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评《致青春》
我愿在你平淡无奇的生命里,做一个闪闪发亮的神经病。——马良
陈孝正,本片男主角,单亲家庭,父亲早死,由母亲独自一人带大,对陈孝正管教严格。陈孝正是标准的好孩子,听话,勤奋,自律,刻苦,努力,学习好,受家庭影响,有些自闭,有些自卑,敏感,但人长得很帅。陈孝正在大学里属于另类,他为实现梦想而全力战斗,不容许有任何差错。
如果不遇上女主角郑微,陈孝正的生命轨迹将按照他之前规划好的路线,平淡无奇的走下去,最终会和曾毓走到一起,结婚生子,事业有成,或许后半生幸福美满。但这样的人生轨迹注定不是个好故事,也太过平淡和乏味,亦与青春无关。
青春时,人至少该疯狂一次,否则就不是青春。在生命的每个阶段里,就该去做那个阶段里该做的事情,青春期里去做青春期该做的生气。如果少年时没有犯过傻,犯过错,长大以后,这样的机会就不会再有了。这世界的错误就在于,成人总是用自己的行为准则,去要求小孩子不去犯规、不去犯错,最终使他们学会用各种规则要求自我。然而,人不是机器,人有感情,如果一味的用规则去约束自己,人生又有何滋味。
年轻时,我们不懂的东西太多,可等到懂了之后又晚了。青春时犯错是注定的,留下遗憾是难免的。没有人告诉我们该怎么去做,而我们也不知道,自己一直以来坚持的东西,是否真的是对的。绝对正确的三好学生陈孝正,最终还不是吸起了香烟?
郑微的出现,让陈孝正这条平滑的直线,出现了拐点。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如果郑微注定不是陈孝正青春期回忆里那条靓丽的风景线的话,她甘愿成为陈孝正平淡无奇的回忆里,那个闪闪发亮的傻逼。然而,最终神经病也好、傻逼也好,郑微还是成功了。感情就是如此的不由人控制,郑微对陈孝正,从讨厌到喜欢,陈孝正对郑微也是如此。人生注定变数太多,无法规划。
观影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的强烈意识到,郑微真是个聪明的女孩子,她的聪明,不是一般人的聪明,而是看不懂的那种聪明,是绝顶聪明。曾毓那么好,为何不能打动陈孝正呢?陈孝正可以控制自己不喜欢曾毓,但他不能控制自己逃避郑微。郑微的力量,既大于曾毓,也大于陈孝正。
人们总是不停的去学习控制感情,可是真的必须去这么做吗?郑微是个真性情的女孩,而且非常勇敢。她敢于在晚会上因一时气盛,让晚会的主持人下不来台,不给领导留情面,勇敢的去唱那首《红日》。在正常人眼中,她的举动不知出格,而且愚蠢之极,但正因那一唱,她赢得了陈孝正对她的爱,她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没有原则可言,没有道理可讲。人生何尝不是这样。
人生只有一次,没有推倒重来的机会。陈孝正选则去美国深造,对那时的他而言,他是不可能去做出别的选择的。不能怪他,他的人生规划容不得差错。怪就怪那时的他还不明白,他一直奋斗的梦想,可能并不是他最需要的。几年之后,等到他事业有成的时候,才想重新拾起青春时的情感。但他所面对的人事物,早已变迁。陈孝正的生命也因为缺憾而变得完整,但他事业上的成功,能否祝他重走一遍青春,电影到最后也没有交代。
郑微是一个很自我的女孩,从一开始与阮莞的对峙就能看到。直到陈孝正的出现,她才把自己注意力从对自己的关注,转移到对外部世界的关注。虽然之前她喜欢过林静,但那时的她,对外部世界仍旧是不敏感的。陈孝正使郑微意识到外部世界的存在,为她打开了一扇窗户。而陈孝正则始终没有完全打开自己,即便他爱上了郑微,可是最爱的仍旧是自己。在单亲家庭长大,使陈孝正丧失了完全爱他人的能力。而张开则不一样,他可以完全放弃自我,为他人服务。陈孝正和张开拥有的是完全不同的人格。
阮莞是个聪明大气的女孩儿,只是爱情使他盲目,爱错了人;黎维娟一心想嫁个有钱人,最终她得偿所愿,只不过嫁了个老男人;林静因为受到世俗观念的影响,怨恨自己的父亲,多年之后才明白是自己太过狭隘;朱小北是个倔强的女孩子,被学校开除,最终却成为一名教师;张开看似没心没肺,实则把感情隐藏的最深;富二代许开阳最终和曾毓结婚,虽然安排有些刻意,也算是钱权结合了。
这样的青春才是真实的青春,才是青春本该有的模样。世俗的世界总是有太多的规矩,管这管那,这不对,那也不对。事实上,太多事情,本无对错。对错,只是人们有观念之后,强加于事物之上的东西。
电影就到这里。《致青春》我认为是国产电影里少有的精品。近几年的电影里,不脑残的国产片不多,所以即便是中等水平的电影,我也愿意给它打五星。而《致青春》我愿意给它六星。总的来讲,我认为《致青春》可排在《让子弹飞》之后,与《西游降魔篇》比肩,超越《泰囧》。——当然这里指的不是票房,只是个人对电影的喜爱程度
第二篇:致青春影评
“命运就算颠沛流离,命运就算曲折离奇,命运就算恐吓着你做人没趣味。别流泪心酸,更不应舍弃,我愿能永远陪伴你。”这首《红日》是电影《致青春》中“玉面小飞龙”郑薇在分手后的舞台上演出的煽动人心的一首歌,唱出了观众台上所有听众的心声,也唱出了我们观影者对于青春无悔真实的感受。
也许郑薇选择站在舞台上唱这首歌的时候是受到当时毕业情绪的感染一时兴起,也可能是她内心压抑很久的情感的爆发,但我认为,她选择了在面对所有曾经的同学曾经的青春的舞台上唱出这首歌的时候已经走出了曾经分手失恋的阴影,放下了对失恋对青春的悔恨不解,选择了新的人生。
这部电影中人物复杂,感情纠纷也比较多,但人物的感情经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随着时间的流逝,感情被现实打败。林静对父亲的丑闻无法释怀,他舍弃郑微选择逃避,然而逃避并没有让他捡拾到新的快乐,林静没有幸福可言。陈孝正则是为了“不能有一厘米的差池”,毅然决然的放弃郑微。直到他有所成就的一刻,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成就是用做人的失败换来的。而郑微呢,奉献了青春,牺牲了自己,满腔热血换来的是两手空空„„还有阮莞,为了保全真爱,放弃了作为女人“不可辱”的尊严,一味的包容,最终命丧黄泉„„
郑微对陈孝正的坚持,是对爱情直白的注脚。她认定了的,就要不顾一切代价的陪着他,投其所好。结果,陈孝正为了自己的前途,不惜抛下她远走他方。这一打击尽管让她满目沧桑,但郑微的心里其实还是没有放下这份坚持,她在等一个答案,哪怕不再会接受这个人,但仍然要为自己的真爱讨回一个说法,因为放不下,尽管事业成功,内心仍然备受煎熬。
而陈孝正理性的计算着如何离开,也一定精心的计划过日后如何来弥补郑微。他为了目标不停的算计,但他算计不到,下一次见面,郑微额不再活泼,不再炽热,唯有肃静的表情和黯然的瞳孔。那些不懂“青春”的人,给郑微戳成的伤痕,他永远不会明白。
当陈孝正多年后再一次回归,信誓旦旦要给郑微无以复加的完美爱情。可是,青春已经不再,怎样做才能够完美呢?陈孝正只知道他在海洋馆的内心独白是真心实意的,却不知道郑微当年说的“我愿意跟你吃苦”也是心甘情愿的。
都说失恋可以让人成熟,郑薇也在后半场当中完成了自己性格的最终催熟。只不过这种催熟每次都需要用感情上的伤痕累累来作为代价,我们也终会发现,没几个人不是自私的,“我们都应该惭愧,我们都爱自己胜过爱爱情”。我一直记得电影里郑薇和陈孝正之间的几句台词:“你答应我,不要突然失踪,我怕我没勇气一直等着你。我怕我们走着走着,就再也找不到彼此了。”青春就是一场葬礼,谁的青春里又没有埋葬过爱情?郑薇以及阮莞的悲剧就在于他们还在坚持,坚持那份带有“青春”烙印的直白、火热。“一个女孩是因为爱上一个男孩而成长,一个男孩是因为失去一个女孩而成长”。这句话不无道理。智商不会催人成熟,情商才能促人成长。失恋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一堂感情课。失恋的价值之一就在于男女双方都是在无法平衡的舍与得中,丰富自己的内心,拨开懵懂的面纱,在寻觅中接受各种挫折和无奈,并为此心甘情愿的付出,无怨无悔的努力。
种种与现实的写照,由于一块石头砸在了平静的水面上,引起人们对自己人生青春的思考。爱情里没有全知全能者,也没有付出就有回报的“真爱大胜利”,只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探险者,无可避免的被刮到鲜血淋漓,甚至失去生命。这是最贴近现实的层次感,我们青春时代的爱情,还不就是这么茫然又炽热,陷入时,叫人不疯魔不成活,面对岔路,又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的举步维艰,不断质疑、权衡、否定着当下的状态,却对迈出崭新的一步战战兢兢。正如我们对采访身边同学的结论,即使知道学生时代的爱情不一定会有结果,相恋的两个人会受到来自学校家长工作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即使明知道失恋会给双方都带来不可预知的负面影响,但仍然会在现实允许的情况下抓紧对方的手。当被问到“失恋后,有没有后悔过曾经的这段恋情”的时候,所有的回答都那么毫不犹豫的一致:“不后悔”。正如我们很多同学相信的爱情观:“正青春,如果爱,请深爱;来日若不能圆满,那也不必遗
憾!”
第三篇:致青春影评
《致青春》:青春? 伤痕!
严格地说,《致青春》是两个人的作品。导演赵薇的乐观、活泼以及小小的恶作剧心理,造就了影片的青春戏;编剧李樯的细腻、敏锐,成全了影片的心理戏。今天已经高度社会化的大学校园,过早地培养出了不少“成熟”的学生。但在上世纪90年代,校园之墙还是一堵防卫线。《致青春》花了不少的篇幅来呈现出走后的坍塌感,然而青春还有余烬之热,在催促着人们奔向理想方向。
看完电影后半部分的最大感受是,青春时期是最适合激烈表达感情的时候,而有过这种激情燃烧之后,就再也不会心生涟漪——看看郑微后来是怎么对待重新回来找她的陈孝正,看看韩庚饰演的林静如何对待他的追求者。赵又廷与韩庚,一个为出身贫贱而自卑,另一个因看到父亲爱上郑微的妈妈蒙上心理阴影。在青春的两头,前面是童年不能承受之重,后面是中年无法面对之尴尬。唯有青春,唯有那段没心没肺、敢爱敢恨的青春,才是生命中最热情的岁月。但青春却如篝火,燃烧得越旺盛,成为灰烬的速度就越快。所以,形容青春用“终将逝去”这样的描述再合适不过。
按照目前电影市场最流行的喜剧元素来看,《致青春》一个也不少,甚至在年代感的营造、戏剧冲突的设置、角色表现完成度等方面,均体现出不错的水平。如果想在影院获取一场欢笑,《致青春》不会令人失望。赵又廷饰演的陈孝正呆板、严肃的外表与其孩子气的言行,制造了差异感很强的“笑果”;客串午夜电台主持人的韩红是令人笑到胃疼的“彩蛋”;男生宿舍里的糗事令人心领神会„„ 《致青春》完全可以采取《泰囧》式的喜剧狂欢,把搞笑进行到底,最后来个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结局,这样似乎更符合观众的期待。但这部电影还是试图把社会的切面呈现出来。在后来的情节里,《致青春》放弃了继续逗观众笑,转而去思索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以及情感之于人的重要性。郑微以啤酒祭奠阮莞,陈孝正以回归救赎内心,林静以努力想换回爱的能力,朱小北以遗忘告别过去„„他们得到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无法用成败来形容。生活的真相就是这样,于残忍之中奢侈地品尝点滴甜蜜。
《致青春》对于沉重部分的把握,不会影响到只图来影院找乐的观众的心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内心充满欢愉者,会通过这部电影得到欢愉;内心曾有荆棘者,也会得到一些安慰。影片在角色的情感过渡方面,有操之过急之处。在角色戏份分配方面,后半部分也有些吝于删减,但作为赵薇导演的第一部作品,用最简单的四个字可以评价:超过期待。
第四篇:影评《致青春》
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首映看片会上,赵又廷和赵薇说的两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赵又廷:我拿到剧本时,就问导演:„台词这样写,好像不是很生活化‟。导演告诉我,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才体现出天真。
赵薇:青春就是这样,你在青春时期与A和B谈恋爱,但最终会与C结婚。
确实,我们在大学不就是很天真么,天真的以为毕业后会一帆风顺,天真的以为你会与大学的男/女友走到最后,但最后青春逝去了,天真逝去了,人和物也随之逝去了。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一部让你在观影中回忆起过去的电影,首先会让你想起你的大学。
赵薇、关锦鹏对于大学的还原令影片成为中国最真实的大学电影:随处可见的男女生吵架、男生宿舍一地的烟头和瓜子皮、上铺男生的夜间打手枪、假惺惺却管用的请假理由、大学各种靠谱与不靠谱的社团招新,不关你事70后、80后还是90后,你在大学经历过的,在《致青春》中全部会找回来。
当然,你会想起很多大学同学。赵又廷饰演的陈孝正,可能就是你班上那位天天泡在自习室年年拿一等奖学金的好学生;杨子姗饰演的郑薇,也许就是你大学时看到的在男生宿舍楼下求爱的女生;包贝尔饰演的老张,放在现在就是天天宿舍打Dota的宅男;至于江疏影饰演的阮莞,不就是沈佳宜那样的“我们都动过心思的女孩”吗?
作为工科男,最让我感触的角色是赵又廷饰演的陈孝正,这里要夸赵又廷,把理工科书呆子走路的方式表演的极棒,瞬间令人物可信。而宿舍扫地、面对女生表白不知所措,更是有工科书呆子本色,话说当年我就是宿舍里看不惯地脏扫地的人,宿舍里的人的心态是“你看不下去你去扫啊,反正我们无所谓”,所以陈孝正扫地的心情我很能理解!
刚看完影片时,我发微博说哭了四次,有人不理解,这就要看《致青春》有没有拍出你的青春了。这些天看到有人说“青春有哪点好啊,还要致来致去”,可能我们被社会的生活磨的太圆,可能我们处理不痛不痒的感情已经处理到麻木,所以早已忘记了校园的那段时光。《致青春》中有太多人的青春,等看到影片时才会被突然勾起一些回忆。
有两场戏我很感触,一场是郑薇在校园演出上唱《红日》,看的时候我还质疑“哪里来的配乐和现场效果”这种问题,但当看到郑薇想表现但胆怯的动作时,我有些感动,大学时期学校组织的歌唱比赛不
就是这样吗?从电视上学来的几个动作,在台上根本没胆量施展开,搞得可笑又业余,但这确实就是大学生,天真可爱的大学生。
另一场感触很深的戏,也是很多人都流泪的一场戏,便是陈孝正带着郑薇去海洋馆那场戏。陈孝正向训豚员胆怯询问的神态、郑薇欢乐地跑向海豚的慢镜头,令我猝不及防,顿时想到了一段大学时期3年多的恋爱,回想到那段恋爱是多么的欢乐,同时也想到不久之后她就要嫁于他人,心中的酸瞬间顶到鼻子里,眼泪也留了下来。
还好最后赵薇导演的话安抚了我,就是那句“青春给了A和B,最后和C结婚”,可能青春就是这样残酷,就如同影片所展现的那样,被谎言毁了也好,被绿茶婊毁了也好,最终青春如同摔碎在林静脚边的玻璃,还得给你留出一道疤痕,让你永生难忘。
第五篇:《致青春》影评
作者:朱白
如果单纯来看,作为一个偶像派明星的首次执导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算是成功了。它不仅带着浓重的怀旧气氛,还轻松地架起了男女爱情看似永远充满隔膜但却又不能不存在的那座桥梁,不管是青春中的迷茫之爱,还是葱葱岁月里的执着之爱,再还是即将长大成人自私放弃之后的割肉之爱,在《致青春》中上演的都是壮烈且只属于年轻人的爱情故事。
大学校园里,有人长得玲珑美丽,羡慕目光和追随者都不缺少,也有人立志要出人头地,一切爱与不爱都是进程中的细节。《致青春》的故事原本就很小清新,甚至还有因过于通俗而导致的回味不足之嫌,但这些正是一部受众广泛的轻型青春片的必要元素。不知道是不是编剧李樯嫌这样一个故事不够韵味或深度,在清新的剧情里添加了自己的“残酷”。当残酷作为一种美学成为电影的韵味之时,那当然是文艺片的一种表达方式,但如果将此仅作为一种作料,添至到原本小清新和纯纯爱的故事里,就难免显得画蛇添足。
韩庚和意外女友的戏多余出现,作为另外一条“女扑男”的戏份,不仅雷同,也令清爽的线索略显繁杂。还有韩庚对病床上的女友粗暴喂药的一场戏,跟整部片子都显得有些抽离,既不属于整体气质,也在剧情上没有必要。这只是单纯的残酷一种,是一贯以文艺片为主的编剧李樯所理解的残酷。
最活灵活现的是杨子珊扮演的郑微,她在校园里一会儿上演热辣泼妇般的吵闹,一会儿苦苦追求赵又廷扮演的陈孝正,爱得干净,不爱得也意气风发。郑微从入校开始就当红美女之一,她最后成了陈孝正的女友,但却以此尝试了人生最苦涩的结局。当甜蜜被给予甜蜜的人终止时,你想不出还有什么比这更残酷。人
生的爱恨情仇说起来大多不过是虚惊一场,但也只有经历者才能分辨出这苦中带甜、乐中带悲的复杂感受。
如果你是一个真正想看一场电影的人,可能在进场之前跟我差不多,就是对导演赵薇基本不会抱太大期望。大概也正是基于这种期望值,才不会对片中不时流露出来的生涩过于纠缠。当看到那些怀旧的色彩和懵懂之时才会有的爱恨引发的小破事儿,兴许还会跟随着剧情一次次掀翻自己心中封尘已久的五味往事。不是人人生命中都有赵薇呈现的那种离奇嚣张之爱,但是青春年少谁都拥有过,而那时不管是轰轰烈烈还是百无聊赖,都是日后无法再拥有的美好时光。所谓“终将逝去”正是这种美好但又不得不放手让它离去的无奈感吧。
故事结尾,还是犯了国产彩色故事片的通病,一切不能解释和自圆其说都归结为“病人”,不是心理阴影患者,就是爱情观不健康的人。宿舍四姐妹中有经历过被抛弃迄今未嫁的,也有因为一场过往之爱产生的意外事故而去世的,还有下落不明或者改换身份的,只有那个将爱情观与金钱牢牢捆绑在一起的人,获得了所谓的家庭幸福——嫁给富翁,虽年纪已大,但精神、物质纠葛均不存在,算得上是幸福中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