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梅花(大全)

梅花(大全)



第一篇:梅花(大全)

梅兰竹菊“四君子”教学设计

作者:赵斌杰 时间:2012-10-30 15:36:4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梅、兰、竹、菊的生长习性与造型特点,领会传统文化中托物言志的思想内涵。2.学习竹子和梅花的写意画法,了解中国画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提高鉴赏能力。

3.感受“四君子”的自然美,培养学生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与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梅、兰、竹、菊的象征寓意及写意形式的表现手法。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品蕴含的人文精神以及物象写意的表达方式。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梅、兰、竹、菊的诗句或图片资料(师)教学课件、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

(1)“君子”是什么意思?

(2)你知道植物世界中的“四君子”吗?为什么人们赋予它们“君子”的美誉呢?(3)教师归纳:合而观之,四者有一共同点,都是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

(4)揭题:《梅兰竹菊“四君子”》 2.审美引导:

(1)出示王冕的《墨梅图》,思考:画家为什么要把梅花画成了墨梅呢?(2)简要介绍元超低时代背景和画家经历。(3)展示郑思肖的作品及其诗作。

(4)从苏东坡《绿竹筠》中的诗句引发思考。问题:中国古代文人为什么喜欢画竹子?(5)赏析历代以竹为主题的名作。

对文同、郑板桥、吴昌硕的竹子作品进行观察和比较。

竹子诗词和竹子绘画的繁多不仅因为竹子独特的自然美特征,更重要的是竹子虚心有节、不畏霜雪的特性,吻合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融合了他们的精神追求,进而使竹子成为中国传统美德的物质载体。(6)赏菊咏菊 3.升华主题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是中国画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特点,画家“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了融化物我,创造意境,从而达到“以形写神”的目的。4.知识拓展

冬季是万木皆凋零的时节,而松、竹、梅在严寒中仍能保持其生机,年年月月仍旧不变,因此被人们称为“岁寒三友”,比喻友情长存。

第二篇:梅花

梅花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首先欢迎大家来到梅花山,春寒料峭正是踏雪寻梅的好时节,赏梅也应知时节,愿我们此行能给您留下美好的回忆。

梅花山坐落在明孝陵景区内,明孝陵的神道与历代帝王陵墓的神道不同,它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曲折地绕过了梅花山。据记载,朱元璋在建陵时曾说: “孙权也是条好汉,就留着为朕看门吧”,于是修建陵墓神道时便绕过了梅花山。这一绕,不仅保留了这块风水宝地,更成就了如今香雪似海、游人如织的梅花山。

在我国八大赏梅胜地中,无论是植梅的历史、规模、数量、品种,还是其丰富的自然与文化积淀,位于明孝陵景区的梅花山堪称魁首,所以这里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一梅山”。即登梅山,那观梅赏梅自不在话下。

说起赏梅在我国已有2500年的历史,其色清艳,其香淡远,观之忘俗,每每提及总为文人雅士津津乐道。“春为一岁首,梅占百花魁”,梅花作为四君子之首,自古就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元 王冕在《白梅》 一诗中著有: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梅之高洁,淡雅随其清香而弥漫天涯。而我们南京的梅花栽培则盛于南朝。传说南朝宋武帝之爱女寿阳公主,一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号“梅花妆”,宫女一时俱仿效之。

自此以后,南京人植梅赏梅之风历代相沿,到明代时,紫金山下出现一处赏梅胜地,叫做梅花坞,“冻蕊凝香色艳新,小山深坞伴幽人。知君有意凌寒色,羞共千花一样春”说的正是此处。闻则如仙境,心则神往之。更羡“梅花得意占群芳,雪后追寻笑我忙。折取一技悬竹杖,归来随路有清香”的闲情逸致。此时你是否已感受到梅香扑鼻,清新盈怀。抬望眼,此处已是梅花山。让我们尽情游览梅山,品味梅香。

第三篇:梅花魂

《梅花魂》教学设计优质课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魂、幽”等12个生字,会写“魂,缕”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幽芳、漂泊”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感受外祖父的思乡之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情境感悟、朗读、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学习课文,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懂得梅花不畏“风欺雪压”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二,重点难点

根据语文新课标要求,单元教学的要求,本课的教学重点如下: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2.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教学难点:

这篇课文所授的对象为五年级的学生,因此,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在爱梅花送梅花图中寄托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为本课学生理解的难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普遍较好,班级同学比较活泼开朗,课堂活跃,比较喜欢抢答问题,因此,在课堂上我采取了多讨论,多提问,多自学的方法让学生们了解学习此课 四。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梅花魂

(一)检查预习情况

在这里我会在黑板上写出魂,分外,抹净 低头折节,然后分别让他们标出魂,分,抹,折的音 魂(hun)分(fen)外 抹(ma)净 低头折(zhe)节 设计意图:为文章的学习扫清文字障碍,按新课标要求进行字词的积累。

(二)说导语设计

梅花历来都是文人墨客笔下的赞颂对象,像“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样优美的词句可谓字字含情,句句铿锵。文中我的外祖父对梅花更是情有独钟,想一想作者围绕梅花回忆了哪几件事?标题“魂”又是什么意思呢? 本文地址:

设计意图:提出所学重点,考察学生对第一课时的学习了解程度,为进入下文做铺垫。

(三)整体感知课文: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中的五件事,想一想哪件事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同学们默读课文,通过默读了解 全文,提出问题,使学生默读时有重点的

把握了解点,让学生能抓住重点事件。

(四)深入文章,感知课文

1.在这个环节,我会先提出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快速的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在我的印象中我的外祖父一向是和蔼可亲的,可是有一次他却大发脾气,使我又害怕又奇怪,“我”为什么害怕了?学生朗读课文在交流中体会到害怕的原因是我玩耍时不小心弄脏了墨梅图,外祖父拉下脸来训斥妈妈。老师追问,从哪里看出外祖父对这幅墨梅图的喜爱呢?学生会抓住惟独,分外,轻轻,慢慢,抹净等词语来体会。并且我会让同学们分析这段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学生分析是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当交流的生气的原因是一幅墨梅图时,向同学们提出就是一幅,墨梅图有什么好生气的啊?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梅花在外祖父心中的地位,使学生初步懂得梅花的含义。了解字词的作用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对学生写作手法的积累,并为下一题做铺垫。

2.由老师范读“临别赠梅”一段,找出在哪几句体现了梅花的品格,梅花的品格又是什么?学生们回答后,提出“魂”的含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范读中让学生感受梅花的精神,品格的回答使学生更加了解了梅花的深层含义,理解“魂”字的含义,懂得“魂”指的就是梅花精神,是外祖父的一颗爱国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导语相照应。

(五)品味赏析

1.外祖父赞美梅花顶天立地,坚贞不屈的秉性,可是有件事却时刻寄托着他的情愫,每当想起就不禁怅然泪下。读全文,找到外祖父几次落泪,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学生回答共有三处。几次落泪给我的感受是什么?

2.第一次是教我读唐诗宋词的时候,读到思乡的诗句时,情不自禁的流泪,此刻祖父想到了什么?由此体会外祖父时刻牵挂祖国,心系祖国。并且在这里我会指导同学朗读,读出外祖父的伤感,忧郁之情。

3.第二次,当我告诉外祖父就要回国的消息时,外祖父竟然呜呜的大哭起来,从开始看见外祖父哭,我傻傻地笑,而现在我似乎明白了些什么?让学生补充省略号的内容,想想此时我会想的什么?

4.第三次在送别之时赠送我手帕时泪眼朦胧,这里对外祖父的外貌做了特写,让学生读描写外貌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想到外祖父老了,已无法达到回国的心愿,但他的心会随我一同回去,回到他魂牵梦绕的祖国。5.听歌曲感受外祖父的爱国心,并且有感情的伴随音乐朗读这三次落泪。设计意图:旅居海外的外祖父的爱花之情。更有恒古不变的爱国情。老师紧紧扣住外祖父的三次落泪让学生感悟游子的爱国心。作者在描写这三次落泪时也伴随了自己不同的理解。学生感悟时也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另外两次展开的学习活动也不同。第一处是读中悟,第二处是想象悟,第三处是谈体会。活动实现了由积累到表达感悟的过程。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则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6.读读课文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学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手法,体会这种写作手法的好处。

(六)扩展延伸

1.体会老人的爱国心,说说古今中外都有哪些爱国人士? 设计意图:了解古今中外的爱国人士,深入了解梅花魂的含义。

1.体会老人的爱国心,说说古今中外都有哪些爱国人士?设计意图:复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手法。

(七)总结全文

《梅花魂》是一篇华侨来人体现爱国心的文章,文章采用叙事的手法,写了老人与“我”的五件事,运用了“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手法。通过“读——悟——理解——分析”而感受学习。

(八)布置作业

写一篇小短文,要求运用“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手法。五 板书设计 梅花魂——民族精神 珍爱梅图 赠送梅图 中国心 三次落泪

设计意图:本文由珍爱梅图——赠送梅图——三次落泪的过程讲起,并且在讲解这三个过程时都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华侨老人的爱国之心,华侨老人的中国心。并且指出“魂”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这样的板书设计突出课堂所讲重点,板书线条鲜明,使学生一看即懂,看到板书就能够明白所讲内容及文章重点。结束语:

梅花有魂,人有情,外祖父就是那千千万万侨居海外的游子的缩影。那份对祖国的真挚的情感将不断鼓舞着我们。6 梅花魂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6 梅花魂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梅花魂

(一)检查预习情况

在这里我会在黑板上写出魂,分外,抹净 低头折节,然后分别让他们标出魂,分,抹,折的音 魂(hun)分(fen)外 抹(ma)净 低头折(zhe)节 设计意图:为文章的学习扫清文字障碍,按新课标要求进行字词的积累。

(二)说导语设计

梅花历来都是文人墨客笔下的赞颂对象,像“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样优美的词句可谓字字含情,句句铿锵。文中我的外祖父对梅花更是情有独钟,想一想作者围绕梅花回忆了哪几件事?标题“魂”又是什么意思呢? 本文地址:

设计意图:提出所学重点,考察学生对第一课时的学习了解程度,为进入下文做铺垫。

(三)整体感知课文: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中的五件事,想一想哪件事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同学们默读课文,通过默读了解全文,提出问题,使学生默读时有重点的

把握了解点,让学生能抓住重点事件。

(四)深入文章,感知课文

1.在这个环节,我会先提出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快速的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在我的印象中我的外祖父一向是和蔼可亲的,可是有一次他却大发脾气,使我又害怕又奇怪,“我”为什么害怕了?学生朗读课文在交流中体会到害怕的原因是我玩耍时不小心弄脏了墨梅图,外祖父拉下脸来训斥妈妈。老师追问,从哪里看出外祖父对这幅墨梅图的喜爱呢?学生会抓住惟独,分外,轻轻,慢慢,抹净等词语来体会。并且我会让同学们分析这段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学生分析是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当交流的生气的原因是一幅墨梅图时,向同学们提出就是一幅,墨梅图有什么好生气的啊?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梅花在外祖父心中的地位,使学生初步懂得梅花的含义。了解字词的作用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对学生写作手法的积累,并为下一题做铺垫。

2.由老师范读“临别赠梅”一段,找出在哪几句体现了梅花的品格,梅花的品格又是什么?学生们回答后,提出“魂”的含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范读中让学生感受梅花的精神,品格的回答使学生更加了解了梅花的深层含义,理解“魂”字的含义,懂得“魂”指的就是梅花精神,是外祖父的一颗爱国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导语相照应。

(五)品味赏析

1.外祖父赞美梅花顶天立地,坚贞不屈的秉性,可是有件事却时刻寄托着他的情愫,每当想起就不禁怅然泪下。读全文,找到外祖父几次落泪,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学生回答共有三处。几次落泪给我的感受是什么?

2.第一次是教我读唐诗宋词的时候,读到思乡的诗句时,情不自禁的流泪,此刻祖父想到了什么?由此体会外祖父时刻牵挂祖国,心系祖国。并且在这里我会指导同学朗读,读出外祖父的伤感,忧郁之情。

3.第二次,当我告诉外祖父就要回国的消息时,外祖父竟然呜呜的大哭起来,从开始看见外祖父哭,我傻傻地笑,而现在我似乎明白了些什么?让学生补充省略号的内容,想想此时我会想的什么?

4.第三次在送别之时赠送我手帕时泪眼朦胧,这里对外祖父的外貌做了特写,让学生读描写外貌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想到外祖父老了,已无法达到回国的心愿,但他的心会随我一同回去,回到他魂牵梦绕的祖国。5.听歌曲感受外祖父的爱国心,并且有感情的伴随音乐朗读这三次落泪。设计意图:旅居海外的外祖父的爱花之情。更有恒古不变的爱国情。老师紧紧扣住外祖父的三次落泪让学生感悟游子的爱国心。作者在描写这三次落泪时也伴随了自己不同的理解。学生感悟时也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另外两次展开的学习活动也不同。第一处是读中悟,第二处是想象悟,第三处是谈体会。活动实现了由积累到表达感悟的过程。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则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6.读读课文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学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手法,体会这种写作手法的好处。

(六)扩展延伸

1.体会老人的爱国心,说说古今中外都有哪些爱国人士? 设计意图:了解古今中外的爱国人士,深入了解梅花魂的含义。

1.体会老人的爱国心,说说古今中外都有哪些爱国人士?设计意图:复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手法。

(七)总结全文

《梅花魂》是一篇华侨来人体现爱国心的文章,文章采用叙事的手法,写了老人与“我”的五件事,运用了“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手法。通过“读——悟——理解——分析”而感受学习。

(八)布置作业

写一篇小短文,要求运用“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手法。五 板书设计 梅花魂——民族精神 珍爱梅图 赠送梅图 中国心 三次落泪

设计意图:本文由珍爱梅图——赠送梅图——三次落泪的过程讲起,并且在讲解这三个过程时都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华侨老人的爱国之心,华侨老人的中国心。并且指出“魂”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这样的板书设计突出课堂所讲重点,板书线条鲜明,使学生一看即懂,看到板书就能够明白所讲内容及文章重点。结束语:

梅花有魂,人有情,外祖父就是那千千万万侨居海外的游子的缩影。那份对祖国的真挚的情感将不断鼓舞着我们。

第四篇:关于梅花古诗

梅花的色,艳丽而不妖;梅花的香,清幽而淡雅。小编整理的梅花的古诗,供参考!

1、《梅花》

唐·崔道融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技依病看。

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2、《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3、《钓雪舟倦睡》

宋·杨万里

小阁明窗半掩门,看书作睡正昏昏。

无端却被梅花恼,特地吹香破梦魂。

4、《忆梅》

唐·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5、《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唐·李商隐

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6、《梅花绝句(之—)》

宋·陆游

闻道梅花圻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7、《梅花绝句(之二)》

宋·陆游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8、《梅花绝句(之三)》

宋·陆游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9、《早梅》

南朝·谢燮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10、《江梅》

唐·杜甫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

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11、《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

12、《杂咏》

唐·王维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13、《忆梅》

唐·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14、《江上梅》

唐·王适

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15、《庭梅咏寄人》

唐·刘禹锡

早花常犯寒,繁实常苦酸。

何事上春日,坐令芳意阑?

夭桃定相笑,游妓肯回看!

君问调金鼎,方知正味难。

16、《梅花》

唐·庾信

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

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

早知觅不见,真悔着衣单。

17、《雪里觅梅花》

唐·萧纲

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

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

俱羞惜腕露,相让道腰羸。

定须还剪采,学作两三技。

18、《梅花》

宋·陈亮

疏技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春。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

19、《赠岭上梅》

宋·苏轼

梅花开尽白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

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赞美梅花的句子

1、古人有句话说得好:“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之所以香气袭人,是因为他不畏寒冷,以顽强的生命使自己在冬季得以生存,而冬季的花都已凋谢,只有梅花绽放显得格外香。

2、梅花,是最坚韧的花。“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在寒冬里傲霜斗雪,不怕天寒地冻,不畏冰袭雪侵,当别的花枯萎零落,花残叶败时,梅花却昂首怒放,独树一帜,傲然挺立在这冰天雪地中。甚至是在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它也能“疏影横斜水浅清,暗香浮动月黄昏”,笑傲乾坤。

3、梅花是花中最坚强的,在所有鲜花凋谢的时候,腊梅花却坚强、不畏寒冬的开放在树杆上,腊梅花是永存的,它在寒冷的冬天时开放花朵,在其它季节开放出郁郁葱葱的树叶,这也是腊梅花的身影,腊梅花坚强的精神品质令我敬佩。

4、梅花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立志奋发的激励。难道,这不正是我们的清洁工人么?她们无论严寒酷暑,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天寒地冻,她们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的工作着。我要学习梅花傲霜斗雪的精神品质,做一个有梅花品质的人。

5、中国人爱梅花,爱的就是它与中国人有这相同的精神品质。有这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精神品质。落红不是无情物,它的一生就像一部乐曲。从飞舞的雪花奏到缤纷的百花,6、为什么在百花深处人么偏爱梅花偏钟情于梅花?是因为它美的缘故吗?是的,它的确很美,它的美虽然不比桃花艳丽,不比牡丹娇艳,不比茉莉清香,但它的美是别具一格的美。它的美绽放在风雪中,当人们来到雪地里看见一棵梅花绽放在风雪中红梅,谁不被它倾倒,谁不被它征服。大雪压梅花,梅花不低头。的确。

7、这小小的粉红的花,是如此秀丽,又是那么的坚强,在冰天雪地中微笑着,散发着迷人的香味!然而,她又是那么大度,每当春天来临,在“山花烂漫”时,却只“在从中笑”.我想,这一定不是孤傲,这也需要勇气,好不容易挺过了地冻天寒,却又在春风中离去。她来了,或许无人知晓,她去了,也没人注意,她不求赞美,只求将自己的最后一抹芳香献给春天!人们都说春花之美丽,可我却醉心于寒梅的花开无声、花落无痕。

8、梅花,迎着寒风而绽放的花朵。它没有月季的艳丽,没有牡丹的大红大紫,没有兰花的淡雅,没有荷花的高雅……但是,它拥有不畏寒冷,独步早春,傲立雪中的精神品质,象征刚毅精神品质和崇高品格,“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更是表达了梅花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和品格。

9、我喜爱梅花。打小时候起,爸爸妈妈就给我讲过许多关于腊梅傲霜斗雪的故事。“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是我上小学一年级时最喜爱读的一首诗。“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在爸爸摇头晃脑的吟诵中,小小的我也品味出梅花的高雅与芬芳。在今年一场接一场的雪飘之中,我更是亲眼目睹了梅花的傲骨与风采。

10、我爱冬天,更爱冬天里的梅花。它非常美,朵朵冷艳,缕缕幽芳,别具一格。它不光美,他的精神品质还很值得人敬佩!在寒风刺骨冬天,穿着大棉袄的我还冷得直打哆嗦,更何况是一枝梅花,它没有暖和的棉袄,也没有温暖的火炉,竟在寒风刺骨的冬天中坚强勇敢的生存了下去,却开的那么美,那么鲜艳。

11、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诗人称赞梅花。如王安石的“遥知不是雪,惟有暗香来。”毛主席的“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等,都表明了诗人对梅花的热爱。更绝的是,就连纸上梅花也倍受人们青睐,如王冕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体现了诗人梅花般的情操。

12、诗人曾多次赞美过梅花“……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未有暗香来。”……梅花是多么的高洁,它代表了勇敢。顽强的精神品质,它代表了英雄人物,它在寒冷的冬天里,不要人的夸奖,在哪儿开放,是多么的伟大,纯洁。

13、在中国人眼里,梅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精神品质及清雅高洁的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品质的象征,向来为中国人民所尊崇。大家应该还记得北宋诗人林和靖歌颂梅花的诗句吧:“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14、我爱我家的腊梅花,它的芳香让我陶醉,它的精神品质让我敬佩,它的品格让我喜爱。比起牡丹它少了几分高贵,比起百合它少了几分高雅,比起玫瑰少了几分美丽,它既不能像玫瑰代表爱情,也不能像康乃馨代表母爱,可它的坚强、不畏强敌的精神品质让我喜欢。

15、“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寒冬腊月时,百花凋零,唯有梅花还孤傲地怒放于冰雪之中,这不禁令我们感到赞叹。我俯下身子,用一双冰凉的小手轻轻地抚摸着梅花,细细体味着梅花不畏严寒的高尚品质。

16、在百花凋谢之季,唯有梅花在努力地萌芽、长大。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傲然挺立在雪地中。只见梅花在怒放,开得那么艳丽,股股清香,沁人心脾,在寒冷的冬天里加了丝丝暖意。

17、我爱腊梅花,爱它那傲雪斗霜,永不退缩和顽强的精神品质;我爱腊梅花,因为腊梅花有着我们值得学习精神品质,让我们时时刻刻记得做一个‘傲雪斗霜’永不放弃追求的人!每当我看到腊梅花的时候,我就会想起两首古诗来,一首是诗人王安石写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另一首是北宋卢梅坡写的--梅雪争春末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是啊!那美丽的梅花,点缀在奇妙的大自然中,怎么能不叫人陶醉呢?

18、中国人爱梅花,是因为它傲霜斗雪的精神品质的缘故吗?是的,中国人爱的是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爱的是待到山花浪漫时,她在丛中笑。爱它有灵魂。有骨气。有品格的精神品质。梅花为什么能排在“四君子”自首呢?正是因为它这种傲霜斗雪,谦虚乐观的精神品质!

19、我爱腊梅花,爱它那傲霜斗雪,永不退缩和顽强的精神品质,看到腊梅花,我就会想起两首古诗,一首是王安石写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另外一首是(北宋)卢梅坡写的――梅雪争春末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是啊!那美丽的梅花,点缀在奇妙的大自然中,怎么不叫人陶醉呢?

20、梅花是我们中国有名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它却不一样。他的花开在冬天,愈是寒冷,花开的愈精神品质,愈秀气。他不管经历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这种精神品质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就连欧美的友人也开始接受梅花精神品质,盛赞梅花的香气是冬天的甜蜜。

第五篇:梅花魂

《梅花魂》教学设计

江西省黎川县第一小学 饶建国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教学设计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读中感悟,大力实施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感悟文中至真至纯的爱国深情。教学要求: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1、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冲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教学难点: 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教学方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扶放结合法。

学 法:读文悟情,读句悟理;抓重点词句,一点带面的学习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走进梅花。欣赏梅花,播放歌曲:《梅花梦》。

1、说说课文围绕梅花说了哪几件事?(回顾旧知,做好铺垫)(1)读诗落泪;(2)珍爱梅图;(3)不能回国;(4)赠墨梅图;(5)送梅花巾;

2、从题目入手:梅花是一种名花,但为什么说梅花魂呢?课题‚梅花魂‛与本文所记叙的五件事有什么联系?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欣赏梅花傲立风雪、凌寒独放的风姿,初步感受梅花的品格,并通过自主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列出小标题,理清文章脉络。

二、解读爱梅。

1、文中哪件事最能表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第二件事:珍爱墨梅图)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2、指名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2)‚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 2

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a、体会‚轻轻、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b、‚清白‛是什么意思?‚沾污‛又是什么意思? c、爷爷是让妈妈管教好我的行为、还是思想?

(思想)从何而知?(‚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

3、‚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沾污?‛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这次会大动干戈呢?导入第四件事的学习。

【设计意图】本片段教学设计注重让学生自主圈划词语,自主品味并通过朗读指导,读中悟情,体会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之情。三,感悟气节。

教师范读‚临别赠梅图‛一事。

(1)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其中哪几句话点明了梅花的品格?(‚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2)由此可见老人爱梅其实爱的是梅花的什么?(梅花的精神)(3)冰天雪地,傲然怒放的红梅,优美动听的旋律,深情赞美的歌词。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对梅花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4)说说此时,你对梅花有了什么更新的认识?

(5)指名读‚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课件出示有气节的人物,播放歌曲:《中国心》。讨论:

a、梅花的秉性像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b、此时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借物喻人)c、由此可见,老人赞梅花,实则赞美的是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6)外祖父保存这幅梅花是为什么?(是让自己保存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中国人的气节。)现在他把它送给外孙女又是为了什么?(也让外孙女保持这种秉性、这种气节。)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此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本片段学生列举了从古至今无数有气节、有品格的中华儿女。教师引导学生朗读部分爱国志士的诗句,既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又帮助学生进行了有关古诗文名句的积累。

四、体悟眷恋。

1、默读第一件事:吟诗落泪。

2、思考讨论:

(1)‚常常教我读唐诗宁词‛说明什么?

(老人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 4

孙也不忘自己祖国的文化。)(2)‚读到一些诗句就落泪‛是因为什么?

a、适当解释说明三句诗的出处、意思及其表达的情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是:独自一个人在远方居住,每到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出自王维的《山中送别》意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回来不回来呢?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出自北宋词人秦观的词《浣溪沙》,大意是: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得好像夜里的梦,满天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细得好像心里的愁。这些诗大致都体现了一种思乡怀亲之情。b、明确老人的思乡之情是他落泪的原因。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老人的思乡之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去,所以伤感地流泪了)【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外祖父三次落泪的原因,体会外祖父对家乡、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

五、放手自学第三件、第五件事,体会‚梅花魂‛何在‚中国心‛何在!体现‚放‛学,发展能力。

1、从‚听到不能回国,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一句,体会老人一直热爱着、思念着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地哭 5

了,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2、从‚赤道吹来的撩乱了老人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体会到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3、从‚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个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体会到老人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让外孙女带回祖国,成了却自己的心愿。配乐《明月千里寄相思》,朗诵:乡愁

4、学习最后一段,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设计意图】通过配乐朗读让学生以梅花魂为题的原因,再次感受梅花的品格和爱国情感。

板书设计: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15.梅花魂 3.不能回国

中国心

4.赠送梅图

5.递梅花巾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5/2302678.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