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下册第四单元苗岭的早晨教案设计
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下册第四单元苗岭的早晨教案设计
荣成市实验小学 三
年级
音乐 学科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型新授题《苗岭的早晨》时一时设计教师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情绪为音乐分段。
2、了解小提琴和口笛的音色。
3、了解作曲家俞逊发,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教学方法设计听赏法、引导法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活动设计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
三、欣赏《苗岭的早晨》(1)播放第一乐章音乐
(2)复听第一乐章(3)第二乐章的音乐走进苗族鼓励学生随意说出自己知道的乐器,相互之间是一种交流,让同学们从同学们的嘴里知道更多的乐器。多媒体放映有关苗族服饰、居住、歌舞图片开拓学生的视多媒体播放:让我们再欣赏一遍用口笛演奏的具有苗族飞歌特点的第一乐章。演示文稿展示乐器口笛,向学生简单介绍乐器口笛。拓展有关乐器的知识,开阔学生视野。播放《爱我中华》的歌曲,学生走进教室。知道我们刚才听的歌曲吗?今天这节,老师要带你们走进一个神秘的地方,去听听那里的音乐。
1、听的时候请你仔细思考,你想到了什么?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多媒体展示苗岭风景画面(生听完交流感受)(2)这么美的音乐它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一遍在听的时候,看老师的手有什么变化吗?学生随教师一起用右手走旋律。谁知道这么美的音乐是来自哪个民族吗?(苗族)这首乐曲就叫《苗岭的早晨》。知道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互动设计(4)听全曲
二、小结
倾听多种版本的演奏,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刚才我们一起走进了苗族,领略了苗族的风光,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由小提琴演奏的《苗岭的早晨》,说说你的收获。(3)现在让我们伴着《苗岭的早晨》第二乐章的音乐走进苗族,谈对苗族的了解。
1、出示“笛子”:同学们听过笛子演奏的《苗岭的早晨》吗?
2、请欣赏:苗族舞蹈《苗岭的早晨》它的伴奏音乐是用笛子演奏的,注意倾听和观赏哟!(学生听赏)板书设计苗岭的早晨笛子、小提琴
后反思让学生先聆听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特点、情绪,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音乐,展开想象。之后同学间进行交流讨论,甚至绘画、编舞等形式进行表演。但在教学中,有一个学生竟然根据音乐讲出了一段发生在苗家山寨的故事,从苗岭的早晨一直讲到苗岭人们白天的生活,他们的名俗等,这些虽与我要的表现意图有所出入,但学生所说的音乐形象﹑音乐背景都是通过认真聆听而得到的,具体、实在。堂上,往往同学听得认真,而我也觉得很轻松,气氛活泼热烈。同时,也使学生有一种成功感。
第二篇:苗岭的早晨教案设计
苗岭的早晨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
欣赏乐曲《苗岭的早晨》
二、教材分析
《苗岭的早晨》是作曲家陈钢于1975年根据同名口笛曲改变的。乐曲以明朗清新的旋律,描绘出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丽图景,又以明快、热烈的劳动节奏,表现苗族人民的愉悦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乐曲分三段。曲首以富有苗族音乐的“飞歌”旋律,一下子就把人们带进了山峦起伏的苗家山寨。接着,小提琴以二胡的滑音、颤音和笛子的花舌音等演奏手法,表现布谷鸟婉转清脆的歌唱和百鸟呼应的意境。
第二段,以明快、活泼的节奏,热烈欢快的旋律,巧妙的调性转换,与第一段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由小提琴和钢琴轮流演奏主旋律,不时地插入模拟鸟儿鸣叫的简单音调,表现出一个欢乐热烈的场面。在伴奏一串刮奏之后,小提琴又在低音区奏出粗犷有力的音调,速度由慢渐快,此起彼伏、互相呼应,宛如芒筒低吟,芦笙高歌,恰似青年男女旋舞于清水江畔,劳动号子回荡在山野田间。高涨而富于情趣的音乐,赞美了苗家的勤劳,表现了苗族人民愉快的幸福生活。
第三段是第一段音乐的紧缩再现。小提琴再次奏出“飞歌”的第一乐句,接着模拟鸟儿鸣叫的声响,乐句越来越短,与第一段遥相互应,再次重现苗寨的秀丽景色。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听赏《苗岭的早晨》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
2、初步认识西洋乐器中的弓弦乐器——小提琴。
3、体验乐曲的情绪特点并能随着音乐动一动。
4、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5、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好习惯。
6、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
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
五、教学难点
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
六、教学具准备
1、地图、录象资料、多媒体、音响。
2、学生准备彩笔、白纸。
七、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导言(出示地图)师:小朋友们你们能在地图上找到我们伟大的祖国吗?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个民族吗?你能说出几个民族的名称吗?并能在地图上指出它们所在的位置吗? 生1: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我知道的民族有新疆维吾尔族、藏族、傣族……
(在说这些民族的时候,可对照地图找一找这些民族在祖国的具体位置。这样做,学生觉得直观、亲切、易接受,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师:你听过这些民族的音乐吗?你会唱这些民族的歌曲吗? 指名说一说。(学生若说不出,老师可以放一些学生熟知的歌曲如:《娃哈哈》、《爱我中华》、《北京的金山上》等,鼓励学生随音乐舞蹈、律动。)师对同学们的回答做一个小结,并揭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欣赏《苗岭的早晨》
二、新课教学
1、师:我们班有小朋友认识或学习小提琴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小提琴吗?(由于现在的孩子学习乐器的很多,所以此环节的教学可以发现人才,也同时可以让孩子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2、乐曲欣赏
(1)完整听赏乐曲一遍。先自己体会乐曲的意境。
(2)师简要介绍苗族的相关知识。
苗族是我们祖国56个民族组成大家庭中的一员。苗族聚居在我国的贵州、广西、云南、湖南等地。他们有自己的独特语言、音乐和服饰,有自己的传统音乐歌舞节——芦笙节。过节时,身着盛装的苗族人民围聚在山坡或广场上,吹起了芦笙,唱起了欢乐的歌,跳起了苗族舞蹈。我们刚刚听到的音乐就是描写苗岭春晨以及苗族人民生活的乐曲。
(这一节的教学,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苗族的了解。在没有同学知道的情况下,老师再做讲解,并配以相关的录象资料片放给学生看。)(3)再次听赏乐曲《苗岭的早晨》。
师:你能试着为乐曲分一分段吗?当你觉得是一段的时候,你就举手示意一下。
(4)分段带学生欣赏。
欣赏第一段: 师提出欣赏要求:把你听到音乐后的感受,联想到景象用线条、色彩或绘画等方式描绘出来。指名说一说你对音乐的理解与想象,鼓励学生用故事一样的语言并让他们配以音乐来叙述,同时让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其他表现音乐形象的作品。
教师加以评价并配乐讲解(或请学生试着配乐描述):清晨,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苗岭的早晨空气格外的清新、宁静。林中的鸟儿也醒了,它们自由尽情地歌唱着。苗岭的早晨真美啊!欣赏第二段: 师:在美丽的苗寨生活的人们,这时会在干什么呢?音乐的速度有没有变化?请同学们欣赏第二段。听完后让学生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老师评价并做小结:好象是苗族人民在愉快的劳动,速度渐快。
师:苗族人民能歌善舞(将刚才看的苗族短片配上《苗岭的早晨》(第二段音乐),请同学们与苗族人民一起劳动、一起欢歌齐舞。
欣赏第三段: 请学生仔细听赏,听完后问学生,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说:这一段好象听过了;这好象和第一段有点像……
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那么作曲家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指名说一说。教师做简要补充讲解。
(分段听的这一环节教学,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音乐的美,去体会音乐的意境,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大胆地表现音乐的情绪。)(5)整曲再听:(用音乐配上画面,媒体播放。)让学生可以随音乐舞蹈;可以继续用线条、色彩、图画表示乐曲。
三、拓展教学
1、听一段芦笙演奏的乐曲。
2、听一段小提琴演奏的乐曲。
(乐曲都要短小精悍,如果我们老师自己会演奏,现场演奏效果更加。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之情。)
四、全课总结
今天,同学们都有哪些收获?你觉得音乐美吗?你喜欢听音乐吗?(总结要和学生形成交流、互动。鼓励学生说出各种收获,如:我知道了我们国家还有一个苗族;我知道了苗族有个芦笙节;我认识了芦笙和小提琴这两种乐器;我觉得音乐真好听等等。学生有任何收获,老师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
第三篇: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下册第三单元森林水车教案设计
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下册第三单元森林水
车教案设计
荣成市实验小学 三
年级
音乐 学科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型新授题欣赏乐曲《森林水车》《打枣》时一时设计教师教学目标设计区别《森林水车》中悠静的旋律与欢快的旋律,初步记住并能辨认描写水车转动的主题旋律,认识世族乐器唢呐,能辨别唢呐的音色。教学方法设计讨论法、探究法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活动设计
1、直接导入新(初听)(1)猜一猜这是什么的声音?(2)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水车。(3)师总结
2、复听
3、欣赏唢呐独奏《打枣》(1)初听(2)复听
,宁静的森林早晨,轻盈的舞蹈和热烈欢快的舞蹈,在水车主题出现时全体学生模仿车轮转动。在欣赏过程中虽不必告诉学生这首乐曲是回旋曲结构,但应让学生注意乐曲中最重的水车主题,间隔地出现了三次,为今后的学习作好铺垫。
1、欣赏管弦乐合奏《森林水车》。(1)猜一猜这是什么的声音?(2)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水车。(3)师总结水车种类很多,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人力或畜力,风力推动水车,将河中的水抽上来浇灌田地,在我们中国的农村中大多都是这一类,但随着时代的前进,水车已被抽水机所代替,现在农村中已经很少见到水车了。第二类是利用江河水位的落差推动水车,从而推动水车旁磨坊里的石磨转动以加工粮食。
2、要求学生说一说初步的感受和印象最深的一段音乐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互动设计
4、小结本节收获出示唢呐的图片或实物,并作简单的介绍,加深学生对民族乐器唢呐的认识。并能过教师的讲解打枣的情景,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开拓学生的思维主。①教师在琴上弹奏水车的主题音乐,要求学生说出这段音乐的情绪并能初步记住。②复听,要求学生说出水车主题音乐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和乐曲大致的结构,教师归纳:序(宁静的森林)------水车主题------轻盈的舞蹈-----水车主题------欢乐的舞蹈------水车主题----尾声。
③情景表演。
请几位擅长舞蹈的学生即兴表演
3、(1)生谈对唢呐的认识(2)师总结并介绍打枣作品(3)复听体会人物对话的情景。再听,可即兴动作。板书设计森林水车
打枣后反思水车,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是十分陌生的,更别说是国外的水车。所以我在前就搜集了一些关于水车的图片和介绍,首先给了孩子直观的感受,再让学生猜一猜水车的功能。这样通过对水车一步步认识的加深,在欣赏乐曲《森林水车》的时候,学生就能结合对大森林的想象听出乐曲所表现的内容。同时在聆听的过程当中,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想象森林里除了水车还吸引来了很多的动物小朋友,使水车变的突然生动起来,然后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创造出来自森林的不同的声音。
第四篇: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单元教学计划
第四单元 春天的歌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春”为主题,两首歌曲以跳动的节奏.流畅的旋律,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春色图景,以天真的语气歌唱美丽的春天,抒发心中无限欢乐的感情;中外两首器乐作品通过演奏乐器丰富的表现力使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十六分音符是本课的一个知识点,两首歌曲中也多处运用了十六分音符,并运用听辨的形式巩固十六分音符的学习。教学目标
一、从欣赏《杨柳青》.《春》两首作品中感受“春”的意境,并开展想象.联想,即兴创作以“春”为主题的音响作品。
二、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有感情的表演《嘀哩嘀哩》.《春天举行音乐会》,并进行打击乐伴奏的编创活动。
三、听辨并掌握十六分音符的时值长短,八分休止符的停顿时间,并能在实践活动中运用。
教学重点:用活泼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掌握.运用十六分音符 教学措施:
通过多媒体欣赏乐曲,感受不同乐器不同语言所表达的春。运用柯达伊手势识谱、唱谱。
利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配乐,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用“跑”“走”来区分及练习十六分音符和八分休止符。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欣赏《春》,表演《嘀哩嘀哩》
第二课时:欣赏 《杨柳青》,表演《春天举行音乐会》
第三单元 我们的朋友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以“鸟”为题材的音乐作品,以轻快活泼的节奏和清新流畅的旋律表现了人与动物的和谐之美,表达了我们对动物的一片爱心。在原有基础上,结合柯尔文手势学习新的音符:5 6 7,并能在实践中运用。教学目标
一、欣赏《空山鸟语》.《荫中鸟》,体验以“鸟”为题材的音乐作品,进行即兴创作表演活动,以表达我们对动物的一片爱心。
二、认识低音5 6 7,掌握“5—5”的八个音的音高与唱名。唱好《顽皮的杜鹃》《柳树姑娘》,并尝试用“5—5”八个音即兴创作4小节曲调,唱自己的歌。
三、运用听唱法2按成演唱歌曲,欣赏刘天华的其他作品。教学重点:用轻巧有弹性的声音表现可爱的动物。教学难点:唱准5 6 7,创作4小节曲调。教学措施:
通过多媒体欣赏乐曲,了解二胡和笛子的音色。通过拍皮球感受顿音记号的感觉并运用到歌曲中。师生互动感受二声部轮唱的演唱形式。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顽皮的杜鹃》《空山鸟语》 第二课时:《柳树姑娘》《荫中鸟》
第二单元 美妙童音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童趣”为主题,《一只鸟仔》曲调欢快活泼,《摇船调》.《猜调》采用了问答对歌的形式,这也是学生初次接触问答形式的歌曲;《木偶的步态舞》表现了小木偶跳舞的滑稽形象。认识反复跳越记号并运用到实践中。教学目标
一、为《一只鸟仔》.《木偶的步态舞》即兴编创表演,体验童趣。
二、从《猜调》《摇船调》中感悟谜语的乐趣,课后收集更多的谜语进行民间文化交流。
三、掌握反复跳越记号,进行即兴节奏问答的创作活动。教学重点:用自然.舒展的声音表演歌曲。教学难点:即兴节奏问答。教学措施:
运用讲授法了解台湾的民歌特点。游戏方式认识反复跳跃记号。
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摇船调》《猜调》
第二课时:《一只鸟仔》《木偶的步态舞》
第五单元 音乐会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音乐会”为主题,四首欣赏曲目让学生感受了四种不同的独奏乐器的音色,给学生一次美的享受;学习“轮唱”这一演唱形式,实践演唱《嘹亮歌声》,表现孩子们面对远山纵情歌唱的情景;《我是小音乐家》欢快活泼.富有童趣,表达了孩子们的美好愿望和共同心声“我是小音乐家”。教学目标
一、聆听《小放牛》等四首不同风格的乐曲,感受不同的音乐情绪,并能在这场“音乐会”中听辨各种独奏乐器的音色。
二、在演唱《我是小音乐家》中,进行编创活动,体验做小音乐家的情趣。在演唱《嘹亮歌声》中,实践轮唱的演唱形式及其表现的情绪。
三、掌握八分休止符的时值,并能在读谱实践中运用。教学重点:唱准歌曲中的弱起节奏 教学难点:轮唱层次清晰。教学措施: 听唱法学习歌曲。
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欣赏《游击队歌》《苗岭的早晨》《匈牙利舞曲》《那不勒斯舞曲》
第二课时:表演《我是小音乐家》;知识:八分休止符.四分休止符 第三课时:知识:轮唱;《嘹亮歌声》第四课时:复习《嘹亮歌声》;活动与练习。
第六单元 牧童之歌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牧童的歌”为主题,歌曲《剪羊毛》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描绘了“剪羊毛”的劳动情景;《小小羊儿要回家》采用了内蒙古民歌《蒙古小夜曲》的音调和词意,表现了放牧晚归的图景;欣赏曲《孤独的牧羊人》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诙谐有趣;钢琴曲《牧童短笛》短小精悍.风格清新,富有田园风格。教学目标 一、四首中外牧童题材的音乐作品让我们懂得音乐能成功地塑造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并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
二、在学唱《小小羊儿要回家》中掌握全音符的时值及延长记号。
三、在曲调接龙活动中,以即兴创作相连接,提高音乐基础的综合能力。教学重点:在歌唱中表现牧童生活的乐趣。教学难点:全音符的时值运用在歌曲中的拍子。
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表演《剪羊毛》
第二课时:表演《小小羊儿要回家》;全音符.延长记号 第三课时:《欣赏牧童短笛》《孤独的牧羊人》;曲调接龙
第一单元 爱祖国
教材分析
本单元都是爱国主义题材的音乐作品。歌曲《祖国祖国我们爱你》,抒发了少年儿童对祖国妈妈无比热爱的心情;《只怕不抵抗》描绘了儿童团员们不畏强暴.英勇杀敌的战斗精神,《卢沟桥》生动表现了抗日队伍步伐整齐.勇敢前进的形象,都是冼星海创作的抗日救亡歌曲;管弦乐《红旗颂》以象征革命的红旗,讴歌了中国人民所取得的伟大胜利;《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是一首抒发爱国主义情怀的通俗歌曲,体现了浓郁的时代气息。教学目标
一、在聆听《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等几首音乐作品的感染下,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二、欣赏《红旗颂》(片段),感受相同的曲调由于不同的表现而产生的不同的情绪。
三、在演唱《只怕不抵抗》,欣赏《救国军歌》中,感受队列行进的音乐特征并进行表演。介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教学重点:把握两首歌曲不同的风格,有表情的演唱。教学难点:歌曲的音准.节奏。
教学措施:利用多媒体欣赏乐曲,进行简单的曲式分析及情感表达。听唱法学习歌曲,在歌曲中认识延长音记号并运用。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祖国祖国我们爱你》《红旗颂》 第二课时:《只怕不抵抗》《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
第七单元 老师的歌
教材分析
本单元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表达了孩子们对老师的崇敬.热爱之情,《甜甜的秘密》曲调欢快活泼,歌曲借物抒情唱出了对老师的热爱之情;歌曲《我爱米兰》将老师比作米兰,颂扬了教师默默奉献的崇高精神;《飞来的花瓣》旋律平稳,表现出学生深切的思念和诚挚的问候。对比了解掌握单纯音符与休止符的名称.时值。教学目标
一、通过四首作品的学唱和欣赏,表达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之情。
二、掌握比较常用的单纯音符.休止符的时值;听辨曲调,为学习音乐基本知识打下较扎实的基础。
三、采访自己的老师并为他们表演小品,以表示我们的一片热情。教学重点:用深情的歌声表达对老师的尊敬。教学难点:听辨旋律。教学措施:
运用多媒体欣赏合唱视频,更直观的了解乐曲及各乐曲的演唱形式。分段分组学习歌曲,创设情境表演,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敬爱之情 课时分配 :
第一课时:欣赏《我爱米兰》;表演《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第二课时:表演《甜甜的秘密》 欣赏《飞来的花瓣》;旋律听辨;单纯音符与休止符
第八单元 家乡赞歌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歌曲《山里的孩子心爱山》《小巴郎,童年的太阳》,表达了山村孩子对家乡的赞美;欣赏《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内容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表达了对家乡执着的爱;学习高音2 3。教学目标
一、在学唱和欣赏中,体验音乐作品所歌颂的家乡美。
二、认识高音2和3。用已掌握的从低音5到高音3十三个音列及各单纯音符时值的组合。
三、自由创作4—8小节自己的歌。教学重点:唱出歌曲的民歌风。教学难点:编唱自己的歌。教学措施:
跟琴进行发声练习,感受高音、中音、低音的位置。运用听唱法学习歌曲并唱出歌曲的特点。
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欣赏《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表演《山里的孩子心爱山》 第二课时:表演《小巴郎,童年的太阳》;欣赏《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第五篇:人音版二年级音乐下册第六单元教案设计
人音版二年级音乐下册第六单元教案设
计
荣成市实验小学
二 年级
音乐 学科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型新授题《打花巴掌》时1时设计教师教学目标设计1、让学生学会歌曲《打花巴掌》,能够以游戏的形式表现这首童谣,同时通过创编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2、活动《童谣说唱会》,通过童谣说唱会这个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表现、鉴赏和审美能力。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设计根据这首歌的特点以及二年级孩子活泼好动的年龄特征,我采用了模仿、示范、合作、讲解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活动设计
一、游戏导入;
二、讲授新:读童谣
三、学唱童谣
《打花巴掌》是一首说唱风格的北京儿歌。歌曲为2/4拍,一段体,五声商调式。旋律欢快、流畅,有着浓郁的河北民歌的音调。打花巴掌是北京地区的一种传统的儿童游戏。两人一组,边拍手边按季节数着花的名字,念说着合辙压韵的顺口溜,这些鼓励孩子们学习好、品德好、身体好的新歌词,赋予了打花巴掌新的生命,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歌游戏
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重点学习歌曲《打花巴掌》,指导学生准确的掌握歌曲的节奏,并能运用到拍手游戏中,同时培养学生能够对歌曲进行再创。激趣——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以游戏的方法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师生互动的游戏中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直观的让学生接触更多的童谣,活跃堂气氛。
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是让人惊奇的,因此我始终坚信他们的小脑袋瓜里装了许许多多的新想法,给他们一个机会,你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因此我设计了这个环节,旨在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通过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童谣形式,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潜移默化中进一步巩固了歌曲教学。一
一、游戏导入:————播放:《丢手绢》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下游戏规则:(1)、被“抓”到的同学,要给我们大家说或唱一个童谣。(2)、实在想不出童谣的同学请到老师电脑上摘一个苹果,看看它后面是一首什么样的童谣,你来读或唱给大家听听。————准备的苹果童谣:《世上只有妈妈好》、《一分钱》、《别说我小》、《小小、讲授新:读童谣(1):《打花巴掌》歌曲范唱。(2)简介歌曲(3)按节奏熟悉一下歌词吧。(师领读前两段歌词)生尝试自已按节奏接着读后两段的歌词吗?(4)我提问,你来答——(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四月
(三)学唱童谣(1)再听歌曲范唱(2)找出出这首歌曲与你以往所学的歌曲有什么不同之处吗?说唱风格的北京儿歌。
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互动设计
(四)歌曲创作:
(五)童谣说唱会
这一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发现歌曲曲谱与读童谣中的不同——多了唱的部分。然后启发学生理解歌词,认识各种花的形状及习性。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也拓展了他们的自然知识。按节奏读歌词,由学生带动大家进行简单的形象化表演,既淡化了歌曲的难度,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堂气氛热情融洽。通过展示收集的儿童耳闻目睹的童谣,进一步巩固孩子对童谣的认识。而国外童谣的进一步拓展,更是扩大了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和审美能力。这一环节中,学生们参与意识强,堂气氛活跃而热烈!
(3)唱的是什么吗?他们是去干什么吗?(认识花———展示:茉莉花、海棠花、野菊花、玫瑰花、牡丹花……(4)请同学们听着(音乐范唱),随老师边唱边做动作。()边唱边表演(6)随教师弹琴完整的演唱歌曲
(四)歌曲创作:歌表演、跳皮筋、拉大锯、编花篮、歌词创编……(教师指导学生用他们创编的歌词集体演唱
(五)童谣说唱会欣赏经典童谣————展示:童谣《西游记》、《找朋友》、《小兔子乖乖》、《五指歌》、《拔萝卜》……看————展示:英国儿歌《两只老虎》、美国儿歌《祝你生日快乐》
巴西儿歌《小红帽》
板书设计打花巴掌
后反思二年级音乐改实验《打花巴掌》研究教学,体现了新程标准和新的教学理念,本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性发展。在本节中,留给学生一定空间,以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后又通过多种形式,以小组合作进行歌词创作,鼓励学生从自己身边找声音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分组活动又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