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巧设悬念写出好作文
第一
计
设 置 悬 念
所谓悬念,指的是欣赏文学作品、影视时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的心情。用在一篇文章中指的是作者在叙述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故意留下疑问,引起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关心。一篇文章如果平铺直叙,就很难打动读者,因此,要使文章婉转生姿,就要善于设置悬念。悬念的设置必须既出乎人的意料之外,又在人的意料之中。这样去安排材料、情节,文章就富有魅力,能够引起读者阅读与思考的兴趣,收到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
第二
计
激 化 悬 念
悬念不激化,就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激化的方法是在提出矛盾或设置悬念后,“王顾左右而言他”,对矛盾、疑团或问题不予理会,造成读者想全知快知,而作者偏要慢慢道来的局面。这样,读者寻求答案的心情就会越来越迫切。
第三
计
解 开 悬 念
有了悬念,如果不彻底解开,文章就不完整。但悬念不到“山穷水尽”的情境绝不解开,这样,才能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最后解开悬念就会使读者恍然大悟,趣味盎然整篇文章也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失恋
看了这个题目千万别吓你一跳,一个年纪小小的初中生,谈什么恋不恋的,更别说失恋了。不过,我倒是有一段缠绵的“恋爱史”,想知道吗?请听我慢慢道来。(设置悬念)
初一时的一次期中考试,我考的一塌糊涂。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她邂逅。起初我只想与她做个朋友,找个人说说心里话。于是,我便常和她在一起,关系也愈来愈密切。我什么都对她说,不过后来我发现不管什么大胆的想法只要跟她一说,准吹。因为她总是阻拦我不让我做这做那。
就像一次英语演进比赛,老师动员大家自愿报名参加。说是先在乡里进行比赛,然后挑选优秀者到县里参赛。我的英语底子好,在班里数一数二,口语也不错,听到这个消息,还没来得及张口跟他说,她就立刻警告我不要参加,还摆出一大堆的理由:什么那么多人参加,况且英语成绩都极稳定、极好啦,什么某某比你成绩好都没参加,你成吗?什么露头的椽子先朽啦,什么过啦这关还有县里啦。。。。我顿时无言以对,眼睁睁的看着自己错过这个机会。
就这样,不管大事小事,主要是我主动的,她立刻用眼瞪我,示意我别这么作。我对她也言听计从,所以在我升入初二前没在班里出过风头,一直生活 在风平浪静的环境里,而且,静的出奇。生活的过于寂静让我感到害怕,后来,我升入初二了,她也随我一起来到初二,终日和我形影不离,随时告诉我“悬崖勒马”。于是,我又平静的度过了初二。进入初三,这重要的一年,她更是千叮万嘱的随时在我左右。譬如这次投稿,我想试试,又怕她知道了出来阻止,干脆就没告诉她,趁她没注意赶紧投稿,不然她定会说:“那两次是你运气好,发表了两篇文章,这次就不一定了,而且这次若不发表,你的脸往哪搁呀?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纸里包不住火,她最终还是知道了,有用那套我都能倒背如流的话劝谏我。我这次真的急拉,大声对她说:“我的是不要你管,咱们分手吧!”她一怔,然后小嘴一撇:“分手就分手,有啥了不起的!”然后,扭头气呼呼的走了。
就这样,我“失恋”了,内心颇为感伤,但却不觉怎么悲凉。不是裴多芬说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吗?为了自由决策,抛弃她是迟早的事。(激化悬念)
末了,顺便告诉你一声,他的名字叫——自卑。(解开悬念)
第二篇:巧设悬念
作文指导:巧设悬念起波澜
许小河初中.老廖
传说“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一次应邀到一个富翁家给他母亲的寿辰绘画题诗。他画了一幅画后,接着题诗,第一句便是“这个婆娘不是人”。刚写完,满座皆惊,富翁也十分愤怒。唐伯虎接着写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这下四座宾客转惊为喜,富翁也转怒为乐。唐伯虎又写出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这下大家又惊得发呆,富翁一家更是怒气冲天,这时唐伯虎第四句脱笔而出:“偷得蟠桃献母亲。”这时满座宾客赞叹不已,富翁也顿时对诗画赞不绝口。唐伯虎的诗悬念迭生,反差强烈,跌宕起伏,充满了智慧和幽默。
什么是悬念?悬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景设置,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手段。它可以是一个场面、一段情节,可以是贯穿全文的一个具体事物、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等。悬念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对事情的发展、变化、结果,对人物或事物的处境、结局产生关切的心理,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具引人入胜的魅力。悬念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通俗地说,悬念在故事发展中只亮开谜面,而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民间艺人说书时的“卖关子”,其实就是利用人们总有“欲知后事如何”的心理,用悬念来抓住听众。设置悬念的常见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拟一个富有悬念的标题。
这一点只针对半命题或话题作文。标题上设置悬念,可以紧紧抓住读者的心,激起读者急于探求内容的强烈愿望。如一篇题为《请扔掉它》的文章,醒目的标题给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扔掉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扔掉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看完文章后,再看标题,觉得既准确无误又醒目含蓄,原来谈的是戒烟。若改为《谈戒烟》就不易引起读者的注意。
二、开头设置悬念。
万事开头难,开头好了自然引人阅读。文章开头设置悬念就很容易达到这一效果。常见的有倒叙法和设疑法。
1.倒叙法就是先叙述事件的结果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段,使读者产生期待、关注的心理,然后再叙述事件的经过。如萧乾的《枣核》一文,开篇点明身在异国他乡的友人竟然再三索要几枚枣核。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索要枣核的原因就像一团迷雾笼罩在读者心头,让人想一探原委。这样作品就把本是一件简单不过的事写得曲曲折折,颇有韵致,最后才点明老人那颗深沉的爱国之心,让人读完感觉荡气回肠。倒叙法的好处:一是可以引发思考,形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二是便于作者调动情感,勾起对往事的深情回忆,更符合生活的真实。
2.设疑法就是在篇首设置悬念。这种形式运用很广泛,它有助于创设氛围,展开矛盾,引出下文。可以这种人物某一刻的神态为悬念,可以人物某一刻的言行为悬念,也可以环境为悬念。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开始写“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读了这些,人们不禁要问:这个小女孩是干什么的?天冷又下着雪,她为什么还光头赤脚?天快黑了,又是大年夜,她为什么不赶快回家?她究竟会有怎样的命运?文章一开头,就把人物放在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给读者设置了一系列的悬念,于是便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心,激起读者急于知道事情底细的阅读兴趣。
三、巧妙处理情节,悬念迭生。
把情节处理得“一波三折”,能够极大地吸引读者的眼球。但切记这些“波折”要入情入理,让读者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觉,方能做到引人入胜。而脱离生活、故弄玄虚的“波折”非但不能吸引读者,还会适得其反。常用的有误会法。
四、结尾余味无穷,意味深长。
结尾处适当地运用悬念,可使文章显得意味深长,还能让人在读后回味无穷。如湖北荆门某考生的作文《香茗》,通过品茶及听对门父女俩的对话来表达“弱者总给自己找借口”这一主题。文章结尾写道:“对门的谈话,让我思绪万千。我又呷了一口绿茶,确实很苦,但很快我就品尝到一股源自心底的清香,使我十分坦荡舒心。我忽然想起什么,转身从冰箱里拿出一瓶绿茶,向对门走去„„”“向对门走去”,去干什么呢?没有写,给读者留下一个悬念,同时也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余音袅袅,耐人回味。
总之,设置悬念不能滥用,要合情合理,不牵强、生硬。所设悬念要简明、干净利落,不能枝蔓横生、故弄玄虚,以致使人眼花缭乱,甚至厌烦,从而失去悬念应有的效果。
范文引路 生日
30岁生日,我点燃了53支蜡烛。
妻子边找酒瓶边唠唠叨叨地说:“没听说谁的生日得提前两天过的,害得我啥也来不及准备。”桌面上摆着生日蛋糕、啤酒、果仁朱古力和许多带壳的炒花生,这最后一样是我母亲生前十分喜爱的食物。
屋里的电灯灭了,烛光的火苗一齐跳起了“迪斯科”,为它们伴奏的曲子,是我指定的一首由民歌改编的轻音乐曲《天女散花》。我的眼睛湿润了。
母亲穿着那件深蓝色夹衣坐在藤椅中,她已经病恹恹的,说话要强打起精神,只有脸上慈爱的神色是儿子每时每刻都能从愁容中分辨出来的。她说:“明天,是你29岁生日,过不过?”
我的心不禁震颤不已。母子异地生活多年,我从来就没有记住自己的生日,而它却像神圣的钟声,定时在母亲的胸怀里撞响。
然而,我不忍心让妈妈为此劳神,她患的是晚期肝癌,千里迢迢投奔到我所在的城市,唯一需要的是治疗和休养。我说:“妈,这次不过了吧,已经没这习惯了。”
母亲的眼光停滞在我身上,良久,又停滞在自己的足尖上,最后她说:“不讲究就算了。”话语里分明藏有叹息和莫名的遗憾。
我们大家对她隐瞒了病情,但是她有了预感,因此,她有遗憾,我们是理解的。在她病逝之后我才发现,母亲深感遗憾的绝不限于这一点。给母亲立墓碑时,查阅她的生卒年月,我吃惊地看到一行字:“生于1934年12月14日。”假如我们也想着给母亲祝寿的话,每年母亲的生日恰好比我的早两天!
我懂了,可是懂得太迟了。母亲在最后的日子里惦记着儿子的生日,又何尝不希望儿子关切地问一句,头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为她的生日作些许表示呢!可是,儿子竟让她带着莫大的遗憾去了„„
妻子和牧牧笑咧咧地入席就座,一个为我斟酒,一个为我切蛋糕。
牧牧举起酒杯,眨眨眼睛,大声说:“爸爸,庆贺你的生日!”
我百感交集,本来湿润的眼睛更无法睁开了,我将牧牧抱过来骑在膝上,和他头碰头地说:“今天不是庆贺,是纪念。来,牧牧吹蜡烛。”
牧牧吹一支数一个数,吹到20支就发现了问题:“怎么这么多呀?”
儿子和妻子都看着我,眸子里映出不同色调的烛辉。我对儿子说:“吹吧,吹完了讲个故事给你听。”
牧牧吹完了,我当真讲了一个“故事”,还告诉他别学“故事”里的那个人。他听懂没有很难说,但垂头啜泣的妻子肯定是听懂了的。
【技法解析】
这是一篇令人伤感、动人心扉的文章。小说开篇便设置悬念:30岁生日怎么点了53支蜡烛?作者无意急于解开谜团,而是通过妻子的话继续增强悬念,并且顾左右而言他,“突兀”地加了一句“这最后一样是我母亲生前十分喜爱的食物”。“我”过生日怎么又写到母亲了?更是让人如坠云雾之中,让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沿着作者布置的谜局读下去。音乐中,故事转入对母亲的回忆,在回忆中,点出了“我”没有给母亲过最后一个生日的愧疚,既照应了上文,也为下文作了铺垫,同时也点开了悬念,自然而巧妙。结尾则画龙点睛,辞虽尽而意无穷,就像欣赏一首绝妙的乐章,一曲终了,余音仍在耳畔回荡。
大家之言
小说的读者,难道不曾发现悬念带给你们的乐趣吗?人物、背景和其他的要素一样都不可缺少,但是它们终究是一些修饰性的东西。而故事中的主要线索吸引着读者从开头第一行读到下一页,然后又从下一页一直读到故事的结尾。人人都想知道故事的结局是怎样的,这就是悬念。
真题回放
周杰伦不走寻常路,成为一代偶像,引领青春风尚;蔡伟不走寻常路,十年磨一剑,走上成才之路。不走寻常路,意味着另辟蹊径、独创一格、个性人生„„
请以“不走寻常路”为题作文。
要求:(1)文体自选;(2)文章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3)文中不得
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不走寻常路
他不健全,但很乐观。他不健全,但很坚强。他不健全,但他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生活路。
去新华书店,顺手拦了一辆人力三轮车。车子没有同往常一样往大道上走,而是弯进了一条清幽的小道。我正纳闷,只听车夫说:“这里人少,安全,又安静,可以给你一个舒适的乘车环境。”他居然不走寻常路。我笑着打量着他,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马甲,修得平齐的发丝中掺着银丝,大概有五十多岁了吧。
车前行着,我却开始奇怪,因为上好的路,车身却微微颠簸,不像坐其他三轮车一样。目光往下一移,猛然发现,他居然只有一条腿!他失去的是右腿,那截空空的裤管,挽了个疙瘩,悬在空中,随着他蹬车的频率,先向前一冲,片刻停顿之后又向前一冲。为了加快蹬车的速度,他的臀部时时脱离车座,身子向前倾,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那唯一的一条腿上。
望着那截空空的裤管,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十七岁,一百多斤的体重„„我几次想下车,却又怕玷污了一些圣洁的东西。
前面一带是上坡。我说:“我先下车,帮你把车推过去吧。”他连忙制止:“不用,不用,这点坡都爬不上,我咋个挣生活呀。上次,我还靠我这条腿,载着两个老外游过嘉兴呢!”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的确是个不一样的人。车子遇上陡坡,便倔强地不肯前行,甚至有后退的趋势。车夫弓起身子,加速向前蹬,车子发出“吱吱”的尖叫声。他黝黑的后颈高高地绷起一根筋。我想,他此时的脸一定是紫红色的,那单薄的衣服包裹下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
车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重地喘着气。眼前的他,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但在我看来他无疑是个强者。面对命运的不公,他没有选择消沉,而是扬起了自信的风帆。残缺的腿,注定了他会有特殊的一生,他却走了不一样的路,就像弯进的那条小道。骑三轮车,也许是很平常的工作,但对于他,却要比正常人付出百倍、千倍的努力!
他骑着三轮车,把路扔在了后面,把坡扔在了后面,挣来了坦荡的生活。他是在与自己较劲,同命运抗争。那条仅有的腿,撑起了他整个人生的重量,撑起了他整个人生的尊严,撑起了他整个人生不寻常的路。
【技法解析】
本文开篇就设下了悬念,引起读者对人物身份和命运的关注。随着情节的发展,悬念不断涌现:他为什么走小道而不走大路?上好的路,为什么车身却微微颠簸?带着这些疑问,作者为我们揭开了谜底:车夫是个残疾人。更妙之处在于作者并没有揭示车夫残疾的原因,而是通过对车夫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来表现他可贵的精神品质。这就增加了文章深度,给读者以启迪。
请你演练
和------在一起
要求:(1)先把题目补完整;(2)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4)不得抄袭。
作文怎样设置悬念(人教版)悬念,在古典小说里称为“扣子”或“关子”,即设置疑团,不做解答,以唤起读者“穷根究底”的欲望和急切期待的心理,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悬念法一般运用于叙事性作品中,通常在叙事过程中有意结下一个“扣子”,以引起读者对事件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急切关心。这种写法容易引人入胜,形成波澜。悬念的设置一般要有三个环节:第一是提出悬而未决的问题,设置谜面,把读者置于悬念之中;第二是利用“悬”而有“念”的心理因素,使读者产生急切求解的心理;第三是拨开密布在读者心头的疑云,即解决矛盾,揭示谜底,让读者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艺术上的享受。
设置悬念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标题法。
就是利用标题设置疑问,制造悬念。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件事是谁干的》、《妈妈称职不称职》,看了这样的标题,读者就会急切地往下阅读。
二、倒叙法。
即把事情的结果或情节中最精彩的部分特意提到文章的开头,使读者产生一种追根溯源的欲望,然后再叙述事件的来龙去脉。采用倒叙的方法,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如《背影》一文,读了开篇,我们不禁要问:父亲肯定有许多方面令作者不能忘怀,为何单单不忘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读者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到文中去找答案。再如《杨修之死》,作者先写杨修猜解鸡肋令,曹操以“乱我军心”将之斩首,思贤若渴的曹操仅因这一事就会将聪颖过人的杨修处死吗?还有何因?为解这一悬念,文章接着叙述了杨修平时的为人以及他惹来杀身之祸的原因。采用倒叙应从内容和形式的需要出发,千万不可为倒叙而倒叙,当倒叙的部分叙述完毕回到顺叙时要交代清楚,要有过渡句或过渡段衔接,否则,会使文章头绪不清,脉络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三、插叙法。
即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在适当的时机再接上原来的情节,如鲁迅的《故乡》,当写到“我”回故乡准备拜访亲戚本家时,情节突然中断,插入一大段回忆少年闰土的文字,制造了悬念:“我”拜望亲戚本家了吗?闰土为什么很想见“我”一回面?读完插叙的内容以后,我们不禁又要问:“我”心目中的少年英雄闰土现在怎样了?“我们”见了面,闰土还会口若悬河,无话不谈吗?悬念一个接一个,一环扣一环,这样一方面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另一方面可以使文势曲折变化,跌宕起伏,读来趣味横生。
四、误会法。
利用误会设置悬念,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读来妙趣横生。如《山中访友》,标题就能让人产生误会。看过文章的标题,读者一定以为作者要到山中访问自己的好朋友。然而读罢全文,读者方才明白,原来这个“友”指的不是人,而是山中的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和悬崖等,这里作者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它们当做自己的朋友了。
五、欲扬先抑法。
词典对欲扬先抑的解释是:要发扬、放开,先控制、压抑。“扬”和“抑”,都是一种强调手段,指作者本来要大力赞扬的对象,在文章开始的时候却贬抑他,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再颂扬他。运用此法,能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制造悬念,给读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战国策》中有一个“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文章开头先把冯谖贬抑到最低处:他既无爱好,又无能耐,还爱发牢骚,可以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读到这里,读者不禁要问:这样一个一无是处的人,孟尝君为什么还要礼遇他呢?不料接下来作者却笔锋一转,写他如何为孟尝君经营“三窟”,写出了他非凡的才能。原来作者是想利用开头的“抑”衬托后面的“扬”。这类例子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并不少见。
六、设问法。
就是运用设问制造悬念。如《羚羊木雕》一文的开头这样写道:“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开头用妈妈的一句问话造成悬念:什么“羚羊”?妈妈问这干什么?这样,一下抓住读者,引出了故事,以下按事件发展变化的先后顺序交代了羚羊木雕的来龙去脉。这种写法,要比直接陈述事件的经过更让人感觉兴味无穷。
七、描写法。
就是通过人物的外貌和神情描写造成悬念。如《最后一课》,设置悬念开头,对韩麦尔先生的外貌描写:“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还有对镇上其他人的描写:“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严肃。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韩麦尔先生穿着只有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礼服,镇上的人们个个都显得严肃、忧愁,这种外貌和神情描写,渲染了一种严肃的气氛,预示着将有不同寻常的事情发生。究竟是什么事?为解开这个悬念,读者就会带着一种探寻的心理,饶有兴致地读下去。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设置悬念要注意两点:第一,设置悬念贵在巧,巧于藏而不露,即设悬要根据情节的发展和全文的结构要求而定,如果脱离了这些而设悬,就会显得虚假,不可信,也就失去了设悬的作用。第二,设悬要早,解悬要迟。设悬早,抓住读者就早;解悬迟,就可以从容地表现人物,叙述事件。
第三篇:如何写出好作文
如何写出好作文
很多同学怕写作文,常常为此苦恼。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有的苦于没有东西写,有的不知道怎样串成文章,有的担心写不具体。
其实,中学生要想提高写作能力,必须从积累材料和训练表达这两方面入手。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同学们积累材料,主要有以下途径:
一.阅读与摘记
这里的阅读不仅仅是指语文课内的阅读,更不等同于语文课本的学习,还包括大量的课外阅读。只凭借语文课内的阅读,是难以满足积累语言材料的需要的。早在50多年前,叶圣陶先生就指出:“国文课本为了要供同学试去理解,试去揣摩,分量就不能太多,篇幅也不能太长;太多太长了,不适宜做细琢细摩的研讨工夫。但是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单凭一本语文书,是够不上说反复的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首先要有阅读的条件,同学们可在图书室借书,也可以自己订课外书,或者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对于一本好书,反复诵读,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记住其中的要点,自己的感受以及好词佳句,古诗名句和名人名言等,分门别类地摘在笔记本上。再对这本书其他内容进行快速的浏览,得到想要的要点或具体的信息,就停下来,把它们记下。读完全书以后,回顾全文内容,根据要点列成提纲,从而整体把握。而读书笔记,这个时候是最能派上用场的。
二.观察与思考
作文源于生活。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可惜,有些同
学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可见,无材可写的根源是不善于观察。同学们观察时应调动一切感官,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进行细致的观察。对观察到的现象,要给自己多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勇于向别人请教,要进一步分析,综合,比较,判断,以获取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觉得很有收获的就记下来。同学掌握了大量的语言材料与生活素材,就为写作做好了准备。剩下要做的,就是实践,实践,再实践,也就是反复多次地进行习作训练。
三.每日一忆,每周一记
坚持写日记确实能有效地提高同学的作文能力,但也会给同学造成较重的课业负担。“每日一忆”改“记”为“忆”,只要求同学在入睡前,把一天中经历的事回想一下,把有意义的事情挑选出来,想想可以写成什么作文。第二天在课堂上交流,比比谁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最有“慧眼”,最会发现。如果碰到自己特别感兴趣又有把握写好的素材,就写成周记。同时还要注意,积累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英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为了积累写作材料,曾写了几百本读书笔记,摘录了两万多张卡片。
四.作文的修改
作文自己改,进步更显著。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改错先于求美”,作文之道总是“先求其通次求其美”,同学学会自改作文则更是有益一生的事。写作上必须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同学的主体意识,提高同学自主作文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学一旦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乐此不疲”。自由是作文的生命,让同学敞开自己的心怀,拥抱自己的天空,写出感情,写出个性。通过写作,从现实走向未来,从未知走向已知。
面对一道作文题,我们往往不知如何下笔,这是因为没有打开写作思路。要
在审题中打开写作思路,在行文中把握写作原则,在阅读、实践与积累中提升写作能力,就一定能写出好作文。审题,打开写作思路
审题要抓住三个要点:解读材料意、领会提示语、抓住关键词。
把握写作原则
行文中要突出六个方面:
■让立意深邃高远
洞察生活现象背后的本质,揭示材料所蕴涵的普遍意义;以小见大,以点滴小事折射时代和社会的影子。做到准确、深刻、新颖、简约、有时代感、格调高。
■让材料新颖独特
选材要着眼当代,紧贴现实生活;只选亲身经历的,不选道听途说的;只选新颖的,不选陈旧的;只选小材料,不选大材料;只选深刻的,不选浅薄的;只选具体的,不选空洞的;只选有趣的,不选平淡的;只选少见的,不选常见的。
■让情意真挚感人
抒写真情实感是文章制胜的关键。我们要用生花之笔,记录自己的心声,流露真实的感情,让思绪在笔下流淌,让真情在纸上绽放。
■让描写细腻传神
要从“小”处入手(留心观察,关注细节),从“动情”处入手(选取典型,打动人心),从“细”处入手(凸现情境,细腻描写)。
■让语言亮丽生辉
锤炼词语,加强表现力;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灵活引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格言、谚语、俗语等。
■让布局完美无缺
谋篇结构: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过渡自然,详略得当,首尾呼应。体例形式有:书信日记体式、小标题串联式、童话寓言式、首尾题记式。提升写作能力的路径
如何提升写作能力,涵养作文的底气呢?钱蓉蓉总结了四个注意点,在阅读、实践与积累中提升写作能力。
■阅读经典
通过阅读,了解别人的经历,扩大自己的视野,借鉴他人的情感体验,就可以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关注社会
往大处说,是关注社会的热点、焦点、争论点、转折点;往小处说,是注意周围的世态人情,尤其是普通人、陌生人,为人们所习以为常的事、司空见惯的事。这里面常常埋藏着写作的富矿。平时注意捕捉、观察、收集整理,就会拥有一大笔财富。
■亲近自然
就是走出书斋,去游历山川河流、风景名胜。描写风景的文章自然不用说了,就是写人写事,也离不开景物。景物就是人物活动的舞台。舞台搭得好,人物、故事就容易演得像,演得活,演得精彩。
■勤于笔耕
擦亮观察生活的眼睛;养成记录生活的意识;练就美现生活的习惯。
第四篇:如何写出好作文
写好作文
淡定从容
202_-10-30
作文无非就是说话------有条理的说话,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只要你用心,你就一定能够写出好作文的。
什么是好作文?
好的文章应该具备几个要素:中心明确、集中,立意新颖、深刻;条理清楚、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一波三折;语言通畅、准确、生动;材料切题、具体、有个性、有时代性。
要把作文写好,作到操作规范,反复修改,单于积累。
命题作文的基本流程是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表达五个基本环节,这是我们作文的五个基本立足点。
审题,要把握考场作文的首要条件是内容切合题意。要做到“切合题意”,就应在审题上苦心经营。作文的范围、角度、中心、材料、文体、表达,哪一个环节出了差错,都与审题不准确、不全面有关。
特别要注意词语包含的意义范围。
立意,就是要确立了文章主旨或者要中心思想。立意要作到正确、新颖、深刻、切题,确立的中心思想要集中。
选材与剪裁。选材就是选择材料。裁剪是一个比喻,就是对材料进行取舍。经审题、立意,明确了“任务”、确立了“主旨”和“方向”。下一步应当考虑的就是“行动路线”——文章结构的问题了:写什么、不写什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多写什么、少写什么;怎样开头、怎样结尾„„ 写什么、不写什么,用作文的术语来说,就是:选材与剪裁。选材的原则是材料要切题、真实、典型、新颖和具体。
文章的布局或者说“谋篇布局”,就是安排文章结构。这一步解决的就是如何安排内容和表现所选内容的问题。安排内容主要是为所选择的材料构思文章的大结构和大框架,而表现内容则主要是表现学生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及自我个性。这是初中学生应首先明确的观念。
在谋篇布局的过程中,写提纲是最重要的一步。写提纲要注意两步内容:一是确定文章主题和主要内容,二是给文章分层分段,同时确定每一段的大致内容与大概字数(考试作文)。这个提纲不管是真正写在纸上还是仅在心中打成腹稿,都必须保证能在提纲中有条不紊地放进想放进入的内容。打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必须有一个大柜子,每个柜子里有不同的小格子。将每个小格填满内容后,必须检查一遍小格,将填得太满的地方再分成新的小格,将填不满的地方(也就是对文章展现来说表现力不强的地方)大笔一挥,立马砍掉。这是安排内容需做的事。
而所谓的表现内容,说白了,就是用表现手法让安排好的东西真正成为自己的。俗话说,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尤其对初中学生而言,其所写的很多内容,都是大部分人经历过的生活,平平淡淡写下来,其实新鲜感并不多(尤其是阅卷老师还看过那么多篇作文)。此时,就需在如何表现内容这步花点心思。因为,一篇文章的目的(尤其当这篇文章不是科技文时)主要在于表现自己对一些一成不变的事物的独特认识。这个认识一方面由独特的人生经验得到,一方面由不同的表现手法得到。我始终认为,所谓表现手法,实际上是一种看待事物或说看待生
活的方式。你是这样来看待生活的,因此,你会这么来写。因为你本身比较富于戏剧性,所以比较喜欢设置悬念,采用倒叙手法;因为你本身情感较为敏感与丰富,所以你比较喜欢描述细节;因为你本身较为成熟,看问题较为深入,所以你喜欢批判式的语句。这些都是你的个性,即使在考场上,也不应被方格子湮没。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判断有意识地训练一到两种类似的表现手法,如托物言志,设置悬念,欲扬先抑,镜头式展现等等
第五篇:巧设悬念让语文课堂动起来
一石激起千层浪
—巧设悬念让语文课堂动起来
姓名:吴桂丽
工作单位:白银市靖远县北滩乡红丰学校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