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贞观之治教案[精选]
《贞观之治》教学设计
小箐中学齐奇
课题:“贞观之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对象:初一学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史实;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初步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观察图片,分析史料,小组合作,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认识到唐太宗和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性改良措施,将促进社会的发展,让学生体会今天祖国的繁荣发展的盛世景象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实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4)教材分析:本节课“贞观之治”是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中的第二课。可以说在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下启第三课开元盛世,所以在本单元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可以说繁荣和开放是从“贞观之治”开始的,所以本课在本单元中也处于重要地位,所以要认真学习。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可采用搜集有关资料、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
教学难点:对唐太宗,武则天的评价(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事实,了解历史上唐太宗和武则天,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对历史人物进行全面评价。)
教学方法:引导阅读课本,归纳总结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总结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回答,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阅读史料,培养学生理解史料能力,并树立一切从事实出发的原则;联系实际,使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播放电视剧《贞观长歌》中的一个片段来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繁盛一时的隋朝”,对隋朝的政治经济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就让我们接着学习我国的古代史,隋朝灭亡之后我国古代最繁荣的一个朝代——唐朝,在学习唐朝之前先请同学们来看一段视频(PPT播放电视剧《贞观长歌》中的一段),然后思考老师给出的问题。
师:同学们看完视频之后,老师想请同学们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电视剧《贞观长歌》中所表现的重要人物是谁?
2、他是唐朝的建立者吗?
3、他统治的时候唐朝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 生:回答略
师:通过同学们的思考,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唐朝还是有一定的了解,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围绕这三个问题来学习本节课:《第2课 “贞观之治” 》
师:在刚刚的的问题中,通过同学们的思考回答。老师了解到同学们都知道唐朝的建立者并不是视频中所表现的重要人物,那么唐朝是谁建立的呢,我们先来学习本节课的第一个子目——唐朝的建立,通过学习来解开心中的疑惑。
一、唐朝的建立(简要了解唐朝建立的史实,唐太宗李世民其人及其登上皇位的过程)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九页唐朝的建立这一子目的内容,然后找出唐朝建立的背景、时间、开国皇帝、都城。
生:唐朝建立的背景是隋灭,618年李渊建立,定都长安。
师:同学们对课本知识归纳的很好,下面老师补充一下有关唐朝建立的史实。背景: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王朝
陷于瓦解。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害,隋朝灭亡。唐朝建立时间:618年(隋炀帝死后的同一年)开国皇帝:李渊(太原起兵反隋的贵族),年号武德 都城:长安(现在的西安市)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唐朝建立的过程,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在学习贞观之治之前,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们知道贞观之治是谁统治时期形成的,他是唐朝的第几任皇帝以及他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呢?
生:第二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事变登上皇位。
师:回答得非常对,看来同学们都有认真预习课文,通过同学们的预习以及课外知识的补充,知道了是李世民继承了皇位,在他的统治下唐朝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治世“贞观之治”。他是通过玄武门事变登上皇位的,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讲讲玄武门事变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生:讲述略
历史知识补充:李世民: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智勇兼备,文武双全,在反隋和平定天下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帮助父亲稳定了新王朝,被封为秦王。
玄武门事变:李世民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功名日盛,盖过了当时的太子李建成,李建成意识到李世民是自己皇储的地位的重大威胁,所以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双方展开了夺位之争。最终在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引发了玄武门之变。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在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城大内皇宫的北门——玄武门附近发动了流血政变,杀死了自己的长兄(太子李建成)和四弟(当时的齐王李元吉),得立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历史上将这次流血政变成为“玄武门事变”。
师:唐高祖李渊建立了唐朝,并完成了对唐朝的统一。但是唐朝在他的继承者李世民统治时期却发扬光大,虽然李世民继位的过程在古代有违常理。但他在继位后励精图治,带领唐朝走向繁荣与昌盛,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一位明君,他在继位后,是如何治理国家的,唐朝在他的治理下又形成了一种怎样的局面,下面让我们来学习本节课的重点子目“贞观之治”
二、“贞观之治”(重点讲解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即开明思想的影响和唐太宗治国的主要措施,以及贞观之治的最终形成。)
(一),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师:每一任皇帝治理国家,必定有一个主流思想进行指导,那么唐太宗在哪种思想指导下治理国家的呢,先来看看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思想。
1、开明思想的影响
师:出示文献资料请同学们理解回答(结合第8页注释,谈谈自己的看法)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李世民 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准确,唐太宗因为亲身经历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了隋朝的灭亡,认识到了人民力量的伟大。所以唐太宗以史为鉴,居安思危,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关系。贞观年间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明思想制定的。
师:那么在这种开明思想的指导下,唐太宗制定了那些具体政策和措施来治理国家呢? 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
2唐太宗治国政策和措施
师: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八页,从经济、政治、用人三方面找出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师:通过同学们阅读课本以及小组讨论,我找一位同学来说说唐太宗在经济方面做了哪些措施?
生:唐太宗在经济上注意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劳役;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师:这位同学总结的非常好,我们通过课本第八页中间绿色小字故事来看看唐太宗是如何从自身做起,落实“戒奢从简”的。这个故事讲了唐太宗为了不浪费民力,拒绝臣下在宫中建暖阁的奏请。从这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唐太宗从自身做起,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那么他在政治上有做了哪些措施,再请位同学回答一下。
生:唐太宗政治方面的措施有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对,唐太宗下令合并州县,使得官吏减少,官吏减少之后,财政收入支出就会减少,农民所缴纳的税收就减少,所以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有利于国家安定。
师:唐太宗他一人肯定无法治理一个庞大的帝国,那么他是如何任用有才能的人来帮助他治理国家的呢,再请一位同学回答一下。
生:在用人上,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丞相,人称“房谋杜断”。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师:这位同学总结的很对,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通过读课本中唐太宗与魏征的小故事以及你自己平时的课外了解,来给大家讲讲他们之间动人的故事。
生:讲述魏征直言不讳,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故事。
师:这位同学讲的非常好,可以说正是因为唐太宗虚心纳谏,最终以其气度赢得了贤才谏臣的支持,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在唐太宗治理下唐朝社会的发展情况,也就是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
(二)、贞观之治的形成 师:请同学们阅读以下两段史料
资料一:“(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资料二:“(经过唐太宗统治后)天下大稔。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资粮,取给于道路。”
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师:同学们的理解了是正确的,上述两段史料分别记载了唐太宗治理前后社会现状的不同。通过资料一可以看出,隋朝末年的残暴统治和多年的战争造成了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的景象。资料二与资料一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资料二可以看出唐朝在唐太宗治理下,出现了庄稼大丰收,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
师:通过资料二以及课本内容,我们知道唐太宗贞观年间,农民占有欲一定土地,赋税负担减轻,有了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因为那时候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同学们在这里要注意一下,“贞观之治”不是贞观年间就已经存在的说法,而是后人对贞观年间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盛况的一种赞称。)小组讨论环节: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对唐太宗有了一定的了解,请同学分小组,然后谈谈在你们的心中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皇帝,该如何评价他?
生:回答略
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对,评价都比较客观,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治世“贞观之治”。在位时居安思危,知人善任,虚席纳谏,以农为本,减轻徭役,是一位明君。
师:我们学习了在唐太宗治理下唐朝形成了一种繁荣昌盛的局面,那么在唐太宗逝世后,唐朝又进入到了怎样的一个发展状况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节课的第三个子目——女皇武则天
三、女皇武则天
师:我想同学们都知道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那么我想请问一下在当时一种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下,武则天是怎么登上皇位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九页内容,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生:回答略
师:通过同学的回答,老师来补充讲述一下,武则天登上皇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唐太宗逝世后,将皇位传给了儿子李治,继位为唐高宗,但他体弱多病,很少理政,大部分政事都由皇后(也就是后来的武则天)来处理,武则天在理政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实权,最后在晚年时候称帝,改年号为周。这就是武则天成为女皇帝的一个大致经过。这位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历经艰难才登上皇位,我们来看看她登上皇位后是如何治理国家的。
师:用PPT展示图片《无字碑》,这是武则天死后所立的无字碑,其用意是:她的功过是非由后人评说。那么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学习,给这个众说纷纭的女皇一个客观公平的评价。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这一子目的内容然后思考,归纳武则天主要有那些政绩。
生:回答略
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老师讲武则天的政绩总结如下:(1)重视发展农业生产;(2)选拔贤才(讲述第十页绿色小字故事,从事实出发,体现了武则天重视选拔人才);(3)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师:学习了武则天在位时的政绩,下面我们来解决一下关于武则天无字碑的问题,结合我们所学的内容给她一个公平,客观的评价。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谈谈你的观点。
生:回答略
师:同学们对武则天的看法有褒有贬,通过同学们回答,老师认为我们评价武则天应该从政治以及她对历史发展的贡献来评价,当代文学家郭沫若是这样评价武则天的,说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意思是她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弘扬了贞观之治。我觉得非常有道理,从政治上来看,她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女皇帝,女政治家。通过本节课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评价,我想同学们学会了从客观史实以及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贡献来评价历史人物。
四、小结
师:最后我们回过头来看我们这节课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本单元的《第二课 “贞观之治”》,了解了唐朝的建立,学习了唐太宗时期所形成的贞观之治,以及唐太宗之后武则天对唐朝的治理和对盛世的发扬。常言说: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那么同学们学习了“贞观之治”这一课,联系自身,你学到了什么,又从中获得了什么?
生:回答略
师:听了同学们的回答,可以看出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益良多,老师非常高兴。也希望在以后的历史学习中,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通过历史学习,提高自身能力,达到我们学习的目的。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课后请同学们完成老师布置的习题,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巩固。
板书设计:
第二课 “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1、建立背景:隋朝灭亡
2、时间:公元618年
3、开国皇帝:李渊,年号武德(唐高祖)
4、都城:长安
5、第二任国君:李世民,年号贞观(唐太宗)
二、“贞观之治”
(一)、“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1、开明思想的影响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李世民
2、唐太宗的治国政策和措施
经济: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政治: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用人: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丞相,人称“房谋杜断”。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二)、“贞观之治”的形成
唐太宗贞观年间,农民占有欲一定土地,赋税负担减轻,有了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因为那时候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武则天
政绩:(1)重视发展农业生产;(2)选拔贤才(讲述第十页绿色小字故事,从事实出发,体现了武则天重视选拔人才);(3)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第二篇:贞观之治试讲教案
试讲教案
【课题、章节】:《贞观之治》,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课型】:新授课 【教具】:黑板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道唐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2、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史实,掌握他的治国方法,清楚他对唐朝的贡献。
3、对唐太宗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
【教学重难点】: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2、对唐太宗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
【教学内容】:
一、唐朝的建立 1、618年,李渊带兵进入长安,建立唐朝,李渊就是唐高祖。
2、627年,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
二、贞观之治
(一)、定义
(二)、原因:
1、思想:以隋为鉴,以民为本;
2、经济:轻徭赋税,发展生产;
3、政治:戒奢从简,合并州县;
4、用人: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5、文化:兴科举,大办学校。
(三)、表现: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四)、影响:(借鉴)
三、女皇武则天
继续实行唐太宗的政策,发展生产,选拔贤才,使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改善,人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教学设计】
【导入】电影电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少不了的一项娱乐活动,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同学当中,有多少人喜欢看电影电视。有多少人喜欢?几乎是全部啊!老师呢,也喜欢看电影电视。那同学们有没有看过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剧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历史人物是谁呢?对,武则天!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她称帝之前,唐朝的政局是怎样的?有人说她在位期间,经济发展,国力逐渐增强,她的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贞观是谁的年号?历史上所说的“贞观之治”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这个谜底!一起学习第2课:贞观之治。
【老师】在上一节课的内容当中,我们学习了《繁盛一时的隋朝》,因为隋文帝励精图治,所以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朝出现繁盛局面。可隋炀帝即位之后,骄奢淫逸,施行暴政,人民起义此起彼伏,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那唐朝是谁建立的呢?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吗?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7页的内容。【学生】唐太宗不是唐朝的建立者,唐朝是李渊建立的。【老师】李渊什么时候建立的唐朝? 【学生】618年。
【老师】公元618年建立的唐朝,定都哪里? 【学生】长安。
【老师】定都长安,李渊被后人称为什么? 【学生】唐高祖。
【老师】好,这个问题大家确实弄清楚了。在隋末农民起义勃兴之际,贵族李渊父子于太原起兵,势力迅速发展。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即唐高祖,改国号为唐,定都长安,唐王朝正式建立。李渊原本是立的长子李建成为太子,那李世民又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呢?现在请大家看课文的小字部分:玄武门之变。和大多数皇帝一样,他登上皇位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较大的一次政治事件就是玄武门之变,经过这一事件,唐高祖李渊才传位给李世民。李世民就是唐太宗,627年,改元贞观。唐太宗亲身经历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了隋朝的灭亡,所以他即位以后,励精图治,使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那什么是贞观之治呢?课文已给我们给出了解释。指的是: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逐渐增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老师】也就是说,贞观之治,它是一个时间?一个方针?还是出现的一个局面?一个景象?是繁盛的局面,还是萧条的局面?那形成贞观之治繁盛局面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看课本内容,找出答案。【学生】首先,唐太宗吸取了隋亡教训,明白了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第二个是,在唐太宗时期,他还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而且还减轻了农民的赋税劳役。第三个是,他沿用了隋朝的三省六部,还增加了宰相人数,在地方合并了州县。最后,唐太宗比较善于用人,重视纳谏。
【老师】说的不错!刚才她从四个方面说出了贞观之治的原因。
1、思想:以隋为鉴,以民为本。唐太宗说过这样一段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深刻,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都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2、经济: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唐太宗在位期间,多次减免赋税,兴修水利,促进生产发展。
3、政治:戒奢从简,合并州县。唐太宗患有气喘病,大臣们多次建议修建暖阁,但都被他拒绝了,这是唐太宗勤俭节约的表现,唐太宗自己以身作则,使得下臣们也廉洁奉公。此外,唐太宗还在中央继续实行三省六部,增加宰相人数,避免宰相专权;在地方合并了州县,革除了民少吏多的弊政,这样就精简了机构,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4、用人:任用贤才,虚心纳谏。唐太宗认为“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就令臣下“广开耳目,求访贤哲”,他用人不避仇怨,不拘门第、民族。因此,贞观一朝,人才济济。如贤相房玄龄、杜如晦,谏臣魏征等。魏征原是太子李建成的人,玄武门之变后,他不但没有受到株连,还被李世民重用。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地说他失去了一面镜子。
【老师】除了上面的原因之外,老师还要补充一点:文化方面,兴科举,大办学校。唐太宗广招各地儒士,赐给路费,让他们来长安讲学,儒学的兴盛,前所未有,这样也就为国家培养了人才。正是以上种种原因,导致贞观之治繁盛局面的形成,唐太宗可以说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由此呢,老师就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即位之后,是否也会吸取隋亡教训,采取类似于唐太宗的统治措施,成为千古帝王的治世楷模呢? 【学生】我觉得不会,因为李渊建立唐朝以后,李建成,还有那个李元吉,他们都非常讨好皇帝的妃子,所以李渊非常喜欢李建成,虽然他也很有才,但他不把心思用在正题上面,比起李世民来就差远了。而且,虽然他手上也有很多能人,但他不用,魏征就是他的门人,多次给他提意见,他常常不理会,那这样的人即位之后,一定是用小人而不用君子。
【老师】用小人而不用君子,说得好!有反对意见吗?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学生】人往往是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是不容易被猜透的,虽然当时看起来很腐败,但或许当上皇帝之后,如果知道唐朝的江山是得来不容易的,或许他也会和李世民一样,治理朝政,吸取纳谏。而且,每个皇帝在登上皇位以后,都会去尽力的保护自己的政权,所以他登上皇位以后多少还是会吸取隋亡教训,也会纳谏一些有用的人,成为千古帝王。
【老师】同学们说的有道理。历史呢,我们不能重复,但我们可以假设,可以想象,可以从已经发生过的历史当中学到借鉴。我们今天的新课基本上就结束了,首先我们学习了唐朝的建立,了解了唐太宗的基本史实,知道了贞观之治繁盛局面出现的原因,最后对唐太宗进行了评价:说唐太宗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是一位千古帝王。那我们说 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是最终能从历史当中学到什么。在我们学习了贞观之治这一课的内容之后,你认为可以借鉴到什么?
【学生】我觉得在日常生活中,要吸取失败的教训,看到别人做错的地方,把它记下来,就可以避免自己犯同样的错。还要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很多人都说过,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思想相交换,就变成了两个思想,所以要多听取别人的看法,从而是自己变得更加完善。【学生】在贞观之治以前,李世民并不能成为皇帝,因为他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但就是因为他努力争取,才得到皇位,为后人造就了一番事业,所以我认为,有的时候有的东西并不是属于我们的,但我们要努力去争取,这样或许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为很多人带来幸福。【作业】:
前面我们学习了汉武帝的统治,汉武帝也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在这里,老师给大家布置一道思考题:列表比较唐太宗和汉武帝的政绩,看有什么相似之处,从中可以得出什么道理?
【老师】学史可以使人明智,鉴往可以预知未来。希望同学们可以在历史的海洋里畅游,为你们以后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好,我们今天的课就到这,下课!
【板书设计】: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二、“贞观之治”
1、建立者:李渊→唐高祖
(一)定义:
时间:公元618年
(三)原因 :
1、思想 :
都城:长安
2、经济:
2、李世民即位
3、政治:
唐太宗、李世民、627、贞观
4、用人:
5、文化:
(三)借鉴:
汉武帝、唐太宗 【教学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的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第三篇:唐太宗和贞观之治教案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3、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唐太宗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隋炀帝的暴政。(过渡)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起农民的武装反抗,隋朝官员李渊和他的儿子李世民也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起兵反隋。618年,隋炀帝被杀,不久,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二)讲授新课
(多媒体投影简单介绍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庙号太宗。626年,李世民登上皇帝宝座,他以贞观为年号,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国富民强的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提问:李世民是怎样登上皇帝宝座的呢? 学生回答:玄武门之变。
教师简单介绍一下玄武门之变的过程。
(多媒体投影展示)玄武门之变发生于626年。617年,李渊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并很快占领长安。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太子李建成随即联合四弟齐王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李建成曾经下毒害李世民。武德九年即626年,突厥犯边,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马,并准备在昆明池设伏兵杀李世民。有人把这一密议告诉了秦王。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抢先一步杀死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3天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诏曰:“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2个月后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
(过渡)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登上皇帝宝座,他以贞观为年号,在他统治时期(627—649)出现了国富民强的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探究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然后(投影展示)逐一重点分析
一、吸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集自鉴录》
二、任人唯贤,知人善用。
“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智者取其智,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
三、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古训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
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
卷七十一
四、轻徭薄赋,发展经济,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其对为本。”
五、重视教育,完善科举制,培养人才。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六、不分华夷,民族关系融洽。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唐纪》
最后教师归纳小结:
总之唐太宗能吸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并采取以农为本,减轻徭赋,完善科举制等一系列开明务实的政策,使得贞观年间(627—649)出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过渡)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很多人对他都有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并归纳一下。(多媒体投影)
北宋‧欧阳修 在《新唐书‧太宗本纪》赞曰:“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明‧明宪宗 在命儒臣订正《贞观政要》时写道:“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纯也。”
毛泽东:“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过渡)其实唐太宗对自己的功与过也是有说法的。
(多媒体投影)
唐太宗曾说过:「朕年十八,便为经纶王业,北翦刘武周,西平薛举,东擒窦建德、王世充,二十四而天下定,二十九而居大位,四夷降伏,海内安,自谓古来英雄拨乱之主,无见及者,颇有自矜之意。此吾之过也。」
唐太宗自己承认,「吾居位以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於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
最后教师小结: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辉煌的政绩足以使得 唐太宗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与大臣论治过程中,所形成的政治思想和君臣一体的政治局面,是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政治家多把唐太宗作为自己效法的楷模,把贞观之治作为自己追求的政治目标。
史海拾贝
唐太宗和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13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皇帝诞下三子四女。贞观十年薨。谥号文德皇后。上元元年,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
(三)作业布置
结合学过的史实来说一说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
第四篇:第二课_贞观之治教案
第二课 贞观之治
【讲授者】张莹莹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
开国皇帝:唐高祖
李渊都城:长安
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
出示材料: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唐太宗的治国思想: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教师总结,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唐太宗于汉武帝有什么共同之处? 教师总结,都注意吸取历史经验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强调)
展示武则天画像,边引导学生看图,边简介武则天经历。
重点介绍武则天的统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最后,引用郭沫若对其统治评价的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讨论: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
【小结】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学生应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以这一人物对历史的发展有无推动作用以及对当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其怎样的作用来判断。
【作业】阅读有关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书籍 【板书设计】
一、唐朝的建立与唐太宗即位
1、隋朝的灭亡:618年 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灭亡
2、唐朝的建立:618年 李渊 都城长安
3、唐太宗即位:李世民 年号“贞观”
二、贞观之治 唐太宗的政策措施: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三、女皇武则天
1、执政过程:晚年称帝,改过好为“周”
2、措施: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
3、如何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课后反思】
第五篇:贞观之治人教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播放文献资料,学生查找唐太宗、武则天相关资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其突破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可采用课前搜集有关资料、观看影视片断、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
本课学习的难点是对唐太宗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让学生先谈印象中唐太宗,然后再通过学习历史事实,了解历史上唐太宗,逐步达到对这一历史人物全面评价的目的。
三、教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小黑板。简易含图片的演示文稿。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从教科书提供的材料中,有针对性地提取有效信息。
采用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等基本知识。采用自学互论的方式,让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五、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一)唐朝的建立:
1、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回忆第1课的知识,讨论唐朝建立的背景。如:⑴隋炀帝好大喜功,修建大运河、三征高丽,修建东都„„劳民伤财,人民不堪重负; ⑵人民揭竿而起。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唐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并说说有哪些王朝曾在长安建都。
如:以长安为都城的有:西周、西汉、西晋、秦朝。
4、讲解农民起义的任用,指出唐高祖和唐太宗的行为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希望学生能够休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领会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5、唐朝建立后,又实施了怎样的统治?引入下一问题的学习。
(二)贞观之治:
1、观看唐太宗画像,讲述玄武门之变,太宗继位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提问:唐太宗为什么实行开明的政策呢? 学生思考、回答:唐太宗是吸取隋亡教训,决心实行开明的政策以巩固统治。
3、布置学生讨论,唐太宗实行了哪些开明的政策和措施。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老师归纳:
①政治上整顿吏治、作用贤良、虚怀纳谏;
②经济上轻徭薄赋、重视生产
4、指导学生阅读关于魏征直谏的故事,体会其不畏强权、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一切的优秀品质。
5、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提问:“贞观之治”的表现是什么?引导学生讨论治世局面的形成与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政策和措施之间的联系。学生:“贞观之治”的表现是经济发展、政治清明、国力强盛。
学生:由于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政策和措施,国家才有可能发展经济,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也才可能出现“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6、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们杰出的政治家?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归纳:
② 太宗关于吸取隋亡教训,形成较为开明的统治思想; ②政治方面,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整顿吏治;(学生解释“房谋杜断”。有关最著名的谏臣魏征,教师简述:这些贤才谏臣为唐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③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汉文帝起露台的故事)教师简述:这些开明的治国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
(三)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强调)
展示武则天画像,边引导学生看图,边简介武则天经历。
重点介绍武则天的统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最后,引用郭沫若对其统治评价的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句话的意思是她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弘扬了贞观之治。她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女皇帝,女政治家。
(四)小结:618年,唐朝建 高祖登基是李渊 太宗之治号贞观 唯一女皇武则天 留给后人大功绩
(五)当堂练习:
(六)布置作业: 讨论: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
七、板书设计 第2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1、唐朝建立的背景
2、唐朝建立的时间(618年),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的形成的原因
2、“贞观之治”的内容
三、女皇武则天
1、唯一的女皇帝
2、“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八、教学后记 俗话说,“要给人一碗水,你必须有一缸水”。在备课前,我深感自己的学科素养不够,用了周末的时间大量查阅资料,从宏观上了解隋朝的灭亡,唐朝建立的背景,唐太宗和武则天的治国策略,包括他们的君臣关系,他们与百姓的关系等等。在这一课堂上,我把我所找到的资料、史料全都运用到课件中去,希望学生多从资料、史料中找出相关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教师在备课时,往往考虑更多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且力求尽善尽美。每一个子目怎么讲,需要学生回答什么问题,甚至连过渡语怎么说等等全设计好;而恰恰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应采用哪些方法和途径。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的时间。同时,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可根据课堂情境,如学生的反应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