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朱自清散文
论朱自清写作风格
还记得初中教科书里面那篇写父亲的散文《背影》嘛?记得当时第一次看那篇文章时候被感动的泣不成声,文中对父亲的描述只有一小段,就是父亲为朱自清买橘子时候穿越月台的场景,父亲是个胖子,父亲的穿着,以及父亲那一副很轻松的模样,还有父亲那千叮咛万嘱咐的道别,无一点不让我们联想到自己的父亲,让我们会想到我们也有这样一个爱护我们包容我们的父亲,这就是朱自清文字的力量,朱自清的作品总是可以将我们也带入其中,让我们也感受其中的感情。
而《背影》是也回想往事的文章,而这类文章大多数是叙述关于他小时候和娶亲的故事或者是在他与亲人离别的文章,这类文章的主要特点就是大多都是基调比较悲伤的文章,因为在这个时候朱自清已经二十几了,对往事有了不一样的感触,所以经常写一些这类的文章来纪念过去,这也能看出他的写作是十分“动情”的。
而他的文章不仅是“动情”的,也是“正义”的。
朱自清的写作风格也是十分具有正义感的。他通过文化生活、朗诵诗歌及发表文章的方式,表明了他的态度,而这大多都是关于当时的社会的一些黑暗和抨击当时社会的一些不好的现象的文章。文章的主要特点就是既有叙述性的文字又有议论性的文字,两者并存,这让他的文章更加有吸引力,更具有正义感。
他的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真挚的情感,写的也都是作真实经历与感受。没有给人一种娇柔造作的感觉,但又会让你深切的感受其中细腻的情感。并且,朱自清的散文中,大多取得是琐碎的小事,而不是什么大事,如《背影》《冬天》 《儿 女》。可就是从这些小事中,我们看见了家庭的温情!虽看上去淡香疏影的不过几笔,却常能深入读者之心,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感人的力量。而这也体现了朱自清文章的“真”。
“清丽,清秀,清幽”是也他散文的一大特点。但不论怎样形容,都离不开一个“清”。每一篇文章那样讲究语言,但又不过分雕琢,朴素而自然,带着清新淡雅的气息。如《白马湖》一篇,淡淡几笔,白马湖的秀美风光便让读者神往不已。那样平淡质朴的文字,却又那样妥帖,可见朱自清的文学功底之厚。
总而言之,朱自清的文章是“真,清”的,也是令人“动情”的,富有“正义感”的
第二篇:朱自清散文读后感(论诚意)
《论诚意》读后感
陆云飞
“诚伪是一种品性,却又是态度”。这是我从读了朱自清的散文《论诚意》,懂得了这一句话。“诚伪”从字面上解释就是诚实和不诚实,朱自清说从前论人的诚伪,大概就品性而言。“诚实,诚笃,至诚都是君子之德;不诚便是诈伪的小人”。但是现在来看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似乎太严格了一点,就像在我们平常,再诚实的一个人,难免会因为情况的特殊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撒谎。而经常撒谎的人难免不会说几句真话。所以说真话还是假话大多情况下是不可以评判人的好坏的,在现在的社会中送礼和回礼是一个很平常的一种行为了,有些人认为送礼其实也是一种虚伪的俗套的表现,但实际上送礼也是一种诚意的表现,虽然有些人只是在需要帮助的情况下才去给别人送礼,但是好歹别人还心里有你的存在,才会给你送礼,然而至于送礼的次数和时间的长短是诚意的多少的区别,而不是有和没有的区别。
人是为自己而活的,同时也是为别人而活的,我们在不伤害自己的情况下顾全别人的情感,亦是一种诚恳。因此我们不能认为,别人不顾他人只顾自己是一种不道德的事情,毕竟别人还要保全自己呢。
第三篇:朱自清散文读后感(论青年)
《论青年》读后感
冯友兰先生在《新事论》中第一次指出当代人对青年人的估价超过在老年人之上,在梁启超的《中国少年说》也对青年人有很高的评价。在朱自清先生写的《论青年》中我没有看到过多的赞扬或者批评,有的是对青年人如何培养才是正确的方法,像在文章的第二段“青年人反抗传统,反抗社会,自古已然,只是一向他们低头受压,使不出大力气,见得沉静罢了。家庭里父代和子代闹别扭是常见的,正是压制与反抗的征象。”我觉得到现在这句话依然还是可以很清楚的表达现在的父与子的关系。到了最后一段时朱自清先生说“在青年时代,学校的使命更重大了,中年教师的责任就更大了,他们得任劳任怨的领导一群群青年人走上那成德达材的大路。”所以我们更应该多在学校里面学习知识,这是我们现在的主要目的。
第四篇:朱自清散文读后感(论别人)
《论别人》读后感
陆云飞
“有自己才有别人,也有别人才有自己。”这是朱自清先生说,人人都能懂的道理。但他又说“是许多人不能行的道理。”为什么呢?因为有些人把自己和别人分为,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与自己无关的人。与自己有关的则称为亲朋好友,那么不是亲朋好友就称为别人。所以有些人就只顾自己的亲朋好友,不顾别人。因此变成了“只知有己,不知有人”的人了。但是有些时候为别人着想也是要有次序的,应当是家族第一,亲戚第二,朋友第三,其次才是别人。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家族的形式度过这五千年的。所以以前才会有“家天下”之说。但现在我们毕竟生活在社会主义当中,所以要把别人也当成自己家的人来看,这样才能可以为多去别人去着想,这样社会也就安定了。
第五篇: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摘要: 散文作品要感染和打动读者,既离不开丰富而深刻的内容,更离不开表现内容的语言魅力.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语言,准确地展示了作品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品味,具体可概括为简洁、精练而洒脱;朴素、淡雅而优美;清新自然,富于情韵;素雅恬静,尽显风致。关键词:诗意美 朴素美 口语美 音韵美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按作品的题材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中国学术界的重大损失——悼闻一多先生》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三是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散文,如《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把情和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寄情于景,寄情于物。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下面就其散文的艺术特色,结合前人经验,谈一下自己的一点浅显看法。
一、诗意美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而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却文中有画,且充满了诗意。著名作家郁达夫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一种诗意。”
①当然,这流淌在朱自清散文中浓浓的诗意美,与他那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是不可分的。
1、朱自清的语言清新、自然、形象,注重情景交融,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如画般的诗境。
如:《绿》这篇散文,作者在梅雨潭所见到的景物是“微微的云”、“飞花碎玉的瀑布”、“小小的梅雨似的水花”,作者更有自己独到的发现和感受,觉得那水花象
② 1 杨花,“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而且那水花似乎分外多情而逗人,“有几点送入我们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她不着。”
似瀑非瀑,似花非花,这是多么富有意趣的生动形象的一幅图啊。那巧夺天工的画笔,把梅雨潭写活了,给人以清新的美感。
作者不仅写出生动的画面,而且还把自己美好的幻想和志趣融入画意,把这个可爱的“绿”化为“有我之境”。“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用手拍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吗?”这是多么新鲜别致的名字:“女儿绿”!这名字又包含着作者多少美好善良的愿望!我们从这些描写中不仅叹服作者那生花之笔,也看到了他那如潭水般明澈明净的心。
又如:《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朱自清先生把静态的菏塘写活了。“那田田的叶子中间,花儿有嬝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还送来了缕缕清香;忽而微风吹过,叶上呈现一道凝碧的波痕,加上叶下脉脉的流水,于是那菏塘‘却更见风致了’”。在作者笔下,花叶含情,流水有意,写真传神,臻于化境。
写到月色时,他写道:“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些地方,场景的移动都反映出作者心中微妙的变化,都是作者郁积于胸中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处处有画意,而时时曲笔写衷肠,怅惆郁闷之情融化于细腻的景物描写之中。
作者在“求静”中 “找”寻到了静,“阴阴的,隐隐约约,没精打采”,作者就不由得想到了《采莲赋》,紧接着又想起了《西洲曲》。其中作者获得了片刻的静,最终还是回到喧闹中去了。作者不仅写出了月光下荷塘的特有风韵,形容得极美,而且在蝉声与蛙声的衬托下,更突出了清净幽深的气氛,把人引到往古的遐想,从而表现出作者在此特定环境中的心情,真正做到了情与景、诗与画的自然融合。
③
总之,朱自清写景抒情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掩饰,不造作,更不卖弄,不管是直抒胸臆还是曲笔流露;景中有情、物中有人,可看到作者是善于借景抒情、融情入景的妙手。
2、新奇的想象,形象的比拟,是朱先生散文创造诗意美的另一妙法。朱自清认为,事物的比喻“得新鲜”,“才能增强抒情的感人力量”,而“新鲜”“还得入情入理,这才能让读者消化。”这里,让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①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绿》
②黄昏来了,屋子里的东西只剩些轮廓,暂时懒得开灯,也可以点上一支烟,看烟头上的火一闪一闪的,像亲密的低语,只有自己听得出。-------《论抽烟》
③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冬天》
第一句作者用展着翼翅的“苍鹰”比喻踞在岩石上的“梅雨亭”,一个“浮”字,一方面突出了“踞”在岩石上梅雨亭的险峻气势,另一方面又给静态的“梅雨亭”注入了生命的活力,化“静”为“动”,突出了梅雨亭跃跃欲飞的雄姿;第二句用“亲密的低语”比喻“一闪一闪的烟头上的火”,在新奇想像中,巧妙的表达出作者一种淡淡的愁绪,轻轻的孤寂;第三句首先用“鱼的眼睛”比喻在锅中翻腾的“豆腐”,又用一个“养”字承接前句中的“鱼”,紧接着用“反穿的白狐大衣”比喻“豆腐”嫩而滑的感觉,真给人无尽的回味。
3、朱自清善用女性意象来比喻景物,不但使他所描写的景物形象可感,而且使他的文章中弥漫着一种甜美的温馨。
在《绿》中,也有许多女性意象,如:“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
在《荷塘月色》中,作者用“舞女的裙”、“美人出浴”来比喻出水的“荷花”。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拟人化的手法也用的不少:如:“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也偶然也从它们的交*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
“电灯的光射到水上,婉蜒曲折,闪闪不息,正如跳舞着的仙女的臂膊。我们的船已在她的臂膊里了;如睡在摇篮里了,倦了的我们便又入梦了。”
4、朱自清散文的诗意还表现在语言富有表现力,有些话简直就是一篇之警策,自然地点上几笔,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他的语言没有斧凿痕迹,不是刻求“语不惊人死不休”,而是具有一种朴素美,平常之中显示出形象的概括力,恰如其分地传达出自己的心境,甚至还含有某种生活哲理。④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最后,作者禁不住对春天引吭高歌了:
“春天象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象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象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个结尾奇崛,警策。作者在完美地制作了春天的画卷之后,纵情地对春天予以赞美,进一步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从而开拓意境,揭示题旨。
5、通感的运用,使景物形象具有优美动人的风采,加强了散文的诗意美。“通感”是用各种艺术手段把人的听觉、视觉、嗅觉等沟通起来,共同参与艺术的创作与欣赏的修辞手法。如:《荷塘月色》一文中,用“渺茫的歌声”来形容荷花的清香,用“笼着轻纱的梦”来形容在月光薄雾笼罩下的荷叶和花,用“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来形容“光和影”。通感手法的运用,调动了读者的多种感觉器官,因而引起了丰富的联想,使文章产生更大的艺术魅力。
二、朴素美
朱自清早期写景抒情类散文,语言凝练明净,细腻秀丽,善于以精镂细刻的功夫,准确、具体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追求逼真的艺术效果,在写景抒情中达到了很深的造诣。后来,“年岁大了,经验多了,情感渐渐收敛,理智渐渐开拓„„心平气和,平正通达„„”于是,他也就“改掉了一些向来重视文字修饰的习惯”,“写得快些,随便些,容易些”,(《标准与尺度.自序》)更多的运用白描手法,素淡的色彩,因而使他的散文语言呈现出一种朴素美。
《背影》是朱自清的散文的代表作。且看“送行”这一段: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这里的“说定”,如果用“说好”似乎也通,但逊色多了。说“定”不送,后来终于还是送了,实际上是说而不定,很好地表现出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熟识”一词,说明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再三嘱咐”,表明嘱咐茶房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这些用语,强调说明父亲已经为儿子上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眼虽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再如对父亲“买桔子”的描写: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我再向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⑤
这里,作者通过朴朴素素地记叙,把当时父亲的穿着打扮、体态动作,特别是过铁道时,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细细地如实写下,我们读着真像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的情景。文中“朱红的桔子”,与全篇惨淡的情调形成对比,更衬托出家遭不幸、父子离别的凄凉景况。在朴素的文字中,表现出真切的意味。
在《儿女》《给亡妇》诸篇,也在朴素的描述中流露着至情。在《儿女》中他写到:
“从前只一味地责备孩子,让他们负起责任,却未免是可耻的残酷了!” 深深自责中表达了真爱。在《给亡妇》中,通过叙述妻子去世后儿女及自己的境况,以书信体,娓娓道出了对妻子的感怀之情。最后写到:
“你睡在祖父母的下手,想来还不孤单的。只是当年祖父母的坟太小了,你正睡在圹地下,这叫做“抗圹”,在生人看来是很不安心的;等着想办法吧。那时圹上圹下密密地长着青草,朝露浸湿了我的布鞋。你刚埋了半年多,只有圹下多出一块土,别的全然看不出新坟的样子......。我想告诉你,五个孩子都好,我们一定尽心教 养他们,让他们对得起死了的母亲-----你!谦(亡妻武钟谦),好好放心安睡吧,你。”
在这里,文章没做任何雕琢,一切均是平实而朴素的诉说,但深深的悼念之情如涓涓细流倾注于字里行间,一字一泪,深刻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不灭之情,令人不忍卒读。据说《给亡妇》在《东方杂志》发表之后,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被时人称为“至情人”写的“至文”。
三、口语美
朱自清主张文章语言要像“行云流水”一般自然,他曾说:“文章如果能达到行云流水的境地,简直当以说话论,不再是文章了。但这是怎样一个不易到的境界。”⑥这种谈话式的抒情方式,也正是他自己散文创作所追求的艺术境界。正如叶圣陶所说:“现代大学生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的课程,或者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论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文字特色,就在于全写口语。试读他《给亡妇》里的一段文字:
“后来你天天发烧,自己还以为南方带来的疟疾。一直瞒着我,明明躺着,听见我的脚步,一骨碌就坐起来。我渐渐有些奇怪,让大夫一瞧,这可糟了,你的一个肺已烂了一个大窟窿了!大夫劝你到西山去静养,你丢不下孩子,又舍不得钱,劝你在家里躺着,你也丢不下那份家务。越看越不行了,这才送你回去。明知凶多吉少,想不到只一个月功夫你就完了”。
这一段文字,全写的是口语,谈的是家常话,倾诉、安慰,好像在灯下和家人喁喁细雨。却是那样的一往情深。文字老老实实,自自然然,绝无一点矫揉之处”。
再如:在《儿女》、《谈抽烟》中的两段文字:
“你要大碗,他要小碗,你说红筷子好,他说黑筷子好;这个要干饭,那个要稀饭,要茶要汤,要鱼要肉,要豆腐,要萝卜;你说他菜多,他说你菜好。妻是照例安慰着他们,但这显然是太迂缓了。我是个暴躁的人,怎么等得及?不用说,用老法子将他们立刻征服了;虽然有哭的,不久也就抹着泪捧起碗了。”——《儿女》
“一块口香糖得咀嚼老半天,还是嚼不完,凭你怎么斯文,那朵颐的样子,总遮掩不住,总有点儿不雅相。这其实不像抽烟,倒像衔橄榄。你见过衔着橄榄的人? 腮帮子上凸出一块,嘴里不时地嗞儿嗞儿的。抽烟可用不着这么费劲;烟卷儿尤其省事,随便一刁上,悠然的就吸起来,谁也不来注意你。”——《谈抽烟》
第一例中的“不久也就抹着泪捧起碗了”一句,用“抹”字和“捧”字,而不用“擦”或“拭”,也不用“拿”或“端”,正是取“抹”和“捧”字作为口语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把孩子受大人训斥之后那种不敢放肆、老实就范的情态,•栩栩传神地刻划出来了。•再如第二例中的“•嗞”字,本是口语中的一个象声词,通过特殊的“儿化”之后,再重叠起来使用,就获得了动词的性质,浓化了口语的意味。“嘴里不时地嗞儿嗞儿的”,细细吟味,这个词不仅描写出吃橄榄的声响,而且可以想见那种口水流涎、不停咂嘴的动态,具有绘声绘形、声态并作的艺术效果。
不难看出,这两段话中的语汇,绝大多数从口语中来,作者并注意采用口语的句法重新进行组织与安排,赋予这些语汇以特殊的“达意”和“表情”的作用。如鲁迅所说,“将活人的唇舌作为源泉,使文章更加接近语言,更加有生气”。因此,读起来像作者与读者对坐,盘膝拉话,亲切有味。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是以口语为主要成分,适当的揉和一些欧化语与文言的分子,故而显得活泼、灵动、朴素。试读《伦敦杂记》里《房东太太》的一段文字:
“歇卜士太太(Mrs.Hibbs)没有来过中国,也并不怎样喜欢中国,可是我们看,他有中国那老味儿。他说人家笑她母女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但她承认她们是的,她不在乎这个。•她爱说话,也会说话,一开口滔滔不绝;押房子,买家具等等,都会告诉你。但只是高高兴兴的告诉你,至少也平平淡淡的告诉你,决不垂头丧气,决不唉声叹气。她说话诗歌趣味,我们听话也是个趣味(在她的话里她死的丈夫和儿子都是活的,她的一些住客也是活的);所以后来听了四个多月,倒并不觉得厌倦”。这些加了工的口语,完全自然的调和在口语之中。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同时期在语言文字方面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写口语却是他创作的基本追求。即使他比较注重修辞,被人们认为“不怎么自然”的文字,如《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等,在优美中也含有朴素的风味,而无过分雕琢、涂饰之感,恰恰相反,以口语为基础的各种语言冶于一炉的文字,似乎更别有韵味;朴素常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自然,足以沁人心脾,这就是他“不自然”的文章却深受读者青睐的原因。
⑦
四、朱自清散文的音韵美:
朱自清的散文笔调委婉细腻,语言优美生动,颇具音韵美,如听柔和婉转的轻音乐一样。
首先,叠字叠词的巧妙运用,形成了朱自清散文所独有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叠字叠词,是我们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法。一个字重叠后不仅在内容上丰富了语言的审美意义,创造出优美的诗情画意,而且在形式上也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读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故此,叠字叠词,在我国古典诗词歌赋中的运用就十分广泛,它或造成一种走月流云的音韵美,或造成一种反复回环的抒情气氛。朱自清在长期的文学研究和创作实践中对此深有体会,他的散文中,叠字叠词也是随处可见。据统计,仅《荷塘月色》一文中就用了26个叠字,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叠字则有72处之多。
这里,笔者就节录《荷塘月色》中的几处叠字叠词,欣赏他散文语言所营造出的音韵美。
散文一开头就点明题意:“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日”原是时间名词,这里是表示时间的量词,重叠后有浓厚的形容词意味,更显得荷塘是作者非常熟识的,衬托出“心里颇不宁静”。“月亮渐渐地升高了”,表明夜已深了,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所以就愈感到时间过得慢——“渐渐”,真是“居欢惜夜促,在感怨宵长”。“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迷迷糊糊”写作者的感受。“我悄悄地披上大衫,带上门出去。”“悄悄”表面上是修饰披大衫这个动作的,实际也是写“我”当时的心境。“悄悄”不能只是寂静无声,而多少还带有“忧心悄悄”那种思绪,语意双关,意味深长。
再看作者着力写荷塘的第四自然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曲曲折折”表现出荷塘的广度,使读者产生空间的想象。“田田”的叶子,这是用“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语。此处一方面表现出荷塘的广度,使读者产生空间的想象。另一方面,与“曲曲折折”相承,“层层”的荷叶中间,又像“一粒粒”明珠、如碧天里“星星”的荷花。“一粒粒”这是接在数词“一”后的物量重叠,是相当多的意思;“星星”是单音名词的重叠,正好是“一粒粒”明珠的进一步描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缕缕”近于“一 ⑧丝丝”,给人以飘渺的感受,恰与“渺茫的歌声”吻合,视觉、嗅觉、听觉交织成心头的感觉。
其次,富于变化的长短句、整散句的交错运用、较有规律的停顿、抑扬有致的句调,使文章摇曳多姿,鲜活生动,给人一种灵动、妩媚的感觉。从而构成了朱自清的散文音韵美的特点。
朱自清写作散文,“注意文字的修饰,语句的层次和词义,句式。”“每个词的意义,每一句话的安排和音节,每一段的长短和衔接处,”都要“用心较量”。觉得“‘是’字句,‘有’字句,‘在’字句的安排最难。显示景物间的关系,短不了这三样句法;可是老用这一套,谁耐烦!再说这三种句子都显示静态,也够沉闷的。于是想方法省略那三个讨厌的字,例如‘楼上正中一间大会议厅’,‘楼上正中是——’,‘楼上有——’‘——在楼的正中’,但我用第一句,盼望给读者整个印象,或者说更具体的印象。再有,不从景物自身而从游人说,例如‘天尽头处偶尔看见一架半架风车。’”⑨正因朱自清如此精心安排句式,推敲文字,他的散文语言才呈现出一种“语言的音乐旋律”。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亲爱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吧:哪又是谁呢?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哪里呢?——《匆匆》
在这篇散文中,大部分句子只五六个字,常常形成排比,问而不答,飘忽即过。句中词语的色调也极婉转,轻盈的燕子,婀娜的杨柳,娇艳的桃花,组成一幅多美的画图,“去——来”、“枯——青”、“谢——开”既有词义上的对比,又有音韵平仄上的变化,再加上以“了”“呢”等的语气词缀在句尾,从语言的音乐性上,赋予他的艺术语言以“既能悦目,又可赏心,兼耳底,心底音乐而有之”的美感特征。
朱自清的语言朴实、真切,常在明晰的层次中追求一种回还往复的音韵美。“有些爱花的人,大都只是将花栽在盆里,一盆盆搁在架上;架子横放在院子里。院子照例是小小的,只够放下一个架子,架子上至多搁二十多盆花罢了。有时候院子里依墙筑起一座‘花台’,台上种一株开花的树;也有在院子里地上种的。”——《看花》
这一段,作者围绕“花盆——架子——架子——院子——花盆”的顺序,清楚 的将一般家庭“爱花”的方式列举出来,层次清楚,又使文章有形成一种回还往复的音韵美。
纵观朱自清的散文创作,从早期的清秀隽永到中期的质朴腴厚,到后期的激进深邃,无不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情趣,无不与时代息息相通。而他的语言则更有极深的造诣:早期,清丽朴素,形象生动,意境优美,善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多用叠字叠词,富有绘画美、音韵美,诗意美;后来他极力提倡文章的“谈话风”,大量吸收口语体的语言,语言呈现出朴素美、口语美的特色。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注释:
(1)、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集〉导言》[M].上海: 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第65页
(2)、朱自清.《朱自清散文名篇》[M].上海:时代文艺出版社,202_.第32页
(3)、杨振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M].西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48.第78页
(4)、晦庵.《朱自清先生研究资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_.第16页
(5)、朱自清.《〈背影〉序》选自《朱自清序跋书评集》[J].西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9.第42页
(6)、朱金顺.《朱自清研究资料》[M].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1981.第86页(7)、扬州师院.《朱自清研究论文集》[M].扬州:扬州师范版社.第79页(8)、李广田.《朱自清先生的道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57页(9)、王瑶.《念朱自清先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25页
参考文献: [1]王瑶.《念朱自清先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杨振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M].西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48.[3]朱自清.《关于散文写作答〈文艺知识〉编者问》[J].上海:时代文艺出版社,202_.[4]李广田.《朱自清先生的道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5]晦庵.《朱自清先生研究资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_.[6]朱自清.《〈背影〉序》选自《朱自清序跋书评集》[J].西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9.[7]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集〉导言》[M].上海: 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8]朱自清.《朱自清散文名篇》[M].上海:时代文艺出版社,202_.[9]朱金顺.《朱自清研究资料》[M].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1981.[10]扬州师院.《朱自清研究论文集》[M].扬州:扬州师范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