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决问题教案设计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
《小数点引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解决问题》教案设计
灯明寺镇马家院小学 祁赛男
教学目标
1.会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能应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整十整百人民币的兑换;让学生从中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知识迁移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索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能兑换整十整百人民币。2.会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及教学法选择
学生在已经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的基础上,学习
运用这一规律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设计
1.谈话导入,复习旧知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旅游吗?你们都去过哪里呢?那我们今天一起去美国旅游好吗?打开多媒体,展示美国景点图片。
第一站 洛杉矶
看见两个人在吵架,同学来帮忙。男生说:“这个人在我这里买了3千克盐,下场雨的功夫,这个蛮不讲理的女人又找了回来,非说我缺斤少两.” 女生一身的雨水狼狈不堪的说:“我买了3千克盐,回家一看,盐的重量却只有0.3千克。分明是这个贪心的商人骗了我。” 同学们,你们怎么认为到底谁对谁错呢?这些盐有什么变化呢?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扩大到原来的十倍。(复习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规律。)2.探究新知
出发去第二站 塞班岛 我们有麻烦了同学们,去岛上需要买船票,可是我们的人民币,美国不能用,这可怎么办呀?
出示例三的图,1元人民币可以换0.1563美元,我用1万元人民币,可以换多少美元?
请同学们帮忙想一想?(小组讨论)
学习提示:1万元人民币就相当于1元人民币×10000,所以能换的美元也就是0.1563美元×10000。
可以根据小数点移动的规律来计算,乘10000
就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四位。
0.1563×10000=1563(美元)
答:用1万元人民币可以换1563美元。A.我们做得是否正确呢? B.同学们你们是怎么检验的?
1563÷10000=0.1563 用除法来检验我们的计算,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3.巩固练习第三站 好莱坞
展示赵丽颖求助的图片。
100张A4纸摞起厚1cm,那么1张A4纸厚多少厘米?
第四站 纽约 面包店求助。
做面包需要先把小麦磨成面粉,一千克小麦可以磨0.85千克面粉,那么100千克小麦可以磨多少面粉?1000千克小麦呢? 0.85×100=85(kg)0.85×1000=850(kg)
答:100kg小麦可以磨85kg面粉,1000kg小麦可以磨850kg面粉。
第五站 美国工厂
展示美国工厂的工人在抽查产品质量的题目。
100件产品里达到一等品标准的有82件,10000件里大约有多少件标准品?
方法二: 方法一:
10000÷100=100 82÷100=0.82(件)
82×100=8200(件)0.82×10000=8200(件)
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的美国之旅到这里就结束,你们喜欢这次旅行吗?你们在旅行中有什么收获呢? 课下作业
一、直接写出各式结果。
2.17 × 10 = 0.3 ÷ 10 = 0.42 × 10 =
2.17÷ 10 = 0.3 × 10 = 0.42 ÷ 10 = 5.31 ÷ 100 = 6.5 ÷ 100 = 1.9 × 100 =
5.31× 100 = 6.5 × 100 = 1.9 ÷ 100 = 6 ÷ 1000 = 78 × 100 = 0.42 ÷ 100 =
× 1000 = 78÷ 100 = 0.42× 100 =
二、100张A4纸摞起来厚1cm,1张A4纸有多厚?
三、100本复习册叠起来高0.72米,平均每本复习册厚多少毫米?
四、某电视厂抽查一批电视产品,平均每100件中未达标一等品标准的有2.25 件,这批产品共有10000件,未达标一等品标准的大约有多少件?
第二篇:解决问题 教案设计
解决问题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学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本节教学内容跟生活密切相关,五年级的孩子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学设计利用课件出示例题,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让他们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
2.放手让学生探究,把课堂还给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尽量放手让学生探究,只有这样才能把数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本设计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去尾法”和“进一法”的取值方法。之后,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运用“去尾法”和“进一法”的例子,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这两种方法的使用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说说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
2.揭题:这节课我们一起应用以前学习的小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旧知,直接引出新课内容,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讨论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例10(1),学习“进一法”。
(1)理解题意,列式计算。(课件出示例题和情境图)引导学生交流题中的数学信息,理解题意,并独立列式计算。
2.5÷0.4=6.25(个)(2)设疑:我们求得的结果是6.25个瓶子,在我们的生活中能找到6.25个瓶子吗?符合生活实际吗?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这里求“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得数应该保留什么数?用什么方法取近似数?
(3)小组讨论:根据实际情况,这里需要准备几个瓶子?为什么?
(4)学生汇报讨论的情况:瓶子不能有6.25个,应取整数。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结果应是6个,但是6个瓶子不能装下2.5 kg香油,只能装2.4 kg,剩下的0.1 kg还需要1个瓶子,所以需要7个瓶子。
(5)小结: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数时,不管省略部分首位上的数字是多少,都向前一位进1的这种方法,叫做“进一法”。
2.教学例10学习“去尾法”。
(1)学生独立审题,分析题目,并列式解答。(课件出示例题和情境图)王阿姨用一根25 m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 m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25÷1.5=16.666…(个)
(2)设疑:礼盒数能用小数来表示吗?
(3)小组讨论: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结果是17个礼盒,但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为什么? [小组讨论,并向全班汇报:因为1.5×17=25.5(m),丝带不够,所以这里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舍去,取整数16,即只能包装16个礼盒]
(4)小结:在这道题里,出现了满5也要把尾数舍去的情况,我们把这种取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去尾法”。
3.回顾反思,明确方法。
(1)观察例10中的两道题,小组讨论一下:对于取商的近似数,你们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小组讨论后选代表汇报,互相补充。①第(1)小题,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进1取整数。②第(2)小题,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舍去尾数取整数。(3)师生共同总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数。
4.举例升华。师:你能举出生活中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近似数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题意,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幸福小学有382人要去秋游,每辆客车限乘40人,需要几辆客车?
2.一根长10.5米的木料,先截取等长的5段,共8.5米,剩下的要截成0.8米长的小段,最多还能截出几段这样长的木料?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
⊙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41页7、8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例10(1)2.5÷0.4=6.25(个)≈7(个)(进一法)(2)25÷1.5=16.666…(个)≈16(个)(去尾法)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方法取商的近似数。
第三篇:用方程组解决问题教案设计
10.4 用方程组解决问题 淮阴区开明中学 张载奎
教案背景:
本课建立在学生熟练掌握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并且能够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时,学习本课时的内容。教学课题:
用方程组解决问题(1)教材分析:
苏科版 七(下)第十章 第4节 第1课时 本节内容是在熟练掌握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运用方程的思想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引导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羊历3131年,青青草原上,羊羊家族已经十分兴旺发达。
在对岸的森林里,灰太狼带着他的老婆红太狼正对着一群群的肥羊咽着口水„„
二、探索活动
问题1.大羊与小羊共22只,如果大羊 每只30千克,小羊每只10千 克,那么总共就有420千克。问:有多少只大羊?多少只小羊?
师问:你能用方程组解决这个问题吗? 解:设有x大羊,y只小羊.解之得:
答:有10只大羊,12只小羊。【总结】:用方程组解决问题的解题步骤: 1.设未知数
2.找等量关系(注意题中的关键词、标点符号)3.列出方程组 4.解方程组
5.作答(不要忘记检验)
练习1:一堆草料,共1500kg,如果进行粗加工,每天可加工150kg;如果进行精加工,每天可加工50kg.若用14天加工完这堆草料,应如何安排?
三、例题讲解
例1.红太狼与灰太狼加工完草料后,准备把它们运回家,第一天运了3大车,4小车,共310千克;第二天运了5大车,6小车,共运了500千克.1大车和1小车分别能运x+y=2230x+10y=420x=10y=12多少草料?
解:设1大车能运x千克草料,1小车能运y千克草料。
解之得:
答:设1大车能运70千克草料,1小车能运25千克草料。【引申】:不解方程组,你知道1大车与1小车共运草料多少吗?
例2.两只小羊总共才50千克,如果把它们先养一养,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且不是更好!估计养上三个月时间,懒羊羊体重能增加 80%,喜羊羊的体重也 能增加30%,那时两只 羊就有80千克了.请你补充一个问题,并解决这个问题吧?
例3.红太郎说:昨天,我们共打10球,你赢 1球计2分,我赢1球计3分,结果不分胜负(得分相同);今天,我们还 打10球,你赢1球计3分,我 赢1球计5分. 灰太狼说:天啊!这对我太不 公平啦!因为按照
昨天的胜负情况,今天,我输定了!
问题1.你知道昨天他们各赢了几球吗? 问题2.同学们,你认为灰太狼说的对吗?
四、合作交流
同学们,你能编一道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喜羊羊与灰太狼”的问题吗?
五、学习小结
如何运用方程组解决问题呢?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故事为主线,讲述生活当中的一些数学问题,由问题的产生,到运用所学的方程知识来解决问题,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教学中,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书本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为迎合课程改革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思考问题的准确性、广阔性、灵活性。本着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理念,内容设计由浅入深,尽量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姓名:张载奎
学校: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开明中学
通讯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北京西路75号 邮编:223300 联系电话:*** *** 3x+4y=3105x6y=500x=70y=25
第四篇:《百分数解决问题(三)》教案设计
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尝试用假设法解决连续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
2、掌握用抽象“1”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
用假设法解决连续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 教学难点:用抽象“1”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出下面各题中的单位“1”,并说说另外一个量怎样表示。(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80%。(2)香蕉比苹果多20%。(3)女工人数占全厂人数的45%。
2.某种产品,3月的价格是100元,4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20%,这种商品4月的价格是多少?
(1)引导学生找出单位“1”。
(2)明确题中的数量关系:4月的价格=3月的价格-3月的价格×降低的20%。(3)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100-100×20% =100-20 =80(元)3.某种商品,4月的价格是80元,5月的价格比4月涨了20%,这种商品5月的价格是多少?
(1)引导学生结合复习题2的思路来解答。(2)列式计算。
80+80×20% =80+16 =96(元)4.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利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习题层层递进,对所学的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进行回顾,使学生明确这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为探索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探究新知
过渡:如果我们把复习题2、3中的两个量的倍比关系合并在一起,会是什么样的呢? 1.课件出示例5。
某种商品4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20%,5月的价格比4月又涨了20%。5月的价格和3月比是涨了还是降了?变化幅度是多少?
2.引导学生读题,思考。(1)题中一共有几个量?(2)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3.分析题意,探究解题方法。
(1)提问:你能直接说出5月的价格和3月的价格相比是涨了还是降了吗?(不能)(2)教师启发引导。
①在这两个已知条件中,单位“1”是相同的吗?
学生找出关键句分析后明确“4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20%”中的单位“1”是3月的价格;“5月的价格比4月又涨了20%”中的单位“1”是4月的价格。
②想一想,题中存在几组数量关系,分别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汇报题中存在的数量关系。
[4月的价格=3月的价格×(1-20%);5月的价格=4月的价格×(1+20%)](3)探究解题方法。讨论:
①你觉得这道题与我们平时解决的问题有什么不同?(没有具体数量)②根据所求问题的特点,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提出可以用设数法来解答)(4)尝试解答后汇报。
方法一 假设此商品3月的价格是100元。4月的价格:100×(1-20%)=100×0.8=80(元)5月的价格:80×(1+20%)=80×1.2=96(元)96<100,5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
5月的价格比3月降低的幅度:(100-96)÷100=0.04=4% 方法二 假设此商品3月的价格是1。
4月的价格:1×(1-20%)=0.8 5月的价格:0.8×(1+20%)=0.96 0.96<1,5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
5月的价格比3月降低的幅度:(1-0.96)÷1=0.04=4%(5)引导学生回顾解题思路。
(6)拓展:如果此商品3月的价格是a元呢?结论是否一致? 小组讨论、探究,解题: 4月的价格:a×(1-20%)=0.8a 5月的价格:0.8a×(1+20%)=0.96a
因为a>0,所以0.96a<a,即5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5月的价格比3月降低的幅度:(a-0.96a)÷a=0.04=4% 4.师生共同总结此类题的特点及解题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自主探究解题方法,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的空间,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三、练习巩固 1.教材91页3题。(1)题中一共有几个量?
(2)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别是什么?
(3)分别找出题中两个已知条件中的单位“1”。(4)这道题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尝试独立完成。2.完成教材93页11题。
结合本节课学到的解题方法,学生尝试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对本节课所学新知进行巩固,加深了学生对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解题方法的理解。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材93页13、14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三)方法一 假设此商品3月的价格是100元。4月的价格:100×(1-20%)=100×0.8=80(元)5月的价格:80×(1+20%)=80×1.2=96(元)96<100,5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
5月的价格比3月降低的幅度:(100-96)÷100=0.04=4% 方法二 假设此商品3月的价格是1。4月的价格:1×(1-20%)=0.8 5月的价格:0.8×(1+20%)=0.96 0.96<1,5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
5月的价格比3月降低的幅度:(1-0.96)÷1=0.04=4% 方法三 假设此商品3月的价格是a。4月的价格:a×(1-20%)=0.8a 5月的价格:0.8a×(1+20%)=0.96a
因为a>0,所以0.96a<a,即5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5月的价格比3月降低的幅度:(a-0.96a)÷a=0.04=4% 答:5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4%。
第五篇:用连乘解决问题教案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青岛版教材三年级上册数学 《用连乘解决问题教案》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小学
2,学科:数学
2、课时:1
二、教学课题
1、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两步乘法解决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2、让学生能从多个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3、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能用连乘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三、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是学生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的,关于解决问题,新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是:“能在教师引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相关生活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 决方法。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教学方法
1、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解决问题,《课标》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是:能在教师引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由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在教学设计上,注重紧密联系实际,展示实际生活中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必要性。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气氛中发展创新意识,教学中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问。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五一节就要到了,五一的前一天是什么日子?4月30日,我校将举行春季运动会,我们的体育老师正在为运动会做准备,现在他们要解决一个问题:(出示题目例1)
【百度搜索】http://wenku.baidu.com/view/f00ab3d6b14e852458fb57df.html
(二)学习新课
例1:运动会开幕式上准备安排3个方阵表演,每个方阵8行,每行10人,一共需要多少人?
1、小组交流,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组长做好纪录。
2、小组汇报,派代表到前面讲解,其他补充,师板演。这是体育老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我们帮他解决了,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运动会就要到了,运动员也在加紧训练,我班的体育健将罗毅肯定还是一举夺魁!为什么呢?这是它的秘密:(出示例2)【百度搜索】http://wenku.baidu.com/view/197e72f49e31433239689317.html?from=rec&pos=3&weight=15&lastweight=9&count=5
例2:我班体育健将罗毅坚持锻炼身体,他每天绕操场跑2圈,跑道每圈400米,他一星期跑多少米?
1、独立试做
2、同桌交流
3、汇报交流,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
4、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你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学生会提出:他一个月能跑多少米?
他一年能跑多少米?等等。)
(三)总结出示课题
观察以上两题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出示课题:用连乘解决问题
其实生活中有好多这样的问题,在我们学校、在我们教室找找看吧!
(四)尝试解决身边的问题:(多媒体课件出示)
1、我们教室南边有()个窗户,我校教学前楼一共有()层,每层有()个教室,学校打算更换南边的窗帘,需要算一下:一共有多少个窗户?
引导学生找条件,独立完成,汇报交流!回家找一找,有没有用连乘解决的问题?
2、引导学生自己编用连乘解决的问题
3、小明在回家的路上就找到了一道用连乘解决的问题:(多媒体课件出示题目)
小明家离学校500米,他上学每天走2个来回,一星期走了多少米?
六、看书质疑,布置作业。
七、小结:引导学生谈收获、体会。课后反思:
“解决问题”是思维训练较强的课型,这样的课上起来可能会比较沉闷。可是抱着尝试的态度,我还是按照教学进度,精心准备了这节课。在备课过程中我一直思索如何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事、身边的人中挖掘教学资源,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现学生的思维轨迹,让学生在扎实、有效的学习中提高各种能力。在备课时尽管做了充分准备,但是还是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1、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如在练习时,可以放手让学生编题,当放手的力度还是不够大胆。
2、应该安排看书质疑的环节,不能完全抛开课本。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会学的有兴趣,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使学生学用用的数学。
八、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山东
学校:
潍坊日向友好学校
姓名:段久芳 职称: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