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政治上册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教案 苏教版专题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教案 苏教版思想品德
第六课第一课时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能力目标]
学习“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方式,养成善解人意的良好品德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关心帮助周围的人做起,培养良好的公德意识。理解爱心是博大的,但爱心是建立在分清是非基础上的,分清是非后的爱心才更加可贵和真实可靠。只有人与人之间友善相处,才能建设和谐社会,才能为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生活质量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本课时的地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课前准备:生活在线。
知识体系
第一框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1.至理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包含的深刻道理是什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本意思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没有权利强加给别人。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过程,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怎样对待自己,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
2.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何意义?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键是什么?为什么?
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世间的纠纷就会大大减少,人与人的关系就会多一份和谐与温馨。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键在于我们在对待他人时要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因为在生活中,谁都不愿意干自己不爱干的事情,更不喜欢让他人来强迫自己做不爱做的事情。自己是这样,别人也是这样。如此,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后,自然就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
教学过程:
用多媒体出示
第一课时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导入新课:生活在线(教材P53)
讨论1:读了“生活在线”中的有关材料,大家有何体会呢?
提示:这里主要让学生能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甚至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素质。雨天公共汽车座位潮湿的问题是一个很平常的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故事中中年妇女的行为发现,公共汽车座位的潮湿大多是可以避免的。但大家常常不太注意,中年妇女的行为表明人们的素质有待于提高。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留给别人。其实,方便别人也就是方便自己。
讨论2:这是我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看到的极不和谐的事情。象这样不和谐的事情你有没有遇到或听说过?
提示:给别人起不文明、侮辱性的绰号;乱扔垃圾;因自己不满,向别人乱发泄;用自己的喜好衡量别人(特别是父母)„„
讨论3:综合上述例子,你认为出现上述不和谐事情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社会上一些人不懂得尊重、关心、帮助他人,是社会缺乏“爱”引起的。
过渡: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今中外许多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都把“让世界充满爱”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和理想。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围绕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作为公民个人应该怎么做?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板书)
活动内容:名言赏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讨论:至理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包含的深刻道理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时代的人对此理解也可能有所不同。但从词面上来说,也就是“不要把自己不希望、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他人”。其实,这样的理解过于简单。应将它放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来理解,它是“仁者爱人”的一个方面,是做人的起码要求之一。现代社会对它的理解就是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意愿,尊重个性自由,这也是当代民主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教师小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本意思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没有权利强加给别人。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过程,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怎样对待自己,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它的核心就是“爱人”,实质就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板书)
过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看似容易,但要做到还有一定的难度。
活动内容:生活实例
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因为爱,所以往往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子女,造成父母与子女的冲突。
大人都喜欢逛商店,特别是妈妈。但我们都注意到: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子总是不喜欢呆在商场里。这常常让大人们感到不能理解。为什么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和丰富的食品都不能吸引小孩子呢?很多专家都无法解释。有一位儿童心理学家却轻而易举地解答了这个问题。
讨论1: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提示:其实很简单,大人蹲下来,处在和小孩子同样的高度环视四周的景象,结果看到的都是大人们的腿。
讨论2:你在生活中父母有没有因为他们的喜欢或不喜欢强加于你?当时你的心境怎么样?
讨论3:你有没有因为自己的喜欢或不喜欢强加于你的父母?你父母当时作出了怎么样的反映?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一是为了说明生活中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一定的难度;二是讨论2和讨论3分别让学生体验“当别人把‘己所不欲’强加于你时的心理感受”和“当自己把‘己所不欲’强加于别人时别人的心理感受”,来体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再者,实例和讨论中选用把喜欢或不喜欢的事强加于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己所不欲”“己所欲”都不能强加于人。把“己所不欲”“己所欲”强加于人都是不尊重人的表现。最后,选择亲缘关系最近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来说明,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父母与子女之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况且与他人。
活动内容:辨析明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我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请你发表你的观点。
提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别人的感受出发,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理解他人、尊重他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集体、社会和自然漠不关心的利己思想,这种思想对建立和谐社会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现实意义
结合活动内容“辨析明理”,讨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一种古老的道德规范,今天有怎么样的现实意义?
教师小结: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世间的纠纷就会大大减少,人与人的关系就会多一份和谐与温馨。(板书)
活动内容:感悟爱的意义
依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一句式,描述
你不想被人欺骗,就不要欺骗别人。世界就会;
你不想受人冷落,就不要冷落别人。世界就会;
你不想受人轻视,就不要轻视别人。世界就会;
你不想被人伤害,就不要伤害别人。世界就会;
你不想遭到战乱,就不要侵略别人。世界就会。„„
三、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键是什么?为什么?(板书)
活动内容:阅读感悟
在我国,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接受治水任务时,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当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时,心里就像自己家里亲人被淹死一样痛苦不安,于是他告别妻子,率领27万治水群众,夜以继日地进行疏导洪水的劳动。经过13年奋战,三过家门而不入,疏通了9条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
到了战国时期,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大禹治水这件事,他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到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河水流到邻国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了吗?”
讨论:比较大禹治水和白圭谈治水两则故事,说说你的感想。
提示:从白圭谈治水来看,白圭只为自己着想,不为别人着想,没有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违背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难免要害人害己,而大禹把洪水引入大海,虽然费工费力,但这样做既消除了本国人民的灾难,又消除了邻国人民的灾害,做到了“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体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教师小结: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键在于我们在对待他人时要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因为在生活中,谁都不愿意干自己不爱干的事情,更不喜欢让他人来强迫自己做不爱做的事情。自己是这样,别人也是这样。如此,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后,自然就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
活动内容:身体力行
同学之间如何才能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你有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让我们共同分享。
提示:应该从两个方面去考虑。首先,应该提高个人的素养,学会同情人,让自己能够具有宽容心,能够容纳他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其次,学会换位思维,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如:“假如是你会不会这样?”“如果不这样会怎样?”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使学生能够宽容他人,谅解他人。
第二篇:七年级上册思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专题
第四章
第二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了解偏激或走极端的思维习惯在现实生活中的不良后果;
3、懂得什么是换位思考;
4、知道相互支持的具体表现及要求;
二、能力目标:
1、生活中学会表现宽容,做到与人为善,;
2、学会助人、乐于助人;
三、德育目标:
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凡事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与人交往中懂得相互之间需要帮助与支持,从而为树立良好的团队精神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相互支持的重要性 难点:在生活中怎样做到宽容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古代的许多圣贤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富有哲理、耐人寻味、给人启迪的妙语箴言。这些格言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这千万条格言中的一句,它十分清楚地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做人、怎么对待他人,但是现实生活中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却不是那么容易做的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请大家畅所欲言,用自己的话表达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
学生思考:
生:它其实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将心比心。生:我认为前贤是想告诉我们不要把自己厌恶,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强加给别人。
(学生交流后,教师简单小结。)
教师讲故事: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名叫孙叔敖的人,小时候,他在路上见到一条两头蛇,赶快把蛇杀死并且深深地埋起来。当时传说见到这种两头蛇的人必死无疑,孙叔敖哭着告诉妈妈。妈妈问他:“那条蛇现在在哪里?”他回答说:“怕它再害别人,已经把它杀死埋起来了。”妈妈说:“你有帮助别人的心,老天必然会保佑你。”后来,孙叔敖不但没有死去,长大后还做了楚国的名臣。
教师提问:
1、你能想象出当时孙叔敖见到两头蛇时的情景吗?请你描述一下他当时的心情?
2、你觉得孙叔敖妈妈的话有道理吗?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情?
3、如果你是孙叔敖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4、孙叔敖的这种举动中你看出他具有什么样的品德?
5、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孙叔敖见到两头蛇心情很不好,但他能尽量坦然面对,并且还能站在别人的立场、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思考问题,他自己碰到不顺心的事情,不希望别人也遇到,在自己遇见麻烦后常替别人着想。这种思维方式就是一种换位思考。孙叔敖长大后能成为楚国的名臣,应该说这也是对他善意的一种回报。师:那什么是换位思考呢?
换位思考:就是站在他人位置上思考问题,常替别人着想。
教师讲故事:李勇号称班里的“大哥”,好讲哥们义气,平时待他的朋友也不错。一天中午,李勇与班里的一位同学因意见不一致而发生争执,并一时气愤地将那位同学推倒在地。他的好朋友王小海觉得李勇有点过分,下课后便去安慰了那位同学。这令李勇非常恼怒。他想:我对王小海不错,可他居然去帮助别人,太不够朋友了。于是他扬言今后与王小海势不两立。
教师提问:
1、李勇为什么气恼?
2、李勇这么做有什么不良影响?
3、如果换位思考,假如李勇是王小海他会怎么想?假如李勇是被推倒的那位同学他会怎么想?
4、造成这几种不同结局的原因何在?
学生1回答:一个人遇事冷静程度不同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学生2回答:一个人如果对待问题比较偏激,不为他人着想结局就会不同。学生3回答:结局不同在于一个人能否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生4回答:我还认为一个人仅仅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不够,还应该“己所欲,也勿施于人”才对,因为你喜欢和欣赏的,不一定别人就喜欢和欣赏。
师:在社会生活中,如果每个人都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多想一想,多记住他人的帮助,克服偏激或走极端的思维习惯,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生活中千万不能己所不欲,却施于人,这是一种很明显的损人利己,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是非常自私的一种做法。我们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他人,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充满阳光,日子将会更加多姿多彩。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8材料。
教师提问:在你看来吉伯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否欣赏马沙的做法?你又是怎样看待马沙其人的?
生:吉伯是个乐于助人而又性格急躁的人,马沙是个知恩投报,心胸开阔的人,他有着一颗宽容的心。
师:当你受到委曲、被人误解时,你是怎么做的?
生:
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许多同学在遇到误解、受到委曲时,都能比较豁达,比较大度,能够表现出自己的宽容,请讨论一下,然后分组表达你的宽容。
生: 师:宽容其实就是尊重他人,求同存异;适度忍让,体谅别人;坦诚相待,主动沟通;正视缺点,自我提高。
教师小结:生活在团体中,如果每个人都能拥有一颗宽容的心,真正地学会了换位思考,在别人有难的时候能伸出友谊之手,当你有难的时候别人才会帮助你。
师:在生活中,个人的力量总是单薄的,任何个人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
教师提问:你觉得有哪些方式可以帮助他人?
生:一个会心微笑
生:一句真诚的安慰
生:一次无私的帮助
生:一句真挚的祝福
教师提问: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你能小结出相互支持的表现吗?
生:待人和善、关心他人,多考虑别人的感受,不企求回报;以实际行动帮助别人。
教师提问: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你能小结出相互支持的表现吗?
生:
教师小结:人应该尽力去帮助别人,同时也不应一味拒绝别人的帮助,适当接受别人帮助,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对他人所付出的爱的承认。生活中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将心比心,不要把自己厌恶,自己视为痛苦、灾祸的、不愿意要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切记不可“己所不欲,却施于人”,当然还要尽可能做到“己所欲,勿施于人”。
板书设计:
一、换位思考:
1、换位思考能保持乐观心态,坦然面对生活
2、换位思考能感受到团结和睦的力量
3、换位思考要求克服偏激或走极端的思维习惯。
4、学会表达宽容
尊重他人,求同存异; 适度忍让,体谅别人; 坦诚相待,主动沟通; 正视缺点,自我提高。
二、相互支持:
1、相互支持的表现
2、相互支持的作用
第三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_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的具体确切的含义。
3、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2、诵读法,在诵读基础上把握文意,疏通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3、讨论,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论语》中“仁”的思想主张的道德价值观,并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重点理解“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为什么这样做就可以达到仁”)
教学难点: 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翻开《论语》,圣人孔子从神坛上走了下来,走近他,我们会慢慢地感受到他那学识的广博,道德的高尚,和蔼的身影,亲切的笑容,深睿的智慧…… 走近他,我们需要了解他的思想的内核——仁。
什么是仁,也许谁也无法全部解说清楚。从文字上看,仁就是人旁加二,二有多地意思,很多人能够聚在一起和平共处,这就是仁。那么怎样才能够聚集在一起和平共处呢?那内容可就多了。下面,我们将来了解一下仁说的倡导者孔子对此是怎么解说的。接下来,请大家集体读第四章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疏通文字
教师:其实,文言文的语感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朗读来完成。在平时,只要你想读,敢读,然后大声读,就可以读出味道,读出情感,读出人生。“疯狂语文”,让我们一起在文言文的大地上疯狂,领略文言文这块质朴的土地带给我们的享受。
初读,理清字音,检查预习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樊迟_______ 皋陶_______ 弘毅_______ 枉_______
(提示:fán、gāo、yáo、hóng、wǎng)
2、解释下列加红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1)天下归仁
______________(2)为仁由己
______________(3)请问其目
______________(4)雍虽不敏
______________(5)请事斯语矣______________(6)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______________ 1
(7)尧舜其犹病诸
______________(8)能近取譬
______________(9)士不可以不弘毅
______________(10)死而后已
______________(11)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______________(12)克己复礼为仁
______________
(提示:(1)赞许(2)靠(3)详情(4)资质愚钝(5)实行(6)字(7)担忧(8)比方(9)抱负远大,意志坚强(10)停止(11)贫困(12)实现)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问知。子曰:'知人。'(2)举直错诸枉
(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4)知者利仁
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提示:(1)'知'通'智'(2)'错'通'措'(3)'乡'通'向'(4)'知'通'智')
4、明确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或者特殊用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达为使动用法。
仁以为己任:宾语前臵语,正常语序为'以仁为己仁'。
梳理字词,初步感知。
三、文本解读:
(1)我们节选的小标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联系自身生活,谈一谈生活中哪些事情和这句话是相联系的。(尽量使用实例)(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本章节中孔子究竟要告诉我们哪些关于“仁”的内容呢?请大家根据屏幕上的提示找出文本中的相关句子。(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么是仁?怎样做才能达到“仁”,施“仁”之后会怎么样?先从文中找出有关的论述,然后概括说明。
文中的句子:
a.克己复礼为仁。(什么叫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后会怎么样:天下归仁。什么样的行为是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怎么样:在邦无怨,在家无怨)c.爱人,知人(是什么。怎样做: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d.其“恕”乎?
e.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f.我欲仁,斯仁至矣!
g.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h.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概括:
a.什么是仁: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怎样才能达到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能近取譬。
c.施仁之后会怎样:天下归仁;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下面,请大家结合我们找出来的句子,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一下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施行仁后会怎么样。
什么是仁:仁就是要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就是在平时不要自己不想要的 东西强加给别人,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就得帮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先通达。从字面意义的理解上看,孔子认为人在生活中不能纵放自己的欲望,而应该以礼来要求自己;生活中要推己及人,宽以待人,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团结合作。
四、拓展延伸
“仁”与生活
有人说,“仁”是很高尚的道德,但施仁的社会已远离我们而去了;有人却认为,“仁”一直与我们在一起,我们生活中,仍需要“仁”,存在“仁”,你怎么看这个问题?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才是“仁”呢?
(1)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则是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比如教学楼前的月季花开了,我相信许多同学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学校的规章制度里面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茶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得抵住诱惑,这样做就是仁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说一点最简单的,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关注我们一点,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老师,关注过老师,理解老师内心的苦衷呢。也许,我们也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个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爱人
仁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懂得爱人就可以了。你可否意识到,你身边的每个人都很重要,你是否曾经关注过他们,比方说为我们学校的校园环境卫生默默奉献的陈秀金老师,如为我们宿舍的安定和谐而苦口婆心的生管老师,如为我们学校的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线的门卫老师……当你再次遇见他们时,请问一声好,请给他们一个微笑,这样,你就已经是一个“仁”者了。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当你想要站得住的同时,也要让别人站得住;但你想要自己全面的话,也要让别人事业发达。而不是建立在推倒别人而自己站稳了,也不是损害他人发展了自己。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推己及人,我们想到的,别人也会想到;我们想做的,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想法。所以,只要每个人都能够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和包容的心来面对他们的时候,那么,整个社会就和谐了。
总结:学以致用。了解了仁的思想,我们大可以在生活中加以施行。也许一开始我们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坚持,我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那么,以我们为中心,他人也以我们为榜样,这样,和谐校园又怎么可能建设不起来呢?
五、总结:今天我们在汲取先圣的生存智慧的营养,明天,我们虽然不能成为圣人,但我们绝对可以说我们一直正在沿着圣人为我们描绘的蓝图在建设和发展着我们的文化,再此,请让我们再一次用真诚来朗读这么几句话: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还有一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六、作业:
搜集类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意的句子。
你们要别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他们。”又说:“你们要别人怎样待你们,就得怎样待别人。”——耶稣
最高贵 的宗教是这样的——你自己喜欢什么,就该喜欢别人得什么;你自己觉得什么是痛苦,就该想到对别的所有人来说它也是痛苦。” ——穆 罕默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四篇:七年级政治上册第七课教案(定稿)
七年级政治上册_第七课《我属于》 课题:第七课 我属于„„ 我们属于多种群体
教学目标:教育学生能容融入各种群体之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教学重点:热爱祖国和家乡
教学难点:如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爱国爱家 教学过程:
讲述9.11事件和98年北约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及消息传回国内我国人民的不同反映。问:为什么同样是重大事件中国人民的反映不同呢? 讲授新课:我们属于多种群体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群体,从呱呱落地那一刻起,我们便生活在人类和各自和各种群体之中。
一、我属于我的祖国
1、故事一 1984年7月29日成为历史性的一天,这不仅仅是许海峰在洛杉矶奥运会上第一次获得金牌,也是中国运动员第一次获得奥运金牌。
许海峰说:“这是它应该放的地方,我的祖国培养我取得了胜利,所以这枚金牌应该永远属于我的祖国。”
2、我爱这土地
二、热爱故乡
第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是故乡的水滋润了我们,是故乡的人抚育了我们,我们对故乡和一草一木了然于心,我们已深深地融入了故乡的风土人情中。阅读《故乡的水土》回答下列问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1
1、你属于哪个省、县的人?
2、当你听到别人称赞你家乡的时候,你的心里有怎样的感受?
3、当别人贬低你家乡的时候?你又会产生怎样的感受?为什么?
1、你的家对你有什么样的重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家令你最感到骄傲的地方是什么? 课题:我们的学校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班级的感情 教学重点:热爱自己母校的方式 教学难点:找出学校存在的问题并以改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问:我们学校的校训是什么? 生答:求实 求是 求新 讲授新课
当我们充满着好奇,满怀着憧憬,迈着青春的步伐踏入中学校园时,你有没有想过,在这里——我们的新学校,你将遨游知识的海洋,结交终生难忘的朋友,参加精彩纷呈的活动。你将在这里播撒理想境界的种子,扬起人生的风帆,倾注青春的热情,你将牢牢地与新学校的一切都将在我们的经历中打下 深刻的烙印。我属于我的祖国 热爱故乡 用心 爱心 专心 2
一、每一所学校都有一段不平凡的历史,今天我们都已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学校昨日的辉煌。阅读课本P73页的内容。
你能叙述一下你们学校的一段精彩的历史吗?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文章《旋风之后是冠军》
你们学校曾经获得过令你激动的荣誉吗?谈谈当时的情景和你的感受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请你为你们的学校设计一条广告语并说明了其中之一的寓意 我的广告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告语的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学校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和措施
1、存在的问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进的措施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学生小结 作业:见练习册 板书: 我们的学校 3 课题:班级是我家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 教学重点:我在班级里的责任 教学难点:我在班级里的权利和义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从不同的小学相聚到一起。尽管时间还不是很长,但这里已经有我们的欢笑,也有我们的烦恼;有我们的期待,也有我们的不满;有我们的收获,也有我们的遗憾,现在我们每一个人已经和班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班级是我们共同拥有的家。讲授新课: 班级是我家
一、班荣我荣
阅读《快毕业了》四人一组讨论下列问题
各抒己见自己所处班级在学校扬眉吐气的事情,并说明你在从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班级是我家.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应尽的责任。想一想你在班级这个家中尽了哪些责任?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 学生讨论,并做回答
三、每个班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精神的精神面貌。我们可以把班级的特点和班级精神融进班级的标志——班徽中。板书: 4 班级是我家 我与班级
第五篇:七年级上册政治
七年级政治(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2017—2018学年上学期
左门中学 自武海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41班的政治教学工作,在紧张而有序的节奏中临近期末,以下是我的政治教学工作总结:
从训练学生的学科思维来看,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关注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基础较好的班级,有意识的引入一些话题讨论,比如:人性的根源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在正金字塔、倒金字塔以及橄榄球的社会结构中,橄榄球的社会结构是最稳定的结构;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案例分析„„.作为政治教师,我将致力于努力促成学生形成关注社会新鲜思想和观点的习惯,并能以冷静客观的立场去分析,去有所取舍,从而丰富坚定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鼓励学生成为一个人格独立,思想独立,思维深刻睿智的人。
针对期中考试以及平时作业中所出现的问题,我在政治教学中注重学生学科辩证思维的训练、答题的规范性和要点性。从期末的考试情况来看到一种考试趋势:基本上所有的政治考题都趋向于信息题,每道题都有一则或大或小的背景材料,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所学政治知识,分析材料的相关问题。目前七年级的学生对于政治学科的知识还没有达到条理化、框架化,以至在做主观题的时候,大部分学生不会联系材料和课本上相应的知识点,往往就停留在纯粹的简单的分析材料的层面本文来自范文网上。这本质上就是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知识的框架化还有所欠缺的表现。鉴于这次考试,下学期的关键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建立、完善和巩固知识框架;继续促成学生政治学科思维的发展;继续督促答题的规范性等等。
从教学技能来看,本学期,我积极学习其他老师的上课风格,借鉴别人娴熟的授课技巧。在综合多位老师的教育教学技能的基础上,我的授课风格、上课技巧以及课堂的管理能力也日渐进步,少了一份教学初始时的艰涩陌生,多了一份熟悉以及由熟悉教学而生的自信。
一学期以来,我自己最为欠缺的就是教学的科研意识,在实践能力日渐进步的同时,没有很好跟理论相结合。有时在教学中有些许灵感,总是很难成于文字,大多也是因为没有教研的动力,加之教学中的琐碎之事,最后科研也就不了了之。我下学期的工作目标之一就是在做好教学的本职工作的同时,能在教研方面有所成绩。
今后努力的方向:
1、要更新教学思路,从教材实际出发,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和方法,使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有更大的进步。
经过本学期的教学实践, 我深深地感到,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踏实工作,服务于教,努力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