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2009年中考《运动的世界》复习课教学设计及课内练习

2009年中考《运动的世界》复习课教学设计及课内练习



第一篇:2009年中考《运动的世界》复习课教学设计及课内练习

阿呆物理网

wuli.edudo.com

2009年中考《运动的世界》复习课教学设计及课内练习

一、中考热点

在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中,涉及本讲内容的试题大约占2~5分,考点一般有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题.本讲考查的主要内容有: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运用速度公式的简单计算;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分析课程标准和近几年实验区的中考,预计2009年中考命题的热点有:1.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及参照物的选择常和高新技术、诗词俗语相联系.2.速度的计算、单位换算、平均速度的实验探究常和列车时刻表、交通标志牌、速度计、频闪摄影等联系展开探究计算.

二、考点精讲

1、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评价、交流与合作.

2.动与静

(1)机械运动

物理学里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研究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首先应选择一个物体作为参照标准,这个物体就叫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我们就说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我们就说物体是静止的.

(3)参照物选择的注意事项

①参照物是人为假定不动的,不是真正不动的.②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所判定的运动状态是不同的.③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但为了研究方便,应选择最合适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在研究地面上的物体时,通常我们选择地面和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④参照物一般不选研究对象本身.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着,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我们平时所说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某个物体而言的.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对于同一个物体,若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照标准来研究它的运动情况,得到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因此,不事先选择参照物,就无法判定物体是否在运动。

3.长度的测量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2)正确使用刻度尺、①使用前,要了解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零点;②测量时,要将刻度尺放正,并使有刻度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正对刻度线;④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值和单位;⑤精确测量时,要进行估读,并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有些物体的长度不能用刻度尺直接进行测量,需采用间接测量的方法.常用的长度的特殊

阿呆物理网

wuli.edudo.com

阿呆物理网

wuli.edudo.com

测量方法有:平移法、累积法、化曲为直法等.

(4)误差

①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②减小误差的方法:通过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来减小误差;而在物理实验室中多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

③错误和误差不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是能避免的.误差是由测量工具本身的精密程度、测量环境等客观的影响加上测量者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只可以减小而不可以消除.

(5)时间的测量工具:①古代人:日晷、沙漏、漏壶;②现代人:生活中使用的各种手表、钟表,实验室中常用的停表(秒表)、节拍器等.

4.快与慢

(1)速度的概念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物理学中,把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速度的常用单位是:m/s或km/h。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m/s=3.6 km/h.

(2)速度计算的定义式

速度的定义式为v=s/t通过这个计算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在经过相同的距离(s),所用时间(t)越长,速度(v)越小.在使用这个公式计算时应注意单位的统一,时间t用s(h),路程s用m(km),速度v用m/s(km/h).

计算路程的变形式:s=vt;计算时间的变形式:t=s/v。

(3)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①时间相同,比较路程。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运动越快.

②路程相同,比较时间.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越少,运动越快.

③计算物体的运动速度.因为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所以计算出物体的运动速度作比较即可。

(4)运动的分类

根据经过的路线是直线还是曲线可以把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直线运动根据速度不变和改变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关键抓住两点:

①匀速,即快慢不变;②直线,即沿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直的.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因为物体的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都保持不变,所以它被称为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求变速运动的速度是比较复杂的计算.在粗略研究时,我们常用v=s/t 来计算,这样求出来的速度叫平均速度.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情况.

5.速度的变化

(1)对于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分的段数越多,所测得的速度越接近于真实.我们通过这种方法只能粗略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变化,即大体上知道了它运动的快慢,但不能精确地知道它的运动情况,即不知它何时加速,何时减速,何时中途停留.

(2)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在不要求很精确,只作粗略研究的情况下,也可以用v=s/t求它的速度,不过这时求出的速度v,表示的是物体在通过路程s中的平均快慢程度,应该叫平均速度.

(3)我们说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必须指出它是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否则平均速度的含义就不确切了.在公式v=s/t中,s和t之间有着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s一定是t时间内通过的路程,t一定是通过路程s所用的时间.

阿呆物理网

wuli.edudo.com

阿呆物理网

wuli.edudo.com

(4)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全程的平均速度也不是各段平均速度的算术平均值.

三、例题精讲

考点

一、运动的相对性 例

一、(08江苏常州)位于市中心的商业大楼建有观光电梯,乘客在随电梯竖直上升的过程中,可透过玻璃欣赏到楼外美丽的城市景色.分析这一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B.以电梯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电梯是静止的 D.以乘客为参照物,地面是静止的 例

二、(08江苏连云港)在2008北京奥运圣火传递活动中,现场某记者同时拍下了固定在地面上随风飘动的旗帜和附近的甲、乙两火炬照片,如图1所示。根据它们的飘动方向,可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甲火炬一定静止

B.甲火炬一定向右运动

C.乙火炬一定静止

D.乙火炬一定向左运动 图1 考点

二、刻度尺的使用及读数

一、(08上海)用图2所示的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____1_____mm,所测铅笔的长度为 3.72_______ mm _______(填单位)。例

二、08湖北恩施)2001年第47届世乒赛,国际乒联做出重大改革:为了增加乒乓球的可观赏性,将乒乓球改为“大球”。这里所说的“大球”是把乒乓球的直径增加了(B)A.2cm

B.2mm

C.2μm

D.2dm 考点

三、速度的计算 例

一、(08江苏盐城)图3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我国杭州湾跨海大桥的一部分。2008年5月1日大桥正式通车,该桥全长36km某车刚行驶到桥面时,车内显示速度的表盘示数如图甲,那么该车此时的运动速度为

km/h=

200/9(约22.2)m/s,车辆匀速通过整个大桥需

0.45 h。例

二、(08资阳)5月12日16时30分,武警某部参谋长王毅率官兵600余人从驻地驱车开赴震中汶川。13日凌展1时,行至古尔沟由于道路损毁受阻。王毅率领先遣队徒步强行军90公里,于13日23时15分率先到达汶川县城,第一时间向抗震救灾指挥部报告了重灾区受灾情况。先遣队徒步行军的时间是

22.5 h;到达汶川县城时已是震后约

h;先遣队徒步行军的平均速度约为

33.4 km/h.(第二、三空四舍五入取整数)考点

四、运动快慢的比较

一、(08湖北恩施)你一定听说过《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吧?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跑出,兔子在远远超过乌龟后,便骄傲地睡大觉。当它睡醒后才发现:乌龟已经爬到了终点。关于这个赛跑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

B.只有选地面为参照物后,才能说乌龟是运动的 C.兔子在睡觉时肯定是静止的 D.乌龟的平均速度比兔子的平均速度大 例

二、(08广西南宁)一位司机驾驶大货车在某路段由于超速行驶被警察拦住,警察对司机说:“先生,刚才你的车速为70km/h,超速了。”这司机不满地说:“为什么小车的限速为80km/h,而大车的限速却为60km/h,不合理!,从以上对话可知,这司机显然没有理解动能跟下列哪

阿呆物理网

wuli.edudo.com

阿呆物理网

wuli.edudo.com

组物理量有关(B)A.跟速度和时间有关

B.跟速度和路程有关

C.跟速度和质量有关

D.质量和时间有关 例

三、(08江苏镇江)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下面四个图象中能正确表示汽车速度与时间关系的是(A)

考点

五、实验探究平均速度

一、(08湖北恩施)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测量的真实性和精确程度直接决定了研究的成败。在下列关于测量的几种说法中,选出你认为最优的一项(D)A.测量前要观察测量工具的量程,以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B.测量前要观察测量工具的分度值,以满足测量精度的要求

C.测量前要观察零刻度,以确定是否有零误差 D.测量前上述三种做法都是必要的

二、(08湖北恩施)如图11,是某实验小组做“测平均速度”实验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则小车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cm/s。

四、课内练习

一、选择题(1)、(08江苏苏州)一支未使用过的2B铅笔的长度最接近于()

A.10cm

B.20cm

C.30cm

D.40cm(2)、(08江苏苏州)在新型飞机的研制中,将飞机模型放在风洞中固定不动,让风(高速流动的空气)迎面吹来,可以模拟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情况.在此情境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飞机模型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B.飞机模型相对于空气是运动的 C.空气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D.空气相对于飞机模型是静止的

(3)、(08宜昌)甲、乙两同学在平直的马路上骑车匀速前进,甲同学的速度比乙同学的大,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运动的路程比乙长

B.甲运动的时间比乙短

C.运动相同的路程甲用的时间比乙长

D.在相同的时间内甲运动的路程比乙长(4)、(08湖南怀化)我国研制并自行发射的同步通信卫星,是无线电传播的中转站。这类卫星虽然围绕地球转动,但我们却觉得它在空中静止不动,这是因为观察者所选的参照物是()A、太阳

B、地球

C、月亮

D、宇宙飞船(5)、(08湘西)2008年8月将在我国的北京举办第29届奥运会,以你在体育课中的经验估计,奥

阿呆物理网

wuli.edudo.com

阿呆物理网

wuli.edudo.com

运会百米赛跑运动员的速度大小应该在()

A、lm/s左右

B、2m/s左右

c、4 m/s左右

D、10 m/s左右

(6)、(08四川成都)在抗震救灾中,为了将救援人员和救援物资及时地运送到灾区,使用到了多种运输工具。下列运输工具正常行驶时,速度最大的是()A.列车

B.大卡车

C.大型客机

D.冲锋舟

二、填空题(7)、(08江苏常州)2008年1月1日,常州市快速公交一号线正式开通运行.快速公交一号线全程24km,北起新北公交中心站,南至武进公交中心站,全程运行时间为40min,快速公交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

km/h.(7)、(08浙江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于2008年5月1日通车,大桥全长36㎞,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爸爸驾车带小明去感受大桥的风采,如果小车以72㎞/h的速度匀速通过大桥,所需的时间是

h。爸爸问小明:“为什么我看到桥两边的路灯都往后退呢?”小明说:“这是因为你选择了

为参照物。(8)、(08山东威海)图7所示为某同学乘坐出租车到达目的地时的出租车专用发票。则出租车在该段路程行驶的时间是

s,出租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

m/s。

(9)、小明在体育毕业考试中,50m跑的成绩是8.0s,他跑步的平均速度是

;在4×100m接力赛中,为保证交接棒顺利进行,交接棒时两运动员要尽可能做到

。(10)、(08福建泉州)“祥云”火炬在泉州传递时,某火炬手跑完200m路程用了80s,他的平均速度为

m/s,合 Km/h。(11)、(08甘肃嘉峪关)国庆节长假,王力同学随父母外出游玩,当他们乘坐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车中时,他看到路边的树木都快速向后运动,这是以

为参照物。(12)、(08广东茂名)甲、乙两辆小车在平直的路面上向东运动,小明测出它们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关系如图7所示。由图知小车甲做______________运动,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m/s。若以甲为参照物,乙车向_________________运动。

阿呆物理网

wuli.edudo.com

第二篇:《运动的世界》复习课说课稿

《运动的世界》复习课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分析

本章节所要讲授的长度的测量、运动的相对性、速度是沪科板的第二章,也是复习指南的第一章,也是说从这一章开始进入初三的总复习。这一章又是中考必考内容,题量和分值占得去得都比较多,而且与后面章节联系较少,所以要进行认真全面的复习,并从这一章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意识,以及学习方法和科学方法的培养。

这一节课让学生自己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以及自主探究速度的变化。从位置的改变去判断运动的相对性,改变学生的思维习惯,从如何判断运动的快慢,引导学生掌握控制变量法,最后用DIS探究匀速直线运动,学生对s-t,v-t图象的理解更直观。

2.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开始进入总复习,对初二的知识忘记了很多,所以第一节对基本知识作一下疏理,不进行加深。学生对正确使用刻度尺不是很清楚,这又是中考必考内容,让学生自主测量,速度的变化也让学生自主探究,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不随时间变化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用DIS进行探究,就更加直观。

根据上述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机械运动与参照物的关系,理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并能求平均速度;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1.过程与方法:能根据物体位置的变化来判断运动的相对性,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通过用两种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初步掌握控制变量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估测,测量工具和参照物的选择,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通过对速度变化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运动的相对性,长度的测量,速度的计算。

课时:1课时

教具:木块、刻度尺、木板、小车、停表、DIS

四、说教学过程:

1.引课:运动的世界--------世界(宇宙)中一切的物体每时每刻都在运动。种子发芽、植物生长、动物嬉戏、生命生灭、四季变化、星移斗转,分子运动-------运动的绝对性。但我们研究都是从最简单开始-------机械运动(人跑、水流、鸟飞、鱼游)。

2.什么是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板书)

参照物: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与学生互动,体验运动的相对性。以木块在黑板在移动,分别选木块、黑板作为参照物说明判断物体运动的依据--------位置的改变。然后巩固练习(学生可分组讨论),最后总结归纳方法。

3.长度的测量:叫学生用刻度尺测出木块的长和宽,并做好记录,老师巡视发现问题,给予纠正,并总结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然后进行练习(见课件)。最后告诉学生测量难免存在误差,可进行多次测量减少误差。

4.时间的测量:教学生练习停表的使用,并测出一分钟自己脉搏跳动的次数。

5.运动的快慢:两种方法

相同路程,比时间

相同时间,比路程--------在物理学中通常取单位时间

6.速度:v=s/t

7.引导学生利用桌面上的器材探究速度的变化,并做好记录,知道在不同路程的平均速度是不同的。然后让学生探究如何让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最后教师用DIS进行探究。

8.复习巩固(时间允许可以做一下随堂检测)

第三篇:《运动和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考情分析:

运动和力是安徽中考的必考题,每年至少有两道题涉及,每个题型均有涉及,主要在填空题和选择题中考察,分值为2—8分,考察的知识点有:惯性、摩擦力、二力平衡、受力分析。

二、学情分析:

本届学生物理基础相对薄弱,从多次检测情况来看,多数学生始终没有掌握一套适合自己学习物理的方法,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有的学生已经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课堂上仅停留在听话不捣乱的表象上。因此,本次总复习应以激发兴趣为起点,从基础入手,逐步提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三、复习目标:

1、能正确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惯性的意义,能用惯性知识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能说明物体的惯性与物体质量间的关系

3、知道二力平衡条件;能在具体问题中判断物体是否处于二力平衡状态;能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情况分析;能在具体问题中分析说明哪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哪两个力互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

4、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理解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的理论依据(即二力平衡条件),并能对该实验过程和结论等作出正确的说明。

5、能定性说明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间的关系;能结合具体问题说明如何增大有益摩擦或减小有害摩擦。

四、复习重难点:

1、二力平衡条件;能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情况分析;能在具体问题中分析说明哪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哪两个力互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

2、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进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五、复习过程

(一)、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

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惯性是物体固有的一种属性;

●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物体的惯性只跟物体的`质量有关;

●跟物体的运动情况无关。

3.平衡状态(运动状态不变)和平衡力

4.二力平衡条件

同体、共线、反向、等大的两个力

5.课本实验

6.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7.总结运动和力的关系

(二)、摩擦力(f)

1.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的力,这个力叫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条件

3.摩擦力的方向

4.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5.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6.减小摩擦的方法

(三)、例题讲解

(四)、课堂小结

【《运动和力》复习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运动和力教学设计

2.浮力复习课教学反思

3.运动和力同步练习题

4.运动和力说课稿

5.小数的初步认识复习课教学设计

6.《20以内的数》复习课教学设计精选

7.燕子的复习课教学设计参考

8.高三仿写句子复习课教学设计

9.《蚂蚁和蝈蝈》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四篇:中考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中考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资中县鱼溪职业中学

罗桂君 复习目标:

1、了解诗词鉴赏题的考试题型。

2、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与技巧。复习重点:

1、诗词鉴赏的题型与答题技巧。

2、分清诗词类别,找准切入点,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训练学生的解答能力与表述能力。复习难点:

提高学生解答能力与表述能力。复习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二、诗词鉴赏是高考必考题型,大致在8分左右,所选内容以课外古诗词居多。中考为与高考接轨,在加试卷部分也将出现此题型,但内容多为课内诗词及课后必背古诗词的赏析。分值在6—8分之间。因此,加强对诗词鉴赏的复习,掌握诗词鉴赏题的答题技巧对提高同学们的中考成绩会有一定的帮助,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进行诗词鉴赏题的复习。

二、考点归结,能力要求

诗词鉴赏内容丰富,出题模式多样,如考查对诗意的理解。关于对诗意理解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对全诗名句的感悟。

考查鉴赏诗词的形象,分析意境;鉴赏分析语言特色;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等。要掌握诗词鉴赏方面的诸多知识,不是一节课就能完全弄明白的,需要同学们长期学习积累。但诗词鉴赏考查的重点是对诗词内容的整体把握,即了解诗词的内容,分析诗词的写作手法(表达技巧),把握作者的情感,这是诗词.鉴赏的核心内容。我们今天这节课主要就分清诗词类别,找准切入点,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希望能抛砖引玉,让同学们在后期的复习中找到更多的解答诗词鉴赏题的技巧、方法,使诗词鉴赏问题引刃而解。

三、近几年中考回顾(—)篇目、特点及分值

(二)题型回顾

1、选择题

2、填空题

3、简答分析题

(三)2010、2011及2012年毕业会考题目练习及讲评,引导学生说出考点和答题技巧

四、分清诗词类别,评价思想内容,理解答题技巧 此类鉴赏关键在于分清诗词类别,找准切入点。

我们回顾初中阶段所学古诗词,就诗歌的主要内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大致归纳如下:

1.诗歌的主要内容有: ①写景抒情诗,(山水田园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古代优秀的山水田园诗都是佳山秀水的自然美在艺术上的再现,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类诗词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诗词的鉴赏首先在于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词中情景交融的意境,最终把握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王维、孟浩然、杨万里等。当然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如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诗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神奇秀丽的景象,抒发了诗人青年时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不畏艰难想要登临人生绝顶的雄心壮志。这是一首情调高昂,“语语奇警”的五言古诗,充分体现了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②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咏之物寄托诗人品质或理想。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就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当然,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解读时用心体会。例如:《卜算子 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该词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这首词以梅喻人,上阕写梅的困难处境和遭遇:寂寞无主,还要加上风雨催逼!下阕写梅的气节操守:无意争春,即便是零落成泥,依然保持那一份清香!我们从梅花的命运与品格中不仅可看到词人仕途坎坷的身影,而且读出词人像梅花般冰清玉洁的精神世界。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而引发感慨。鉴赏这类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然后要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这类作品如果扩而大之的话几乎可以涵盖所有的抒情诗。如羁旅乡思、友情亲情、离情别绪、田园归隐、报国建功、忧国忧民、哲理言志等。由于“诗言志”的关系,咏怀的作品相当多,举一例简单说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前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续写——这就是“即事”,阐发了诗人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朋友)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抒怀”。全诗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④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等。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例如,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是其主调,(代表诗人如高适、岑参)也有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宋代的边塞诗词则更多地表现出想要建功立业的壮志和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如范仲淹 的《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该词表现作者御敌守边、建功立业的气概和抱负,同时也反映边地之苦和思乡之情。

辛弃疾的《破 阵 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虚实结合的方法,表现了词人的宏大抱负。壮与悲,理想与现实,形成强烈的对照,抒发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

⑤怀古咏史诗,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权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后的沉思,蕴含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晚唐的杜牧、刘禹锡等。鉴赏咏史诗应注意的问题是:首先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和用典(对于典故不仅要了解 二抒情的鉴赏

1、直接抒情

2、融情于景

3、借景寄托

4、移情于景

5、借物抒情 三意境鉴赏

1、感伤的意境鉴赏

2、意境的清丽隽永

3、意境阔远

4、恬淡静美的意境

第四部分古诗词内容鉴赏

一、乡情乡思

二、友谊友情

三、爱情婚姻

四、亲情伦理

五、离情别情《雨霖铃》

六、田园归隐《新凉》

七、军旅战争《从军行七首》

八、怀古咏史《金陵怀古》

九、哲理言志《清平乐》

十、忧国忧民

第五部分古诗词主旨欣赏

一、珍惜青春时光

二、爱国主义

三、借物抒怀

四、热爱生活

第六部分古诗词风格赏析

一、瑰丽奇特美

二、清新自然美

三、雄浑奔放之美

四、慷慨悲壮之美

6.细读下列两首诗,完成下列三个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淮上与友人别

李白

郑谷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两首都是写离愁别绪的诗,但诗的表现手法却不同,李白的诗偏重_________,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郑谷诗则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友人之间的离别之苦。

(2)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情。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

(3)下面是对两首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生动地表现了朋友分别之苦,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B.两首诗都极力通过描绘景物,渲染离别的气氛。

c.李白诗情感表现热烈奔放,而郑谷诗情感表现则含蓄委婉。

D.两首诗都着力强调分离的“距离之远”,突出了友人之间的深厚情感

6.(1)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2)杨花落尽子规啼(3)B。

六、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___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_________ 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____________的民族心 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 都是_______的修辞方法。

2、全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_______的写法,先交代________;中间两联采用______的写法,描写__________; 尾联采用______的写法,表达___________。全诗富有_______主义 色彩。

6、①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借代的修辞方法。②实写;赴边缘由及心中所感;虚写;描写想象之境,反映军威战况;实写,表达从军赴边的强烈愿望;浪漫。

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3.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一、导入。

1.由有关风筝的诗歌导入,引入本文的篇名、体裁和作者。

2.简介本文的作者鲁迅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二、预习检查。

读准下列字音

1.生字。

丫杈chà 憔悴qiáocuì 模样mú 嫌恶xián wù 可鄙bǐ 什物shí

惊惶huáng 瑟缩sâ 惩罚chãng 虐杀nûâ 宽恕shù 苦心孤诣yì

堕duî 蜈蚣wúgōng 伶仃língdīng

2.形近字。

嫌xián 嫌恶怒nù 愤怒堕duî堕落

赚zhuàn 赚钱恕shù 宽恕坠zhuì下坠

诀juã 诀别

决juã 决定

抉juã 抉择

3.多音字。

â 凶恶

恶ě 恶心

wù 嫌恶

shí什物

mï 劳模

什模

shãn什么

mú 模样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主朗读课文。

1.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

②停顿恰当;

③读出感情;

④读出重音。

2.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

②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

③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④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⑤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序、倒序、插叙)

(二)思考。

1.“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

2.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3.鲁迅对等自己的错误的态度与一般人有何不同?(对待自己当年的行为,深深地谴责自己。不因自己当年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时间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

四、合作探究。

质疑、讨论、答疑

(一)1—2段(第一组问题)。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来说,是引出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二)3—4段(第二组问题)。

1.3-4段一面写“我”,一面写小兄弟,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

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2.对我流露出什么感情?

鲁迅是在自责自己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出了同情、后悔、自我谴责之意。

3.朗读。

(1)你能读出明显表现出作者忏悔心情的文字吗?

(2)应用怎样的情绪和语调朗读?(沉重的)

4.小结一:本文的一个重要的情绪是忏悔,朗读时,语调应是沉重的,包含强烈的自我遣责的意味。

5.配乐朗读:用沉重的语调读出忏悔的感情。(注意着重号词语)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

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三)5—8段(第三组问题)。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

2.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前面的哪些事情?

3.配乐朗读。(用沉重的语调读出忏悔的感情)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4.核心问题探讨:

弟弟全然忘却,作者理当心情轻松,然而作者却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弟弟全然忘却,作者理当心情轻松,然而作者却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作者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作者是一位能够勇于反省、勇于自我谴责、勇于承担责任、家庭与社会责任感都极强的作家,不可能因为弟弟的忘却、无怨就会自我说谎,自我欺骗地认为自己无过了。)

(四)9—12段(第四组问题)。

1.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令人感到悲哀而沉重。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的思想来指导。)

2.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

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3.小结二:

本文的另一个重要情结——悲哀。朗读时,语调应是沉重的,包含强烈的社会遣责意味。

4.试着饱含情感地配乐朗读这部分。

(五)课堂总结。

文章中心的两个要点:

忏悔: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自我谴责

悲哀: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

五、探究文意。

整篇文章看完了,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来思考一下: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要告诉我们什么?

参考(可以从以下角度去思考)

1.鲁迅对于小兄弟的感情。

2.对于自己的错误该怎么办。

3.怎样看待游戏。

(知错就改、手足情深、反抗封建教育)

六、自由感悟——向生活延伸。

1.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个概念。

2.有关天性的名言。

3.说话训练。

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很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选一个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听听。

第五篇:初三历史中考复习世界近代史教学设计

初三历史中考复习世界近代史教学设计

(用时:两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等,初步理解文艺复兴对人的思想解放的意义。从租地农场、手工业工场等生产组织的确立,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经济社会的重要变化。通过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全球航行,初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知道“三角贸易”,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通过1640年革命和其后的“光荣革命”,初步理解英国立宪君主制确立的历史意义。通过华盛顿、《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理解美国革命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通过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活动,初步理解法国革命的历史意义。通过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等的出现,初步理解工业化时代来临的历史意义。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知道玻利瓦尔领导的反殖斗争、印度民族大起义等史实,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正义性和艰巨性。知道彼得一世改革、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法令,理解改革促进了俄国历史的进步。知道《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知道明治维新的主要政策,理解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对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通过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和贝多芬等人的成就,了解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英法美三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起止时间及标志性事件、性质、重要文件、重大事件、结果、革命特点等方面的比较认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个性与共性;通过两次科技革命成果及作用的比较,认识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活改善方面的巨大作用,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林肯在南北战争中努力及结果认识维护祖国统一的正义性与必要性。通过五月流血周认识无产阶级的牺牲精神。

教学重点早期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教学难点理解人文主义“发现了人”。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填写超越中考第42页——第43页知识结构;(用时10分钟)

二、将知识结构的具体内容遮住,有同排同学就知识结构中的概括性词语彼此提问以检查

知识结构的形成情况并彼此互助完善知识结构的建构;(用时10分钟)

三、学生开卷完成超越中考第44页——第46页;(10分钟)

四、老师检查学生答案正确与否、检查学生知识的掌握与否、就各题目中涉及的问题进行

充分的展开以便回忆更多的知识。(10分钟)

中考链接

1、文艺复兴的实质体现在兴上(兴及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注意并非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

2、新时代指新兴的资本主义时代,旧时代指走向没落的封建主义时代。但丁是跨两个时代的诗人。

3、新航路的开辟需要人的探险精神,而它的开展有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探险精神。

4、《权利法案》限制国王的专制权力。

5、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在19世纪中叶有俄国和日本。俄国通过1861年农奴制改革、日本通过明治维新。

6、美国独创性的发展之路的符和事件有建立“三权分立”的联邦共和体制以及罗斯福新政。

7、1799年通过雾月政变上台,1804年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变为法兰西第一帝国,执政期间颁布法典,1815年彻底失败——拿破仑。

8、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共同原因——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9、三角贸易。

单元过关检测:

一、单项选择、1、1500年前世界各地总体上相互孤立的存在与发展,而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有分散走向统一,以前是孤立的历史以后是整体的历史,故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的分水岭。

2、人文主义彰显人的需求、力量与情感,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代表作都体现了人文主义,这是一道考查对人文主义内涵和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这两位文学家代表作所反映的思想的考查。

3、地图与历史考查相结合,历史事件总是发生在一定的空间的。

4、“一切革命中最温和又是最成功的”最温和1688年“光荣革命”——没有流血的宫廷政变,最成功的——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限制国王专制权力的《权利法案》。

5、行政、司法、立法权“三权分立”并且相互牵制,从分立且相互牵制的角度说,可以有效避免专制权力的出现,所以选谁都不重要。

6、D。

7、C。

8、D。

9、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应该尽快解决奴隶制问题。

10、“议会对王权的胜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历史上第一位总统的产生——华盛顿;“忘我献身的法国公民”——法国大革命。此主题为新体制的创立。

11、农奴获得自由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12、B。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3、(1)③;市场、资金、原料。

(2)、种族灭绝;黑奴贸易。拉开了殖民掠夺序幕。

(3)世界各国的交流应建立在和平交流,互利共赢的基础上。

14、(1)政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中;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制。

(3)学说——三权分立。法律文件——美国1787年宪法。

(4)雅典民主政治局限性、美国仍存种族歧视。

初三历史中考复习世界近代史教学设计

(用时:两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填写超越中考第42页——第43页知识结构;(用时10分钟)

二、将知识结构的具体内容遮住,有同排同学就知识结构中的概括性词语彼此提问以检查知识结构的形成情况并彼此互助完善知识结构的建构;(用时10分钟)

三、学生开卷完成超越中考第44页——第46页;(10分钟)

四、老师检查学生答案正确与否、检查学生知识的掌握与否、就各题目中涉及的问题进行充分的展开以便回忆更多的知识。(10分钟)

(一)、中考链接

1、黑暗魔鬼的磨坊指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污染。工业革命持续时间为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伦敦为英国首都,考查英国工业革命开始时间,18世纪60年代位于18世纪中期。

2、英国1770年工业比重为24%,1821年为31%,表现为工业比重大幅上升;1770年——1821年在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位于18世纪中期)期间,所以图中信息体现出工业革命成果。3、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由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标志美国诞生,1876年为美国诞生100周年,为纪念这一重大节日,美国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它所展出的科技成果可以是此前发明的任何科技成果,1876位于第二次科技革命期间,所展出的科技成果应为第二次科技革命在1876年前的成果。汽船、蒸汽机车为第一次科技革命成果,电子计算机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只有贝尔电话为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4、第一次科技革命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第二次科技革命将人类带入电气时代,第二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影响的深度、广度和时间长远度都远远超过第一次工业革命。

5、排序题为最简单的开卷考试题。火车机车——1814年,史蒂芬孙,旅行者号;瓦特改良蒸汽机——1769;珍妮纺纱机——1765年,哈格里夫斯——工业革命开始标志;飞梭——1733年,纺织师凯伊发明。

6、1880——1914年,西欧城市人口比重上升了40%;1820——1870年,美国纽约和费城人口分别由10万人上升到94万人和67万人。1820——1914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展了第一次科技革命和第二次科技革命,所以城市人口的迅猛增加主要是因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7、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8、国际歌的创作背景是巴黎公社的失败。

(二)、单元过关检测单项选择:

1、历史知识蕴含于地图之中,考查从地图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珍妮纺纱机和蒸汽机的地位。

3、从数据表格中分析其中所蕴含的的历史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4、重复了。

5、1873年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与广泛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电能是电气时代的最重要能源,名称上也可联系。

6、排序题。火车机车——1814;飞机——1903年;福特四轮汽车——1896年;汽船——1807,美国富尔顿,克莱蒙号。

7、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区分,1912为第二次科技革命期间。电子邮件为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有线电话与无线电报为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茫茫大海似乎无法使用有线电话,所以他们使用的通讯手段应该是无线电报。

8、三次科技革命的发明所带来的职业变化,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考察方法,仍让考查三次科技革命成果。

9、从“人民宪章”寻找解题依据。

10、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

11、较为完整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12、欧仁鲍迪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3、(1)考查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区分:第一次科技革命——图

一、图五;第二次科技革命——图

二、图六;第一次科技革命——图

三、图四。(2)介绍特点或作用。(3)、(4)以前讲过,让同学口头展示。

14、从政治、经济、阶级关系三方面介绍英国状况:政治上确立君主立宪制、经济上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社会关系上开展宪章运动。

(1)《权利法案》。

(2)制定法律,限制国王专制权力;发展生产,开展第一次工业革命。

(3)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推动人类社会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5/2406522.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