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



第一篇: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赏析 :

《再别康桥》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同时透露了难舍难分的离情,给诗定下抒情的基调。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

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磐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彻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

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第二篇:《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教案

课文导读:在康桥的时光是徐志摩短暂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光,康桥是他灵魂的开启地和栖息地。他曾经这样写到:“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蜜甜的机会了。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有了这样的了解,我们就能领悟作者在离别康桥时的那份恋恋不舍,那份依依别情,我们才能读懂这样一首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精美诗作。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

2、知识与技能层面:体会全诗巧妙的构思,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3、体味《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4.情感与价值观层面:领会诗人的惜别深情。教学重点:全诗意象的把握和体味。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教学难点:诗人对康桥的深沉情感及新诗鉴赏方法。教学步骤: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二.徐志摩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是新诗的诗魂,中国诗坛的一位巨星。在他短暂的人生中,有一段浪漫而波折的情感经历,但他始终未放弃对爱的执著追求。他崇尚自由、平等、博爱,内心纯净,诗歌富有激情。他不但在爱情上是一个“情种”,在政治上亦是一位爱国赤子,许多散文揭露社会黑暗,表现了一个资产阶级文人慷慨激昂的人道主义情感。不论是他的师辈、同辈还是晚辈,都赞美他,崇敬他,足见他的人格魅力。

三.引出“康桥”

康桥,即为剑桥。徐志摩于1916年考入北大,4年后赴英国留学,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作者在康桥上看云,在绿阴下读书,在草地上仰卧,在康河里划船。。。康桥就学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中曾经自陈道:在24 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乐论。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注:插加“康桥情结”幻灯片]

所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四.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朗读 , 欣赏配乐诗朗诵 , 体会、找差距。

(指导朗诵:徐志摩是属于新月派的,新月派主张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要读出音乐美,断句就很重要。自自己读,然后体会三美。一个同学读,另一个同学评。如此反复。)

五、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1、[问]: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板书:风光如画)

2、找寻意象:这康桥以及它周边的秀丽都是通过描写景物感受的。[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

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恋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

3、意象分析 :

(1)“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给柳树披金似乎没见到过,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2)“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

4、总结意象: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们本身的自然属性。这种“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称之为意象。引导学生感受全诗意象之美:全诗通过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表达了诗人在离别康桥时的那份恋恋不舍,那份依依别情,诗人对康桥由衷的喜爱。

5、段落分析

(1)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轻轻地、悄悄地对它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再会吧,康桥!),深怕惊醒了它。)

(2)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

(3)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文中还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因在夕阳中。把柳树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那柳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4)“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

(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5)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河身妩媚不仅有榆树清水,还有岸边的绿树红花和在洗涤的腮红颈白的少女。是—屏绣康河。)

(6)第六节:为什么诗人不能放歌?

(因为他马上就要离开康桥了,一想起离别,诗人的心情马上变得万分沉痛。所以诗人说“我不能放歌”。离别时候的沉重压得人发不出任何声响。)(7)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别离的笙箫是悄悄的,看似矛盾,实际上在这里达成了统一,悄悄有孤寂的意思,离别的笙声更加剧了作者内心的孤寂。)(8)诗中还有一句最能表达诗人对康桥感情的是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怎样理解?

(“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永远与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离的感情。)

六、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招摇”:青荇随水流晃动的姿态在诗人眼里是轻松自在的,又仿佛在招手欢迎。“招摇”用拟人手法,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漫溯”:听从心灵的召唤,随意地追寻往日的足迹。“漫溯”一词既可见作者对康桥的依恋,也显现了诗人的潇洒风采,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沉淀”:与“揉碎”一词相照应,旧地重游,人事已非,依稀可见往日有过的理想和愿望。“沉淀”二字包含着对往日的追忆,更隐含了对现实的无奈。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节奏整齐,押韵和谐——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形式上既整齐又错落有致,叠字的运用造成音乐之美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反复。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七.徐志摩为什么对康桥如此依恋?

在诗人笔下,康桥是有灵魂、有感情的,或者说充满灵性的。诗的开始用了三个“轻轻的”,仿佛母亲怕惊醒熟睡的婴孩一样,诗人对康桥的那份怜惜,那份依恋跃然纸上。因为眷恋,所以当诗人即将离去时,寻常的景物在诗人充满感情的目光中也变得不寻常起来。康桥水光潋滟,美丽中浸看一层凄迷;油油的水草是康河伸出的—只只小手,像在欢迎,又像在挽留;榆树下的清潭,沉淀着往昔的康桥生活,那些美好的日子像陈年老窖,发出阵阵醇香„„诗人几乎控制不住自己,想要撑一只长篙,划向康河深处放歌。然而梦毕竟是梦,诗人不得不面对现实,把对康桥的眷恋之情压在心底,悄悄地离开,不惊醒这里的一花一草,整个康桥世界都在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全诗快乐与惆怅交织,柔美与伤感并存,优美的景物描写中寄寓了很深的情意,表现出了诗人对康桥深深的眷恋。

八.迁移拓展。分析徐志摩诗《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毋须欢喜,转瞬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是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第三篇: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学习目标】

1、整体朗读再别康桥

2、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学会再别康桥的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

1、朗读诗歌

2、掌握诗歌的修辞手法

3、《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讲解法。

(一)导入

(投影徐志摩照片)屏幕上是一位极富才情的诗人,他面容清瘦,气质优雅,多情的眼略带些梦幻,在这文弱的外表下,隐藏的是一颗善感而细腻的心。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徐志摩)对,他就是被林语堂先生称作“情才”是“奇才”的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朱自清曾说过:现代诗人应当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

自古文人相轻,可同样在文学上造诣极深的朱自清,何以如此地赞叹徐志摩?徐志摩诗的魅力究竟何在?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近这位诗人,走进他的代《再别康桥》,领略徐志摩笔下的魅力。

走进徐志摩

1、徐志摩简介

徐志摩(1896—1931),笔名南湖、云中鹤。浙江海宁人。1921年前后开始写诗,被誉为新月诗派的台柱。1918—1922年先后曾留学于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徐志摩是发起人之一。1926年他与闻一多等主持《晨报》的《诗镌》。在《诗镌》上,徐志摩与他的新月派诗人一起,做着他们的新诗实验。1927年春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创办《新月》月刊,并主持编务工作。《新月》的创刊,把新月诗派的创作推向高峰。1931年11月19日,从上海飞往北平的途中,因飞机在济南开山一带失事,年仅35岁的徐志摩不幸身亡。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尤其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一生,他称剑桥(也即“康桥”)为自己的“精神故乡”。剑桥所体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陶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梦寐以求的“康桥理想”。

1922年徐志摩回国。军阀统治下中国现实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渐渐破灭。1928年秋天,他再度游历英国,《再别康桥》写于从英国回来的1928年11月6日的轮船上。

2、徐志摩一生三个重要的人

(1)张幼仪:幼仪没有说过她爱志摩,即便她仍是他的妻子时也没有机会说出一个爱字。于是她便用漫长的人生来说,因为那正是她所相信的——爱即是承担、即是责任。从这个角度来看,幼仪对志摩的爱当是最彻底也最完整的三个女人之中她最爱志摩。

(2)林徽音:徽因缺少的是狂放激情的能量,当一切都被理性的思惟耙梳过之后,生命只剩余灰而非火焰。志摩是火焰,他以自身为中心向外延烧,凡与他交会者无不立即发生变化。徽音爱这激越的能量,然而火焰炙热,徽音不能焚身相随,便只能选择逃开了。

(3)陆小曼:徐志摩更注重精神的追求,他要拉著爱人飞往更高处同看宇宙的奥妙,但小曼却宁愿蜷缩万丈红尘,志摩爱她只能随她坠落。

3、徐志摩的康桥情节

康桥“即”Cambuidge“(今译”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诗人关于它的作品较多,1922年,从剑桥进修归国后,有诗《康桥,再会罢》,1926年,二次旅游该国后,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可看出诗人对康桥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桥充满了这位浪漫诗人所需的古老、宁静,充盈梦幻色彩的氛围,另一方面是康桥是诗人一生”真愉快"时光的所在。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他曾动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二)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1分钟)

2、指名朗读

3、欣赏配乐诗朗诵,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4、体会、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

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③句式:四行一节(整齐)

④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⑤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

(三)赏析

1、诗中的画境

2、感情起伏

3、修辞手法的运用

(1)比喻:把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赋予寻常事物以眩目的美丽,更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景中寄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2)叠字:诗首节写久违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像是怕惊醒了一个美好的梦,诗人刻意连用三个“轻轻”作叠字,为晚照下的康桥铺垫宁静美的基调,也突出了自己对康桥的惜别深情。

(3)反复:诗人有意识地重复使用“悄悄”等词语,情感有了呼应,音律上形成回环。诗人惜别时同时也有一种唯美的效果。

(4)想像:面对康河,在诗人驰骋的想象里,他甘心做柔波里的水草,甚至要泛舟寻梦去满载一船星辉,这些无不是想象的极致,也是是诗人自在生命的热烈追求。此时,诗人如庄周梦蝶,完全物我两忘了。

4、新诗三美

(1)音乐美:指注重音韵,讲究音节和诗的节奏。

全诗每句字数基本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四行一节,十分整齐;单行与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构成一种参差错落的形态,增强了诗歌的形式美;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诗的开头和结尾采用重叠、复沓,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感。

(2)建筑美:指节的匀称和整齐

《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美感。

(3)绘画美:多选用有色彩的词来表现绚丽多彩的画面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每一节都包含一个美丽的画面。如河畔金柳倒影图,青草水底招摇图„„使每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四)课堂讨论

1、亮点探究

(1)作者为什么只道别西天的云彩?

道别的对象有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体现作者别出心裁,不落窠臼的构思,也代表诗歌的一种含蓄,可以让作者广泛想像,拓宽读者想像空间。

(2)诗人先写“轻轻地我走了”,后来为什么改成“悄悄地我走了”?

“轻轻地”是一种主观动作,“悄悄地”是一种声息,属于客观效果,说明“我”走的效果是“悄悄地”,“我”绝对保持康桥的一种原状,一种美好的清静,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首尾遥相呼应,也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3)古代离别的诗句有哪些?

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4)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5)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色轻轻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徐志摩的诗《偶然》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五)课后作业

1、有感情的诵读并熟记诗歌;

2、熟记相关离别的诗词。

3、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

学院:文学院

专业:对外汉语

班级:1106

姓名:于美玲

学号:1111030142

第四篇: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1、鉴赏诗歌的意象和语言,体会诗人心灵深处对母校的感情。

2、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歌的艺术美(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

3、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读出诗人心灵深处对母校的感情。

【教学难点】:

从诗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

1、以诵读为主,整体感知诗歌意象,引导学生注意领会意象的特殊内涵。

2、品读入境,合作研讨,教师相机点拨指导,品味意境中蕴含着的诗人情感,鉴赏诗歌之美。

【教学手段】

多媒体演示,营造诗意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在小学和初中,我们学过不少离别诗歌,哪位同学能帮我们列举一首?

这些都是古人对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 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离别之情!

(板书:再别康桥)

二、检查预习,补充交代作者及写作背景

1、阅读第8页注释①,了解作者:

徐志摩(1896-1931)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 是个个性主义者,信仰个性绝对自由,一生追求爱与美,追求灵性。作品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

2、本诗写作背景:

1920年到1922年作者留学英国剑桥大学。在那里,他度过了最幸福、最难忘的两年,他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艺术 趣味,因此他对母校有着特殊的感情。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故地重游,美景虽然依1

旧,但经历了无数挫折的徐志摩却心境全非。他只好“轻轻的来”,又“悄悄的走”。诗人 对旧梦的依恋,对母校的深情,对现实的失望,全都凝结在这轻灵优美、细腻清丽的诗句中 了。本诗记下了诗人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三、明确课堂学习目标

1、鉴赏诗歌的意象和语言,体会诗人心灵深处对母校的感情。

2、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歌的艺术美(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

四、朗读课文

1,朗读时语调柔 和、舒缓)、情(朗读时力求做到抑扬顿挫身临其境、声情并茂)

2、一男生读。对照朗读要求,简单评价。

3、一女生读。可与男生读的效果做简单对比评价。

4、听多媒体配乐朗读。设置问题:

①诗歌共计七节,每一节分别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试作简单概括。

②这些画面分别融入作者的哪些感情?

五、品读入境,合作研讨。第一节写挥手作别云彩图。(多媒体演示板书: 挥手作别云彩图)

三次用了“轻轻的”,写出了作者一个人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旋律柔和。既 表达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又定下了全诗哀而不伤的基调。

(多媒体演示板书: 依依不舍)

第二节写河畔金柳倒影图。(多媒体演示板书: 河畔金柳倒影图)

“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说明诗人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表达 了诗人无限的欢喜之情。(多媒体演示板书: 无限的欢喜)

第三节写康河水草招摇图。(多媒体演示板书: 康河水草招摇图)

水草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 河柔波的爱抚。“招摇”生动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的欢迎,“甘心”则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深 深恋情。诗人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又何等缠绵。(多媒体演示板书: 强烈的依恋)

第四节写榆阴浮藻清潭图。(多媒体演示板书: 榆阴浮藻清潭图)

写榆树下的清潭及由此引发的联想。那覆盖着榆树浓荫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可以 让人想像那五彩斑斓的景色是如何的充满了诗意!面对此景,诗人不禁入梦了,充满永久的 眷恋之情。(多媒体演示板书: 永久的眷恋)第五节写撑篙漫溯寻梦图。(多媒体演示板书:撑篙漫溯寻梦图)

他已忘记自己将要离康桥而去了,却想像着自己撑着一杆长篙,向远方草色更深处漫溯,去寻他的“彩虹似的梦”了。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不禁要“在星辉斑 斓里放歌”了。诗人对康桥的迷恋之情达到高潮。(多媒体演示板书: 迷恋之情)①第六节写夏虫沉默图。(多媒体演示板书: 夏虫沉默图)

幻想终要回到现实。离别已不可挽回,诗人的情绪低落下来,他已不能放歌。只能悄悄 吹起离别的笙箫,诗境重归沉寂。夏虫也似体会到了离情,为他保持沉默;往日欢愉的康桥,今晚也无语,一切都因诗人的离去而归于沉寂。“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将诗人的离情推向了 极致。(多媒体演示板书: 情绪低落)②二——五节诗人的心情是兴奋而热烈的,第六节诗人的情绪低落下来,这种感情反差 是怎么造成的?

这是因为作者是个个性主义者,信仰个性绝对自由,一生追求爱与美,追求灵性。他回 到母校康桥,眼见优美的康河晚景,正如自己自由的理想王国,产生了无穷的欣慰与兴奋,当诗人“梦”回故里,现实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与“理想王国”作深情的告别,哀伤之情油然而生。不是简单的重复。这一节写招手惜别云彩图。(多媒体演示板书: 招手惜别云彩图)与开头呼应,云彩本不能带走,诗人却硬要强调“不带走一片云彩”,表达了诗人不愿 惊动康桥的情意。和第一节虽然节奏相似,但却起到了强化的作用,起到了一唱三叹、往复 回环的效果,强化了诗人心中那种对康桥恋恋不舍的情感,更加深情,更加眷恋,同时也有 一种洒脱。(多媒体演示板书: 恋恋不舍)

8、归纳小结

明确:这首诗运用优美抒情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河中泛舟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 了自己对母校的眷恋和那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

六、引导学生归纳本诗的艺术美。

问题(投影显示):徐志摩尊崇新月诗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闻一多的三美主张,即

诗歌要具有绘画美(词藻)、音乐美(音节)、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

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音乐美

云彩、金柳、青荇、清泉、星辉、夏虫——绘画美

七、课堂总结。

本课时主要内容,教学目标的实现。

八、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再别康桥》。

2、请举例谈谈本诗与古典诗歌中的离别诗在离别对象、离别时的情感、离别时的氛围等 方面的不同,在对比鉴赏中领会本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附: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1、挥手作别云彩图依依不舍

2、河畔金柳倒影图无限的欢喜

3、康河水草招摇图强烈的依恋

4、榆阴浮藻清潭图永久的眷恋

5、撑篙漫溯寻梦图迷恋之情

6、夏虫沉默图情绪低落

7、招手惜别云彩图恋恋不舍

第五篇: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2.学会从诗歌的意象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3.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重点难点

把握诗歌独具特色的意象;了解诗歌情感与意象的融合。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媒体设计 播放朗诵带《再别康桥》。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徐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三、播放朗读的《再别康桥》,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四、整体鉴赏《再别康桥》。

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而是康桥,是作者的母校。

(一)品感情

有感情的自读诗歌

1、诗中哪一句最能表达诗人对康桥的感情?

(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怎样理解?

(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永远与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离的感情。)

2、寻找诗歌中直接提到离别的诗句和诗节

明确:第一节、第六节和第七节

3、诵读这三节,说说这些诗节用了那些词语来表达了对母校怎样的情感?

明确: “轻轻”、“悄悄”、“云彩”“沉默”——依依不舍 眷恋 飘逸洒脱

(二)品画面

苏轼说“品摩洁之画,画中有诗;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那我们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能感受到“诗中有画”吗?请大家齐读第二至五节,思考:

1、本文在意象(赋予了作者情感的物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四节诗描绘了四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为这四幅画命名。

河畔夕照金柳图 青草水底招摇图

榆阴清潭浮藻图 撑篙漫溯寻梦图

3、这四幅画面,你最喜欢哪一幅?请用语言做画笔,把它描绘出来。

老师描绘了一幅“河畔夕照金柳图”,和大家分享一下:挂在天边的斜阳把余晖洒向大地,洒在康河上。夕阳斜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修长的影子倒映在碧绿的水中,恰似一位娇羞美艳的新娘。这可人的艳影,倒影在康河潋滟的水波里荡漾,在诗人的心湖上漾起阵阵涟漪,它是那样鲜明,那样甜蜜。

(三)品语言

1、再次阅读2-5节,有两个比喻十分新颖而精到。请找出来,并分析其精到之处。

一处是将“河畔的金柳”大胆的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物,美丽娇羞,足以将诗人对康桥的迷恋之情表现出来;

第二处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躁揉碎之后,竟变成了“彩虹似的梦”,“水”成为“虹”,这一想象十分独特,写出了潭水的缤纷绚丽。

2、在这四节文字中,你还喜欢那些词语?为什么喜欢? 明确:艳影 荡漾 招摇 揉碎 沉淀 漫溯 这些词语增添了画面的动态美,更好地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喜爱、眷恋之情。

五、总结:

《再别康桥》写离情别绪,但全诗并不哀婉沮丧,如“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抒发了对康桥浓烈的爱和无限的欢喜眷恋;“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做一条水草,” 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依恋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作者情绪达到高潮,要用“放歌”来表达此时强烈的情感;但“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夏虫也为我沉默”作者不愿用放歌破坏康河的宁静美好。全诗交织着诗人欢喜、依恋、无奈、惆怅、洒脱等复杂感情。

六、拓展练习

1.别母校(我们已经步入高中殿堂,同学们有没有在假期或星期天的时候回去看看相守了三年的初中母校,面对母校的一草一木,你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 心情,对母校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参照《再别康桥》为母校写一首诗。)2.别父母(有不少同学的父母在外打工,面对即将离家的父母你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参照《再别康桥》为父母写一首诗,抒发对父母的离别和感恩之情。)

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情 借景抒情 画面

依依不舍 河畔夕照金柳图

喜爱 青草水底招摇图

眷恋 榆阴清潭浮藻图

撑篙漫溯寻梦图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