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少儿版美术七年级下册第9课《在绘画中永生——外国肖像画》参考教案
《在绘画中永生——外国肖像画》参考教案
一、教学目标:
欣赏部分外国肖像画代表作,了解肖像画诞生的原因和演变的过程。研究古典绘画和现代绘画的一些区别和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外国古今肖像画作品,以作品产生的年代为轴,引导学生了解肖像绘画的作用和演变风格。体会不同时期的绘画审美。
难点:用辩证的眼光来理解和接纳外国肖像艺术随时代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风格。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观看达芬奇名作《蒙娜丽莎》引导学生说出这幅画的名字和画面背后的故事,引出本课课题《在绘画中永生——外国肖像画》。
2肖像画可以画几个人?画哪些部分?(肖像画的分类)
3课题分析:“永生”是什么意思?怎样在绘画中获得“永生”? 看书回答问题
通过观察和绘画把人物有形或无形的因素捕获并细致地描绘在画布上,使他们获得“永生”。
(设小问题:“有形”和“无形”的因素指的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分析具体绘画作品,体会不同时期肖像绘画的作用。
在照相技术诞生以前,要记录一个人物的相貌,除了文字,绘画是最直观的方法。观察作品《少女肖像》,分析其中的有形和无形的因素。
通过绘画,我们可以明了少女美丽的容貌、矜持的神态和不凡的气质;而无形的因素就通过道具展示给了我们:手中的书本向我们展示了少女的上流社会的身份,因为当时读书是一种高尚的娱乐。我们可以推断出肖像画最早的作用:记录上层社会人物的样貌。
再次观察作品《蒙娜丽莎》,分析肖像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作用
教师介绍中世纪绘画的选材特点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改进,使学生理解文艺复兴时期歌颂“人”的价值的原因。
从几个相关故事了解绘画:a画面中蒙娜丽莎的身份以及“神秘微笑”的来由(佛罗伦萨贵族夫人、丧子之痛),b达芬奇自画像之谜(达芬奇的身世及创作意图),c无形因素的 1 / 3
体现(“无眉”之美)。通过分析和理解,对肖像画早期的作用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观察作品《雅典学院》和《达芬奇自画像》,分析文艺复兴时期自画像(群像画)的作用
教师介绍画面的构成和主要人物,学生讨论分析画面的主要内容,猜测画家自画像所在的位置。通过分析,得出群像画的作用:进行加工和创作,表达对先贤的崇敬和对自己的肯定。
随着时间推移,继续欣赏和分析作品 新古典主义绘画的延续
观察作品《马拉之死》。仔细观察画面,你看到了什么?你有哪些疑问? 学生讨论题“我是侦探”:马拉是怎么死的?你推断的依据是什么?
阅读文字介绍,找出答案。教师介绍作者大卫所处的艺术创作年代,提出“新古典主义”的绘画流派,根据绘画得出肖像画另外一个重要作用:记录历史事件的发生。
问题:肖像绘画和照片的异同之处 同:记录人物样貌;
异:照片还原真实,肖像绘画可以艺术加工,表达个人情感。提醒学生注意:变化就要来了!
观察近现代肖像绘画作品,分析各种不同的作品给人的感受
19世纪之后,照相技术诞生,肖像绘画是否就此推出历史舞台呢?肖像画家们开始做更新的尝试,可是初期的尝试往往以失败告终,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真正优秀的革新总会被我们肯定。
观察梵高的系列自画像,了解一位悲情的艺术天才。
教师同时展示梵高的照片和自画像,请学生说说画的像不像。教师展示梵高的多幅自画像,学生们自由观察,说说哪里比较像,那里不像,教师重点引导颜色、笔触的那个几个方面的观察。
学生观察得出:颜色不同,但色彩感觉都很浓烈,笔触流动感强,线条简短粗犷。回顾梵高悲情的人生,学生从侧面了解肖像绘画革新初期的艰难,指出梵高的个人性格(外冷内热,不善沟通),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个人情感。
观察作品《带帽的芙劳》和《女子像》,感受“变形的忧伤”
许多画家的绘画无不带着浓烈的个人特色,莫迪里阿尼就是这样一个代表人物。观察莫迪里阿尼的不同作品,归纳其绘画特征(长长的脸型和四肢,刻意夸张脖子和身体的长度等)。画面中似乎都带有一丝悲伤。解释画家关注人物特殊情绪的表达。
②观察作品《朵拉玛尔的肖像》和课外作品《哭泣的女人》,体会更为个性的立体主义绘画。
/ 3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做了更远的尝试,欣赏和观察立体主义绘画,说说其特色(不求形似、夸张等)。教师讲解分析立体主义的结构原理。
4.传统与现代都有异曲同工之处:
比较伦勃朗的《自画像》和莫迪里阿尼的《女子肖像》,体会其中相似的情绪。问题:近现代的肖像绘画和传统的肖像绘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更喜欢哪种? 传统追求写实,近现代追求个人特色和情感宣泄。
(三)课堂总结:
沿着历史的足迹,我们对欧洲史上产生的有代表性的肖像绘画做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追求细致逼真的文艺复兴时期到回归正统严谨的新古典主义时期,再到追求个性、注重个人情感宣泄的近现代,肖像绘画正在沿着一条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道路前进。不管绘画形式如何改变,画家总能通过他们的作品表现自己的意图,感染观画者的心灵。而这些出现在画面中的人物则通过被人认知和了解获得了“永生”。
/ 3
第二篇:《在绘画中永生》教案
在绘画中永生
——外国肖像画赏析
一、教学目标:
欣赏部分外国肖像画代表作,了解肖像画诞生的原因和演变的过程。研究古典绘画和现代绘画的一些区别和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外国古今肖像画作品,以作品产生的年代为轴,引导学生了解肖像绘画的作用和演变风格。体会不同时期的绘画审美。
难点:用辩证的眼光来理解和接纳外国肖像艺术随时代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风格。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快速浏览全课的欣赏内容,找找他们描绘的内容有什么共同点?
(画人物)——由此引出肖像画的概念(参考小卡片)
2肖像画可以画几个人?画哪些部分?(肖像画的分类)3课题分析:“永生”是什么意思?怎样在绘画中获得“永生”? 看书回答问题
通过观察和绘画把人物有形或无形的因素捕获并细致地描绘在画布上,使他们获得“永生”。(设小问题:“有形”和“无形”的因素指的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1分析具体绘画作品,体会不同时期肖像绘画的作用。
在照相技术诞生以前,要记录一个人物的相貌,除了文字,绘画是最直观的方法。① 观察作品《少女肖像》,分析其中的有形和无形的因素。
通过绘画,我们可以明了少女美丽的容貌、矜持的神态和不凡的气质;而无形的因素就通过道具展示给了我们:手中的书本向我们展示了少女的上流社会的身份,因为当时读书是一种高尚的娱乐。我们可以推断出肖像画最早的作用:记录上层社会人物的样貌。② 观察作品《蒙娜丽莎》,分析肖像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作用
教师介绍中世纪绘画的选材特点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改进,使学生理解文艺复兴时期歌颂“人”的价值的原因。
从几个相关故事了解绘画:a画面中蒙娜丽莎的身份以及“神秘微笑”的来由(弗洛伦撒贵族夫人、丧子之痛),b达芬奇自画像之谜(达芬奇的身世及创作意图),c无形因素的体现(“无眉”之美)。通过分析和理解,对肖像画早期的作用有更进一步的了解。③ 观察作品《雅典学院》和《达芬奇自画像》,分析文艺复兴时期自画像(群像画)的作用
教师介绍画面的构成和主要人物,学生讨论分析画面的主要内容,猜测画家自画像所在的位置。通过分析,得出群像画的作用:进行加工和创作,表达对先贤的崇敬和对自己的肯定。随着时间推移,继续欣赏和分析作品 1 新古典主义绘画的延续 观察作品《马拉之死》。仔细观察画面,你看到了什么?你有哪些疑问? 学生讨论题“我是侦探”:马拉是怎么死的?你推断的依据是什么? 阅读文字介绍,找出答案。教师介绍作者大卫所处的艺术创作年代,提出“新古典主义”的绘画流派,根据绘画得出肖像画另外一个重要作用:记录历史事件的发生。问题:肖像绘画和照片的异同之处 同:记录人物样貌;
异:照片还原真实,肖像绘画可以艺术加工,表达个人情感。提醒学生注意:变化就要来了!观察近现代肖像绘画作品,分析各种不同的作品给人的感受
19世纪之后,照相技术诞生,肖像绘画是否就此推出历史舞台呢?肖像画家们开始做更新的尝试,可是初期的尝试往往以失败告终,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真正优秀的革新总会被我们肯定。① 观察梵高的系列自画像,了解一位悲情的艺术天才。
教师同时展示梵高的照片和自画像,请学生说说画的像不像。教师展示梵高的多幅自画像,学生们自由观察,说说哪里比较像,那里不像,教师重点引导颜色、笔触的那个几个方面的观察。
学生观察得出:颜色不同,但色彩感觉都很浓烈,笔触流动感强,线条简短粗犷。
回顾梵高悲情的人生,学生从侧面了解肖像绘画革新初期的艰难,指出梵高的个人性格(外冷内热,不善沟通),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个人情感。② 观察作品《带帽的芙劳》和《女子像》,感受“变形的忧伤”
许多画家的绘画无不带着浓烈的个人特色,莫迪里阿尼就是这样一个代表人物。观察莫迪里阿尼的不同作品,归纳其绘画特征(长长的脸型和四肢,刻意夸张脖子和身体的长度等)。画面中似乎都带有一丝悲伤。解释画家关注人物特殊情绪的表达。
②观察作品《朵拉玛尔的肖像》和课外作品《哭泣的女人》,体会更为个性的立体主义绘画。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做了更远的尝试,欣赏和观察立体主义绘画,说说其特色(不求形似、夸张等)。教师讲解分析立体主义的结构原理。4.传统与现代都有异曲同工之处:
比较伦勃朗的《自画像》和莫迪里阿尼的《女子肖像》,体会其中相似的情绪。问题:近现代的肖像绘画和传统的肖像绘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更喜欢哪种?
传统追求写实,近现代追求个人特色和情感宣泄。
(三)课堂总结:
沿着历史的足迹,我们对欧洲史上产生的有代表性的肖像绘画做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追求细致逼真的文艺复兴时期到回归正统严谨的新古典主义时期,再到追求个性、注重个人情感宣泄的近现代,肖像绘画正在沿着一条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道路前进。不管绘画形式如何改变,画家总能通过他们的作品表现自己的意图,感染观画者的心灵。而这些出现在画面中的人物则通过被人认知和了解获得了“永生”。
第三篇:在绘画中永生教学反思
《在绘画中永生》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新学期的第一堂美术课,属于欣赏课,也是学生们初次接触外国肖像画,目的是使同学们对外国肖像画艺术发展的变化及风格流派形成初步认识。
首先我采用合作学习方式,既区别于独立学习、独立作业,又离不开自主参与,因这种学习方式具有培养学生的互动学习能力以及集体主义精神,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而成为一种全新的课堂组织形式。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式,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时获取了自己不知道的信息。
为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更多地把时间让给学生,使学生在我的指导下,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比如我鼓励学生课后上网去搜集与本课相关的经典名画的资料。
当然这仅仅是我自己的想法,在上课过程中他们表现出对外国肖像画的不理解,《蒙娜丽莎》在有些同学的眼里并不美丽。于是我着重介绍了当时画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达芬奇的艺术生平,让学生感受真实美和艺术美。他的自画像更是证明了他天才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改变了一下方法却激起了学生画画的欲望,那就临摹一下大师的作品吧!
其次我觉得学生的自我评价很重要。在美术教学评价过程中,评价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美术教学中的评价,除了注重教师的评价外,我更加注重学习主体----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自我评价是带有浓厚情感体验的自我认识活动,它使学生成为了评价和被评价的主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自我分析、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决策而形成的自我评价能力,以及自我评价能力对学生自我发展的促进作用。
学生的自我评价,我以语言描述和鼓励为主。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学习的积极性、主体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也大大的提高,为今后的美术学习开了个好头。
第四篇:江苏少儿版美术七年级下册第5课《仕女·簪花》参考教案
《仕女·簪花》参考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本课以《簪花仕女图》为切入点,探究中国古代的服、妆、饰文化。教材给予了教师们美术各门类之间的连接点,使学生从服饰与生活、服饰与审美、服饰与社会等多角度赏析中国传统的服、妆、饰文化,从而了解古人的生活,也读懂了经典作品。
1.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服、妆、饰文化,感受精湛的制造工艺,体会吉祥纹饰表达的美好寓意。
技能目标:根据身边的材料设计、制作一件饰品,培养学生的设计、审美及动手制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服饰艺术,形成良好的审美素养,提升民族自豪感。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装饰文化的特征。教学难点:中国装饰文化的发展与继承。3.课时建议
依据内容本课应分为两课时:
(1)第一课时为中国传统服、妆、饰赏析,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了解中国传统饰物的种类、运用,形成健康的审美意识;
(2)第二课时围绕饰物的个性设计、材料运用、制作等方面进行探究,发展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更好地体验成功的愉悦。
4.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彩色胶泥、彩色卡纸、铜丝、串珠等其他易得物品。
二、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展示《簪花仕女图》
问:你见过这幅画吗?它的名称是什么。
1/5
揭示课题:《仕女·簪花》。2.新授课程(1)欣赏解析
《簪花仕女图》给你的印象是什么?在观察中你发现了哪些别致的妆饰? 仔细观察《簪花仕女图》,会发现仕女眉毛位置均明显高于普通人的双眉,且呈蚕蛾的形状。“蛾眉”是当时上层社会贵族妇女流行的画眉方式。“簪花”仕女发髻上插着硕大的花朵,展现盛唐时期的审美──富丽、丰腴。
(2)分析理解
簪花者──牡丹花──玉簪(那珍珠流苏似乎不停摇晃,加强了整个人物的动感)──金花子──斜格纹样朱色长裙、朱色披帛。
簪花者──凤鸟金步摇──团花的朱色长裙。簪花者──莲花──发簪──红格子纱衫。
簪花者──海棠花──金质云团纹项圈──朱红披风。簪花者──芍药花──赭褐色纱衫、紫色团花的朱色长裙。(3)分析小结
学生小组分析,教师板书小结。纹饰图案内容相当丰富,团花、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变化多端。饰品中的吉祥纹样则代表了人们幸福美满的愿望。
学生尝试勾一勾吉祥纹饰。(4)讨论分析
中国传统饰物的种类有哪些?
中国古人的饰物独一无二,巧夺天工,美奂绝伦。
古代的工匠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创造精神,并花费数月乃至数载琢磨一器,使作品独具个性,浑然天成。
中国传统饰物按照功能大致可以分为:发饰、耳饰、项饰、手镯、戒指等。发饰:在古代,女性的发饰品种繁多、工艺精湛、插戴数目多样。簪──古人用来插定挽起的头发的发具。中国的古簪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的祖先使用发簪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中国殷商时期出土的文物中,发簪就已经显现了它的远古的身影。制作发簪的材质可以分为角、骨、金、玉、象牙、竹、木等。而从制作工艺上分,也有镂刻、累丝、镶嵌等。
2/5
古人对发簪还有多种的叫法,如钗、扁方、步摇等。簪在古代是男女通用的,杜甫有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皇帝在节日里赐给大臣的礼物通常是簪。古代时规定罪犯不许带簪,就是贵为后妃,如有过失,也要退簪。簪还象征着等级与尊严。
步摇──《释名》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以黄金为首,如桂枝般相缠,下垂以珠,行则动摇,凸显行步动态之美。
(5)示范分析
耳饰:不同形态的耳饰可以调节人们的视觉,达到美化形象的目的。教师分析人物的脸型,示范耳饰造型带给人们的视觉变化。(6)审美体验
运用铜丝你可以制作什么饰物,选择哪些制作工艺? 选择缠绕,学生让一圈圈铜丝成为了独特的发饰。
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服、妆、饰的辉煌成就,离不开手工艺者的精湛工艺。加工工艺有:雕刻、累丝、琢玉、镶嵌、焊接等。
3.学生作业(1)作业内容
a.仔细观察《簪花仕女图》,找一找图中的饰品; b.先在纸上构思饰品设计方案,造型别致,色彩和谐; c.用身边易得材料,试着制作一件饰品。(2)基本要求
运用彩色胶泥、筷子,完成一只发簪的设计、制作。(3)个性要求
饰物的形状和装饰应巧妙结合,展现你的美好愿望。4.展示评价
举办年级饰品展览会,将年级饰物共同展示、点评。过程性评价与展示性评价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优雅的审美意识,运用饰品大胆表达自己的设想,并与同学分享学习制作饰品的乐趣。
5.课后拓展
画面在人物身后,穿插了一些并不起眼但却十分重要的背景。有仙鹤、小犬、3/5
湖石、花草。仙鹤与小犬的描绘,毛发渲染与梳理十分周到。仙鹤通体皆白,仅颈上间以一丝黑墨,鹤翅排列从虚到实,由内向外,显出画家运用线条的手法既简单又准确。考虑到中晚唐花鸟画已经萌起,周昉对仙鹤、走兽描绘得如此丝丝入扣,似乎有花鸟画兴盛伊始的征兆。
美术爱好者探究中国花鸟画的兴盛历史及特征。
三、相关链接
周昉(生卒不详),字仲朗,又字景玄,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主要活动于公元763~804年(唐代宗和德宗时期),出身显贵,先后任越州、宣州长史。能书,擅画人物、佛像,尤其擅长画贵族妇女,容貌端庄,体态丰腴,色彩柔丽,为当时宫廷士大夫所喜爱。他是中唐时期继吴道子之后而起的重要人物画家。早年效仿过张萱,后来加以变化,自创一体,有“周家样”之称。传世作品有《簪花仕女图》卷、《挥扇仕女图》卷、《调琴啜茗图》等。
《簪花仕女图》是稀世珍品。
开卷第一位贵妇,体态丰硕,发髻高大,头上插着一朵牡丹花,髻前饰玉簪,那珍珠流苏似乎不停摇晃,加强了整个人物的动感。她头上的髻发和短鬓,茸茸地分披在丰满的额前和耳边,显得那么青春年少,圆润的面庞,浮起淡淡的红晕,蝶翅形的黛画短眉,浓淡适宜地斜峙在饱满的粉额上,眉间金花子点饰如豆大小,双眼细长,眼波似乎在看着身旁的小犬,侧身做出向右倾斜的姿态。外披紫色纱衫,朱色长裙上画有斜格纹样,朱磦色披帛从肩后绕过双臂,垂于胸前。淡紫色花纹的白色衬裙,长过纱衫,拖曳到地上。她的右手似乎在无意地摆向前侧,左手执拂前伸,逗引小犬,而小犬对着拂穗张嘴晃尾,做出扑跳的动作,从而使情节显得生动活泼。第二位贵妇与第一位相呼应,构成了戏犬这一段落。不远处侧立着执长柄团扇的侍女,团扇上彩绘盛开的牡丹,红花绿叶,相当耀眼。侍女的打扮与其他几位迥然不同,表情默默若有所思,对于贵妇们的戏犬、看花、扑蝶,仿佛有些茫然。在她右前方有一位髻插莲花,身披红格子纱衫的贵族妇女。她的右手略向上举,反掌拈红花一枝,目光凝视花枝,似乎在遐思。在她右侧远处姗姗而来一位身材娇小的贵妇,身着朱红披风,脖上戴着饰有金质云团纹项圈,纱衫下透出的白裙上绣着紫色团花,显得十分娇艳。发髻上的海棠花含娇欲笑,随着妇人的脚步向那丛辛夷花踱过去。
4/5
此卷的最后一位贵妇髻上插芍药花,身着赭褐色纱衫,朱色长裙上有紫色团花,显得雍容华贵。她的右手举着刚刚捕到的一只凤蝶,左手玉指捏着白色披帛,似乎要迎接向她跳跃而来的小犬,在给人以丰硕健美之外,又平添了窈窕婀娜之态,使人觉得分外娇娆。
在整个画卷尽头,树立着一簇盛开的辛夷花,粉红色的花朵,陪衬着少许绿叶,还有脚下的一丛绿油油的青草,一起点缀在视野广阔的空间,给人以一种回到当时现实生活中的感觉,使整个画面和谐而又富有生趣。
初看此画,似乎人物之间无论从体态、服饰上并无太大区别,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她们通过白鹤、花枝、蝴蝶这些媒介,把各自孤立的个体有机地连接在一卷完整的画面上,使整个画面的构图和情节气韵贯通、一气呵成。
5/5
第五篇:江苏少儿版美术七年级下册第6课《多变的色彩》参考教案
《多变的色彩》参考教案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多变的颜色》是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课。“设计·应用”领域中“设计”是基础,“应用”是学习的主旨所在。本课从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认识色彩、感受色彩、运用色彩,从而进行色彩创意设计练习。教材中文字虽然简洁,但还是介绍了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且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色彩知识,它包括:色彩的作用、光与色的关系、色彩的属性等。教材中印制了大量的图片,既有助于学生欣赏和感知色彩,也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与探究学习。
二、学生基础与特点
初一学生通过之前的美术学习,对色彩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与感知,如三原色,三间色及三要素等基础知识,但对色彩知识的了解不全面、不系统。如学生在运用色彩进行设计时缺乏主动意识,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对色彩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初一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观察想象能力和感受能力。在观察生活中事物时能自己思考分析事物,在认识客观世界时具有积极性、主动性。教师通过和学生的问答,帮助学生完成由抽象的主观认识发展到具象的理性认识,抓住色彩的三原色、三间色等已有知识点拓展开去,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探究和协作练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大胆创新。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色彩现象和学习掌握色彩的三原色、三间色及三要素等基础知识,能应用明度或色相渐变的方法进行色彩创意和设计。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模仿和协作练习初步掌握色彩渐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运用色彩的渐变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情感;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意识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了解色彩基本常识的基础上,应用明度或色相渐变的方法进行色彩创意和设计。
教学难点:利用媒材进行设计和表达。
四、教学理念
1/5
色彩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传递着视觉信息,每个人都积累了独特的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应提到首位,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五、课前准备
课前按六人一组围坐的方式进行分组。
教具:15*15厘米的各种色块120张左右;光的色散实验装置;透明玻璃杯若干;各种颜色的卡纸;水粉工具材料;多媒体课件等。
学具:水粉工具材料,双面胶、固体胶、剪刀、铅画纸等。
六、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感知色彩,导入课题
1、从老师和自己喜欢的颜色导入。师:猜一猜老师最喜欢的颜色有哪些?
师:现在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最喜欢的色彩,说明原因。
生:天蓝色,宽广,像天空的颜色,又像大海的颜色,我喜欢;
粉色,很女孩,很青春,也很雅致;黑色和白色,简单,朴素大方,永恒的颜色„„(不时地发出一些议论的声音)
2、学生感知色彩活动。
师:在每一组的桌上有近二十张的各种颜色的色块,选择自己喜欢的贴在黑板的左侧白卡纸上,反之贴在右侧。感受由这两组颜色组合成的画面。整个构成传递给你什么样的视觉感受?
师:我很强烈地感受到同学们关注色彩、热爱生活的情感,真好!
3、引导学生赏析。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色彩喜好,不同的色彩给人的感觉不同。色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传递着各种信息,我们生活在一个缤纷的色彩世界里。老师这儿有几
2/5
组图片,想看吗?(播放媒体图片,展示日常生活中缤纷的色彩,配以背景音乐)
师:你们为什么会惊呼? 生:多、美!
师:原来你们惊诧生活中的色彩这么丰富、多姿与绚丽。有些是造物主的杰作,更多的是艺术大师们的创作。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多变的颜色”。导出课题:多变的颜色(板书)
(二)观察比较,导思学习
1、是谁揭开了光色之迷。
2、认识牛顿色环。
师:牛顿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光谱的两端的红和紫很亲近,就把他们连接起来这就成了一个色相环,这就是著名的“牛顿色相环”。
生:黑板上任意出示十二色相,请学生找出三原色,三间色,并请同学拼成牛顿十二色环。(板书)
3、进行调色游戏。教师在玻璃杯里调出三大杯三原色的水,让学生任意把两种水进行混合,调出三间色等其它颜色。
4、就黑板上左右两侧的色彩构成,组织学生观察,探讨色彩三要素。A、通过观察、比较,了解色彩的要素——色相。
B、观察黑板上的色块,比较色块间的异同,找出规律。发现色彩的明度、纯度等特性。
(三)协作体验,创意设计
1、教师色相渐变示范。
师:请学生选择牛顿色环上的两种色彩,老师作色相渐变示范。
2、协作体验,创意设计
师:老师的示范只是用平面的方式尝试色相渐变的创意作品,其实还有很多其它的方式。
出示作业要求:
A、用水粉颜料在铅画纸上设计色相渐变或明度渐变创意作品。
B、每组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有意识的领取一组色彩,十几张左右,然后做
3/5
色彩构成创意练习。
方法一:裁剪后重新组合粘贴,做成色彩平面构成作品。方法二:运用剪、折、贴等方式做成色彩立体构成作品。
要求每组六位同学分工合作,完成三件不同类型的色彩创意作品。
(四)交流评价,情感表达
展示作品;平等友好的交流、学习、借鉴;同学自评。教师点评,小结。
4/5
(五)课后拓展,知识延伸
师:生活中不同的色彩设计,会有不同的气氛,会带来不同的心理影响和情感体验。
师:色彩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也是我们每天会运用的生活语言。让我们用色彩的语言编织多彩的人生!
(六)、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1、小组分工不细致导致活动与创意练习中效率不高。可以各组课前自选小组长,负责本组事务。
2、在创意过程中,部分学生由于追求完美的创意,迟迟不动手,导致特定时间内完成不了创意作品。教师引导学生把并不完美的创意先制作出来,如有不满意的或是欠缺的地方,可以在最后改进,或是在交流展示的时候再作补充。
3、在合作过程中可能产生不一致的情况,可以通过同组学生表态的方式,少数服从多数。
4、在调色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水分的控制不好,教师可进行及时的示范讲解。
(七)、教后记:
本课内容是色彩构成练习,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现代设计理念。本课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轻松学习的平台,并为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展示的空间。经过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大都能掌握色彩的基础知识,能通过色彩创意练习表达情感。通过多媒体展示和教师课堂示范,学生的创作比较顺利,出现了部分优秀作品,但也有个别组在课堂上没能完成作品。在创意过程中发现还是有学生驾驭色彩的能力不强,因此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创意。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