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坚固的爱情,是懂得一个人的心
最坚固的爱情,是懂得一个人的心
太过用力,会纠缠于内心,会让所有的饱满太过张力,是一张拉满了的弓,射得一定远吗?怕是会断掉。
一场情事,泼墨太多了,用力太猛了,自己都收不住。洪水泛滥的结果是将自己淹没了。
也许好的爱情应该是云淡风轻,安静地看着对方,对方是自己的一块清新的糖,想起时,安静地抿一下,就够了,有的时候,爱情需要距离,需要空间。
爱上一个人,总会动荡些时日,半夜跑去写情书,私情这东西总怕沉溺。但不沉溺又是错的。
爱这个人,哪怕知道他坏他烂,可是,因为贪恋这人世间的一点点爱一点点温暖,便飞蛾一样,扑向了火。这一场盛宴,是一个人的盛宴,与现实的爱情如此格格不入,不温暖,不体贴,不妥当,带着罂粟的邪恶与放荡——但她一意孤行,一定要一意孤行。
最坚固的爱情是懂得一个人的灵魂与心,就像杨绛懂得钱钟书,这种懂得,似读一本值得读的好书,读一生,也不会倦。而他们的用力,是持续的温度,是持续的力度,一直是这样,不高,不低,不温,不火。
用力地爱一个人,趁着还有一颗爱的心,其实是幸福——哪怕最后碎了灭了,而心里,永远会有这个人,永远会有。
女人总对事物有所迷恋,而迷人比迷东西更诱人。大体说来,一是迷恋衣服,二是迷恋男人。衣服和男人同时到来,则男人第一。
爱情是最不实用的东西,伤筋动骨的,不如迷恋别的东西实惠。迷恋这个东西,带着痴的成分,爱情这个东西,当个点缀时还好,可是,一用力起来就会盛大,又惊心动魄又无聊。
太浓烈的爱情,来得快,一定去得也快。
爱情原来是有条件的,原来是和别的气氛在一起的——特别是人前,如果感觉到他们在相爱,一个眼神就足够了。
最干净的爱情,一定清淡似水,应该浓烈时浓烈,应该清淡时就清淡。
只剩下爱情,一定离分手很近了,因为再也没有别的话——有趣的爱情,是和趣味、气味、气场相互联系的,比如两个人的共同爱好,哪怕一起爱上美食,其实最后拼的是生活习惯和灵魂距离。如果单纯色相吸引,爱情最难维持,时间最短的爱情一定是一见钟情——只凭貌相,那样的爱情过于单薄,连维持下去都要努力。
最厚实的爱情,一定是踏实肯定,连缺点也要喜欢,连习惯都雷同,爱到忘记了爱是怎么回事,只记得他爱吃茴香馅,她爱穿安瑞井„„如果只是为爱而爱,哪怕私奔到天涯,一定还要离散。
爱一个人,需要傻到没有自己,和爱情相比,自己太轻了,太单了,太势孤了,而只有爱情,可以让人焕发了光彩,那样的熠熠夺目,是自己没有过的样子。就像张中行老先生说,还是男女之情最有意思。因为像鸦片,有瘾,有毒,离不了,忘不了,相互吸引,又相互刺痛。
爱情之外的东西其实更能打动人。有一位大师说如何画好画,最让人动容的一句话是:“没用的东西要多。”特别是你喜欢的,越没用的东西最后会变成有用。而爱情也一样吧?那爱情之外的边边角角,终能形成一个巨大保护网,顺利把爱情转化成亲情。
一生中总有这些时日,是热恋着的,是黏着的,是情痴花痴一样,病态的缠绵,昼夜不分,朝也思暮也想全是他,全是他呀!
问了一遍又一遍,傻子一样:你想我吗?你爱我吗?其实内心里早就知道答案,可是,有什么用?就是不能肯定,就是想要让他说出来。他说了,还是再问,有多爱,有多想。真是傻呀。缱绻到最后,被爱情围困了,总以为会有多浓稠,却闻到了凉意,最简单、最干净的信爱上一个人,当然会有清凉意。
情到深处,却总是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最深情的缱绻,倒不一定是身体的缠绵,到了灵魂的纠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片刻分离都觉得难以割舍,才真是更要命。
情到深处,何以表达?无语是最高境界。千沟万壑,都不记得了,时光掉落地板的声音,砸在两个人身上,似在前世的惊梦里,两个人静默成一幅明媚的山水画,人还是那个人,景还是那个景,却因为无语,而起了一片喜悦,所有时光,乱云飞渡,飞云也无语,飞雨也无语,用手轻轻地拨开那夜晚的底色,居然是一片蓝色,透明而惆怅。
第二篇:爱情是一个故事
爱情是一个故事
爱情是什么? 一个有趣的断桥实验是这样的:当一个实验对象走过摇摇晃晃的吊桥时(此时难免都会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心理学家称之为生理唤起),如果旁边有一位迷人异性相伴,他就会倾向于把这种生理唤起与异性的存在联系起来,以为自己陷入了情网。
这个实验让我想起阿兰·德波顿的《爱情笔记》,两人在飞机上相遇,谈到如果飞机出事,可能的死法。当取好行李,通过海关检查时,他们已经彼此相爱了。爱情的毫无道理,由此可见。尽管如此,心理学家仍然努力为我们提供一些关于爱情发生的线索,比如我们会被外表的魅力迷惑,被熟悉感吸引,被喜欢自己的人吸引,被得不到的人吸引,我们的大脑还经常错将危险信号当做爱情。
还有一种“依恋理论”认为,一个人在成年后拥有什么样的爱情,与婴儿时代与母亲的情感模式有很大的关系。早期的研究将母婴之间的情感模式分为三种倾向:安全型、回避型和矛盾焦虑性。安全型的人对亲密关系感到安全,通常是温暖而有爱心的人;焦虑型的人渴望亲密,但过于投入,总是担心对方能否回报同样的爱;逃避型的人将亲密视为自我独立性的丧失,总是试图与对方划清某种界限。
爱情是一个故事 在所有关于爱情的答案中,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斯坦伯格的答案大概是最简单的:“爱情是一个故事。”和所有的心理学家一样,斯坦伯格曾经追问爱情的本质,而且给出了非常精确可靠的心理学模型--爱情三角理论。在这个模型中,爱情由三个元素构成:亲密、激情与承诺。亲密包括热情、理解、交流、支持和分享等内容。激情指性的欲望,以对身体的欲望激起为特征。承诺是爱情的最后一个成分,指自己愿意投身于与所爱的人保持并且主动维持这种感情。斯坦伯格用激情来形容爱情的“热度”,用亲密来形容爱情的“温暖”,而承诺则反映了一种认知上的内容,带有一定的理性思考。斯坦伯格认为,这三种成分的不同组合构成了千姿百态的爱情关系,而完整的爱情必须是三者的组合。他还归纳了爱情的八种类型:
一、喜欢:只有亲密部分;
二、迷恋:只存在激情成分;
三、空爱:只有承诺的成分;
四、浪漫之爱:结合了亲密与激情;
五、友谊之爱:包括亲密和承诺;
六、愚爱:激情加上承诺;
七、无爱:三种成分俱无;
八、完整的爱:三种成分集于一个关系当中。
但是,这个模型并没有回答一些更关键性的问题:是什么使一个人爱上这个人,而不是那个人?是什么决定了他/她爱的方式?为什么有些情侣可以白头到老,另外一些却如流星闪过?为什么我们在感情中一次次犯同样的错误,就像不同的人,不同的地点,却遵循相同的剧本,就好像爱情的命运,从求爱到终结,从一开始就已经写好了? 最后,他放弃了心理学上的概念与分析,说,爱情在本质上不是分析性的,而是叙事性的。所以,理解一对情侣的思想和行为的最佳方法,是看他/她如何讲述关于爱情的故事,以及他们对于爱情理想的描绘。
有人相信亲密关系是合股关系。这是商业故事。
有人喜欢吓唬自己的伴侣,或者被自己的伴侣吓到。这是恐怖故事。
如果我的伴侣离我而去,我的生活将是一片空白。这是成瘾故事。爱情是一场游戏,输赢的不确定性才是游戏的好玩之处。这是游戏故事。
还有人觉得伴侣就像外星人一样不可思议,难以理解。这是科幻故事。
爱情是一个故事,只不过作者不是莎士比亚、马尔克斯,而是我们自己。通过大量的访谈和实证研究,斯坦伯格一共总结了26个故事,包括童话、商业、收藏者、恐怖故事…… 每一个故事都引导着对于一种爱情关系的描述。这与认知疗法中的“自动思维”道理相通。被访者甚至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持有这样的观点,或者意识到这些观点与他们的爱情故事如出一辙。
有一些故事比另外一些故事更加深入人心,比如“旅行”(我相信爱情的开始就像一段旅程的开始,充满了兴奋与挑战)、“园艺”(我相信爱情不加照顾就会枯萎)和“幽默”(我认为在感情上太严肃了会毁掉感情)。有一些故事则幸福前景黯淡,比如“恐怖”(当我感觉到我的伴侣让我感到害怕时会有兴奋的感觉),“收藏家”(我喜欢同时约会不同的对象,每个对象符合某种特殊的要求)和“独裁政府”(我认为在一段感情中由一个人掌控绝大部分重要决定更有效率)。这些故事里的人物经常很快分手,缺乏长期的持久性。
1996年一项对于43对夫妻的调查(Mahzad Hojji)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喜欢旅行故事,而男人更欣赏艺术故事(外表吸引力是寻找伴侣最重要的标准)、收藏家(伴侣被视为收藏品)和色情故事(满足伴侣的性需求和性趣味非常重要)。此外,男人还喜欢牺牲故事(我相信牺牲是真爱的关键部分)。最后一点很让人意外,但男人的确为女人认为非常重要的一些需求做出了牺牲。
此外,故事还与文化有关。文化总是支持某些故事,而反对另外一些故事。在今天的主流文化里,婚姻是一个关于真爱的故事,历史上大部分时候却并非如此。在一些文化里,通奸的故事会招致杀身之祸,在另外一些文化里却不值一提。爱情的预设 从故事的理论看,我们之所以爱上某人,只是因为这个人身上的某种特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你的故事对爱情的预设。
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关于爱情的预设,它不仅内化了我们对于爱情的理想,并受到我们的个性特征、成长背景,与父母、朋友、兄弟姐妹的相处方式,青春期的交往经历等等。对我们影响最深的主题,往往是那些最个人的体验(通常是痛苦的经历)。如果你曾经有过被拒绝的历史,对于拒绝就会特别敏感,即使对方并无拒绝的意思。于是,拒绝就成为你的爱情故事中的一个主旋律,并编织到每一个情节之中。或者,你曾经遭遇过感情的背叛,即使在一段新的情感中也会不自觉地寻找对方不忠的迹象--欺骗已经成为你的故事的一个主题。在感情的语境中,事实与虚构之间不可能划出一条清晰的界限。所以,我们的爱情故事不是历史学家的严谨之作,更像是虚实难辨的小说,其中既引用了真实生活中的事件,又加入了个人诠释,以强化戏剧效果。正如康德所说,一切客观事物的本质都是不可知的。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是现实的表象。在爱情中,这个表象就是故事。你的故事不仅决定了你在爱情中的思考和行为模式,而且很可能是你了解自己最重要的工具。可是,我们大部分人对此一无所知。常常有人抱怨自己情场不走运,总是遇到同样类型的坏男人/女人,却没有意识到,是他/她自己下意识地寻找相同类型的角色来扮演他/她一直以来所预设的爱情故事。时间久了,故事经常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
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很多初相识的爱情都是幻觉或误会?--我们希望自己的故事能成真,所以,当你遇到一个在某种程度上与故事相符合的人,故事本身就会变成一个玫瑰色的滤镜。滤镜映照下,他的言行举止处处符合你的爱情理想。
斯坦伯格的病人丽莎总是被强大而沉默的男人吸引。当她第一次遇到拉里,她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猜测他在想什么。拉里不经常恭维女性,所以每一次小小的赞美都能令她陷入狂喜。他们的感情迅速升温。对丽莎来说,理想的爱情故事是一切尽在不言中,平淡外表下隐含无限深情。但结婚3年后,丽莎才突然意识到,在拉里的沉默后面,不是神秘,而是空白。我们在爱情的选择上经常让外人大跌眼镜,因为是故事,而不是事实,在影响我们的选择。更确切地说,我们不是爱上一个人,而是爱上一个关于这个人的故事。直到幻象散去,激情消失,你才发现自己原来活在一个自以为是的故事里,或者你不再喜欢自己正在演绎的故事。然后,我们开始创造种种分手的理由,诸如对方脾气不好、要求太多、交流不畅等等,就像我们一开始创造种种相爱的理由。为什么一个人可以同时爱上两个完全不同的人?因为一个人的爱情故事不止一个。你可能同时想要做王子和警察,而且无法分清到底哪个角色对你来说更有满足感。
所以,爱情永远面对考验和诱惑,不仅因为喜新厌旧是人的本性,而且我们永远都有可能遇到一个更符合故事的人,或者前方可能有更好的故事在等待。在人生的某个点上,你必须决定,到底是继续寻找最完美的故事或伴侣,还是满足并珍惜当下已经拥有的情感。在这一点上,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听起来就是一个园艺故事。一段爱情的成功与否,不在于找到那个完美的另一半,而在于长久不断的浇灌与抚育。这与弗洛姆的观点是一致的,爱情首先是“给”而非“得”。这种“给”不是以交换为条件,更不是“自我牺牲的美德”,而是一种丰沛的生命力的展现。“给予”最重要的不是在物质财富的范围内,而是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即把他身上一切有生命力的东西赋予别人。了解自己的故事
罗伯特·斯坦伯格曾说,故事理论给世间情侣最大的启发在于,一段感情是否幸福,能否维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男女双方关于爱情的故事是否相匹配。
同一个故事中的互补角色最容易相处,比如童话故事中的公主与王子。或者,两人的故事足够相似,可以融合成一个新的统一的故事。比如一个童话故事与一个园艺故事可以结合,一方渴望被白马王子拯救,而另一方希望照顾一个人、精心培育一段感情。一对恋人,彼此的故事不兼容,就像两个角色在同一个舞台上演出不同的剧目,表面看起来也许很相配,但一方渴望灰姑娘式的拯救,另一方在投资回报率上纠结,爱情不可能走太远。相反,一对《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式争吵不休的夫妻可能在外人看来难以长久,却因为对于战斗的共同需求而保持爱情日久弥新,白头到老。所以,你想有一段幸福的感情,就要从理解自己的故事开始。你到底想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故事的主题是什么?在过去所有的感情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样的人,那些你最终失去兴趣的人是什么样的特质……然后,寻找那些与我们的故事相符合的人。当然,你也可以修改自己的故事,毕竟你是自己故事的作者。
但是,心理学上有一种叫“确认偏差”(Conformation Bias)的认知偏见--人们总是倾向于寻求与自己确信的事物相符的信息,而尽量避开可能与之抵触的信息。爱情也一样。我们总是尽量避免对已经预设好的爱情故事加以变动。
改变故事是一件伤筋动骨的事情。它涉及重新组织大量的信息,承认自己的错误和对感情的不确定,重新评估对另一半的感觉和信任。比如一个丈夫有了外遇,被妻子发现后,很快承认并结束了外遇,从此没有再犯。但对妻子而言,他们的感情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为她的爱情故事变化了:他曾经是罗密欧,如今却成了唐璜,他的一个正常举动在她眼里也可能变成对别的女人的勾引。除非这位妻子改编一个更可行的故事,否则只能陷在唐璜的故事里痛苦。事实上,很多试图改变感情的努力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只想改变认知、感觉或者行为,而不触及影响这些所有体验的根基--故事。在一段感情的成败中,故事既是因,也是果--它影响我们的感情生活,也被感情生活所改变。比如一些最初并不现实的故事,比如童话、神秘故事,在现实的压力之下(抚养孩子、支付账单)可能会逐渐变成商业故事。有时候,心理治疗也能帮助我们从一些危险的故事(如恐怖)转移到更有前景的故事上(比如旅行)。
当我们发现伴侣身上越来越多的优点时,故事会变得更好。但如果一个人的故事一直停滞不前,找不到任何新鲜的内容,则倾向于往消极方向发展。这与心理学上两个普遍现象有关。第一个叫“负面信息效应”。在对一个人的评价上,一则负面信息的效果比100则正面信息的效果更强大。第二是“基本归因错误”,即人们在考察一件事情的因果关系时,常常低估行为的情境因素,而高估人格因素。比如夫妻双方都是急脾气。一方却认为自己之所以发脾气,是因为对方的行为不可接受,而对方的脾气则是基本的性格缺陷。
第三篇:读《最坚固的门》有感
读《最坚固的门》有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最坚固的门》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世界上最坚固的门是什么做的?金刚钻?钻石?还是铝合金?这些都不是,而是一扇玻璃门。
在一个中学的大厅里有一扇木门,同学们进进出出都用脚把它踢开,又把它合上,教导主任想尽千方百计,但都无济于事。校长把这扇木门换成了玻璃门,从此,再也没有同学进出都去踢这扇门了,于是,它变成了最坚固的门。
为什么一扇玻璃门会变成最坚固的门呢?因为教导主任是强制同学们不去踢木门,而校长却是用一种真诚的.信任,让同学们养成爱护公物的好习惯。而校长对人的信任,不就像这扇玻璃门一样坚固、永不破碎吗?
当你得到信任的时候,就像明媚、欢快的阳光洒进玻璃门里一样舒畅和愉悦。
那是很炎热的一天……“咦?我的橡皮擦呢?xx你帮我找找!”我的同桌正在帮我忙,反正也是做好事,“好吧!”我热情地说。我正忙着帮他找,可又想了想,他会不会怀疑我吧,我得问问他:“你不会是怀疑我吧!”“你!不可能,你是什么人我知道,绝对不是你,放心吧!”听了这句话,我心里美滋滋的。
但当我失去信任的时候,就像冰雹砸在玻璃门上,一下子就破碎了,心里凉冰冰的。
“我的复习资料呢?到电脑房的人除了我就只有你昕昕了,昕昕!是不是你拿走了我的复习资料!”妈妈大声地我说。“没有!”我说。“还没有?绝对是你,这进进出出只有我俩,不是你还能是谁?是你呗,快拿出来,不然我告诉你们老师。”“我真的没有拿!”我呜咽着说。身为家人,我最亲爱的妈妈居然不相信我,那滋味就像有人泼了我一盆冷水一样,心与心之间沟通的那道舶来玻璃门“砰”的破碎了,成了透明的蝴蝶在空中飞舞。
人与人的心间之间要有彼此对对方真诚的信任,信任是生活中的调味品,让信任的愉快,丰富在我们美好的人生中吧!
第四篇:读《最坚固的门》有感
读《最坚固的门》有感
杨村学校王彤
今天老师发了几张小学生学习报,我拿着读了起来,越读越入迷,这上面的故事太精彩了,特别是那篇《最坚固的门》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脑海里。
世界上最坚固的门是什么做的?金刚钻?钻石?还是铝合金?这些都不是,而是一扇玻璃门。在一个中学的大厅里有一扇木门,同学们进进出出都用脚把它踢开,又把它合上,教导主任想尽千方百计,但都无济于事。校长把这扇木门换成了玻璃门,从此,再也没有同学进出都去踢这扇门了,于是,它变成了最坚固的门。
为什么一扇玻璃门会变成最坚固的门呢?因为教导主任是强制同学们不去踢木门,而校长却是用一种真诚的信任,让同学们养成爱护公物的好习惯。而校长对人的信任,不就像这扇玻璃门一样坚固、永不破碎吗?
我想起了发生在我身上的两件事,一件是发生在我和同桌之间的事。
那是很炎热的一天„„“咦?我的橡皮擦呢?ⅩⅩⅩ(我)你帮我找找!”我的同桌正在帮我忙,反正也是做好事,“好吧!”我热情地说。我正忙着帮他找,可又想了想,他会不会怀疑我吧,我得问问他:“你不会是怀疑我吧!”“你!不可能,你是什么人我知道,绝对不是你,放心吧!”听了这句话,我心里美滋滋的。
当你得到信任的时候,就像明媚、欢快的阳光洒进玻璃门里一样舒畅和愉悦。但当你失去信任的时候,就像冰雹砸在玻璃门上,一下子就破碎了,心里凉冰冰的。
“我的复习资料呢?到电脑房的人除了我就只有你彤彤了,彤彤!是不是你拿走了我的复习资料!”妈妈大声地我说。“没有!”我说。“还没有?绝对是你,这进进出出只有我俩,不是你还能是谁?是你呗,快拿出来,不然我告诉你们老师。”“我真的没有拿!”我呜咽着说。身为家人,我最亲爱的妈妈居然不相信我,那滋味就像有人泼了我一盆冷水一样,心与心之间沟通的那道舶来玻璃门“砰”的破碎了,成了透明的蝴蝶在空中飞舞。
人与人的心间之间要有彼此对对方真诚的信任,信任是生活中的调味品,让信任的愉快,丰富在我们美好的人生中吧!
第五篇:不懂得感恩的人是最贫穷的人
不懂得感恩的人是最贫穷的人
俗语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动并能享受这一感动的思想境界。感恩父母,感恩家人,感恩朋友,感恩生活……包括感恩逆境和敌人。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旷达地处理。
当挫折、失败来临时,是一味地埋怨生活,从此变得消沉、萎靡不振,还是对生活满怀感恩,跌倒了再爬起来?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
如果我们时时能用感恩的心来看这个世间,则会觉得这个世间很可爱、很富有!树上小鸟的轻唱,太阳无私的光明与热能,路旁花朵的芬芳,都会令你感到心旷神怡。
“我的手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我有爱我和我爱着的亲人与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谁能想到这段豁达而美妙的文字,竟出自一位在轮椅上生活了三十余年的高位瘫痪的残疾人——世界科学巨匠霍金。
命运之神对霍金,在常人看来是苛刻得不能再苛刻了。可他仍感到自己很富有:一根能活动的手指,一个能思维的大脑……这些都让他感到满足,并对生活充满了感恩之心。因而,他的人生是充实而快乐的。
对生活、对世界、对身边熟悉和陌生的人,对我们的朋友和对手,真的要感谢他们给了我们这样一份精彩的生活。真诚地感恩逆境,它是一次人生的淬火,让我们得到锤炼;它是一个课堂,让我们学会了刻苦、忍耐、淡泊和宽容;它是一块“试金石”,使我们体味真正的友谊,真正的朋友,体味一个冷暖人生;它是一笔财富,经历了它,会让我们精神富有,终生享用。逆境砺炼心志,教会我们体味真诚,体味人生,让我们心存感恩,在人生的道路上风雨兼程 其实,幸福的感觉不是由处境和外在的条件决定的,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感恩的心。想想我们得到过的爱,哪怕它并不多;想想亲人、朋友,甚至是不相干的人为我们做过的事,哪怕它只是举手之劳;想想早晨扑面而来的清新的空气,想想拂过我们额前发丝的调皮的风儿……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感谢生活?让我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吧!有了它,你会平和面对动荡不安,积极应付挫折困难,于寒冬里感受到暖意,在风雨中体会到幸福。
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即使家财万贯,他仍是个贫穷的人;懂得感恩并知恩报恩,才是天下最富有和最快乐的人。翟鸿燊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