭驻守在河南的蒋军。但是,冯玉祥的一位作战参谋在拟定命令时,误把“沁阳”写成“泌阳”。恰巧河南南部有一个泌阳,该地与沁阳相距数百公里。这样一来,就使冯玉祥的军队误入泌阳,因而贻误了聚歼蒋军的有利战机,让蒋军争得了主动权。在近半年的中原大战中,冯玉祥军队处处被动挨打,最后导致中原大战以蒋的胜利、冯玉祥和阎锡山的联军失败而告结束。
清末,左宗棠任两江总督时,有一个原湘军中的下级军官,姓武,性情憨直,作战勇敢,左宗棠举荐他任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令。武某行伍出身,不通文墨。有一次逢县考,上级发下试题,他为了保密,将之藏在自己的靴筒里。临考当天,却忘记试题藏在哪里了,到处寻找不着。他手下人说,请老爷回忆一下,或许能想起试题内容来。他想了想说:“我只记得有一个‘马’字”。由于当时考试内容都以《四书》为准,手下人就翻遍《四书》,找出了“至于犬马”、“百姓闻王车马之声”等几条,他说不对,“马”字是最前头一个字,于是又翻到“马不进也”,他又说字数不够。后来有一差役说,请老爷在自己身上找一找,他才猛然想起藏在靴筒里了,忙找出来,众人一看,是“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大家也不敢笑。后来此事反映到总督府,左宗棠觉得自己用人不当,就写了一首打油诗:
焉作马时马当焉,恰似当年跨马前。冲锋陷阵猛于虎,何必荐其弄笔尖。于是罢了他的县令,又调回军中去了。
笑话:
以前有个火车站广播说道:“请送亲友同志下车了,火车即将离站了!”
火车开走以后,一乘客到车站反映:“你们用广播把我叫下车到底有什么事!现在火车都走了!我的行李还在车上!”
车站工作人员说:“我们并没有叫您下车啊!”
“怎么没有?我明明听到广播里叫宋清友同志下车的!现在我下车了又说没事!”
一位没文化的女青年,给家里写信: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请放心,我已经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了。
现在,每天晚上我都和一位老大狼(娘)睡一个坑(炕),我的肚子(胆子)也越来越大了......弟弟回信:
姐姐,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咱妈上吊(调)了......其他你不用担心。
事例:
民国时期,山东省主席韩复榘,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声势煊赫。他一个堂叔,前 清秀才出身,在家无业,到济南找到他,想谋个工作养家糊口,他满口答应,立即写手令,连同其叔的登记表装入封袋,命人送交秘书长速办。秘书长拆封一看,大吃一惊,立即派人将老头抓捕关押在军法处。一个多月后,韩召开军政会议,坐在主席台上东张西望,问秘书长:“××老太爷怎么没来参加会议?”秘书长说:“老太爷关押在军法处还没放出来哩。”“混蛋!”韩复榘大发雷霆:“谁把老太爷抓起来的?”秘书长随即取出韩的手令,韩一看写的是“抓军法处”,便理直气壮地说:“我这不明明写的‘派军法处’,让他当秘书的吗?你们为什么抓他?”秘书长小声说:“‘派’字是三点水旁,您这写的是提手旁,写成‘抓’了。”韩复榘眼一瞪说:“干什么事不要用‘手’呀!快去请老太爷来开会!”韩老头被放出来后闻知此事,一肚子鸟气,一句话不说,提笔写了一首诗: 一纸公文“派”作“抓”,小爷无故坐军法。若教留在济南府,“手令”来时定吓煞。
写好后往韩复榘桌上“啪”地一放,袍袖一甩回老家去了。
北宋仁宗时,有个文人赵旭,在一次科举考试中文章出众,堪称榜首,在殿试时被仁宗皇帝看中,但一看他写的字,很不正规,把“唯”字的“口”字旁写成了三角形的“厶”。仁宗说:“卿文章锦绣,然将‘唯’字的‘口’旁写成了三角,有失规范。”不想这个赵旭自我感觉良好,忘乎所以,高声答辩称:“口与厶在书法中是可以通用的。”宋仁宗大怒,提朱笔写了“去吉、吕台、私和、句勾”几个字,掷给他说:“汝既言可通用,就将这几个字一一辨来。”这下赵旭傻眼了,张口结舌无法对答。仁宗立即决定不予录取,命其回家重新读书习字,以观后效。这位狂生,就因为一个不规范字,把到手的状元给弄丢了。当时有人写诗嘲之:
十年寒窗十年苦,一朝及第入仕途。只为一字多“口”舌,摘去功名再读书。
笑话;学生的作文里写道:“我正走在路上,突然路面出现了一堆牛粪,我大吃一斤(惊)。”老师阅后批道:“海量,海量。”
.某日,小吴到小陈家拜访,碰巧遇到小陈因为儿子在习字簿上写错字大发雷霆。于是小吴就赶紧去劝小陈说:“小孩子写错字总是难免,你又何必这么生气呢?”小陈告诉小吴说:“他老是把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你说我气不气?
“再往后!”县官叫道,犯人就往后走了一步。“再往后!”犯人又退了一步。“再往后!本官问你为何不答!”“回大人,小的名叫冉住俊,再退后就要出了公堂了。”
事例:
抗战期间,国民党一战区司令部有一次发一封密电,向蒋介石报告战况,文中有“已派五军增援”。蒋阅之费解,提笔批:“五个军?第五军?”遂命人将原件退回。一战区头头们险些受处罚,惶恐不已,庆幸未造成重大失误。军中有人写了一首诗责之:
第五军耶五个军?含糊模棱费沉吟。军机岂可作儿戏,一字差池数万人。
江西有位农民从某报上看到一则消息:闽西龙岩市白沙镇食用菌栽培很有名,上年大丰收,决定到白沙去学习,千里迢迢来到闽西龙岩市新罗区的白沙镇,下车一问,不想人家告诉他,白沙镇很少有人栽培食用菌,更没有大丰收.他一听“傻”了,连忙拿出报纸问白沙镇的一位干部这是怎么回事?这干部一看报纸,想想才明白报上登的原来是龙岩市上杭县的白砂镇的事,报上因没有说是新罗区还是上杭县,更把“砂”误写成了“沙”,因而使这位农民找错了地方.就媒体上这么一个错别字,却让农民朋友耽误了一天时间、白跑了100多公里的冤枉路,多花了钱,你说冤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