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测量物体的密度》教学案例

《测量物体的密度》教学案例



第一篇:《测量物体的密度》教学案例

《测量物体的密度》教学案例

【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物理第11章第4节

【课堂实录】

一、复习提问: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密度的知识,那么什么密度?它的单位是什么?

生: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用字母ρ表示,它的单位主要有kg/m3和g/cm3。

师:很好!那么怎样计算密度呢?公式中各字母分别表示哪个物理量?

生:用公式ρ=m来计算密度,公式中的m、V、ρ分别表示质量、体积、密度,它们V的单位分别是kg、m3、kg/m3。

师:非常正确!要注意的是,实验室中质量的单位常用g、体积的单位常用cm3,则密度的单位常用g/cm3。

(评析:课前的复习既是对上节知识的复习巩固,也为新课的引入埋下了伏笔)

二、新课引入:

师: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同的,如果知道一个物体的密度,我们根据密度表就可能查出这个物体是用何种物质做的了。因此测量物质的密度就显得非常的重要。那么,如何用实验的方法测量? 生:根据密度的计算公式ρ=

m可知,如果测量了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就可以根据密度V的公式求出物体的密度。

师:回答得非常好。和电阻的测量一样,密度的测量也是一种间接的测量。那么如何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呢?

生甲:质量可以用天平测量,体积可以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宽高再计算即可。

生乙:质量用天平测量正确,但是体积的测量不对,只有长方体的体积才可以用长宽高的积,圆柱体的体积是底面积乘高。

生丙:还不对!规则物体的体积才可以通过测量长度来计算它的体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很难用刻度尺测量的。

师:是的。规则物体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测量,但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就不能用刻度尺测量了。那么,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密度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密度的测量(板书课题),在学习密度测量之前,让我们先来认识一种新的测量体积的新器材——量筒。

(评析:这样问答的形式引入新课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从学生讨论的角度揭示矛盾——刻度尺不能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既可以说明量筒的重要性,也使后面量筒的引入显得水到渠成)

三、新课教学

㈠量筒的使用

师:现在请同学们先自己阅读课本16页《想想做做:量筒的使用方法》,并思考其中的问题。必要的时候同桌可以讨论。

生:(阅读、学习、讨论大约3分钟)师:下面我们就一起讨论课本的几个问题:这个量筒是以什么单位标度的?是毫升还是立方厘米?

生:毫升(ml)。师:对,但是请同学们记住,1ml其实就是1cm3。这个量筒的最大测量值是多少? 生:100ml。

师:该量筒的分度值是多少? 生:1ml。

师:很好!那么课本图11.4—2的错误在哪里? 生:错在视线没有与液面相平。师:不简单!大家是怎样知道?

生:这和温度计的读数是类似的,我们学习温度计的使用时就学过了。师:太好了!同学们学会举一反三了,老师真高兴!师:图中水的体积是多少?

生:50ml(有部分学生只答50)。

师:对,但是注意物理量一定带单位。

(评析:自主学习能力是未来人才必备的素养,而量筒的使用这部分比较简单,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学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师:能不能用量筒直接测量固体的体积?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固体不能变形。师:那么是不是就没有办法用量筒测量固体的体积了?比比看,看谁能够最先想出方法来?

生丁:老师,可以不可以这样:先给量筒中倒些水,测量出水的体积,然后再把固体轻轻放入量筒中,测量出水和固体的总体积,用总体积减去水的体积就是固体的体积。

师:你很聪明,更勤于思考,真棒!

生戊:丁同学的想法确实很好,但是放固体时一定要注意使固体完全浸没在水中,这样测量的才是固体和水的总体积。

生己:还有一个问题要注意,开始时放的水不能太多,太多了可能放固体后水就溢出来了,也不行。

师:不可思议!太好了!你们考虑问题太细致了!确实,测量固体体积时开始的量筒中倒入的水量是很重要的。所以,实验中为了准确,也为了方便,我们一定要说给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

(评析:在量筒的使用中学习固体体积的测量是为了分散密度测量的难点,另外,固体测量的方法最后引导学生自己得出,这样的效果要比教师直接给出好的多。)

师:现在老师要难大家了!注意,现在大家看,谁能想法测量出老师手里拿的蜡块的体积?

生甲:我能!(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了水的体积40cm3,然后把蜡块放如水中,看着蜡块漂浮在水,摇了摇头)„„蜡块不能完全浸没,我没有办法了„„

师:不要紧张,慢慢想,老师相信你会有办法的。实在没有办法再看其他同学的。生乙:(小声提示)把蜡块压下去。生甲:老师,准用针等材料吗? 师:可以。生甲:(回到座位取来圆规,想用其针尖压蜡块,但是够不着,想了想把水加到了80cm3,然后用圆规针尖把蜡块压没于水中,测得总体积92cm3)蜡块的体积是12cm3。

师:很好,你能把自己的做法告诉同学们吗?(生甲讲了自己的做法)甲同学的方法很好,这其实也是一种测量密度小于水的物体的体积的大小方法。另外老师要特别表扬的是甲同学知难而上的精神。其实,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时会遇到困难,如果我们遇到困难就后退那么必将一事无成,相反,只有不怕困难才能战胜困难取得进步。当然,在可能前面善于接受别人的帮助和意见也是非常重要的。

㈡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熟悉了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试着测量物体的密度。先请同学们考虑:如何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的密度?

生丙:可以先给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量出水的体积,然后再把塑料块浸没在量筒的水中,测量出总体积,用总体积减水的体积就是塑料块的体积;最后在天平上测量出塑料块的质量,用它的质量除以体积就是它的密度。

师:思路还不错,哪位同学还有补充或修正。

生丁:应该先测量塑料块的质量,因为先测量体积塑料块就湿了,再测量质量就不准了,而且天平盘上也不能直接放湿的物体。

师:你想的真周到!

生戊:我想,最好在叙述的时候把测量的物理量顺便用字母表示,这样用公式计算就方便了。我是这样做的:先用天平测量塑料块的质量m,接着给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量出水的体积V1,然后再把塑料块浸没在量筒的水中测量出总体积V2,则塑料块的密度为=m。V2-V1师:戊同学总能带给老师惊喜。太棒了!好,让我们再来看下一问题:如何测量盐水的密度?

生己:先测量量筒的质量m1;然后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的盐水,读出盐水的体积V;再用天平测出量筒和盐水的总质量m2。则盐水的密度为m2m1。V生庚:先将空烧杯放在调好的天平上测出烧杯的质量m1;然后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盐水测出烧杯和该液体的质总量m2;再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测出其体积V;最后用公式m2m1算出盐水的密度。V师:这两种方法看着还都可以,大家能不能对它们的优缺点做个评判?

生申:己同学的做法我总感到怪怪的,看来似乎没有问题,但是我总感觉量筒太高了,放在天平上不稳定,所以我不赞成这样的做法。至于庚同学的做法很明显盐水并不能完全的倒入量筒中,这样就导致体积的测量值偏大形成较大实验误差。

师:你说的对,己的思路看似不错,但是做法不规范,所以一般不这样做。庚的方法却有误差,我们能不能设法减少实验的误差呢?

生甲:我们是否可以考虑调整实验的步骤:先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盐水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再将烧杯中的盐水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2;最后读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用公式m1m2算出该盐水的密度。V生乙:还真不错,这一步骤的调整还真的消除了盐水倒不净的问题减小了实验的误差。师:同学们的想法很好,不过大家都忘记了一个细节,看谁能够先想出来? 生丁:实验前没有调节天平。

师:是呀,一定要注意这个细节。下面,同学们就进分组实验,教室左边的同学完成测量塑料块密度的实验、右边的同学完成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实验前应该先按照刚才的思路设计好实验的步骤和记录数据的表格。然后再进行实验,实验时要注意分工合作。

(评析:实验前的思路引导是为了便于同学们顺利的完成实验,但是要注意只能是引导和提示,如果直接给出实验的步骤效果会大打折扣)(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点释疑)

四、课堂训练与扩展

师:让我们再来看一个问题:大家看一下老师手中的粉笔,想一想,如何测量它的密度?注意:粉笔是吸水的!

生甲:先用小刀将粉笔切成一个规则的物体,然后用天平测出其质量m,用刻度尺测出其长、宽、高分别为a、b、c,求出它的体积,最后再用=m求出密度。abc生乙:用天平测量出粉笔的质量m;给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量出水的体积V1;将吸饱水的粉笔放入盛水的量筒中,测量出水和粉笔的总体积V2;用=m来计算粉笔的V2-V1密度。

师:粉笔吸水,让它先吸饱水,然后再放入水中它就不吸水了。真是妙极了!

生丙:老师,测量粉笔体积时,我们还可以将粉笔用一片很薄的塑料纸包起来,这样也可以达到不吸水的目的,行吗?

生丁:不行!塑料纸也有体积,这样必然给测量带来误差。与其用塑料纸把粉笔包起来,还不如给粉笔的外面涂上薄薄的一层蜡,它也就不吸水了,这样测量它的体积不更方便吗?

教师:好!有创意!K、L两位同学的想法都是可行的。虽然这样的设计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是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做物理实验时我们一定要抓住主要矛盾,在必要时忽略次要因素可以给我们解决问题提供极大的方便。

生戊:老师,我想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粉笔的体积:先给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沙子,摇平,测出细沙的体积V1;然后用镊子将粉笔插没于细沙中,摇平细沙,测出细沙和粉笔的总体积V2,则粉笔的体积为V1-V2。

师:真是独到的见解!粉笔吸水,但它不吸沙子,用沙子换水,太绝了!在考虑一个问题:没有量筒,用天平和身边的物体怎样测量牛奶的密度?”

生甲:先用天平测量出空烧杯的质量m0,然后测量出装满水的烧杯的质量m1,接着测量出装满牛奶的烧杯的质量m2。因为烧杯中水和牛奶的体积相等,而水的密度又已知,因此我们很容易得出=m2-m0。

m1m0水生丙:方法确实很好!不过我有个小小的建议:烧杯中不能装满液体,因为这样做很可能会把液体流到天平的盘中。我的想法是在烧杯某处做个标记,使水和牛奶都正好到这个标记。

师:甲同学思路敏捷、丙同学思维缜密,真是珠联璧合!„„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量筒的使用和密度的测量,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的发言不但积极大胆,而且思路敏捷、缜密,甚至不少的想法都是老师没有想到的,老师为你们高兴,也因为有这样的学生而自豪,希望以后的教学活动都能够像今天这样收获多多!快乐多多!

六、作业:课后2题。

补充思考:如何用身边的工具测量西瓜的密度? 【课后反思及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优点有:

一、注重启发引导,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老师提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独立或通过讨论得出答案的,甚至有部分问题还是学生发现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这就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注重激励赞赏,对学生的正确回答及时予以肯定,而且肯定具有针对性,是具体的,有时在肯定的同时也暗示了不足,这种有针对性的肯定是学生容易接受了,而如果给学生乱戴高帽子学生并不见得感冒,另外,不挖苦学生,多鼓励、多给学生流余地,也是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方法。例如测量蜡块体积开始学生自己会结果上了讲台有说不会了,这时如果对学生热朝冷讽势必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而鼓励学生再思考并给学生台阶下则充分表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这样学生以后回答问题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三、注意难点的分解:如果在量筒的使用中只讲量筒的使用方法不讲用量筒测量固体的体积,完成密度的测量学生就感到台阶大,不好理清思路。但是如果在量筒的使用中就讲清固体体积的测量,学生设计测量密度的实验就简单了许多。

当然,本节的处理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由于注重了启发引导,而且探讨有些过于深入,占了比较多的时间,使得实验的时间减少,把两个分组实验压缩成了一个实验,用学生分别完成。

二、个别的细节问题没有提到,例如量筒读数时以液面的哪里为准没有给学生明确的说法。

三、实验中没有注意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其实一般的说,这样实验也不要求。

作者:李参军

身份证号:6101***157 作者地址:71030陕西省户县大王中学

联系电话:029—84937985

***

QQ号码:136839713

电子信箱: licanjun2002@163.com 或 licanjun2002@126.com 或 canjunli@163.com 邮政储蓄账户:6079***668(李参军)邮政绿卡卡号:622***43063 农行卡号:***9310(最好打卡上)农行账号:26—16***20(李参军)

建行龙卡:4367 4242 2551 0398 001(强烈推荐将稿费打到邮政储蓄账户或邮政绿卡上或农行卡或建行卡上,这样比方便;但是现在多个报社都给同一账户上打,又没有说明,我都不知道是哪个报社打了哪个报社没有打,所以请在给卡上打稿费时能够邮件告知稿费发放的时间和数量,否则我还以为没有得到稿费呢。非常谢谢!)

作者简介:李参军,男。1968年生。中学物理一级教师。曾在《物理教师》、《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物理实验》(中学部分)、《物理通报》、《中国教育报》、《教学与管理》、《中学物理》、《教师报》、《中学物理教学》、《陕西教育》、《素质教育报》物理教师版等报刊发表物理教学论文数十篇;在《中学生学习报》及其《物理周刊》、《中学生数理化》、《学习方法报》之《物理周刊》、《少年素质教育报》、《学习报》、《学苑新报》、《新课程》、《素质教育报》、《时代学习报》、《课堂内外》、《数理天地》、《同学少年》、《初中生》、《中学理化报》、《当代中学生》、《起跑线》、《中学生周报》、《学物理报》、《课程导报》、《读书时报》等报刊发表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等方面的教辅文章千余篇。

第二篇:教学设计——测量物体的密度

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引入课堂

大理石雕塑装饰了我们周围的环境,如我们教室后面的“润和”喷泉雕塑。我们能否测量出它的密度呢? 例题

1.现有一批汉白玉大理石石料,长1m,宽50cm,高约40cm.雕刻师傅对其称重每块质量为500kg.这批大理石的密度是多少?

2.雕刻师傅利用某石料雕刻一个羊雕,在雕刻过程中石料质量_____,体积______,密度______。

石雕的密度和废料的密度_____。思考:

我们能否大体测量出雕塑的密度?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

小石块体积如何测定?需要用到什么仪器?说出你的方法。

学生实验一: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小组分工合作设计实验,如何准确的测量出不规则小石块的密度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 实验过程:

实验表格:

拓展升华

1.蜡块不沉入水中,也能用天平和量筒测出蜡块的密度吗?想想有什么好办法?

2.测量的固体如果是空心的,测量结果还准确吗?结果是偏大还是偏小? 学生实验二:测量盐水的密度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 实验过程:

实验表格:

课堂练习

1、某同学从一均匀大岩石上砸下一小块岩石,用天平称得质量是27g。放入装有80mL水的量筒中,水面升到90mL,这块岩石的密度是3__________kg/m,这一小块岩石的密度与那一大块岩石的密度_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2、为了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出不能沉入水中的蜡块的密度,某同学进行了

3以下实验:先用天平称出一蜡块的质量为18g,在量筒中盛60cm,再把蜡3块和体积为10cm的铜块捆在一起放入量筒中,当其全部浸没在水中后,3量筒中水面所指刻度是90cm。则此蜡块的密度是()A、1.8×103kg/m3 B、0.9×103kg/m3 C、0.6×103kg/m3 D、0.2×103kg/m3

6.惠安是“石雕”之乡。小星取一小块样石,通过实验来测定石块密度。(1)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在分度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填“左”或“右”)调节。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样石的质量,所用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质量为_______g。用量筒测出样石的体积如图丙所示,体积为33_______cm,样石的密度为_______g/cm。

(3)在加工过程中,该石块的密度将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第三篇:《密度测量》教学反思

《密度测量》教学反思

刘纯武

本实验是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应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实验应当测量的物理量以及选择的仪器,并进而明确实验的原理。本节实验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实验设计能力上,因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实验所选择的仪器以及实验要测定的对象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自己设计实验表格,并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物质的密度。这是一个测定性实验,通过这一实验学生明确实验原理,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并通过实验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仪器进行实验设计、进行表格设计、以及动手操作。

本节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较多,通过本节课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会使用天平和量筒;具有初步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比较习惯老师给什么记什么。缺乏主动性和探究精神,活性思维和动手能力较差。

第四篇: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如水)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如小石块)的体积。

2、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的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小块不规则固体(如不规则小石块)的密度。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探究测量固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测量固体密度的过程中,有操作欲望,熟练的使用天平、量筒测算物质密度,认真按规则做好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用量筒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

课前准备:天平,小石块,水,酒精,量筒和量杯,相同的两个烧杯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密度,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我们可以利用密度知识来鉴别物质的种类。生活中我遇到的几个问题:

1、奥运金牌是金做的吗?

2、首饰店的广告“纯金纯银制造”,可信吗?

3、实验室里的钩码是什么材料制的呢?

实际上,我们可以测出制作物体的密度,然后对照密度表就可以判断。

二、新课教学

1、测量的原理

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要测量这个铁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杯中的盐水,能 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呢?

物质的密度可以测量,只要测量了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通过公式ρ=m/V,可以算出物质的密度。

2、量筒的使用(1)怎样选择量筒?

量筒是量度液体体积的仪器。规格以所能量度的最大容量(ml)表示,常用的有10 ml、25ml、50 ml、100 ml、250 ml、500 ml、1000 ml等。外壁刻度都是以 ml为单位,10 ml量筒每小格表示0.2 ml,而50 ml量筒每小格表示1ml。可见量筒越大,管径越粗,其精确度越小,由视线的偏差所造成的读数误差也越大。所以,实验中应根据所取溶液的体积,尽量选用能一次量取的最小规格的量筒。分次量取也能引起误差。如量取70ml液体,应选用 100ml量筒。(2)怎样把液体注入量筒?

向量筒里注入液体时,应用左手拿住量筒,使量筒略倾斜,右手拿试剂瓶,使瓶口紧挨着量筒口,使液体缓缓流入。待注入的量比所需要的量稍少时,把量筒放平,改用胶头滴管滴加到所需要的量。(3)量筒的刻度应向哪边?

量筒没有“0”的刻度,一般起始刻度为总容积的1/10。不少化学书上的实验图,量筒的刻度面都背着人,这很不方便。因为视线要透过两层玻璃和液体,若液体是浑浊的,就更看不清刻度,而且刻度数字也不顺眼。所以刻度面对着人才好。

(4)什么时候读出所取液体的体积数?

注入液体后,等1~2分钟,使附着在内壁上的液体流下来,再读出刻度值。否则,读出的数值偏小。

(5)怎样读出所取液体的体积数?

应把量筒放在平整的桌面上,观察刻度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所取液体的体积数。否则,读数会偏高或偏低。学生分组观察实验桌上的量筒(50ml 100ml 250ml 500ml)

3、探究: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重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2)各小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3)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相同。同桌交流,互相补充。

(4)总结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实验中注意的事项。总结出合理的实验步骤。分组讨论塑料块、盐水质量和体积的测量方法,选择实验器材,将本组设计的测量方法的原理图按操作步骤的顺 序,重点是盐水质量的测量方法,写(画)在练习本上。最后结论进行讨论。

学生自主设计:测量小石块、盐水密度的实 验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三、归纳总结

1、测量形状规则固体的密度步骤(1)用天平测量固体的质量m;(2)用刻度尺利用数学方法测出固体的体积V;(3)利用公式ρ,可以算出物质的密度。

2、测量的液体密度(1)常规步骤

①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

②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2 ;

③将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记下量筒中盐水体积V; ④用公式ρ

;得计算出盐水的密度。

由于烧杯会粘有一部分盐水,测量结果中测得的质量与体积没有统一而导致测量结果有误差。

(2)优化后的步骤

①在烧杯上盛入适量的液体,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 ②将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记下量筒中盐水体积V; ③用天平称出烧杯中剩下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2 ; ④用公式ρ

计算出盐水的密度。

3、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密度

(1)测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的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的方法步骤是:

①在量筒里盛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1;

②用细线拴住物体,把物体浸没在量筒里的水中,测出物体和水的总体积V2;

③计算出物体的体积V=V2-V1。

(2)测密度小于水的密度的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采用“压入法”或“助沉法”:

采用“压入法”的步骤是:

①在量筒里盛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1;

②用细铁丝或大头针将物体按压没入水中,测出物体和水的总体积V2; ③计算出物体的体积V=V2-V1。

采用“助沉法”的步骤是:

①在量筒里盛适量的水,用细线系住助沉物(如铁块)和被测物,助沉物在下,被测物在上,相隔一定距离,只将助沉物全部沉入水中,测出水和助沉物的总体积V1;

②将被测物和助沉物一起全部浸没入水中,测出水、助沉物和被测物的总体积V2;

③计算出物体的体积V=V2-V1。

四、作业

1、P17、《动手动脑学物理》1-6题

2、《课时先锋》第二课时

五、板书设计

四、测量物质的密度

1、测量原理:ρ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用刻度尺或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用公式计算密度。

2、量筒的使用:(1)原理

(2)量程和分度值

(3)使用方法:放平、看平

3、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4、减小实验误差,优化实验方案

第五篇: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密度的测量

我们已经了解了密度的概念,学习了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这节课我们要把所学的知识转变为动手能力,用天平和量简测量一下物质的密度.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探究实验,既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深入地认识、了解、掌握密度概念的过程,也是突出新的理念实现学生由接受性向探究式学习根本转变的过程,因此对于实验活动的安排就非常重要.

本实验也是一个难度较大的实验,对刻度尺、量筒、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要进行复习,对于用天平测液体的质量要进行指导,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给予及时的纠正.

第一,上课(去实验室)前应将学生分好组,每小组按3个人为宜,各小组做完之后将结果与其他小组对比.

第二,按照科学的探究过程组织教学,实验探究按照设计方案进行.难点在于正确测出水的体积,关键是求出不同物质的单位体积的质量后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结论.一是比较同种物质三次质量和体积的比是否相同.二是比较三种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是否相同,并进行交流与评价,重点在于得出什么结论,如何得出的,通过探究你有什么体会.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简的使用方法,即用量简测量液体体积的办法,以及用量筒测不规则形状的物体体积的办法.

4.通过使用天平,加深对某些题目的理解.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正确使用天平、量筒能做到尽量周全. 2.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并且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尽量做到仔细、客观、认真,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用量筒测固体、液体的体积.

2.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 教学方法

1.实验法:会通过实验,间接地利用公式测量物体. 2.观察法:用正确的方法给天平和量筒读数. 教具准备

天平、砝码、量筒、水、铁块、铜块、铝块、细线、花岗岩、刻度尺、三角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密度的计算公式,如何用实验的方法测量?用什么仪器可以测量密度?

[生]可以先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然后用量简测出液体的体积,根据密度的公式,就可以求出物体的密度.

[师]回答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具体学习一下测量物体的密度的方法.

二、新课教学

[师]今天,我们来动手做一个实验,测物体的密度.同学们先分组(三人一组).

[师]大家看自己的实验台上,有这样一些实验器材:天平一架,砝码一盒,量筒一只,烧杯中装有水、铁块、铜块、铝块各一个,另外还有一根细线,一块花岗岩,一副三角板,刻度尺.

[师]今天我们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投影]

一、测铝块、铁块、铜块的密度.

二、测水的密度.

三、测不规则物体——花岗岩矿石的密度.

[师]根据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同学们会测吗? [生]测三种金属圆柱体的密度分为几步:(1)先用天平测出铜、铁、铝各自的质量.

(2)接下来测三个物体的体积. 即上节课讲过的,采用体积差的方法测它的体积:即先用量简量取一定量的水,记下示数V1,将物块全部浸入水中,再记下这时的示数V2.所以囱块的体积即为V2-V1.

[师]讲得非常好.下面提一个问题:能不能先测体积后测质量? [生]这要看怎样测体积了,如果是采用第一种方法测体积,则先测体积还是先测质量都无所谓,如果是采用第二种方法测体积,则必须先测质量,后测体积.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如果采用后一种方法测体积,则物块要沾上水,我们知道,天平在使用时是不能沾上水的,同时物块沾上水后质量有可能会变大,因此应测质量后测体积,[师]总结得非常精彩.通过大家群策群力,我们已经找到了测铁块、铜块、铝块密度的方法.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在测量中.由于仪器、操作方法及操作人的因素影响,必定会产生一些误差.如何来减小这些误差呢?

[生]减小误差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改进测量工具、完善测量手段等,但我认为最有效.也是最容易办到的还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最有效.

[师]说得很好,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在我们的实验过程中是一种有效地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测几次好呢? [生]三次为宜.

[师]对,咱们做本实验时三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有效地减小误差. [生]今后的实验过程中是不是都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呢? [师]对于一些产生数据的实验,最好是这样做,一些伟大的科学家正是从误差微小的变化中找到很多科学知识.

[师]接下来大家思考一下如何来测不规则物体(如花岗岩)的密度呢?

[生]基本上与测铜、铁、铝的方法一样,只不过在测岩石的体积时应采用浸入法,即第二种方法.因为岩石是不规则物体,用三角板和直尺法测量时,由于形状不规则,所以很难测出它的体积,因此用第一种方法不合适. [师]如何来测水的密度?

[生]测水的密度以及测液体的密度都要用量筒. [师]具体如何来测呢?

[生]先测出一定量的水的体积,将水倒进量简中,观察示数. [师]观察示数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生]应使视线与液面的凹面相平,这样可以减小误差,如右图.

测出体积后,接下来测水的质量.由于测质量时水不能与天平相接触,因此应间接测水的质量. [师]怎样测呢?

[生]可以先测一个空烧杯的质量M1,然后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2,那么水的质量M=M2-M1.这样水的质量和体积已全部测出来了,二者一除即可得密度.

[师]大家想想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生]有.

[师]怎么测呢?

[生]可以把上面的烧杯换成量筒. [师]换成量简?能不能具体说一下.

[生]取一只量筒,先测出它的质量M1,然后往量筒中装水,测出量筒和水的总质量M2.那么水的质量M=M2-M1同时,由量简中液面的示数直接把水的体积读出来,两者相除即得水的密度. [师]大家总结得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测一下以下几种物质的密度.

(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不时指点学生遇到的问题)

参考实验数据:

ρ铁:7.9×103kg/m3 ρ铝:2.7×103kg/m3 ρ铜:8.9×103kg/m3

ρ花岗岩:2.6~2.8×103kg/m3 ρ水:1.0×103kg/m

3三、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进行的实验综合了许多前面所学的知识,对于复习巩固前面学习的内容、了解物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很大帮助.测定物质的密度的方法不仅有这一种方法,今后还要深入地学习.密度知识在初中物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与我们后面学到的许多知识都有联系.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这部分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四、动手动脑学物理

这两个问题都是属于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学生可以充分讨论.各抒己见,教师不要加任何限制.也许学生的观点不是完全正确,但要求说明理由,要让学生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参考结果]

1.导热性能好的,导电性能也强.全球的年产量越低,市场的价格越高. 2.(1)银和铜的导电性能好.在这两种金属中,铜更适合作导线,因为铜的年产量较高,价格也比银便宜得多.

(2)银的导热性能也很好.生活中常用的各种锅是用铁(钢)或铝做的,一般蒸锅用铝做的多,而炒锅一般用铁做.因为铝的导热性能比铁好得多,而铝的熔点不很高.若用铝做炒锅,一方面会使食品局部温度很高而变糊;另一方面炒菜时外焰的温度都较高,所以炒菜时宁用铁锅不用铝锅.(3)铝的密度最小.生活中用铝的地方很多,如门、窗框、器皿、锅、导线等.因为铝的密度小,轻便;导电和导热性能都不太差,同时它的产量较高,价格便宜.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