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梦和泪教案
梦和泪(人教版)
【教学目标】
1.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冰心“永远不失赤子之心,永远追求完满和美好”的伟大人格。
2.能领会课文详略得当、点面结合的取材、剪裁特色。
3.能了解课文设疑与释疑、比较与衬托、记叙与议论想结合的写作特色,理解这样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冰心的伟大人格。
2.文章选材、构思的特色。
【教学难点】将对人物精神和品格的理解。
【教学方法】1.自主探究法。
2.诵读法
3.练习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学生通读全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探究冰心的形象特征及文章的中心;初步领会文章在选材、剪裁上的特色。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每个人都会做梦,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但梦的内容和意义却大不相同。有这么一位喜欢做美梦的老人,她曾经在世界上整整走过一个世纪,她个世界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别是“爱”。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人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以下她的伟大人格和魅力。
二、打开课本到P13,先看“阅读提示”,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本文的基本程序。
三、初读课文。
注意:阅读的方法可以自由选择,比如默读、小声诵读等。
要求:读后能基本了解文章的内容,看看文中的冰心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四、讨论交流:
1.从文中可以看出,冰心老人是怎样一个人?她有哪些品格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答: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代表作品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小橘灯》等。
从文中所写的材料看,冰心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她爱做美梦,因为她“永远不失赤子之心,永远追求完满和美好”,她是一位充满真、善、美理想的老人;二是她又曾经声泪俱下地豪恸过,因为她“有深仇有大恨”也“有大情”,她是一位时刻不忘民族屈辱,有着强烈爱憎情怀的爱国老人。
冰心身上那种真诚、善良和充满爱心,她那种敢爱敢恨的爱国情怀都是令人敬佩的。
(学生回答时,要求结合文中具体的内容事例等来分析)
2.课后“思考和练习”第四题,借此把握课文的主题思想。(见书)
五、再读课文,分析研究文章在选材、组材方面的特色,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一题:
本文叙述事件的顺序和事件发生时间顺序不完全一致。试按时间顺序把文中讲述的事件梳理出来,然后比较一下,说说本文采用这样的叙述顺寻有什么表达效果。
事件 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 本文的 叙述顺序 这样写的作用
冰心的哭
冰心的梦 后
先 先
后 以梦和泪为线索贯穿全文,打破叙述的时空限制和一般的叙述顺序,突出表现冰心的“赤子之心”,集中展示冰心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伟大人格和人生追求,从而使文章成为众多描写冰心的文中中与众不同的一篇。
六、小结:本文选取独特的视角和材料,以“梦”作为文章的经纬,以“泪”为焦点,作为人物形象传神的写照,着眼点小,而立意却非常深刻,主题非常鲜明。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探讨文章构思和写法上的特色,完成本课相关练习。
【教学步骤】
一、学生再读课文,选择以下问题中的一两个深入思考:
1.作者选取了那些材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这些材料那些是作者的亲历和见闻,哪些是作者转述冰心所讲的内容?
(答案略)
2.文章细致地描写了冰心的哭,这对表现文章的中心有什么作用?
答:冰心的哭是一种真正的大哭,一种“毫不掩饰”的“声泪俱下”的“号啕大哭”,其声势“荡气回肠”,“像火山爆发”,感情流露是“最真挚的”。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位一向微笑的老人如此“豪恸大悲”呢?“为了可爱的朋友,为了多难的祖国,为了民族遭遇的屈辱和劫祸”,这种感情是“最博大、最无私”的,它是诗,“字字都厉害,铿锵有声”。总之,写泪是为了更深刻地表现主题。
3.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叙述冰心的父亲和母亲,这与写冰心有什么关系?
答:冰心的泪不是偶然的,她的爱国情愫、赤子之心是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于是,作者回过头去叙述关于冰心父母的故事。福州主街上的“白榜”,母亲怀揣的“大烟”,大连水域的炮火,烈士死难的故事,中国士兵不屈的精神,时时牵动着冰心的心,直到95岁高龄,“她梦寐以求的头等大事就是记下少年时父辈们多次讲述的那段可歌可泣的血泪史”,“正是它们不止一次地引得老人号啕大哭”。这就是冰心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民族的灵魂,冰心之泪的思想基础。
4.文中写冰心“爱做美梦,很美很精”,这与冰心的泪有什么关系?
答:仅仅是写泪,冰心的形象是不全面的,文章的妙处在于将此时的冰心和她的一生巧妙地联系起来,给读者以一个完整的形象。于是,作者写冰心的梦。“她爱做美梦,很美很精”,清晨写作,“思绪仿佛由梦境中直接流淌出来”,记下欢乐与痛苦,记下亲情与离别,记下成功与失落,她用梦的经纬,“织出了一个璀璨多彩的美丽黄昏,为永不止息的生命做了一个高大的天幕”,这就是她那“永远追求完满和美好,永远充满朝气”的赤子之心的伟大创作,这就是她爱国情愫的具体写照。至此,冰心的梦和泪融合在了一起,冰心个人的情感与祖国的命运也紧紧地联在了一起。文章以点带面,详略结合,将深刻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5.文章中有好几处都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法,找出有关的句子或段落,说说有什么表达效果。
为了写好“梦和泪”,文章进行了多层次的对比、烘托和渲染。一面写冰心的放声大哭,一面则强调冰心她“并不有泪轻弹”,在丈夫吴文藻先生病逝时,“她把泪藏在心里”,写成“一篇纪念长文,文字却非常活泼”;一面写冰心的泪,一面则写冰心很美很精的梦;一面要写一部大作品,一面则说写短文是冰心“近年的一种文学主张”;一面写他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可贵的执着精神,一面又写她对艺术的可贵的执着精神。在不同层次的对比、烘托和渲染中,冰心的“梦和泪”得到了升华。
6.文中有不少议论或抒情的句子,用笔在课文中画出来,体会这些句子的表达作用。
(参看“思考和练习第三题)总之,这些文字是在大量叙述的基础上的直抒胸臆,既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态度,又能深深打动读者,有力地表达出对冰心这位德高望重的前辈的赞美和景仰之情。
二、讨论上述问题,重点落实:
1.文章的中心和材料。(答案见上)
2.文章的构思、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主要答案和分析见上面各题),补充“语言特色“:
本文的语言质朴而又真挚,凝练而又形象,晓畅而又含蓄,作者或叙述,或描写,或抒情,或议论,时而娓娓而谈,时而慷慨激昂,时而节奏明朗,时而深沉隽永,值得细细品味。
三、巩固性练习
完成《学习指导用书》上本课的作业。
四、课外阅读推荐:
冰心的诗集《繁星•春水》,儿童文学作品集《小橘灯》,课文中提到的冰心作品《病榻呓语》《我梦中的小翠鸟》《我的家在哪里》等。
第二篇:梦和泪教案
《梦和泪》
舒乙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冰心“永远不失赤子之心,永远追求完满和美好”的伟大人格。
2.领会课文标新求真,以小见大,点面结合,详略结合、详略得当的取材、剪裁特色。
3.了解课文设疑、比较与衬托相结合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
1.领会课文标新求真,以小见大,点面结合,详略结合、详略得当的取材、剪裁特色。
2.了解课文设疑、比较与衬托相结合的写作特色。【教学难点】
领会课文以小见大,点面结合,详略得当的剪裁特色。[教学设想]
1、本文抓住人物最富个性的本质特征,用梦的形式向读者全面展示冰心的一生,作者把冰心的梦和冰心的泪巧妙连结起来,这点学生不易理解,要抓住这个重点,结合课文结构框架,引导学生反复阅读。
2、文章的语言质朴而又真挚,凝炼而又形象,作者时而叙述,时而议论,时而抒情,时而描写。可让学生分类整理,深刻体会。
[教学方法]
1、建议本课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和指导。
2、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可组织大家讨论,总结归纳本文学习的重点。【教学安排】 2课时
一、导入
略
二、舒乙、冰心、巴金简介
三、解题
四、以读带讲,分析课文
(一)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提出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教师点拨(玄妙之处)→构思巧妙(先简单了解,后面再作分析)
(二)、整合问题,再读课文
1、学生问题整合
2、教师问题布置
(1)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这些材料哪些是作者的亲历和见闻?哪些是冰心的转述? 明确:
威海提词 冰心的梦 冰心的哭 冰心父母的故事
(2)首先作者先写到了威海提词,作者提了什么词? 威海,你可知道,冰心曾为你流过多少泪?
(3)冰心的哭又是怎么样的一种哭?请找出相关的段落,并思考: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位一向微笑乐观面对生活的老人如此大哭呢? 明确:
为了可爱的朋友,为了多难的祖国,为了民族遭遇和劫祸。因为这种感情是“最博大、最无私、最奔放、最抒情的诗,字字都厉害,铿锵有声。冰心的泪不是偶然的,她的爱国情愫,赤子之心是和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
(4)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叙述了冰心的父亲和母亲,叙述了哪些事?这和冰心有什么关系? 明确:
白榜的故事、甲午中日海战、冰心父亲创办海军学校“她梦寐以求的头等大事就是记下少年时父辈们多次讲述的那段可歌可泣的血泪史。
正是它们不止一次引得老人号啕大哭。
——这就是冰心身上所体现出的民族的灵魂,这也是冰心之泪的思想基础。
(5)课题是《梦和泪》描写泪是不全面,那么文章哪些段落是描写梦的?并思考:冰心的梦的特点和内容各是什么?表现了她怎样的感情世界? 明确:
(1-3)、(26-28)、(37-41)可见“梦”是始终贯穿于文章之中的。
小结:至此,冰心的梦和泪融合在一起,冰心的个人感情与祖国命运也紧紧联系在一起。
“梦”(经纬),“泪”(焦点),脉络清楚,重点明确。
文章以“梦”开头,以“梦”结尾,又以“梦”贯穿全文,浑然一体。中间设置了“泪”这一艺术表现的焦点,作为人物形象的传神写照,使文章的中心得到了集中有力的揭示。文章以点带面,详略得当将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6)为了写好梦和泪,文章进行了多层次的对比、烘托和渲染,请找出。
讨论释疑,学生回答,老师点拨 小结:
五、布置作业
1、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冰心的《我的家在哪里》等作品,进一步感受冰心的伟大人格。
2、完成《语文》P:111(1-3题)
第三篇:教案梦和泪
《梦和泪》教案
[教学目的] 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冰心“永远不失赤子之心,永远追求完满和美好”的伟大人格。
2.领会课文标新求真、以小见大、点面结合、详略得当的取材裁剪特色。
3.了解课文设疑和释疑、比较与衬托、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
[教学设想]
1.本文抓住人物最富个性的本质特征,用梦的形式向读者全面展示冰心的一生,作者把冰心的“梦”和冰心的“泪”巧妙连结起来,这点学生不易理解,要抓住这个重点,结合课文结构框架,引导学生反复阅读。
2.文章的语言质朴而又真挚,凝炼而又形象,作者时而叙述,时而议论,时而抒情,时而描写。可让学生分类整理,深刻体会。
【教学步骤】
一、预习提纲
1.熟悉课文,弄清有关字音、字形、字义。2.通读课文、理清线索,初步理解文意。
二、导入新课
由冰心的《繁星》《春水》导入新课。
导入:要让一个人永远地以微笑面对世界,真的不容易。在人们心目中,冰心始终是微笑的。多少年来,她就是微笑着歌颂母亲的爱,歌唱儿童的爱和大自然的爱。很少有人知道冰心感情世界的另一面。《梦和泪》这篇文章介绍了许多关于冰心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来了解冰心。
三、解题
本文以梦为经纬,以泪为焦点,刻画了冰心永远不失赤子之心,永远追求完满和美好的伟大人格,巧妙地把冰心的梦和泪融为一体,奏响了一支高亢的爱国主义颂歌。
四、课文研讨
(一)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朗读后思考问题:
1.从文中可以看出,冰心老人有哪些品格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学生回答后,明确):充满真、善、美;强烈的爱国情怀。2.文章细致地描写了冰心的哭,这对表现文章的中心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后,明确):冰心的哭是一种真正的大哭,一种“毫不掩饰”的“声泪俱下”的“号啕大哭”,其声势“荡气回肠”,“像火山爆发”,感情流露是“最真挚的”。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一向微笑的老人如此“豪恸大悲”呢?“为了可爱的朋友,为了多难的祖国,为了民族遭遇的屈辱和劫祸”,这种感情是“最博大、最无私”的,它是诗,“字字都厉害,铿锵有声”。总之,写泪是为了更深刻地表现主题。
3.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叙述冰心的父亲和母亲,这与冰心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明确):冰心的爱国情愫、赤子之心是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并受了她父、母亲的言传身教。福州主街上的“白榜”,母亲怀揣的“大烟”,大连水城的炮火,烈士死难的故事——中国士兵不屈的精神,母亲忠贞、刚烈的品性,时时牵动着冰心的心,激励着冰心的民族灵魂。这,是冰心之泪的思想基础。
4.作品中提到冰心每想写到甲午海战便会“豪恸大悲”,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为了可爱的朋友,为了多难的祖国,为了民族遭遇的屈辱和劫祸。
5.文中写冰心“爱做美梦,很美很精”,这与写冰心的泪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明确)仅仅是写泪,冰心的形象是不全面的,文章的妙处在于将此时的冰心和她的一生巧妙地联系起来,给读者以一个完整的形象。于是,作者写冰心的梦。“她爱做美梦,很美很精”,清晨写作,“思绪仿佛由梦境中直接流淌出来”,记下欢乐与痛苦,记下亲情与离别,记下成功与失落,她用梦的经纬,“织出了一个璀璨多彩的美丽黄昏,为永不止息的生命做了一个高大的天幕”,这就是她那“永远追求完满和美好,永远充满朝气”的赤子之心的伟大创作,这就是她爱国情愫的具体写照。至此,冰心的梦和泪融合在了一起,冰心个人的情感与祖国的命运也紧紧地联在了一起。文章以点带面,详略结合,将深刻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6.文章中有好几处都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法,找出有关的句子或段落,说说有什么表达效果。
(学生回答后,明确)为了写好“梦和泪”,文章进行了多层次的对比、烘托和渲染。一面写冰心的放声大哭,一面则强调冰心她“并不有泪轻弹”,在丈夫吴文藻先生病逝时,“她把泪藏在心里”,写成“一篇纪念长文,文字却非常活泼”;一面写冰心的泪,一面则写冰心很关很精的梦;一面要写一部大作品,一面则说写短文是冰心“近年的一种文学主张”;一面写他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可贵的执着精神,一面又写她对艺术的可贵的执着精神。在不同层次的对比、烘托和渲染中,冰心的“梦和泪”得到了升华。
7.作者这样描写冰心的梦体现了她怎样的情怀?
(学生回答后,明确):这就是她那“永远追求完满和美好,永远充满朝气”的赤子之心的伟大创作,这就是她爱国情愫的具体写照。8.冰心的“梦”和“泪”共同体现了她怎样的品质?
(学生回答后,明确):冰心的“梦”和“泪”融合在一起,冰心个人的情感与祖国的命运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摒弃“小我”、主张“大爱”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
五、本课小结:
主旨:课文以梦和泪为线索,将有关材料贯穿起来,且打破了叙述的时空限制和一般的叙述顺序,突出地表现冰心的“赤子之心”,集中展示冰心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伟人人格和人生追求。
写作特点:(1)构思新颖独特,落笔点小,着眼点却很大,立意深刻。(2)文章进行了多层次的对比、烘托和渲染(3)语言质朴而又真挚,凝练而又形象,晓畅而又含蓄。
六、布置作业:
课后要求阅读冰心其他代表作品,结合本课文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梦和泪
舒乙
冰心的梦(略)
冰心的泪(详)“永远追求完满和美好” “为了可爱的朋友,为了多难的 “爱做美梦,很美很精“ 祖国,为了民族遭遇的屈辱和劫祸”
一位充满真、善、美理想的老人 一位时刻不忘民族屈辱有着
强烈爱憎情怀的爱国老人
第四篇:梦和泪 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冰心的爱国情感和赤子之心。
二、了解记叙文的中心和材料的关系。
三、了解课文标新求真,以小见大,巧妙的构思。教学设想
一、本文抓住人物最富个性的本质特征,用梦的形式向读者全面展示冰心的一生,作者把冰心的梦和冰心的泪巧妙连结起来,这点学生不易理解,要抓住这个重点,结合课文结构框架,引导学生反复阅读。
二、文章的语言质朴而又真挚,凝炼而又形象,作者时而叙述,时而议论,时而抒情,时而描写。可让学生分类整理,深刻体会。教学要点
一、了解记叙文的中心和材料的关系;
二、通过阅读训练,学会把握文章中心的方法。
三、理解课文设疑与释疑、比较与衬托、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教学方法
一、建议本课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和指导。
二、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可组织大家讨论,总结归纳本文学习的重点。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指导学生自读课文
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然后组织讨论。通过阅读与讨论,使学生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问题:
1、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这些材料哪些写得详,哪些写得略?
2、文章细致地描写了冰心的哭,这对表现文章的中心有什么作用?
3、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叙述了冰心父亲和母亲的经历,这与写冰心有什么关系?
4、文中写冰心“爱做美梦,很美很精”,这与写冰心的泪有什么关系?
5、画出文中的议论句,体会这些句子的表达作用。
6、文章中有好几处都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法,找出有关的句子或段落,说说有什么表达效果。提示:
1.根据表达中心意思的需要合理选材,巧妙剪裁是课文的一大特色。
作者善于寻求构思的新角度,以小见大,使构思新颖独特。写冰心,可写的事物很多,作者却在冰心的微笑中别出心裁地发现了特殊的审美视角,描写冰心的哭,从而使文章成为众多描写冰心的文章中与众不同的一篇,达到了“人人笔下所无”的境界。
文章细致地描写了冰心那“积压了近一个世纪”的大哭,集中表现了她爱国情感和赤子之心,有力地揭示了文章中心。
2.文章以“梦”为经纬,以“泪”为焦点,脉络清楚,重点明确。文章以“梦”开头,以“梦”结尾,又以“梦”贯穿全文,浑然成为一个整体,把冰心的梦和泪融合在一起,把冰心个人的情感与祖国的命运也紧紧地联合在一起了。
3.文章的语言质朴真挚,凝炼形象,时而议论,时而描写叙述,阅读时要细细体味。
二、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提取要点,归纳中心。
2.由学生讨论,归纳写作特点。
三、布置课后练习资料:
《梦和泪》框架结构
《梦和泪》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以赞美冰心“永远不失赤子之心,永远追求完满和美好,永远充满朝气”的人生追求和崇高品格为主线,珠联了作者对冰心的印象,冰心本人的言谈举止,冰心父亲母亲早年经历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和场面等,巧妙地把冰心的梦和泪融合在一起,奏响了一支高亢的爱国主义颂歌。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4段)梦是泪的外在表现。这一部分可分为二个层次。第一层(第1~3段)提出梦和冰心。
第1段,这层首括句;梦是人生的一部分。
第2段,点明冰心惯于把梦当作人生的一部分来描写。第3段,人们从冰心他们描写的梦中知道许多事和人。第二层(第4~24段)由题辞引出冰心哭的故事。第4段:设疑。
第5—24段:释疑。冰心的哭是为了可爱的朋友,为了多难的祖国,为了民族遭遇的屈辱和劫祸。
第二部分(第25~35段)把冰心的泪和祖国、民族的命运连结在一起。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25~27段)梦是创作的源泉。
第二层(第28~33段)冰心父母所经历的故事,就是冰心泪的思想基础。
第三层(第34~35段)冰心的经历,使我们看见了民族的灵魂;冰心积压了近一个世纪的号啕大哭,使我们了解了她是怎样一个人。
第三部分(第36~40段)冰心的性格是永远追求完满美好,她创造了最精最美的梦。这一部分可分为二个层次。
第一层(第36~37段)永不失赤子之心是冰心伟大人格的写照。第36段,梦即性格。第37段,冰心在医院里。第二层(第38~40段)
第38段,冰心爱做美梦,她永远在追求美和纯真。第39段,冰心的梦和泪永不失赤子之心。第40段,梦为冰心伟大人格的作证。附简略结构图:
三、永不失赤子之心的泪和梦是冰心伟大人格的写照。(36)~(40)写作特点:
一、择取典型
典型之人之事不一定是大人物或大事件。有时“大”的事件并不典型,有时“小”事中却凡中见奇。我们说选材要新颖、独特,就是要在所选之事所写之人非常典型。所谓典型,就是其人其事能反映出社会或生活的本质特征,只有这样典型的人和事,才最有力地突出文章的中心。
《梦和泪》这篇课文的立意很深,作者对冰心的经历和她的文学创作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在大量丰富的材料中悟出了冰心这位可敬老人最本质的特征,那就是“永远不失赤子之心,永远追求完满和美好,永远充满朝气,不管有多少艰难险阻,无所畏惧”,她“胸怀宛如大海,可以波涛大作,可以平静如镜,擦去眼泪,依旧笑对人生”。正因为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冰心的“梦”和“泪”才能完美地融合为一体,冰心的形象才能跃然纸上。
二、小中见大
不少文学家的笔下流淌过清泉小溪,这甘美清润的“小溪”有时比洪波涌起更让人回味不已。这大概就是一种魅力──一种小中见大的独有的魅力。《梦和泪》中冰心父母的故事,福州主街上的“白榜”,母亲怀揣的“大烟”,大连水域的“炮火”,烈士死难的故事,中国士兵的不屈精神,使人读后受益匪浅。
三、点面结合
冰心的哭是一种真正的大哭,一种“毫不掩饰”的“声泪俱下”的“号啕大哭”,其声势“荡气回肠”,“像火山爆发”,感情流露是“最真挚的”。如果课文仅仅写了这些内容,那么我们眼前的冰心形象是不全面的,文章的妙处在于将此时的冰心和他的一生巧妙地联系起来,给读者一个完整的形象。于是,作者又写了冰心的梦。“她爱做美梦,很美很精”,清晨写作,思绪仿佛由梦境中直接流淌出来,她用梦的经纬“织出了一个璀璨多彩的美丽黄昏,为永不止息的生命做了一个高大的天幕”,这就是她那“永远追求完满和美好,永远充满朝气”的赤子之心的伟大创造,这就是她爱国情愫的具体写照。至此,冰心的梦和泪融合在一起,冰心个人的情感与祖国的命运也紧紧地联在了一起。文章以点带面、详略结合,将课文的深刻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了。其实,选材的方法有多种,但目的却只有一个──为了更有力的表达中心。如果游离了中心,那所选的材料就失去了意义。运动员之“材”选准了,可以创造辉煌;衣料之“材”选好了,可以美化其人;同样,文章之“材”选对了,那一定会突出而深刻的表达中心,使文章生色添辉。
第五篇:梦和泪
教学要求:
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冰心“永远不失赤子之心,永远追求完满和美好”的伟大人格。
2、领会课文标新求真、以小见大、点面结合、详略得当的取材、剪裁特色。
3、了解课文设疑与释疑,比较与衬托、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教学重点:
领会课文标新求真、以小见大、点面结合、详略得当的取材、剪裁特色。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分析、理解文章的构思与选材特点 教学步骤:
一、复习提问
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记叙文的中心和材料。中心和材料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二、导入新课
要让一个人永远地以微笑面对世界,真的不容易。将童真、母爱、大自然融为一体,希望世间处处有欢乐,人人相亲相爱更非易事,然而在人们心目中,冰心始终是微笑的,多少年来,她就是微笑着歌颂母亲的爱,歌唱儿童的爱和大自然的爱,却很少有人知道冰心感情世界的另一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作家舒乙的梦和泪来走近冰心。
三、讲授新课
1、作者简介
舒乙,老舍的长子。1935年生,满族,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18岁毕业于北京二中,后被国家派往苏联列宁格勒基洛夫林业技术大学学习林业化学工艺专业,回国后从事科研工作多年。1978年开始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出版过多部散文集和文学研究、评论集。1984年调入中国作家协会,参加筹建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工作。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
2、人物简介
冰心(1900.10.5—1999.2.28),福建长乐人,原名谢婉莹。其父谢葆璋是一位参加过甲午战争的爱国海军军官,在海浪、舰甲、军营中冰心度过了着男装、骑马、射击的少年生活。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的屈辱历史,更激发了她的爱国之情。1911年冰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学习。1914年就读于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五四”时期,在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就读,后转文学系学习,曾被选为学生会文书,投身学生爱国运动。1921年参加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等。1923年赴美留学,专事文学研究。曾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举世为之瞩目,至今仍然声誉不衰。1926年回国后,相继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1929年至1933年写有《分》、《南归》等。还翻译了叙利亚作家凯罗•纪伯伦的《先知》。抗战期间,在重庆用“男士”笔名写了《关于女人》。抗战胜利后到日本,1949—1951年曾在东京大学新中国文学系执教。1951年回国后,除继续致力于创作外,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⒊关于甲午海战
冰心的父亲谢葆璋是一位老海军,曾作为北洋舰队的一名枪炮官,参加了甲午海战。谈起甲午之战,她说:“我父亲28岁那年参加了甲午海战。当时,还没有我,我是庚子年(1900年)出生的。但我从父亲和母亲那里听到了有关那场战争和当时海军的一些情况。
1894年7月,日本海军在丰岛海面突然袭击中国的运输舰队,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9月17日,护送陆军登陆的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面,与寻找中国海军决战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遭遇,爆发了近代海战史上规模空前的装甲舰大会战。开战后不久,北洋舰队的“致远”、“经远”等舰相继沉没,“广甲”、“济远”2舰先后逃走,形势十分严峻。“来远”舰与另一艘巡洋舰“靖远”号,拚死抵抗号称“帝国精锐”的“吉野”等4艘快速巡洋舰的疯狂围攻。“来远”舰中炮200余发,弹药舱被击中,引起爆炸,全舰燃起熊熊大火,舱面遭到严重破坏,危急时刻,谢葆璋奋不顾身,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指挥士兵全力攫救舰上大火,终于将大火赴灭,保住了军舰。“来远”经紧急抢修后,一直坚持战斗到日本舰队逃离战场。冰心老人向我们描述说:“大东沟那场仗打得非常残酷。我母亲的一个堂侄子在‘来远’舰上当兵,炮弹打穿了他的肚子,肠子被炸了出来,飞溅到烟囱上。战斗结束时,父亲含着泪从烟囱上把烧焦的肠子撕了下来,放回到他的遗体中。”冰心老人说:“甲午海战后,海军学校所剩无几。要发展海军,没有海军人才怎么能行?所以,父亲下决心要培养更多的海军人才来复兴海军,洗雪甲午之耻。”谢葆璋在烟台海军学堂任职8年,培养了一大批海军人才。这所学校后来成为中国培养驾驶学生最多的海军学校。在抗日战争中,中国海军80%以上的舰艇长毕业于该校。当时著名的战场指挥官、第二舰队司令曾以鼎和抗日烈士、“中山”舰舰长萨师俊等都是该校的高才生。⒋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①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这些材料哪些写的详,哪些写的略? ②文中哪些语句细致的描写了冰心的哭,这对表现文章的中心有什么作用? ③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叙述冰心的父亲和母亲,这与写冰心有什么关系? ④文中写冰心“爱做美梦,很美很精”,这与写冰心的泪有什么关系? ⒌分析课文(见分析表)梦和泪
梦写甲午海战的大作品——真正的大哭泪 梦是人生的一部分
吴文藻先生病逝——有泪不轻弹中心:永远不失 喜欢清晨写作赤子之心永远追
梦是创作的一种源泉冰心与甲午海战父亲:奋勇作战求完满和美好冰心父母的故事 母亲:怀揣大烟
梦充满了个人色彩,梦即个性 梦为她作证(结束全文)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以梦为经纬,以泪为焦点,刻画了冰心永远不失赤子之心,永远追求完满和美好的伟大人格,巧妙地把冰心的梦和泪融为一体,奏响了一支高亢的爱国主义颂歌。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分析文章的构思与选材特点 教学步骤:
一、结合课文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1、课文巧妙的构思
作者善于寻求构思的角度,使构思新颖独特。写冰心,可写的事情很多,作者却在冰心的微笑中别出心裁地发现了特殊的审美视角,描写冰心的哭,落笔点小,着眼点却很大,突出表现冰心那一颗“赤子之心”,从而使文章成为众多描写冰心的文章中与众不同的一篇,达到了“人人笔下所无”的境界。
文章以“梦”为经纬,以“泪”为焦点,脉络清楚,重点明确。文章以“梦”开头,以“梦”结尾,又以“梦”贯穿全文,浑然一体。中间设置了“泪”这一艺术表现的焦点,作为人物形象的传神写照,使文章的中心得到了集中有力的揭示。
2、多层次的对比、烘托和渲染
一面在写冰心的放声大哭,一面则强调冰心她“并不有泪轻弹”,在吴文藻先生病逝时,“她把泪藏在心里”,写成的一篇纪念长文,文字却非常活泼; 一面写冰心的泪,一面则写冰心的梦——那很美、很精的梦;
一面写冰心要写一部大作品,一面则说写短文是冰心“近年的一种文学主张”;一面写她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可贵的执着精神,一面又写她对艺术的可贵的执着精神。在不同层次的对比、烘托和渲染中,冰心的“梦和泪”得到了升华。
3、语言特色:
文章的语言质朴而又真挚,凝练而又形象,晓畅而又含蓄,作者或叙述,或描写,或抒情,或议论,时而娓娓而谈,时而慷慨激昂,时而节奏明朗,时而深沉隽永。
二、师生共同讨论课后练习:
1、课后练习一
课文以梦和泪为线索,将有关的材料贯穿起来,且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和一般的叙述顺序,突出地表现冰心那一颗“赤子之心”,集中展示冰心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伟大人格和人生追求,从而使文章成为众多描写冰心的文章中与众不同的一篇。
2、课后练习二
课文的细节描写比较多,如冰心的“豪恸”大哭,冰心述说的那些故事,还有那冰心的“昼梦”等。这些细节具体生动地展示冰心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民族的灵魂和她的爱国情愫、赤子之心。
3、课后练习三
这些文字是在大量叙述的基础上的直抒胸臆,既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态度,又能深深打动读者,有力地表达出对冰心这位德高望重的前辈的赞美和景仰之情。
三、作业注音、解词:
噩()梦荡气回肠豪恸愕()然璀()璨()数不胜数
2、课后练习一、二
3、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冰心的《我的家在哪里》等作品,进一步感受冰心的伟大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