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瑶族舞曲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许多少数民族不仅有自己的文字、语言,而且大多能歌善舞。在他们聚居的地区流传着许多颇具特色的民歌和舞蹈。
二、完整欣赏
师:下面呢请欣赏一段舞蹈,一边听一边想想根据这个音乐的风格来思考这是哪个民族的音乐?这首乐曲又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即情绪)?(引导学生晃身、拍手、轻声哼唱等)
师:
1、这首乐曲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既优美又欢快)
2、你能根据这个音乐的风格来辨别一下是它哪个少数民族的音乐吗?(瑶族,因为我听过)是的,刚才大家看到的这个舞蹈是来自瑶族的《瑶山风韵》里的片段。瑶族介绍
一土瑶是中国瑶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支系,二,白裤瑶女子的夏装就是著名的二片瑶,即前面一片黑布为纯色。三红瑶,红瑶因穿红色服装而得名,也被誉为“桃花林中的名族”。四白瑶 白裤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民族,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师:是的,大家刚才听到的这首乐曲的名字叫做《瑶族舞曲》,它是由刘铁山和茅沅作曲的。根据瑶族同胞们在节庆的时候载歌载舞的场面和瑶族民间音乐的音调创作改编而成的。它的演奏形式是管弦乐合奏,这也是中国大型民族管弦乐合奏曲的开篇之作。
师:接下来请欣赏一组关于瑶族风情的短片,让我们一起走进瑶乡瑶寨,感受他们的民族特点。你们可要仔细地看,待会我还要提几个问题考考你们!
湘:湖南、黔或贵:贵州、桂:广西、粤:广东、滇:云南)A、湘(湖南)B、豫:河南 C、贵:贵州
三、分段欣赏
1、引子部分
师:刚才从短片里看到的瑶族长鼓,就出现在这首乐曲的引子部分,请听!师:这是由中提琴、大提琴及低音提琴用拨奏的方法模仿瑶族长鼓的敲击节奏。给人的感觉非常和平幽静,你觉得这是白天还是晚上?也使我们联想到节日的晚会即将来临。
2、第一部分第一主题
师:今天我们要听赏的这个作品非常长,所以老师截取了三个主要旋律分别给大家听赏。
首先是第一个主要旋律,请同学们跟琴视唱曲谱,注意体会这段旋律带给你情绪上的感受。(5、6小节有两个附点,第8小节唱一拍半,连音线下的音符要唱的连贯)再完整视唱一遍。
我们现在来听一听乐曲演奏的这段主题。
好,同学们,刚才你听到的这一段主题的情绪是怎样的?(稍慢、抒情优美)你联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瑶族优美的景色、漂亮的瑶族姑娘…说得真好!师补充:一位身着盛装的瑶族姑娘在银色的月光下翩翩起舞,当管乐器重复奏出主题时显示越来越多的姑娘们纷纷加入舞蹈的行列)我们再来听一遍,你能不能捕捉到这其中的伴奏音型呢?(老师拍手引导)你们刚才和老师一起捕捉到的伴奏音型啊还可以这样做:用脚打第一拍,用手打第二拍。X XX咚 哒哒,这也是瑶族长鼓的典型节奏。
今天老师也准备了一个鼓,不过呢它叫腰鼓。没关系,我们就用它来代替瑶族长鼓,让我们亲身的去感受一下这个迷人的夜晚,好不好?我们就用这个来伴奏,我走到你们面前的时候都来体念一下。
3、第二主题(创编伴奏音型)
师:音乐到了第二个主题,它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生:音乐越来越热闹、越来越欢腾喜气,所以速度也加快了。师:你联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这一段的音乐突然加快,旋律变得跳跃,就像小伙子们猛击长鼓也加入了舞蹈的行列尽情欢舞。
师:那我们怎么加入这个欢庆的队伍、热闹的场面?老师准备了几个打击乐器,同学们,看一下这叫什么?(铃鼓)我想请一个同学来试一试,配上这段音乐你准备打怎样的节奏型?打一小节就行了。(指名,很复杂 XX X,一起打一下,敲腿练习。配小段音乐试一下)
这叫什么?(三角铁)谁来试一试?创造一个跟刚才不一样的。(太快,京剧的板,创造力真强!很有创造性或乐感非常好。)这样好不好?(X-)不用很复杂。延音比较长,敲一个重音就可以了。
板书: 2/4 X XX:|| 2/4 X X:|| 2/4 XX X:|| 2/4 X ─:||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乐器,你们可以用刚才练习过的任何一种节奏型也可以有自己的创作,但是注意一定要是两拍子的,接下来就让我们加入瑶族同胞们的欢庆队伍。(集体合奏)
4、比较第一、第二主题
看曲谱,请学生说一说。(这两段旋律很像,但是它们的情绪不一样:抒情、热烈。)
师小结:它们的情绪不一样,但是也有相似的地方。听好,唱两个主题的第一句。主题二是由主题一发展而来的,只是把速度加快了,节奏变得密集了,所 以我们在听的时候感觉情绪上明显不一样了,变得欢快热烈。因此我们通常在划分这首曲子段落的时候还是把它们分在一个部分里。
5、第三个主要旋律
师:第三个主要旋律我们课本上没有,但是这段音乐非常的柔美多姿,而且独具韵味,所以老师也把它截取下来了。请同学们继续欣赏乐曲的第三个主要旋律!我们在关注音乐情绪的同时,还要留心乐曲的拍子起了什么样的变化?(听赏:乐曲调性发生了转变,拍子也变成四三拍子,旋律安宁,深情委婉,与瑶族特有的柔美舞姿结合起来,很有诗情画意,仿佛是人们在亲切地交谈。)
师:这段旋律的情绪是怎样的?(中速、抒情、安宁)生:深情委婉、悠闲自在、缓慢、抒情、浪漫、平稳、安宁
师:拍子有什么变化?(指名回答)老师从你们划拍子的动作中感受出来了。师:你联想到了什么情景?(好像一对恋人在边歌边舞,互诉衷肠,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又仿佛是人们在亲切交谈。)
三、完整欣赏(维也纳金色大厅版)
师:今天我们欣赏的三个主要旋律是不是都非常优美动听?这首曲子呢也多次在金色大厅演出过,你们知道金色大厅吗?在哪个国家的什么地方?(奥地利的维也纳,是世界上最顶尖级的、最金碧辉煌、最漂亮的音乐大厅,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的音乐圣殿,各国的音乐演奏团体都以能够登上金色大厅的舞台为最高荣誉。)我们的《瑶族舞曲》就曾经在这里演出过,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和好评。你们想不想看看当时的演出盛况?请同学们用手势1、2、3告诉老师这是第几个主要旋律。
师:看了金色大厅的演出片段你们有什么感受?(很有才华、配合得好、太精彩了!)
四、小结
师:刚才同学们也看到了,我们的民族艺术是多么受欢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今后,同学们将会遇到更多、甚至更好的民族作品,老师由衷的希望同学们能够关注它、爱护它,并且还要发扬和继承,好吗?
管弦乐《瑶族舞曲》为单乐章复三段体结构(A→B→A)引子(行板)D小调,2/4拍子
以低音乐器(中阮、大阮、大胡、低胡)拨奏出舞蹈性节奏,犹如姑娘们敲起了心爱的长鼓,歌舞即将开始。乐曲模仿优雅的长鼓节奏轻轻奏响,描绘月光下瑶寨的男女老少从各自家中纷纷进入寨中的旷地的情景。逐渐带起第一部分。张维乾 第一部分(A段.行板)由高胡奏出悠静委婉的主题,犹如一位窈窕少女翩翩起舞,然后管子、笙和低音喉管吹奏主旋律,姑娘们纷纷加入舞蹈的行列,情绪逐渐高涨。主要描写美丽的瑶族姑娘婀娜多姿的舞步。音乐非常柔美轻缓,人们仿佛看到节日之夜长鼓奏响歌声轻起时,身着盛装的瑶家儿女聚集在银色的月光之下。乐队的弦乐器奏出幽静委婉的主题宛如窈窕少女翩翩起舞,婀娜多姿,美轮美奂。随着主题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姑娘纷纷加入舞蹈行列。气氛逐渐热烈,管乐奏出活泼欢快的主题,恰似一群小伙子情不自禁地闯入姑娘们的行列,欢腾舞跃起来,尽情抒发了兴奋的心情。第二部分(B段.中板)转为D大调,改用3/4拍子
悠扬的旋律由笛子和笙奏出,恰似一对恋人正在边歌边舞,相互表达爱慕之情,共同品味着爱情的甜蜜,憧憬著美好的未来。旋律在安宁富有歌唱性中发展,时而又出现跳跃的节奏型。深情委婉又与瑶族特有的柔美舞姿结合起来,独具韵味。第三部分(A段再现.行板–热烈的快板)再现部,浓缩第一段的内容,再现了第一段的主题,人们纷纷加入舞列。欢跳着,旋转着,舞之,蹈之,气氛热烈,感情奔放。酣畅地展示了瑶族男女热情奔放的精神面貌。乐曲在强烈的节奏中推向高潮,在快速欢畅的情绪中结束。
第二篇:《瑶族舞曲》教案
《瑶族舞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管弦乐曲与管弦乐队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感受音乐旋律与意境,认识什么是复三部曲式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能够听辨乐曲中的音乐主题,并能辨认其主奏乐器,感受体验不同部分的不同音乐情绪,调动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修养。
二、教学重点:
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体验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并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
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了解管弦乐队编制的基本音乐常识,能听辨其音乐主题及主奏乐器。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葫芦丝、相关音乐和图片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导入课题管弦乐曲《瑶族舞曲》。
(三)简介创作背景:
1951年,作曲家刘铁山到中南少数民族瑶族地区访问采风。便写成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合唱曲——《瑶族长鼓舞曲》。同时成为管弦乐《瑶族舞曲》的基础。
1955年前后,作曲家茅沅根据合唱曲《瑶族长鼓舞曲》改编为管弦乐曲《瑶族舞曲》,1956年,正式演出。管弦乐《瑶族舞曲》也成为我国早期器乐作品中的佼佼者。
(四)提问:管弦乐队由哪几个乐器组组成,每个乐器组包括哪些主要乐器?
(五)欣赏并分析乐曲:
1、欣赏全曲,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意境,回答乐曲分为几大部分,每部分的音乐主题各用哪些乐器演奏及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播放音乐,学生欣赏,教师引导。
2、乐曲分析:
分段欣赏、分析乐曲。(师生互动)
引子:
由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用拨奏的方法,模仿瑶族长鼓敲击的舞蹈节奏。把人们引入瑶族山寨那和平幽静的意境之中,使人联想到节日晚会即将开始。
第一部分(A):
第一主题共演奏三遍,用两个不同速度、不同情绪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a+b)组成。第一遍由小提琴主奏,第二遍由木管乐器主奏,第三遍由弦乐器主奏,表现少女翩翩起舞的形象,姑娘们都纷纷加入舞列。
第二主题演奏两遍,由第一主题变化而来。用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构成(a+b+a),第一遍由大管主奏,第二遍由木管组、圆号、小号主奏,旋律粗犷而热烈,好像一群小伙子闯进姑娘们的歌舞人群。人们在舞蹈时热闹、活泼、欢快的形象。
第二部分(B):
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节奏发生变化,成为3/4拍子的舞曲。乐曲用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a+b+a)共三段。第一段由小提琴主奏,第二段由两支加弱音器的小号主奏,第三段的前两句由圆号主奏。整个旋律富有歌唱性,有时平稳有时出现欢跳节奏。好像一对青年男女边唱边舞用各种优美舞姿抒发情感的意境。
第三部分(A):
是第一部分的再现,由乐队全奏第一部分主题,好似人们又纷纷加入舞蹈行列,欢跳、旋转、歌唱,气氛非常热烈奔放,乐曲在强烈的全奏中推向高潮后结束。
3、总结乐曲的曲式结构:
复三部曲式结构——复三部曲式是三段体曲式的复杂化,其中有一段本身就是由两段体或三段体构成。
(六)小结:
《瑶族舞曲》不是一首纯粹为舞蹈伴奏的乐曲,而是借用舞蹈命名,取材于民族、民间舞蹈音乐,反映瑶族人民欢庆节日的舞蹈场面的器乐作品。
第三篇:瑶族舞曲教案
瑶族舞曲教案
教学目标:
知 识:了解我国“瑶族”风土人情,初步感受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音
乐风格特点。
技 能: 引导学生结合音乐要素(力度、速度、情绪等)听赏音乐,进一步培养其音乐感受、欣赏能力。通过课前、课堂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学习音兴趣。思 想: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情趣,增强和培养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操。课 型:本课是一节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课 时: 一课时。
难 点: 音乐旋律中变化的力度、速度、情绪与塑造音乐形象的关系。重 点: 了解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风格的主要特征。
教 法: 音乐视听欣赏与对比分析、讨论探究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 音乐导入:欣赏《爱我中华》问: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有多少个成员,你都知道哪些?听乐曲片段(瑶族舞曲)问:这么美妙的音乐来自哪个民族? 导入新课。二 进入新课
(一)人文介绍。瑶族风情、文化艺术铺垫(学生结合屏幕简介“盘王节”由来,介绍“长鼓舞”等极具“瑶族”特点的“瑶族文化”),教师补充。
1、瑶寨简介(屏幕出现瑶寨风情并配以文字介绍)(盘王节和长鼓舞)
2、《瑶族舞曲》(作品背景介绍略)
(二)初听全曲,了解全貌
1、乐曲描绘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表达瑶族人民怎样的心情?你是从乐曲的哪些特点中得到这样的感知的?全曲可分为几个部分?
2、学生讨论
3、教师总结:全曲描绘了瑶寨人在节日的夜晚,围坐在篝火旁,载歌载舞的热烈场景。结构为:A +B+A’三大部分
(三)分段欣赏
1、第一部分之第一主题1)听一听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思考:音乐给你怎样的感受,构成音乐的主要音符为?第一主题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有什么不同? 2)播放第一部分第一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教师结合欣赏简单介绍
羽调式 3)听一听第一部分的第二主题,思考:主题二与主题一比较有何异同(四)学生讨论,教师小结(主题二由主题衍化而来,在速度、力度方面同
第一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播放第一部分第二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2).第二部分主题
3)欣赏第二部分主题,提问:与第一部分比较,音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令你想到了怎样的情景? 4)播放第二部分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
(五)完整地再次复听全曲,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音乐。三 总结: 引导学生讨论: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特点。教师总结
第四篇:《瑶族舞曲》教案
《瑶族舞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管弦乐曲与管弦乐队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感受音乐旋律与意境,认识什么是复三部曲式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能够听辨乐曲中的音乐主题,并能辨认其主奏乐器,感受体验不同部分的不同音乐情绪,调动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修养。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情趣,增强和培养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操。课型: 本课是一节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课时: 一课时。
难点: 音乐旋律中变化的力度、速度、情绪与塑造音乐形象的关系。重点: 了解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风格的主要特征。教法: 音乐视听欣赏与对比分析、讨论探究相结合。教学过程 : 一
图片导入 :
问: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有多少个成员,你都知道哪些?再放图片问:这么美丽的服饰来自哪个民族?
二、进入新课
(一)人文介绍。瑶族风情、服饰以及文化艺术铺垫。介绍“长鼓舞”等极具“瑶族”特点的“瑶族文化”,教师补充。
1、瑶族服饰(屏幕出现瑶族服饰并配以文字介绍)。
2、瑶族长鼓(加以文字介绍)
3、长鼓舞介绍以及欣赏(播放视频)
4、《瑶族舞曲》简介(拓展:还有其他版本的瑶族舞曲)
(二)初听《瑶族舞曲》全曲,了解全貌
1、乐曲描绘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表达瑶族人民怎样的心情?你是从乐曲的哪些特点中得到这样的感知的? 全曲可分为几个部分?
2、学生讨论
3、教师总结:全曲描绘了瑶寨人在节日的夜晚,围坐在篝火旁,载歌载舞的热烈场景。结构为:A +B+A’三大部分
(三)分段欣赏
1、第一部分思考:音乐给你怎样的感受?
旋律优美抒情,仿佛在夜幕降临的时候瑶族姑娘和小伙子们正穿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缓缓地聚集在一起,姑娘们伴着轻柔的音乐翩翩起舞。情绪是(幽静委婉)速度是(舒缓)
2、第二部分思考:与前者比较有何异同点
速度开始加快,旋律也变得轻松活泼,小伙子们和姑娘们一起伴着轻快地音乐尽情地舞蹈,抒发着自己内心的感情。情绪是(热情奔放)速度是(轻快)
3、第三部分:
速度再次变慢,旋律变得柔和委婉,仿佛是跳完舞的人们正在静谧的月光下亲密地交谈。绪是(平静柔和)速度是(舒缓)
(四)完整地再次复听全曲,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音乐。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主题二由主题衍化而来,在速度、力度方面同第一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 总结:
引导学生讨论: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特点。教师总结
第五篇:瑶族舞曲
民族管弦乐《瑶族舞曲》说课稿
郧县鲍峡镇中心小学
张官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鲍峡镇中心小学的教师张官盛。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教科书上教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五组民乐飘香中的聆听课——民族管弦乐《瑶族舞曲》。下面我主要从教材特点、教法、学法以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这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瑶族舞曲》原为作曲家茅沅、刘铁山根据民间歌曲《长鼓歌舞》为素材而写成的管弦乐曲,后经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彭修文移植为民族管弦乐合奏曲。乐曲为复三段体结构,感情丰富、音乐形象鲜明,生动地描绘了瑶族青年男女在节日夜晚欢歌漫舞的情景,表达了瑶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赞美之情。
2、教学内容的作用和意义: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解全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的教学目标。欣赏我国优秀民族民间音乐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培养学生理解音乐的能力,对今后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热爱民族音乐有一定的导向和推动作用。
通过对民族管弦乐《瑶族舞曲》的学习,有助于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们置身于音乐的天地中去认识音乐、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用音乐教育来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音乐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正确的道德观念与高尚的生活情操。
3、教学目标:
A、体验瑶族人民在节日欢歌漫舞的热烈气氛,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音乐的爱国主义情感。
B、能听辨和记住乐曲主题,体验音乐不同主题的情绪。C、能随《瑶族舞曲》的主题音乐做节奏练习。
4、教学重点:了解和熟悉乐曲的主题,听辨出乐曲中重复与对比的部分,感受瑶族音乐风格特点,节奏特点,速度变化,乐曲情绪。
5、教学难点:
A、感受乐曲中不同情绪的对比。
B、随《瑶族舞曲》的主题音乐做声势练习。
二、说教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会促进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以听赏为主。五年级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音乐知识不断积累,对乐曲各种音乐要素的分析能力不断增强,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采用了听赏法、讨论法、节奏练习和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以较多的信息量,丰富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加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图形、图象、音频、视频等媒体,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感知音乐,更加了解音乐作品及音乐形象。
所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听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带着问题反复聆听乐曲,确定乐曲的主题以及乐曲中重复与对比的部分。
2、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找出瑶族音乐的特点,并为舞曲创作伴奏,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3、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的先进手段,创设情境,以较多的信息量,丰富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加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图形、图象、音频、视频等媒体,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感知音乐,更加了解音乐作品及音乐形象。
4、声势练习:通过乐曲的分析后,让学生试着跟三个主题部分的音乐进行声势练习,以便让学生了解瑶族音乐的节奏特点。
三、说学法
音乐心理学学科的研究指出:音乐欣赏应分成四个不同的层次,即从音响感知出发,进入感情体验与想象联想阶段《瑶族舞曲》最后达到认识领悟音乐的思想,背景,意境,创作手法等理性阶段,只有把四者紧密结合,彼此影响,相互作用,才能达到一个感性、理性统一的“全方位”欣赏阶段,为此,本课我倡导学生的主要学法就是:引导学生做到“四多”,即多听、多想、多讨论、多创作,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在这一部分,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兴趣引入;
2、初听乐曲,获得感知;3分段理解,想象创作;
4、整体欣赏,参与实践。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和学生共同探讨:在我们的大家庭里都有哪些少数民族成员,列举过后继续与学生讨论对少数民族的认识和看法,从而引出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2)、导入今天的课题——民族管弦乐《瑶族舞曲》。(3)、欣赏一组关于瑶族风情的图片和相关介绍。
2、初听乐曲,获得感知
民族管弦乐《瑶族舞曲》是彭修文根据刘铁山、茅沅的同名管弦乐曲改编成的民乐合奏曲。乐曲生动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歌舞场面。请大家聆听。
听完后提问:初次聆听从音乐中仿佛看到了什么场景?音乐的情绪和速度有哪些变化?(追问乐曲的哪些变化让你得出这些结论的?)
3、分段欣赏:
曲式结构:引子+A(a` a``)+ B + A(A段的变化再现)分段播放并做讲解,引导学生模唱课本中的三个主题(1)引子部分
A、听引子部分
先提问:听前思考引子部分的情绪、速度怎么样的,引子的作用是什么?表现了怎么样的情景。
(引子模仿长鼓敲击的节奏,轻轻的走出,描写了月光下人们进入了瑶寨。)
B、在老师引导下让学生找出瑶族长鼓舞的节奏型:
Χ ΧΧ | Χ ΧΧ |(2)、聆听A段第一主题:
A.先提问:聆听时思考A段中第一主题一共出现了几次?它的情绪、速度是怎么样的,表现了怎么样的情景。
B.听录音,请学生回答问题。
(节拍为四二拍,乐曲情绪较舒缓,安详,描写的情景:抒情、优美、瑶族姑娘翩翩起舞。气氛逐渐热烈起来)(3)、聆听A段第二主题:
A.先提问:聆听时思考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有何联系又有何不同。情绪、速度是怎么样的,表现了怎么样 的情景。
B、听录音
(节拍同样为四二拍,但乐曲速度较为欢快,刚健强劲,描写的情景:热情奔放的小伙子加入姑娘们的舞蹈行列。)
(4)请学生静静欣赏乐曲A段,提示两个不同主题的进入。(5)、聆听B段:
A. 先提问:聆听时思考B段音乐与A段音乐有何不同。情绪、速度、拍子是怎么样的,表现了怎么样的情景。
B. 听录音,请部分学生回答。
(节拍变为四三拍,旋律安宁,深情委婉,与瑶族特有的柔美舞姿结合起来,很有诗情画意,仿佛是人们在亲切地交谈。表达了瑶族青年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 划拍视唱B段旋律。(5)聆听A段(再现部)
A、先提问:聆听时思考A段再现部与A段音乐有何不同? B、聆听A段(再现部)
这一部分是A段的再现,但气氛越来越热闹,并加了一个结尾,结尾的音乐速度更快,力度更强,气势恢弘,把音乐推向全曲高潮,表现歌舞达到高潮,全曲在热烈欢畅的情绪中结束。
(A段再现部比较恢弘,气势磅礴,比前面的A段听起来更振奋更豪放更大气。)
4、全曲欣赏并进行练习(1)、再次欣赏全曲
教师可用指挥提示音乐情绪的转换,也允许学生在欣赏时身体有所反应,甚至轻声哼唱。让学生了解并熟悉曲式结构复三段体结构:引子+A(a` a``)+ B + A 并用图形表示:引子+▲(△`△``)+●+▲
(2)、根据课本中的图示做声势练习: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上的图示:●跺脚、Χ拍手。A.根据课本中A段第一主题的节奏特点进行声势练习Ο ΧΧ |Ο
ΧΧ | ● Ο
|●
Ο
|
B.根据课本中A段第二主题的节奏特点进行声势练习ΟΧ
ΟΧ
| ΟΧ
ΧΧ
|
●Ο
●Ο
| ●
Χ
|
C.根据课本中B段的节奏特点进行声势练习(双手)Ο Χ Χ|Ο Χ Χ|
先进行分段练习,然后再将整个练习连起来做几遍,其中也可穿插小组或个人做。通过声势练习和划拍子来体验瑶族歌舞的特点,增强学生对音乐韵律的亲身感受。
(3)、欣赏视频民族管弦乐《瑶族舞曲》的现场演奏录象
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艺术的感情,也为使学生能够永久喜欢上听觉这门艺术奠定基础。
5、拓展资料库
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和民族管弦乐队的排列图。
五、小结
今天我们借着民族管弦乐《瑶族舞曲》,初步感受了瑶寨节日时的热闹氛围,了解了瑶族人民的热情向上。瑶族姑娘美丽婀娜,瑶族小伙豪迈奔放,瑶族的山水秀美动人。当然若想对歌曲有更深入的理解,同学们就要在课外多听,展开你们丰富的联想,相信你会有不同的感受。
结束语:说课完毕,感谢各位评委和现场所有的老师们耐心的倾听。
[板书设计]
《瑶族舞曲》
音乐结构、情绪:
1、引子部分:乐曲在模仿长鼓的节奏轻轻地奏出,描写了在月光下,人们进入了瑶寨。
2、A段音乐:
第一主题:抒情、优美,犹如一位美丽的瑶族姑娘在翩翩起舞。
第二主题:热情、奔放,瑶族小伙子们加入姑娘们舞蹈的行列。
3、B段音乐:抒情、安宁,歌唱性跳跃的节奏,表达了瑶族青年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4、A段音乐再现:把音乐推向全曲高潮,乐曲在强烈的全奏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