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九年级物理全册15.1两种电荷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15.1两种电荷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篇:九年级物理全册15.1两种电荷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两种电荷》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中的第一节两种电荷,本章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电学知识的基础,学生对本章技能的掌握将直接影响到下面各章电学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两种电荷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陌生而神秘的电学,如何使同学们对电荷一见钟情是我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同时本节课是第二节电流和电路学习的基础,本节中“摩擦起电”和元电荷中的“原子结构”主要为下节课引入“电流”做准备,演示实验“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是为下节“电流的形成”留下伏笔,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第二节电流和电路的顺利学习。

基于以上认识,按照大纲要求,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4、让学生在认识自然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让学生在实验过程,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并能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5、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乐思、乐做,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摩擦起电现象,和了解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的作用规律。

这节课的难点呢,从我这几年的教学来看,应该是元电荷的认识与初步了解摩擦起电现象的原因。

为了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我还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法学法:(1)学生分析

我教的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归纳、判断、动手操作的能力,本节课在继续抓好这些训练的同时,加强推理判断能力及微观物体的想象能力。

(2)教法、学法

为更好贯彻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采用了以下教法:多媒体演示法、模型法、实验法、探究教学法、讲授法。

采用的学法:类比法、阅读法、诱导法、提问法、讨论法、推理判断法、分析归纳法。教学过程:

(1)动手操作,引入新课。

先放有关静电现象的图片,使学生感受电的新奇和神秘,激发兴趣,进而告诉大家,我们自己也可以发电,学生兴趣大增,引导学生做摩擦过的塑料笔杆吸引碎纸屑的实验,引出摩擦起电现象,提问:生活中摩擦起电现象有哪些呢?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最后总结被摩擦过的物体都带了电荷。

(2)实验探索,引导学生。

让同学们用丝绸跟玻璃棒摩擦,橡胶棒跟毛皮摩擦,都可以吸引碎纸屑,证明都可以带电,由此提问: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吗?如何进行推理判断呢?要求学生说出实验步骤和推导过程,实验过程中,学生好玩难以控制,采用比赛方式比哪组最先发现规律,当堂给予奖励,比如公开上课做实验的机会等,另外对学生实验过程中发现的任意一条规律都要进行评价,学生根据实验插图,实验好做,但推理过程所有学生就未必想得清楚,学生代表发言后,在老师的诱导下,让同学们一起正确说出推理的过程,此时学生已必然发现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另外告诉大家摩擦过的物体所带的电荷要么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所带电荷相同,要么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相同,得出结论: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接下来提问:一个物体是否带电如何来检验呢?有的同学会说:看它能不能吸引轻小物体。非常好,予以鼓励。那么有没有仪器来快速检测物体是否带电呢?引出验电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验电器的结构,让学生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金属箔张开的现象,提问: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呢?分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总结出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再问不同带电体接触金属球,使金属箔张七角度相同吗?张角大小不同,说明什么问题呢?引出电荷量的概念,介绍电荷量的单位:库仑。

承上启下,问题引路。

在前面,我们共同学习了摩擦起电现象,那么摩擦为什么能使物体带电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物质的结构说起,物质的结构属于微观问题,学生第一次接触比较陌生,形象比喻,如果把原子比做一个直径为100m的大球,原子核带正电、负电、以及元电荷的概念、符号、大小,提问:既然原子带在正电荷和负电荷,为何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呢?让同学们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观察、讨论,说出结论。

通过原子结构和元电荷的学习,思考:为什么能使物体带电?这个问题同学们没有相关 的的知识经验,因此讲解为主,诱导为辅。

关于“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演示实验,同学们先猜想:相同的两个验电器A、B,A带电,B不带电,用金属棒把A、B连接起来,会出现什么现象呢?然后通过实验验证大家的猜想,接下来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根据大家发言,总结出电荷在金属杆上有了定向移动,由此引出导体的概念。提问:若在验电器A、B之间架上玻璃棒或像胶棒,B验电器金属箔会张开吗?让学生作出猜想,动手做,验证猜想,由此引出绝缘体概念。

最后提问:金属为什么能够导电呢?

由同学们阅读课文可以得出金属导电靠“自由电子”的答案。分层训练,提问能力。

第一层:基本性练习,巩固基础知识,获取反馈信息。

把一个带电体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相互排斥,则这一带电体的带电情况是。

第二层:综合性练习,目的在强化所学知识,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两个轻小物体靠近时互相吸引,则()A、两个物体必定带同种电荷。B、两个物体必定带异种电荷。C、两个物体都不带电。D、至少有一个物体带电。

第三导:发展性练习。通过一个难度的习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以及对知识的整合再应用能力。

3、甲、乙、丙三个轻质小球,其中任意两个靠近均相互吸引,已知甲球带正电,则乙球不可能。

若丙球能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则乙球一定。

以上环节的教学,着重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变教师的“讲”为“导”,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的探索,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两种电荷

一、电荷

1、摩擦起电现象。

2、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荷 单位 库仑 C

二、元电荷

原子核 原子核 带正电 核外电子 带负电 元电荷e e=1.6×10-19C

三、电荷的定向移动 导体 绝缘体

第二篇:湖南省益阳市第六中学九年级物理全册 15.1 两种电荷教学案

15.1 两种电荷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知道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二、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原子结构,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

3、自由电子可以移动。●教学过程

一、预学

1、什么叫摩擦起电?

摩擦过的物体具有 的现象。

2、两种电荷:自然界只有 种电荷。(1)被丝绸摩擦过的 棒上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2)被毛皮摩擦过的 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异种电荷互相。

3、在实验室用 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其原理是,根据 可以判断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

4、叫电荷量,简称。电荷量的单位是,符号是。

5、叫导体,如:、; 叫绝缘体,如:、。

6、金属善于导电的原因是金属内部有大量的,而绝缘体内部绝大部分电 1

子。

二、探究精导 学点一 两种电荷

活动1 观看动画“怒发冲冠”、录像“女孩头发竖起来”;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实验1 用毛皮摩擦像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实验2 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相互排斥。

实验3 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相互排斥。

实验4 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相互吸引。

实验5 观察实物验电器知道其主要构造,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变大,通过实验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和作用。

活动2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电荷量及元电荷的概念。小组讨论:

1、什么是摩擦起电现象?带电体有一种什么性质?

2、正负电荷是怎样规定的?

3、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是什么?

4、验电器的作用和工作原理是什么?

教学点二 原子及其结构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3页原子及其结构的内容。小组讨论:

1、原子的结构是什么?

2、一般情况下,物体不带电呈中性,不带电的原因是什么?

3、摩擦起电的实质是什么? 教学点三 导体和绝缘体

活动1 请大家看大屏幕上视频:这个女孩用手摸带电的金属球,她的头发竖起来说明 2

了什么?(带了电)头发上的电荷从哪里来的?金属球转移的,这么说电荷可以移动。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看一看:

实验1 取两个相同的验电 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实验2 接着老师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塑料棒把A和B连接起来。

小组讨论:

1、实验1看到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

2、实验2看到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

三、提升

1、电荷:物体有了 性质,我们说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

2、摩擦起电:摩擦过的物体具有。

3、正电荷的规定: 的电荷叫正电荷。

负电荷的规定: 的电荷叫负电荷。

4、电荷间的作用规律:

5、验电器: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作用:。原理:。

6、电荷单位:,符号:

7、导体是 善于导电的物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石墨等。绝缘体是 导电的物体如:橡胶、陶瓷、塑料、干燥的空气、油等。

8、电风扇叶片上经常布满灰尘,是因为风叶转动时与空气_________而产生________,带有_________的叶片会把空气中的灰尘吸着不放,以致叶片上特别容易脏

9、打开自来水龙头,放出一股细小的水流,用在干燥的头发上梳过的塑料梳子靠近水流,可以观察到水流_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叫做______________,用带电体接触它的金属球时,它的两片金屏箔就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张开,且带电体带电量越多,张开的角度就________________

11、我们经常在加油站看到一条醒目的标语“严禁用塑料桶装运汽油”,这是因为桶内汽油会不断与桶璧摩擦,使塑料桶带了__________,造成火灾隐患

第三篇:两种电荷说课稿

《两种电荷》说课稿

说教材: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一节的内容,这一节是电学的入门,也是电学内容中最基础的部分,对以后的电学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

2、知道电荷的种类;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工作原理;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过程与方法: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和感知电荷间作用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常用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摩擦起电实验现象,从而对电荷的探究产生兴趣,最后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电荷的认识及作用规律

说教法: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讨论归纳法 说学法:

优点:本节课以生活中的电现象为引导,再加以实验为主导的教学结构,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从而便于学习。

缺点:知识点较为抽象,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应以简单明了,深入浅出的步步引导。说过程:

1)新课导入:有小游戏导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兴趣)2)新课讲解:

i.小组实验探究法(如何让塑料尺子吸引小纸片)ii.讨论、归纳法(得到摩擦起电概念)iii.自主合作探究法(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iv.实验探究、讨论法(验电器原理和电荷量)

3)评价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能提高实践能力,也能达到学习预期效果。4)归纳总结:结合简单板书,让学生小结。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我感觉自己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一上课自己有点紧张导致自己口误比较多,教学设计上不是很合理,把两节课内容融合成一节课课堂容量比较大,时间把握的不准确训练题没有来得及做,本节课最大的缺点是有的演示实验没有做成功,有硬件上的不足,最主要的问题是自己准备不充分,总之自己需要改进和学习的地方还比较多,今后还需向各位同事请教。请各位老师提出批评意见!

第四篇:两种电荷说课稿

两种电荷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62号讲课教师,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教科书、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五章第一节内容《两种电荷》,下面我将从教材问题、改进方法、教学过程、实验拓展四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问题

本教材在阐述两种电荷这部分内容时,通过演示实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得出电荷间有相互作用,相同电荷及不同电荷间相互作用不同。无论用什么方法带电,物体所带的电荷或者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或者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结论。未经多次实验验证,过于唐突,不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二)说改进方法

本节课采用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学生动手参与实验,比观察老师做实验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分组实验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推理能力。亲历探究过程,理解更深刻。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遵循科学探究七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首先用棉布摩擦气球,将它靠近自由悬挂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吸引,说明摩擦过的气球带了电荷,那么气球带何种电荷?其他的物体摩擦之后所带电荷是否与摩擦过的气球所带电荷相同呢?从而提出问题如何确定物体所带电荷的种类?自然界共有几种电荷?

接着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棉布摩擦过的气球发现它们相互吸引,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棉布摩擦过的气球,发现它们相互排斥。那么会不会出现其它情况呢?比如,带电体与玻璃棒排斥而橡胶棒吸引;或者既与玻璃棒排斥,又与橡胶棒排斥;又或者是既与玻璃棒吸引,又与橡胶棒吸引呢?从而做出猜想:自然界可能有两种、三种甚是多种电荷。

在设计实验这个环节当中,引导学生可以先通过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再让这个带电体分别靠近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根据吸引或者排斥的实验结果,判断该物体所带电荷的种类。

实验分为四个小组,每一个小组准备不同的器材: 第1小组:用饮料吸管和餐巾纸摩擦。

用大头针将饮料吸管固定,使其能自由转动。用餐巾纸摩擦饮料吸管使其带电。

用丝绸摩擦的玻璃棒靠近饮料吸管一端,记录观察结果。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饮料吸管一端,记录观察结果。第2小组:用塑料小瓶与干燥的毛巾摩擦。

用毛巾摩擦饮料瓶使其带电,把饮料瓶放在光滑的玻璃上。

用丝绸摩擦的玻璃棒靠近饮料瓶,记录观察结果。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饮料瓶,记录观察结果。第3小组:用试管与棉布摩擦

用棉布摩擦塑料试管使其带电,把试管放在能自由转动的绝缘支架上。

用丝绸摩擦的玻璃棒靠近塑料试管,记录观察结果。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塑料试管,记录观察结果。第4小组:塑料尺与头发摩擦

将塑料尺与头发摩擦,将其放在绝缘挂钩上自由悬挂;

用丝绸摩擦的玻璃棒靠近塑料直尺,记录观察结果。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塑料直尺,记录观察结果。

分析与论证:从实验现象发现,各小组选择的带电体,凡是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吸引的,一定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凡是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吸引的,一定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排斥。这也就意味着,在同学们所做的实验中,摩擦后的带电体所带的电,只有两种可能,要么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相同,要么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相同。没有三种现象。从而证明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本实验的优点有:

1、实验器材大多取自于生活,容易获得、易操作、形象直观;

2、实验器材大都质量轻,惯性较小,状态容易改变,实验效果明显。

3、各个实验均考虑到绝缘性和摩擦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不足之处:受空气湿度影响较大,器材不够干燥,应准备烘箱等

交流与合作:学生通过交流实验心得,提出改进措施、新的实验方法等。除了引导学生做这个探究实验之外,我还带领学生做了以下三个趣味实验:

1、自制验电器:结合课本验电器的模型,让学生用提前准备的饮料瓶,金属箔,等制作一个验电器。

2、电悬浮列车:我们都知道磁悬浮列车是利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的原理运作的,既然电荷也具有同样的性质,能否做一个电悬浮列车呢?先通过摩擦使塑料轨道带电,再通过摩擦使塑料车带同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即可实验。

3、静电摆:如图,在(两侧各有一个铁片)的塑料罐里悬吊一只回形针,与两侧罐壁距离都保持在1cm左右。现在把气球吹大并扎紧。用干燥的毛衣或尼龙布等材料摩擦气球,然后把气球接触罐子外面的铁皮。这时,回形针就开始象钟摆一样左右摆动起来。这是因为气球经摩擦后带上静电荷,当靠近或接触罐子时,一部分静电荷转移到罐子上。这时,原本不带电的回形针受到带电罐子的吸引,使它靠近并接触带电罐子后,获得电荷,带电罐子的吸引力消失,回形针受重力作用回到原位;但是所获得的电荷又使它受到另一个不带电铁片的吸引,向另一方向摆动,这样反复几次,直到三者之间的静电荷接近中和,无法再引起回形针摆动为止。

第五篇: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电学的初始课,因此上好这一课,对于学好电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是学生对电学课的第一印象,所以,它不仅担负着掌握电荷初步知识的任务,还担负着培养激发学生对电学兴趣的任务。基于此,我在设计本课时,尽可能的设计了实验,而且把它设计成探究性试验,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电学的兴趣。如果使用验证性试验,可以节省好多时间,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减弱,因为那样就缺少了神秘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虽看似浅显,但知识点多,给人凌乱而繁杂之感。而且由于化学知识滞后,学生对摩擦起电的原因及导体和绝缘体导电能力不同的原因理解起来都非常困难。因此课堂容量还是不小的。听了同事们的点评,再细细回想本课的过程,我觉得在以下地方可加以改进。

1、导学案的设计:我在设计导学案时,把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时的重点问题写了上去,以至于学生在完成导学案时,绞尽脑汁的想怎样把看到的现象转化成文字,耽误了时间。而实际上,这些问题学生在观察时已经口头回答了,不必写出来,即导学案个别问题指代不明。另外,对于一些不需要背诵的冗长概念,设计成让学生只填写重点词就可以了,也可以节省一部分时间。

2、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对于上面提到的难点,应使用小组合作、互帮互助的方法,让所有学生都弄明白。

3、小结中的题目设计兼着当堂检测的任务,还应再仔细斟酌。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5/2320110.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