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
浅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很明显,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不可分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注意渗透写作教学,许多小学语文教材,不仅能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进行思想教育,从写作角度来讲,还是一个个很好的写作范例或写作训练材料。因此,教师要透彻理解教材上,合理地凭借教材,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使学生从中得到补益。
一、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积累词句,丰富语言 在日常写作中,不少学生常常感到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或者绕尽脑汁想出来的词又常常觉得词不达意,甚至明明觉得自己的文章缺乏文釆而又无计可施,于是作文中这样那样的语屡见不鲜。这都是因为学生没有厚积的结果,学生需要厚积,尤其是作为写作初学者的小学生更需要厚积,但有些学校为了应考和抢生源,把全部的精力都投放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把全部精力集中到课本上,学生根本没有时间看课外书,知识面受到限制;家长方面呢,许多家长不理解阅读的重要性,为了让孩子考出好成绩,剥夺了孩子的阅读权力;而小学生因为自身年龄特点,阅读只是追求故事情节,不大懂得积累词语,也不清楚哪些是值得积累的词语,不能把所学的知识尽快迁移到写作中去。
因此,我们老师在阅读教学时就应该加强词、句的理解和积累,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词、句的理解是阅读教学中对给定文章的词、句围绕中心加以解释和体会,包括解释词、句的意思,体会词、句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中人物心理,学习作者用词的精确性、语句的深刻性,理解这些语句在文中突出中心的重要性记下作者在文章中运用的妙词佳句。时间一长,词汇丰富了,写作时笔下自然就有“神”了,文章也会“生色”了。同时,词句又是文章的“砖瓦”,所以,我们应该在阅读教学的理解词语、句子中积累词汇,进而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
例如在教《鸟的天堂》时,我除了让学生掌握课文要求掌握的纠正、逼近、做巢、树梢、静寂、应接不暇等词语外,在教学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我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榕树大而茂盛的词语,让学生初步体验作者用词的丰富,同样在教学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的部分时,我先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鸟的种类多、颜色多的语句,并圈出文中表示颜色的词句,让同学们体会课文用词是极其的丰富,激励学生积极积累词汇,然后抓住“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一句来进行教学。我及时提出提出这样的的问题:“读了这句话,你能想象得出什么?”
词语的积累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只有积累了大量的词语,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因此,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注意让学生积累词语,让他们既陶醉于天堂鸟的奇特景象中,同时又深切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在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词语的兴趣。
二、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写作技巧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可以是我们进行写作教学的范文,教学中有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优秀文章。小学六年级,作文教学要求学生有重点的观察事物,并乐于动笔的习惯,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指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⒈动静结合运用巧妙
在课文中,作者写了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不同景象;第一次作者抓住了榕树静止不动的特点,写了大榕树的静态美;第二次通过描写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写出了“鸟的天堂”动态的美 ⒉语言准确、生动 如,“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一个“簇”,一个“堆”字准确表现出大榕树枝叶茂盛的景象。再如,“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短短的三四十个字,写出了清晨鸟的天堂群鸟纷分的热闹景象。⒊文章标点运用非常讲究
如,“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中的第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说明这是引用别人说的话;第二个没有加引号,说明这是作者自己亲眼所见的、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用标点突出了作者对“鸟的天堂”这一称谓的认可和赞同。
三、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模仿是小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学生的写作训练不可没有依傍和模仿,就像儿童模仿大人学说话一样,从描红开始学写字,从临摹练笔学绘画一样,茅盾说:“‘摹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摹仿’又是学习的最低形式。”模仿是创造的基础,创造是模仿的目的。通过模仿使学生具有成就感,进而促进他们去阅读,从而更有动力去写作。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在学生对一些优美的句子或自己喜欢的句子生发美感享受的那一刻,在阅读兴味正浓时,教师及时提出让他们仿写他们喜欢的句子,此时学生的情感体验正处于高峰阶段,正是仿写的好机会,这时候我们就应该适时地让学生写下来。
比如在教《鸟的天堂》时,课文中:“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的句式,让同学们先有感情的朗读语句,然后把通过结合朗诵播放的视频课件,引起学生兴趣,这时我趁势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入浮想联翩环节,想象鸟而自由自在的生活情景,并交流说说。此外,刚学完课文,学生对课文的写作顺序,作者的观察方法还记忆犹新,我们应该让其在学生的脑海里得到巩固,因此我在布置作业时,我出了这样一题:理解课文内容,观察一处景物,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这样,我想学生会很乐意动笔写作的。
四、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写作的源泉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没有文章的材料,是无法写出文章来,更谈不上什么写作技巧的运用了。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感悟到哲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之所以有涓涓清泉,是因为有不竭的生命活水。如果阅读好比“源头活水”,那么写作就好比是“如许清泉”。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学习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开掘写作的源泉,积累材料,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但小学生作为写作的初学者,对于如何摄取生活、采集材料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往往写作素材单一雷同、写作技巧的欠缺,导致思维的活跃甚至僵化、思维肤浅贫乏,有时因为找不到写作的素材而厌恶或者干脆拒绝写作。
于是,在教课文时,我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我会适时地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能把鸟的天堂写得这样美,这样逼真,给我们留下这样深刻的印象呢?通过说使学生懂得只有像本文作者那样,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在生活中做有心人,善于观察,才能写出这么形象生动、语言流畅、景色优美的好文章来。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很平凡的事情也可以成为很好的题材,写作的素材无所不在,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哪都是可以写的。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首先让学生充分理解教材,把课文内容化为他们的自我认识。反过来,这些写作好了,又能促使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更趋深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适当渗透写作教学。
第二篇:钱欢-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
大桥中心小学钱欢
摘要: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重视“小练笔”的训练;在阅读教学中学习布局谋篇。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从阅读中获得写作的基本方法,并使其在实际作文中练习运用,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关键字:阅读教学 写作教学 渗透 积累 小练笔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与写作的熟练的技巧[1]。”因此,教师要巧妙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发挥语文对作文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能通过写作训练促进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 总结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2]
1、积累文本中优美的词语
文章是由词句组成的,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是写好文章的基础。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练习。如:你能写出描写春天景色的词语吗?你能写出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吗?你能写出描写人物品质的词语吗?你能写出ABB、ABAB、ABCC等形式的词语吗?„„在这样的练习中,学生就积累了较多的词语。在上三年级语文下册《槐乡五月》一文时,我就依据文本进行ABB式词语的积累:白茫茫、喜盈盈、白生生、甜丝丝、香喷喷、傻乎乎等。又如《拉萨的天空》一文,写天空的词语较为丰富。在教学时,我有意识地让学生积累这些词语:湛蓝、透亮、明洁、纯净、蓝晶晶等。在之后学生写的作文《美丽的家乡》中,有介绍家乡天空的同学,基本上都能灵活地运用这些词语。
2、模仿文本中精彩的句子
一篇文章要写得生动形象,恰当的修辞手法功不可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趁机指导学生体会到恰当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会为文章增添色彩。如三年级语文上册《北大荒的秋天》一文,作者运用大量的拟人句和比喻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秋景图。我依据课文内容出示了两个意思相同的句子: “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与“小河清澈见底,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前句带有比喻,后句没有。这样一对比,学生就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比喻手法的运用能让句子更为形象、生动,优美的句子能使文章更为丰满,灵动。
3、模仿文本中的精彩片断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常常能看到精彩的片断。在充分体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依葫芦画瓢”,进行模仿练习。如三年级语文上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课文第二自然段关于汤姆钓鱼的情景写得很精彩。特别是 “套上”、“甩起”、“抛向”、“划破”、“沉入”、“泛起”等表示动作的词语运用得很好,既写出了汤姆钓鱼动作的娴熟,又为后来汤姆钓到大鲈鱼做了铺垫。教学这一片断时,可让学生创设情境进行练习。让学生运用几个连续性的动词,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活动,如体育活动、炒菜等。经常进行这样的片断仿写,相信学生最终一定能连段成篇,写出优秀的习作。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对课文中的精彩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也要指导学生在品读中悟出写作方法,进而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二、重视“小练笔”的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有机统一起来,根据课文内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为进行有效的模仿创造性练笔提供良好的平台,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1、巧填课文空白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描写人物活灵活现,叙述故事情真意切。文字的背后大都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有着许多的空白点。因此教师要在阅读教学时抓住这些空白点进行拓展训练。这样不仅能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感悟文本,又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次》一文,文章最后一段省略了布鲁斯王子是如何召集剩余的士兵的描写,但这一空白却是孩子们想象的空间。于是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布鲁斯王子在经过了七战七败后,几乎丧失了信心。后来他看到蜘蛛结网,受到了启发,决定召集士兵,进行第八次战斗。为此他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可以在此处安排小练笔,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感而发,有感而写,凸现文章的主题。
2、续写课文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如三年级语文下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这是一篇富有童真童趣的童话故事。在教完课文后,我这样引导学生:当小骆驼再次遇到小红马时,他还会感到自卑吗?他会说些什么?小红马又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续写,效果较好。
3、学写读后感
有些课文读完后,总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教师可顺势而上,让学生大胆发表个人看法,一吐为快。如目睹了六年级语文上册《船长》一文中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从容面对
死亡的壮举,学生们都被强烈震撼了。这时教师可趁机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真实的想法,激发学生的创作火花。学完六年级上册《爱之链》、《小草和大树》、《生命的林子》等文章,可布置让学生就文本中的某些观点,联系生活,谈个人看法,或针对作者的观点提出质疑。通过这种练笔,既能帮助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又能增强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练笔短小、精悍,思维空间比较大,学生比较容易驾驭。教师要树立读写结合的观念,在阅读教学中设计随文练笔,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三、在阅读教学中学习布局谋篇
有的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在头脑中没有一个整体的构想,不知道怎样才能把作文写得条理清楚,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渗透布局谋篇的方法。
1、模仿文章的结构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课文的结构特点指导学生,使学生获得课文结构的感性认识,学习模仿并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如课文《“东方之珠”》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写的。课文先总写香港有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接着分述浪平沙细、阳光和煦的潜水湾,举世闻名的海洋公园,繁华的城市街道;最后总结“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教师可利用这类课文教给学生写景文章布局谋篇的一种方法。
2、模仿文章的写作顺序
文章都有一定的写作顺序:事情发展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适当地把写作顺序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写文章时做到言之有序。如三年级语文《石榴》一文,课文在介绍石榴时,按照时间顺序写了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结果。教学时,教师除了要和学生一起体会石榴的美,还要指导学生注意文章的写作顺序,让学生明白写文章要按照一定的的顺序写。学生经过指导,在实际的写作中就会有意识地注意作文的有序性。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小学语文课文所选的文章都是经典之作,在思想教育,立意选材,遣词造句等方面都是独具匠心的,是学生模仿写作的极好范本。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从阅读中获得写作的基本方法,并使其在实际作文中练习运用,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清其;《挖掘文本 以读促写——谈三年级读写训练》[J];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25期
[2] 王小生;《学会观察和积累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J];小学教学参考;2008年21期
第三篇: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
黄州区宝塔中学
孙晓梅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两部分内容,习惯上很多老师都是上独立的阅读课和写作课,即采用“读写分离”的模式,这种做法客观上造成一种不好的趋势:学生感觉阅读课难度较小,而一到写作课就会头疼害怕。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很好地改善一下这种情况呢?我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较好地采用了“读写结合”的方法,即在阅读教学中合理渗透写作教学,将写作训练和语文教材很好的联系起来,以读代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中学生具有模仿性。模仿是中学生学习的需要,是学习的必要途径。无论从穿衣吃饭、唱歌跳舞到写字作画,无不如此。所以学生在学习写作及训练时,也需要例子和范文。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确实,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集崇高的思想境界、独特的写作技巧、流畅的语言风格于一体的优秀之作,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范文。抛开这么好的范文,而让学生单纯地去看《作文选》之类的东西,不能不说是舍近求远。把教材中适合学生模仿的文章挑选出来作为学生写作的例子,学生就像画画有了模本,练书法有了字帖,自然会得心应手。
那么,如何把课文作为例子,渗透进写作教学呢?下面把我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用到的方法略谈一二:
(一)仿写:
1、仿写课文的结构:
有些课文的结构很有特色,对学生写作时谋篇布局、安排结构,很有借鉴意义。例如,学习了朱自清的《春》一课后,要求学生以“盼秋、绘秋、赞秋”为总体结构,写一篇题目为《秋》的文章,指导学生如课文一样先概括秋的景物,采用横式结构的方法,把各幅图景组合成篇,最后以赞美作结;又如让学生模仿《羚羊木雕》,写一篇运用插叙,巧妙布局的文章。
2、仿写课文的写作技巧:
例如《秋天的怀念》,课文中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方法刻画了伟大的母亲形象。如“‘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运用了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写出了母亲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学习课文后我让学生仿照本文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写一段表现母爱的文字。
以动写静,动静结合是状物绘景中高妙的的一招,它能使文章情趣盎然。《紫藤萝瀑布》一文中“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的生长上。紫色的大条幅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句中的“流动”“欢笑”“生长”“挑逗”等动词使静态的花色跃动起来,以动写静,化静为动,表现出花的生趣盎然。仿照这篇文章也请学生选取一个最欣赏的景物,试着用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的方法来描述一下。
3、仿写课文的语言
如《小圣施威降大圣》一文语言幽默诙谐,虽然是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并不妨碍作者施展其幽默天才。其中最精彩的一幕是孙悟空变土地庙的一节。如庙的旗杆是万不会竖在后面的,作者偏偏设计大圣的尾巴不好收拾,而变作旗杆竖在后面这一细节,想象奇特,妙趣横生,使人忍俊不禁。学习这课的语言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写一个小细节。有些文章语言优美,既生动形象,又富有情调,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特别是一些写景抒情的文章,其语言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例如《春》和《济南的冬天》等课文课文可指导学生选取一处最欣赏的景物,然后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个片段,体会巧用修辞的妙处。
另外,可要求学生在平常摘录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并熟读成诵,在以后的写作中就可以信手拈来。
(二)改写
可以改换课文的人称,如学习《羚羊木雕》时,让学生以万方的身份改写文章片段,要重点描写出她的心理变化;可以转换课文的文体,如将古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改写为现代文,或将《卖炭翁》改写成剧本等。
(三)扩写
抓住课文中能让学生驰骋想象的部分,对课文全文或局部进行扩写。这种方法特别适合文言文。例如《狼》一课教学时,“一屠晚归”抓住“晚”字,让学生扩写为一段描写夜晚漆黑一片情景的文字,不少于80个字;《木兰诗》中想象还家的场景,并扩写为400字左右的小文章。
(四)续写
可以续写结尾,如《羚羊木雕》一课还可以布置学生续写“我”拿回羚羊木雕之后的故事。可以补写情节,如想象孔乙己是怎么死的,将他死时的情景写出来;还可以改编课文情节,想象假如于勒叔叔衣锦还乡,他的哥嫂又会怎样迎接这个“亲兄弟”呢?
(五)对课文发表评论
可以评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可以评它的艺术特点。如学完莫泊桑的《项链》,让学生针对内容或构思写评论文章。有一名学生写了《项链?锁链?》的文章,评论女主人因为爱慕虚荣而付出的惨痛代价,用“项链”锁住自己十年的光阴。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应该注意:要突破成篇作文的模式,可以多进行片段练习,这样使写作训练更灵活,更富有针对性,而且更节省时间。可以练习开头、结尾、议论、总分段式等。如《从百草园的三味书屋》一课,对全篇文章进行仿写并不合适,但可以精读捕鸟一节,这一节中由于动词的的准确运用,把捕鸟的过程写得生动有趣。根据这一精彩片段,我让学生选择一组连贯的动作,并运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来准确描写。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写出了种花、投篮、做饭等动词运用准确生动的精彩片段,既省时又高效。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可以运用现成的范文,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扎扎实实地运用现学的写作知识进行训练,实现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相互迁移,省时省力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值得提倡。但这种训练缺乏系统性,当要系统地训练各种文体及写作方法时,还需要正规的作文课来完成。
第四篇: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德育教育
内容提要: 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教师应结合专业特点,把德育教育渗透于课堂中,努力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制定各学科德育渗透计划,开创学校德育教育新局面。关键词: 德育现状 渗透点 渗透方法 渗透度
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在古代教育中,礼(德育)是“六艺”之首。在当代,“以德治国”是我国的大政方针之一。学校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道德教育的先行者,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各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对塑造学生美好人格,培养优秀人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美国教育学家威廉詹姆斯有一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所以我们要树立“实实在在,时时刻刻”不走形式、不作秀的德育教育理念。
一、认真研究德育现状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通过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的大量研究发现,当代少年儿童身上具有很多优良品质,如:乐于接受新事物;法 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较强的公民意识;比成年人更容易接受环保意识;相信事实;做事认真;兴趣爱好广泛等。但在重智轻德的人才观、文化产品审美错位,互联网繁杂信息充斥生活的每个角落等因素的影响下,部分未成年人的道德状况令人担忧:功利思想明显,价值取向扭曲;缺少公德意识,生活行为失范;缺乏进取精神,贪图享乐;沉迷于网络,生活虚幻„„
二、分析教材,找准渗透点,把握渗透时机
认真钻研教材,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知识的分析中。千万不能脱离教材,随意发挥,如果不能将德育内容和教材很好地联系在一起,就会给人牵强附会的感觉,就会让学生觉得有强加的意味。我们的学生不但聪明,而且“反侦察能力”特别强,这样很可能会牵动他们的“逆反神经”,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很可能还会适得其反。所以我们要充分驾驭教材,探寻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即教学中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做到“润物细无声”。
德育的特点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所以在找到合适的渗透点后,还要注意渗透的方法、形式和时机等,才能创造最佳的渗透范围,达到最佳的渗透效果。虽然我们时刻都要保持德育教育理念,但并不是每门学科每节课都必须有德育教育的内容。没有突破口,联系德育现状比较困难,不具备渗透时机的就不要牵强,只要与学生一起上好课,学好知识即可。我是一名电工专业的老师,在几年的教学生涯里,我觉得电工专业中的德育内容隐形的多,显性的少,因此就需 要我们在教学中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结合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形成一系列德育渗透要点,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对其思想品德,团队合作意识,良好道德习惯等的培养。现代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从事一项职业所必需的从业能力,它应该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专业能力指的是: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和相应的知识,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方法能力指的是: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制定工作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评价工作结果的方式等。社会能力指的是: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职业道德,在小组中合作、交流、协商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让学生学会”做人”比让他们学会“做事”更为重要,所以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我们就要适时地把德育培养目标渗透于学科教学中,例如在《电工基本技能与训练》的授课中,通过章节内容的整合、实训技能的强化,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式学习,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特别是社会能力的培养,在分组活动中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分工协作能力、团队意识、责任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学习,使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要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比如在照明线路安装中:让学生自由结合,锻炼了他们的沟通能力;让他们相 互配合,体验了分工协作的高效性,在布线阶段,让他们知道节约的重要性,在最后的试验阶段,则可以着力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所以德育内容要及时捕捉,及时融入教学中,以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融入教学,掌握“渗透度”
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卓有成效地落实道德教育,如何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界乃至全社会一项重大的课题。
“一切事物都是特定质和量的统一,都有自己的度。一旦超过这个度,事物就会发生质变”,事与愿违也就不难理解了。从我个人亲身体验来看,在教学中有效地灌输德育教育的关键是要把握好渗透度,俗话说:“世界上最难掌控的是人心,最难拿捏的是分寸”。要想把事情做得完美,就必须要在最难掌控的事物之上,做好最恰当的拿捏。所以在教学中,要恰当地处理专业知识和道德教育的关系,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给人自然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千万不能为了加强德育教育喧宾夺主,这样就会显得矫揉造作而使学生厌恶。安全用电是电工专业中比较容易融入德育的一门课程,例如:在触电原因的讲述中,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他们讲述在生活中遇到的或了解的触电事故,并总结触电的原因,从而联系生活实际建立安全用电的意识并掌握相关的安全知识。同时可以让学生建立严格遵守制度杜绝事故发生的理念。但不能每次课都面面俱到,一定要因材施教,寓情于教,有机地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情操陶冶与一体,真正寓德于教中。
四、及时总结,不断更新,与时俱进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我觉得教师绝对不是一桶水这么简单,而应该是一条有源头的溪流。我认为,教师只有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思想,才能跟上时代前进和知识发展的步伐,才能胜任复杂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教育工作。“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否定自己,才能不断进步,拥有的知识才能像“泉水”般沽沽涌出,而不只是可怜的“一桶水”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已经进入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家庭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出现,使网络遍及了人类现实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一定要成为学习型的教师,我们必须掌握信息技术。只有掌握好计算机技能,熟悉了网络,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资源,才能有效地管理学校、班级的网络设备,才能有条件去了解学生的网络意识和心理。才能随时随地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动态。
我们和学生交流的话题不仅仅是这个电路图怎么画,这个线路怎么连接,电路中出现了什么故障,我们还可以谈论最新的游戏,谈论谁的空间里感人的日志,谁的微博更新了什么新内容,要让学生看到我们不仅有严谨的作风、得体的穿着、文雅的举止,更有渊博的学识,以及和他们沟通的能力,时刻彰显为人师表的力量。让他们想要和我们沟通,学会倾听,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未来的学习目标。有了学习目标,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就有了人生前行的方向。所以我们要不断更新观念,及时总结成功经验,经常浏 览德育教育网站,借鉴最新教育理念,坚持不懈地把德育的精髓贯彻教学始终。
有位优秀的教育家说过:“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孩子还在摇篮之中时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越早越好”,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复兴伟业的肩负者,是华夏文明的继承者和传承者。所以就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提供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地发展。
第五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下峪口中学
晋 军 祥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思想武器。初中的学生大多处在13 到16 岁,是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初中历史教材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思想阵地。历史学科连接过去、现在和将来。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轨迹在人们意识形态和知识系统中的反映,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该是积极而鲜明的,如何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融入到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几年来,我在努力探索,寻找积极有效的方法,使爱国主义思想与历史教学相融合。这里我谈我的看法:
一、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地责任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重点在广大青少年,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青少年爱国情感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学校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而历史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学科,历史教学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对中学生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忧患意识,培养为国奉献的精神,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关心的问题。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广大学生进行内容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引导他们怀爱国之心、树报国之志,是我们每一个历史教师义不容辞地责任。
二、激发爱国情怀是时代的呼唤
爱国主义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思想武器。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推动祖国历史前进的伟大力量。“不读史慢无以爱其国”,在改革、开放和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今天,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的永恒的重要内容。历史知识充满爱国主义内容,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源泉。它较之其它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历史课的内容生动具 体、故事性强、极易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接受思想教育,这就是历史课的一大特点,即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一致性。
三、以情优教,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爱憎情感对学生往往也起着直接的感染和教育作用,对一个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重要。教师与学生交流方式恰当了,学生上课时的心理负担减轻了,学习的效率自然就高。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与社会课教学要立足于和谐课堂构建,一个和谐生动的课堂,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一种享受,使学生在平等、愉快、民主、积极的气氛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得到主动发展。和谐历史与社会课堂追求的是一种真实自然,师生的思想情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课堂教学在高兴、愉快的情绪中进行,学生当堂的学习效果比一般情绪下的学习效果要高得多。
四、利用史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初中的学生主要是学习中国的历史,尤其是学习中国的近现代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不可多得的生动教材。中国近代史记载着中国人民灾难深重的苦难历程;中国现代史记载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斗争业绩和自强不息的探索历程。这两段历史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爱国人士,他们的爱国精神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更重要的是激励青少年学生不断努力学习。因此,这两段历史教材是对学生思想教育最好的历史素材,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段历史,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爱国主义教学中,中国现代史更要充分利用,因为这段历史是一部中国人民艰苦创业和中国走向繁荣昌盛的历史。这段历史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振奋民族精神。中国现代史这段历史素材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可以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滋润和升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面对国家困难局面,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共渡难关。
五、突出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在突出教师教学方法改进的同时,教师还应树立科学的学生发展观。科学的学生发展观是以学生为本,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历史爱国主义教育中,坚持学生 的主体地位就是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做到因材施教。历史爱国主义教育在应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时应该根据学生的生活世界,处处体现新时代的特点,要让爱国主义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祖国不是空洞和抽象的,其可以简化为“骨肉、乡土、民族和祖国”几个层次。
六、热爱养育自己的家乡是热爱祖国的出发点。
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从爱家、爱亲人、爱家乡的人民及家乡的一草一木开始。很难想象一个对家乡没有感情的人会对祖国有深厚的情感,热爱祖国与热爱家乡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家乡的历史人物,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熟悉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此话很有道理。人们对自己家乡的山水草木,人文景观,历史发展,社会变革等一般都有深厚的感情。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历史和人物都会有一种非凡的亲切感。教学中,每讲到一个有关家乡的人物和事件,只要能联系到当地的人和事,我都尽量去联系。
历史学科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教师要深入挖掘历史中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如和风细雨般的渗透,就一定能达到教育人、塑造人的目的。
总之,在新时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不管怎样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深刻的主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新世纪的社会主义人才,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尽自己所能,通过生动活泼的历史课教学,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腾飞的梦想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