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木头人活动反思
“木头人”游戏的反思
教师 张云蕾
近段时间我发觉我们班上的幼儿在玩游戏的时候经常不遵守纪律,无论开始我怎样讲要求及注意事项,还是会有一小部分的孩子会从中作乱。要不就是不玩,要不就是自己玩自己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无论老师大声还是小声他们就是不听。
又到体育游戏了,幼儿比较喜欢玩“木头人”这个游戏,当念完儿歌的最后一句“不许说话不许动”后,孩子们都做出了一个个小木头人的造型,然后“大灰狼”就会出来找东西吃,谁动了谁就要被大灰狼吃掉。开始玩的时候孩子们还能好好的遵守游戏规则,可是玩多几次,有些孩子就开始故意动来动去,影响了其他幼儿的正常游戏。
游戏后我就开始反思,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的表现呢?难道是幼儿对游戏不感兴趣?我就在自由活动时间跟小朋友们讨论刚才游戏的情况,了解到幼儿都比较喜欢“木头人”这个游戏,幼儿只有每次念完儿歌立刻变成木头人,坚持不动,这样才算遵守规则、表现良好。但教师反而没有去注意去表扬,只对那些不守纪律的孩子投予关注的目光,这样就让很多孩子产生错觉,误认为被捉就会得到老师的关注,从而给孩子提供了不守规则的机会。针对原因,我就想出了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就是对遵守规则、表现良好的幼儿给予关注和表扬。在再玩“木头人”这个游戏的时候,我就注重欣赏和关注孩子的造型,夸赞好的造型,以“照相”的形式给予肯定等等,从此以后,孩子在游戏中懂得把注意力更多的投放在造型的变化和自控能力方面,会积极的做出动作,等待表扬慢慢能够控制住自己的行动,活动进行得更加井然有序,不再因为得不到关注而表现出混乱的情况,活动效果越好,教师能够掌控活动节奏,活动开展顺利,孩子们也能在活动中学到更多。
由此看来,无论组织怎样的活动,教师都要细心观察孩子的表现,懂得在失败后进行自我反思,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及时调整自己得教育行为,这样才能让我们在活动组织上更得心应手。
2015年10月
第二篇:儿歌《山上有个木头人》活动反思
儿歌《山上有个木头人》活动反思
儿歌:《山上有个木头人》 活动目标:
1.要求幼儿正确发出“山(shan)上(shang)三(san)”等字音.2.帮助幼儿听懂并理解简单的游戏规则,提高对指令性语言的倾听水平.3.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听说应变能力.活动准备:手偶玩具一个
活动重点初步培养幼儿的听说应变能力。
活动难点正确发出“山(shan)上(shang)三(san)”等字音 活动过程
一、1.出示木偶人创设游戏情景,引起幼儿的兴趣.2、接着,教师边操作木偶拉线,边念儿歌,帮助幼儿了解游戏的基本内容.3、引导幼儿回忆游戏儿歌内容,学会念 游戏儿歌,正确发出每个字音,特别是“山(shan)”上(shang)“三(san).”
4、幼儿学习过程中,要及时纠正幼儿的不正确发音,教幼儿正确的念儿歌,这样可以维以后顺利开展游戏奠定基础.)二.向幼儿介绍游戏的规则及玩法:
三、教师以游戏参与者的身份分别与全体或个别幼儿进行交往活动,给幼儿观察和练习的机会.(1)教师带领全体幼儿边念儿歌,边坐在椅子上自由做动作,鼓励幼儿做出各种动作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2)教师与个别幼儿游戏,及时纠正个别发不准的音.四、幼儿自主游戏 教师安排幼儿与同伴结对,自主地开展游戏活动..活动反思
我在上《山上有个木头人》这一语言课时,边游戏边学儿歌。教案上的活动准备是一个木偶人,因为时间关系我改用纸人,把纸人的手穿上线,让孩子对木偶人有个简单的印象。活动过程是先让木偶人玩一遍游戏引起孩子注意,然后以会念儿歌做为小孩玩游戏的要求。但是我发现一个木偶人怎样能完成一个游戏,所以我采用三个纸人做木头人。在整个活动中,大部分幼儿能参与到活动中来,能把儿歌说下来,基本达到活动目标。
一、较好的地方有:
1、幼儿对游戏很感兴趣,参与积极性高。
当活动到小朋友与老师做游戏时,小朋友都很兴奋,仔细听老师讲游戏规则,然后边念儿歌边游戏。
2、教具充分发挥特长,让幼儿感受一种不常见的“上课小帮手”。
在出示图片时,幼儿反应一般,但在用线控制纸人时小孩子反应很激动,意力很集中,都仔细观察木偶人的一举一动。跟着木偶人一起念儿歌。
3、以游戏作为引导,小孩子在学儿歌时很开心,表现的也很积极,一节课下来,一部分孩子基本上学会了儿歌也学会了如何玩刚学的新游戏。活动目标基本上达到了。
二、需改进的地方:
1、孩子的反应预想的跟现实不一样 我预想这个“山上有个木头人的游戏”全班孩子都因很喜欢,在做游戏时会很积极,反应很强烈,结果上下来发现只有平时好动,上课很认真的一部分孩子在做这个游戏时很积极,还有一部分孩子好像没听懂我说的话,还没弄清是怎么一回事。一节课下来把儿歌学会了可游戏没有掌握好,这种情况还是头一次。
2、在语言上不够简练语速有点快。我在讲解游戏过程中,锁碎的语言有点过多,不够简练,语速有点快,有些一般的孩子没听懂我说的要求,一时反应不过来。在玩游戏时,当我讲到不准说话不许动时,仍与孩子在嘻嘻哈哈,动来动去,在对输的小朋友进行惩罚时,孩子好像处在云里雾里的状况,不管是有些小朋友对游戏不感兴趣还是不会玩,总之好像给人一种没听懂的感觉。在讲故事时语言还不够生动自然,不能引起所有孩子的兴趣。
3、时间把握不好,一节课是20分钟,我在上课流程中有点急,在上课和与孩子互动时,时间安排的不够妥当,在活动过程中不够自然,随意。往后,我上课还要多放轻松,时间上因安排合理,学会巧用一节课同时把一节课的活动目标都达到。
4、对孩子了解不深,尽快加深与孩子间的感情。在活动过程中,一些上课不听只顾个跟其他小朋友玩和内向的孩子对我置之不理,即使用眼睛看着他们,他们仍做他们自己的事,而且不能跟上我上课的节奏。我想与我对他们了解不深有着必要的关系,我还要尽快了解小班孩子的心理特点与行为习惯。
在以后的语言活动中,我应保持好的方面,改进不足的地方,吸取其他老师上语言课的经验,提高幼儿对语言课的兴趣及语言能力。
第三篇:《山上有个木头人》语言活动反思
《山上有个木头人》语言活动反思
我在上《山上有个木头人》这一语言课时,边游戏边学儿歌。教案上的活动准备是一个木偶人,因为时间关系我改用纸人,把纸人的手穿上线,让孩子对木偶人有个简单的印象。活动过程是先让木偶人玩一遍游戏引起孩子注意,然后以会念儿歌做为小孩玩游戏的要求。但是我发现一个木偶人怎样能完成一个游戏,所以我采用三个纸人做木头人。在整个活动中,大部分幼儿能参与到活动中来,能把儿歌说下来,基本达到活动目标。
一、较好的地方有:
1、幼儿对游戏很感兴趣,参与积极性高。
当活动到小朋友与老师做游戏时,小朋友都很兴奋,仔细听老师讲游戏规则,然后边念儿歌边游戏。
2、教具充分发挥特长,让幼儿感受一种不常见的“上课小帮手”。
在出示图片时,幼儿反应一般,但在用线控制纸人时小孩子反应很激动,意力很集中,都仔细观察木偶人的一举一动。跟着木偶人一起念儿歌。
3、以游戏作为引导,小孩子在学儿歌时很开心,表现的也很积极,一节课下来,一部分孩子基本上学会了儿歌也学会了如何玩刚学的新游戏。活动目标基本上达到了。
二、需改进的地方:
1、孩子的反应预想的跟现实不一样 我预想这个“山上有个木头人的游戏”全班孩子都因很喜欢,在做游戏时会很积极,反应很强烈,结果上下来发现只有平时好动,上课很认真的一部分孩子在做这个游戏时很积极,还有一部分孩子好像没听懂我说的话,还没弄清是怎么一回事。一节课下来把儿歌学会了可游戏没有掌握好,这种情况还是头一次。
2、在语言上不够简练语速有点快。
我在讲解游戏过程中,锁碎的语言有点过多,不够简练,语速有点快,有些一般的孩子没听懂我说的要求,一时反应不过来。在玩游戏时,当我讲到不准说话不许动时,仍与孩子在嘻嘻哈哈,动来动去,在对输的小朋友进行惩罚时,孩子好像处在云里雾里的状况,不管是有些小朋友对游戏不敢兴趣还是不会玩,总之好像给人一种没听懂的感觉。在讲故事时语言还不够生动自然,不能引起所有孩子的兴趣。
3、时间把握不好一节课是20分钟,我在上课流程中有点急,在上课和与孩子互动时,时间安排的不够妥当,在活动过程中不够自然,随意。往后,我上课还要多放轻松,时间上因安排合理,学会巧用一节课同时把一节课的活动目标都达到。
4、对孩子了解不深,尽快加深与孩子间的感情.在活动过程中,一些上课不听只顾个跟其他小朋友玩和内向的孩子对我置之不理,即使用眼睛看着他们,他们仍做他们自己的事,而且不能跟上我上课的节奏。我想与我对他们了解不深有着必要的关系,我还要尽快了解小班孩子的心理特点与行为习惯。
在以后的语言活动中,我应保持好的方面,改进不足的地方,吸取其他老师上语言课的经验,提高幼儿对语言课的兴趣及语言能力。
第四篇:木头人教案
体育活动:我们都是木头人
活动一 活动目标: 1.引导对传统游戏“我们都是木头人”进行改编。2.鼓励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习与同伴沟通,体会到合作的快乐与成功。活动准备:会玩“我们都是木头人”的游戏。活动过程: 1.玩“我们都是木头人”的游戏。2.请说说玩游戏时哪个部分能改动,使游戏更好玩。激发改编游戏的愿望。3.引导自愿分组,分别从形式、规则、说儿歌的方法、最后定格的造型、游戏的人数等几方面探索游戏的不同玩法。4.引导交流游戏玩法、总结游戏经验,提出新问题并不断改进完善新玩法。活动反思:在活动中,通过改变游戏的玩法,在儿歌的节奏、跑动的步伐、组织的形式方面都有了不同的尝试。他们边玩游戏边修改游戏规则与玩法,合作与自主性体现得十分充分。对最后定格造型十分感兴趣。但是由于在户外受场地的限制,很难尽兴发挥,因此生成了下一个室内造型活动。活动二 活动目标: 1.通过完成各种造型活动提高对肢体控制的能力及表现力。2.学会与同伴沟通与协商,能体会到合作的快乐与成功。活动准备:跳绳、乐曲。活动过程: 1.和一起进行活动前的热身活动。玩游戏“看看他像谁”:听音乐根据节奏的不同变化来调整自己身体动作的快慢。玩游戏“碰碰碰”:用身体的不同部位和地板进行接触,互相观察肢体和地板接触后的形状及变化。2.谈话:小朋友之间可以做什么样的造型游戏。3.引入“我们都是木头人”的游戏。引导尝试把造型和游戏相结合。4.游戏后引导相互间交流和总结游戏情况.再组成新的造型。5.引导小组间利用造型后图案进行体能游戏。活动延伸:探索能否用身体和材料相结合造型。活动反思:在与同伴进行身体造型的时候,互相之间很自然地根据造型的要求进行语言、肢体的接触,进行合作与协商的同时,身体的控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第五篇:123木头人教案
“123木头人”游戏教案
一、教学背景
学习对学生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会给学生产生一种极大的压力,以至于学生会厌学、怕学。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觉得把游戏带入课堂,让学生在玩中受教育,同时也可以放松心情,这样学生或许更能吸收知识。因此,我们从众多的游戏中选出了“123木头人”的游戏。通过这个游戏,我们主要传达的是让学生们懂得令行禁止的道理,这是现在学生们所欠缺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反应能力还有身体调节度,让学生更能健康的成长。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在游戏中学着听口令,提高自控能力。
2、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肌肉控制能力。
3、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肌肉控制能力。
2、难点:体验游戏的快乐,学会游戏的规则。
四、教学方法:课堂体验、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师课前准备:照相机
七、学生课前准备
1、上网查阅游戏规则和相关的故事
2、思考怎样在游戏中获胜和在生活领域中可以用到“123木头人”游戏规则。
八、教学过程设计
(一)游戏引入
1、我们小朋友很喜欢照相,对吗?
2、在照相的时候我们要怎么样呢?(尽量保持最好的造型,站在原地不动)
3、等一下我就要请小朋友来和我一起来玩这个照相的游戏,好吗?
(二)游戏体验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
(1)请拍照的人叫口令:“一二三,木头人”
(2)口令完毕,不许说话不许动,不许走路不许笑,立即保持静止状态,无论本来是什么姿势,都必须保持不动。
情景一:如果有一人先忍不住说话,或者笑,或者行动,则这个人是这一轮的游戏失败者。这个人必须上去和拍照人“手牵手”(各自牵着绳子的一端),然后再开始下一轮木头人游戏,直到有一个“勇士”上去把绳子“砍断”,拍照人反身抓木头人,已被抓木头人恢复自由身,跟着队友一起跑向安全地带。
情景二:如果没有被抓到的失败者,那么任意一名木头人上前拍到拍照者的肩膀,则拍照人必须转身去抓木头人,被抓到者成为新一轮游戏的拍照人,若没有人被抓到,拍照人不变,进行再一轮的游戏。
2、学生分组(分成两大组),各自玩游戏,教师巡视指导。
(三)讨论交流
1、请获胜的同学说一说游戏时自己注意了什么?
2、请失败的同学说一说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四)游戏总结
同学们你们今天学到了些什么?
1、坚持。在游戏中,每个人必须学会坚持。在别人没有动之前的最好选择就是不动。这里的不动就好比我们的成功,只要你多坚持会不动你就成功了。学会坚持,让我们与成功不仅仅是面对面,而是让成功与我们融为一体。
2、学会令行禁止。
在游戏中,当口令喊完之后,大家必须静止,这就是命令的作用。学会令行禁止,这个游戏的另一心理学意义。俗话说“一切行动听指挥”,当命令下达之后,自己的一切都必须以命令为重。
3、自控和被控制。游戏的最后一层深意就是自控和被控制。在游戏中,想让自己不动就必须自我控制。被控制是为了更好的自我控制,一个人从小到大,首先学会的是被控制其次才是自我的控制,所以在游戏中学会被控制和自我控制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