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自我服务偏见现象
浅谈自我服务偏见现象
一、自我服务偏见现象产生的原因
自我服务偏见是指人们常常从好的方面来看待自己,当取得一些成功时,常常容易归因于自己,而做了错事之后,怨天尤人,把它归因于外在因素,即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别人的一种现象。它是一种主观主义的表现,也是一种归因偏见。
之所以会产生自我服务偏见现象,是因为人们往往会下意识地保护自己,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在心里上认同自己好的一面,希望把自己置于一种自我认为的安全领域。
在我们的小组视频案例中,男生A(骑自行车)和B(坐在自行车后座)因为没有把垃圾扔进垃圾桶而相互指责,且还把原因归于大风天气;女生C因为走路时埋头玩手机撞上停靠在路上的自行车而埋怨车主乱放车。很明显他们本能的反映都是把原因归结于外部因素,而不是从自身原因考虑。这就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与武装意识。
总之,自我服务归因,自我恭维的比较,盲目的乐观,以及认为自己的缺点的虚假普遍性,所有这些倾向是导致自我服务偏见的根源。
二、自我服务偏见的利与弊
1、自我服务偏见现象之利
(1)取得成功时,对自己的肯定可以增强自身的荣誉感价值感以及自信,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励自己继续前进。即使这种成功的主要原因不在自身,但至少可以在自我服务偏见心理上给自己更多的勇气,从而可能会增加对团队的贡献。(2)失败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护自己的尊严与利益,尤其是在别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可能可以挽回自己的局面。当对方是对手时,这种偏见也许可以将自己放在较为有利的地位。
2、自我服务偏见现象之弊
(1)取得成功时,把原因更多地归结于自身,会夸大自己的价值,忽视别人的贡献与成就,从而不利于正面认识自身与他人的价值关系,可能会产生人际关系的矛盾。例如,在一个合作型团队中,居于领导者身份的人如果在团队中总是认为自己的功劳高于其他人,那么就可能会使得团队成员在心里对这个领导者不满。在队员之间也是如此,如果有队员争强好胜,出风头凸显自己的价值,那么队员之间就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因为在团队中,每个人的力量都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每个人的价值都应该得到肯定而不是凸显个别人的作用。这在学生社团组织中可以得到应正。
(2)在做了错事之后,自我服务偏见表现为把怨天尤人,归因于外在因素。这是一种逃避错误的表现,没有从自身寻找出错的原因而是首先怪罪于他人,对自己及事件认识不清,从而不利于自身改正错误,不利于事件问题的解决,还会产生人际关系矛盾。例如,在前面提到的小组视频案例中,女生C因走路时埋头玩手机而撞上自行车,她本能的反映是怪罪车主而不是从自身找原因,没有按规则放车的车主也没有首先承认自身的错误,于是两人就吵了起来,不但事情没有解决还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矛盾。
因此,自我服务偏见无论是对自身、对他人、对事件等都有不利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短暂的也可能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综上所述,我认为自我服务偏见弊大于利。因此,为了减少这种现象的不利影响,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
三、减少自我服务偏见现象不利影响的方法
(1)个人首先要对自身有较为全面的正确认识,对自身优缺点有较为客观的评价,并能接纳而不是逃避存在的缺点,也不能有过度的自信。(2)根据自身情况尽量改变存在的不足,提升自我的素质。(3)要有谦虚的态度及平和的心境对待自身及他人,而不是拔高自身却贬低或一味的责怪他人。
(4)身边的同学发现这种现象可以以各种合适的方式告知出现这种问题的同学,形成朋辈的监督与纠正。
第二篇:一个偏见
一个偏见
对于思想者来说,最奢侈的假日,竟然是偏见,许多人也许难以理解,难以接受.但细想,思想家如果每天都仗义执言,剑拔弩张,神经还不得崩溃.有一点偏见,是否也算对正经严肃的调理呢?再说,即使被公认为偏见之理,谁又敢说日后不会成为正理呢?做人要正,那么你做人的心就要摆正.然而,生理上心的位置,恰恰是偏的.看来,偏一点的”心”的位置,并不影响做人的心“正”.打枪瞄准,必然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才能精确到三点一线的准星上面.这闭着一只眼之见,必是实实在在的偏见.然而正是这样的“偏见”,才能达到“中正”的效果.由此看,偏见也不是什么可怕的东西,有时甚至是好东西.在世俗的飞沫中,许多人人云亦云,大家都说偏见很可怕,比无知还可怕,我们就跟着鼓噪讨伐.偏见和无知究竟谁离真理更远呢?很明显,偏见也是”见”,而无知者无”见”.即使真的是偏见,人们通过实践的认识以后,修正了偏见,也是向真理迈进了一步.况且,在人类同自然界的斗争中,认识是不断进化的,曾经的偏见,甚至是邪说,后来都被实践证明了它是”中正”的.更严格地说,在绝对真理面前,所有的见解都可以说是偏见,只是谁相对更接近真理一步而已.偏是绝对的,正,就是相对的,如我们的心,它虽然偏在我们胸脯的左侧,但又有谁会否认它正统的作用.《一个偏见》有6个自然段。在第一个自然段里,他开篇明义,对准标题,先讲“偏见是什么?”接下来的两层文意就从一正一反两个角度来展开他对“偏见”的认识:反面——有些正道公理就是偏见;正面——有些偏见倒是道出了自然界的真正规律。第二自然段也是从两个方面来谈对“人声”的厌恶感受:先用对称、排比和细节式叙述语言讲什么是“天籁”,然后对比着讲什么是“人籁”,以及人籁的坏处。“天籁与人籁”因对比着讲,散文的内容主体丰满地长成了。
在第3、4、5自然段里仍是这种行文的思路:天籁是对寂静的陪衬,并不招人反感;而人籁则是对寂静的破坏,是招人讨厌的。第6自然段则是从又一角度来辩证地看人籁,在内容上同时也是对全文的归纳和升华:人籁虽遭人讨厌,但它也许是哲学家偏见产生的根源。
钱钟书《一个偏见》的行文思路就是这样显得非常辩证,他或者从正,或者从反,或者又从别的角度讲透他对“人籁”的厌恶偏见的独特理解,作者不是从一条直线来运思,而是从多元角度来运思,这样使人生的理解讲得辩证、圆熟,让人欣然接受;同时也使文章的结构显得丰满、精致。
钱钟书丰满的文笔还体现在材料的丰富运用上。一个主题词形成后,他立刻自然娴熟地带出一个、二个,或者三个以上的古今中外的文史资料。例如:在用具体的描述语言讲了天籁是对寂静的陪衬后,他顺带列举了《诗经》的材料、《颜氏家训》的材料、雪莱的诗的材料、柯律立治诗的材料,以及人们日常生活比喻材料。古今中外的5个材料的连贯叙述,使散文在铺排作者对“天籁与人籁”的独特感受上显得文意充沛。作者的渊博的文史知识非常自如、非常艺术地化为了散文的血肉。初学写文章,常常思路单
一、文笔枯瘦,就应该学习钱钟书这种文章思路,辩证自如、左右开弓地展开,文章材料随手拈来,连贯铺排的作法。思路打开了,材料丰富了,文章就显得有艺术的整体感,就显得有灵气了。
这是一篇议论文。虽说是“人生偏见”,却道破了生活的真谛:“人生在世,言动专求合理,大可不必”。这句话心平气和得令人目瞪口呆,放达得近乎颓唐:从字面上直说过去,岂不是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我行我素,无是无非了么?那么,人生的归宿在哪里呢?如若从自我解脱的视解看去,这句话又简直胜似李白的水中揽月,颇有超然物外的味道:有了这个发现,真不必如僧徒的面壁九年的苦修,或道士的至死不食人间烟火,就可以悟得正果或羽化成仙了!然而,如若我们从当时社会主的全方位上去无味的话,那真正的注解又正在下一句,“所谓正道公理压根儿就是一种偏见”。你就会豁然而悟:正是一个傲骨锋锋的学者对强杈财势,庸俗世情的鄙视„„
第三篇:偏见作文
小谈偏见之益(在偏见中成长)
曾说过:“给他一个支点,他可以把地球跷起”的物理、数学家伽利略为后人做了许多贡献,却死于偏见。有许多人才华横溢,却敌不过偏见。但我认为,偏见虽折磨人,更可锻炼人。(提出论点:偏见虽折磨人,更可锻炼人)
从古代中国开始,封建思想便对女性有偏见。女人在家中只有添丁才有地位,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却不可不忠。林林总总的事例成了铁一般的事实。但在偏见之下,有一位巾帼英雄用“替父从军”为“女子无才便是德”重重地打上了一个叉,她就是花木兰。偏见虽压迫了她,却成就了她。(写例子要具体简洁,扫墓的时候女子不能参加)
抗日战争、鸦片战争,这些惨绝人寰的事件总是从老一辈的口中流传下来。老一代在我们思想的深处扎下对日本的偏见,不忘国耻的同时,深深地记住了对日本的偏见。然而,二战后的日本在偏见中,在短短半世纪内,默默地崛起。日本人不甘在偏见中活着,不能用嘴巴改变偏见,他们选择了用行动才能感偏见中破土而出,偏见诅咒了日本,但更令日本谦卑的崛起。(此例子不好,没有说清这里的偏见指什么?)
说到国际上,不得不提的是外国人对中国的留学生的偏见。偏见有时是因嫉妒而起,但更多的是因对事实的不满而生。从外国人对中国留学生的偏见中,我们在抱打不平的同时,是否有也应该反思一下?这种国际级别的偏见让我们意识到素质方面的问题。偏见虽然为难了部分留学生,却更令中国人发现自己的弊端,亡羊补牢。(这种偏见是否应该令我们敲起警钟?提高我们的素质,注重中国人在外国的形象,才能使中国留学生自信的走出国门。)中国国内对“80”后颇为反感,认为“80”后是颇有争议性的一代,这种偏见不但引起了反响,更多的是一群“80”后用自己的双手,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的真材实料。偏见打击了“80”后,却更让“80”后发奋崛起。
(改写:在汶川地震中,一群特殊的人群,他们一直冲在抢救、服务一线的年轻身影,也一次次地感动着人们——他们没有单个的名字,但他们有个共同的、响亮的名字——“80后”志愿者。无论是他们在灾区帮助医护人员无私工作,还是在全国各地踊跃献血、捐款、捐物,都让我们看到了“80后”不是缺少责任心,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一代,一群“80”后用自己的双手,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的真材实料。)
偏见的确就是人与生俱来的成见,但只有偏见的存在,才可让更多沉睡的心灵苏醒!!(总结论点)散文范文:
第四篇:偏见杂文随笔
1
微信的浮窗上闪出了一个名字,我还没仔细看消息内容,心里就有些不快。才意识到,原来我对他的偏见已经如此之深。
其实这中间也没有什么深刻的故事。第一次在聚会上相见,他看起来是个挺阳光的小伙。大家一起吃饭、唱K的时候,很能活跃气氛。
前段时间他父亲重病,在微信上发起了一个筹款项目。但由于我们只是泛泛之交,我只捐了200元。
结果当天晚上,他单独微信我说:听说你是做程序员的,应该挣得不少吧?兄弟我现在救急,能不能劳烦你多资助一些?
听到他都这么说了,我第一时间还真感觉有点不好意思,但是也有些不太高兴,只好说道:不好意思,其实现在程序员也挺苦逼的,挣得都是辛苦钱。待会儿微信我再给你转一些吧,我也是尽我所能了。
事毕,他发了几个感谢的表情来化解尴尬。但是即使心很大的我还是感觉受到了伤害。在这之后,我们还有过几次来往,但是我再也无法把他和曾经印象中阳光、爽朗的形象联系起来。以至于后来看到他在朋友圈里的感谢话语,也感到极端的反感,最后屏蔽了之。
2我不想承认自己是一个小气的人。这种偏见,虽然不会表露给当事人。但是,也正是这种偏见,像一把利刃一样,在自我精进的道路上,不断地扎向我的胸口,拷问着我的内心。有时候真的想过:每次见面还会问一句“别来无恙”的我,是不是真的太过虚伪了。
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当遇到和他价值观不相符的人,所产生的排斥感会异常强大。我的价值观里,做人要不卑不亢,自己的经历再值得同情,也不应该要求别人去付出。
很遗憾的是,这种偏见一旦产生,就很难消除。但“他”是一个挺阳光、开朗的人,很多地方值得我这种不懂得社交的人学习。也许我现在需要做的,是学会包容与接纳。因为一个人如果希望身边的人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行动,他永远都无法交到朋友。
能享受最好的,但是同时也能承受最差的,这才是良好的处世之道吧。
3不幸的是。“他”也只是我产生了偏见的其中一个对象而已。工作和生活中有太多和自己难以合拍的人不断地消耗我的耐心。
记得罗胖在一节讲“耐心”的节目中讲过:耐心是一种很重要的品质,但是一个人的耐心永远都是有限的。
也正是如此,并不是每个人都值得用最好的耐心去包容和接纳。生活中有太多重要的事需要我们有耐心地去做,有太多可贵的人值得我们有耐心地去相处。而现如今的城市化和互联网化,让我们的交际圈子成倍地增长。这种情形下,人要活得功利一些,要“给耐心做减法”。
而这样做,首先要认识到哪些人比较重要。你的爱人、你的父母,与你相处时间最多的五个朋友,最好的耐心要留给他们。然后是你工作上的领导,与你工作相关性最紧密的同事,你联系最多的合作伙伴,他们值得你撇下偏见,通过更多的来往认识到他们的可贵之处。
但是,在网上遇到喷子的时候,你不需要去争执;王者荣耀遇到挂机送人头的队友,你不需要去理会;职场上遇到不懂礼仪,只会索取,不懂付出的人,你不需要为他尽心尽力。
把最好的耐心留给最值得付出的人。
第五篇:偏见的造句
偏见拼音
【注音】: pian jian
偏见解释
【意思】:偏于一方面的见解;成见。
偏见造句:
1、他对我怀有偏见。
2、让我消除那个愚蠢的偏见。
3、他迎合大众的偏见来为他的政治目的服务。
4、那个证人没有偏见,因而是可靠的。
5、你们双方只有放弃偏见才能达成一致。
6、如果你认为这样的报酬会使我心存偏见,也只能那样了。
7、这可能是我的偏见之一,但我觉得女人比男人更加可靠。
8、这是基于偏见的另一种扣帽子方法。
9、他因此决定不坐在陪审员视线内的地方,以避免引起偏见。
10、如果最近获得成功的《傲慢与偏见与僵尸》可作为依照,那么现在很多读者的回答就是肯定的。
11、动物可能都有,如果我们真的希望去了解它们的行为就应该去掉对它们的偏见。
12、但是他们认为,想让所有的孩子以阅读《杀死一只知更鸟》,或者《傲慢与偏见》作为消遣是不可能的。
13、而且,这些偏见扩大到智力和个人价值等核心特征。
14、写被关于缩写通过偏见减轻。
15、征集更多的意见,编辑它们,然后考虑其中包含这多少个人偏见。
16、在某个领域,如可再生能源方面拥有专业知识的人或许对此有偏见。
17、但是这项调查也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人中,有至少一半人说自己曾遭遇人们某种程度的偏见。
18、也许法国限制仇恨演说的最糟糕的方面就是这种意想不到的结果——它让偏见在牺牲中掩饰自己。
19、而这些偏见正好证明了我们多么需要心理学实验,以及为什么我们不能依赖于自己的直觉去推测别人的行为。
20、如果要实现所有人的自由之梦,我们必须承认并调整我们的态度和偏见。
21、就业专家说,有些公司有只招聘有工作的人的政策,但是从未公开承认他们的偏见。
22、无法逃离一些幻觉,一些偏见,一些非理性,一些物质,一些恐惧,还有,谁知道,一些其他的编织出他们的方式,进入到我们的感觉以及感官印象中。
23、如果我们希望地球变得更美好,我们必须放下意见、偏见还有顽固的信仰。
24、放弃你的偏见。
25、事实上,偏见就是像这样在一本书里提供你所希望的,它可以非常好的为渴求的读者提供一张注释清单,用来寻找那些被忽视的作者和被忽视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