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并运用文中生字词;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领悟文意。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方法。
3、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4、学习闻一多敢说敢做,言行一致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
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习闻一多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方法。
2、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导入设计
(一)教师:播放《七子之歌》,学生可跟唱,创造情境。(学生熟悉此歌,由此可猜到作者,教师也可随机提问。)
这首歌的作者是闻一多先生,他是近、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他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是一位为人所敬的民主战士,他敢作敢为,言行一致。现在我们学习臧克家写的一篇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理解他的精神品质。
导入设计
(二)2004年2月5日,我国文坛再失巨擘,99岁的著名诗人、作家臧克家与世长辞,一轮明月、万家灯火伴他西行„„
臧克家(1905-20O4),他是对我国新诗作出了卓越贡献的著名诗人,创作生涯长达80年之久。成果之丰,影响之大,被认为是“一部足以现身说法的活生生的中国新诗史”。人们比较熟悉的是他为纪念鲁迅先生而写的《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如今,这句诗已经成为送给诗人自己最好的挽歌。朱自清曾说:“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茅盾曾说:减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最优秀中间的一个”。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起来缅怀闻一多这位伟大的民主战士。
二、作家作品
1、作者介绍
臧克家,诗人。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1926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 革命的洪流。大革命失败后,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四处逃亡。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948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亡香港。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
2、臧克家和闻一多
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3、闻一多
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 “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的斗争。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社长。“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三、检查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衰微(shuāi)
赫然(hè)
锲而不 舍(qiè)
兀兀穷年(wù)
沥尽心血(lì)潜心贯注(qián)迥乎不同(jióng)
慷慨淋漓(kǎi)
2 查工具书,解释下列生词。
(1)衰微:(国家、民族)衰落,不兴旺。
(2)赫然:形容令人惊讶的事物突然呈现的样子。
(3)迭起:一次又一次地兴起、出现。
(4)高标: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指超群、出众。
(5)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
(6)兀兀穷年: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穷:尽。
(7)沥尽心血:用尽自己的毕生精力。沥:滴。[来源:学#科#网]
(8)潜心贯注:用心专注而深刻。
(9)心会神凝:指集中注意力。
(10)迥乎不同:形容相差很远。迥:远。
(11)一反既往:完全改变以往的作法。既:已经。既往:过去。
(12)慷慨淋漓:形容情绪、语调十分激动,说法十分畅快。[来源:Z&xx&k.Com]
(1 3)气 冲斗牛:形容怒气很盛。斗:北斗星。牛:牵牛星。斗牛:泛指天空。
四、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可以由老师范读,或者放录音。
2、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7自然段)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的特点。
第二部分(8——20自然段)记述闻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
3、文章两个部分写出了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闻一多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讨论并归纳:闻一多先生的前期是一名卓越的学者,后期是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但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4、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怎样过渡的?
讨论并归纳: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话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的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这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自然。
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5、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他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6、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有哪些主要成就? 三部著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7、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说了就做,言行一致。8、课文记叙了作为革命者的闻一多的哪三件事? 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9、细读文章,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
(1)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研究志趣正浓、向古代典籍钻探、从唐诗入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几年辛苦,写成《唐诗杂论》。十年艰辛,写成《楚辞校补》。潜心贯注,心会神凝,写成《古典新文》。
(2)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迥乎不同,一反既往,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小声说,声音越来越大,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以生命作为代价,政治传单。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以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大无畏,大骂特务,慷慨淋漓,气冲斗牛,声震天地。前脚„„后脚,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五、小结。
这是一篇写得十分精粹的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它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他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革命家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六、作业。
1、下列句中的“说”各是什么意思?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告诉别人自己做了什么。.
(2)“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吹嘘自己的功劳。.
(3)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宣传革命,斥.责揭露反动派。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三、1,和四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问题研讨。
1、文章标题为什么取“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讨论并归纳: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众不同。作为卓越学者的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他谦虚美德和实干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作为革命家的他是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文章从说和做两个方面,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2、“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中“诗兴不作”如何理解。
讨论并归纳:“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指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如诗篇《红烛》《死水》等,是一个诗人。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3、“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钻得越锲而不舍”这句话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作者把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比作向地壳寻求宝藏,表现闻一多知难而进,持之以恒,潜心治学的精神。
4、“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句话加点字怎么理解?
讨论并归纳:“开一剂救济的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意思是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这是他潜心古代典籍的动力和目的。
5、“‘望闻问切’也还只是‘望’的初级阶段“这句话 加点字应怎么理解?
讨论并归纳:“望闻问切“是我国传统医学诊断病情的方法。用在这里是比喻的说法。把我们衰微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6、“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这句话加点字应如何理解?
讨论并归纳:“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一多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买相承。
7、“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话加点字应怎么理解?
讨论并归纳:“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使他分心。
8、本文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讨论并归纳: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
(1)语言描写: 如:“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这两句话表现了作为卓越的学者的闻一多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再如:“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表现闻一多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2)肖像描写: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都具体表现闻一多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
(3)细节描写:如“一个又一个的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表现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的精神。
9、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在班上交流。
讨论并归纳:略。
三 课堂小结
闻一多先生既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四、拓展延伸
从古至今我国有很多像闻一多先生一样的文人,用自己的言行实践着自己的理想。请你说出一两句表达他们理想追求的诗,并简要说说他们的事迹。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陶渊明:“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
锲而不舍,沥尽心血
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卓越的学者、言行一致的志士 伟大的爱国斗士
投身民主运动,做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
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第二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学目标:
1、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2、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3、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4、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的精神和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重要语句,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2.学习文章选材精当和组材恰当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关键词句。
教学方法:文献法 朗读法 研讨探究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导言: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这段话高度赞扬了谁?
明确:闻一多。表现了他怎么样的精神品质? 明确: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中就充分表现了这一点。2.检查预习情况:
⑴(学生)朗读课文,听读的师生正音。⑵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衰微(shuāi)
赫然(hè)迭起(dié)卓越(zhuó)
锲而不舍(qiè)小楷(kǎi)沥尽心血(lì)慷慨淋漓(kāng kǎi lín lí)迥乎不同(jiǒng)目不窥园(kuī)
望闻问切:中医诊病术语,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兀兀穷年: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迥乎不同:很不一样。⑶简介臧克家、闻一多。
臧克家(1905~2004),现代著名诗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歌和民歌。1932年开始写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 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此后,他陆续出版的诗集,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泥土的歌》、《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闻一多,本名家骅(huá)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大学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社长。“一二·一”惨案发 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生命。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二、整体感知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文章是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方面论述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2.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 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用这些高度概括的话过渡,它的好处在: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情况用极其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三、内容研讨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在“说和做”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了表现这一特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证明?“做”了再“说”、“做”了也不 “说” 三个事例: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部书的情况;
2.闻一多先生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学术,目的是什么?(原文答)闻先生研究学术的目的是“要给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说说闻一多先生的前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前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锲而不舍,沥尽心血 后期:投身民主运动,做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总结:卓越的学者、言行一致的志士、伟大的爱国斗士
四、课文研读:
1、文章开头引用闻一多的两句话有什么作用?
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自己的话起笔,直接点题,言简意赅。一是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闻一多先生对“说”与“做”的态度;二是以递进语意表现他“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的特点。起到开门见山,领起下文的作用。
2、作者选取作为学者研究学问上的三件事,选材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有什么不同? 写作《唐诗杂论》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它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其中第一件事详写,后两件事略写。
3、“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 “说”的内容与目的是什么? 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五、语句品析
1.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这是比喻。比喻闻先生研究学问是为了救国,是企图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的方法。2、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解释:望闻问切。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望诊是第一步。望:观察病人的颜色、舌苔、表情、发育情况等;
闻:听和嗅,即听病人的说话声音、咳嗽、喘息,并且嗅出病人的气味; 问:询问病人自己所感到的症状、以前所患过的病等; 切:用手诊脉或按腹部诊察有没有痞块等
3、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它”指深夜灯火。“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的诗《静夜》,表现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引用这一句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乐。
4、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何妨一下楼”意思一致,都是说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用心极专极深,别的任何事情不能使他分心。
5、“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为什么不用“研究”而用“钻探”? 这是比喻,更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钻研精神。
六、问题探究
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作用: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七、语言品味
作者使用了许多四字语(特别是成语)以及整齐的对偶句。使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请举出几个例子。
目不窥园 足不下楼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
对偶句: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2.目不窥园,足不下楼。3.不动不响,无声无闻。4.动人心,鼓壮志。5.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6.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八、体验反思:
这篇文章的原标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经作者同意,改成现在这个标题,哪个标题更好些?谈谈你的看法。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众不同。作为卓越学者的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他谦虚的美德和实干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作为革命家的他是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文章从说和做两个方面,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小结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知道:闻一多先生是一名卓越的学者,一位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一位大勇的革命烈士,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他是“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光辉典范,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传颂他,学习他!做一个生动的人,大写的人!
布置作业:摘抄文中你喜欢的语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第三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
教学目标:
1、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2、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3、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的精神和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教学难点:
体会生动形象,精练含蓄的语言。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有一个人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同学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闻一多)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正音,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衰微(shuāi)赫然(hè)迭起(dié)卓越(zhuó)锲而不舍(qiè)小楷(kǎi)沥尽心血(lì)慷慨淋漓(kāng kǎi lín lí)迥乎不同(jiǒng)目不窥园(kuī)
望闻问切:中医诊病术语,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兀兀穷年: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迥乎不同:很不一样。
锲而不舍: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迥乎不同:很不一样。
沥尽心血:比喻付出全部精力。
潜心贯注:精力集中,用心专一。
心会神凝:精神高度集中。
一反既往:与过去完全不一样。
慷溉淋漓:形容情绪、语调十分激动,说话十分畅快。
目不窥园:比喻埋头苦干,不为外事分心。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2)作家简介:臧克家、闻一多。
臧克家(1905~2004),现代著名诗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歌和民歌。1932年开始写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 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此后,他陆续出版的诗集,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泥土的歌》、《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
闻一多,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7月15日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后在回家的路上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臧克家与闻一多的关系:臧克家是闻一多的高足,常向闻一多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可见相知之深。闻一多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此文表示悼念。
二、整体感知
思考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明确:文章是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方面论述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2、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
第一部分(1-7)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用这些高度概括的话过渡,它的好处在: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情况用极其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三、内容研讨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在“说和做”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了表现这一特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证明?
明确:“做”了再“说”、“做”了也不 “说”
三个事例: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部书的情况。
2、闻一多做这些事情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目的:“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是做了再说,作为革命家的的闻一多是说了紧跟着就是做(说了就做,言行一致);那他做了什么?目的又是什么?(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明确: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目的:争取民主。
教师总结(课堂小结):综合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的人,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我们通过朗读、讨论,认识到闻一多先生“说”和“做”是完全一致的,这种高贵的品格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
四、品读闻一多
1、研读第一部分(1~7段)
(1)在课文(1~7段)中哪些话是对闻先生作为学者“说”和“做”的高度概括?(第1、2句)
(2)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学术的目的是什么?哪些语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闻先生潜心研究学术?
明确:目的:①“要给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意为从中国古代文化中探求振兴我们民族的方法表现为:②“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饭,几乎忘了吃”,“夜间睡得很少”„„
(3)“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怎样理解“群蚁排衙”?这句话表现出闻先生怎样的治学态度?
明确:“群蚁排衙”,文中指闻先生写字工工整整,十分认真,他的手稿都是蝇头小楷,好像群蚁排衙。表现了闻先生一丝不苟、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师小结: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严谨,不畏艰辛,这种治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新课学习。
品读闻一多,研读第二部分
(1)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他说了,是怎么说的?(“起先,是小声说,”“后来,声音越来越大”)
(2)说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叫人民起来,发对独裁,争取民主。)
(3)表现了闻先生什么精神?(无私无畏,勇于献身的革命斗争精神。“大勇的革命烈士”)
(4)播放录音资料《最后一次讲演》
(5)“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说说闻一多先生的前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前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锲而不舍,沥尽心血
后期:投身民主运动,做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总结:卓越的学者、言行一致的志士、伟大的爱国斗士
三、品读语句
1、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明确:这是比喻。比喻闻先生研究学问是为了救国,是企图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的方法。
2、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明确: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3、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明确: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它”指深夜灯火。“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的诗《静夜》,表现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引用这一句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乐。
4、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明确:“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何妨一下楼”意思一致,都是说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用心极专极深,别的任何事情不能使他分心。
5、“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为什么不用“研究”而用“钻探”?
明确:这是比喻,更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钻研精神。
四、问题探究
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描写: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作用: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五、体验反思:
这篇文章的原标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经作者同意,改成现在这个标题,哪个标题更好些?谈谈你的看法。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众不同。作为卓越学者的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他谦虚的美德和实干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作为革命家的他是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文章从说和做两个方面,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知道:闻一多先生是一名卓越的学者,一位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一位大勇的革命烈士,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他是“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光辉典范,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传颂他,学习他!做一个生动的人,大写的人!
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你喜欢的语句。
2、完全突破32页
板书: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口 行的 的闻一多巨 高
起稿政治传单人 标
革命家方面群众大会演说说了就能做
参加游行示威
附《最后一次演讲》片断。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
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第四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第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生词、理清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感悟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3.学习本文叙述中融入抒情、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的方法。教学重点:表达方式的运用及其作用,以及如何精选典型事例。教学难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导言: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这段话高度赞扬了谁? 明确:闻一多。
表现了他怎么样的精神品质? 明确: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中就充分表现了这一点。
2.检查预习情况:
⑴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听读的师生正音。
⑵全体学生解释下列词语:望闻问切、兀兀穷年、迥乎不同、赫然 ⑶简介臧克家、闻一多。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
思考:根据闻一多先生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几件事?又是怎样衔接连缀的? 2.读后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二分钟,然后全班交流。
明确:课文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学者”的方面,写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部书的情况;二部分“作为民主战士(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上下两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过渡句,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思考㈡本方是以什么来结构文章的?明确:作者是以议论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
三、品味探究
1.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听读学生思考上下两部分的共同点是什么? 2.合作学习小组次交流讨论一分钟,然后全班交流。3.师生评论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本文叙述了闻一多先生不同阶段在“说”“和”“做”方面表现的不同特点,热情赞扬他救国救民的需要及“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四、巩固拓展 请你列举一、二首闻一多的诗,说明他作为诗人也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者。
明确: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拓展
细读全文,画出精碎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读文—复述—谈变化)
明确: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度,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后期年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时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单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二、口味探究
1.作者写“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怎样起笔的?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自己的话起笔直接点题,言简意明。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闻一多先生对“说”与“做”的态度:二是语意递进加深。文章采用这样的方法起笔,不仅开门见山,而且引起悬念:闻一多先生是这样说的,做的又是怎样的呢?使读者迫不及待地要读下文。
2.探究品味闻一多写作《唐诗杂论》的部分: a:齐读3.4的分段: b:这部分文章叙述闻一多的写作《唐诗杂论》的目的以及他为了这一目的而苦读钻石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表现这些内容的关键词句的表达作用。
c:四人合作小组讨论,时间不少于三分钟。
要给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深宵灯火“大开光明之路”用比喻,拟人手法表达闻一多先生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古籍的目的。“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以整齐的句式流泻的激情,热情赞美闻一多治学“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无暇”“惜”,表现他治学专心致志的程度。“贪”,表现他治学如饥似渴的欲望。“辛苦”,“凝成”,表现其治学成果来之不易。3.品味探究第二部分:
思考讨论:文章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与第一部分写法有什么不同?这样写能收到怎样的效果?
使学生明确: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闻一多先生既“说”又“做”,先“说”跟着“说”的就是“做”。
第一部分写法是引用闻先生的“言”,然后记其“行”,再进行议论。第二部分把闻一多先生的“言”和“行”糅合起来写,把叙述和议论结合起来写,给人以飞流直下,一气呵成的感觉,表露了闻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议论中寓含深情,议论中夹以事实,扣击读者的心弦,使人对闻先生的凛然正气和高尚情操油然而生敬仰之情。
三、研讨问题
1.这篇课文在叙述中穿插了哪能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明确: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2.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
四、补充闻一多的一两个事例
设题意图是,加强学生课外语文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评议总结
1.回顾学习内容,自结学习收获,自评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2.以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结束。
第三课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2004年2月5日,我国文坛再失巨擘,99岁的著名诗人、作家臧克家与世长辞,一轮明月、万家灯火伴他西行„„
臧克家(1905-20O4),他是对我国新诗作出了卓越贡献的著名诗人,创作生涯长达80年之久。成果之丰,影响之大,被认为是“一部足以现身说法的活生生的中国新诗史”。
人们比较熟悉的是他为纪念鲁迅先生而写的《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如今,这句诗已经成为送给诗人自己最好的挽歌。
朱自清曾说:“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
茅盾曾说:减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最优秀中间的一个”。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起来缅怀闻一多这位伟大的民主战士。2.简介闻一多
指名学生介绍自己查阅的材料。
闻一多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
①诗人:新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②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③民主战士: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3.臧克家和闻一多:知遇相惜,亦师亦友。
4.所以这篇文章展现给我们的是:大师笔下的大师,巨人心中的巨人。
二、初读课文
教师邀请一位学生同读课文,一人一段,其他学生思考: 1.疏通字词,把生字词划下来。
2.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闻先生恪守着怎样的“说”和“做”的原则?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
1.解决基础字词(略)。
2.文章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闻一多恪守着“做了不说,做了再说”和“说了就做”的原则。从中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三、研读课文 1.研读表现闻一多先生潜心学术,成就卓越的段落。
教师:提起闻一多先生,我们头脑当中首先显现出来的是他怒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手枪,拍案而起的镜头。但事实上,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的身份是学者、诗人。他治学严谨、才华横溢、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文章的哪一部分最能表现他的这一特点?(第一部分)
默读文章的第一部分,把最能表现闻一多先生潜心学术、成就卓越的语句划下来,并进行圈点批注。(不懂的可以标注出来。)教师巡视。学生质疑。
师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指导(要注意朗读和艺术手法的指导)。2.研读表现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的段落。
教师:一个如此“血性”的男儿,很长一段时间竟能“沉寂”下来做学问,甚至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种性格反差看似悖理,实则不然。
1925年,闻一多先生在给梁实秋先生的一封信中,他这样说:“我国前途之危险不独政治、经济有被人征服之虑,且有文化被人征服之祸患,文化之征服甚于其他方面之征服千百倍之。杜渐防微之责,舍我辈其谁堪任之!”可见,闻一多先生是想从探索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渊源中,寻找出医治我们民族病症的药方。闻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民族。”在他的眼里,做一个中国人比作一个文学家更重要。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用他的言和行终生实践着这句话,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的第二部分,感受一下闻一多先生那种大义凛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概。①指导朗读;
学生齐读(如果朗读不到位.可以请个别同学范读)。
教师重点指导朗读闻一多的几句话:指名读,齐读,师生配合读。②造句。
按以下形式说说对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形象的理解。前一个空填写对人物的评价(用一个词语),后一个空要举例证明。闻一多先生,他,你看。
四、拓展延伸
从古至今我国有很多像闻一多先生一样的文人,用自己的言行实践着自己的理想。请你说出一两句表达他们理想追求的诗,并简要说说他们的事迹。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陶渊明:“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五、小结
在世界近代史上,闻一多先生是唯一一个被数颗子弹从背后卑鄙地射杀的诗人。尽管时代已相隔久远,但一想到这残酷的事情,我们还是会禁不住一阵阵心疼!正如闻一多是那样地心痛李公仆的死,正如那些“‘李公仆”们是那样地心疼万千底层百姓的挣扎着的生存。面对死亡,闻一多先生没有丝毫的惧怕,他曾说过:“生命的量至多不过百年,他的质却可以无限度地往高深醇美的境域发展,生命的艺化便是生命达到高深醇美的唯一方法。”让我们永远称颂这位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六、课后反思
第五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育才初中 王国平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味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夹叙夹议的写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
3、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教学重点
诵读欣赏,情感熏陶,行文技巧,指导写作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学生讲述交流搜集的资料,引出闻一多,臧克家。
二、了解闻一多,臧克家。(课件)
闻一多(1899-1946)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回国,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诗集有《红烛》《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1943年后,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郭沫若称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臧克家(简略了解)
三、检查预习情况(课件)
1给下列字词注音:
地壳 仰之弥高 兀兀穷年
校补 锲而不舍 沥尽心血
赫然 炯炯目光 群蚁排衙
函寄 目不窥园 迥乎不同
漂白 警报迭起 气冲斗牛 2区分下列形近字 霄,宵 炯,迥 赫,赧 锲,契,挈 暇,瑕,遐
四、理清课文 整体感知 放声朗读课文,思考:(均有课件)
2文章从哪些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此为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连缀的? 明确: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第一部分(1-7)记述前期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第二部分(8-20)记述后期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3.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明确:“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 4作为学者闻一多是怎样说的?(引用原文)“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5作为学者闻一多做了哪些主要成就?目的是什么?(引用原文)三部著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目的:“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6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怎样说的?(引用原文)“ 此生别无„„讲个痛快﹗” “另函寄上„„请传观.”
7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做了哪些?目的是什么? 明确: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目的:争取民主
总结提问:这篇文章为什么取标题“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略 五 作业布置
1,读一读,写一写 2,《作业本》1-4题
第二课时
一 赏析臧克家诗作《有的人》,缅怀闻一多先生导入 二 复习上节课延伸提问:(课件)
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前后期为什么有这种变化?
明确:前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后期投身民主运动,做争取民主的战士,无所畏惧视死如归。原因及共同点: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他却是始终的言行一致。
三 重点研读第一部分,赏析生动形象,精炼含蓄的语言。1 先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再讲一讲喜欢的理由。(教师大力鼓励,引导,赏识评价)学生圈点勾画提出不懂的句子或词语,讨论解决。3 教师提出如下句子或词语让学生讨论: 见课本练习二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请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描写闻一多挑灯夜读的情景。5 归纳本文语言特点(课件)
明确: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感情和诗意:
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运用成语或四字短语:使结构整齐,有节奏感。运用对句: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四.小结
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作者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两部分互为补充,使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五 课外拓展。
赏析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感悟闻一多先生作为卓越学者的精彩语言和作为大勇的革命家的风范。六 作业布置
1《作业本》阅读理解 课外读《红烛颂—纪念闻一多烈士》(闻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