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语文教学中的情景对话

语文教学中的情景对话



第一篇:语文教学中的情景对话

语文教学中的情景对话

【摘要】

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实质就是一个师生对话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过程中,“对话”这一教学模式越来越得到重视。于是“对话”走进了课堂教学,融入了课堂实践。对话式教学强调的是师生的交往、互动。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运用生活化的教育教学语言可让师生间产生平等对话,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更能让学生在“对话”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对话式教学

【正 文】

一、现今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话式”教学是建立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基础上的教学模式,是教育的理想境界。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改变了原有的角色,从知识的给予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探究者、合作者,一种以民主、平等为导向的价值观激励教师和学生去了解世界、改造世界,师生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然而,仔细审视当前的教学现状,由于观念的偏差、认识的局限,导致对话中出现了很多虚浮和无效现象。

(一)漠视差异的“偏对话”。

现今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常常“停留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观念认识上,未认识到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更很少探索其培养方法,因此,往往不善于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课堂上常常好学生独领风骚,其他学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沉闷已久,然后形成一种自然沉闷的状态,多数学生甚至沉闷一生。尤其在在我们一年级,孩子们缺乏丰富的生活,缺乏丰富的词汇,缺乏语言表达的技巧,缺乏缕清条理进行不断思辩的能力,而我们老师的语言又往往不够生活化,不够儿童化,时时让他们云里雾里,不能明白其中奥妙,因此孩子们常常是有话说不出,甚至无话可说。

(二)教师主宰的“假对话”。

许多人把对话简单地理解为课堂上的师生问答。发生在课堂上的有些师生问答,其实并非真正的教学对话。如“会不会?”“会。”“行不行?”“行。”„„这些问答,并没有拓展学生的思维,也没有扣击学生的心扉,并非一种真正的对话。

(三)琐碎问答的“浅对话”。

课堂上,往往许多问题的提出引起一片小手如林、热闹非凡,但是,实际上这些问题常常只是文本的再现。如“春雷打来,小柳树怎样了?”“醒了。”“春雨下来,小柳枝怎样了?”“软了。”“春风吹来,小柳絮怎样了?”“飞了。”„„这样的一问一答,并没有蕴涵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师生间并没有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也没有获得精神上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

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灵性的世界,任何一个教师都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发现儿童这种灵性,可是却因为语言的缺乏使他们无法去表述他们内心世界,让我们大人很多时候“交流”中触摸不到孩子的心灵世界,这是一种遗憾!笔者认为创设一定的情境,让“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对话”可成为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对话式”教学的概述

(一)对话式教学的界定

对话教学与对话是紧密联系的。发生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中的对话,我们称之为“教学对话”。克林伯格曾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师的一种本质性标识。”钟启泉先生对此解释道: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的阐述是:“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目标在理念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课标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于平等对话是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对话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挑战。传统教学侧重知识的传授与承接,基本上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自主性发挥极少。现代教学注重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启发学生心智,挖掘学生潜能。这意味着教学已从知识的传授转向知识的建构,教师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在积极、主动思维的前提下,通过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对话与合作的过程来建构知识体系。

(二)“对话式”教学的特点

1、对话是平行的交流

在教学中,师生间的交流是双向性的相互交流,课堂教学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中去,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充满民主精神的课堂教学,应该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不断地被激励去主动研究;学生的学习不再被限制于教师所讲的范围,而是不断地发现、不断地创新。

2、“对话式”教学有助于促进民主平等

人类社会在向民主平等的方向发展,教育民主与平等是教育发展的主流。在教学中强调提问、对话和交流充分显示了教育的价值取向:民主与平等。在这种教学中教师改变了其原有的角色,从知识的给予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探究者、合作者。在这种教学过程中,以民主、平等为导向的价值观激励师生共同探索科学文化知识。

3、“对话式”教学有助于加强相互合作

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情感交流融洽的朋友关系,是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伙伴关系,不存在哪一方为主,哪一方为客。而教学是双向性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因而只有双方进行有效的合作,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合作的前提是要进行平等的交流,在这种平等关系基础上的对话是一种平等地交流。对话产生交流,交流产生合作,因此“对话式教学”有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密切师生关系。

(三)“对话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对话式”教学并非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有着先进的理论依据。就教育的本质方面而言,叶澜教授就曾提出:“如果从形态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当交往双方相对特殊化,并形成一种传递经验、影响人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活动时,交往就会进一步演化为教育。教学是教育的核心。季亚琴科也说:“教学是有知识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以交往为特征的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能有更多的沟通。

教学交往中的沟通,常常要借助“对话”而实现。正如克林伯格所说:“教学本来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其实,从《论语》对孔夫子教学的记载,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已经就有了这种教学思想的萌芽和教学实践的雏形。新课标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于平等对话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三、“对话式”教学的实践

(一)课堂教学中对话情境的创设

1.创设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当一个人处于压抑的气氛之中,他的生理机能将会大大地弱化,思维、语言、表情都会呈现出一种僵化的状态。因此,要开展师生对话,教师首先要积极地创设一个学生乐于对话的氛围,使主体沉浸于积极的对话状态中。

(1)课始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畅所欲言的对话氛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一开始我们就该让学生感受到平等的氛围,使他们明白可以“想说就说”。如,“哇,大家都坐得那么好,一定是准备好认真学习,打算多学点知识吧!真聪明!”又如,课前问好后,老师说:“你们声音怎么那么响亮?是想跟我比赛谁更认真吗?”„„这些话其实都很简单,但却可以让课堂气氛活跃很多,因为让学生感受到了我们是平等的,你尽管可以说自己想说的。(2)用充满激励的语言让学生敢说。现在许多所谓的幼儿园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孩子们都变的特别懂事、听话。即使是一年级的小孩子,他们也特别怕自己说不好,因此刚入学时都不知道举手。这时,我们要都鼓励他们,如“你真的好聪明哦,连这个都知道”,“呀,你怎么这么棒啊,回答得这么好”,“你太厉害了”„„这些生活化的激励性语言对学生来说,可谓是玉露琼浆,学生听了肯定会觉得透心儿凉。

(3)用儿童化的、口头化的语言使学生会说。一年级小朋友的思维比较直观、形象,为了适应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学时我们应尽量用一些儿童化、口头化、语言,使所教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如教生字“游”时,我对学生说:“啊?这个字怎么这么难啊,我都记不住他,谁来帮帮我吧?”这时,学生就会非常活跃,想尽一切办法来帮你,如:“游泳是在水里游的,所以是三点水旁。”“把三点水旁加一个方再加上他右边的部分就是了。”“老师,我有一个谜语,这个谜语是我爸爸教我的:一个大人,带着他的孩子到方方的池塘里游泳。这样就记住了。”„„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整合各种有效资源,引发对话。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应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对话的欲望和热情。如: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有效提问,让学生演演、说说、画画等方式让学生“不说口痒”。尤其用语言渲染情境,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选精彩片段,着以浓墨重彩,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松鼠和松果》一课时,教师选中“没有了松树,没有了森林,以后到处光秃秃的„„到哪儿去住呢?”为特写镜头,然后配上音乐加以描述:没有了松树,没有了森林,也没有了——(也没有了小花,没有了小草,没有了小鸟动听的歌声,没有了小动物们欢快的笑声。)家没有了,他们只好打起行囊,拿起背包,带着孩子,四处流浪„„这时,纯真、善良的孩子们已热泪盈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小猴子,你太可怜了。”“小松鼠,你来我家吧!”之后的朗读,更是真情流露,感人肺腑。

(二)作业中对话情境的创设

以前,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往往以“√”或“×”以论正误,或者全对者打个五角星、画朵小红花以示鼓励,但这些给予学生的仅仅是一种符号上的刺激,只是教师一相情愿的做法、“掌管意志”的表现。作业批改或寄语等,若要真正能对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有所触动,光有符号是不够的。学生需要充满人性与人情的语言去启迪其智慧,滋润其心田,磨练其意志。记得一个小朋友在他的日记中给我提了个建议,我很真诚地在他的日记本中写了个“谢谢”,那个小朋友开心得不得了,回家还跟父母说“老师在日记本上跟我说谢谢了”。作业本也是师生心灵对话的途径之一啊。

(三)走进学生生活,创造对话。

因为“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往往被视为知识的权威、道德的楷模、社会的代言人,所以在学生面前教师就必须不苟言笑,讲究师道尊严。长此以往,教师与学生之间失去了普通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取而代之的只有教育与被教育、传授与被传授这样的不平等交往。于是,一站在学生面前,教师就戴上了“神圣的面具”。但是,正是这样的交往,让师生间莫明地隔上了一堵墙,隔开了学生与教师,让他们彼此见不到真面,摸不到真心,触不到真情,因此根本谈不上什么真正的对话。教师常常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如何,规范执行如何,不如意就拉到讲台边或办公室进行“教育”,然而这样的教育往往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所以师生交往中,应更多地融入一种“生活语言”,可以是关心彼此的身体,关心彼此的心境,也可以是相视一笑,却可以让彼此间更多一份亲切,多一份信任。

四、实施对话式教学的主要成果

(一)形成对话式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

模式的操作程序可以表示为:创设情境,激发动机-----自读自悟,质疑问难-----多元对话,交流共享-----自我对话,创造生成。这一流程完整而有序,环节分明又不乏灵活性。首先是由教师或学生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创设平等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其次,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倾听文本,根据学习或训练的既定目标以及个体的心理需求,提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第三,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议并界定各个问题的性质、思维程度以及研讨意义等等,从而确定他们认为最值得探讨的问题并进行探究;或学生独立地感悟学习文本,然后相互交流所获得的知识与体验,并讨论如何用所获得的知识来促进问题的解决,或者是运用个人的丰富体验来理解问题。如果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发现还需要研究另外的新问题,那么,就要反复循环地产生问题,或合作研讨,或独立感悟文本,再集体交流并讨论问题的解答,直至问题得到解决。问题解决之后,学生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要总结所获得的语文知识、人文信息和思维方法是如何对解决问题发挥作用的。至此,学生方可算完成了一次对多元的人文思想和灵活的语文知识的有效建构。

(二)课堂教学更加和谐

在对话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往在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下,教师习惯于满堂灌,习惯于形式上的一问一答,现在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更成了教学中的资源,他们在课堂上学习兴趣高涨,学习积极主动,思维活跃,大胆质疑,敢于提问,敢于向教师挑战,向权威挑战。生生之间或相互提示,或共同探讨,出现了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对话局面,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气氛和谐而活跃,教师幽默而老练,学生积极且大胆”,这正是课堂教学变化的最好写照。

(三)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与提高

叶圣陶先生讲:“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学习,领悟之源广开,记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的客体,又是学的主体,对话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发展与提高。

第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断提高。它主要体现在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分类能力和推断能力的不断提高。

第二,探索能力不断提高。它包括:审美能力——对文本所包含的美所具有的一种感受、鉴别与欣赏的能力;评价能力——对文本所包含的知识内容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表现形式等的合理性,进行有根据的评价与判断;创新能力——能够超出本文给定的有限信息,从文本中引申出新的思想、观念,对原文产生与众不同的新颖见解,或者受原文的启发,在原文的基础上创造出有价值的新作品。

对话教学的实施将课堂还给了学生,为学生的主动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使他们置身于一个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之中。通过教师的鼓励、赞赏,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他们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尤其是出现了学生敢对话、爱对话、能对话的可喜变化,使语文阅读教学步入了一个活跃的良性循环轨道。

(四)教师的改变

对话教学的探索实践,使教师们原有的教学观、师生观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更具人性化,更有人情味,激活了教师的教研风气,教师的精神面貌和专业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

1.转变了教学观念。教师转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认识到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

2.提高了专业素养。教师通过探索实践,不断丰富了教学智慧,提高了驾御课堂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都能较好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问题,应对课堂中的复杂局面,甚至能有效的将一些问题转化为教学资源,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教科研水平得到提升。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课题研究活动,不仅促使教师自觉地进行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还积极主动的去收集相关研究资料,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使得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得到了提升。

五、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1.理论素养仍有待提高 我们的研究,缺乏多层次的理论支撑,尤其是有关这方面的理论材料较少。平常,我们虽然安排时间自己上网或看书去找资料、看消息,也有安排时间集中学习、交流,但由于大家的理论知识都不够丰富,碰到问题有时经过激烈讨论但最终也得不出个所以然。如,对于课堂上,我们常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说话,但往往重视文本解读的“生成意义”,忽视了文本本身的特点,也就是顾了这头忘了那头。这些都说明我们的理论水平还处于较低的层次,迫切需要领导、专家的指导,以便让我们茅塞顿开。

2.对话式教学需有效推广

在对话教学中,我们发现在平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很自然地运用“对话教学”的理念,有时仍会不自觉地重新采用老一套的教学方法,这一现象告诉我们“对话教学”理念的深入与推广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这不仅有赖于 “对话教学”课堂评价模式的建立与实施,更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不断学习,加强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自身教学行为与教学反馈的反思,提升教学理念,将其内化为日常自我的主动性实践研究活动。3.教学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我们在实践过程中,真正做到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仍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在备课时要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目标定位应各有侧重,内容选择也应有所不同,在教学中才能有所针对,通过学习与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对话,使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而在教学过程中,则需密切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进程,适时点拨、鼓励与指导,所以构建起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与建立一个多维的、开放的学习评价机制,是我们下一个需要思考与解决的研究课题之一。

4.与家庭的联系有待加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条件、环境,家长的态度等各方面因素对孩子们的学习、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要想真正的与学生展开“精神开放”、“完全接纳式”的对话,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学生有全方位的立体的了解。这需要我们与家长及时交流、共同探讨,以便更好地为学生健康地成长、发展服务。因此,我们觉得,与家庭的联系还应更勤些。

【参考文献】

[1]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J].2007(10)

[2] 语文毒化教学的误区及有效对策[J] 科学大众 2007(9)

[3] 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对话教学[J]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1)[4] 郑金洲.对话教学[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5] 黄志成、王俊.弗莱雷的“对话式教学”评述[J] 全球教育展望 2001 [6] 靳玉乐 对话教学[M] 四川教育出版社

[7] 米靖 马丁·布伯对话教学思想探析[J] 外国教育研究2003(2)[8] 刘庆昌 对话教学初论[J] 课程.教材.教法 2001(12)[9] 叶圣陶 叶圣陶文集[M]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0

第二篇:情景对话

情景对话范文

一、看医生

病人:早上好,大夫

Patient: Good morning, doctor.医生:早上好,哪里不舒服?

Doctor: good morning.What is the matter? /What is wrong with you? 病人:我感冒了。

Patient: I have a cold.医生:这种情况有多久了?

Doctor: How long have you had this problem? 病人:三个天了。Doctor: Three days.医生:服用过什么药吗? /看过医生吗?

Doctor: Have you take any medicine? /Did you saw a doctor? 病人:是的。

Patient: Yes I have/did.I tried some pills, 医生:有头痛的情况吗?

Doctor: Do you have headaches? 病人:有。

Patient: Yes I do.医生:给建议(书上一段)、、、、、、、病人:多谢了。再见!

Patient: Thanks a lot.Bye-bye!医生:不用谢,再见!

Doctor: That is all right.Bye!

二、问路

1、问路的几种表示方法:(听到地点关键词就可以了)

a.Excuse me, but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museum? 请你告诉我去博物馆怎么走?

b.Could you tell me how I can get to the museum? 请你告诉我去博物馆怎么走?

c.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ere the post office is? 请告诉我邮局在哪儿?

d.Excuse me, but please tell me how to get to the railway station? 请问,去火车站怎么走?

e.Excuse me, but I'm trying to find a chemist's shop.对不起,我要找一家药店。

f.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if there is a hospital nearby? 请问附近有医院吗?

g.Is the zoo far from here? 动物园离这儿远吗?

h.Will it take long to get to the airport? 去机场要很长时间吗?

2、回答别人问路的表示方法: 左转、右转、直走

在前方、在后方、在中间、在东边、在南边、在西边、北边。

3、距离的表示、时间的回答:

It's only about ten minutes' walk.那儿离这儿只有走大约10分钟的路。

it常被用来表示距离,后面可以跟表示距离的名词短语,也可以跟“名词(表示时间)+ 名词(表示行走方式)”,要注意撇号的位置。例如:

It is three miles to the lake.这儿离湖有3英里的路程。

It is one hour' ride from Shanghai to Suzhou.从上海坐车到苏州有1小时的路程。

4、其它的的询问

How long will I get/arrive there?

我多久会到达那里?

How long will it take me to get/arrive there?

到达那里将要花费我多长时间?

How far is it?

(那里)有多远?

Which bus should I take?

我应该乘哪一路公共汽车?

5、最后对指路人一定要致谢。

三、餐厅

B:Hello.May I have the Menu,please? 你好,我能看一下菜单吗?

A: Good morning.What can I do for you, sir? 早上好先生,您要来点什么?

B: What have you got this morning? 今天早上你们这儿有什么?

A: Fruit juice, cakes and everything.水果汁、糕点等等,应有尽有。

B: I’d like to have a glass of juice, please.请给我来一杯果汁。A: Anything more, sir? 还要什么别的东西吗,先生?

B: No, that’s enough.Thank you.不要了,足够了。谢谢。

A:You are welcome.Please wait for a minute.不客气,请稍等。

四、天气

A: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今天天气怎么样?

B:It is cloudy.I think it is going to raning.很冷,我想快要下雨了。

A:Oh,no.I forget to get to the umbrella!不,我忘记带伞了。B:I can give you.我可以借给你一把。A:thanks.谢谢。

B:You are welcome.不客气。

五、旅游

A:Where are you from? 你来自哪里?

B:I am from Shanghai.What about you? 我来自上海,你呢?

A:I am from Beijing.Have you been to Beijing? 我来自北京,你去过北京吗? B:No I have never been to Beijing.我没去过北京。

A:OK,we can take pictures and row boat in Beijing.好的,我们可以在北京拍照片和划船。B:Yes, 好的

六、购物

A:Can I help you? 您想要买什么? u B:I’d just like to have a look.我只想随便看看。

A:do you like some apples? 你想要一些苹果吗? B:I could also buy some apples if they’re nice.如果苹果不错的话,我也可以买一些。A: How many do you need? 你想买多少? B:Two Kilograms.两公斤。

B: Are these apples on sale? 这些苹果降价卖吗? A:That’s our rock bottom price.这是我们的最低价了。B:Thank you.谢谢。

七、打电话

A:你好,请问是迈克吗? Hello,Is that Mike? B:不是的,请问你是? No ,I am not.Who is that ? A:我是本,我能和迈克说话吗?

This is Ben speaking.Can I talk to Mike.B: 有什么事吗?他现在不在。

Is there anything I can do for you?He is not here.A:他什么时候回来? When does he go home? B:我不知道。I do not know.A:能帮我带口信给他吗? Can you take him a message B:可以。Yes I can.A:谢谢。Thanks.B:不客气。

You are welcome.

第三篇:情景教学之对话教学

情景教学之对话教学

2010至2011年教研计划

以洪完小

孔令学

情景教学法是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生动的情景,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可借助音乐的艺术感人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置身其间。师生就在此情景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感、知识、思维、智慧的生成的教学活动。

因此,“情景教学”有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智慧、发展想象、生成智慧等多方面的优点。

对话教学就是情景教学的具体体现。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语文教学应在教师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对话教学就是创设一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情景,让学生生成智慧、知识,品味语言、情感,收获成功、自信。

对话教学让教学变身为不是告诉,而是生成,生成源自: 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教师对话,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相互启迪的大智,相互早就的大美。

对话教学三部曲:

1、创设对话情景

2、学生、教师、文本对话

3、知识、情感、智慧的生成 教研活动开展:

1、主题:情景教学模式研究

2、步骤:集体备课,授课,评课,辩课,改进教学模式。

3、个人授课为主,课堂等级达标为辅进行教研,形成初级教学模式。

第四篇:中职英语课堂情景对话教学初探

中职英语课堂情景对话教学初探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以及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作为“世界普通话”的英语,其重要性日趋上升。尤其是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便在各行各业上得以广泛运用。我们知道,在追求高效率的当今时代里,英语的听、说能力尤为重要。近年来,在笔者所任教的职业学校的对口单独招生高考新考纲中就增加了15分的情景对话题,这让我们英语教师和学生都加大了对英语情景对话学习的重视。但长期以来,缺乏语言运用的真实环境使得原本就基础薄弱的中职学生不会也不敢开口说英语,英语听说课往往形同虚设,学生的英语是名副其实的“哑巴英语”。

作为一个英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借助于现代教学技术、实物、游戏等来创设各种各样的情景给学生提供在课堂上运用语言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用英语进行听说的欲望,切实提高他们的情景对话的能力。江苏省现行的对口单招高考英语考纲中的交际功能共16项,包括问候与道别、引荐与介绍、感谢与道歉、预约与邀请、祝愿与祝贺、求助与提供帮助、赞同与反对、接受与拒绝、劝告与建议、投诉与责备、表扬与鼓励、指令与要求、禁止与警告、询问与提供信息、情感表达、讨价还价。情景对话课堂应该是给中职学生英语学习提供了一个活力舞台,作为台下指挥者的教师应努力掌握好手中的指挥棒,透彻钻研教法,让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更有效、更精彩。

一、活用情景

英语教师要善于充分运用现存的、真实的场景,诸如在学年初让学生的自我介绍、邀请学生参加自己的生日派对、学生生病未来上课打电话询问情况等情景。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而后根据情景真实的信息,通过加工,精心组织,最后让他们在跃跃欲试中展示给全班同学。

二、看图说话

我们在第一册第六单元,有一段关问路的对话。那么教师可以在课前根据课文设计一个情景,在课前画成一幅画,从所在中学的位置到哪个大学或院的路线图,然后根据画面的路线上课时,要求学生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问路对话,经过哪几条街或路,乘哪几路公共汽车,其中拐哪几个弯……这样学生很快便会掌握课文中的对话,巩固了所要学习的知识,同时也复习和巩固了一些常用的词汇及他们在语言中的运用。

另一种看图说话的做法是教师可以创作一组(通常四幅)带故事情节图片,并提供一些关键词,把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位组员发挥自己的想象说出几句话来描述这幅图,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如第一位同学说:“Tom was on his way to school.”接下来的一位同学描述:“He found a young man who rode a motorbike knock down a granny.”……为了鼓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可在学生展示后,评出优胜组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随着学生学习的进展,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挖掘情境中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并用简单的文字表达,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三、游戏对话

教师在教授课本中基本交际用语的基础上,设定几组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分组选择情境,自编对话并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演,再由教师和学生共同选出表现最出色的几组。如问候与介绍的交际情境,可设“把自己的长辈介绍给同学认识”和“把自己的男同事介绍给闺蜜认识”两种不同的情境,提示学生注意这两种情境的介绍方法存在差异;再如讨价还价的交际情境,列出不同的商品信息,看哪组同学的讨价还价生动、有效。

当然游戏的类型应该是丰富多样的,比如猜谜游戏,让两位同学组成一组,其中的一个同学用英语描述投影中的实物,另一名背对投影的同学猜出这个实物的名称,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并表达的习惯。事实证明,这样的游戏对话课是充满笑声的,虽然创设的是虚拟的情境,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话题当中来了,只要有一组或是一两个幽默的同学得到了表扬和肯定,其他学生都有跃跃欲试的感觉,他们的日常交际用语的运用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四、视频学习

语言是人们在长时间的实践中形成的认同符号,其运用“规则”可依。孩子学语言是个模仿的过程,“模仿”是学好英语的基础。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极度发达的时代,英语学习资源也是应有尽有,尤其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视频资料,可创造生动逼真的英语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选择适合中职学生的英语学习视频有《走遍美国》、《HH English》、《Great videos》等。如《走遍美国》视频在每个真实情景的小片段后都设有一个“Focus in”环节,把这个片段里的主要交际用语用歌曲的形式专门展示,能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当学完一个主题的情景对话后,可及时模仿,以在运用中达到有效记忆。当然也可以选择像《奥巴马在上海复旦大学的讲话》这样的时事英语视频,课时富余的情况下也可以播放著名的英文电影,如《Ice Age》、《Sound of Music》,为了让视频或影片中的对话得到更好的记忆,可以选择其中的精彩片段,请学生模仿并进行配音,让学生感受英语口语的魅力。

英语教学是教和学的结合,是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除了要明确教学目的,熟悉教学内容,掌握好教学方法之外,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注重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以最有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表明:只要英语教师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中职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的现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创设合适的课堂情景,提供足够的训练机会,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中职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就一定会有切实的提高,为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的对话(精选)

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阐释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对话和交流的关系。我们的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师生关系是维系教学活动的基本关系。而语文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就是对话,阅读教学的过程也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碰撞的过程,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中,师生对话应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方式。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教学的意义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师生对话把握得好的话,对师生双方都会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1、师生对话式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在传统语文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得索然无味,学生听得毫无兴趣,学生在毫无生机的氛围中丧失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以至于厌倦上语文课,对语文学科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师生对话式教学则营造了一种民主的课堂氛围,为教学过程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师生对话中,学生是对话的主体和课堂的主人,能主动地阅读、思考、讨论,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他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并就这一观点与老师、同学展开对话,在对话中修正自己、完善自己,在对话

中感受汉语言的文化韵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这样,学生会认为学习语文是一件乐事,是一件可以自己掌控的事,从而大大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2、师生对话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传统教学追求固定、统一,追求标准答案,导致学生思维发展受限制,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提高。对话教学则注重的是学生自己的想法,不同的学生可以站在不同的立场,以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体会同一问题而得出的不同结论。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在师生对话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个人经验、学习风格等得到尊重,从而营造了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而民主的氛围是创造力形成的沃土。

3、师生对话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中生存就必须跟他人交往沟通,只有这样人才能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生存、立足。师生对话教学中师生对话过程本身是一个交往过程,作为学生为了能更好地跟老师对话,体会老师的感情和观点,首先必须认真做好一个听话者,认真倾听;其次要理清自己的思路,用准确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使老师明白自己的所思所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交往、沟通能力会得到很大提高。

4、师生对话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跟学生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思维方

式和出乎意料的答案,使教师在交流中扩大知识面,获得新的经验、信息,使教师修正、完善自身的观点,总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提炼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同时,在语文课堂的师生对话中,学生有时会提出一些教师预设之外的问题,需要教师在知识储蓄上有更多的准备。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必须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这样也就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语文师生对话教学中出现的偏差

对话教学理念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新风,但由于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语文阅读教学中产生了对师生对话教学的误读,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偏差。

(一)问答式对话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老师并没有真正吃透对话理论的内涵,由于理解的偏差,有些教师把对话简单地理解为“谈话”和“说话”,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学生不假思索立刻举手。然后教师指名回答,再补充讲解,再提问下一个问题,如此循环往复。

例:一位教师在教学《范进中举》时,与学生进行了一段问答——

师:这篇课文作者是谁? 生:吴敬梓

师:吴敬梓是哪个地方的人? 生:安徽全椒人

师:吴敬梓是哪个朝代的小说家?

生:清代

师:吴敬梓的出生年月是什么? 教学的展开全部围绕问题进行,教学的推进过程就是问答的延续过程。问题回答完了,对话也就宣告结束。这是典型的一问一答的“浅对话”,而且常常是无疑而问,或者是简单地向学生再现“是什么”等显性知识。这种问答式对话,缺少视界的融合、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也缺乏自我反思和相互唤醒,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二)强制性对话

教师以教学参考书为依据,分析阅读文本,拟定对话思路,预设若干对话陷阱,在教学过程中以强制的方式请学生做出回答。让学生沿着老师设定的思路一步步走向老师的结论。

有位教师上《乡愁》,设计了一个提问导语,目的是想让学生说出课题来。于是他叫起一个学生,启发道:“如果有个人到了一个遥远的地方,时间一长,他开始想念自己的亲人,这叫做什么?”

学生答道:“多情。”

“可能是我问得不对,也可能是你理解有误。好,我换个角度再问:这个人待在外乡的时间相当长,长夜里他只要看见月亮就会想起自己的家乡,这叫做什么?”教师又问道。

“月是故乡明。”学生很干脆地答道。

“不该这样回答。”教师有点急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学生回答的语气显然不太自信了。他抬头一看教师已是满脸阴云,连忙换了答案:“月亮走我也走。”

“我只要求你用两个字回答。而且不能带„月‟字。”教师继续启发道。

“深情。”学生嗫嚅道。

好在此时下面有同学接口:“叫做„乡愁‟”,教师才如释重负。

这种以预设的答案硬拽学生入“彀”的对话,失去了对话的平等性和独立性,是教师独霸式的对话。

(三)脱离文本的对话

与文本对话是读者(教师、学生)与文本视界融合的过程,是语文对话教学中的最重要的形式。各种对话的着力点应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渠道上,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阅读,发现意义,实现自我的精神建构。然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学生读书还没有几分钟,老师就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有的老师一味让学生大胆发表见解,甚至任由学生脱离文本天马行空地自由发挥,或无关痛痒地无谓争辩。

例:某教师执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个学生问:“„邹忌修八尺有余‟中„八尺‟是多高?”这位老师马上说:“好!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于是,一节课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置文本于不顾,严重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完全背离了语文教学的主题。这种缺失文本的对话,是一种“空对话”。阅读教学既然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的对话过程,就不能仅有学生的发言,而教师和文本却话语

缺失。读者的主体作用不是无限和万能的,它理应受到作者、作品的制约。

从以上种种误区来看,语文对话教学存在的问题确实相当普遍。语文教学要产生真正对话还需要再向前走一步。针对当前语文对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真进行反思与剖析,廓清语文对话教学的内涵,并探讨理论向实践转化的策略,以达到正本清源,促进教学之目的,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迫切性。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的方法

(一)充分预设

在大多数情况下,师生对话是不可预设的,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科学的回应,有时也会因为学生出人意料的回答或提问而一时语塞,因此要提升对话的质量,智慧的教师还要做好充分的预设,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1、预设学生的“疑问”

教学片断:(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生:“„兴,百姓苦‟,国家兴盛,百姓怎么也苦呢?”

师:我给大家讲一组数据。当初修建咸阳宫,秦始皇动用了四、五十万人,经历了几年才盖好。但是不到一百年时间,就被项羽一把火给烧了,不久汉朝又开始了,又建了宫殿,然后又变成土。就这样宫殿毁了又毁,百姓建了又建。……

老师在这个环节积极理答,彰显深厚的教学功力。我想,教师之所以能泰然处之,是因为课前有了充分的准备,不但全面深刻地解读了文本,而且认真“备了学生”,预设学生的“未知”,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了比较深入地了解,对他们的疑问作了很好的预设。

教师的备课是为了更好地教学。因此,教师在每一堂备课中都要考虑和参考一些相关的教学材料,比如:到网上进行理论知识的查询、在教学参考书中吸取不同的教学建议和方法等、翻阅一些相关书籍、有时借鉴别人的教学备课等等,在备课中预设一些教师认为适合学生的问题和环节。

2、预设学生的“答案”

教学片断:(宗璞《紫藤萝瀑布》)

师:有人说,把紫藤萝比喻成树精灵的一绺儿长发也是可以的,你觉得可以吗?

生1:可以。师:为什么?

生1:因为既然是精灵嘛,头发想必就是彩色的。而且在微风的吹拂下,也是动态的。

生2:不对。头发不会从上往下动,只会左右飘散,而紫藤萝花是从上往下的。而且头发很没有气势,显得小家子气。

师:分析得不错,同学们还要注意“一绺”这个词,字典上解释,“绺”:线、麻、头发、胡须等许多根顺着聚在一起叫“一绺”。从这我

们知道“一绺”让人联想到得是物的长,而没有宽的感觉,而紫藤萝不仅长而且宽,把紫藤萝比喻成树精灵的一绺儿长发不太恰当。

针对“你觉得可以吗”这一问题,教师在课前已经预设学生的“答案”会有肯定否定两种,课前从字典上查到“绺”字的意思,抓住“绺”字,智慧理答,引导学生从形态上分析”紫藤萝“不能喻以”一绺儿长发”。

我们听一些特级教师上课,常为他们在课上与学生巧妙的对话折服。这种境界是我们的课堂梦寐以求的。我想,这些看如信手拈来的潇洒背后是一遍遍地学习教材、研究学生、揣摩教法支撑着的。长期的研究积累了课感,才会有课堂上高质量的师生对话。

(二)善于倾听

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认为,倾听学生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练习。那么要使课堂焕发生命的精彩,对老师来说就是要准确地接住孩子的“发言”,这一素质的基础就是学会倾听。倾听,听懂学生的心是老师的特殊本领。只有善于倾听,才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只有善于倾听,才可能了解学生的思维;只有善于倾听,才真正有可能实现与学生的有效对话。

由于诸种原因,面对一个新的文本,学生的理解有时是不到位的,甚至是比较肤浅的。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智慧,认真倾听学生比较肤浅的见解,了解学生的思维。通过师生间对话鼓励学生进行完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抓住事物的关键,说到点子上来。

教学片断:(《桥之美》)师:你认为课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几乎所有的学生立刻说是“桥”,教师马上意识到学生对课文理解是不到位,需要引导。)师:那么,文中提到哪些桥呢?

生:(再读课文后):江南水乡的桥、威尼斯的桥、赵州桥、乌镇小河上的桥……

师:作者是为了介绍这些桥吗?

生:(思考讨论后):不是,作者提到这些桥式为了说什么样的桥美。师:那么,课文的说明对象是—— 生:(齐)桥之美!

面对《桥之美》一文,学生初读后,比较肤浅的认为说明对象是“桥”,教师没有马上否定,而是进行了启发式的师生对话,鼓励学生进行完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抓住事物的关键,说到点子上来。

(三)巧用追问

追问就是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回答后,通过对话,引领学生深入思考,而创设一些问题。追问有利于对话深入展开,可以说,追问是纵向深入式的,它可以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教学片断:(杜甫《石壕吏》》)

师:“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幽咽”是什么意思?

生:压抑的哭,哽咽。

师:为什么不敢大声哭?谁在哭?为什么?

生:不敢大声哭是因为官吏的粗暴。

生:儿媳妇在哭。丈夫战死、婆婆又被捉,儿媳忍不住地哭。

生:老头子在哭。偷偷回到家的老头子,看到老伴已经被抓走,想想将来的生死也不可知,忍不住为老伴的命运为全家的遭遇而哭。

生:老妇人在哭。想到连自己这样一个年迈体衰的老太太官吏也不放过,想到家人,老妇人也不能不哭。

生:小孙子在哭。

师:还有可能谁在哭?(生沉默,老师追问启发)在这个事件中,就这一个抓人的官吏吗?官吏抓人就抓这一家吗?

生:还有可能是其他人家的大人孩子在哭。因为,在安史之乱中,遭难的应该不仅仅是老太太一家。

生:我认为诗人也在哭。杜甫目睹这一切又无能为力,诗人的心在因百姓的痛苦而幽咽。

师:为平定安史之乱,朝廷四处抽丁补充兵力,给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老妇人一家只是一个代表——三男应征,两儿战死,家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昼夜难安。最终老妇自请应役,一方面是老妇为保老翁、儿媳,迫于无奈,一方面从官吏连老人也抓,可见当时壮丁已抓尽,家家户户“室中更无人”。而此夜,官府依然蛮横抓人,再次遭难的又何止老妇一家?因此,此处的“泣幽咽”不仅是儿媳为丈夫出征、婆婆被抓而低声哭泣,还有千千万万个失去丈夫、失去婆婆公公的儿媳,失去儿子、失去媳妇的老人,失去父母、失去爷爷奶奶的孩子在低声哭泣……诗人一路走来,他看到了太多苦难。正如那个

同学所说:诗人的心也忍不住为这一家人,为战争中遭难的千家万户、为广大的苦难的百姓而哭泣。

学生在理解诗歌时,往往喜欢直奔中心,没有真正的感受。我们老师也都希望学生能切中要害,然而更多时候,学生的回答并不能一下子答到关键点,这就需要我们去引导,而引导的一种有效方法就是追问。学生在教师刨根究底的追问中,深入思考,逐渐明晰。这种追问的目的是让学生不断深入了解课文,推进学生的深度思考,使他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综上所述,师生对话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方式,语文教师只有纠正对话教学中存在的偏差,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