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捏塑造型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6号,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江西版八年级美术教材《捏塑造型》一课,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首先是教材分析,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所确定的阶段目标,我确定本节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通过大量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欣赏、体验捏塑造型的乐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本课的趣味性极强,学生在捏塑简单的人或者动物造型中,学习到造型的基本技法,感受到造型的乐趣,为以后美术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对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后有了清楚的认识之后,我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捏塑的基本技法和步骤,明白泥塑是雕塑的基本形式,认识泥塑有圆雕和浮雕之分。
能力目标:用泥塑的方法塑造简单的人或者动物的形象,从中体验泥塑的独特魅力。情感目标:在捏塑的实践中,体会创作的乐趣,增强美术学习的长久兴趣 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教学重点:学会用泥塑制作基本技法,用手捏塑出各种造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动手制作,用恰当手法进行装饰,使作品生动有趣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确定教法学法: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学理念,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多媒体教学贯穿课堂,通过直观详尽的教学方法,如图片展示、教师示范等,评价激励,使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真正实现教学民主、平等和谐。
下面我重点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为使学生在视听说做等环节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达到教学目标,我的教学流程如下: 首先是创设情景(导课环节建议:如果是我上这节课我会在一上课就首先进行教学示范,展示教师基本功,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一开始上课不妨就进行教师示范,例如:教学一开始我首先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手中这一块泥巴能变成什么?在学生关注及猜测的目光中我迅速捏出一个兔八哥的泥塑形象。在学生惊叹的目光中我进一步问“同学们,你知道这是谁吗?” 你知道这件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学生纷纷猜测,并说出是用泥制成的,是泥塑,我予以肯定并表扬学生,从而引出本节课课题《捏塑造型的乐趣》,导入环节我大胆运用教师示范环节,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完成一件简单的泥塑作品,既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展示了我的基本功,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层面、成长经历、性格特点不同,观察能力的和认识能力自然有所不同,因此我确定第二个环节是欣赏体验,探究思考。出示图片《兔儿爷》和《渔家女》,“你能看出两件作品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从造型、色彩装饰、艺术风格等环节进行分析,学生在明确了材料上的相同点之后,通过分析比较学生更激发了深入了解泥塑的欲望。接着我提出问题:以上两件作品和我们看过的雕塑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允许学生自由讨论。这时候一部分学生会想到:都是立体造型。我适时予以鼓励,总结答案:泥塑是雕塑的一种基本形式,也有圆雕和浮雕之分。
学生对泥塑的分类和材料运用有了深入了解之后,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确定技法探究、学生练习环节。在这一环节我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老师在做兔八哥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你们在小时候玩泥巴时会用到什么方法呢?学生们回答都非常积极踊跃,他们说到技法有,揉、捏、团、搓等等,我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地进行进一步示范,并用示范好的局部细节利用插、粘、盘的方式组合成一个卡通人物形象,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师示范,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技法,而且有许多孩子都要忍不住跃跃欲试了。
为了进一步打开学生思路,我出示同龄学生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闪光点”,让学生体会泥塑是可以夸张的、可以质朴的、可以诙谐的等等,只要能给大家带了独特的欣赏魅力。这时候学生的动手欲望非常强烈。看到老师和同学的作品。学生们都跃跃欲试了,我确定下一个环节,教师指导,学生制作。
“同学们,用恰当的形式和材料,用泥塑的方法塑造一个有趣的人或者是动物形象,可以小组合作制作一组形象,也可以单独完成作品”,特别强调色彩装饰、造型、表现技法等 此环节学生大约需要15——20分钟
学生完成作业,展示欣赏,多元评价。此环节我采用自评为主,互评和师评为辅。学生自评,对作品在造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做个总结,找出可以改进的地方与同学分享。同学间找出作品中存在的不足和有点,我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对于优秀作品予以表扬,不足作品也进行鼓励,以增强他们学习美术的长久兴趣。
课后拓展:搜集有关浮雕的知识,可尝试用纸制作成浮雕形式,为下节课学习泥版浮雕做准备。
板书设计:
总之本节课强调学生是发现者、探究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一句话:只要教师转变理念,大胆放手吧课堂还给学生,满足他们好奇、好动、好说的特点,教学效果一点会事半功倍。
第二篇:《捏塑动物》教案
《捏塑动物》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了解动物的基本形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立体造型的动手能力。
2、掌握捏造动物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通过开放式的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同时又有竞争意识。
教学重点:
用橡皮泥做自己喜欢的动物。
教学难点:
动物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知体验、几位头戴动物头饰的学生出来进行角色表演。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几位好朋友,看!是谁呀,它们有什么特征?
2、教师播放课件,学生观看有关动物的影片。教师板书课题:动物
二、师生互动,深入体验
师:你们看了这些动物,最喜欢哪一种动物,它有什么特征?
1、学生分别描述一下自己喜欢的动物有哪些特征。
2、教师出示用橡皮泥做的动物,板书课题:捏泥动物
三、表现
1、你们知道老师是怎样做出来的吗?
2、小组合作探讨制作的过程:
①构思你要作什么动物
②用捏、揉方法做动物的身体与头部
③上动物的细部特征,加上装饰,使动物更生动
师:大家能动脑总结做动物的步骤,一年级我们学过什么方法来做食品?
3、复习旧知识:搓、捏、压、粘、卷、揉等技能
教师用较快的速度示范动物的制作过程与方法
四、创作体验:
展示作业要求:用橡皮泥捏一只你喜欢的动物,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小小动物园。教师巡视指导鼓励。
五、作品展示,角色表演
小组交叉参观交流,互相评价小小动物园。请小组代表手拿着作品上台表演。
六、回味体验,课外延伸
师生总结全课,谈谈自己的收获或感受。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大家都要关心自然,爱护动物,共同保护环境
第三篇:捏塑人物
捏塑人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体大致的基本结构,知道民间泥塑人物造型的特点,初步运用整体与分解捏塑的方法塑造人物。
过程与方法:在运用软陶捏塑的过程中,观察不同人物特征,学习捏塑人物分解与组合制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民间彩塑作品,感受民间泥塑人物造型的独特魅力,激发对民间艺术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人物的整体把握与分解捏塑
教学难点:人物局部的组合方法
教学准备:
学具:软陶材料、制作工具等
教具:泥人作品图片、图片、示范工具、材料、课件等
作业要求:
基本要求:运用揉、捏、刻等泥工综合技法,分解、组合捏塑人物,仿制民间人物造型。提高要求:运用泥工方法,捏塑一组具有一定主题的人物,并能主意人物的整体组合。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与欣赏
1、欣赏民间泥人的作品和图片。
2、学生交流,说说自己的欣赏感受。
3、引出课题。
4、出示课件,展示具有不同特征的泥塑人物作品。
5、引导学生讨论,小结民间泥人造型简练、色彩鲜艳的特点。
二、分析与感受
1、欣赏课本图片,了解捏塑人物时可以反映生活中的不同场景。
2、讨论归纳:人物的动态特征和服饰装饰对表现人物形象很重要。
3、讨论:可以利用哪些道具表现场景。
4、介绍软陶材料及其特点。
①定出人物头部、躯干与四肢的基本位置; ②用基本型表现人物大致动态; ③细致刻画人物造型并涂色。
三、构思与创作
1、教师示范制作步骤:
①根据人体基本结构,运用揉、捏、刻等泥工技法,捏塑头部、躯干、腿部,并用牙签固定,注意各部分的大小衔接。②包裹服饰,添上手臂。③装饰细部。
2、介绍软陶材料及其特点。
四、展示与评价
1、展示作品。
2、交流自己的创作感受,评价同伴作品的优点。
3、作业评价内容:
①人物动态的捏塑表现。
②分解捏塑与整体形象的把握。③细节的刻画。
④服饰、道具等能体现人物形象的特征。
4、拓展:主题性泥塑组合作品的欣赏与制作。
第四篇:八年级美术上册 第三课《捏塑造型的乐趣》教案 赣美版
捏塑造型的乐趣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面塑艺术,感受我国民间丰富多彩的面塑艺术的特点。
2、尝试运用揉、捏、剪、挑、压、粘、贴等方法,塑造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形象。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面塑文化,增强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乡土文化、学习乡土文化、保护乡土文化、发扬乡土文化的意识。在作业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面塑艺术,掌握面塑艺术制作的基本技法,并试着塑造一个自己喜爱的形象。难点:揉、捏、剪、挑、压、粘、贴等方法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准备:
面塑常用工具:拨子(也叫塑刀)、剪子、小梳子、擦手油等。其中拨子使最主要的工具,它的形状似柳树叶,一头尖。拨子一般可以用有机玻璃或旧的牙刷把制作,规格根据个人需要。此外,还要准备一些小竹签等。
四、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检查 学具准备情况,教师分发制作材料。调节学生情绪,准备上课。
2、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流传着很多民间工艺。千百年来,中国民间工艺以其浓厚的乡土气息绽放着独特的光彩。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快速地了解民间工艺的形式。谁能准确的说出它们的名称(皮影、剪纸、中国结、泥塑、面塑、年画等)。通过图片我们知道,中国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我们这节课着重来了解泥塑和面塑的有关知识,体验一下捏塑带来的乐趣,引出课题————捏塑造型的乐趣。
3、讲授新课
(1)讲解泥塑的定义、特点过渡到天津“泥人张”和无锡“惠山泥人”。课件展示不同种类形象的泥塑让学生欣赏。泥塑俗称“彩塑”、“泥玩”。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而成,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泥塑的材料一般采用含沙少、质地细、黏性强的泥土。我国泥塑艺术已有7千多年的历史,泥塑艺术品即可观赏陈列,又可供儿童玩耍,赢得了老百姓的青睐。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其中最着名的是天津的“泥人张”和无锡的“惠山泥人”。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天津的“泥人张”。
(2)简单介绍 “泥人张”彩塑的历史、艺术特色,欣赏其主要作品。(3)说过了北方的“泥人张”,我们再来说说南方的无锡“惠山泥人”。在“惠山泥人”中人们最熟悉、也最受老百姓喜爱的就是惠山的大阿福。欣赏大阿福,请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描述一下大阿福的外貌特征。(师生共同分析大阿福的外貌特征及寓意,归纳惠山泥人的艺术特点。)
惠山泥人的品类丰富,分为粗活和细货两大类。粗活又称耍货,主要供儿童玩耍,造型皆丰满活泼,色彩对比强烈,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另一类为“手捏戏文”,主要塑造戏剧人物,这类泥人很注意神态刻画,造型生动,色彩艳丽悦目,装饰精美,富有江南地方特色。(4)总结泥塑艺术引出面塑艺术,介绍面塑的定义、起源。
(5)不同种类形象的面花让学生欣赏,请同学谈谈他们的感受,归纳面塑的用途、题材及面塑艺术的价值意义。
(6)教师演示、师生共同学习捏塑的基本技法:
压、揉、搓、拧、剪、切、捏、贴、粘等 还可以借助一些工具帮助。梳子、牙签、牙刷、拨子等。(7)看视频:
这些方法在实际造型中还需要灵活运用。下面请大家欣赏一位民间艺人的作品,看看他是如何用这些技法表现作品的?
五、学生作业,体验捏塑造型的乐趣,教师巡回指导: 作业要求: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习的方法塑造一个你自己喜欢的形象。(可以小组合作完成。)指导要点:
(1)造型设计要有创意。(2)注意色彩的搭配。(3)各种方法的灵活运用。
六、课堂小结,作品展示:
组织学生有秩序地互相欣赏浏览。并让学生从造型设计、创意、色彩搭配、造型手段等方面进行评述。
教师概括总结本课的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多留心一下身边的艺术,保护并传承民间艺术。
第五篇:捏塑法制作鱼教案
捏塑法制作鱼
教学目标:
1、学生使用捏塑制作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保护学生的童心,鼓励发挥想象,培养学生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教学重点;
捏塑制作鱼的方法。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基本形,制作形态各异的鱼。教具: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电脑、陶艺作品、陶泥、瓷泥一块、铜刀一把、泥浆数盒、喷雾器、废报纸 学具:
陶泥、瓷泥一块、铜刀一把、塑料台布、废报纸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1、提问:同学们,你们是否喜欢看动画片,暑假当中全市上映了一部与鱼类有关的大片,叫什么?
2、欣赏动画片《海底总动员》片段。
3、出示课题
二、讲授新课
1、看一看
鱼的形状与外部结构
2、比一比
3、写实型与装饰性
三、教师示范
1、把手中的泥分成一大团和一小团,用大团泥做鱼的身体,开始揉练,先用掌根,后用手掌侧面捻压泥团,两边略薄。
2、用金属刀片,根据鱼的形状切割。
3、把报纸揉成团做支持物
4、用手把泥片捏合,留一处不捏拢,形成与鱼的基本雏形。
5、木棍顶住鱼腹内部,用瓷泥捏好鱼眼鱼鳍,泥浆拈上。
6、刻画细部,调整大形。
7、鱼的作品完成。
四、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
1、用捏塑法制作一条空心鱼。可以是你熟悉的,也可以是你想象的。
2、制作精良或构思巧妙。
3、给自己的作品起个可爱的名字。
五、作品讲评
1、各组评选优秀的作品送到讲台。
2、学生自评、互评。
3、教师点评。
六、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