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生优美抒情散文
[中学生优美抒情散文] 人在身边,感到遥不可及,人在天边,感到驻在心间;你在远方,我百般期盼,你驻眼前,我十分腻烦;你和我低头不见抬头见,手与手无缘相牵;你和我从没晤面,心与心永恒相连,中学生优美抒情散文。这就是神奇得带点蛊惑的距离,这就是美得有点迷人的距离。
雾里看花,楼头望月,芳草更芳,月亮更亮,地平线在远处反不觉远,长距离生发美感受,生发诱惑,生发想象,生发无限的期盼与寻求;鱼翔水里,蜂落蕊中,轻轻地贴着你的脸,融入你的心房,零距离使人融洽,使人亲热,使人幸福,使人与人发生爱的火花,使心与心发生情的雨露,发生真实可掬的美好感到。
你看我时很远,我看你时很近。一堵厚实的墙让人无法进入,一张薄透的纸也让人毕生相隔,咫尺天涯,对面沟壑,相邻也常是天堑;相逢常是漂亮的过错码率,距离短短,将人生拉得迢迢又远远;短短距离,将感情推得长长又遥遥。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这端与那端,流水滔滔,白云悠悠。手与手不能相牵,梦与梦却日日相连;眼与眼不能对望,心与心却时时交织。关山千万重,阻不断绵绵的怀念;水路千万里,隔不开苦苦的挂牵。距离是怀念与挂念的生产线,大量量地生产人生最诚挚最热闹的爱怨交错与悲欢交集的感情。
距离是一块橡皮,拉长,情感才有绷紧的张力;距离是一张弦弓,拉长,情感才有激动的愿望;距离是一根弹簧,拉长,情感才有接近的期求。如果人对鲜花已经熟视无睹,那么鲜花,你不必四季开放,你可以隔着冬夏,待到养大才残暴开放;如果人对鲜花已经举伞回避,那么鲜花,你不必日日光临,你可以隔着风雨,隔着霜雪,待到冬后才倾情明媚。在爱情缺少少许情的时候,你该要的也许不是接近,而是疏远;在亲情乏至的时候,你应当也许不是厮守,而是离开。
零距离让人密切,也发生摩擦;长距离发生怀念,也让人遗忘。距离是烦人的鬼怪,距离也是撩人的精灵;距离是碰伤情感的恶魔,距离也是愈合伤口的天使。走吧,熟习的处所没有风景,远方才有幻想;来吧,生疏的处所没有情感,家乡才是门宿。
从此岸到彼岸,是路程的距离,我们不抒情性散文倦跋涉,在跋涉中感受过错8,感受生涯抒情散文精选,感受酸甜苦辣;从此时到彼时,是岁月的距离,我们不倦奔忙,在奔忙中体验过去,体验现在,体验悲欢祸福;从此心到彼心,是心灵的距离,我们不倦往来,在往来中品尝苦恼,品尝人生,百般滋味皆备的喜怒哀乐。
有一种距离,我们盼望抵达,那就是爱与爱的距离;有一种距离,我们盼望动身,那就是梦与梦的距离;有一种距离,我们盼望拉长,那就是生与逝世的距离;有一种距离,我们盼望缩短,那就是心与心的距离。相信和不相信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中学生作文《中学生优美抒情散文》。曾经相信过爱国,后来知道国的定义有问题,通常那循循善诱要你爱国的人所定义的国,不一定可爱,不一定值得爱,而且更可能值得推翻。曾经相信过历史,后来知道,原来历史的一半是编造。前朝史永远是后朝人在写,后朝人永远在否定前朝,他的后朝又来否定他,但是负负不一定得正,只是累积渐进的扭曲变形移位,使真相永远掩盖,无法复原。说不容青史尽成灰,表达的正是,不错,青史往往是要成灰的。指鹿为马,也往往是可以得逞和胜利的。曾经相信过文明的力量,后来知道,原来人的愚昧和野蛮不因文明的进展而消失,只是愚昧野蛮有很多不同的面貌:纯朴的农民工人、深沉的知识分子、自信的政治领袖、替天行道的王师,都可能有不同形式的巨大愚昧和巨大野蛮,而且野蛮和文明之间,竟然只有极其细微、随时可以被抹掉的一线之隔。曾经相信过正义,后来知道,原来同时完全可以存在两种正义,而且彼此抵触,冰火不容。选择其中之一,正义同时就意味着不正义。而且,你绝对看不出,某些人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机热烈主张某一个特定的正义,其中隐藏着深不可测的不正义。曾经相信过理想主义者,后来知道,理想主义者往往经不起权力的测试:一掌有权力,他或者变成当初自己誓死反对的邪恶,或者,他在现实的场域里不堪一击,一下就被弄权者拉下马来,完全没有机会去实现他的理想。理想主义者要有品格,才能不被权力腐化;理想主义者要有能力,才能将理想转化为实践。可是理想主义者兼具品格及能力者,几希。曾经相信过爱情,后来知道,原来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转化为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块它还是冰块吗?曾经相信过海枯石烂作为永恒不灭的表征,后来知道,原来海其实很容易枯,石,原来很容易烂。雨水,很可能不再来,沧海,不会再成桑田。原来,自己脚下所踩的地球,很容易被毁灭。海枯石烂的永恒,原来不存在。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譬如国也许不可爱,但是土地和人可以爱。譬如史也许不能信,但是对于真相的追求可以无止尽。譬如文明也许脆弱不堪,但是除文明外我们其实别无依靠。譬如正义也许极为可疑,但是在乎正义比不在乎要安全。譬如理想主义者也许成就不了大事大业,但是没有他们社会一定不一样。譬如爱情总是幻灭的多,但是萤火虫在夜里发光从来就不是为了保持光。譬如海枯石烂的永恒也许不存在,但是如果一粒沙里有一个无穷的宇宙,一刹那里想必也有一个不变不移的时间。那么,有没有什么,是我二十岁前不相信的,现在却信了呢?有的,不过都是些最平凡的老生常谈。曾经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色即是空,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有点信了。曾经不相信无法实证的事情,现在也还没准备相信,但是,有些无关实证的感觉,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相信与不相信之间,彷佛还有令人沉吟的深度。
第二篇:关于夏的优美抒情散文
在蝉鸣声此起彼伏的喧嚣里,我迎来了生命中的第47个夏。关于夏天、顾城的诗句最讨得人心欢喜:“墨绿色的夏天波浪起伏/浆在敲击/鱼在分开光滑的水流/红游泳衣的笑声在不断隐没/一切多么远了/那个夏天还在拖延/那个声音已经停止/”。
每每读到此句,幼时与父母一同在颐和园游玩的情景,便涌上心头。浓彩重墨,浮翠流丹,美到窒息的一幕幕,是记忆里专属的炎夏。
夏是别离。
当散场的钟声在空荡的校园里响彻,稚嫩的脸庞永被定格在那年的镜头里。再一次撑着阳伞走过道路旁法桐的庇荫,抬眼便是无穷尽层次分明的绿。细碎散落的阳光,好似夏夜里繁密闪烁的星。就连偶尔掠过伞沿不小心跌落在肌肤上的光晕,仿佛也在邀约你一同感受这炙热的天气。
曾为了梦想日出而作,日暮而息奋斗过的教室;曾被敲着脑袋指点过的迷津;曾每夜伴着窗外飞驰而过的列车发过的梦;曾与友人并肩行走聊过的希冀;曾相互嬉笑录在DV里的祝福,曾一起在小树林里淋过的雨……然而曾经,全部随着毕业那天的啤酒泡沫被日光蒸腾挥发至远方,只留下如今。
夏是微笑而确定的幸运。
曾思考过知乎上的一个话题,你所期待的夏天是什么模样?悄然心水过的夏季,是飞机划过天际留下的长长痕迹;是跃进蔚蓝泳池里水波给予的回应;是劳累一天回到家中,冻过的西瓜和空调散发的冷气;是一灯如豆的夜晚,趴在桌前陪伴你的猫咪;是你前脚跨进家门后脚便下落得雨;是溅起的水花哼唱过的小曲;是眺过红绿牌天边的晚霞;是踏过脚下的柏油路面蒸蒸而上的热气。
对于夏的热爱,不单单是出自于此。
汗湿的衣衫,敞亮的日光,曾骑着单车穿梭于家和课堂,也曾“少年不知愁滋味”的蹉跎时光。不论是劳碌困倦的午后,抑或暮色苍茫的夜晚,夏始终予以人最炽热的感情。
“眼看着阳光明媚,树木忽然间长满叶子,我又产生了那个熟悉的信念,觉得生命随着夏天来临。”渐觉人愈成长,路途中愈多的艰难苦楚,然而每当面临抉择,都如同《了不起的盖茨比》里那句,夏,永远会是重新开始的希望。
第三篇:优美写景抒情散文600字
人们往往喜欢把自己的情感写作做品之中,下面为您收集了优美写景抒情散文,欢迎阅读。
优美写景抒情散文1:总有有那么一个地方让我们痴狂
世界之大,总有那么一个地方让我们痴狂,总有一个地方让我们向往。这个地方可能是一望无际遍野翠绿的伊犁草原,可能是爱琴海的蓝色小镇圣托里尼,可能是塞班岛的水晶海浪,也可能是某一座充满浪漫气息的历史古城。
而有这么一座城令我向往令我痴迷,那是一座浪漫的古典城市,它见证了二战带给人们的伤害,见证了一个国家的历史沿革,他就是捷克共和国的首都布拉格。这座城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浪漫,一样美丽。历经沧桑的布拉格在战争中屹立不倒,现在他已是千城之城。
我很想在布拉格游走一番,欣赏他蕴含的欧洲气息。穿过布拉格的大街小巷,古老泛函黄的墙壁仍然散发着他耀眼的光芒,高耸的城墙上雕刻着精美的浮雕,而最高处是一个大大的钟表,他的秒针缓慢的走着,高处传来滴答滴答的声音,是时间流逝的声音。分针转了好些圈,时针慢慢挪动,时间流逝,转眼到了傍晚。路上的行人多了,他们都是忙碌了一天要下班回家的人啊。他们累了,而又想急着回家,他们走得很快,因为他们在美丽的布拉格一个温馨的家。广场中央的木椅上坐着一位两鬓发白的老人,他从容的把拐杖立在腿前,她一定是在等待某位重要的人。夜幕降临,街上的更多了,不再是孤单的行人,而是快乐的一家人。老人已然已经回家去了。夜晚的布拉格灯火通明,甚是温馨。在广场旁边有一座大教堂,正堂里满满的基督教信徒,我虽然不是基督教信徒,看到他们的忠诚祈祷,我也想上前祷告一番。那金碧辉煌的大教堂,实在是太美了太隆重了。哦,阿门,你看见布拉格的魅力了吗,看见他的浪漫欧洲气息了吗?这的确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啊。
这个叫布拉格的地方,令我痴狂,总有一天我会去到那个地方,看见他真实的魅力。
优美写景抒情散文2:山间最靓丽的一道风景
冬去春来,像姑娘的心一样的绿色柔纱在山林里,随风翩跹起舞。为那满山的烂漫而陶醉。于是,带上写生班和同学一起去玩。
山风扑面而来,混杂着泥土味儿,还有淡淡的清香——露珠和草的气息。小心翼翼地踩着那条发黄的羊肠小道。脚下青绿的草儿上,一滴露珠在太阳跃起的那一瞬滑落。就那样,与这一切融合在一起,自己也若有若无。
到了地点,我“哇”的叫了出来。那是一小片林子,每个树杈都恰好坐两个人上去,甚至树枝交错在一起,就是天然的书桌。在这里写生,恰好不过。
林子后面,是一片花田。田子并没有被围起来,种的也不是什么奇花异草,只是山上个一小段就能看到的小野花。它们赶趟似的聚集于此。我想,这并不是什么人刻意种植的。正因如此,那份自然的美好才如此浓厚。深吸一口气,仿佛那花草的清香,带你走进另一个世界——桃源仙境。
黄色的小花遍地开放,柔而不艳,媚而不妖,刚而不硬。它们的绿叶舒展自然,嫩生生的衬着浅黄色的话版权,橙黄色的花蕊。它的脚下,是崩裂的泥土,旁边还有腐化了的泥土块,它们在土里蓄势待发、瞬间迸发,绽放着自己的生命!不禁为它惊叹。虽然表面只是少女般的身姿,沁人心脾的清香,但这背后,却是多少心酸和泪水。那些泪水和汗水相融合,造就了它们的现在。
坐在树杈上,低头看阳光穿过叶隙,投下斑驳的树影,光斑投在地上,随风的吹拂、树的摇曳而舞动着。
抬头远望,最是山花烂漫时,那一闪的绿、红相映相衬,成为山间最靓丽的一道风景。
优美写景抒情散文3:世界最长的柚木桥
乌本桥——世界最长的柚木桥。
从缅甸故都蒲甘到另一个故都曼德勒,150公里路程,走了三个半小时。一路尘土飞扬,酷热难当。窗外见到的是滚滚黄沙、残墙断垣以及稀落的秃碌树。进入曼德勒地界,绿油油的向日葵,我的感觉好像是从沙漠到了绿洲。我们参观的第一个景点是乌本桥。
导游郭小姐吃力地解说,这座瘦骨伶仃的木桥就是大名鼎鼎的乌本桥——曼德勒第一景观,游客不去乌本桥等于白走了一趟曼德勒。这座桥乍看并不怎麽起眼,跟我见过的厚实古桥,如中国卢沟桥、柬埔寨磅格岱桥迴然不同。可是登上桥,极目远眺,乌本桥就像一道长虹逐渐消失在天际的雾霭中,极其壮观。
1850年,缅甸贡榜王朝末代君主闵东完成曼德勒王宫建造后,剩下大批柚木。柚木是缅甸特产的名贵木材,质地十分坚硬,浸在水中长久不腐。当时曼德勒附近的陶塔曼湖每逢雨季,水漫湖滨低洼之地,居民往来十分不便。经闵东王同意后,曼德勒市长乌本(U Bain)就用这些木料建桥,因而桥就以乌本命名。
乌本桥长1200米,用了1086根柚木;桥墩、扶手、梁、柱、铺桥的木板,全用柚木,不使用一根铁钉,成为世界最长柚木桥。桥走“之”字形,不仅因为造型的曲线美,而且能抵消波浪衝击力,符合动力学原理。走完这道桥,起码要半个钟头,因此桥上设有六座凉亭,供游客小憩。对于情侣来说,走不完的路,最为理想;因而乌本桥成了约会的最佳场所,被当地人称为“情人桥”。我倒觉得穿红袈裟的僧人迎著落日,鱼贯过桥,那才是最富诗意的缅甸风情画。
走得累了,到凉亭歇脚,冷眼观看熙熙攘攘的人群,发现大都是游客,当地人寥寥可数(下图)。乌本造桥是为了便利民生,现在国际扬名,情侣手牵手时也刀唸他的名字,恐怕他老先生初始也料想不到。
我到桥头下面一家冷饮店喝椰子水,从桥下观赏另有一番景緻。水上人家在放牧鸭子或撒网,也有游人租用木舟泛舟湖上。当夕阳的馀晖把地平线染红,我们才依依不捨地告别乌本桥,上车继续去曼德勒的旅程。
第四篇:老屋的优美抒情散文
假期回到故乡,看看阔别十多年的老屋,古井般沉寂的心又荡起了涟漪,荡漾的波痕接通了小时候的回忆。
老屋正处在村子的腹地。在那里,古老的旧房子密密的排列,显得很逼仄、破败,也没有发展的空间,因此,毗邻老屋的许多人家都已搬空,到村外的空地上建新房。几年前,我家也搬到村后的新屋居住。一时,村子里的老屋居址显得空荡苍凉。
我家老屋至今已有将近200年的历史了。与村子里的旧房子相比显得更加的苍老。墙壁上一层层很厚的青苔形似老人脸上的斑纹,墙角滋生的荒草又恰似很久没有修理的胡须。因年久失修,阴暗、低矮的老屋简直成了一个驼背的老人。
倒是老屋四合院的格局,使人想起北京的四合院;屋顶四角的飞檐,梁柱上的雕刻,使人想起古老的民族建筑风格,唤起一点点的自豪感。老屋的四合房虽是低矮,但它有许多好处。听母亲说,旧时代的盗贼较多,出没无常,为防备起见,房子建筑安排要围得像铁桶一搬,不然也要筑起高高的围墙。
四合房在冬季要比一般的房子保暖,如果你冷颤颤的在村道上行走,冷得不行,一踏进四合院子里,保管你就觉得一团暖气包围在你四周。我记得每年冬天的晚上,祖父和父亲总喜欢烧烤一点牛肉干,或炖一点狗肉做下酒物,在小桌子上摆上酒具,慢慢地喝酒。祖父是旧时代琼崖中学堂毕业生,父亲读过乡村简易师范,都是读书人。祖父喜欢出对子考问父亲,父亲都应对如流。一团的和气尤其会使得你感觉到室内的温软堪恋。
走进厅堂,先父写的一副对联还挂在后壁上。对联写着:“荆树有花兄弟乐,硕田无税儿孙耕。”颇切合我的家境。对联的纸质虽旧得褪色,但那娟秀的字体仍是鲜明触目。使我想起父亲生前性格的温文尔雅,字如其人。然而父亲平生小心谨慎、圆转处世,碰在“文革”犀利的剑锋上,还免不了遭遇厄运。他是在1968年遭受迫害忧郁而死的。
步出厅堂,看到走廊的壁角里还安放着一盘土磨,旁边靠着一个舂臼和一杆舂杵,那是落后时代的遗物——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还大有用途。那时,农村还没有碾米机,人们靠土磨把稻谷磨成米粒,靠用舂杵捣脱米皮,用簸箕扬筛除去糠秕和灰尘。从黄澄澄的谷子变成白生生的大米,其间要经过十分艰苦的劳作,特别是磨谷舂米更是繁重的体力活,它并不像黎族歌舞团演唱“舂米谣”那样充满轻松快活的情趣。我想起母亲和姐姐满身大汗推磨舂米的情景。她们有时白天从田间劳作回来,还得推磨。夜半时分,土磨转动吱吱地作响和“嘣嘣”的舂米声音深深地印在我儿时的脑海里。
院子里长着一株古老的杨桃树,据说是祖父亲手植的。我年少时,喜欢爬到树的顶端俯视村子里的鳞次栉比的房屋,或了望远处的大海,父亲却喜欢搬一张古色古香的荔枝木长板凳,躺在它的浓荫下吟诵古诗词,直到累着睡着了,细小的粉红色的杨桃花洒落在他的身上也不觉醒。这种氛围至今我还记得。如今,杨桃树犹异常繁茂,浓密的枝叶把院子的空地差不多都覆盖住了。那生机勃勃的样子与它的年龄简直不相称。老屋让它的浓荫绿影相衬托,形成一种别致的景象,给人宁静、安祥的感觉。
眼下,老屋还是归两个堂弟居住。听他们说,准备攒足钱,明年把老屋改建成一个歌舞娱乐厅,给老村增添点亮色。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是意料中的事。无论我辈如何怀旧,四合院决不会保留到永远。新一代人谁愿意安于现状呢?
第五篇:一棵树优美抒情散文
淡雅、诱人的芳香扑鼻而来,它是从院子里的一棵树身上散发出来的,我不知道这棵树的名字,只觉得这阵阵香气仿佛是来自树生命中的阵痛。
久居乡村,与树木为伍,我很惭愧叫不出许多树的名字,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它们的热爱,如同小时侯不知道亲人的名字并不影响我对他们的尊敬一样。一棵树令人肃然起敬,每次从它身下经过,我都要端详片刻,沉思良久,一次又一次记下思想的片段,仿佛从枝头采摘的新鲜叶片。
这是一棵四季长青树,树叶终年婆娑着,当许多事物随风而去时,它们将风霜雨雪挡在门外,一直坚守到来年的春天,待新生的叶芽在本属于自己的枝头渐渐舒展之后,它们才悄然离开,默默飘坠。这是大自然无私的母爱,我在感动中真正领悟什么叫生生不息。树在春天不是披上绿装,而是脱去了外衣,那新生的树叶是树的肌肤,在阳光下发亮、颤栗,仿佛一位裸体女神临风而舞,在旋转中接受阳光全方位的解读。
树其实是孤独的,即使置身于一片森林,一棵树也永远是一个孤独者。但它一旦遇见另一位孤独者———诗人,它就兴奋不已,充满活力并通体燃烧。诗人说:“一棵树远不止一棵树。”“它向着自身存在的最珍贵的生命升高着,挂满果实的树就是挂满灯的树。”在无边的暗夜里,巴什拉向我们阐释火的精神,并指给我们看树如何将生命的汁液改造成为火苗的实体。一棵树就是一簇燃烧的绿色火焰,它照亮我在尘世中迷蒙的双眼,拯救一颗因凡俗的现实生活逐渐委靡的心灵。与一棵树相生相伴,我感谢它对我的日常提拔,它永远是我的精神导师和伴侣。
人生拥有一棵树足矣!假如有来世,我愿成为一棵树,长在山坡上,阳光静静地照耀着,鸟儿站在我头颅上唱歌,风在我骨子里吹,如果遇见路过的巴什拉,我就不再空虚和寂寞,我就开始燃烧,香气是我身上散发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