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电影音乐相关文献

电影音乐相关文献



第一篇:电影音乐相关文献

论文文献摘录

音乐学院 音乐表演 2008914084 陆长新

1、《电影中以音乐构建叙事的方式分析》 沛华 P119 《电影文学》202_年 第21期

2、《电影声乐经典引发的伴乐理论分析》 刘艺华 P121 《电影文学》202_年 第21期

3、《解读影片《202_》音乐的魅力》 刘倩 P123 《电影文学》202_年 第21期

4、《故事情节与音乐交织的壮观场面——电影《红河谷》中的音乐片段赏析》 何源 李雪 P125 《电影文学》202_年 第21期

6、《电影的气质:“灵韵”的消逝与追寻——重读本雅明的经典小作》 梁小昆 P2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_年 第5期

7、《音乐的文化追究——寻访电影《阿诗玛》的生态音源》 王黎光 51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_年 第5期

8、《电影声音设计的艺术魅力》 兰迪·汤 黄英侠 P88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_年 第4期

9、《探访好莱坞电影声音创作的摇篮》 程亮 P94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_年第4期

10、《丰富的痛感——试论高群书电影的现实意义》李镇 P66《当代电影》202_年 第3期

11、《对话导演路阳《盲人电影院》:用心做的电影》仲丽丽 P26 《电影》202_年 第10期

12、《音乐和效果声在影视制作中的作用和运用》房国栋 P57 《电影创作》202_年 第6期

13、《音色的情感作用在电影音乐创作中的体现》 谷毅 P60 《电影创作》202_年 第6期

14、《数字时代真实电影美学观的新思考》 张付增 P17 《现代电影技术》202_年 第9期

15、《从电影《逆光》浅谈文学语言的特征符号与电影的艺术本质关系》 曲伟新 P66 《电影文学》202_年 第21期

16、《谈谈学校音乐教育的智化倾向》高建进 P59 《人民音乐:评论》202_年 第2期

17、《演绎语言之美的小提琴手——缅怀音乐翻译家欧阳小华同志》汪毓和

《人民音乐:评论》202_年 第2期

18、《民族、地域、交响的融合——大型民族交响乐《华夏之根》的音乐创作特征》陆小璐 《人民音乐:评论》202_年 第2期

19、《音乐评论多元化与音乐评论家的社会责任问题》 蒲亨建

《人民音乐:评论》202_年 第2期

20、《阿伦·福特眼中的“音乐分析学”》 姜蕾 《人民音乐:评论》202_年 第2期

21、《新版《红楼梦》音乐的“幽怨”与“梦幻”》 凌宪初 《人民音乐:评论》202_年 第4期

22、《重拾历史的歌声——简论芭托莉独唱专辑《向玛丽娅致敬》中的几位作曲家》 P22 熊陈 《人民音乐:评论》202_年 第4期

23、《对当前我国歌曲、歌剧创作中的几点认识》 骆季超 p38 《人民音乐:评论》202_年 第4期

24、《音乐的“温度”及其意义立场——对两种音乐创作理念的美学反思》 吴思富 《人民音乐:评论》202_年 第5期

25、《音乐教育哲学:转向与反思》 李飞飞 尹爱青 《人民音乐:评论》202_年 第6期

26、《音乐的概念、音乐的功能与血气心知》 王虹霞 林桂榛 《人民音乐:评论》202_年 第6期

27、《歌剧《白蛇传》的美学思考》 何宽钊 p26 《人民音乐:评论》202_年 第8期

28、《中国新音乐的现状和未来——202_北京现代音乐节·中国美育论坛之新音乐跨界论坛综述》 宋学军 王小夕 《人民音乐:评论》202_年 第8期

29、《论发声训练中声腔的形成和稳定》 洪健生 p50 《人民音乐:评论》202_年 第9期 30、《新中国交响乐事业奠基人之一:李德伦》 卜大炜 P4 《人民音乐:评论》202_年 第 10期

31、《让子弹飞》:电影语言的魅力研究 袁莉容 P32 《电影文学》202_年 第20期

32、《谈音乐对影片主题的揭示作用》 闫丽娜 P135 《电影文学》202_年 第20期

33、《电影艺术中音乐欣赏的艺术感受》 林利珍 朱佑宝 P137 《电影文学》202_年20期

34、《关于我国电影音乐的民族元素分析》邓国怀 P139 《电影文学》202_年 第20期

35、《电影《山楂树之恋》音乐品读》 周颖 P141 《电影文学》202_年 第20期

36、《海上钢琴师》背景音乐中蕴含的人性美刘伟 P143 《电影文学》202_年 第20期

37、《试析《非诚勿扰Ⅱ》钢琴配乐的审美价值》 夏毅 P145《电影文学》202_年 第20期

38、《论《音乐之声》中音乐元素的美学价值》 王峰 P36 《电影文学》202_年 第19期

39、《中国西部电影音乐的民族性探究》 杨晓 P129 《电影文学》202_年 第19期 40、《试论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黄春燕 P131 《电影文学》202_年 第19期

41、《由《红》《白》《蓝》谈法国情感电影音乐》 王鑫 刘宁 P133 《电影文学》202_年 第19期

42、《浅析电影《阿凡达》的配乐》 吴咏梅 P135 《电影文学》202_年 第19期

43、《浅析《辛德勒的名单》音乐元素的人文主义价值观》 侯凌 P139 《电影文学》202_年 第19期

44、《吉他音乐在电影中的艺术表现分析》 陈莹 胡建民 P141 《电影文学》202_年 第19期

45、《“看得见”的音乐——论美国动画音乐的发展》 赵洁玮《电影文学》202_年 第17期

46、《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论电影《花样年华》的艺术特色》 曹曦颖《电影文学》202_年 第17期

47、《花样年华》电影音乐之解析 张爱民 《长城》202_年第02期

49、《王家卫电影音乐的使用方式与特征》 张俊霞 《电影文学》202_年15期 50、《浅析王家卫电影作品的音乐特性 》郑华 《电影文学》202_年09期

51、《电影音乐:独特而美丽的述说——以王家卫电影中的音乐为例》 曹晖 《电影文学》202_年20期

52、《电影音乐的美学特征及其多元化创作 》林丽 《当代文坛》202_年02期

53、《中国电影音乐的现状分析》杨宣华

第二篇:音乐电影

】《一个人生活》---林凡、《一个人失忆》---薛凯琪、《我,一个人》---付辛博、《单身旅记》---陶晶莹、《单身潜逃》---戴佩妮、《寂寞难耐》---李宗盛、《掩饰寂寞》---阿悄、《越开心越寂寞》---李克勤】《听着情歌流眼泪》---高进、《亏欠一生》---裘海正、《天真的女人》---阎琰、《赤裸离开》---马健涛、《安静听完这一首》---伊稀、《让心跳停了》---蓝又时、《我是真的不愿放开你的手》---陈咏 :【? 爱的温存,浅伤音符,总有一片蓝属于你】1.《同类》--孙燕姿;2.《多傻》--刘若英;3.《寂寞在唱歌》--阿桑;4.《单身潜逃》--戴佩妮;5.《谁爱我》--张惠妹;6.《然后呢》--七街小屋;7.《刺猬》--温岚;8.《不知处》--许美静 ?

【1.《hear me cry》2.《Yesterday》3.《come on over》4.《breakaway》5.《second time around》

6.《if you come to me》7.《EVERGREEN》8.《do you konw》9.《Trouble Is a Friend》10.《creepin up on you

【15部感人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恋空》、《假如爱有天意》、《情书》、《妈妈再爱我一次》、《我的兄弟姐妹》、《泰坦尼克号》、《忠犬八公》、《我是山姆》、《再见萤火虫》、《大鱼》、《这个杀手不太冷》、《比悲伤更悲伤故事》、《人鬼情未了》、《情书》【最让人欲罢不能的15部美剧】《生活大爆炸》、《绯闻女孩》、《迷失》、《24小时》、《老友记》、《越狱》、《豪斯医生》、《X档案》、《Lie to me》、《欲望都市》、《邪恶力量》、《吸血鬼日记》、《CSI》、《欢乐合唱团》、《ROME》【温馨感人电影《小猫跳出来》】影片讲述了一个孤僻的退休老人和流浪猫的故事。片中那群天生丽质的小可爱们就保管让你招架不住!!七部讲述人与狗的感人电影】《狗狗和我的十个约定》,《狗狗心事》,《导盲犬小Q》,《忠犬八公的故事》,《野性的呼唤》,《神犬也疯狂》,《101只斑点狗》。人类和狗狗之间的亲密感情,那一部曾打动你? 欢迎补充,收藏!【电影史上最奇特的一部电影《梦》 】电影大师黑泽明导演,每个人必看电影!!里面的第六个梦已经预见了202_年的场景,地震、海啸以及核电站爆炸。蜡笔小新之暴风森林大作战》最搞笑一部大电影!超多笑点!!【《属于你的我的初恋》】 好好睇吖!超感动、“如果与逞还有无数个轮回,即使每个轮回的结局注定是悲剧,依然会选择这段美好的属于我们的初恋。”·能让女性看透自己的电影:《射杀安迪霍尔》【女权】 《恐惧吞噬灵魂》【恐惧】《钢琴教师》【压抑】《迷失东京》【孤独】 《永不妥协》【尊严】《绿光》【痴爱】《花与爱丽丝》【纯真】《黑暗中的舞者》【母性】《天使爱美丽》【梦幻】,你:【因为名字烂而被错过的好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刺激1995》《搏击俱乐部》《机器人总动员》《杀死比尔》 《低俗小说》《落水狗》《午夜牛郎》《洋葱电影》《蝴蝶效应》《诺丁山》《两杆大烟枪》《摇滚黑帮》《十诫》《黑道当家》《一酷到底》《热带惊雷》【喜欢看电影的请收听经典-电影-台词】

第三篇:电影大数据国际文献综述

电影大数据国际文献综述

【摘要】大数据是当前的一种热点技术,在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领域得到应用。通过对国际前沿的电影大数据研究进行梳理,以近5年电影大数据相关的英文论文为样本进行分析发现,大数据在电影产业得到广泛应用。根据文献的主题域,从票房预测、市场营销、情感分析、推荐系统、产业经济、文化批评和文本分析方面,总结主要研究成果,为电影研究带来新的视野。

【关键词】电影;大数据;社交媒体;人工智能

大数据是当前的一种热点技术,对社会影响巨大。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领域应用大数据,甚至一些人文学科也在开拓数据研究新理路。大数据的核心是运用计算机技术,通过人们在互联网上形成的分散的、非结构化的数据,发现传统研究无法实现的规律。本文试图对国际前沿的电影大数据研究进行梳理,总结研究成果,尤其是跨学科的理论,为电影研究带来新的视野。

波德维尔(202_)以“中间层面理论”强调在“实证主义”思想指导下的电影形式关怀,提倡电影内容生产的数据思维和计算过程。以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和平台为核心的大数据,为这种研究路径提供了新的形式和方法。202_年,Netflix公司根据网络用户使用习惯,分析出导演、主演和剧情的交集,推出《纸牌屋》,获得巨大成功。同年,谷歌的媒体与娱乐业首席分析师Andrea Chen与Reggie Panaligan联合发布了《用谷歌搜索量化电影魔力》白皮书。以202_年间美国上映的近百部电影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影片上映前各时间段里用户对各类电影信息的搜索行为数据,揭示了电影相关搜索量与电影票房成绩间存在的强相关性。国内也快速应用了大数据,但主要在票房监测和预测、营销等方面。

本研究以202_年1月到202_年1月与电影大数据相关的英文文献为样本,通过对600多篇文献进行筛选,最终选取76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文献的主题域,我们划分为票房预测、市场营销、情感分析、推荐系统、产业经济、文化批评和文本分析六个方面。

一、票房预测

电影产业的高风险性使企业一直在寻找能够准确预测收益的方法。然而,由于电影受到非常复杂的社会因素影响,即使是最有经验的电影人,也往往会无法准确把握。近年来,成本的不断攀升,前两周即完成主要票房收入的饱和式发行,家庭影像产品销售的下降,以及媒介竞争的加剧,都使得电影的风险日益增强。不过,随着人们互联网应用的深入,通过信息技术准确预测票房的可能性不断提高。计算机专业较早地以不同的算法和变量组合,探索票房预测的规律。

传统票房预测研究将预算、演员、导演、制片人、故事地点、编剧、上映时间、音乐、上映地点、目标观众和续集等因素作为变量。而基于大数据的研究则集中在社交媒体、搜索引擎和营销活动等方面。

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对电影进行评论,即消费者参与行为(Consumer engagement behavior,?称CEB),产生大量数据。许多研究探讨了CEB与票房之间的关联性。Oh Chong等对美国电影及社交媒体活动进行分析,发现Facebook和YouTube上的CEB与票房总收入是正相关的;然而,在Twitter上却没有同样的效果。他们认为,电影在多个渠道进行社交媒体传播具有重要意义。[1]Huang Jianxiong等提出,专家评论和基于拉动式的用户评论在电影上映的早期阶段有影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会逐渐减小。相比之下,基于推送式的微博平台的评论数量对以后的票房收入有影响。他们认为,网络意见并不总是具有说服力和有用性。[2]不过,Baek Hyunmi等似乎获得了与上述两个研究不同的结果。他们以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为框架,对多个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比较,提出在电影上映的初期阶段,Twitter对票房收入的影响更大,因为它具有高度的即时性和传播性。雅虎在电影上映的后期,对电影的影响力更大,因为它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由于博客和YouTube包含了大众媒体和人际传播媒体的特点,在最初和后期阶段对票房收入的影响没有什么不同。[3]Ding Chao等聚焦Facebook的点赞行为,发现在上映前一周,点“赞”数量增加1%,则上映周票房增长约0.2%。越接近上映日期,提前点“赞”的效果就会变得越强。[4]Oh Sehwan等通过对YouTube上电影预告片的分析发现,电影预告片的分享对电影的票房收入有积极的影响,在电影上映的早期阶段,这一效果比在后期阶段更大。[5]有些研究通过对比Android和iOS两个系统平台上发布的Twitter文章,探讨了不同平台对导演、剧情和音乐等的侧重点。

有些研究将视野从单一的国内市场,扩大到国际市场。Kim Sang Ho等通过对美国电影国内和国际票房的分析,探讨专家评论和网络口碑(eWOM)与票房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二者对国内票房均有重要作用,而eWOM则对国际票房有影响。[6]

有些研究通过建立电影在社交媒体的情感关系模型,探讨评论者情绪对票房的影响。Rui Huaxia团队提出,Twitter上的正面评论可以促进票房增长,负面评论则阻碍票房增长。对电影销售最强烈的影响来自于那些直接表达他们想看某部电影的推文。因为这类意图明确的推文在电影销售上具有双重效果:作者自己购买行为的直接影响,以及通过替代认知效应(awareness effect)或网络口碑对接受者的说服性间接影响。[7]而有的研究则认为,用户的购买意向可以带来更准确的电影票房收入预测。

电影的发行渠道及破坏市场秩序的方式对票房的影响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Kim Eun等对韩国电影市场的研究表明,较高的票房成绩与较短的播放延迟对视频点播(VOD)市场效果具有显著作用。票房在网络上的重要性可以用高质量的评价、营销或“点赞”行为等方面来解释。[8]Kestutis Cerniauskas通过对BitTorrent网络上电影分享的研究,探讨该盗版方式对票房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电影发布后的最初几周,文件共享与美国票房销售有些许正面的关系,之后没有任何效果。也就是说,电影分享不会减少票房收入,因为分享并非电影的替代品。[9]

此外,有的研究将历史性的结构性数据与社交媒体的非结构性数据结合,进行交叉熵的传播分析;还有的研究分析维基百科与票房之间的关系。就准确率而言,通过首映周末的数据分析之后的票房收入的预测方式最稳定。

二、市场营销

从文献的学科分布来看,市场营销也是电影大数据研究的一个热点,其中跨媒体整合营销是重要的一种路径。Sattelberger Felix等以德国电影市场为例,分析了多平台营销策略,提出应该尽可能多地增加吸引用户的页面和电影预告片。在不同用户的不同平台之间,存在着强大的路径依赖关系,并且在不同的平台之间的可互换性很高,这表明可以开发一种更简化的监控社交媒体的程序,以减少工作量和成本。另外,增加预告片的覆盖范围、点赞的次数和评论可相应减少电影的负面评价。艺术电影应该采用更为广泛传播的市场策略。对于大片来说,网络搜索过程总是先于在线用户交流。因此,在电影上映之前很久就提供有关电影的信息,这对于增加电影被网络搜索引擎索引的可能性是至关重要的。[10]同样,Nanda Madhumita等通过YouTube、Facebook和Twitter的数据,探讨了整合社会媒体推广策略(integrative social media strategy)在宝莱坞电影产业中的成功作用。社交媒体宣传策略的核心是开发合适的内容,以匹配社交媒体平台的独特特征。Facebook的主要用途是通过组织有趣的活动来连接观众,Twitter则主要用来转发来自观众的正面口碑。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与观众建立情感联系,通过宣传观众与电影主角的身份认同是有效的宣传策略。[11]

Weisfeld-Spolter Suri等则通过网络口碑(eWOM)营销与同步营销传播(MC)两种关系营销的作用比较发现,并不是所有积极的口碑都比MC有更积极的影响。因为,并非所有的eWOM类型都具有相同的说服力和社区支持。来自C2C支持的社交网络的影响力比B2C更有影响力,尤其是对多对多的eWOM通信来说。因此,SNS的赞助可能会导致信息源偏差,并影响嵌入在SNS中eWOM的说服性。[12]

有些研究重点考察电影营销的不同阶段。Chen Kun等以中国电影市场为研究对象,探讨社会信息在不同产品发布阶段的竞争效果。他们提出,竞争对手的社会观点对产品的销售很重要。搜索量缓和了社会观点和产品销售之间的影响。当搜索量足够大的时候,对手负面观点对票房的作用会相应减少。[13]Yeujun Yoon运用马尔可夫决策过程理论(decision process theory),以美国的电影行业数据和Twitter发布的数据,分析在电影质量评价阶段,如何影响人们观看一部电影的决定。研究发现,在电影上映前为了吸引观众而进行大量的广告宣传,可能会适得其反,因为那样提高了观众的期望值。[14]Gopinath Shyam等通过对美国不同区域市场的调查发现,电影首映的表现受到预先发布的博客数量和广告的影响,而放映后的表现受到放映后博客的评级和广告的影响。在整个市场中,广告和博客评级(放映后)的弹性比博客数量(提前发布)的弹性更大。实际应用中,大部分电影公司的有限发行策略中,广告和博客数量只达到了理想数据的一半。[15]Escoffier Nadine等认为,尽管群体智慧在没有社会影响的情况下更准确,但在社会影响的条件下,其准确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在电影上映前的评估中,由一小群人独立评估产生的群体效应的智慧比少数专家的评估更准确。因此,应当以群体智慧来获得对电影质量的真实度量。在市场营销阶段,通过在线群体智慧,以形成积极的社会媒体影响。[16]

有些研究从观众满意度的视角着眼。Chen Hongyu等认为社交媒体上的评论,即用户生成内容(UGC),具有天生的不完整性,因为没有抓住不写评论的用户的意见。这些沉默的用户可能与那些说话的人有系统性的差异。他们通过Blockbuster.com用户的电影评论调查发现,当用户对电影不满意时,他们发布评论的平均概率是0.06;而当用户满意时,则是0.23。因此,我们在分析UGC时如果忽视沉默的用户,将导致效果的偏差。[17]

三、情感分析

大数据研究中,消费者的情感往往成为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通过人工智能的算法,对电影评论的情感分析是研究的一个热点。其中,电影评分与票房和社会影响力有着紧密联系。

Lee Young-Jin等比较了陌生人和朋友对用户生成影评的作用。研究发现,陌生人群评分具有“羊群效应”和差异化行为的双重影响。用户在评分时会受到之前电影主流评分的影响,跟随主流,或者故意发表不同言论。相比之下,朋友的评分总是会引发“羊群效应”。[18]Flanagin Andrew等提出,评分的等级与信任、依赖、对用户生成内容的可信性以及自己与他人的观点一致等因素具有较强的关系。人们倾向于在信息量低的时候倾向于专家,但在信息量大的情况下倾向于用户生成的信息。人们的?^点和行为意图与他们所暴露的在线评级信息相一致。[19]当消费者遇到太多的正面评论时,他们可能会怀疑eWOM本身的可信度。因此,Jong HyupLee等通过对文本挖掘技术的分析,分析了评论文本情绪的熵。评论文本中的熵值对eWOM与电影票房销售的关系有积极的缓和影响。删除负面评论以提高产品销量可能不会对在线零售商或相关方有所帮助。[20]

除了评分的情感分析,计算机专业研究的主流是影评语言的算法,而人文社会科学则通过情绪倾向探讨其背后的社会现象。Oh Sanghee等通过多个社交媒体平台,试图分析用户与匿名者分享他们的个人经历、信息和社会支持的动机。他们提出影响分享动机的10个因素有快乐、自我效能、学习、个人收获、利他主义、移情、社会参与、社区利益、互惠和声誉。这些因素都是基于对主要动机理论和模型的评价来确定社交媒体用户的动机的。不同的信息内容和不同的目的,不同的社交媒体有不同的动机。[21]有的研究从女性主义视角,认为强势女性担任主角并不会降低科幻电影的盈利能力。

四、推荐系统

大数据为商业社会带来了一种重要行为方式,即智能推荐系统。人们在互联网上产生的信息记录,使企业可以把广告精准地送达,甚至达到引导消费的效果。热门电影及其相关信息的推荐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流的研究方法是计算机智能算法。在线协作电影推荐试图通过在用户或电影中捕捉与他们历史相似的“邻居”,来帮助用户访问他们喜欢的电影。然而,由于数据稀疏,随着电影和用户的快速增长,“邻居”的选择变得越来越困难。

还有一些研究运用混合模型电影推荐系统。Dixon Prem Daniel等提出一种利用智能手机用户浏览历史的模式,进行个性化电影推荐。浏览历史和电影情节摘要被用来生成一个相似的分数。电影获得的分数被合并到一个潜在的因素模型中,该模型可以计算潜在的用户和项目特性。这个模型在使用用户浏览历史的情况下预测用户的评分,并最终获取与用户喜欢的相似的电影。[22]此外,有些研究将年龄和性别等用户信息作为电影推荐系统的评估要素。

五、产业经济

粉丝圈和众筹都被认为是一个空间,被边缘化的声音可以对流行文化进行变革干预,并对产生它的媒体行业做出反馈。Scott Suzanne等认为,尽管粉丝资助行为有可能催生行业和文化变革的作品,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媒体产业和粉丝文化,但我们需要审视这种变革干预的局限性,检查粉丝金融、情感和创新投资各自的活动框架。尽管粉丝性质的项目具备了在媒介文化上再造生产商和粉丝之间的道德经济。然而,其变革能力关系到他们接受或拒绝“粉丝参与”(fan participation)这个工业概念。[23]

互联网协议电视(IPTV)和在线视频点播(VOD)等视频播放渠道的发展,正在使电影发行转变为一种同步的结构。Kaeun Song等在这些变化的市场条件下,分析了电影票房、IPTV和VOD服务的驱动因素,以确立新的发行模式。他们使用弹性理论,考虑不同的消费者风险,来解释当面对不同程度和风险类型时,电影消费者如何在不同的电影播放渠道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他们将电影选择的前提分为合理的(风险对冲)因素,如观众评价、场景熟悉度、明星效应、出品国家,以及不合理的(诱人的)因素,包括专家评级和类型。[24]

六、文化批评和文本分析

在《美国魔力2.0》一文中,Friedman Alice T.指出,魅力分层概念(the layered notion of glamour),这个20世纪中期电影、建筑和流行文化耳熟能详的术语,与当今社交媒体的超级公共世界(hyperpublic world)、网络形象建构和市场细分之间的关联性与日俱增。长期以来,好莱坞形象的创造和消费,光鲜的广告复制,对于叙事结构、投射、表现和自我评估具有长期侵入的过程。这与我们的定制化Instagram信息流、“Facebook嫉妒”(Facebook envy)和其他形式的数字传播、接收和监视等文化方式有着重要的相似之处。越来越多的当代公共空间被塑造成一个用于生产和消费这些数据的平台;随之而来的是监视技术的发展和建立可防御的私人空间都给物理和网络环境的设计者带来了新的挑战。[25]此外,有研究者采用机器学习技术分析电影脚本的叙事流和叙事结构,从而探讨叙事模式。

七、结论

从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来看,大数据在电影产业得到广泛应用。我们应当借鉴这些观点,为电影研究提供新的视野和路径。

(1)社交媒体是电影大数据研究的核心。Twitter、Facebook、YouTube、博客和微博等平台是主要数据来源。用户在社交媒体的CEB和UGC等行为,为票房预测、市场营销、情感分析和智能推荐等研究提供了巨大的数据支持,使电影产业的预测和营销获得了更为有效的工具。不过,基于Google或百度等搜索引擎平台的研究较少。虽然中国研究者贡献了近20%的文献。但是,对中国社交媒体的针对性研究,除微博外,其他主流平?_较少涉及。

(2)雅虎电影社区、Blockbuster.com等专业电影平台也成为数据的重要来源。由于电影经济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跨平台数据的混合研究,能够在数据和效果上,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3)从研究地域来看,出现了跨国市场研究。全球性的互联网平台为此提供了便利。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是全球最活跃的市场,而且拥有发达的互联网媒体和数据平台。对于中国电影市场及其与其他国家的跨国研究,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领域。

(4)从学科分布来看,计算机专业是电影大数据研究的主要领域。人文社会科学与计算机等跨学科结合,成为研究的一个新动向。越来越多的基于大数据的跨学科研究机构产生。一些利用大数据的文化和文本研究呈现出新的活力。

(5)从方法论来看,多变量融合是解决复杂电影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而将大数据研究纳入经典理论框架之中,也是一种常见模式。

(6)与电视和互联网结合的跨媒体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IPTV和VOD等与电影发行相关的研究上。对于电影在视频网站的长期性研究,以及消费产品授权的研究较少。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大数据研究将在这些方面提供更多的突破。

(7)虽然是大数据研究,但是,当前的研究样本很多没有与主流商业数据有效对接,数据量比较小。只有实现即时数据的分析,电影大数据研究才会有更好的结果。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生成研究”(项目编号:16ZDA219);上海市新闻传播高原学科课题成果]

参考文献:

[1]Oh Chong,etc.Beyond likes and tweets:Consumer engagement behavior and movie box office in social media.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2_,54(1):25-37.[2]Huang Jianxiong,etc.A Temporal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Online Opinions:Information Sources Matter.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2_,34(4):1169-1202.[3]Baek Hyunmi,etc.Electronic word-of-mouth,box office revenue and social media.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 Applications.202_(22)13-23.[4]Ding Chao,etc.The Power of The“like”Button:The Impact of Social Media on Box Office.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2_,94:77-84.[5]Oh Sehwan,etc.Predictive value of video-sharing behavior:sharing of movie trailers and box-office revenue.Internet Research.202_,27(3):691-708.[6]Kim Sang Ho,etc.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Online Word of Mouth and Expert Reviews on Theatrical Movies' Box Office Success.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202_,26(2):98-114.[7]Rui Huaxia,etc.Whose and what chatter matters?The effect of tweets on movie sales.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2_,55(4):863-870.[8]Kim Eun,etc.Online movie success in sequential markets.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2_,34(7):987-995.[9]Kestutis Cerniauskas,etc.The effect of film sharing on P2P networks on box office sales.Bleking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2_.[10]Sattelberger Felix.Optimising Media Marketing Strategies in a Multi-platform World:an Inter-relational Approach to Pre-release Social Media Communication and Online Searching.Journal of Media Business Studies.202_,12(1):66-88.[11]Nanda Madhumita,etc.Innovation in social media strategy for movie success.Management Decision.202_,56(1):233-251.[12]Weisfeld-Spolter Suri,etc.An Integrative Approach to eWOM an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Corporate Communication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2_,19(3):260-274.[13]Chen Kun,etc.Information Competition in Product Launch: Evidence from the Movie industry.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 Applications.202_(26)81-88.[14]Yeujun Yoon,etc.The Impact of Word of Mouth via Twitter On Moviegoers' Decisions and Film Revenues:Revisiting Prospect Theory.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202_,57(2):144-158.[15]Gopinath Shyam,etc.Blogs,Advertising,and Local-Market Movie Box Office Performance.Management Science.202_,59(12):2635-2654.[16]Escoffier Nadine,etc.The Wisdom of Crowds in the Movie Industry:Towards New Solutions to Reduce Uncertainti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202_,17(2):52-63.[17]Chen Hongyu,etc.De-Biasing the Reporting Bias in Social Media Analytics.Production & Operations Management.202_,25(5):849-865.[18]Lee Young-Jin,etc.Do I Follow My Friends or The Crowd?Information Cascades in Online Movie Ratings.Management Science.202_,61(9):2241-2258.[19]Flanagin Andrew,etc.Trusting Expert-versus User-generated Ratings Online.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2_,29(4):1626-1634.[20]Jong HyupLee,etc.The role of entropy of review text sentiments on online WOM and movie box office sales.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2_(22)42-52.[21]Oh Sanghee,etc.Motivations for sharing information and social support in social media.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202_,66(10):202_-202_.[22]Dixon Prem Daniel R,etc.A latent factor model based movie recommender using smartphone browsing history.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n Information Systems.July,202_:1-6.[23]Scott Suzanne,etc.The moral economy of crowdfunding and the transformative capacity of fan-ancing.New Media & Society.202_,17(2):167-182.[24]Kaeun Song,etc.Dissecting movie performance across multiple distribution channels:An elastic justification theory perspective.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2_,35(1):159-167.[25]Friedman Alice T.American Glamour 2.0:architecture,spectacle,and social media.Consumption,Markets & Culture.Dec2017,Vol.20 Issue 6,p575-584.(海?为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海翔宇为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

编校:赵〓亮

第四篇:电影音乐鉴赏

电影音乐鉴赏

——《和你在一起》

班级:财会学部会计123班姓名:董宇 学号:123808006

内容提要:电影离不开音乐,音乐以其特有的旋律和节奏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发挥了叙事的功能,推动情节的发展,并为电影的每一个情节增添了无限的意蕴和魅力,让人切身其境。《和你在一起》以音乐贯穿始终,通过画内音乐与画外音乐的熟稔运用演绎真情,以原创音乐点睛,用经典音乐抒情,将音乐融入情绪的变化与情节的交替,令电影与音乐完美交汇。

关键词:小提琴柴可夫斯基《D大调协奏曲》

正文:

电影音乐具有独特的魅力,能展现影片的艺术构思,是综合电影艺术的必要组成部分。突出表现了影片的情感、剧情和构思,在影片中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时间的艺术,也是抽象概括的艺术。它所表现的思想不可能像视觉的那样具体准确,然而它在情绪和感情的概括能力,是任何其它艺术所不及的。它也超过对话,如果人的一切感情和情绪都可以用话语表达出来,世界上也就不需要音乐了。

音乐是时间艺术,它的乐思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展开。音乐具有运动性,它是情绪,感情的发展运动。

音乐是感情的思想,因为人的主要心理活动就是思想,是理性活动,所以任何音乐形象必然包含理性因素,它是感情与思想的统一体。不过,音乐的思想是通过感情体现出来的。音乐所表现的更多的不是题材本身,而是艺术对音乐作品题材的感情关系,所以说,它是在情绪方面起作用最强的艺术。音乐的乐思要通过一定的结构形式——曲式,才能表达出来。

音乐有时更是电影的灵魂,无论是唯美动人的爱情片,还是激烈紧张的动作片,都要有音乐在旁之相互交融,才能成功地把剧情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把人物的内心形成听觉上的写照。

音乐可以用来烘托情绪气氛,这是我们影片中最常用的手法,这里应该注意重复的问题。画面已表达清楚的,就不必再用对话,更不必再加上音乐,否则观众就毫无回味的余地了。现在国外采用色彩性的音乐,淡淡一笔就加强了画面的色彩。例如,单簧管吹出一两个音符,即可表达一种色彩。

小提琴的乐声,在人失意,孤独的时候,总能给人力量和勇气,激发人们的热情,表达人们内心的情感。例如,影片《和你在一起》中把音乐与情感,通过提琴的独特魅力表达了两个不分年代、不分地域、不分种族、不分言语的人类精神结晶。在这部影片中,随着提琴音乐旋律线条,用音乐作为故事的主要元素表达、突出情感。也因此,《和你在一起》完全可以被称为“音乐片”,音乐一方面是故事的元素和重要的情节线索,一方面又在不断渲染气氛,强化主题。

《和你在一起》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拉琴少年的成长故事。刘小春年幼时就拉小提琴,十三岁身拥不少令人称羡的小提琴比赛的奖状。对于这位敏感有沉默的少年,这个乐器一直是他最喜爱的表达方式,是与他从未谋面的母亲之间一种最珍贵的联系,而母亲是他获取灵感的源头。

他的父亲刘成是一个普通的厨师,深以小春为傲,为了让儿子拥有更大的成功,于是他带者儿子前往北京参加比赛。北京喧闹的气氛让乡下来的父子俩印象深刻,然而依次偶遇让小春结识了一个艳俗的女子:莉莉。于是成为了小春第一个知己。

小春在少年宫的比赛排名第五,对刘成来说,这象征儿子大好前途的第一步。刘成经过不懈努力,江老师同意收小春为学生。刘成打工以支付小春的琴课学费。江老师完全不采用传统教学法。在他的指导下,小春跨出决定性的一大步,暂时搁下了心爱的小提琴,全心投入地倾听乐谱。

这期间,小春发现车站的莉莉,就住在临近的小楼。通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小春很快就窥视出隐藏在莉莉美丽面孔下,一个恋爱中保养的女人的焦虑,不时受男人欺骗的伤心失望。

一趟偶然的送餐差事中,刘成聆听了接受满堂喝彩的年轻演奏家的演奏。他登门拜访演奏家的恩师—余教授,并说服了他倾听儿子拉段小提琴。

满腔遗憾地离开无法担保他演奏事业成功的江老师,小春在余教授的掌控下继续追寻成功的路程。这位新老师严格、苛求,摆布控管,特意将小春和他得意女弟子林雨凑在一起,让两人竞争。

在这段辛苦的过程中,小春也努力澄清他与父亲之间越来越紧绷的关系。比赛的前夕,余教授终于指定小春参加选拔赛,而不是林雨。他甚至泄露给小春一个将影响他一生的秘密原来他是刘成在火车站捡的孩子,(当捡到小春时身边只有一个小提琴,刘成就认定是他父母的心愿,于是小春就开始了自幼学琴之路)面对这一切小春开始了在成功与亲情中的选择,最后朴实的小春选择了伟大的亲情„

在这部影片中,一开始是这样的,在这个小镇上一位最富有的富豪的媳妇生孩子,找小春帮助摧产接生,小春出场了,插入一段《吉普赛之歌》华彩部分,这段音乐使用的恰到好处,让电影有了一个非常特别而充满生机的开始。接着,在少年宫的江老师在为小春上最后一节课,这时展现的是钢琴和小提琴的完美结合,给人一种温柔、和谐、舒心的美好。小春琴技高超,情感真切,在江老师的教诲下,抒发着自己的情感,即演奏了这首李斯特的《第三号慰藉曲》,同时也是表达对江老师的深情厚谊。

下面的场景,在车站里小春遇到了莉莉、接着又在胡同里相遇,于是在彼此的心中产生了爱慕之情,先配上小提琴独奏曲《瞑想曲》这类比较柔美的旋律,表现出了一种绵绵的爱情。在另一个场景里,莉莉混进了正在音乐学院上课的余教授的课堂,想找机会为小春卖琴的事情解释,这时余教授正在讲解提琴名作维瓦尔蒂的《四季》,余教授讲到他十三四岁的时候,有一天正在下着大雨,而他正是在大雨中偷偷听了《四季》,电影整体结构细腻,用音乐和大家倾诉心声。

接下来出现在刘成到饭店打工,大家准备骑着自行车出发送外卖,镜头在刘成辛苦工作和小春用心体会音乐、读谱之间切换。背景音乐也快速切换西贝柳斯的《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拉洛的《西班牙交响曲》快板乐章、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吉普赛之歌》的急板、回到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升桑的《引子与回旋》、维尼亚夫斯基《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再回到升桑的《引子与回旋》。

电影的后半部分,布鲁赫的《苏格兰幻想曲》中的柔板部分深沉的表达着爱的旋律。在《苏格兰幻想曲》的背景音乐下,刘成在建筑工地上辛苦的工作。也是在这首乐曲的背景下,刘成和莉莉把对小春的关怀和爱交融在一起。

在电影的最重要部分选择了激情的音乐旋律,余教授精心的为刘小春准备的参赛曲目——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首曲子作于1878年,是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协奏曲之一,与贝多芬的《D大调协奏曲》、门德尔松的《e小调协奏曲》、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重于内心情绪的流露,情感细腻,旋律优美,表现了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风格和情感,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颂赞。影片的最后部分,巧妙地把小提琴的演奏和电影完全融合,给人一种极富艺术性表现手段。在影片结尾,小春在火车站拉响这首曲子,而余教授的另一个学生林雨在富丽堂皇的演奏大厅也同时演奏这个曲子。镜头在这个场景下不停的切换,一会儿火车站满是泪的脸,一会儿演奏大厅乐队的倾诉。穿插着黑白色调的回忆:在十几年前,刘成抱着捡来的小春,背着小提琴在火车站焦急的寻找。电影艺术和音乐语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人们被影片所吸引,情不自禁的潸然泪下。琴重新回到小春的怀里、心中,父子相聚,江老师和莉莉左右相随,所有真、善、美的东西都融合到一起。这时也就突出了这个电影的主题《和你在一起》。这个“你”意义深切,不单是慈父、恩师,也不单是母亲和情人的化身,而是真情,是艺术。

结尾,不同的平台,两个世界,音乐就是如此特别。是江老师的那句:“因为就是我的世界,每个人无论贫穷也好富贵也好,始终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那是你精神上的支柱心灵的慰籍是无所不摧无可撼动的。”亲爱的朋友,你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或正在寻找属于你的世界吗?其实,这就是我们生命的可贵之处。音乐是需要真实的情感的,所有的艺术都需要它,没有情感的艺术是空洞的艺术,没有情感的音乐就只是音符的物理堆积,不可能有感动。小春的不平坦的人生本身就锤炼了他的内心世界,让他比生活在幸福环境里的孩子更加懂得生活,懂得爱,懂得亲情。世界上大凡有成就的艺术家大多身世坎坷,生活是最大的课堂,对艺术尤其如此。这部电影中亲情、师生情、友情、个人的心机等故事套路简单,但表达的却很细腻。很感人的电影,说到感人,不是让人泪流满面的,而是看到最后让人感觉很踏实,很舒服。

《和你在一起》以音乐贯穿始终,而“爱”则是这部电影的主题,贯穿其中的音乐也很好的表达了这一主题父子情深,陌生人之间也由冷漠变为充满关怀,除了陈凯歌自己扮演的那位虚伪的余教授,影片中的其他人物都在宣泄着人性的美丽,“爱”最终战胜了一切。

202_年5月18日

第五篇:电影音乐赏析

《教父》系列的音乐赏析

我是一名来自计算机院的学生,虽然是一名工科生,但是我酷爱电影,从安东尼奥尼、英格玛·伯格曼的黑白胶卷,再到黑泽明的彩色电影,我的脚步在众多的大师的作品面前驻足停留,细细的欣赏那些导演的杰作。在众多电影大师中,最让我敬仰的是科波拉,科波拉是尼古拉斯凯奇的舅舅。本来我想通过这篇论文去研究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的主题曲和背景音乐的,但是最后还是做出了改变。因为没有哪部电影能够取代《教父》系列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教父》系列是电影史上的最伟大的电影,一个永远的艺术巅峰,一个不朽的神话。出色的编剧,以及一流的演员,其中马龙·白兰度、阿尔帕西诺、罗伯特·德尼罗、罗伯特·杜瓦尔这四个演员都曾得到过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教父》系列共分为三部,讲述了黑手党科里昂家族的家族史,老教父维多科里昂因为不同意在自己的地盘上贩卖毒品而遭到其他帮派的追杀,在整个家族面临被消灭的紧要关头,小儿子麦克挺身而出,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智慧,他一路过关斩将,担当起振兴家族的重任。

既然这部电影这么经典,那它的音乐也一定很精彩。《教父》三部曲都是以盛大舞会为开始的,《教父Ⅰ》的开头是教父的女儿康妮的盛大婚礼,《教父Ⅱ》中的开头是在内华达州为孩子们洗礼的盛大派对,《教父Ⅲ》中的开头是麦克为梵蒂冈教廷举行的盛大捐款仪式。这三个开头都是宴会,而宴会上放的音乐都有浓郁的西西里风格,那么的放松,那么的活跃,体现了意大利裔的美国人在美国的生活。《教父Ⅰ》开头的那段经典的萨克斯,在房间中,马龙白兰度饰演的维多科里昂,为那些处在困境中的人提供帮助,早已成为了一个经典。那段音乐让我百听不厌。马龙白兰度的精湛演技让人折服,要知道他在此前的十年都处在自己演艺事业的低谷。因为在《教父Ⅰ》中成功刻画了老教父,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那沙哑的声音,至今,我都难以忘怀。其实《柔声倾诉》是《教父》的主题曲,宛转悠扬,而又那么深沉。我在网上下载了《柔声倾诉》的各种版本,有小提琴版的,有钢琴版的,有口哨版……所有的版本,我都听过,因为它太经典了,太好听了。

在《教父Ⅰ》中,由阿尔帕西诺饰演的麦克科里昂因为杀死了索拉索和纽约警长,逃亡到西西里岛,电影将场景转到西西里岛上,麦克和自己的两个保镖走在山坡上,这是电影中第一次响起了《柔声倾诉》,配合西西里岛上的羊群以及古老的建筑,达到了无比美丽而又平缓、沧桑的效果。在西西里岛,麦克和当地女孩艾罗波妮娅结了婚,婚礼的仪式是按照西西里的习俗来举行的,有专门的乐队来奏乐,这时候的音乐用的恰到好处,可见电影的音乐已经与电影的剧情融为整体。

在《教父Ⅰ》 《教父Ⅱ》中的结尾的时候电影播放的都是《柔声倾诉》,优美而又深邃的纯音乐。让人在看完电影之后还要感慨万千。

《教父》讲述了,麦克为了让自己家族的事业的合法化,卖掉了在美国的所有赌场和酒店,把生意转到欧洲,但是没想到黑道和白道是一样的黑暗。一切未能如麦克所愿,最后以一场杀戮来结束了故事,黑手党的头目麦克科里昂最后在西西里岛度过了自己的人生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一集中,插入了大量的音乐,各种题材的,最后的杀戮场面和歌剧表演的场面交替出现,导演用了平行剪辑的手法,具有一种梦幻般的效果。

总之教父三部曲,每部,我至少看了三遍以上,每一遍都有新的体会,都有新的收获,那些好听的音乐,那些精彩的表演提高了我个人的艺术修养。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5/2645860.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