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望大陆》教学反思(共五篇)

《望大陆》教学反思(共五篇)



第一篇:《望大陆》教学反思

《望大陆》教学反思

反思一:

《望大陆》是小学语文十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是台湾诗人于右任的代表作。从诗文的字里行间渲染出浓浓的思乡情、爱国情,以及对台湾回归大陆的深切期 盼。本节课中我采用“以读代讲”、“从读中悟”、“个人学习与他人合作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从诵读中去体会、感受诗文的情感。这一节课下来,自己细细反 思,发觉有很多值得自己思考的地方。

一、成功之处

1、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体会诗的写法。即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首诗写得 比较浅显,却能够打动人心,流传至今?通过对比体悟“兮”与“啊”字在这首诗中的不同表达效果,理解“兮”字在诗中那种古朴、厚重、伤感的韵味;在诗句中 去掉“我”字,对比体会作者在诗中强烈的情感,即大陆是我的故乡,是我真正的祖国;学习“葬我于高山上兮”的这种反复的写法,更加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回家无 望,只有寄希望于来世的那种深切的伤痛。学生对几处写法体会得较为深刻,也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

2、能抓住重点教学。为体会诗文所散发 的浓郁的思乡爱国情,以教师朗诵来渲染诗的意境,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使学生自然入情。接着又让学生自读,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来体会诗情,接着又在 学生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播放课件范读诗文,通过读把学生带入到诗人所渲染的意境、情感中去,使学生的情感体会有了一个升华的过程。

3、注重对诗文的整合。这课是一篇略读课,是现代诗。在一节课内完成教学任务的比较紧张。我注意诗文的整合教学。采用对比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对比学习中体会到诗 内容,表达情感的风格。也为诗歌的理解节约了时间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在有限的时间里尽最大可能扩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4、本节课关注了学情,从学生的理解能力出发设计本节课,层层渲染,步步为营,让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诗人心中的痛苦及愿望,没有很强的说教意味。

二、问题所在

1、对课堂节奏把握不够准确,整节课有点前松后紧。

2、课备得不够细致,不够熟练,中间有一处播放课件出现小差错,这是不应该的,以后要注意精备课,让课堂的每一处细节都了然于心。

反思二:

《望大陆》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是台湾诗人于右任的代表作。从诗文的字里行间渲染出浓浓的思乡情、爱国情,以及对台湾回归大陆的深切期盼。

本节课中我采用“以读代讲”、“从读中悟”、“个人学习与他人合作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从诵读中去体会、感受诗文的情感。这一节课下来,自己细细反思,发觉有很多值得自己思考的地方。

1、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如:初读诗文后,由学生在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讨论前置作业: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2、注重对诗文的整合。这课是一篇略读课,是现代诗。在一节课内完成教学任务的比较紧张。我注意诗文的整合教学。采用对比的学习方法,注意联系学习连接即于右任先生的简介,使学生在了解古诗背景及对比学习中体会到诗内容,表达情感的风格。也为诗歌的理解节约了时间,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在有限的时间里尽最大可能扩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3、注重诵读感悟。因为这是一首白话文般的诗,在课堂上,我通过录音读、范读、小组读、自读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能够当堂有感情的背诵全诗,更激发学生对主题的感悟。

4、当学生在反复诵读感悟后,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及感情便会水到渠成的脱口而出。

但是,备课前对时间的把握不是很准。按照自己事先的安排,诗文学完后还有“拓展练习”这一项。让学生欣赏同为台湾的女作家席慕容的《乡愁》,来感悟不同作家笔下的不同乡愁。然后让学生练写一句话“乡愁是------”或让学生诵读一首爱国的诗文,使文本的学习与学生的自身体验整合。可惜时间安排不好,下课了,没能完成这一项。

现在自己细细想来,教学确实是一项精深的艺术,只要静下心来研读、探究,就会发现许多适用的教学教法。

第二篇:望大陆教学反思

《望大陆》教学反思

《望大陆》是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阅读课,是诗人于右任的作品。整首诗的字里行间思乡、爱国之情,以及期盼台湾回归大陆的殷殷之情。

在本学的这篇课课文的教学中,我用以读代讲、从读中悟,个人学习与他人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从诵读中感受诗句所表达出的情感。

一、以学生自我感悟为主,以教师的引导为辅。

在学生初读诗文后,以学生小组合作,讨论:1.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2.你还有什么问题?你打算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二、注重对课文的整体理解。

这课是一篇阅读课。学生在一节课内完成学习任务比较紧张。我在教学时。注意让学生整体对课文的理解。因此,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时,采用对比的学习方法,注意联系学习连接——于右任先生的简介。让使学生在了解古诗背景及对比学习中体会到诗内容,表达情感的特点。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扩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从读中感悟。

这是一首现代诗。在教学中,我通过录音读、范读、小组读、自读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学生都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通过朗读,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四、不足之处。

备课前对各环节时间的把握不是很准。按照教案的安排,学完诗文后,还有“拓展练习”上让学生欣赏同为台湾的女作家席慕容的《乡愁》,来感悟不同作家笔下的不同乡愁。然后让学生练写读后感悟,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和自身体验整合。可惜时间不够,没能完成这两项内容。

通过本课教学后的反思,我感到,教学确实是一项精深的艺术,只要静下心来研读、探究,就会发现许多适用的教学教法。

第三篇:望大陆

《望大陆》教学设计

全海燕

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体会诗人浓烈的怀乡思国之情,以及有家不能回的痛苦。

2、感悟朗诵的魅力。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浓烈的怀乡思国之情,以及有家不能回的痛苦。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现代诗朗诵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走近作者

曾经有这样一位诗人,一位富有民族感和责任感的诗人,他于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从此就开始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涯,其间他多次想回到大陆看看,可惜未能如愿,临终之时一首震撼中华民族的哀歌《望大陆》,诗歌一发表就立刻打动无数中国人的心。你们知道他是谁?他就是于右任先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令无数国人潸然泪下的千古绝唱。

二、朗诵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课文,要求: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思考。(怀乡思国,悲愤)

2、朗诵指导:

·划分朗读的节奏每节诗之间停顿二拍,句与句间为一拍。

·确定朗读的重音抓住关键词语以及富有表现力的修饰语。

·把握感情基调感情:深挚、绵长的思念

语调:低沉略带哀伤

语速:舒缓

3、可采用领诵、合诵,单人和分组等多种形式朗诵。集体朗诵可模仿合唱和交响乐的形式:依诗歌脉络而安排第一节、第二节男女生分诵,最后一节全班齐诵。

三、细读中品味

1、纵观全诗,诗人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浓烈的怀乡思国之情。思乡之情等。)

2、细读课文,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于老对故乡的深情,怎么体会到的?

3、小组合作讨论并作圈点批注,交流。

4、就是这样的一首哀歌,一段绝唱,一份遗恨,在无数中国人的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吟诵着,不禁潸然泪下。让我们朗诵这首诗,再来感受十三亿中国人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四、领悟诗歌的表达方法

1、为什么就这样短短几行诗句却让整个中国震撼,让所有人都永远记住了它呢?

2、学生默读感悟

3、交流感悟(学生围绕诗人直抒胸臆,情真意切,语言凝练精悍来谈。)

4、老师总结:诗人用简洁而凝练的语言直接告诉世人故乡是永远不能忘记的,看不见大陆他会痛哭流涕的,这种表现手法称为直抒胸臆。

五、拓展升华

1.与课文主题一致的文章你还知道哪些?(陆游的《示儿》,余光中的《乡愁》。)下面,我们来听听他们共同的心声(课件朗诵)

2、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望大陆》,把它作为礼物,送给海峡那一岸的同胞们,也让我们共同企盼台湾早日回到祖**亲的怀抱,海峡两岸早日统一!

板书设计:

/故乡—不能忘﹨

﹨大陆—痛哭 ∕ 爱国

第四篇:望大陆

《望大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字累词。

2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人“望我故乡”、“望我大陆”的情感。3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望大陆》。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作者生平介绍以及当时背景讲述,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感情诵读,感受作者思乡之苦,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诵读中感悟诗人强烈的爱国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爱国寻根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人“望我故乡”、“望我大陆”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爱国和寻根情怀 教学方法:讲授法 讨论法

教学准备:PPT 微课 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

1.1949年,有一位老人陕西老人,背井离家,离开了深爱的妻子和孩子,为了革命事业,留在了海峡的另一边。他每每站在高山之巅,眺望着那片可望不可即的大陆,泪流满面,不能自已。《醒世恒言》中写道:“但闻越鸟南栖,狐死首丘,万里亲戚坟墓,俱在南朝,早暮思想,食不甘味。”落叶尚且归根,狐死尚且首丘,更何况是人呢!你听听他内心的呐喊——(出示《望大陆》)(播放录音)(出示PPT)

这位对家乡如此思念的老人是谁?(于右任)2.作者介绍(观看课文学习链接)3.板书课题:望大陆

二、初读诗歌,感悟诗歌情调

1.自读诗歌,注意生字新词,读顺读通诗歌

重点生字:(PPT)“殇”,字音(shang),字义:指少年未成年而死。2.再次读文,注意划分节奏

“兮”字为语气词“啊”,可以将“啊”代入试读感受(啊字代入略显平淡单调,缺少兮字的古朴伤感)

划分朗读的节奏 每节诗之间停顿二拍,句与句间为一拍,句间停顿要长一些。·确定朗读的重音 抓住关键词语以及富有表现力的修饰语。·把握感情基调 感情:深挚 绵长的思念 语调:低沉略带哀伤 语速:舒缓

3.配乐朗读(播放《春江花月夜》)(全班齐读、男女生分读)

三、研读课文,与诗人面对面

1.过渡导入:2003年3月18日温家宝当选中国新一届总理后,在举行的第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回答台湾记者提问“对两岸关系的看法”时,他说:“说起台湾,我很动情,不由地想起了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国民党的元老于右任在他临终前写过的一首哀歌。”温总理当众吟咏了于右任先生的这首《望故乡》诗,并说“这是震撼中华民族的词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曾以“激情山河的千古绝唱,令世界中华儿女裂腹恸心”作评价,那么这首诗到底好在哪里?下面让我们一起走入于右任的内心的呐喊;

2.学习第一小节诗歌(1)指名读

(2)思考:诗人的嘱咐是什么?(望我故乡)

(3)作者为什么如此思念故乡?

(那里有他的妻子,孩子,亲戚,朋友;日暮之年,渴望落叶归根)(4)能实现吗?(不可见兮)

(5)再读诗歌,读出诗人内心的无奈和苦楚 3.学习第二小节诗歌(1)小组读

(2)诗人仅仅是为了望不见大陆而哭泣吗?(希望祖国早日统一,实现海峡两岸同胞的愿望)(3)PPT出示当时国家背景

(作为一位辛亥革命老人,他曾亲历中华民族被异族蹂躏的历史,甲午海战中国惨败、八国联军纵火圆明园、日本帝国主义长期割占台湾。他亲眼目睹一个曾经辉煌过的国家就这样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他一生追随孙中山先生也正是为了致力于祖国统一、民族昌盛,“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孙中山与于右任等所有辛亥革命志士的共同意愿。虽然斗转星移,至1962年,外国列强早已被驱逐出了大陆,但台湾还孤悬海外,美国仍有部队长期驻守台湾,这样的国家现状当然是一个辛亥革命老人心中永远的伤痛。更何况,此时的诗人已经走近人生的终点,却又看不到两岸统一的一线曙光,万千感慨,凝聚于心,怎能不化作诗行喷涌而出

呢?)

4.此时此境,诗人明知道没有回乡的希望,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梦魂故乡呢?

(微课展示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寻根情怀)(1)寻根含义(2)寻根意义(3)寻根显性方式(4)寻根意味诗句 5.学习第三小节

(1)过渡:诗人如此思念家乡,渴望祖国统一,当他站在高处时,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朗读诗歌(男女生读)(3)反馈:(PPT)

望:天 地(视野宽广,心胸开阔)想:国殇

(“殇”字解为名词,《小尔雅》说:“无主之鬼之为殇。”这个“殇”指不能归故里的魂魄。“国有殇”化用了屈原《九歌·国殇》中 “国殇”一词,“国殇”指为国死难者,南朝诗人鲍照《出自蓟北门行》中“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句可为印证。“国有殇”即“有国殇”,意为:有一个为国死难者。为国死难者自指作者本人,于右任作为辛亥元老,自比为主义献身之战士,于右任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以“国殇”来自况,明确地表达出自己强烈的爱国心和深沉的悲憾。他悲憾于报国的壮志未酬而身先死,悲憾于个人的客死他乡,悲憾于祖国的分裂。面对个人遭遇与国家现状,他定然是死不瞑目!而他个人的悲哀也正是国家的悲哀。若国家统一,他岂能客死台湾,若政治清明,他岂能壮志未酬!“国有殇”在篇末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是前文炽热情感的彻底喷发,是杜鹃啼血式地悲鸣。)

(4)第三节用短短四句描绘了一幅图景:一个为国而死的魂灵站在一片空阔里,他孤零零、眼巴巴、泪汪汪的。整个意境是寂寥凄凉的。背景衬托人物,空阔的背景越发使他显得渺小、孤寂与可怜。这一节有景有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四、总结延伸

1.再次深情朗读(师生一起)

2.如今,海峡两岸已经实现往来(但仍未实现统一),此时此刻,你想对余老先生说些什么呢?

3.交流反馈

4.《乡愁四韵》结束本课内容

五、作业布置 1.熟读成诵

2.完成课时设计作业

六、板书设计

// 故乡 大陆

思乡

爱国

第五篇:望大陆

《望大陆》教学设计

李晓静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现代诗朗诵的基本方法。

2、在诵读中体味诗人浓烈的怀乡思国之情。

[教学设想]

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诗中包含的浓烈的思乡之情;通过揣摩品味,使学生初步掌握用诗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方法。本课拟用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走近作者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样一件事吗?温家宝同志担任总理后,第一次与中外记者见面,在回答台湾中天电视台记者的提问时,说了一段充满骨肉情深的话: “说起台湾,我就很动情,不由想起了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国民党元老,复旦大学的老校友他临终前写过一首哀歌:

在近千名中外记者济济一堂的大厅里,刚刚新任总理不足一小时,就充满激情地当众吟诵了这首诗歌,你们知道写这首诗的人他是谁?

他就是于右任先生。

于右任简介:

到了晚年,特别想念大陆,想念他的家乡,想念他的妻子,想念他的女儿。他常常登上台湾的高山之巅眺望大陆,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任泪水肆意流淌。他多么想回去看一看家乡,看一看家乡的亲人,看一看故土的一草一木啊!但是,他想回却回不来啊!一湾浅浅的海峡却铸成他永远的遗憾!在他去世之前,写下了这一首哀诗--《望大陆》。

板书:望大陆于右任

二、理解课文

1.配曲《春江花月夜》,教师美读(语调缓慢、深情,期望中凸显深沉)。

问1:你从中听出了什么?

2.再读:让学生自由诵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 3.三读:指名两位同学诵读并要求他们说说如此处理的原因。

教师明确: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作者抒写的是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千千万万的游子对亲人、对祖国大陆的思念情怀。

4.归纳并投影朗读的方法:

·划分朗读的节奏 每节诗之间停顿二拍,句与句间为一拍,句间停顿要长一些。·确定朗读的重音 抓住关键词语以及富有表现力的修饰语。·把握感情基调 感情:深挚 绵长的思念

语调:低沉略带哀伤 语速:舒缓 5.配乐,全班齐读。

三、研读中感悟

辛亥革命老人、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名家于右任的《望大陆》可谓悲怆深沉,饱含飘零海外游子之思国怀乡之挚情。诗作在1964年公开发表后,立刻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2003年3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会见中外记者,谈及台湾问题时曾动情吟诵此诗,并称其为“震撼中华民族的词句”。此后,诗作在海内外传诵更广。它究竟好在哪里呢?我想听一下同学们的意见。

小组合作讨论并作圈点批注,可出示问题提示学生思考:两句“葬我于高山之上兮”与两句“不可见兮”,何者更能表现悲怆深沉、爱国情挚、思乡意切的情感,为什么?

提问明确:“不可见兮”句表现力强一些。因为这两句直抒胸臆,分别诉说思国、怀乡不得的不能承受之痛,其言朴实,其情真挚。“只有痛哭”与“永不能忘”互文见意,使得思国、怀乡之情悠远、绵长。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句更有表现力。理由是,这两句可以说是关乎身后事的遗言,流露出的是难遣之情、未了之愿――思念祖国、家乡、亲人,渴望两岸尽快统一。可惜诗人已经走近人生的终点,却又看不到两岸统一的一线曙光,可谓有死不瞑目之万千感慨凝聚于心,遂诉诸于文。“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放翁之《示儿》为最好佐证。陆游一生空怀收复失地、中兴宋室之志,可惜夙愿难成,以至抱憾终身,惟有冀望于九泉之下听闻一统中原之喜讯。先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这四句浑然一体,不可分割地从“生前”与“死后”两个角度表述了刻骨铭心的思念与无可奈何的伤痛之情。人为把他们划分为两个“对立面”,阻隔了情感,破坏了诗歌整体的和谐??

四、拓展迁移

1.阅读余光中《乡愁》,试品味两首乡愁诗的异同。

五、小结:余光中与于右任先生相比,他是幸运的。在多方努力下,1992年,余光中终于跨过这湾海峡,重返阔别43年的大陆。在此后十多年中,余光中20多次返回大陆,参加各种文化活动。2003年当他与到机场迎接的侄儿颤抖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的时候,一向健谈的余光中哽咽得一句话也说不出,唯有两行热泪自腮边滚滚而下,砸在机场的土地上。2003年9月17日,余光中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福建永春县洋上村谒祖。这一天距他上次回乡已整整70年。离乡时还是翩翩少年,再次归来时已是垂垂老人。“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同学们,海峡两岸20世纪的国之乡愁,我们必须在21世纪解决,再也不能让这种历史的国愁延续下去!这需要包括我们在内的所有华夏儿女的共同努力啊!

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深情的吟诵这两首诗,把它作为礼物,送给海峡那一岸的同胞们,也让我们共同企盼台湾早日回到祖**亲的怀抱,海峡两岸早日统一!

课件播放罗大佑演唱的《乡愁四韵》——《乡愁》姊妹篇,师生齐唱中结束本课。

六、布置作业:熟读成诵,能默写。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