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一个北京大院子弟的儿时记忆(二)

一个北京大院子弟的儿时记忆(二)



第一篇:一个北京大院子弟的儿时记忆(二)

一个北京大院子弟的儿时记忆(二)

一说起我们这片儿,老叶似乎很熟,他的“梦——”剧,和“青春——”剧中都有在我们这边拆了半截儿的计委院儿的旧楼区里,和百万庄那边“甲乙丙申”区里取的景,这两大片宿舍区的设计,规模,楼房样式都极为相似,只是颜色不同,这片是灰绿色,那片是砖红色。还有就是那片楼区内含几幢“申区部长楼”.那时计委院儿的孩子一和“申区”的孩子“茬架”,就声称要扛上铁锹和搞头,到人家部长楼“给丫拆房去!”-----“辛黑子”就是在计委院儿里被几个半大小子把他衣服给扒了,----“吴胖子”和乔乔家就住在计委院儿里-----让熟悉这边的人看着很亲切。前些时候老叶在微博上讲他们院儿的故事,提到一个叫“朱豆儿”的孩子,当年我曾听我们这边“二炮”的一哥们儿提起过,说他们院儿里有一“老炮儿”老欺负他们这帮半大小子,他要去叫朱豆儿来“收拾丫的!”----我就发博问老叶,听说过我们这边的朱豆儿吗?他回复说,知道,就是“二炮”院儿里的!--看来老叶还真认识我们这边不少孩子!我问老叶,这边他还知道哪位?老叶说:你们那边就更多了,王小点儿就是你们那边七机部的,还有百万庄那边也不少,以后咱慢慢聊。-----“朱豆儿”是第二茬儿的“小顽”了,和我们同属一茬儿人。----在69年70年前后,“老兵儿”那茬儿人基本都被发配干净了。充军的,兵团的,插队的,---北京出现了一段真空期,消停了两年,——老的不“玩儿”了,小的还没“玩儿”起来呢---——直到七三年前后,出了个“反潮流英雄”黄帅,学生又不学习了!闲得蛋疼的一帮半大小子就又“玩儿”起来了。----这就是第二茬儿——我和老叶和都梁这茬儿人的故事了。与那帮“老兵儿”不同的是,我们这茬儿人不太讲究“血统论”,阶层分得不那么清了,无论是“院儿派”还是“胡同串子”,谁横谁牛逼!这不能不说是个历史进步----王朔就是在这段时期从城里转学到我们这边位于三里河三区内的44中,上了一两年的中学。---他在《动物凶猛》里对此有过一些描写。北京西城区44中基本处于三里河三区和二区的楼群当中,附近的宿舍区有财政部,商业部,中科院,五机部,等等---王朔在他的自传体小说《动物凶猛》中写道:父母为了使我远离我那帮“坏朋友”,特意把我转到了离家很远的一所中学,---附近多为三至四层的老式机关宿舍楼,楼内多为双职工家庭.老叶拍的“青春——”剧就是纯属我们这茬儿人的事儿了,拍起来得心应手,轻车熟路,我们看着也倍感亲切,这时的打扮虽还是以军品为主体,却也略有不同了---通常的“板儿绿”(国防绿)“海灰”(海军军装)代替了以前的旧军装,冬天有了羊剪绒的皮帽子,护耳半放,两边向上飞翘着。春秋时讲究穿坦克兵的作训服——军绿夹克,还讲究“军衬内摋”(将军绿衬衣系在军裤里面)就像剧中高洋,方言他们那样。“冰场茬架”之风主要兴起于我们这茬人,“老兵儿”那帮人不太玩儿这些,除了什刹海冰场之外,还有一处野冰——八一湖冰场,那更是各路“英雄”的聚集地!由于八一湖地处军博后面,属“新北京”地界,自然离我们这些国务院各部委宿舍院儿,以及复兴路那边各军队院儿都比较近,夏天游泳,“茬琴”(通常是先“茬琴”,后游泳),冬天滑冰,“茬架”(也怪,很少见“茬琴”时“茬架”的)都在这片湖上----所以大家都能遇得到。滑冰时最招眼的还属空军大院和海军大院这俩院儿的孩子,一是人数较多,军营的习气,喜欢统一行动,二是着装统一,--上绿下蓝呼噜噜一帮半大小子骑车来了,背着冰鞋,扛着冰球杆儿,到这儿围成一圈换鞋开滑,——这是空军大院儿的。一会儿呼噜噜又来了一帮子,清一色海灰,——准是海军大院儿的!那时还流行一种说法:“空男海女,总后全体。”——大意是说男孩儿是空军大院儿的好,女孩儿是海军大院儿的漂亮,究其原因,依我的胡乱分析,大概是由于空司机关的老底子是来源于以刘亚楼为首的“带狗皮帽子”的“四野”的骄兵悍将组建而成,其后代骨血里也多少带点子英武和彪悍。而海军的组建则是源于“三野”(华东野战军)之一部分,早期张爱萍曾是组建者之一,干部中有不少都是新四军时期参加革命的江南女学生,其后代自然就不乏阴柔之美了!----至于“总后”,那是各路军爷的混合体,院儿也不小,人也不少,自然就“男女通吃”了!---一家之言,姑妄听之,不必当真!说起空军大院儿,我前面提到的那个接受凤凰台采访的原空军大院儿的“老兵儿”王冀豫,绰号“黑子”的老哥,原来早就在咱《新浪》这里“潜伏”着呢!----先前在老叶那里我曾注意到有一个网名为“稻香湖黑子”的网友,---但老哥比较低调,也没加'红V'字,所以我以为那又是一假冒者呢,就没在意。----直到前两天老叶在微博上一指认——我才恍然大悟!连忙发博询问:是否认识我那陆姓老哥?“黑子”老哥答曰:“我和他二哥同学,和他大哥同插队,他是这个稻香湖马场的创始人之一,我从他手里接的。两家同是空军的,父辈世交”——完全对上了!此人正是当年空军大院儿的那个著名老哥无疑了!接着老哥又为我解开了有关“王小点”的一些疑惑:原来“小点儿”原名王南生,行二,他不是空军大院儿的,而是七机部宿舍的,其父也不是空军中将原七机部部长王秉璋,而是原总干部部特种兵任免部部长王文轩,55年授少将衔.——这是关于王小点儿的权威说法了!其实引起我对“黑子”老哥更多关注的,并不是他当年的那些“战绩”,而是他对当年失手致人死亡后果的深深的忏悔!----那是他又被重新唤起的骨子里的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在我们这样没有信仰的的国度里,有太多的人只知道控诉,而不懂得忏悔!所以,这正是老哥的可贵可敬之处!说起现在和我同住一院儿的这位老哥,娶了我们院儿一姐们儿,这姐们儿长得很漂亮,我们初中,插队,中专,后来工作都在一起.-----她老娘是铁道部的老干部,曾是山东高密的共党组织负责人——那里可是铁道游击队的老窝儿!----我曾和她打趣:你妈该不会是铁道游击队里“芳林嫂”的原形吧?----因为“芳林嫂”后来嫁给了大队长“刘洪”,建国后他们双双调入了铁道部。——这是《铁道游击队后传》里描写的——这当然是玩笑话!----我这姐们儿她爹是空后航材部的老部长,两家是老战友,那家里是四儿一女,这家里是五女一儿!那边是老三,这边是小六儿。----两家和黑子他们在空军大院儿的前身——地安门宝钞胡同(现空后院儿内)时就是发小儿,可以说是青梅竹马,从小玩儿到大,那边“老三”有性格,这边“小六儿”“盘儿”最靓!俩人早早就私定了终身!--上学和插队时“小六儿”都是“文艺宣传队”的台柱子,无论周围多少二逼“诱主儿”她都不动声色!那帮二逼傻忙乎半天也不见丝毫反应,个个都摸不着头脑,愤愤的说她“傲得没边儿”!-----如今,他们的宝贝女儿都已长大,像她妈妈,又是一美女!-----去年春节我们同学聚会,她一出现,立马又招来同学们的惊艳!纷纷感叹上天的不公!——岁月留给别人的是“不堪回首”!留给她的却是“风韵依旧”===胡同串子们好=======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欢迎点击右上角(...),分享到你的朋友圈。哥们儿姐们儿可以直接搜索“皇城根胡同串子(微信号:bj11010_)”关注哦!目录【1】老北京风水中暗藏的惊世谜团 【2】老北京的桃酥到底有没有核桃

【3】恋恋老北京—何勇聊那时候的北京【4】记忆犹新的东单菜市场【5】咱北京的二锅头【6】南池子之劫【7】80年代中北京有了出租车“面的”【8】北京人正在悄悄开溜?【9】北京胡同名字趣谈【10】老北京酒铺历史【11】417次列车承载了几代北京人的记忆【12】北京超速摄像头位置大全【13】80年代北京西单人肉包子事件【14】北京爷们儿【15】拆不掉的胡同--抹不去的记忆【16】无法解释的老北京十个诡异事件【17】彩色照片记录:100年前的北京【18】老舍说北京【19】往胡同深处走走,北京还是北京【20】少见的一些老北京照片【21】胡同串子们拍摄的“北京的秋”【22】品品北京话【23】嫁个北京拽男人【24】北京俏皮话【25】地道的老北京土话!【26】旧时京城四季叫卖声【27】京城监狱见证历史沉浮【28】从喝豆汁看老北京人【29】小混蛋和边亚军的故事【30】胡同小子和胡同妞【31】北京孩子讲述的爷孙情【32】北京爷们儿特点之不完全收录【33】东四三条的故事【34】记忆中的什刹海冰场【35】寻根老北京四大菜市场【36】“羊肉汆儿面”【37】一条礼士路南北皆故事【38】老北京人“冰上走”的乐事【39】关于粉子胡同“二妃”的传说?【40】话说北京——老话儿腊月【41】金鱼池【42】出目里利吕井与八十年代的北京【43】京城老照片——80年代的北京【44】说说北京公交各线路【45】安定门城楼变成立交桥【46】国子监里觅书香【47】胡同里的煤铺【48】北京足球从辉煌到衰落的历史【49】出租司机和你聊聊被拒载的那点事【50】难忘西四包子铺【51】五芳斋流油的大包子【52】说说咱老北京的饭馆【53】忆京城——时光流逝【54】难得一看的文化大革命!绝版【55】老北京的那些传说【56】胡同里的乡音【57】东皇城根南街32号院的故事【58】北京胡同:繁华记忆里的一声叹息【59】无量大人胡同的记忆【60】那些年什刹海周边胡同往事盘点【61】风花雪月忆青楼探北京八大胡同隐秘故事【62】东四九条的雪【63】东四胡同里的故事【64】写写即将消失的兵部洼【65】回望钟鼓楼——纪念正在逝去的老北京【66】追忆茬琴,采访京城吉他老炮苏基珍【67】老北京曾经的早点【68】老北京的厨行【69】时光流逝的京城【70】一个北京土著的厕所见闻录【71】1993年北京隆福大厦特大火灾【72】北京东华门三十四号供应部揭秘【73】市井生活话说老北京的澡堂子【74】老北京跑堂儿的【75】北京的大院【76】北京的北冰洋【77】说说东厂胡同的故事【78】双棒儿雪糕 夏天的冰凉符号【79】老北京的酒腻子【80】文革时期北京顽主历史回顾:西单闹事【81】当年北京红卫兵的派系根源【82】水墨丹青~老北京【83】茶食胡同【84】城南旧事:老北京大杂院生活记忆令人怀念 串子欢迎大家投稿!欢迎你将自己的文章与咱院里的哥们儿姐们儿们一起分享!

第二篇:儿时记忆生活随笔

闲暇时,回忆倏忽而来。

202_年的10月,正值国庆,我第一次来到上海。

当时,高楼还没高得夸张,只是些高度适中的标志性建筑,还有些模样“循规蹈矩”的欧式建筑,以及上面的复古时钟。它们错落有致,仿佛有点穿越的感觉。

菱形的商业建筑下有一个恬静的公园,如今是寻不到那份安静了。那时,我怯生生地走进去。不远处的小石径上有一个很公主范的秋千,我儿时最爱的户外游戏就是荡秋千。每次荡到最高处,蓝天便似乎触手可及,心也随之飞了起来。当时的秋千上有两个孩子,是一对姐弟,妈咪请求他们挤出一点空让我坐一坐。当时的我很担心,怕他们不欢迎我这个不速之客。但是出乎意料的,他们很友好。

这个温暖的场景,静静地驻足在过去的时光,成为我记忆中难以忘记的片段。

我们在一家干净、明亮、温暖的餐厅吃饭,妈咪自备的餐巾纸派上了用场。餐厅提倡环保理念,不提供餐巾纸。于是,妈咪给我的餐巾纸凸显出大大的作用。那袋餐巾纸很柔软,也许是因为当时太需要,我用得小心翼翼,好似從来没有用过这么柔软的纸。之后,无论我用什么样的餐巾纸,都再也没有遇到过相同的触感了。

那种柔软被深藏在记忆深处,却始终没有湮没在流年之中。

我们住在上海音乐学院对面的招待所里。一间大屋子里,放着三张比较窄的床,上面铺着带着凉意的席子。房间没有装修,在墙上甚至都能看见泛黄的,被时光侵蚀的痕迹。到了夜里,隔壁的学生开始练习萨克斯,一练就是一夜。无法入睡的我忍不住哭起来,双手堵住耳朵,却怎么也堵不住空气和骨头这两个介质的传音效果。折腾来折腾去,怎么也睡不着。但在凌晨时,我依稀听见,从高远之处传来优雅、清脆又温柔的钢琴声,就像有个天使在繁星满天的夜空中轻轻飞过。

早晨,卖早餐的小街,古老的弄堂,都有老上海的味道,与吴侬软语相映成趣。这番场景,和《上海一九四三》这首歌很配。

作为孩子,最快乐的时光当然是在锦江乐园啦。我们排了很久的队,终于买到了票。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并未玩很多项目,最刺激的云霄飞车也因为害怕而放弃了。不过那时的照片里,自己笑得灿烂无比,大有把身后的阳光比下去的劲头。那样的快乐,现在都能感受得到。

儿时岁月里的点滴,今朝拾起,仍然甚是怀念。

第三篇:关于儿时记忆的散文

行走在消逝中

独自一人静坐在靠窗的作为上,尽管室外天气很冷,我还是决定打开窗户,让寒冷的北风驱散我的困倦,抖擞抖擞精神。

雪停了,带来了是银妆的世界,同时也掀起了铲雪热,此时已是夜间九点,铲雪声依然清晰可闻,那铁铲和地面相互磨察而产生的“咔嚓„咔嚓„”声勾起了我儿童时代的思绪,在此我愿朝花夕拾,重温那段美好的时光--

“咔嚓、咔嚓”这是铁器与水泥地的碰撞而产生的美丽乐曲,至少我是这样认为,依稀记得外婆家的那座土楼,那个种着各种各样小花的院子和包围着院子的那个支离破碎的围墙„就是在这里,这个破旧的老房子和庭院中,我们众多的孩子度过了属于我们的美好岁月--烤地瓜、抓知了、在沙堆中爬滚、在货车上嘻闹„一切的一切,定格在脑海中,珍藏在记忆的匣子里。

我怀恋这逝去的童年时光。

秋天的落日显得特别的温馨,一道道夕阳的余晖照在这座郭氏老宅,照在我们天真无邪的笑脸上„

傍晚将至,收取花生的时候到了,东一片西一片的花生慢悠悠地晒了一天太阳,是时候回家了,我、姐姐、表弟、表姐,拿着扫把(还是外婆亲手编织的)、簸箕、铁铲„反正能用上的都上场了,不见眼前的大工程,只有此时的勃勃兴致,齐头并进,争先恐后,聚拢了花生就用簸箕往袋子里倒,置身于花生的世界,我用力吸着花生间阳光的味道,“啊!原来是花生的香味,还夹杂这黄土的味道”于此同时,心里乐开了花,其实还有一丝丝甜味„我们收取得可用劲了,铁具与地面磨察而产生的声音交织成一片„

于是,这声音伴我度过了童年。

亲爱的表姐表弟们还记得外婆睡过的那张老木床吗?建新房子的时候,舅舅指着它对我说:“这是你外公的妈妈留下来的,有好久的历史了!”是啊!历史赋于它更多的色彩,床上的木头雕刻着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我时常爬上外婆的床,明察画中的人,有时呆呆地望着,脑袋一片空白,缺少了艺术细胞,总喜欢爬上这张床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喜欢上了床儿发出的乐曲,每每轻微转身或是摇晃,木架间便“咯吱”作响,像是秋风中摇曳的树枝,摇着这床儿,听着这声音,我便进入了梦香„

于是,这声音伴我度过了童年。

老房的光线很暗,唯一能够透光的是两个很小的天窗和四壁的小木窗。我时常躺在床上,仰望那扇天窗,仿佛是一只井底之蛙。于是,习惯了独自一人在昏暗的光线中思想静默: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仍旧是与外公和舅舅所耕种的那块土地一样吗?山的那头又是什么样子呢?还是连绵不断的山吗?一阵风透过小木窗向我吹来,吹着木扇咯吱作响,啊!天起凉风了!

于是,这种声音伴我度过了童年,只是此时多了分思考。时间更叠了一切。喜,舅舅要盖大楼了,于是全家人忙忙碌碌,为了这个新房子,我知道年迈已高的外公外婆期待了大半辈子,而舅舅辛苦了数十年,如今终于如愿以尝,这是多么幸福的时刻啊!新房子在老宅的原址上拔地而起,宏伟的现代式别墅新房明亮了路人的眼目,阳光下闪耀的玻璃窗显得格外绚丽,“房子真漂亮”路过的乡里人都这么说道。

我为舅舅感到高兴,为他了结人生的一大愿望由衷的欢喜,也为外公外婆在年老时能住进这样的房子而欣慰,然而高兴之余,不免感到失落,我感觉好像失去了什么,最初时每每谈到舅舅的房子,我的脑海浮现出老宅的样式,“噢!不对,现在是新式的别墅了”。于是,老宅的身影渐行渐远,那曾经伴随我度过童年的声音已无处可寻了,我也已经长大了,然而我还是以前的我吗?是我变了,还是„

听着窗外的铲雪声,我延续了我的思绪不愿停下,因为我怕我将永远不能听到这熟悉而久违的声音-这份心灵深处的震撼!

我不愿-行走在消逝中„

第四篇:儿时的记忆看电影

儿时的记忆———看电影 心心

时光飞逝,一晃已是三十多年,看到现在剧院前常放露天电影时的廖廖人影,我就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当年看电影的情景来!

我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生活在栾川乡下,那时候,农村还很落后,没有电视,大部分农村地区都还没有通电,唯一的公共娱乐就是看电影和看戏,不过因为听不懂戏文,每次听戏我们往往都是半途而废,因此留下的记忆不是很深,唯有看电影却在脑海中烙下了深深的印痕。

那时在农村,放电影可称得上是大事情,全乡(当时叫公社)就一个放影队,一小半时间在公社电影院放影,平时就是下乡到各大队(现在的村)巡回放影。一个公社二十几个大队,一个轮回大概要一个月。每遇放电影的日子,村里就象过年一般热闹。一大早,大队就派出大批的青壮劳力到公社驻地或隔壁大队,挑的挑,抬的抬,浩浩荡荡地运回发电机、放影机、扩音器、影片、幕布等放影设备。等到太阳快要落山时,一般就会在村口的空敞地,埋上两根柱子或找个参天的大树,扎根绳子挂上扩音器拉上幕布开始放唱片。所以看一场电影如同过年过节般期许和幸福,每每看到流动放映队的电影放映员在空旷地太阳尚未落山时便忙碌着挂起方方的电影白银幕,我们的兴奋与惬意无以言表。大人、小孩奔走相告,因为那可算是全村人夜生活的大喜事。对于小伙伴们来说,这天恐怕没有一个人能安安心心上好课,大家一边谈论着影片内容一边盘算着晚上如何占个好位子。

早早就去等电影放映的当数我们这群小屁孩了,那天,上课经常会走神,老想着晚上电影放映什么片子,演的是什么内容,盘算着如何占个好位子,学校那天也是人性化管理,放学会比平时早些。一溜烟跑回家,家中大人也早早收工,已经把晚饭做好了,吃过后天还未暗下来,呼啦啦约上一群小伙伴,带上一根小板凳,走上两三里土路,心急火燎地来到操场,抢占有利位置,放上板凳,让其中一个人看着,另外的人就在操场里追打嬉戏。

电影一般要到晚上吃罢饭才放影,吃过晚饭,天色渐渐暗下来,本村的男女老少、外村的媳妇后生们也都陆续赶来了,本村的大人们,带个凳子,外村的人们有的茅房墙搬块砖头、有的搂把干草、有的扯块废纸、有的干脆就土地坐下……满操场里人头攒集,好不热闹。稍微远的老乡就成群结队地从四面八方涌向村口,最多时有数千人,有的人来自十里之外,主要是水沟、砭上、管庄、五村的老乡,场面尤为壮观,尤其到电影散场时,灯笼、火把一片,连绵十数里。看电影时,由于人数太多,往往是前面的拿个草把什么的坐在地上,后面的坐在板凳上,再后面的站着,然后就是站在板凳上,最后面的看不到,就爬上人家的窗台、厕所顶甚至大树上去观看。在我们隔壁大队放电影时,就有一家厕所顶上爬了二三十人,结果厕所不堪重负垮了,一下子就有五六人掉进了粪坑里,这事被当着趣闻在当地流传了好几年。

在看电影时还有一个规矩就是前面坐着的人千万不能站起来,否则烟头、土块立马就能将你包围。我们这些小鬼头要是无法在前面抢

到座位,我们就会转到影幕的背面去观看,背面同前面看起来一样清晰,就是影片上人的动作全是反的,有些动作看起来怪怪的,现在想起来有时还忍不住会发笑呢!

大约到七、八点,电影就开演,冬天的时候早些。一开始还有“加演”片,好像就是放些科技宣传的幻灯片。在放加演片时,我们小孩子是坐不住的,东跑跑西看看,也时也会凑到电影机前去看个究竟。那小小的机器,两个轮子卷着一条窄窄的胶片就让那么多人在银幕上走动起来了,感觉那机器真是神奇,不过,再怎么看也看不出结果,那疑问,会在那小脑瓜里盘旋很久很久。

当时的电影都是黑白片,让我印象最深的应数《渡江侦察记》《小兵张嘎》、《平原游击队》、《地道战》、《小八路》《奇袭》等有关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电影,其中《渡江侦察记》,我记得至少看了八遍,因为我们这个村放了,改天又转到临村去放,我们这帮伙伴又会成群结对赶过去看,总也看不厌,真是很过瘾!有时从上面水沟看到砭上,在送到五村大块地。一场电影过后大家伙会议论很久,谈论故事里的某个人、某些事,回味那精彩的情节、惊险的片断,直到下一次看电影,才会把话题转移到新的影片上。

遇上夏天,雷阵雨特别多,电影正看到兴头上的时候,突然一阵豆大的雨点儿砸下,淋得大家四散奔逃,寻找躲雨的地方。如果雨下得稍微久点,电影就看不成了。等雨停后,只有骂着老天,悻悻地回家去,寻思着明天晚上还能不能继续把那段故事看完。当然,那晚的觉是睡不好的。

后来的我们上了高中,尽管高中在县城中,信息相比农村要发达很多。我们几乎与世隔绝,每日里都是与ABC,抛物线打交道,根本就没有时间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县城的电影院,我却一直没有去过。前些年看了一场,走进电影院,有些小激动,有些小振奋,电影院的效果确实要比在电脑上看的好多了,无论视觉还是音响,都是电脑上无法比拟的,虽然电影院中的效果很好,但是还是感觉没有儿时在老家的农村中看到的印象深刻,或许那已经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中,总有那是模糊的影像出现在我的眼前,很怀念儿时看电影的感觉,而儿时的伙伴现在都已经各奔天涯。

现在镇里的合峪新影剧院放电影,结果令我大失所望,寥寥数人,不是老人就是打热闹的小孩。我以为我可以找回儿时的记忆,而儿时的记忆只能让我深深的回忆,那一片美好,那一片天地,或许真的只能活在记忆中,而永远不再重现.时光荏苒,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现在我生活过的山村生活水平与过去有了天壤之别,电视机、影碟机等家用电器早已普及,不用上电影院,老影片、新影片、国产片、外国片就让你看得目不暇接。就算去电影院看,也全然没有童年时代看电影的那种神奇感了。尤其当今还可以在微信上看电影,更是方便至极。

当工作闲暇时,我便会情不自禁地回想起童年时代看电影的情景,并会产生一种悠悠的、深深的眷恋之情。

第五篇:儿时的记忆吃肉

童年旧事 ———— 吃肉

心心

小时候也就是七十年代左右家里穷,农村很少杀猪,杀完猪还要上交一部分以完成国家分配的任务,剩下的肉已经很少,那肉也就自然成了人间美味,不到逢年过节是很难尝上一口的。当然也会有例外,要是多年不见的亲戚突然来访,或是家里找人帮忙干活,就会偶尔在晚饭桌上见到一碗香喷喷的猪肉,里面夹杂着一半的蒜苗或者葱花。这还得提前到合峪街上买。

肉还在锅里炒的时候,我和哥哥早端了一碗饭站在灶台边等着,只希望母亲不要把沾在锅底的油铲得太干净。而实际上每当这时候,母亲也会故意留一点油在锅里,让我们哥俩有机会把碗里的饭倒进锅里还能沾上一些油腥,慰劳一下淡怕了的胃。裹饭的时候,也就是锅巴,母亲还会在我们的饭里放上一点盐,那样的裹锅饭吃起来就更有味道,晚上睡觉还会美滋滋地想一会儿,梦里常常把舌头伸出来舔嘴皮。

邻居表婶家的小女儿小香,就是在与哥哥争抢裹锅饭的时候,被哥哥用锅铲在头上狠狠地敲了一下,留下指头大的一个疤,直到出嫁时,那里还是没能长出头发。

我最盼望解放军叔叔进行拉练训练。现在很少进行拉练,所谓的拉练,就是解放军组织大部队进行长途野战训练,以备国防需要。这我们不光可以看到英姿飒爽的解放军叔叔,最主要我们可以吃到一点点剩肉。庙湾是解放军拉练晚上休息的一个点。那时大米饭加猪肉是

我们的梦想,是人间美味。可是解放军叔叔却顿顿大米猪肉,看着人家吃饭我们直流口水。出于对解放军的敬畏,我们只是远远的看着,手指含在嘴里,口水留的大长。有时偶尔会有一个解放军叔叔喊着:“小朋友,想吃肉吗?来叔叔给你一块!”我们听到立马像兔子一样跑过去,每人会分到一小块,津津有味的慢慢吃下去,现在回忆起来还香甜可口。解放军休息一晚上,第二天上午准时出发。这时母亲和邻居大娘大婶,会拿个碗,到解放军涡水桶里捞些吃剩下的饭菜,主要是肉。会是经常吃肉,不想吃肥肉,解放军叔叔把脂肪多的肉片仍掉,母亲会捞出几块肉片,拿回家洗净再煮给我们吃。也许那时像现在朝鲜一样先军政治,我们温饱还没有解决,人家顿顿大鱼大肉。想想也理解,解放军叔叔得保家卫国,只有吃好,身体好才能保卫我们的国家不受外敌侵略,我们才有安定的家园,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

我还盼望火麦连天的到来,那时也会打打牙祭。那时农村还是集体,一起劳动,大虎隆干,生产出的粮实也有限,但是一到收割小麦的时候,尤其是集中打麦,那不亚于过年!队长会把全村的劳力集中到大场进行打麦,小孩子可以帮忙,人们都心知肚明,无非是让小孩混顿好吃的,因为家家都有小孩。

打麦的时候中午和晚上生产队管饭,人们争先恐后的争着做饭帮火,因为可以多吃点,占点小便宜。管伙,买菜你不要争,争业争不到,那有队长安排,队长会行施自己的权利安排七大姑八大姨,狐朋狗友的一两个。最中午会有点肉,我们会眼巴巴等着开饭。但是也不能白吃,你的做出点贡献呀,于是我们会胡乱的掐几困小麦,帮助大

人运输,象征性的干两下,然后坐等开饭。大人们也不计较,凭我们那两下根本不济事。终于等到开饭,大人们先盛,热后轮着我们,我们会小心翼翼的接过肉菜,再拿两个馍蹲到一边狼吞虎咽的吃下。再想吃点那是不行的。那是参加劳动的是母亲和大哥,他们会给我一点,让我吃饱。我们兄弟姐妹五人,由于人口多,大哥小学没有上毕业就参加集体劳动,帮助家庭,回想起来大哥对家庭贡献还是很大的,所以我参加工作以后对大哥总是力所能及的给与帮助。扯远啦,回归正题。等我们吃饱后,大人们会让我们回家休息,毕竟还是小孩子,但是大人还得继续干,一直干到晚上,晚上的饭有时会很晚,是油条面叶饭。现在看来在家常便饭不过了,但在那时确实是美味。等我们吃饱喝足,当然油条可以随便吃,不像肉朱贵,得限量!美滋滋的哼着跑调的学习雷锋好榜样回家睡觉。

那事我姐的婆子家哥在大队的副业队干活,他稍微有点智障,但为人很善良,对我非常的好。他们经常会吃好饭,诸如大肉,油条。白蒸馍。一遇到他们改善生活,他会老远从副业队给我偷偷带点油条白蒸馍,偶儿会在白蒸馍夹几片肉,那味道不亚于现在的三明治!可惜那样好的一个人还是为我丧失了性命。那年我盖房子拉砖,他帮忙卸砖,不幸从飞跑的拖拉机上摔下来不治而亡。他没有妻子无儿无女,分给我姐夫赡养,如果他有后,我会非常善待,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他忌日那天为他上柱香烧点纸,让他在那边不受症。

还有一种吃到肉的方法,那就是吃蛤蟆。我和一群男女捉一些蛤蟆,用泥巴糊住,放在火里烧,烧熟我们吃大腿,让女孩子吃点肚子

上肉,居然很香。现在回想起来就想呕吐。

等到我长到十四五岁时,家里条件有点改观,也能吃点肉,可是我却不能吃了。一吃点肉,或者是腥汤就会浑身抓疙瘩,瘙痒难耐,坐立不安,难受之极。为此父亲想尽一切办法摆治,终不见效。后来听说吃猪拱嘴能治,办法很简单那就是将猪拱嘴放在锅里焙干,搓成末浦着喝,吃了四五个居然好了,到现在也没有犯。

现在回想起童年的生活,真是几多辛酸,几多无奈。长大后我还是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那时我们吃不饱?为什么缺衣少食?为什么住着烂房子?为什么没有肉吃?天还是那样的天,地还是那样的地。好在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现在想吃啥有啥,除罢天上的天鹅,想穿啥有啥,要啥有啥。如果父亲天堂有知会含笑九泉,借此谨以此文献给我远在天堂的慈祥的父亲!也愿天下所有的父母寿与天齐!快乐一生!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