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素描静物三部曲

素描静物三部曲



第一篇:素描静物三部曲

素描三步曲:

关于画素描的步骤,因人而异。有人分六七步,有人分二三步,还有的人没有步骤,随心所欲。基于对素描的理解不同,步骤自然就不一样。可见,步骤只是过程,最终呈现的画面效果才是关键。然而,对于一个初学素描的人来说,步骤却至关重要,不然就无从下手。在不断地总结中,我把自己画素描的过程分为三步,也可以用盖房子的比喻来理解。第一步:构图与打形,好比地基与骨架,地基决定上层建筑,骨架决定房子形状;第二步:铺大色调,好比垒砖块,形转色变;第三步:深入刻画与调整,好比内外装饰,让画面更加有视觉效果和艺术美感。

第一步:构图与打形

口诀:整体先行、眼观六路、长线切形、准确肯定、宁方勿圆。需要解决的问题:方位、线造型。

铅笔的使用:一般用3—4B的铅笔,软硬适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比例、透视、结构。常出现的问题,局部打形,死扣边线。

构图原则:普遍情况下为天薄地厚、左右均衡,一般把画面的中心和重心的中点作为画心。附:打形三步走方法:

第一步:整体的形状,即物体最高、低、左、右的连线。

第二步:单个物体的雏形,即高、低、左、右的连线,确定其位置和大小。

第三步:单个物体具体的形状,包括结构线、明暗交界线、投影线以及衬布的形状。

观察与比较是把形打准的真理。如何避免人的直觉、错觉和感觉,请一定要作辅助线。一,水平线定高低;二,垂直线定宽窄;三,关联线定相互之间的联系。

总结:这一步客观性强,主要是解决“形”的问题。俗话说“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个人的艺术感受,天赋皆尽于此。细心的人会在打完形后再认真检查,近观远观,正观侧观。认真检查物体之间的比例和透视问题。另外还要注意衬布的形状,衬布尽量做到简化、准确。打形的过程没有必要把形体的任何细节都呈现出来,但一定要做到心里有数。

第二步:铺大色调

口诀:整体着手、大刀阔斧、胆大心细、亮暗分开、色调拉开。需要解决的问题:素描关系、色调。铅笔的使用:从软到硬。

需注意的问题:虚实、空间、对比、结构、整体感。常出现的问题:灰、花、脏、浮、板。

总结:这一步主观性强,解决的是“体”的问题。很多人画完第一步之后就喜欢个个击破,这样很容易使得画面失去整体感,即花了时间和精力,效果还不好。这一步同时也是提高速度的黄金阶段,先可以大胆的放开的画,但是要控制在你能掌握的范围之内,不然就无法收场。体积的塑造离不开光影,很多人画灰的原因是因为现场的光线很复杂,所以要学会主观处理。画好这一步,停一下,放远处看一看。

第三步:深入刻画与调整

口诀:整体观察、局部入手、精雕细琢、丰富传神、视觉强烈。需要解决的问题:生动、传神、视觉效果。铅笔的使用:2B及以下

需注意的问题:空间、虚实、光感、质感、边缘线的处理、画心的刻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常出现的问题:画面四分五裂没有整体感、节奏感。

总结:这一步主客观结合,解决“神”的问题。艺术的个性,生命在这一步体现。画画最终要做到画什么像什么,还原物体本质,赋予物体生命。所以这一步强调的是美感和艺术效果。需要细心认真,多看少画,紧抓视觉中心,画面的效果就出来了。2010年陕西省美术联考试题

实物照片:一瓶中桶雪碧、米黄色台布、一个白盘、一把勺子、三片面包、一个橙子、三个苹果、两个梨。

先把所有物体看成一个整体,用长线把最高、低、左、右的点连接起来,然后画出单个物体的雏形,确定其位置和大小。最后画出单个物体具体的形状。

从主体物着手,找出物体的明暗交界线,分出物体的亮面和暗面,拉开物体之间固有色的区别,同时也不要忽略了衬布的明暗。

从主体物局部入手,深入刻画物体的精彩细节,区分主体物与周围物体的主次关系,深入表现物体的质感,调整画面局部与整体、四周与中心的关系,使得整个画面丰富、生动、强烈。

2010年山东省联考试题

实物照片:硬皮书、茶壶、茶碗、手提袋、打开的本子、眼镜、灰色衬布。

用炭条起稿,按照一定的构图原则在画面中布置静物,区别物体之间的大小比例,注意书本的透视以及衬布的开口方向。

用炭条侧锋区别物体之间明暗变化及固有色的区别,再用纸笔把碳粉揉进调子了去。还要注意从左到右的光感和从前到后的空间感,画面尽量放松些。

用炭笔深入表现物体从左到右的光感,深入刻画物体的质感,调整画面的整体感。拉开茶杯和茶壶的关系,区别三本书的颜色差异,区别衬布、桌面、墙壁三种背景的差异,可以在用笔上和色调上寻找变化。

2010年江西省联考试题

实物照片:一个带嘴的陶罐、三个玉米放在一个瓷碗里、两个鸡蛋、一把勺子放在一个碗里、一块衬布。

注意物体之间的比例,陶罐与碗的透视,玉米的结构。为了正确表现陶罐和碗的形体,可以画一条中轴线来检查两边的对称关系,同时也可以画一条水平线来检测陶罐和碗口的透视。注意不要把碗口的两头画成两个角,应该缓缓地转过去。

:注意单个物体的素描关系和物体之间的色调变化及画面的整体感。碗的质地是坚脆而细腻,可以用较硬的铅笔刻画。陶罐上面的颜色较深,可以用较软的铅笔铺大色调,注意物体的空间、虚实、光感、质感、边缘线的处理、画心的刻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深色盘子与玉米的色调对比,单个物体颗粒虚实变化和三个玉米的虚实变化,两个鸡蛋的前后关系,碗、陶罐、衬布

三者投影的区别。

实物照片:一个黑色陶罐、一个灰色陶罐、一个装了多半杯可乐的玻璃杯、一个橙子、一个梨、三个苹

果、一深一浅两块衬布。

先用炭条起稿,切忌把形体扣死、扣圆,为了画起来感觉舒服,可以在暗面稍微上点色调。可以拉一条水平线比较最前面的苹果和梨的前后关系。

再用炭条拉开物体的素描关系和色调,为了使得碳粉能更好的融入纸张里面,可以用纸笔和卫生纸糅、擦。中间陶罐的颜色最深,在区分其色调是应注意它的素描关系,最后用较硬的炭笔削尖,深入刻画物体灰面和高光部分,让画面丰富起来。调整物体中心与周边,前面与后面的虚实关系。注意白色衬布后面的虚化。九宫格打形法

小时候练书法的时候,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临本和空白处都有被水平线和垂直线分割开来,形成九个大小一致的方框,以至在我们在练习的时候有所凭靠,这就是书法练习中的“九宫格”。我把这个九宫格运用到绘画中,在绘画中,因为你所画的是实物,所以绘画中的九宫格与书法的“九宫格”也就不同。绘画中的九宫格是虚拟的,也是灵活的,它在你的心里。

经营位置:

当你面对一张空白的纸,要把你所看到的实物画到这张纸上什么位置最合适,是件很让人头痛的事情。很多学生无从下手,也有一些学生从局部开始画,以至画到最后发现构图出现了“六偏”(偏左、偏右、偏上、偏下、偏大、偏小),最后只能用裁纸这种无耐的方法解决,有时你可能为这种方法而感到高兴。试问,如果是考试,你会去裁试卷吗?

你不妨试试这个方法:首先用“﹢”找到白纸的中心,再把水平线往上移动一些,因为人的视觉中心总要在纸的中心偏上的位置,这是人的视觉常理。垂直线你可以跟据画面的重心适当左右移动,构图的一般原则是“天薄地厚、左右均衡”。这样的话,你就能找到物体之间的中心位置,我们把它称作为“画心”。这一步不要太心急,需要反复尝试。然后,用你的左右手交叉,用拇指和食指结合成一个画框的形状,去测量你所看到的实物。找到“画心”。其次,你凭借画心的垂直线,把你所看到的物体的中线定出来,再凭借画心的水平线把你所看到的物体的高低定出来,这样在画面中也就形成了一个有形的“九宫格”。最后你就可以用“打形三步走”的方法了。

第一步:整体的形状,即整个物体最高、低、左、右的连线。就如一张网,把你所看到的静物全部网罗在里面,好比你看到了一个你熟悉的人,你不看他的五官长相,光看他的背影或者灯光照射在地上的投影,你就能认出他是谁。所以在这一步你要做到“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就如你在千米之外来看森林,所看到的只是一个模糊的形状,但恰恰是这个模糊的形状才让你下一步有了凭借。

第二步:单个物体的雏形,即单个物体高、低、左、右的连线,确定其位置和大小。当你对整体有一定的把握后,再把你的视线范围缩小一些,用长线把每一个物体的外轮廓切出来,认真比较物体之间的比例关系,用水平线来统一物体之间的高低位置。所以在这一步就如你在百米之外看森林,“只见树木不见树叶”。你看到的是很多树,大的、小的、近的、远的、弯曲的、变形的„„

第三步:单个物体具体的形状,包括结构线、明暗交界线、投影线以及衬布的形状。把你的视线范围再缩小一些,观察每一个物体具体的细节变化,尽量把它们的特征表现出来。所以这一步就如你在一米之外看森林,“只见树叶不见森林”。你仰头,看到很多的树叶,甚至树叶上的经脉,不经意之间你可能会发现还有一些花朵或者果实。

体会:素描最难得就是打形。为此,很多人搜肠刮肚,寻找各种方法。我认为把形打准离不开四个字——“观察比较”,关键是看你怎样去观察比较。打形三步走的方法,是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有人说,这一步既肯定又不肯定,对,因为人不是机器,不能做到精确,我们只能通过一些辅助手段让他做到尽量准确。因为整个构图的过程都是从模糊到清晰再到肯定的过程。你若想用一根线就把物体的形定准,我是做不到的。

亮暗分开:说的是素描关系,素描关系包括亮面、暗面、灰面、高光、反光、投影,在这里我们为何只说亮暗呢?这主要是受光面与背光面而言,这是两个对比最强烈的面,把这两个面画好了,画面就不容易“灰”,从物体的明暗交界线着手,亮暗分开,亮面包括亮面、灰面、高光;暗面包括暗面、反光、投影。把每一个物体的亮暗分开,包括衬布。效果就如80年代的老照片一般,只有黑白。

色调拉开:说的是物体之间固有色的区别,把所有的物体去色,变成一张黑白的照片,你将看到,衬布是灰色的,??是黑色的,色调对比是很多学生忽略的问题,很多学生总简单的认为,亮面就是白的,暗面和投影就是黑的。我在一块白衬布上放一个黑陶罐,你会发现亮面也很黑,投影相比较来说反而很亮。在拉开色调的同时,把素描关系画丰富起来。

第二篇:素描静物三部曲之步骤解析教程

素描静物三部曲之步骤解析教程

素描静物三部曲:

也可以用盖房子的比喻来理解。

第一步:构图与打形,好比地基与骨架,地基决定上层建筑,骨架决定房子形状; 第二步:铺大色调,好比垒砖块,形转色变;

第三步:深入刻画与调整,好比内外装饰,让画面更加有视觉效果和艺术美感。第一步:构图与打形

口诀:整体先行、眼观六路、长线切形、准确肯定、宁方勿圆。需要解决的问题:方位、线造型。

铅笔的使用:一般用3—4B的铅笔,软硬适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比例、透视、结构。常出现的问题,局部打形,死扣边线。

构图原则:普遍情况下为天薄地厚、左右均衡,一般把画面的中心和重心的中点作为画心。附:打形三步走方法:

第一步:整体的形状,即物体最高、低、左、右的连线。

第二步:单个物体的雏形,即高、低、左、右的连线,确定其位置和大小。第三步:单个物体具体的形状,包括结构线、明暗交界线、投影线以及衬布的形状。

观察与比较是把形打准的真理。如何避免人的直觉、错觉和感觉,请一定要作辅助线。一,水平线定高低;二,垂直线定宽窄;三,关联线定相互之间的联系。

总结:这一步客观性强,主要是解决“形”的问题。俗话说“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个人的艺术感受,天赋皆尽于此。细心的人会在打完形后再认真检查,近观远观,正观侧观。认真检查物体之间的比例和透视问题。另外还要注意衬布的形状,衬布尽量做到简化、准确。打形的过程没有必要把形体的任何细节都呈现出来,但一定要做到心里有数。第二步:铺大色调

口诀:整体着手、大刀阔斧、胆大心细、亮暗分开、色调拉开。需要解决的问题:素描关系、色调。铅笔的使用:从软到硬。

需注意的问题:虚实、空间、对比、结构、整体感。常出现的问题:灰、花、脏、浮、板。

总结:这一步主观性强,解决的是“体”的问题。很多人画完第一步之后就喜欢个个击破,这样很容易使得画面失去整体感,即花了时间和精力,效果还不好。这一步同时也是提高速度的黄金阶段,先可以大胆的放开的画,但是要控制在你能掌握的范围之内,不然就无法收场。体积的塑造离不开光影,很多人画灰的原因是因为现场的光线很复杂,所以要学会主观处理。画好这一步,停一下,放远处看一看。第三步:深入刻画与调整

口诀:整体观察、局部入手、精雕细琢、丰富传神、视觉强烈。需要解决的问题:生动、传神、视觉效果。铅笔的使用:2B及以下

需注意的问题:空间、虚实、光感、质感、边缘线的处理、画心的刻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常出现的问题:画面四分五裂没有整体感、节奏感。

总结:这一步主客观结合,解决“神”的问题。艺术的个性,生命在这一步体现。画画最终要做到画什么像什么,还原物体本质,赋予物体生命。所以这一步强调的是美感和艺术效果。需要细心认真,多看少画,紧抓视觉中心,画面的效果就出来了。

2010年陕西省美术联考试题

实物照片:一瓶中桶雪碧、米黄色台布、一个白盘、一把勺子、三片面包、一个橙子、三个苹果、两个梨。

先把所有物体看成一个整体,用长线把最高、低、左、右的点连接起来,然后画出单个物体的雏形,确定其位置

和大小。最后画出单个物体具体的形状。

从主体物着手,找出物体的明暗交界线,分出物体的亮面和暗面,拉开物体之间固有色的区别,同时也不要忽略

了衬布的明暗。

从主体物局部入手,深入刻画物体的精彩细节,区分主体物与周围物体的主次关系,深入表现物体的质感,调整画面局部与整体、四周与中心的关系,使得整个画面丰富、生动、强烈。匡鹏智/画

2010年山东省联考试题

实物照片:硬皮书、茶壶、茶碗、手提袋、打开的本子、眼镜、灰色衬布。

用炭条起稿,按照一定的构图原则在画面中布置静物,区别物体之间的大小比例,注意书本的透视以及衬布的开

口方向。

用炭条侧锋区别物体之间明暗变化及固有色的区别,再用纸笔把碳粉揉进调子了去。还要注意从左到右的光感和

从前到后的空间感,画面尽量放松些。

用炭笔深入表现物体从左到右的光感,深入刻画物体的质感,调整画面的整体感。拉开茶杯和茶壶的关系,区别三本书的颜色差异,区别衬布、桌面、墙壁三种背景的差异,可以在用笔上和色调上寻找变化。

2010年江西省联考试题

实物照片:一个带嘴的陶罐、三个玉米放在一个瓷碗里、两个鸡蛋、一把勺子放在一个碗里、一块衬布。

注意物体之间的比例,陶罐与碗的透视,玉米的结构。为了正确表现陶罐和碗的形体,可以画一条中轴线来检查两边的对称关系,同时也可以画一条水平线来检测陶罐和碗口的透视。注意不要把碗口的两头画成两个角,应该

缓缓地转过去。

:注意单个物体的素描关系和物体之间的色调变化及画面的整体感。碗的质地是坚脆而细腻,可以用较硬的铅笔刻画。陶罐上面的颜色较深,可以用较软的铅笔铺大色调,注意物体的空间、虚实、光感、质感、边缘线的处理、画心的刻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深色盘子与玉米的色调对比,单个物体颗粒虚实变化和三个玉米的虚实变化,两个鸡蛋的前后关系,碗、陶罐、衬布三者投影的区别。

实物照片:一个黑色陶罐、一个灰色陶罐、一个装了多半杯可乐的玻璃杯、一个橙子、一个梨、三个苹果、一深

一浅两块衬布。

先用炭条起稿,切忌把形体扣死、扣圆,为了画起来感觉舒服,可以在暗面稍微上点色调。可以拉一条水平线比

较最前面的苹果和梨的前后关系。

再用炭条拉开物体的素描关系和色调,为了使得碳粉能更好的融入纸张里面,可以用纸笔和卫生纸糅、擦。中间陶罐的颜色最深,在区分其色调是应注意它的素描关系,最后用较硬的炭笔削尖,深入刻画物体灰面和高光部分,让画面丰富起来。调整物体中心与周边,前面与后面的虚实关系。注意白色衬布后面的虚化。

九宫格打形法

小时候练书法的时候,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临本和空白处都有被水平线和垂直线分割开来,形成九个大小一致的方框,以至在我们在练习的时候有所凭靠,这就是书法练习中的“九宫格”。我把这个九宫格运用到绘画中,在绘画中,因为你所画的是实物,所以绘画中的九宫格与书法的“九宫格”也就不同。绘画中的九宫格是虚拟的,也是灵活的,它在你的心里。

经营位置:当你面对一张空白的纸,要把你所看到的实物画到这张纸上什么位置最合适,是件很让人头痛的事情。很多学生无从下手,也有一些学生从局部开始画,以至画到最后发现构图出现了“六偏”(偏左、偏右、偏上、偏下、偏大、偏小),最后只能用裁纸这种无耐的方法解决,有时你可能为这种方法而感到高兴。试问,如果是考试,你会去裁试卷吗?

你不妨试试这个方法:首先用“﹢”找到白纸的中心,再把水平线往上移动一些,因为人的视觉中心总要在纸的中心偏上的位置,这是人的视觉常理。垂直线你可以跟据画面的重心适当左右移动,构图的一般原则是“天薄地厚、左右均衡”。这样的话,你就能找到物体之间的中心位置,我们把它称作为“画心”。这一步不要太心急,需要反复尝试。然后,用你的左右手交叉,用拇指和食指结合成一个画框的形状,去测量你所看到的实物。找到“画心”。其次,你凭借画心的垂直线,把你所看到的物体的中线定出来,再凭借画心的水平线把你所看到的物体的高低定出来,这样在画面中也就形成了一个有形的“九宫格”。最后你就可以用“打形三步走”的方法了。

第一步:整体的形状,即整个物体最高、低、左、右的连线。就如一张网,把你所看到的静物全部网罗在里面,好比你看到了一个你熟悉的人,你不看他的五官长相,光看他的背影或者灯光照射在地上的投影,你就能认出他是谁。所以在这一步你要做到“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就如你在千米之外来看森林,所看到的只是一个模糊的形状,但恰恰是这个模糊的形状才让你下一步有了凭借。

第二步:单个物体的雏形,即单个物体高、低、左、右的连线,确定其位置和大小。当你对整体有一定的把握后,再把你的视线范围缩小一些,用长线把每一个物体的外轮廓切出来,认真比较物体之间的比例关系,用水平线来统一物体之间的高低位置。所以在这一步就如你在百米之外看森林,“只见树木不见树叶”。你看到的是很多树,大的、小的、近的、远的、弯曲的、变形的„„

第三步:单个物体具体的形状,包括结构线、明暗交界线、投影线以及衬布的形状。把你的视线范围再缩小一些,观察每一个物体具体的细节变化,尽量把它们的特征表现出来。所以这一步就如你在一米之外看森林,“只见树叶不见森林”。你仰头,看到很多的树叶,甚至树叶上的经脉,不经意之间你可能会发现还有一些花朵或者果实。

体会:素描最难得就是打形。为此,很多人搜肠刮肚,寻找各种方法。我认为把形打准离不开四个字——“观察比较”,关键是看你怎样去观察比较。打形三步走的方法,是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有人说,这一步既肯定又不肯定,对,因为人不是机器,不能做到精确,我们只能通过一些辅助手段让他做到尽量准确。因为整个构图的过程都是从模糊到清晰再到肯定的过程。你若想用一根线就把物体的形定准,我是做不到的。

亮暗分开:说的是素描关系,素描关系包括亮面、暗面、灰面、高光、反光、投影,在这里我们为何只说亮暗呢?这主要是受光面与背光面而言,这是两个对比最强烈的面,把这两个面画好了,画面就不容易“灰”,从物体的明暗交界线着手,亮暗分开,亮面包括亮面、灰面、高光;暗面包括暗面、反光、投影。把每一个物体的亮暗分开,包括衬布。效果就如80年代的老照片一般,只有黑白。

色调拉开:说的是物体之间固有色的区别,把所有的物体去色,变成一张黑白的照片,你将看到,衬布是灰色的,??是黑色的,色调对比是很多学生忽略的问题,很多学生总简单的认为,亮面就是白的,暗面和投影就是黑的。我在一块白衬布上放一个黑陶罐,你会发现亮面也很黑,投影相比较来说反而很亮。在拉开色调的同时,把素描关系画丰富起来。

第三篇:素描静物

素描教案——静物素描(第一节)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观察实物,激发学生的绘画热情。

2、通过对第一阶段素描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运用实践加以理解,掌握。

3、学会静物写生——单个陶器或瓷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复习旧的素描知识,并应用于素描静物写生中 难点:石膏像写生到静物写生的衔接过渡

三、导入

1、复习旧知识 提问:同学们,上一个阶段我们学习了有关素描的基本知识,你们从中掌握了有关素描的那些知识?

2、师生讨论。

四、新授

1、观察静物与石膏的区别。静物的固有色丰富多样,比石膏更难把握。

2、静物素描基本作画步骤 观察——构图——起大形——比例关系——体面结构分析——铺大调子——细部刻画——整体调

(一)观察思考:这是许多同学都忽略的一个步骤。在落笔之前,首先要想好将怎样画这幅画,用什么手法?重点表现什么?目的是什么?用什么工具材料?画多长时间等等。+

(二)构图:包括选择角度,画那一部分,横竖比例及大小怎样安排等。+介绍画面静物与衬布的关系。

(三)起大形:在画纸上用简练的线条勾出静物(罐子)的形象。

(四)定大的比例关系、分析体面结构、铺大调子:分出受光和背光,表现出大致的体感。+

(五)深入刻画:是塑造形体最主要的部分。按照预想尽可能的把物体表现出来。

(六)整体调整:这是收尾工作,用整体的眼光和最初时的新鲜感,全面地审视画面,做全面调整。从表现手法上分,可以分为光影(全因素)素描、结构(分析)素描。光影(全因素)素描:用明暗调子来表达被画物体,比较接近客观事实,可表现的内容较丰富。结构(分析)素描:主要采用线来表现物体的结构关系,偶尔使用简单的调子来表现体积及空间。

3、写生静物——单个陶器或瓷器静物 ①观察范作,说说茶壶的作画步骤。(同学讨论、并发言)②教师示范:教师示范写生静物基本步骤,学生观察提

第四篇:静物素描

静物设置:画静物素描,首先要考虑到静物设置。静物的内容广泛,大凡日用器皿、水果、蔬菜、花卉、工艺品、工具、家庭用具、动物标本等,都可以作为静物的内容,初学者应遵循由简到繁、先易到难的原则。开始阶段应选则构造简单、色彩单一的物品,逐渐过度到描绘结构复杂、色彩丰富、不同质感的物品。

下面结合“圆球和方凳”素描,对静物素描的步骤叙述如下:

静物素描写生前的分析与思考:这组静物取形体规则的石膏圆球和结构复杂的方木凳为基本主体,构成虽简单,但在素描写生时,对形体结构的要求却是十分严格的。石膏圆球,只有一条边线轮廓,更多的通过色阶的过渡来表现形体,方木凳可以当作一个能看到后侧两个面的立方体,立方体更多是通过角与边轮廓线的连接表现形体。将各具不同造型的圆形、方形组合在一起以增加对比因素。静物中还摆放一条毛巾,至上而下,起到构图的平衡和色调上的完整作用。

作画步骤一:首先考虑构图,目的不仅是能够把物体都装进画面,更重要的是求得构图合理与完整。这组静物的布局是呈上下结构关系,因此适合用竖构图。其中圆球上方的空白不宜留得过多,否则会使构图显得下坠、木方凳脚下应留有足够的余地,否则会使构图产生被截掉一节不完整的感觉。

起轮廓宜用直线、长线、这样可以跨越一些小细节,能够从大的方面去概括形体。即使是画圆球,也要先用直线画成一个正方形平面,然后一步一步地切割正方形的四个角,使之最后形成一个规则的圆形。正确的表现透视,此画作者的视平线高于木方凳上端的平面,确立木方凳上端的平面画多少,应该与确定木方凳四条腿画多长、联系起来考虑。初学画者的位置不要距离静物太近、以免物体的透视变形过大,而难以把握。

作画步骤二:要抓紧校正物体形象的准确性和落实物体之间明暗调子的区别,初步形成整幅画面色调关系的整体布局。具体有以下内容:在圆球外轮廓内界定出球体的明暗交界线。在木方凳每根木条的榫接关系调整好后,将主要的明暗关系区分出来、特别是前边两条腿与后面两条腿的深浅差别,同时根据木方凳的固有色比较深的情况,还要罩上一曾灰色,让它与白色的圆球和布区分开。

为了使主体的轮廓更清晰,便于进步修改、调整其形象,还要在背景上平涂上一遍灰色,这样除了能将主题与背景分别开来,消掉大部分轮廓线,还能营造出有空间感的画面效果。

作画步骤三:在圆球上,要反映出受光、背光、反光面几块大的区域的划分,但必须通过组织许多过渡面去实现,不能用平涂和抹的办法。完成用明暗色调代换木方凳的轮廓线,并转向寻找最能体现木凳质地细节进行描绘。白布穿插于深色木方凳之中,起着趁托木方凳的作用,因此在描绘它时,始终清醒它是一块白色的布,注意把握固有色。

作画步骤四:这个阶段的深入刻画,应具有选择性,突出重点,注意掌握调整虚实关系。做到精细之处可以细微表现物体的肌理组织,粗略之处可以寥寥数笔、轻松带过许多不要的内容。

素描,简而言之就是单色画。却又不尽然,毕竟素描涵盖与牵连的东西太多,解决的问题也太多,素描过程是同一时间要考虑许多问题的综合思维活动。当今美术院校各专业都把它作为基础课,虽然各专业的侧重点不同,油画重体积、调子,国画重线条,版画、设计重结构等;但素描的共性是差不多的。同时,素描作为独立的艺术种类,自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当然,专门的素描艺术家并不多,大都是兼职者,如诸位大师们,他们寥寥几笔的创作草稿就已经价值不菲,你根本不用分是基础性强的速写还是独立的艺术品。这些即便看似寥寥几笔的素描作品,其后面的功力也非常了得,有时随便一条起伏弯曲的线条,体现的却是艺术家对形体、结构、特征、节奏、韵味、艺术史的深刻理解与掌握,于其背后的艰辛也自然不言而喻了。

下面谈谈本人对素描的理解,又或者可以说是十几年来教与学的体会。下面几部分有内容上的交叉,这是素描的综合性决定的,每一部分只是素描综合体中的一个理解侧面,它们的关系是分解与重组。

1.理解多少就能表现多少

总体来讲,素描是很理性的,素描的过程是脑、眼与手高度结合的人的活动。大脑是总指挥,充实的理性显得尤为重要;眼睛偏感性,生动、鲜活,但常常出现片面与误差;手只是实现脑眼商量的结果的工具,只要听话就行了,属于技术类(当然还有其它工具)。所以大脑要不断地学习与思考,只有思考才会有创新,会思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大特征。首先,要学美术史,了解美术的发展过程,了解诸大师独特的成长过程、艺术理念、风格区别及技巧表达,经过不断评判思考后才能给自己正确地定位,促使自己更好地发展,从而避免茫然失措和重复浪费;学习素描就不能不学习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丢勒、鲁本斯、康伯夫,仅仅知道契斯恰科夫是不够的。解剖学、透视学诞生给素描注入了更多的科学理性因素,而解剖学、透视学这两门学科就需要花时间精力去学习与掌握,比如:表现一个人,仅仅了解表面的轮廓起伏而不知道其下的骨骼构造、肌肉走向作用及视觉上的透视变形是不行的;每画一条线、一个起伏都要能体现解剖学和透视学知识,这些内在知识能使素描作品更深刻、更完整。构图知识使素描作品更趋于完美和个性化,更有画面感、更有艺术性。对结构、特征、比例、形体、朝向、节奏、对比、点、线、面等要素的熟练运用与驾驭,无疑对素描的充分表达起到深度与广度的关键作用,几何概念的把握与深入塑造技能又起到画面的宏观与微观的调控作用。照相机的发明、网络时代的来临使素描从客观的世界中解脱出来,从而更关注后工业化人的思想情感的无限空间,素描更呈现多元风貌。

显然,拥有如此丰厚的知识储备,你就要做个优秀的指挥家,而且要在直觉、激情中尽情地艺术表现。

一、你时刻在注意“整体观念”吗?

“整体观念”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是造型、结构不准,就是上调子时死抠局部,使局部与整体脱节,画面花、杂、乱。作画要的是整体的最后效果,没有整体的局部,再精彩、再深入也毫无意义。既然整体是关系到一幅素描作业的成败,那么处理好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专注局部,忽视整体”将最终造成“整体”的失败。

二、你是否在用“心”作画?

绘画是一种艺术,不是一项普通的工作,作画过程中作者的思想、情绪、感受极大地影响着画面的最终效果,没有思想、没有激情的画面是空洞、没有感染力的。有的同学认为“画得多了就提高了水平”,于是一味地增加作业数量,盲目延长作画时间,好像只有这样才算“努力”。而实际上呢?由于身心疲惫,作画时已经是漫不经心、胡思乱想、精力不能集中了,何谈 “思想”与“激情”?其作品也只能是徒有形式,毫无神采。“多画”是在“画好”的基础上多画,而不是无目的的多画,在作画时出现厌倦情绪时可休息片刻,或改画色彩、速写,实行自我调节。只要用“心”作画,就一定会使自己的艺术水平得到有效提高的。

三、你会取舍吗?

有的学生素描基本功应该说不错:构图完整,造型准确,线条流畅,体积感强,并且深入得十分细致入微,面面俱到,对所画对象、背景的任何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像这样的作品只能算是“技术熟练”,而谈不上“艺术高超”,因为画面没有重点、没有取舍,什么都画其实就等于什么都没画。所以在深入时一定要通过认真观察分析其结构、特征,结合自己的感受,将对象理性地、艺术性地反映在画面上。要大胆取舍,该突出的刻画入微,该省略的一带而过,做到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千万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四、你重视临摹吗?

在很多学生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喜欢画写生,不愿在临摹上花费时间,也不屑于临摹。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临摹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每位成功的画家都通过深入临习、研究、借鉴前人的作品并汲取了大量的营养,为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临摹优秀作品来学习他人的宝贵经验,可以使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活跃,头脑更具理性,实现作画水平的有效提高,实在是一件很“便宜”的事。在重视临摹的同时也必须要注意一些问题:一是取法要高,一定要选有代表性的大师、名家的作品,也就是说要临“好”作品,才能汲取到营养;二是对临摹作品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不能全盘照抄,要做到去粗存精;三是临摹要有一个“度”,要与写生结合进行,临摹是学习手段,写生才是目的。要避免因盲目、过多地临摹而压制思维,束缚个性的发展。

五、你是否在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

有的同学忠实贯彻“苦练”战术,作画非常刻苦、勤奋,但水平却长期停滞不前,许多问题依然存在。虽然他们很“勤奋”,但不会总结经验,不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也就更谈不上如何解决问题,这种“勤奋”只能算是漫无目的地蛮干。“人贵有自知之明”,我们一定要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保持优点的同时,针对性地去克服与解决存在的问题。

六、你注意到不同院校、专业的考试要求差异了吗?

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对考生考查的主要是素描的方法和造型,但不同的院校对素描的画法、风格是有一定的偏好的,不同系科、专业对考试的命题、作画要求和评分标准也有所不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以,根据自己的报考意愿,针对不同的院校、专业的不同特点、要求,确立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地学习与训练,也是美术高考取得好成绩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五篇:素描静物

素描静物——苹果

一、教学目标:通过上节课学习几何体的结构及明暗关系来深入理解素描静物——苹果的画法,进一步讲解明暗交界线对于物体塑造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如何正确画出物体的明暗交界线?

三、教学难点:苹果调子素描的正确表现。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静物素描中“三大面五大调子”指的是什么?(黑白灰三大面,高光,灰面,明暗交界线,反光,投影五调子)

2.静物素描的一般作画步骤有哪些?(起稿,找出结构线,铺大色调,深入刻画,调整完成)

(二)苹果的绘画步骤 1.起稿:用长直线切出轮廓

2.找出结构线(明暗交界线):先分出黑白两个面,再分析物体的体面转折

3.铺大调子:先分出黑白两个面,强调明暗交界线,往前过渡明暗交界线,使物体具有初步的体积感。

4.深入刻画:深入和丰富的是物体五调子的关系,整体性统一中强调对比。注重质感,量感,空间感。

5.调整完成:加强整体感和体积的塑造,局部服从整体。

五、学生自己画,教师巡回辅导:

注意把握以下问题: A、明暗交界线不准;B、投影不准;C、排线问题;D、反光太亮。

六、小结并布置作业:单体苹果素描临摹,巩固理解其体积关系。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5/2307293.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